请输入韵字: 或选择韵部:
(2011-11-5)
四质入声 [详注1][cù zú,终也][详注2][详注3][nǐ][动词][详注4][详注5]


注1:侄 zhí,《广韵》之日切《集韵》职日切,音质。坚也。又痴也,侄仡不前也。 又驺吾。《大传》谓之侄兽。 俗误以侄为姪字。
注2:节 叶子悉切。《陸機·答賈長淵詩》大辰匿暉,金虎習質。雄臣馳騖,義夫赴節。
注3:茁 《韵会》厥律切,音橘。《广韵》草芽也。又《集韵》竹律切。义同。又《集韵》之出切。草名。葫䔞也。
注4:暨 音讫。姓也。吴有尚书暨艳。 又戟乙切,音疙。已也。
注5:鬻 叶余律切,音矞。《扬雄·司空箴》匪人斯力,匪政斯敕,流货市宠,而苞苴是鬻。 又叶职律切。《苏辙·钟山诗》老僧一身泉上住,十年扫尽人閒迹。客到惟烧柏子香,晨饥坐视山前鬻。
首字词组
瑟瑟瑟琴瑟韵瑟然瑟彼柞棫瑟踧瑟瑟幕瑟瑟缩缩
瑟缩瑟瑟尘瑟汩瑟歌瑟居瑟瑟枕瑟索 

词语解释:瑟瑟  拼音:sè sè
(1).碧色宝石。《周书·异域传下·波斯》:“﹝ 波斯国 ﹞又出白象、师子……马瑙、水晶、瑟瑟。”《新唐书·高仙芝传》:“ 仙芝 为人贪,破 石 ,获瑟瑟十餘斛。”《元史·仁宗纪一》:“帝曰:所寳惟贤,瑟瑟何用焉。” 明 沉德符 《野获编·外国·乌思藏》:“其官章饰,最尚瑟瑟;瑟瑟者,緑珠也。”
(2).指碧绿色。 唐 白居易 《暮江吟》:“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前蜀 韦庄 《乞彩笺歌》:“留得溪头瑟瑟波,泼成纸上猩猩色。” 宋 陆游 《携一尊寻春湖上》诗:“花梢已点猩猩血,水面初生瑟瑟纹。”
(3).象声词。 汉 刘桢 《赠从弟》诗之二:“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宋书·乐志三》:“风瑟瑟,木搜搜,思念公子徒以忧。” 宋 朱弁 《曲洧旧闻》卷五:“﹝倒黏子花﹞中有细核,并嚼之瑟瑟有声。”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夜叉国》:“母子方徊徨间,忽见布帆南动,其声瑟瑟。” 鲁迅 《彷徨·祝福》:“雪花落在积得厚厚的雪褥上面,听去似乎瑟瑟有声。”
(4).寒凉貌。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沔水上》:“气萧萧以瑟瑟,风颼颼而飀飀。” 唐 雍陶 《和河南白尹西池北新葺水斋招赏十二韵》:“坐中寒瑟瑟,牀下细冷冷。” 清 龚自珍 《虞美人》词:“春寒瑟瑟晚来添,玉釧微闻,应是换 吴 棉。”
(5).萧索貌;寂寥貌。 唐 刘希夷 《捣衣篇》诗:“秋天瑟瑟夜漫漫,夜白风清玉露团。” 清 龚自珍 《后游》诗:“三日不能来,来觉情瑟瑟。” 周天石 《和南村原韵》:“瑟瑟荒郊悬落日,滔滔沧海决横流。”
(6).形容发抖的样子。《官场现形记》第十四回:“﹝媒婆﹞只剩得一件布衫,跪在地下,瑟瑟抖个不了。”《再生缘》第十五回:“她身体很疲乏,不免瑟瑟抖叫一声。” 夏丏尊 叶圣陶 《文心》七:“﹝我﹞不敢把头伸出到被外,身子在被里老是瑟瑟地抖,身上头上全是汗珠。”
(7). 辽 代祈雨射柳的仪礼。前期,置百柱天棚。及期,皇帝、亲王、宰执以次行射柳仪。翼日,植柳天棚之东南,巫以酒醴、黍稗荐植柳,祝之。皇帝、皇后祭东方毕,子弟射柳。不雨,则以水沃之。见《辽史·礼志一》。参见“ 射柳 ”。
词语解释:射柳  拼音:shè liǔ
(1).指 春秋 养由基 精于射箭的故事。《史记·周本纪》:“ 楚 有 养由基 者,善射者也。去柳叶百步而射之,百发而百中之。左右观者数千人,皆曰善射。”后用为善射的典实。 北周 庾信 《周大将军司马裔碑》:“藏松寳剑,射柳琱弓,推诚 贾復 ,屈节 廉公 。”参阅《战国策·西周策》
(2). 辽 金 时的一种竞技活动。在场上插柳,驰马射之,中者为胜。源于古鲜卑族秋祭时驰马绕柳枝三周的仪式。《汉书·匈奴传上》“大会蹛林” 唐 颜师古 注:“蹛者,绕林木而祭也。 鲜卑 之俗,自古相传,秋天之祭,无林者尚竖柳枝,众骑驰遶三周乃止。此其遗法。”《辽史·太宗纪上》:“射柳於 太祖 行宫。”《金史·礼志八》:“射柳、击毬之戏,亦 辽 俗也, 金 因之。凡重五日拜天礼服,插柳毬场,为两行,当射者以尊卑序,各以帕识,其枝去地约数寸,削其皮而白之,先以一人驰马前导,后驰马,以无羽横鏃箭射之。既断柳,又以接而驰去者为上;断而不能接去者次之;或中其青处,及中而不能断,与不能中者为负。每射必伐鼓以助其气。” 明 代射柳之法有异于前。 清 刘献廷 《广阳杂记》卷一:“ 永乐 中,禁中有翦柳之戏。翦柳,即射柳也。 陈眉公 云:胡人以鵓鴣贮葫芦中,悬之柳上,射之。射中葫芦鸽輒飞去,以飞之高下为胜负。往往会於清明、端午日,名曰射柳。”
词语解释:瑟缩  拼音:sè suō
(1).收缩;蜷缩。《吕氏春秋·古乐》:“民气鬱閼而滞著,筋骨瑟缩不达,故作为舞以宣导之。” 陈奇猷 集释:“瑟缩犹言收缩。筋骨收缩,故不达。” 宋 王安石 《和钱学士喜雪》:“山鸦瑟缩相依立,邑犬跳梁未肯归。” 清 姚燮 《卖菜妇》诗:“棉衣已典,无钱不可赎,娇儿瑟缩抱娘哭。” 鲁迅 《野草·秋野》:“她于是一笑,虽然颜色冻得红惨惨地,仍然瑟缩着。”
(2).迟缓;迟疑。 唐 牛僧孺 《相国崔群家庙碑》:“九州岁贡,瑟缩不集。” 明 宋濂 《恭跋御赐诗后》:“臣举觴至口端,又復瑟缩者三。上笑曰:‘男子何不慷慨为!’”
(3).象声词。形容风雨之声。 宋 苏轼 《洞庭春色赋》:“卧松风之瑟缩,揭春溜之淙潺。” 元 揭傒斯 《黄鹄山听雨得清字》诗:“瀟洒松上来,瑟缩花间鸣。” 王闿运 《到广州与妇书》:“乳枝磬落,松风瑟缩。”
词语解释:瑟琴  拼音:sè qín
(1).瑟与琴。《诗·小雅·鹿鸣》:“我有嘉宾,鼓瑟鼓琴。” 晋 成公绥 《啸赋》:“清激切於竽笙,优润和於瑟琴。”《宋书·乐志二》:“庭列宫县,陛罗瑟琴。” 元 张昱 《留别姻家吴子道理问》诗:“明年不待梧桐雨,来听高堂鼓瑟琴。”
(2).琴瑟之音和谐,因以喻和合友好。《诗·小雅·常棣》:“妻子好合,如鼓瑟琴。” 晋 潘岳 《夏侯常侍诔》:“子之友悌,和如瑟琴。”
(3).指夫妻和好。 宋 罗烨 《醉翁谈录·张氏夜奔吕星哥》:“虽未通币帛之仪,料必作瑟琴之眷。”
词语解释:瑟瑟尘  拼音:sè sè chén
茶名。 唐 崔道融 《谢朱常侍寄贶蜀茶剡纸》诗之一:“瑟瑟香尘瑟瑟泉,惊风骤雨起炉烟。” 宋 林逋 《茶》诗:“石辗轻飞瑟瑟尘,乳香烹出 建溪 春。” 宋 杨伯嵒 《臆乘·茶名》:“茶之所产,六经载之详矣,独异美之名未备……若蟾背、虾须、鹊舌、蠏眼、瑟瑟尘、霏霏靄及鼓浪涌泉。”
词语解释:瑟韵  拼音:sè yùn
瑟音。 唐 周贺 《玉芝观王道士》诗:“道至心机尽,宵晴瑟韵全。” 唐 刘沧 《访友人郊居》诗:“休弹瑟韵伤离思,已有蝉声报夏初。”
词语解释:瑟汩  拼音:sè gǔ
水流声。 南朝 宋 谢灵运 《长溪赋》:“潭结緑而澄清,瀨扬白而载华,飞急声之瑟汩,散轻文之涟罗。” 南朝 齐 谢朓 《将游湘水寻句溪》诗:“瑟汩泻长淀,潺湲赴两岐。” 清 黄景仁 《月夜渡采石》诗:“万响俱寂寥,微波偶瑟汩。”
词语解释:瑟然  拼音:sè rán
(1).洁净、明亮貌。 唐 刘禹锡 《故吏部侍郎奚公神道碑铭》:“帝曰汝器,黄流瑟然;可为大僚,左右化源。” 鲁迅 《集外集·斯巴达之魂》:“趁朝暾之瑟然,偷守兵之微睡。”
(2).寒凉貌。 唐 刘禹锡 《闻新蝉见赠》诗:“瑟然引秋气,芳草日夜黄。”
词语解释:瑟歌  拼音:sè gē
《论语·阳货》:“ 孺悲 欲见 孔子 , 孔子 辞以疾,将命者出户,取瑟而歌之,使之闻之。”后谓把自己的不满暗示给对方为“瑟歌”。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马介甫》:“﹝妇﹞輒駡,谓 马 强预人家事。初闻恶声尚在闺闥,渐近 马 居,以示瑟歌之意。”
词语解释:瑟彼柞棫
彼柞棫之木众多而茂盛
词语解释:瑟居  拼音:sè jū
犹索居,独居。《艺文类聚》卷七六引 南朝 梁武帝 《游锺山大爱敬寺》诗:“瑟居超七浄,梵住踰八禪。” 明 杨慎 《重寄张愈光》诗:“海裔江湄独倚楼,瑟居匏繫又惊秋。” 清 唐孙华 《忠恕堂以诗见寄次韵》之一:“脉脉离情水一隅,瑟居无伴揽吟鬚。”
词语解释:瑟踧  拼音:sè cù
犹局促。形容拘束的样子。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霍女》:“ 黄瑟 踧不自安,而女殊坦坦。”
词语解释:瑟瑟枕  拼音:sè sè zhěn
碧玉制的枕头。《新唐书·卢简辞传》:“ 卢昂 坐贜, 简辞 穷按,乃得金牀,瑟瑟枕大如斗。 敬宗 曰:‘禁中无此, 昂 为吏可知矣。’”
词语解释:瑟瑟幕  拼音:sè sè mù
碧色帷幕。 唐 苏鹗 《杜阳杂编》卷下:“又有瑟瑟幕,纹布巾,火蚕绵,九玉釵,其幕色如瑟瑟……轻明虚薄,无以为比,向空张之,则疎朗之纹,如碧丝之贯真珠。”《醒世恒言·金海陵纵欲亡身》:“将行,命县君 高师姑 预贮紫綃帐……神丝綉被,瑟瑟幕。”
词语解释:瑟索  拼音:sè suǒ
哆嗦,发抖。 鲁迅 《呐喊·故乡》:“﹝他﹞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诗刊》1978年第9期:“枯枝,寒风里瑟索;衰草,积雪下呻吟。”
词语解释:瑟瑟缩缩  拼音:sè sè suō suō
形容畏缩,不大胆。《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七三回:“ 弥轩 望了他一眼,他就瑟瑟缩缩的出去了。” 丁玲 《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三四:“一个年轻的女人,也瑟瑟缩缩的走过来,怯生生的小声说:‘三叔,到咱屋里去坐吧。’”参见“ 瑟缩 ”。
词语解释:瑟缩  拼音:sè suō
(1).收缩;蜷缩。《吕氏春秋·古乐》:“民气鬱閼而滞著,筋骨瑟缩不达,故作为舞以宣导之。” 陈奇猷 集释:“瑟缩犹言收缩。筋骨收缩,故不达。” 宋 王安石 《和钱学士喜雪》:“山鸦瑟缩相依立,邑犬跳梁未肯归。” 清 姚燮 《卖菜妇》诗:“棉衣已典,无钱不可赎,娇儿瑟缩抱娘哭。” 鲁迅 《野草·秋野》:“她于是一笑,虽然颜色冻得红惨惨地,仍然瑟缩着。”
(2).迟缓;迟疑。 唐 牛僧孺 《相国崔群家庙碑》:“九州岁贡,瑟缩不集。” 明 宋濂 《恭跋御赐诗后》:“臣举觴至口端,又復瑟缩者三。上笑曰:‘男子何不慷慨为!’”
(3).象声词。形容风雨之声。 宋 苏轼 《洞庭春色赋》:“卧松风之瑟缩,揭春溜之淙潺。” 元 揭傒斯 《黄鹄山听雨得清字》诗:“瀟洒松上来,瑟缩花间鸣。” 王闿运 《到广州与妇书》:“乳枝磬落,松风瑟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