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字词组
词语解释:鸣琴 拼音:míng qín
(1).琴。《韩非子·说林下》:“ 文子 曰:‘吾尝好音,此人遗我鸣琴;吾好珮,此人遗我玉环。’” 晋 陆机 《拟东城一何高》诗:“闲夜抚鸣琴,惠音清且悲。” 唐 柳宗元 《李西川荐琴石》诗:“远师 騶忌 鼓鸣琴,去和《南风》愜 舜 心。”
(2).弹琴。 唐 高适 《登子贱琴堂赋诗》之一:“ 宓子 昔为政,鸣琴登此臺。” 唐 黄滔 《湘中赠张逸人》诗:“鸣琴坐见燕鸿没,曳履吟忘野逕赊。” 宋 周密 《齐东野语·作邑启事》:“鸣琴堂上,将貽不治事之讥;投巫水中,必得擅杀人之罪。”
(3).《吕氏春秋·察贤》:“ 宓子贱 治 单父 ,弹鸣琴,身不下堂而 单父 治。”后因用“鸣琴”称颂地方官简政清刑,无为而治。 唐 郎士元 《送长沙韦明府》诗:“遥知讼堂里,佳政在鸣琴。” 明 王錂 《寻亲记·修筑》:“下官 封丘县 宰是也。才非雉锦,政忝鸣琴。” 清 陈梦雷 《赠臬宪于公》诗:“製锦功偏著,鸣琴政自循。”词语解释:瑶琴 拼音:yáo qín
用玉装饰的琴。 南朝 宋 鲍照 《拟古》诗之七:“明镜尘匣中,瑶琴生网罗。” 唐 王昌龄 《和振上人秋夜怀士会》诗:“瑶琴多远思,更为客中弹。” 宋 何薳 《春渚纪闻·古琴品说》:“ 秦 汉 之间所製琴品,多饰以犀玉金彩,故有瑶琴、緑綺之号。” 清 方文 《石臼访韩元长》诗之四:“珠树秋先折,瑶琴我独伤。”词语解释:素琴 拼音:sù qín
不加装饰的琴。《礼记·丧服》:“祥之日,鼓素琴,告民有终也,以节制者也。” 汉 秦嘉 《留郡赠妇诗》之三:“芳香去垢秽,素琴有清声。”《晋书·隐逸传·陶潜》:“﹝ 陶潜 ﹞性不能音,而蓄素琴一张,弦徽不具。” 唐 李白 《古风》之五五:“安识紫霞客,瑶臺鸣素琴。”词语解释:玉琴 拼音:yù qín
玉饰的琴。亦为琴的美称。 南朝 齐 王融 《咏幔》:“每聚金炉气,时驻玉琴声。” 唐 常建 《江上琴兴》诗:“江上调玉琴,一絃清一心。” 清 纳兰性德 《菩萨蛮》词:“无处不伤心,轻尘在玉琴。”词语解释:弦琴 拼音:xián qín
谓弹琴。《后汉书·锺皓传》:“ 林虑 懿德,非礼不处。悦此诗书,弦琴乐古。”词语解释:援琴 拼音:yuán qín
持琴;弹琴。《韩非子·十过》:“ 平公 曰:‘善。’乃召 师涓 ,令坐 师旷 之旁,援琴鼓之。”《三国志·蜀志·郤正传》:“ 雍门 援琴而挟説, 韩哀 秉轡而驰名。” 唐 元稹 《莺莺传》:“君子有援琴之挑,鄙人无投梭之拒。” 明 徐渭 《代贺张相公启》:“伏以孝有餘哀,终身却枣,礼缘中制,迨吉援琴。”词语解释:横琴 拼音:héng qín
谓抚琴,弹琴。 唐 羊士谔 《书楼怀古》诗:“远目穷 巴 汉 ,閒情閲古今。忘言意不极,日暮但横琴。” 五代 伍乔 《寄史处士》诗:“石楼待月横琴久,渔浦经风下钓迟。” 宋 陆游 《散发》诗:“雷起鼻端秋枕石,泉鸣指下夜横琴。”词语解释:鼓琴 拼音:gǔ qín
弹琴。《诗·小雅·鹿鸣》:“我有嘉宾,鼓瑟鼓琴。”《庄子·渔父》:“ 孔子 絃歌鼓琴,奏曲未半,有渔父者,下船而来。”《史记·齐悼惠王世家》:“ 魏勃 父以善鼓琴见 秦皇帝 。”词语解释:古琴 拼音:gǔ qín
指传世久远的七弦琴。多为梧桐木料制成,初五弦,后增为七弦。 北周 庾信 《幽居值春》诗:“短歌吹细笛,低声泛古琴。” 宋 赵希鹄 《洞天清录·古琴》:“古琴漆色,歷年既久,漆光退尽,惟黯黯如海舶所货乌木,此最奇古。” 明 陶宗仪 《辍耕录·古琴名》:“古琴名:冰清,春雷,玉振,黄鵠,秋啸,鸣玉。”词语解释:胡琴 拼音:hú qín
(1).古乐器名。古代泛称来自北方和西北各族的拨弦乐器,有时指琵琶,有时指忽雷等。约 宋 元 开始,亦为拉弦乐器之称。 唐 段安节 《乐府杂录·琵琶》:“ 文宗 朝,有内人 郑中丞 善胡琴,内库有二琵琶,号大小忽雷, 郑 尝弹小忽雷。” 唐 岑参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诗:“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宋 曾巩 《明妃曲》诗之二:“直欲论情通 汉 也,独能将恨寄胡琴。” 元 杨维桢 《张猩猩胡琴引序》:“胡琴在南为第二絃子,在北为今名,亦古月琴之遗制也。”《元史·礼乐志五》:“火不思,制如琵琶……胡琴,制如火不思,卷颈,龙首,二絃,用弓捩之,弓之弦以马尾。”
(2).今戏曲中所用的弦乐器。琴筒一端蒙蛇皮,筒上装琴杆,杆端设木轸二,从木轸到筒底张弦二根,以竹弓张马尾,放在两弦之间拉动。有二胡、京胡、板胡、四胡等不同形制。 叶圣陶 《隔膜·恐怖之夜》:“忽然有胡琴的声音了,想是沿河乘凉的人拉的。”词语解释:绿绮琴 拼音:lǜ qǐ qín
古琴名。传说 汉 司马相如 作《玉如意赋》, 梁王 悦之,赐以绿绮琴。后即用以指琴。 晋 张载 《拟四愁诗》:“佳人遗我緑綺琴,何以赠之双南金。” 前蜀 韦庄 《和薛先辈见寄初秋寓怀即事之作二十韵》:“地覆青袍草,窗横緑綺琴。” 明 刘基 《旅兴》诗:“愿以緑綺琴,写作《行路难》。”参见“ 緑綺 ”。
词语解释:绿绮 拼音:lǜ qǐ
(1).古琴名。 晋 傅玄 《琴赋》序:“ 齐桓公 有鸣琴曰号钟, 楚庄 有鸣琴曰绕梁,中世 司马相如 有緑綺, 蔡邕 有焦尾,皆名器也。”
(2).泛指琴。 唐 李白 《听蜀僧濬弹琴》诗:“ 蜀 僧抱緑綺,西下 峨眉 峯。” 宋 贺铸 《小梅花》词:“愁无已,奏緑綺,歷歷高山与流水。” 明 王玉峰 《焚香记·辞婚》:“数归期,旧情新叙在何时,欲将緑綺舒心曲,流水高山付与谁。” 清 孙枝蔚 《房兴公新姬》诗:“棋局纔收间点茶,能弹緑綺耻筝琶。”
(3).绿色的丝绸。 唐 杜甫 《大历三年春白帝城放船出瞿塘峡》诗:“落霞沉緑綺,残月坏金枢。” 宋 周密 《西江月·延祥观拒霜拟稼轩》词:“緑綺紫丝步障,红鸞彩凤仙城。”词语解释:调琴 拼音:tiáo qín
弹琴。《汉书·扬雄传上》:“阴阳清浊穆羽相和兮,若 夔 牙 之调琴。” 唐 郑谷 《献制诰杨舍人》诗:“窗下调琴鸣远水,帘前睡鹤背秋灯。”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四:“何处调琴,惺惺地把醉魂呼醒?”词语解释:清琴 拼音:qīng qín
音调清雅的琴。 三国 魏 曹丕 《善哉行》之四:“有客从南来,为我弹清琴。”《魏书·阳固传》:“ 赐 凴轩而策駟兮,抚清琴而自娱。” 清 龚自珍 《凤凰台上忆吹箫》词:“白昼高眠,清琴慵理,閒官道力初成。”词语解释:人琴 拼音:rén qín
见“ 人琴俱亡 ”。
词语解释:人琴俱亡 拼音:rén qín jù wáng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伤逝》:“ 王子猷 、 子敬 俱病篤,而 子敬 先亡…… 子敬 素好琴,﹝ 子猷 ﹞便径入坐灵牀上,取 子敬 琴弹。弦既不调,掷地云:‘ 子敬 子敬 ,人琴俱亡!’慟絶良久,月餘亦卒。”后因以“人琴俱亡”为睹物思人,痛悼亡友之典。 清 刘献廷 《广阳杂记》卷三:“尝抱人琴俱亡之惧,逢人即詔之学韵。” 鲁迅 《二心集·做古人和做好人的秘诀》:“现在 柔石 的遇害,已经有一年余了……所谓‘人琴俱亡’者,大约也就是这模样的罢。”亦作“ 人琴两亡 ”。 唐 张说 《为人作祭弟文》:“予羸老矣,伤心几何。人琴两亡,命也命也。”《旧唐书·文苑传中·贺知章》:“丹壑非昔,人琴两亡,惟旧之怀,有深追悼。”亦作“ 人琴俱逝 ”。 清 王鹏运 《彊村词序》:“人琴俱逝,赏音闃然。”亦省作“ 人琴 ”。 唐 刘禹锡 《和西川李尚书汉州微月游房太尉西湖重题》诗:“人琴久寂寞,烟月若平生。” 宋 刘克庄 《风入松·福清道中作》词:“细思二十年前事,叹人琴,已矣俱亡。” 郁达夫 《题诸真长〈病起楼图〉》诗之二:“痛绝人琴又一春,市楼诗梦久成尘。”词语解释:风琴 拼音:fēng qín
(1).《礼记·乐记》:“昔者 舜 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后以“风琴”指古琴。 宋 苏轼 《用前韵答西掖诸公见和》:“借君妙语发舂容,顾我风琴不成弄。” 金 元好问 《胡寿之待月轩》诗之三:“墨君解语应须道,犹欠风琴一再行。”
(2).悬挂在屋檐下的金属片,遇风相击发声。 明 杨慎 《升庵诗话·风筝诗》:“古人殿阁、簷稜间有风琴、风筝,皆因风动成音,自谐宫商。”
(3).风筝上的鸣器。 清 赵翼 《美人风筝》诗:“添箇风琴传逸响,珊珊恰作珮声幽。” 清 富察敦崇 《燕京岁时记·风筝》:“风筝即纸鳶……有带风琴锣鼓者,更抑扬可听,故谓之风筝也。”
(4).键盘乐器。外形是一个长方木箱,里面排列着铜簧片,上面有键盘,按键就能压动铜簧片上的开关;下面有踏板,用来鼓动风箱生风,使铜簧片振动发音。词语解释:舜琴 拼音:shùn qín
五弦琴。相传为 舜 为创,故云。《礼记·乐记》:“昔者 舜 作五絃之琴,以歌《南风》。” 南朝 梁 沉约 《梁鞞舞歌》:“ 舜 琴中已絶, 尧 衣今復垂。” 前蜀 韦庄 《悼亡姬》诗:“ 湘江 水阔 苍梧 远,何处相思弄 舜 琴。”词语解释:无弦琴 拼音:wú xián qín
同“无絃琴”。没有弦的琴。南朝梁萧统《陶靖节传》:"渊明不解音律,而蓄无弦琴一张,每酒适,辄抚弄以寄其意。"后用以为典,有闲适归隐之意。
無絃琴:没有弦的琴。 南朝 梁 萧统 《陶靖节传》:“ 渊明 不解音律,而蓄无絃琴一张,每酒适,輒抚弄以寄其意。”后用以为典,有闲适归隐之意。 唐 白居易 《夜凉》诗:“舞腰歌袖抛何处?唯对无絃琴一张。” 清 曹寅 《宋牧仲中丞见招奉和二韵》之一:“中丞独儒雅,示抚无絃琴。”词语解释:孤琴 拼音:gū qín
孤单的琴,亦指独奏的琴声。 唐 徐仁友 《古意赠孙翃》诗:“云日落广厦,鶯花对孤琴。” 唐 李群玉 《失鹤》诗:“堕翎留片雪,雅操入孤琴。” 明 张羽 《旅怀》诗:“岁寒谁可语,莫逆有孤琴。” 郁达夫 《寂感》诗之一:“君去 吴 头儂 楚 尾,知音千里抱孤琴。”词语解释:绿琴 拼音:lǜ qín
绿绮琴之省称。泛指琴。 南朝 齐 谢朓 《曲池之水》诗:“鸟去能传响,见我緑琴中。” 唐 韦应物 《拟古》诗之九:“碧草生旧迹,緑琴歇芳声。” 唐 赵抟 《琴歌》:“緑琴製自桐孙枝,十年窗下无人知。”词语解释:瑟琴 拼音:sè qín
(1).瑟与琴。《诗·小雅·鹿鸣》:“我有嘉宾,鼓瑟鼓琴。” 晋 成公绥 《啸赋》:“清激切於竽笙,优润和於瑟琴。”《宋书·乐志二》:“庭列宫县,陛罗瑟琴。” 元 张昱 《留别姻家吴子道理问》诗:“明年不待梧桐雨,来听高堂鼓瑟琴。”
(2).琴瑟之音和谐,因以喻和合友好。《诗·小雅·常棣》:“妻子好合,如鼓瑟琴。” 晋 潘岳 《夏侯常侍诔》:“子之友悌,和如瑟琴。”
(3).指夫妻和好。 宋 罗烨 《醉翁谈录·张氏夜奔吕星哥》:“虽未通币帛之仪,料必作瑟琴之眷。”词语解释:破琴 拼音:pò qín
(1).毁琴。表示志行高洁。《晋书·隐逸传·戴逵》:“太宰 武陵王 晞 闻其善鼓琴,使人召之。 逵 对使者破琴,曰:‘ 戴安道 不为王门伶人。’”
(2).破旧的琴。 宋 戴复古 《秋日病馀》诗:“平生志气今如许,独抱传家一破琴。”《儒林外史》第二五回:“手里拿着一张破琴,琴上贴着一条白纸,纸上写着四个字道:‘修补乐器’。”词语解释:牙琴 拼音:yá qín
(1).传说 春秋 时 伯牙 善弹琴。后因以“牙琴”泛指高手奏琴。 清 林则徐 《杭嘉湖三郡观风告示》:“如赏 牙 琴,更亲听乎操縵,喻观 基 射,再目睹乎穿杨。”
(2).指精良的琴。 徐嘉 《书归玄恭〈万古愁〉后》诗:“盆花浮红篆烟清, 点 瑟不鼓 牙 琴停。”词语解释:蜀琴 拼音:shǔ qín
汉 蜀郡 司马相如 所用的琴。相传 相如 工琴,故名。亦泛指 蜀中 所制的琴。 唐 李白 《长相思》诗:“ 赵瑟 初停凤凰柱, 蜀 琴欲奏鸳鸯絃。” 前蜀 韦庄 《和薛先辈见寄初秋寓怀即事之作二十韵》:“露向凝 湘 簟,风篁韵 蜀 琴。”词语解释:抚琴 拼音:fǔ qín
弹琴。《韩非子·十过》:“ 师涓 曰:‘诺。’因静坐抚琴而写之。” 汉 王粲 《七哀诗》之二:“独夜不能寐,摄衣起抚琴。”《警世通言·俞伯牙摔琴谢知音》:“去岁我原为抚琴惊动知音。”词语解释:伯牙琴 拼音:bó yá qín
(1).相传 伯牙 操琴,琴声高妙,唯 钟子期 知音。 子期 死,知音难觅, 伯牙 遂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见《吕氏春秋·本味》。后因以“伯牙琴”用为痛悼知音惜其难遇之典。 唐 罗隐 《重过随州忆故兵部李侍郎思知因抒长句》:“ 庄周 高论 伯牙 琴,閒夜思量泪满襟。四海共谁言近事?九原从此负初心。”
(2).喻指能奏出妙曲的琴。 清 魏源 《布水台下同僧观瀑》诗:“惜无 伯牙 琴,来写 成连 旨。”亦省作“ 伯琴 ”。 唐 寒山 《三字诗》之四:“泉声响,抚 伯 琴。有 子期 ,辨此音。”词语解释:雅琴 拼音:yǎ qín
古琴之一种。 汉 司马相如 《长门赋》:“援雅琴以变调兮,奏愁思之不可长。” 汉 蔡琰 《胡笳十八拍》之五:“攒眉向月兮抚雅琴,五拍泠泠兮意弥深。” 宋 陈善 《扪虱新话·琴操》:“又琴,古人有谓之雅琴、颂琴者,盖古之为琴,皆以歌乎诗,古之雅颂,即今之琴操耳。”词语解释:心琴 拼音:xīn qín
犹心弦。 闻一多 《花儿开过了》诗:“天寒风紧,冻哑了我的心琴。”词语解释:祥琴 拼音:xiáng qín
古代丧祭礼,谓亲丧大祥祭日为节哀而弹奏素琴。语出《礼记·檀弓上》:“ 孔子 既祥,五日弹琴而不成声,十日而成笙歌。”又《丧服四制》:“祥之日,鼓素琴,告民有终也。” 郑玄 注:“鼓素琴,始存乐也。三年不为乐,乐必崩。” 孔颖达 疏:“大祥之日,得鼓素琴,告教其民使衰有终极也。” 宋 苏轼 《次韵赵景贶督两欧阳诗破陈酒戒》:“祥琴虽未调,餘悲不敢留。” 明 思宗 《闲坐》诗:“圣代自能调化瑟,孤生未忍治祥琴。” 清 赵翼 《服阕后亲友多劝赴官》诗之一:“祥琴才罢忍弹冠,多少锣声促上竿。”参见“ 大祥 ”。
词语解释:大祥 拼音:dà xiáng
古时父母丧后两周年的祭礼。《仪礼·士虞礼》:“又朞而大祥,曰荐此祥事。” 郑玄 注:“又,復也。” 贾公彦 疏:“此谓二十五月大祥祭,故云復朞也。” 汉 魏 以来时君行丧皆以日易月,皇帝、皇太后、皇后死后、二十五日或二十四日即举行大祥祭礼。 唐 韩愈 《顺宗实录五》:“以日易月,抑惟旧章,皇帝宜三日而听政,十三日小祥,二十五日大祥,二十七日释服。” 宋 皇室行丧,小祥、大祥之礼皆举行两次。既以日为之,又以月为之。《续资治通鉴·宋神宗元丰八年》:“今羣臣虽易月而人主实行丧,故十二日而小祥,期而又小祥;二十四日而大祥,再期而又大祥。”参阅 宋 王溥 《唐会要·服纪下》。词语解释:五弦琴 拼音:wǔ xián qín
古乐器名。《礼记·乐记》:“昔者 舜 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 孔颖达 疏:“谓无文武二弦,惟宫商等五弦也。”《宋史·乐志十七》:“《五弦琴图説》:‘琴为古乐,所用者皆宫、商、角、徵、羽正音,古以五弦散声配之。’” 宋 王安石 《孤桐》诗:“明时思解愠,愿斲五弦琴。”词语解释:七弦琴 拼音:qī xián qín
亦作“ 七絃琴 ”。古琴的一种。有七根弦。《宋史·乐志四》:“丝部有五:曰一弦琴,曰三弦琴,曰五弦琴,曰七弦琴,曰九弦琴。”《警世通言·俞伯牙摔琴谢知音》:“先是宫、商、角、徵、羽五絃,后加二絃,称为文武七絃琴。” 曹禺 《北京人》第一幕:“近 养心斋 的墙角处,悬一张素锦套着的七弦琴。”词语解释:枕琴 拼音:zhěn qín
枕着琴。形容生活清雅。 唐 白居易 《闲卧有所思》诗之一:“向夕褰帘卧枕琴,微凉入户起开襟。” 唐 皮日休 《奉和鲁望独夜有怀吴体见寄》:“隐几清吟谁敢敌,枕琴高卧真堪图。”词语解释:陶琴 拼音:táo qín
见“ 陶令琴 ”。
词语解释:陶令琴 拼音:táo lìng qín
《晋书·隐逸传·陶潜》:“性不解音,而畜素琴一张,絃徽不具,每朋酒之会,则抚而和之,曰:‘但识琴中趣,何劳絃上声!’”后用为典实。 宋 梅尧臣 《送储令赴韶州乐昌》诗:“尝闻韶石下, 虞舜 古祠深。至乐久已寂,况持 陶令 琴。”亦省作“ 陶琴 ”。 唐 白居易 《喜老自嘲》诗:“《周易》休开卦, 陶 琴不上絃。任从人弃掷,自与我周旋。” 姚锡钧 《论诗绝句》之四:“解识太羹玄酒味, 陶 琴自古已无絃。”词语解释:雍门琴 拼音:yōng mén qín
见“ 雍门鼓琴 ”。
词语解释:雍门鼓琴 拼音:yōng mén gǔ qín
相传 雍门子周 以善琴见 孟尝君 。 孟尝君 曰:“先生鼓琴亦能令 文 悲乎?” 雍门子周 曰:“臣何独能令足下悲哉……然臣之所为足下悲者一事也。夫声敌帝而困 秦 者君也,连五国之约南面而伐 楚 者又君也。天下未甞无事,不从则横。从成则 楚 王,横成则 秦 帝, 楚 王 秦 帝,必报讎於 薛 矣。夫以 秦 楚 之强而报讎於弱 薛 ,譬之犹摩萧斧而伐朝菌也,必不留行矣。天下有识之士无不为足下寒心酸鼻者,千秋万岁之后,庙堂必不血食矣!” 孟尝君 闻之悲泪盈眶。 子周 于是引琴而鼓, 孟尝君 增悲流涕曰:“先生之鼓琴,令 文 立若破国亡邑之人也。”见 汉 刘向 《说苑·善说》。《三国志·蜀志·郤正传》:“ 雍门 援琴而挟説, 韩哀 秉轡而驰名。”后因以“雍门琴”指哀伤的曲调。 隋 杨素 《赠薛播州》诗:“离心多苦调,詎假 雍门 琴。” 唐 李白 《猛虎行》:“肠断非关 陇头 水,泪下不为 雍门 琴。”词语解释:故琴 拼音:gù qín
古琴。 唐 卢照邻 《哭明堂裴主簿》诗:“故琴无復雪,新树但生烟。” 唐 温庭筠 《寄渚宫遗民弘里生》诗:“波月欺华烛,汀云润故琴。”词语解释:青琴 拼音:qīng qín
(1).传说中的女神名。《史记·司马相如列传》:“若夫 青琴 宓妃 之徒,絶殊离俗,姣冶嫺都。” 司马贞 索隐引 伏俨 曰:“ 青琴 ,古神女也。”
(2).泛指姣美的歌姬舞女。 唐 李贺 《秦王饮酒》诗:“仙人烛树蜡烟轻, 青琴 醉眼泪泓泓。” 元 范子安 《竹叶舟》第四折:“自有霓裳羽袖纤腰舞,自有 絳树 青琴 皓齿歌。”
(3).指琴。古代以青桐木制琴最佳,故称。 唐 李峤 《乌》诗:“白首何年改,青琴此夜弹。” 明 杨慎 《綵扇赋》:“瑶琴兮青琴,知音兮赏音。”词语解释:提琴 拼音:tí qín
(1).弦乐器。胡琴的一种。 明 西泠长 《芙蓉影·春饯》:“这是 姑苏 潘落斋 絶妙清曲,更兼提琴簫管、丝索串戏,无一不精。” 徐珂 《清稗类钞·音乐·提琴》:“提琴,圆木为槽,上冒蟒皮而空其下,竹柄贯槽中,柄端刻木为龙首,柄有小环,贯四絃於其中,槽面正平,设柱以承絃。竹片为弓,马尾双絃,间而轧之。”
(2).弦乐器。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低音提琴的总称。亦单指小提琴。 巴金 《新生》:“她底像提琴一样柔软的声音流进了我底心里,我觉得我要哭了。” 魏巍 《东方》第四部第二二章:“ 徐芳 知道他心中难过,想独自呆一会儿,就叹了口气,背起背包、提琴,独自回村里去了。”词语解释:单父琴 拼音:chán fù qín
汉 刘向 《说苑·政理》:“ 宓子贱 治 单父 。鸣琴,身不下堂而 单父 治。”后因以“单父琴”为称颂地方官治绩之典。 唐 张说 《赠太州刺史杨君神道碑》:“授 豳州 三水 令,曳尚方之舃,鸣 单父 之琴,志道不矜其大才,勤政无陋其小邑。” 唐 杜甫 《赠裴南部闻袁判官自来欲有按问》诗:“尘满 莱芜 甑,堂横 单父 琴,人皆知饮水,公辈不偷金。”词语解释:袖琴 拼音:xiù qín
可置于怀袖中的琴。极言其小。 宋 苏轼 《欧阳晦夫惠琴枕》诗:“轮囷濩落非笛材,剖作袖琴徽軫足。”一本作“细琴”。词语解释:雷琴 拼音:léi qín
唐 代琴工 雷威 所制作的琴。据 唐 李肇 《唐国史补》载:“ 蜀 中 雷氏 斵琴,常自品第,第一者以玉徽,次者以瑟瑟徽,又次者以金徽,又次者螺蚌之徽。”泛指古代文物。 宋 陆游 《昼卧初起书事》诗:“忽有故人分禄米,呼儿先议赎雷琴。” 清 钱谦益 《寄西蜀尹子求使君》诗之二:“帘阁焚香道气和,雷琴 晋 帖手摩挲。”词语解释:楚琴 拼音:chǔ qín
楚 之琴声。 三国 魏 阮籍 《乐论》:“ 汉桓帝 闻 楚 琴,悽愴伤心,倚扆而悲,慷慨长息曰:‘善哉乎!为琴若此,一而已足矣。’” 北周 庾信 《和张侍中述怀》:“操乐 楚 琴悲,忘忧 鲁 酒薄。”参见“ 楚奏 ”。
词语解释:楚奏 拼音:chǔ zòu
《左传·成公九年》载, 楚 锺仪 被俘,囚于 晋 。 晋侯 命 仪 奏琴, 仪 操南音。 晋 大臣 范文子 说, 锺仪 “乐操土风,不忘旧也”。后因以“楚奏”谓奏 楚 地音乐,寓思乡怀旧之意。 汉 王粲 《登楼赋》:“ 钟仪 幽而 楚 奏兮, 庄舄 显而 越 吟。人情同於怀土兮,岂穷达而异心!” 唐 骆宾王 《幽絷书情通简知己》诗:“自悯 秦 寃痛,谁怜 楚 奏哀!” 明 高启 《师山周君客濠上思归未得因画旧隐图求予赋诗》:“几年留客舍,千里念家山…… 楚 奏无穷意,相忘赖此间。”词语解释:鹤琴 拼音:hè qín
亦作“ 鹤琹 ”。
(1).表示别离的琴曲。 唐 杨炯 《幽兰赋》:“送客 金谷 ,林塘坐曛,鹤琴未罢,龙劒将分。”参见“ 别鹤操 ”。
(2).鹤和琴。俱为高雅之物。 清 孙枝蔚 《鹧鸪天·饮王金铉明府署中》词:“逢人啼笑如猩狒,任客烹烧到鹤琹。”
词语解释:别鹤操 拼音:bié hè cāo
乐府琴曲名。 晋 崔豹 《古今注》卷中:“《别鹤操》, 商陵 牧子 所作也。娶妻五年而无子,父兄将为之改娶。妻闻之,中夜起,倚户而悲啸。 牧子 闻之,愴然而悲,乃歌曰:‘将乖比翼隔天端,山川悠远路漫漫,揽衣不寝食忘餐!’后人因为乐章焉。”后用以指夫妻分离,抒发别情。 唐 常建 《送楚十少府》诗:“因送《别鹤操》,赠之双鲤鱼。鲤鱼在金盘,别鹤哀有餘。” 明 何景明 《赠王文熙》诗之一:“泠泠朱丝絃,听我《别鹤操》。”参阅《乐府诗集》卷五八。词语解释:月琴 拼音:yuè qín
乐器名。古称阮咸。圆形扁平,后也改为八角形,四弦,用拨子弹奏。以其初形状如月,发音似琴,故名。 清 孔尚任 《桃花扇·闹榭》:“末、小生、生饮酒,丑击云锣,浄弹月琴,旦吹簫一回介。”参阅 唐 李匡乂 《资暇集》卷下、《清通典·乐四》。词语解释:霹雳琴 拼音:pī lì qín
古琴名。琴由被雷击过的桐木制成,故名。《老残游记》第九回:“ 紫阳 属和《翠虚吟》,传响空山霹靂琴。”词语解释:断纹琴 拼音:duàn wén qín
有裂纹的古琴。 宋 赵希鹄 《洞天清禄集·古琴辨》:“古琴以断纹为证,盖琴不歷五百岁不断。”词语解释:一弦琴 拼音:yī xián qín
古琴的一种。 晋 王嘉 《拾遗记·殷汤》:“拊一弦琴则地祇皆升,吹玉律则天神俱降。” 唐 卢照邻 《宿玄武》诗之一:“已乘千里兴,还抚一弦琴。”《宋史·乐志四》:“丝部有五:曰一弦琴,曰三弦琴,曰五弦琴,曰七弦琴,曰九弦琴,曰瑟。”词语解释:奚琴 拼音:xī qín
拉弦乐器。刳桐木为体,置二弦,以木杆系马尾擦弦以奏。 宋 欧阳修 《试院闻奚琴作》诗:“奚琴本出 奚 人乐, 奚 虏弹之双泪落。”《文献通考·乐十》:“奚琴,胡中 奚 部所好之乐,出於奚鼗而形亦类焉。其制两弦间以竹片轧之,民间或用。”词语解释:断琴 拼音:duàn qín
据《吕氏春秋·本味》载, 伯牙 善鼓琴, 锺子期 为其知音。 锺子期 亡故, 伯牙 为之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后以“断琴”为痛惜知音死亡之典。 清 周亮工 《哭陈开仲》诗:“披帷老蠹号残帙,渍酒穷交哭断琴。”参见“ 断弦 ”。
词语解释:断弦 拼音:duàn xián
亦作“ 断絃 ”。
(1).断绝的弓弦;断绝的琴弦。 晋 王嘉 《拾遗记·吴》:“神胶出 鬱夷国 ,接弓弩之断弦,百断百续也。” 南朝 陈 徐陵 《谏仁山深法师罢道书》:“乃知断弦可续,情去难留。”
(2).指断绝的弦音。犹言馀响。 北周 庾信 《怨歌行》:“为君能歌此曲,不觉心随断絃。”
(3).绝弦。断绝琴弦。典出《吕氏春秋·本味》: 伯牙 善弹琴, 锺子期 听之,即能知其意,“ 钟子期 死, 伯牙 破琴絶絃,终身不復鼓琴”。 宋 苏轼 《书文与可墨竹》诗:“空遗运斤质,却吊断絃人。”
(4).古以琴瑟调和喻夫妇和谐,故谓丧妻为断弦。 唐 徐彦伯 《闺怨》诗:“煖手缝轻素,嚬蛾续断弦。” 宋 郑刚中 《答潼州宇文龙图》:“自闻抱琴瑟断絃之悲,日欲修慰。” 明 叶宪祖 《鸾鎞记·秉操》:“我有个兄弟新来断絃,不如把来嫁与我兄弟。”《官场现形记》第三八回:“他是上年八月断弦,目下尚虚中馈。”
(5).谓失妻。 唐 白居易 《得甲去妻后妻犯罪请用子荫赎罪甲怒不许判》:“ 王吉 去妻,断絃未续; 孔氏 出母,疏纲将加。”词语解释:播琴 拼音:bō qín
播种。《山海经·海内经》:“西南 黑水 之间,有 都广之野 , 后稷 葬焉。爰有膏菽、膏稻、膏黍、膏稷,百穀自生,冬夏播琴。” 郭璞 注:“播琴,犹播殖,方俗言耳。” 毕沅 校正:“播琴,播种也。《水经注》云:‘ 楚 人谓冢为琴。’冢、种声相近也。”词语解释:囊琴 拼音:náng qín
(1).装琴入袋。 元 傅若金 《送金华王琴士还山》诗:“年少 金华 客,囊琴暂出山。”
(2).囊中之琴。 明 刘崧 《题余仲扬画山水图为余自安赋》:“囊琴未发絃未奏,已觉流水声洋洋。”词语解释:斲琴 拼音:zhuó qín
亦作“斵琴”。 斫木制琴。 唐 李肇 《唐国史补》卷下:“ 蜀中雷氏 斵琴,常自品第,第一者以玉徽,次者以瑟瑟徽,又次者以金徽,又次者螺蚌之徽。”词语解释:爨琴 拼音:cuàn qín
(1).谓焚琴为炊。 宋 苏轼 《次韵朱光庭喜雨》:“破屋常持伞,无薪欲爨琴。”
(2).喻指糟蹋美好的事物。 清 谈迁 《北游录·纪文》:“硜硜之节,有司未谅。煮鹤爨琴,强为劝驾,则门下何以应之?”词语解释:雷氏琴 拼音:léi shì qín
即雷琴。 宋 苏轼 《游桓山记》:“春服既成,从二三子游于 泗 之上,登 桓山 ,入石室,使道士 戴日祥 鼓 雷氏 之琴,操《履霜》之遗音。” 明 高启 《南宫生传》:“闢一室,庋歷代法书、 周 彝、 汉 砚、 唐 雷氏琴。”参见“ 雷琴 ”。
词语解释:雷琴 拼音:léi qín
唐 代琴工 雷威 所制作的琴。据 唐 李肇 《唐国史补》载:“ 蜀 中 雷氏 斵琴,常自品第,第一者以玉徽,次者以瑟瑟徽,又次者以金徽,又次者螺蚌之徽。”泛指古代文物。 宋 陆游 《昼卧初起书事》诗:“忽有故人分禄米,呼儿先议赎雷琴。” 清 钱谦益 《寄西蜀尹子求使君》诗之二:“帘阁焚香道气和,雷琴 晋 帖手摩挲。”词语解释:嵇琴 拼音:jī qín
(1). 嵇康 所抚之琴。《晋书·阮籍嵇康等传论》:“临锻灶而不迴,登 广武 而长叹,则 嵇 琴絶响, 阮 气徒存。” 明 顾起纶 《〈国雅品〉序》:“彼 荆 筑悲歌,而 燕丹 变色; 嵇 琴雅奏,惟 向秀 擅聆。岂同声起予,合志发愤邪!”
(2).古琴的一种。相传为 嵇康 所创制。 宋 高承 《事物纪原·乐舞声歌·嵇琴》:“或曰 嵇 琴, 嵇康 所製,故名 嵇 琴,虽出於传诵,而理或然也。” 明 钱棻 《踏莎行·园居》词:“壁掛 嵇 琴,村疑 阮 曲。”词语解释:靖节琴 拼音:jìng jié qín
指无弦琴。典出《宋书·隐逸传·陶潜》:“ 潜 不解音声,而畜琴一张,无弦,每有酒适,輒抚弄以寄其意。” 宋 曾巩 《静化堂》诗:“客来但饮 平阳 酒,衙退常携 靖节 琴。”词语解释:击琴 拼音:jī qín
(1).琴名。用竹敲击琴弦发声,异于用指弹的琴。《南史·柳恽传》:“﹝ 柳惲 ﹞復变体备写古曲。尝赋诗未就,以笔捶琴,坐客过,以筯扣之, 惲 惊其哀韵,乃製为雅音。后传击琴自於此。”《旧唐书·音乐志二》:“击琴, 柳惲 所造。 惲 尝为文咏,思有所属,摇笔误中琴絃,因为此乐。以管承絃,又以片竹约而束之,使絃急而声亮,举竹击之,以为节曲。”
(2).敲琴。 唐 皮日休 《晓次神景宫》诗:“天籟如击琴,泉声似摐鐸。”词语解释:凤琴 拼音:fèng qín
即凤凰琴。 唐 王勃 《三月曲水宴》诗:“凤琴调上客,龙轡儼羣仙。”参见“ 凤凰琴 ”。
词语解释:凤凰琴 拼音:fèng huáng qín
古琴名。亦泛指宝琴。 唐 虞世南 《怨歌行》:“香销翠羽帐,絃断凤凰琴。” 唐 骆宾王 《代女道士王灵妃赠道士李荣》诗:“鸚鵡盃中浮竹叶,凤凰琴里落梅花。”参见“ 凤凰 ”。词语解释:百衲琴 拼音:bǎi nà qín
琴名。以桐木片合漆胶成的琴。 唐 李绰 《尚书故实》:“ 李汧公 ( 李勉 )取桐孙之精者,杂缀为之,谓之百衲琴。” 宋 张洎 《贾氏谈录·李氏制琴》:“ 嵩山 僧 如寂 ,尝收得 李汧公 百衲琴,製度甚古拙,而音韵清越无比。” 宋 陆游 《秋阴》诗:“妙墨双钩帖,奇声百衲琴。” 清 薛雪 《一瓢诗话》:“不去纤响,惟务雕繢,仅同百衲琴,軿凑虽工,胶滞清音,究非上品。”亦省称“ 百衲 ”。 清 钱谦益 《东归漫兴》诗之五:“古锦裹将 唐 百纳,行宫拾得 宋 罗睺。”词语解释:颂琴 拼音:sòng qín
古琴名。琴瑟必伴以歌诗,诗有《雅》《颂》,故称。《左传·襄公二年》:“初, 穆姜 使择美檟,以自为櫬与颂琴, 季文子 取以葬。” 杜预 注:“颂琴,琴名,犹言雅琴。” 孔颖达 疏:“琴瑟必以歌诗,诗有《雅》《颂》,故以颂为琴名,犹如言雅琴也。” 杨伯峻 注:“据 宋 聂崇义 《三礼图》,颂琴长七尺二寸,广尺八寸,二十五弦。 穆姜 製此以殉葬。《文献通考·俗乐部》有颂琴, 沉钦韩 补注谓非古之颂琴,是也。”词语解释:牺氏琴 拼音:xī shì qín
晋 皇甫谧 《帝王世纪》:“ 燧人氏 没, 庖牺氏 代之……是称 太昊 ,都 陈 ,作瑟三十六弦,长八尺一寸。”后因泛称琴瑟为“牺氏琴”。 宋 梅尧臣 《茂芝上人归姑苏》诗:“身衣 竺乾 服,手援 牺氏 琴。”词语解释:诗琴 拼音:shī qín
源自东方有大梨形琴身和带品的指板、有六到十三对琴弦、用置于琴头中的弦轴调音的弹拨乐器词语解释:椎琴 拼音:zhuī qín
把琴击破。典出《吕氏春秋·本味》:“ 钟子期 死, 伯牙 破琴絶絃,终身不復鼓琴。”后因以“椎琴”比喻失去知音。 周实 《痛哭》诗之三:“日暮归来泪满襟, 钟期 去后判椎琴。” 况周颐 《蕙风词话续编》卷二:“余出都后, 半塘 竟得《樵歌》付梓,而《渔歌》至今杳然。就令它日得之,安能起 半塘 与共赏会耶?此余所为有椎琴之痛也。”词语解释:悬琴 拼音:xuán qín
春秋 魏 师经 鼓琴, 魏文侯 起舞,赋曰:“使我言而无见违。” 师经 援琴而撞 文侯 , 文侯 欲烹之, 师经 曰:“昔 尧 舜 之为君也,惟恐言而人不违。 桀 紂 之为君也,惟恐言而人违之。吾撞 桀 紂 ,非撞吾君也。” 文侯 悟,悬琴于城门以为鉴戒。见 汉 刘向 《说苑·君道》。后以“悬琴”为旌表忠直之典。词语解释:焦尾琴 拼音:jiāo wěi qín
(1).琴名。《后汉书·蔡邕传》:“ 吴 人有烧桐以爨者, 邕 闻火烈之声,知其良木,因请而裁为琴,果有美音,而其尾犹焦,故时人名曰‘焦尾琴’焉。”《南史·王敬则传》:“ 仲雄 善弹琴, 江 左有 蔡邕 焦尾琴在主衣库,上敕五日一给 仲雄 。”亦省称“ 焦尾 ”。 唐 李颀 《题僧房》诗:“谁能事音律,焦尾 蔡邕 家。” 清 顾绍敏 《秋日感怀》诗:“ 中郎 应自怜焦尾,巧匠何堪笑斵轮。”
(2).泛指好琴。 元 石子章 《竹坞听琴》第一折:“夜深了也,取下我这焦尾琴来,抚一曲遣我的心闷咱。” 唐 李咸用 《山居》诗:“焦尾何人听,凉宵对月弹。”词语解释:乱弹琴 拼音:luàn tán qín
比喻胡扯或胡闹。 杜鹏程 《保卫延安》第四章:“你这个警卫员真是乱弹琴,连首长也看不住。” 周立波 《盖满爹》:“ 楠森 不知听了哪个人的话,说‘互助组是乱弹琴,搞不出名堂’。”词语解释:九弦琴 拼音:jiǔ xián qín
琴名。 宋 太宗 至道 元年始作·将琴七絃增之为九,名曰:君、臣、文、武、礼、乐、正、民、心。见《宋史·乐志一》。词语解释:郑琴 拼音:zhèng qín
《列子·汤问》载: 郑国 乐师 师文 琴技高超,“当春而叩商弦,以召南吕,凉风忽至,草木成实;及秋而叩角弦,以激夹钟,温风徐迴,草木发荣;常夏而叩羽弦,以召黄钟,霜雪交下,川池暴沍;及冬而叩徵弦,以激蕤宾,阳光炽烈,坚冰立散;将终命宫而总四弦,则景风翔,庆云浮,甘露降,澧泉涌。”后以“郑琴”借指精湛超群的技艺。 端方 《陶斋藏石记》卷五引 南朝 宋 《刘怀民墓志》:“ 郑 琴再寝, 吴 涕重零。” 唐 元稹 《酬东川李相公十六韵》:“ 邹 律寒气变, 郑 琴祥景奔。”词语解释:峄阳琴 拼音:yì yáng qín
峄山 梧桐制的琴。借指精美的琴。 元 汤式 《一枝花·赠会稽吕周臣》套曲:“张玩着《輞川图》四壁烟云驰骤,拨剌着 嶧 阳琴一帘风雨颼颼。”参见“ 嶧阳孤桐 ”。
词语解释:峄阳孤桐 拼音:yì yáng gū tóng
峄山 南坡所生的特异梧桐,古代以为是制琴的上好材料。语出《书·禹贡》:“羽畎夏翟, 嶧 阳孤桐。” 孔 传:“ 嶧山 之阳,特生桐,中琴瑟。” 唐 李白 《琴赞》:“ 嶧 阳孤桐,石耸天骨,根老冰泉,叶苦霜月。” 王琦 注引《封氏闻见记》:“土人云:此桐所以异於常桐者,诸山皆发地兼土,惟此山大石攒倚,石间周围皆通人行,山中空虚,故桐木絶响,是以珍而入贡也。” 唐 刘禹锡 《平齐行》之一:“胡尘昔起 蓟 北门, 河南 地属 平卢军 ,貂裘 代 马绕 东岳 , 嶧 阳孤桐削为角。”亦省作“ 嶧阳桐 ”。 唐 李商隐 《今月二日复五言四十韵诗献上》:“含霜 太山 竹,拂雾 嶧 阳桐。”词语解释:伯琴 拼音:bó qín
见“ 伯牙琴 ”。
词语解释:伯牙琴 拼音:bó yá qín
(1).相传 伯牙 操琴,琴声高妙,唯 钟子期 知音。 子期 死,知音难觅, 伯牙 遂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见《吕氏春秋·本味》。后因以“伯牙琴”用为痛悼知音惜其难遇之典。 唐 罗隐 《重过随州忆故兵部李侍郎思知因抒长句》:“ 庄周 高论 伯牙 琴,閒夜思量泪满襟。四海共谁言近事?九原从此负初心。”
(2).喻指能奏出妙曲的琴。 清 魏源 《布水台下同僧观瀑》诗:“惜无 伯牙 琴,来写 成连 旨。”亦省作“ 伯琴 ”。 唐 寒山 《三字诗》之四:“泉声响,抚 伯 琴。有 子期 ,辨此音。”词语解释:桂琴 拼音:guì qín
桂木制作的琴。 唐 孟郊 《答昼上人止谗作》诗:“俗侣唱《桃叶》,隐士鸣桂琴。”词语解释:公琴 拼音:gōng qín
皋陶 的坟墓。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沘水》:“今县( 六安 )都陂中有大冢,民传曰公琴者,即 皋陶 塚也。 楚 人谓塚为琴矣。” 清 黄生 《义府·公琴》:“《水经注》: 楚 人谓塚为琴, 六安 县都陂中有大塚,民曰公琴,此 皋陶 冢也。按……《山海经》:‘百穀自生,冬夏播琴。’此又以‘琴’为‘种’,‘冢’、‘种’一声也。” 清 袁枚 《随园随笔·诗文著述》:“ 楚 人称‘冢’曰‘琴’,故 皋陶 冢名公琴。”词语解释:七丝琴 拼音:qī sī qín
即七弦琴。 唐 韩偓 《赠湖南李思齐处士》诗:“两板船头浊酒壶,七丝琴畔白髭鬚。”词语解释:六弦琴 拼音:liù xián qín
乐器名。有六根弦,用指拨弹。十九世纪初流行于 欧洲 ,后传入我国。曾译作“六弦琵琶”。亦称“ 吉他 ”(guitar)。词语解释:无声琴 拼音:wú shēng qín
即无弦琴。语本《晋书·隐逸传·陶潜》:“性不解音,而畜素琴一张,絃徽不具,每朋酒之会,则抚而和之,曰:‘但识琴中趣,何劳絃上声。’” 唐 杜甫 《过津口》诗:“瓮餘不尽酒,膝有无声琴。”词语解释:阮琴 拼音:ruǎn qín
古乐器。即阮咸。 宋 叶绍翁 《四朝闻见录·陆放翁》:“公勉为之出, 韩 喜 陆 附己至,出所爱四夫人擘阮琴起舞,索公为词,有‘飞上锦裀红縐’之语。”词语解释:扬琴 拼音:yáng qín
击弦乐器。又名蝴蝶琴。原为 中东 一带流行的古击弦乐器。 约 明 清 时期传入我国,并逐渐流行全国。琴身呈扁平梯形,两侧装弦轴、弦钉,张钢丝弦八至十档,每档两三根或三四根弦。双手持琴竹敲击琴弦发音。演奏时有单打、双打、轮音、琶音、衬音、顿音等技巧。广泛用于民歌、戏曲、曲艺伴奏,也用于器乐合奏和独奏。后经改革,弦数增至十三到十八档,扩大了音域和音量,有的增设特殊附件,以便转调,或加踏板控制余音,并增加了拨弦、滑音、揉音等新技法。词语解释:陶令琴 拼音:táo lìng qín
《晋书·隐逸传·陶潜》:“性不解音,而畜素琴一张,絃徽不具,每朋酒之会,则抚而和之,曰:‘但识琴中趣,何劳絃上声!’”后用为典实。 宋 梅尧臣 《送储令赴韶州乐昌》诗:“尝闻韶石下, 虞舜 古祠深。至乐久已寂,况持 陶令 琴。”亦省作“ 陶琴 ”。 唐 白居易 《喜老自嘲》诗:“《周易》休开卦, 陶 琴不上絃。任从人弃掷,自与我周旋。” 姚锡钧 《论诗绝句》之四:“解识太羹玄酒味, 陶 琴自古已无絃。”词语解释:宓琴 拼音:mì qín
古琴。相传为 宓羲氏 所创制,故称。 唐 赵惟暕 《琴书》:“昔者至人 伏羲氏 王天下也,仰观象於天,俯察法於也,远取诸物,近取诸身,始画八卦,削桐为琴。” 明 无名氏 《运甓记·嗔鲊封还》:“政简刑清,尽日公堂抚 宓 琴。”词语解释:卵弹琴 拼音:luǎn tán qín
犹言乱弹琴。比喻胡扯或胡闹。 张天翼 《贝胡子》:“哪有这个事!--卵弹琴!” 周立波 《山乡巨变》上十三:“么子互助、合作,还不都是卵弹琴!”词语解释:凤凰琴 拼音:fèng huáng qín
古琴名。亦泛指宝琴。 唐 虞世南 《怨歌行》:“香销翠羽帐,絃断凤凰琴。” 唐 骆宾王 《代女道士王灵妃赠道士李荣》诗:“鸚鵡盃中浮竹叶,凤凰琴里落梅花。”参见“ 凤凰 ”。
词语解释:凤凰 拼音:fèng huáng
亦作“ 凤皇 ”。
(1).古代传说中的百鸟之王。雄的叫凤,雌的叫凰。通称为凤或凤凰。羽毛五色,声如箫乐。常用来象征瑞应。《诗·大雅·卷阿》:“凤皇鸣矣,于彼高冈。” 唐 韩愈 《与崔群书》:“凤皇、芝草,贤愚皆以为美瑞;青天、白日,奴隶亦知其清明。”
(2).车名。以凤凰为车饰,故名。《汉书·扬雄传上》:“於是乘舆乃登夫凤皇兮翳华芝。” 颜师古 注:“凤皇者,车以凤皇为饰也。”
(3).琴名。《西京杂记》卷五:“ 赵后 有宝琴曰凤凰,皆以金玉隐起,为龙凤螭鸞古贤列女之象。”
(4).泛指美琴。 唐 杜甫 《陪柏中丞观宴将士》诗:“醉客霑鸚鵡,佳人指凤凰。” 仇兆鳌 注:“指凤凰,弹琴也。”
(5).帝王宫中的池台楼阁及宫殿名。《三辅黄图·未央宫》:“ 武帝 时,后宫八区,有 昭阳 、 飞翔 、 增城 、 合欢 、 兰林 、 披香 、 凤皇 、 鸳鸯 等殿。” 南朝 陈 徐陵 《杂曲》:“宫中本造 鸳鸯殿 ,为谁新起 凤凰楼 。” 唐 杨炯 《同詹事府官寮祭郝少保文》:“昭昭北斗,宫号文昌;隐隐西掖,池名 凤凰 。”
(6).比喻地位高贵或德才高尚的人。 汉 刘桢 《赠从弟》诗之三:“凤凰集南岳,徘徊孤竹根。”《南史·范云传》:“昔与将军俱为黄鵠,今将军化为凤皇。” 清 孙枝蔚 《将之屯留省五兄舟次》诗:“ 吴 生性孤直,知交惟数子。凤凰无苟栖,鸳鸯肯独止。”
(7).古代杂戏所用的器物。形制如凤,供表演用。《魏书·乐志》:“六年冬,詔太乐、总章、鼓吹增修杂伎,造五兵、角觝、麒麟、凤皇……以备百戏。”
(8).凤形饰物。 唐 温庭筠 《南歌子》词:“手里金鸚鵡,胸前綉凤凰。” 五代 和凝 《临江仙》词:“碧罗冠子稳犀簪,凤凰双颭步摇金。”词语解释:卖剑买琴 拼音:mài jiàn mǎi qín
谓无意功名,志在归隐。 清 龚自珍 《能令公少年行》:“卖剑买琴,鬭瓦输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