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韵字: 或选择韵部:
(2011-11-5)
七阳平声 [cháng,长短][cháng chǎng chang][háng,行列][cáng,收藏,动词][liáng liang,衡量][详注1][qiáng,刚强][dāng,应当][沧浪][jiāng qiāng,持也送也][fāng fáng][ráng][cáng zāng][gāng][huáng guāng][qiāng][xiāng,相互][sāng,丧葬][háng][chāng][gāng][ráng][qiāng][chuāng,创伤][详注2][详注3][详注4][liáng][叶謨郞切,莽平聲。][tāng táng][láng][槌也][音陽。【博雅】痒,病也。][huāng huang][xiāng]鲿[详注5][详注6][pāng páng][yáng][qiāng][páng][qiāng][páng][同慷][nāng nang][láng liáng][同蘠,蔷薇][táng][qiāng,突也]橿[guāng,桄榔][háng][fāng pāng]躿[音冈。《说文》人颈也。][雨急]騿[详注7][详注8]


注1:傍 通旁。《说文》近也。《广韵》侧也。又姓。唐北地羌豪傍企本。侧也
注2:蒋 《说文》菰蒋。《前汉·司马相如传》蒋芋青薠。
注3:怆 音昌。《集韻》悲也。《王逸·九思》??蚗兮噍噍,蝍蛆兮穰穰。歲忽忽兮惟暮,余感時兮悽愴。
注4:逢 音房。《韩愈诗》萧条千万里,会合安可逢。叶上江、下乡。◎按从降者,音庞。从夆者,音缝、音蓬。《颜氏家训》逄、逢之别,岂可雷同。
注5:仰 áng,古同“昂”,情绪高。《周礼·地官·保氏军旅之容注》军旅之容,阚阚仰仰。
注6:庆 音羌。亦福也。《易·坤卦》积善之家,必有余庆。叶下殃。《书·伊训》万邦惟庆。叶上祥。《诗·大雅》则笃其庆。叶下光又。《小雅》孝孙有庆。叶下强。
注7:尚 音常,尙書。《白居易·送陝州王司馬建赴任》公事閑忙同少尹,料錢多少敵尚書。
注8:彭 《韵会》逋旁切《正韵》博旁切,榜平声。《玉篇》多貌。《诗·齐风》行人彭彭。《释文》彭,必旁反。又《韵会》《正韵》蒲光切,音旁。《韵会》近也。《正韵》旁也。《易·大有》九四匪其彭,无咎。《疏》彭,旁也。
首字词组
琅玕琅然琅玡台琅琳琅当琅玡琅疏琅珰驿
琅琅琅珰琅书琅邪台琅嬛琅霜琅孉琅汤
琅玡琅邪琅华琅笈琅简琅铛琅嬛福地琅帙
琅函琅璈琅诵琅花琅璆琅璁琅园琅环

词语解释:琅玕  拼音:láng gān
亦作“瑯玕”。
(1).似珠玉的美石。《书·禹贡》:“厥贡惟球、琳、琅玕。” 孔 传:“琅玕,石而似玉。” 孔颖达 疏:“琅玕,石而似珠者。” 三国 魏 曹植 《美女篇》诗:“攘袖见素手,皓腕约金环;头上金爵釵,腰佩翠琅玕。” 元 王旭 《离忧赋》:“佩琅玕而服明月兮,裁青霞以为裾;怀真符而欲献兮,顾君门而踌躇。” 清 孙枝蔚 《牛饥纪事二十二韵》:“兽医归部伍,柴药贵琅玕。”
(2).传说和神话中的仙树,其实似珠。《山海经·海内西经》:“服常树,其上有三头人,伺琅玕树。” 郭璞 注:“琅玕子似珠。” 晋 葛洪 《抱朴子·袪惑》:“﹝ 崑崙 ﹞有珠玉树,沙棠、琅玕、碧瑰之树。” 唐 杜甫 《玄都坛歌寄元逸人》:“知君此计成长往,芝草琅玕日应长。” 明 刘基 《江上曲》之四:“琅玕不是人间树,何处朝阳有凤凰。”
(3).指仙树之实。 清 孙枝蔚 《寿李书云都谏》诗:“阿阁亘中天,其上巢凰凤。饱食惟琅玕,亮音闻高罔。”
(4).比喻珍贵、美好之物。比喻佳肴。《文选·张衡〈南都赋〉》:“揖让而升,宴于兰堂,珍羞琅玕,充溢圆方。” 李周翰 注:“羞,饮食也。琅玕,玉名,饮食比之。” 唐 陈子昂 《晦日宴高氏林亭序》:“列珍羞於綺席,珠翠瑯玕;奏丝管於芳园, 秦 筝 赵 瑟。”
(5).比喻珍贵、美好之物。比喻优美文辞。 唐 韩愈 《龊龊》诗:“排云叫閶闔,披腹呈琅玕。” 明 杨珽 《龙膏记·旅况》:“裁锦字,吐琅玕,有才无命説应难。” 清 龚自珍 《己亥杂诗》之七九:“手捫千轴古琅玕,篤信男儿识字难。”
(6).形容竹之青翠,亦指竹。 唐 杜甫 《郑驸马宅宴洞中》诗:“主家阴洞细烟雾,留客夏簟青琅玕。” 仇兆鳌 注:“青琅玕,比竹簟之苍翠。” 宋 梅尧臣 《和公仪龙图新居栽竹》之二:“闻种琅玕向新第,翠光秋影上屏来。” 清 吴伟业 《又题董君画扇》诗之二:“ 湘君 浥泪染琅玕,骨细轻匀二八年。”
(7).喻冰凌。 宋 周邦彦 《红林檎近》词:“风雪惊初霽,水乡增暮寒,树杪堕飞羽,簷牙挂琅玕。” 宋 范成大 《雪后苦寒》诗:“旋融簷滴冻琅玕,风力如刀刮面寒。”
(8).犹阑干,纵横散乱貌。《隶释·汉成阳令唐扶颂》:“君臣流涕,道路琅玕。” 明 张煌言 《感遇》诗:“多少雄心空对酒,能无清泪滴琅玕。”此形容泪珠。
词语解释:琅琅  拼音:láng láng
(1).象声词。形容清朗、响亮的声音。 汉 司马相如 《子虚赋》:“礧石相击,琅琅礚礚。” 唐 韩愈 《祭柳子厚文》:“嗟嗟 子厚 ,今也则亡。临絶之音,一何琅琅。” 宋 苏舜钦 《秀州通越门外》诗:“密树重萝覆水光,珍禽无数语琅琅。” 明 高启 《送高二文学游钱塘》诗:“读书闭阁人罕识,明月夜照声琅琅。” 赵光荣 《里湖纪游》诗:“天风一以吹,戛玉音琅琅。”
(2).形容人品坚贞,高洁。《文选·潘岳〈马汧督诔〉》:“慨慨 马生 ,琅琅高致,发愤囹圄,没而犹眡。” 李善 注:“《广雅》曰:‘琅琅,坚也。’” 晋 袁宏 《三国名臣序赞》:“琅琅先生,雅杖名节,虽遇尘雾,犹振霜雪。”《晋书·庾阐传》:“质清浮磬,声若孤桐,琅琅其璞,巖巖其峯。”
(3).明朗,清朗。 晋 殷晋安 《文殊像赞》:“琅琅三达,如日之明;亹亹神通,在变伊形。” 清 姚鼐 《寄王禹卿》诗:“无因闻玉笛,烟月夜琅琅。”
词语解释:琅玡  拼音:láng yé
同“ 琅邪 ”。
词语解释:琅邪  拼音:láng yá
亦作“ 琅琊 ”。亦作“瑯琊”。
(1).山名。在今 山东省 诸城县 东南海滨。《孟子·梁惠王下》:“吾欲观於 转附 朝儛 ,遵海而南,放於 琅邪 。”《史记·秦始皇本纪》:“南登 琅邪 ,大乐之,留三月。”
(2)山名。在今 安徽省 滁州市 西南。 西晋 伐 吴 , 琅邪王 司马伷 曾率兵驻此,因名。 宋 欧阳修 《醉翁亭记》:“环 滁 皆山也,其西南诸峯,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琅邪 也。” 清 黄景仁 《晓过滁州》诗:“最高知 瑯琊 ,翠色披满襟。”
(3)指 秦始皇 时于 琅玡山 上所建之 琅邪台 。《文选·司马相如〈子虚赋〉》:“东陼鉅海,南有 琅邪 。” 郭璞 注引 张揖 曰:“ 琅邪 ,臺名也,在 渤海 间。”
(4)指 秦 琅琊 刻石。 金松岑 《文学观》:“碑之《泰山》《之罘》《琅琊》《会稽》;词赋之《连珠》《七发》是也。”
词语解释:琅函  拼音:láng hán
(1).书匣的美称。 前蜀 韦庄 《李氏小池亭》诗:“家藏何所宝,清韵满琅函。” 清 黄遵宪 《己亥杂诗》之八四:“琅函锦篋深韜袭,留付 松阴 后辈看。”
(2).指道书。 宋 晁补之 《引驾行·长春》词:“待琅函深讨,芝田高隐去偕老,自别有壶中永日,比人间好。” 金 赵秉文 《鲁直乌丝襕黄庭》诗:“《太清虚皇玉景经》,琅函琼笈秘始清。” 明 杨慎 《艺林伐山·仙经》:“琼文、藻笈、琳篆、琅函、皆指道书也。” 清 曹寅 《游仙诗三十韵》之二九:“诗成便返青天去,遗下琅函第几籤。”
(3).犹华翰。 清 顾炎武 《答李紫澜》:“春来两接琅函,著作承明,紬书金匱,自不负平生之所学。”
词语解释:琅然  拼音:láng rán
声音清朗貌。 宋 欧阳修 《归田录》卷二:“﹝ 宋公垂 ﹞讽诵之声,琅然闻於远近。” 元 同恕 《良夜》诗:“琅然一曲发清商,门外踉蹌舞山鬼。”《明史·周顺昌传》:“﹝旂尉﹞大呼:‘囚安在?’手掷鋃鐺於地,声琅然。” 清 吴炽昌 《客窗闲话·张慧仙寄外诗记》:“琅然对答,声若洞簫。”
词语解释:琅珰  拼音:láng dāng
亦作“ 琅当 ”。亦作“瑯鐺”。
(1).用铁链锁人。《汉书·王莽传下》:“以铁锁琅当其颈,传诣钟官。” 颜师古 注:“琅当,长鏁也。” 王先谦 补注:“以铁锁琅当其颈,犹言以铁锁锁其颈耳。”《汉书·西域传上·罽宾国》:“ 阴末赴 锁琅当 德 ( 赵德 ),杀副已下七十餘人。” 王念孙 《读书杂志·汉书十五》:“琅当上本无锁字,乃后人误取注文加之也。古者以铁连环係罪人谓之琅当。”
(2).指人带上镣铐。 宋 洪迈 《夷坚乙志·何村公案》:“白日见数人驱一囚,杻械琅璫至阶下。” 邹韬奋 《抗战以来》五十:“他们动手,我就瑯铛入狱。”
(3).指铃铎。 唐 杜甫 《大云寺赞公房》诗:“夜深殿突兀,风动金琅璫。” 仇兆鳌 注:“今殿塔皆有之,一曰殿角悬铃,其声琅璫……此诗所用,当指铃鐸。” 宋 苏轼 《狱中寄子由》诗:“柏臺霜气夜凄凄,风动琅璫月向低。”
(4).比喻铃状物。 唐 唐彦谦 《咏葡萄》:“满架高撑紫络索,一枝斜嚲金琅璫。”
(5).象声词。 唐 李贺 《荣华乐》诗:“金蟾呀呀兰烛香,军装武妓声琅璫。” 宋 苏轼 《舟中听大人弹琴》诗:“风松瀑布已清絶,更爱玉珮声琅璫。”
(6).犹郎当。潦倒貌。 宋 文天祥 《至扬州》诗:“此庙何神 三十郎 ,问郎行客忒琅璫。”
词语解释:琅邪  拼音:láng yá
亦作“ 琅琊 ”。亦作“瑯琊”。
(1).山名。在今 山东省 诸城县 东南海滨。《孟子·梁惠王下》:“吾欲观於 转附 朝儛 ,遵海而南,放於 琅邪 。”《史记·秦始皇本纪》:“南登 琅邪 ,大乐之,留三月。”
(2)山名。在今 安徽省 滁州市 西南。 西晋 伐 吴 , 琅邪王 司马伷 曾率兵驻此,因名。 宋 欧阳修 《醉翁亭记》:“环 滁 皆山也,其西南诸峯,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琅邪 也。” 清 黄景仁 《晓过滁州》诗:“最高知 瑯琊 ,翠色披满襟。”
(3)指 秦始皇 时于 琅玡山 上所建之 琅邪台 。《文选·司马相如〈子虚赋〉》:“东陼鉅海,南有 琅邪 。” 郭璞 注引 张揖 曰:“ 琅邪 ,臺名也,在 渤海 间。”
(4)指 秦 琅琊 刻石。 金松岑 《文学观》:“碑之《泰山》《之罘》《琅琊》《会稽》;词赋之《连珠》《七发》是也。”
词语解释:琅璈  拼音:láng áo
古玉制乐器。《汉武帝内传》:“ 王母 乃命诸侍女 王子登 弹八琅之璈,又命侍女 董双成 吹云和之笙。” 宋 刘过 《贺新郎·平原纳宠姬能奏方响席上有作》词:“试一曲,琅璈初奏。” 明 高启 《蔡经宅》诗:“冷风吹动天乐鸣,璚簫琅璈和鸞笙。”
词语解释:琅玡台  拼音:láng yá tái
见“ 琅邪臺 ”。
词语解释:琅邪台  拼音:láng yá tái
亦作“ 琅琊臺 ”。
(1).台名。 越王 勾践 观台,在 琅邪 故城东南十里。《史记·秦始皇本纪》:“乃徙黔首三万户 琅邪臺 下。” 张守节 正义:“《括地志》云:‘ 密州 诸城县 东南百七十里有 琅邪臺 , 越王 句践 观臺也。臺西北十里有 琅邪 故城。’《吴越春秋》云:‘ 越王 句践 二十五年,徙都 琅邪 ,立观臺以望 东海 ……’即 句践 起臺处。” 南朝 齐 谢朓 《和王著作八公山》诗:“东限 琅邪臺 ,西距 孟诸 陆。”
(2).台名。在 山东 琅玡山 上。 秦始皇 筑层台刻石纪功处。现原台已废圮,遗址如小山丘,地临黄海,气象恢宏。《史记·秦始皇本纪》:“作 琅邪臺 ,立石刻,颂 秦 德。” 张守节 正义引《括地志》:“ 琅邪山 在 密州 诸城县 东南百四十里。 始皇 立层臺於山上,谓之 琅邪臺 ,孤立众山之上。” 唐 李白 《古风》之三:“ 秦王 扫六合,虎视何雄哉……铭功 会稽岭 ,骋望 琅琊臺 。”
(3).指 秦 “琅邪台刻石”。 费砚 《抚印宗派绝句》之三:“ 完白山人 书 秦 碑,刓印直是 琅琊臺 。”
词语解释:琅书  拼音:láng shū
(1).道家的书。 唐 陆龟蒙 《幽居赋》:“閲仙苑之琅书,安能解愠?”
(2).指史册。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一:“若 骆文忠 、 曾文正 暨今 湘阴 相国诸公,虽未一日内召,而丰功茂伐,彪炳琅书。” 清 陈康祺 《燕下乡脞录》卷十二:“ 塔忠武 公之战绩,载在琅书, 诸葛 大名垂宇宙矣。”
词语解释:琅华  拼音:láng huá
见“ 琅花 ”。
词语解释:琅花  拼音:láng huā
亦作“ 琅华 ”。
(1).琅玕树所开之花,常以美称白花。 唐 皮日休 《奉和鲁望白菊》:“已过重阳半月天,琅华千点照寒烟。”
(2).特指白玉雕制的花。 唐 陆龟蒙 《奉和袭美太湖诗·入林屋洞》:“尝闻白芝秀,状与琅花偶。”
词语解释:琅诵  拼音:láng sòng
犹朗诵。 清 魏源 《圣武记》卷七:“ 马明心 者,归自关外,见西域回经皆琅诵,自谓得真传,遂授徒号新教。”
词语解释:琅琳  拼音:láng lín
即琳琅。 明 方孝孺 《友筠轩赋》:“清清兮岁寒之心,温温兮琅琳之音。”参见“ 琳琅 ”。
词语解释:琳琅  拼音:lín láng
亦作“ 琳瑯 ”。
(1).精美的玉石。 汉 张衡 《南都赋》:“琢琱狎猎,金银琳琅。” 宋 司马光 《奉和济川代书三十韵寄诸同舍》:“琳琅固无价, 燕 石敢沽诸。” 明 何景明 《七述》:“绘若黼黻,曄如琳瑯。”
(2).借指美好的事物。指优美诗文、珍贵书籍。 晋 葛洪 《抱朴子·任命》:“崇琬琰於怀抱之内,吐琳瑯於毛墨之端。” 唐 李群玉 《自澧浦东游江表》诗:“文襟即 玄圃 ,笔下成琳琅。” 宋 李昴英 《贺新郎·再用韵饯吴宪》词:“想胸蟠,蕊闕琳琅笈。真作者,世难及。” 清 秋瑾 《梅十章》之八:“留得琳瑯千万句,锦函双繫碧丝縚。” 宁调元 《感旧集定庵句》诗之六:“ 緑珠 不爱珊瑚树,合配琳瑯万轴身。”
(3).借指美好的事物。指优秀人材。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容止》:“有人诣 王太尉 ,遇 安丰 、大将军、丞相在坐,往别屋见 季胤 、 平子 。还语人曰:‘今日之行,触目见琳琅珠玉。’” 唐 刘禹锡 《送王师鲁协律赴湖南使幕》诗:“素风传竹帛,高价聘琳瑯。” 宋 曾巩 《寄孙莘老湖州墨妙亭》诗:“好事今推 霅溪 守,故开新馆集琳瑯。”
(4).玉石相击声。《楚辞·九歌·东皇太一》:“抚长剑兮玉珥,璆鏘鸣兮琳琅。” 晋 挚虞 《思游赋》:“要华电之煜爚兮,珮玉衡之琳琅。” 明 高濂 《玉簪记·重效》:“翠裙摇玉响琳瑯。”
(5).泛指清脆美妙的声音。《云笈七籤》卷十六:“仰诵洞章,啸咏琳琅。” 宋 沉辽 《宴集》诗:“尤爱簷间竹,风来响琳瑯。” 清 汪懋麟 《祭诰封光禄大夫陈太公文》:“众宾杂遝,笑语琳瑯。”
词语解释:琅邪台  拼音:láng yá tái
亦作“ 琅琊臺 ”。
(1).台名。 越王 勾践 观台,在 琅邪 故城东南十里。《史记·秦始皇本纪》:“乃徙黔首三万户 琅邪臺 下。” 张守节 正义:“《括地志》云:‘ 密州 诸城县 东南百七十里有 琅邪臺 , 越王 句践 观臺也。臺西北十里有 琅邪 故城。’《吴越春秋》云:‘ 越王 句践 二十五年,徙都 琅邪 ,立观臺以望 东海 ……’即 句践 起臺处。” 南朝 齐 谢朓 《和王著作八公山》诗:“东限 琅邪臺 ,西距 孟诸 陆。”
(2).台名。在 山东 琅玡山 上。 秦始皇 筑层台刻石纪功处。现原台已废圮,遗址如小山丘,地临黄海,气象恢宏。《史记·秦始皇本纪》:“作 琅邪臺 ,立石刻,颂 秦 德。” 张守节 正义引《括地志》:“ 琅邪山 在 密州 诸城县 东南百四十里。 始皇 立层臺於山上,谓之 琅邪臺 ,孤立众山之上。” 唐 李白 《古风》之三:“ 秦王 扫六合,虎视何雄哉……铭功 会稽岭 ,骋望 琅琊臺 。”
(3).指 秦 “琅邪台刻石”。 费砚 《抚印宗派绝句》之三:“ 完白山人 书 秦 碑,刓印直是 琅琊臺 。”
词语解释:琅笈  拼音:láng jí
书箱的美称。 北周 庾信 《陕州弘农郡五张寺经藏碑》:“琅笈云书,金绳玉检。”
词语解释:琅花  拼音:láng huā
亦作“ 琅华 ”。
(1).琅玕树所开之花,常以美称白花。 唐 皮日休 《奉和鲁望白菊》:“已过重阳半月天,琅华千点照寒烟。”
(2).特指白玉雕制的花。 唐 陆龟蒙 《奉和袭美太湖诗·入林屋洞》:“尝闻白芝秀,状与琅花偶。”
词语解释:琅当  拼音:láng dāng
见“ 琅璫 ”。
词语解释:琅珰  拼音:láng dāng
亦作“ 琅当 ”。亦作“瑯鐺”。
(1).用铁链锁人。《汉书·王莽传下》:“以铁锁琅当其颈,传诣钟官。” 颜师古 注:“琅当,长鏁也。” 王先谦 补注:“以铁锁琅当其颈,犹言以铁锁锁其颈耳。”《汉书·西域传上·罽宾国》:“ 阴末赴 锁琅当 德 ( 赵德 ),杀副已下七十餘人。” 王念孙 《读书杂志·汉书十五》:“琅当上本无锁字,乃后人误取注文加之也。古者以铁连环係罪人谓之琅当。”
(2).指人带上镣铐。 宋 洪迈 《夷坚乙志·何村公案》:“白日见数人驱一囚,杻械琅璫至阶下。” 邹韬奋 《抗战以来》五十:“他们动手,我就瑯铛入狱。”
(3).指铃铎。 唐 杜甫 《大云寺赞公房》诗:“夜深殿突兀,风动金琅璫。” 仇兆鳌 注:“今殿塔皆有之,一曰殿角悬铃,其声琅璫……此诗所用,当指铃鐸。” 宋 苏轼 《狱中寄子由》诗:“柏臺霜气夜凄凄,风动琅璫月向低。”
(4).比喻铃状物。 唐 唐彦谦 《咏葡萄》:“满架高撑紫络索,一枝斜嚲金琅璫。”
(5).象声词。 唐 李贺 《荣华乐》诗:“金蟾呀呀兰烛香,军装武妓声琅璫。” 宋 苏轼 《舟中听大人弹琴》诗:“风松瀑布已清絶,更爱玉珮声琅璫。”
(6).犹郎当。潦倒貌。 宋 文天祥 《至扬州》诗:“此庙何神 三十郎 ,问郎行客忒琅璫。”
词语解释:琅嬛  拼音:láng huán
亦作“ 琅环 ”。亦作“瑯环”。 传说中的仙境名。 清 无名氏 《胭脂血弹词》:“我今欲作蒲牢吼,唤醒人间窈窕娘,同入 瑯环 登福地,补牢原是为亡羊。” 雷昭性 《参禅白云古刹苦不能静诗以遣之》:“恍惚入 琅环 ,飘荡游岣嶁。” 胡适 《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三:“﹝ 金和 ﹞在别处又説……‘一家言既成,试质以 琅嬛 地,必有天上语,古人所未至。’”参见“ 琅嬛福地 ”。
词语解释:琅嬛福地  拼音:láng huán fú dì
亦作“瑯嬛福地”。 传说中神仙的洞府。 元 伊世珍 《琅嬛记》卷上:“共至一处,大石中忽然有门,引 华 ( 张华 )入数步,则别是天地,宫室嵳峩。引入一室中,陈书满架…… 华 问地名,对曰:‘ 瑯嬛福地 也。’”
词语解释:琅简  拼音:láng jiǎn
道书。《云笈七籤》卷八:“ 西华宫 有琅简蘂书,当为真人者乃得此文。”
词语解释:琅璆  拼音:láng qiú
玉相击声。 唐 韩愈 《赴江陵途中寄三学士》诗:“班行再肃穆,璜珮鸣琅璆。”
词语解释:琅玡  拼音:láng yá
见“ 琅邪 ”。
词语解释:琅邪  拼音:láng yá
亦作“ 琅琊 ”。亦作“瑯琊”。
(1).山名。在今 山东省 诸城县 东南海滨。《孟子·梁惠王下》:“吾欲观於 转附 朝儛 ,遵海而南,放於 琅邪 。”《史记·秦始皇本纪》:“南登 琅邪 ,大乐之,留三月。”
(2)山名。在今 安徽省 滁州市 西南。 西晋 伐 吴 , 琅邪王 司马伷 曾率兵驻此,因名。 宋 欧阳修 《醉翁亭记》:“环 滁 皆山也,其西南诸峯,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琅邪 也。” 清 黄景仁 《晓过滁州》诗:“最高知 瑯琊 ,翠色披满襟。”
(3)指 秦始皇 时于 琅玡山 上所建之 琅邪台 。《文选·司马相如〈子虚赋〉》:“东陼鉅海,南有 琅邪 。” 郭璞 注引 张揖 曰:“ 琅邪 ,臺名也,在 渤海 间。”
(4)指 秦 琅琊 刻石。 金松岑 《文学观》:“碑之《泰山》《之罘》《琅琊》《会稽》;词赋之《连珠》《七发》是也。”
词语解释:琅霜  拼音:láng shuāng
琅玕树上的霜花。 明 杨慎 《凤赋》:“吸 昆邱 之琅霜,吞 嵰山 之紫露。” 清 纳兰性德 《效江醴陵杂拟古体诗·范彦龙古意》:“珠露饮帝梧,琅霜啄 崐丘 。”
词语解释:琅铛  拼音:láng chēng
亦作“瑯鐺”。 见“ 琅璫 ”。
词语解释:琅珰  拼音:láng dāng
亦作“ 琅当 ”。亦作“瑯鐺”。
(1).用铁链锁人。《汉书·王莽传下》:“以铁锁琅当其颈,传诣钟官。” 颜师古 注:“琅当,长鏁也。” 王先谦 补注:“以铁锁琅当其颈,犹言以铁锁锁其颈耳。”《汉书·西域传上·罽宾国》:“ 阴末赴 锁琅当 德 ( 赵德 ),杀副已下七十餘人。” 王念孙 《读书杂志·汉书十五》:“琅当上本无锁字,乃后人误取注文加之也。古者以铁连环係罪人谓之琅当。”
(2).指人带上镣铐。 宋 洪迈 《夷坚乙志·何村公案》:“白日见数人驱一囚,杻械琅璫至阶下。” 邹韬奋 《抗战以来》五十:“他们动手,我就瑯铛入狱。”
(3).指铃铎。 唐 杜甫 《大云寺赞公房》诗:“夜深殿突兀,风动金琅璫。” 仇兆鳌 注:“今殿塔皆有之,一曰殿角悬铃,其声琅璫……此诗所用,当指铃鐸。” 宋 苏轼 《狱中寄子由》诗:“柏臺霜气夜凄凄,风动琅璫月向低。”
(4).比喻铃状物。 唐 唐彦谦 《咏葡萄》:“满架高撑紫络索,一枝斜嚲金琅璫。”
(5).象声词。 唐 李贺 《荣华乐》诗:“金蟾呀呀兰烛香,军装武妓声琅璫。” 宋 苏轼 《舟中听大人弹琴》诗:“风松瀑布已清絶,更爱玉珮声琅璫。”
(6).犹郎当。潦倒貌。 宋 文天祥 《至扬州》诗:“此庙何神 三十郎 ,问郎行客忒琅璫。”
词语解释:琅璁  拼音:láng cōng
玉相击声。 元 揭傒斯 《临江路玉笥山万寿承天宫碑》:“霓旌羽节何当降,霞衣飘飘珮琅璁。”
词语解释:琅疏  拼音:láng shū
窗的美称。 明 杨慎 《升庵诗话·弦超〈赠神女〉诗》:“琅疏琼牖洞房,中有美女 齐姜 。”
词语解释:琅孉  拼音:láng huān
神话中天帝藏书处
词语解释:琅嬛福地  拼音:láng huán fú dì
亦作“瑯嬛福地”。 传说中神仙的洞府。 元 伊世珍 《琅嬛记》卷上:“共至一处,大石中忽然有门,引 华 ( 张华 )入数步,则别是天地,宫室嵳峩。引入一室中,陈书满架…… 华 问地名,对曰:‘ 瑯嬛福地 也。’”
词语解释:琅园  拼音:láng yuán
道观。 清 厉荃 《事物异名录·仙道·道院》:“谢华啟秀,琅园,道宫也。”
词语解释:琅珰驿  拼音:láng dāng yì
亦作“瑯璫驛”。 驿名。又名 上亭驿 ,在 四川 梓潼县 北,相传 安 史 乱中, 玄宗 奔 蜀 ,于此闻铃声。 元 王沂 《嘉陵道中》诗:“空愁夜宿 瑯璫驛 ,无奈铃声断客肠。” 清 顾祖禹 《读史方舆纪要·四川三·梓潼县》:“ 上亭驛 ,在县北二十里, 唐 置,即 玄宗 过此闻铃声处也。一名 琅璫驛 。”
词语解释:琅汤  拼音:láng tāng
浪荡,放纵。《管子·宙合》:“以琅汤凌轢人,人之败也常自此。” 郭沫若 等集校引 丁士涵 曰:“琅,读为浪;浪;犹放也。汤,读为荡;荡,《説文》作惕,云放也。”
词语解释:琅帙  拼音:láng zhì
犹华翰。对人书信的敬称。 明 梁辰鱼 《六犯清音·宫怨》曲:“兰臺已赋,琅帙未通,丹霞枉锁了 秦 楼凤。”
词语解释:琅环  拼音:láng huán
见“ 琅嬛 ”。
词语解释:琅嬛  拼音:láng huán
亦作“ 琅环 ”。亦作“瑯环”。 传说中的仙境名。 清 无名氏 《胭脂血弹词》:“我今欲作蒲牢吼,唤醒人间窈窕娘,同入 瑯环 登福地,补牢原是为亡羊。” 雷昭性 《参禅白云古刹苦不能静诗以遣之》:“恍惚入 琅环 ,飘荡游岣嶁。” 胡适 《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三:“﹝ 金和 ﹞在别处又説……‘一家言既成,试质以 琅嬛 地,必有天上语,古人所未至。’”参见“ 琅嬛福地 ”。
词语解释:琅嬛福地  拼音:láng huán fú dì
亦作“瑯嬛福地”。 传说中神仙的洞府。 元 伊世珍 《琅嬛记》卷上:“共至一处,大石中忽然有门,引 华 ( 张华 )入数步,则别是天地,宫室嵳峩。引入一室中,陈书满架…… 华 问地名,对曰:‘ 瑯嬛福地 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