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字词组
词语解释:珊瑚 拼音:shān hú
(1).由珊瑚虫分泌的石灰质骨骼聚结而成的东西,状如树枝,多为红色,也有白色或黑色的。鲜艳美观,可做装饰品。 汉 班固 《西都赋》:“珊瑚碧树,周阿而生。”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金石八·珊瑚》:“珊瑚生海底,五七株成林,谓之珊瑚林。居水中直而软,见风日则曲而硬,变红色者为上, 汉 赵佗 谓之火树是也。亦有黑色者不佳,碧色者亦良。昔人谓碧者为青琅玕,俱可作珠。 许慎 《説文》云:‘珊瑚色赤,或生於海,或生於山。’据此説,则生於海者为珊瑚,生於山者为琅玕,尤可徵矣。”
(2).指珊瑚珠。《清史稿·舆服志二》:“朝服朝珠三盘,东珠一,珊瑚二,佛头、记念、背云、大小坠珠宝杂饰惟宜。”参见“ 珊瑚珠 ”。
(3).喻俊才。 清 汪懋麟 《沁园春·赠次功》词:“羡珊瑚照耀,词源似海,珠璣错落,笔阵如流。”《镜花缘》第四二回:“从此珊瑚在网,文博士本出宫中;玉尺量才,女 相如 岂遗苑外?”
(4).鸟名。又名山呼、山胡。 明 彭大翼 《山堂肆考》卷四五:“山胡,一名山呼,一名珊瑚,出 岭 南,巧声之鸟。”参见“ 山胡 ”。
词语解释:珊瑚珠 拼音:shān hú zhū
珊瑚制成的珠。古代天子、百官用作冠饰, 清 代也用作朝珠。《晋书·舆服志》:“ 后汉 以来,天子之冕,前后旒用真白玉珠。 魏明帝 好妇人之饰,改以珊瑚珠。”
词语解释:山胡 拼音:shān hú
(1).即 稽胡 。古族名。又称 步落稽 。源于 南匈奴 。 南北朝 时,居今 山西 、 陕西 北部山谷间。《资治通鉴·梁武帝普通六年》:“ 魏 山胡 刘蠡升 反,自称天子,置百官。” 胡三省 注:“ 山胡 ,即 汾州 之 稽胡 。”
(2).鸟名。又名“山呼”、“珊瑚”。 宋 苏轼 《涪州得山胡》诗题自注:“山胡,善鸣,出 黔 中。” 宋 黄庭坚 《青玉案·至宜州次韵上酬七兄》词:“山胡声转,子规言语,正是愁人处。” 邓初民 《我要歌唱》:“可惜我不是一只善于歌唱的山胡鸟。”参见“ 山呼 ”。词语解释:珊珊 拼音:shān shān
(1).玉佩声。 唐 杜甫 《郑驸马宅宴洞中》诗:“自是 秦 楼压 郑谷 ,时闻杂佩声珊珊。” 元 白朴 《梧桐雨》第二折:“玉佩丁东响珊珊。”
(2).形容风雨等声音。 唐 元稹 《琵琶歌》:“一弹既罢又一弹,珠幢夜静风珊珊。” 宋 辛弃疾 《临江仙》词:“夜雨南塘新瓦响,三更急雨珊珊。”
(3).晶莹貌。 前蜀 韦庄 《白樱桃》诗:“只应 汉武 金盘上,泻得珊珊白露珠。” 宋 张孝祥 《鹧鸪天》词:“情脉脉,泪珊珊,梅花音信隔关山。”
(4).高洁飘逸貌。 袁枚 《随园诗话》卷一引 清 奇丽川 《和高青邱梅花》诗:“珊珊仙骨谁能近,字与 林 家恐未真。” 清 张诩 《摸鱼儿·吴门喜晤梦华》词:“堪喜处,是仙骨珊珊,久脱风尘苦。” 清 吴兰修 《黄竹子传》:“ 竹子 乃淡妆雅服,玉骨珊珊,花灯晨夕,一上氍毹,令人心爽。”
(5).缓慢移动貌,常用以形容女子步态。 明 梅鼎祚 《昆仑奴》第三折:“步珊珊,环珮长;动霏霏,罗綺香。”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连琐》:“一更向尽,有女子珊珊自草中出,手扶小树,低首哀吟。” 苏曼殊 《断鸿零雁记》第三章:“忽有古装夫人,珊珊来至吾前。”词语解释:珊瑚树 拼音:shān hú shù
(1).即珊瑚。因其形似树,故称。《晋书·石崇传》:“ 武帝 每助 愷 ,尝以珊瑚树赐之,高二尺许,枝柯夫疏,世所罕比。” 唐 张谓 《杜侍御送贡物戏赠》诗:“ 越 人自贡珊瑚树, 汉 使何劳獬豸冠。”参见“ 珊瑚 ”。
(2).植物名。常绿灌木或小乔木。叶椭圆形,边缘有波状锯齿;花白色,气芳香;果实椭圆形。产于我国华东及华南各省, 日本 、 印度 也有分布。
词语解释:珊瑚 拼音:shān hú
(1).由珊瑚虫分泌的石灰质骨骼聚结而成的东西,状如树枝,多为红色,也有白色或黑色的。鲜艳美观,可做装饰品。 汉 班固 《西都赋》:“珊瑚碧树,周阿而生。”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金石八·珊瑚》:“珊瑚生海底,五七株成林,谓之珊瑚林。居水中直而软,见风日则曲而硬,变红色者为上, 汉 赵佗 谓之火树是也。亦有黑色者不佳,碧色者亦良。昔人谓碧者为青琅玕,俱可作珠。 许慎 《説文》云:‘珊瑚色赤,或生於海,或生於山。’据此説,则生於海者为珊瑚,生於山者为琅玕,尤可徵矣。”
(2).指珊瑚珠。《清史稿·舆服志二》:“朝服朝珠三盘,东珠一,珊瑚二,佛头、记念、背云、大小坠珠宝杂饰惟宜。”参见“ 珊瑚珠 ”。
(3).喻俊才。 清 汪懋麟 《沁园春·赠次功》词:“羡珊瑚照耀,词源似海,珠璣错落,笔阵如流。”《镜花缘》第四二回:“从此珊瑚在网,文博士本出宫中;玉尺量才,女 相如 岂遗苑外?”
(4).鸟名。又名山呼、山胡。 明 彭大翼 《山堂肆考》卷四五:“山胡,一名山呼,一名珊瑚,出 岭 南,巧声之鸟。”参见“ 山胡 ”。词语解释:珊瑚钩
亦作“ 珊瑚鉤 ”。
1.古人认为的一种瑞应之物。《孝经援神契》:“珊瑚鉤,瑞宝也,神灵滋液,百珍宝用则见。”《宋书·符瑞志下》:“珊瑚钩,王者恭信则见。”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姑妄听之三》:“《宋书·符瑞志》曰:‘珊瑚钩,王者恭信则见。’然不言其形状,盖自然之宝也。”
2.用珊瑚所作的帐钩。 唐 杜甫 《八哀诗·赠秘书监江夏李公邕》:“丰屋珊瑚鉤,麒麟织成罽。” 清 陈维崧 《菩萨蛮·秘戏》词:“宝篆镇垂垂,珊瑚鉤响时。”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姑妄听之三》:“ 萧詮 诗曰‘珠帘半上珊瑚鉤’,则以珊瑚为鉤耳。”
3.比喻文章书画华丽珍贵。 唐 杜甫 《奉同郭给事汤东灵湫作》诗:“飘飘青琐郎,文采珊瑚钩。” 仇兆鳌 注引 师尹 曰:“珊瑚钩,言文章之可贵。” 元 虞集 《题柯敬仲画》诗:“百花潭深濯新锦,持报以比珊瑚钩。”词语解释:珊瑚虫 拼音:shān hú chóng
一种群居的腔肠动物,身体圆筒形,口周围有八个或更多的触手,产在热带海中,群体形状像树枝,其骨骼叫“珊瑚”词语解释:珊网 拼音:shān wǎng
见“ 珊瑚网 ”。
词语解释:珊瑚网 拼音:shān hú wǎng
捞取珊瑚的铁网。语本《新唐书·西域传下·拂菻》:“海中有珊瑚洲,海人乘大舶,堕铁网水底。珊瑚初生磐石上,白如菌,一岁而黄,三岁赤,枝格交错,高三四尺。铁发其根,繫网舶上,绞而出之,失时不取即腐。”引申指收罗珍品或人才的措施。 清 曹寅 《答江村高学士时方求楝园藏画》诗:“竟脱珊瑚网,今登玳瑁牀。”亦省称“ 珊网 ”。 清 冯桂芬 《顾侍萱学博蓉湖渔隐图》诗:“方今天子正崇儒,珊网未许遗元珠。”词语解释:珊钩 拼音:shān gōu
即珊瑚钩。《清朝野史大观·清朝艺苑二·八分书》:“盖珊鉤麟罽,未免以多藏取讥。”参见“ 珊瑚钩 ”。
词语解释:珊瑚钩
亦作“ 珊瑚鉤 ”。
1.古人认为的一种瑞应之物。《孝经援神契》:“珊瑚鉤,瑞宝也,神灵滋液,百珍宝用则见。”《宋书·符瑞志下》:“珊瑚钩,王者恭信则见。”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姑妄听之三》:“《宋书·符瑞志》曰:‘珊瑚钩,王者恭信则见。’然不言其形状,盖自然之宝也。”
2.用珊瑚所作的帐钩。 唐 杜甫 《八哀诗·赠秘书监江夏李公邕》:“丰屋珊瑚鉤,麒麟织成罽。” 清 陈维崧 《菩萨蛮·秘戏》词:“宝篆镇垂垂,珊瑚鉤响时。”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姑妄听之三》:“ 萧詮 诗曰‘珠帘半上珊瑚鉤’,则以珊瑚为鉤耳。”
3.比喻文章书画华丽珍贵。 唐 杜甫 《奉同郭给事汤东灵湫作》诗:“飘飘青琐郎,文采珊瑚钩。” 仇兆鳌 注引 师尹 曰:“珊瑚钩,言文章之可贵。” 元 虞集 《题柯敬仲画》诗:“百花潭深濯新锦,持报以比珊瑚钩。”词语解释:珊瑚顶 拼音:shān hú dǐng
清 代吉服冠冠顶以珊瑚珠为饰,称“珊瑚顶”。泛指显官冠饰。《清朝野史大观·清朝史料·王公降袭次第》:“其不入八分公,以及镇国、辅国将军、皆冠珊瑚顶。” 清 钱泳 《履园丛话·笑柄·交相拍手》:“一日偶与如夫人戏曰:‘吾不欲做显官耳,若出山,珊瑚顶、孔雀翎有何难哉?’”参阅《清史稿·舆服志二》。词语解释:珊珊来迟 拼音:shān shān lái chí
同“姍姍来迟”。 形容来得很晚。 清 宣鼎 《夜雨秋灯录三集·记钱姬假途脱籍事》:“有某者, 蜀 中大贾也,旅於 吴 ,慕姬名,备蜀锦十端,踵门请见, 丽 珊珊来迟,贾恨相见晚。” 清 周友良 《珠江梅柳记》卷二:“有二美者,珊珊来迟。”词语解释:珊瑚礁 拼音:shān hú jiāo
主要由珊瑚堆积成的礁石,分布甚广词语解释:珊瑚网 拼音:shān hú wǎng
捞取珊瑚的铁网。语本《新唐书·西域传下·拂菻》:“海中有珊瑚洲,海人乘大舶,堕铁网水底。珊瑚初生磐石上,白如菌,一岁而黄,三岁赤,枝格交错,高三四尺。铁发其根,繫网舶上,绞而出之,失时不取即腐。”引申指收罗珍品或人才的措施。 清 曹寅 《答江村高学士时方求楝园藏画》诗:“竟脱珊瑚网,今登玳瑁牀。”亦省称“ 珊网 ”。 清 冯桂芬 《顾侍萱学博蓉湖渔隐图》诗:“方今天子正崇儒,珊网未许遗元珠。”词语解释:珊瑚珠 拼音:shān hú zhū
珊瑚制成的珠。古代天子、百官用作冠饰, 清 代也用作朝珠。《晋书·舆服志》:“ 后汉 以来,天子之冕,前后旒用真白玉珠。 魏明帝 好妇人之饰,改以珊瑚珠。”词语解释:珊瑚岛 拼音:shān hú dǎo
海洋岛的一种,由珊瑚礁构成的岛屿,或在珊瑚礁上形成的沙岛。中国的西沙群岛、南沙群岛,太平洋中的波利尼西亚群岛等均属于珊瑚岛。词语解释:珊瑚翘 拼音:shān hú qiào
古代妇女戴的首饰。 南朝 梁简文帝 《三月三日率尔成诗》:“金鞍汗血马,宝髻珊瑚翘。” 清 姚燮 《双鸠篇》:“卖妾珊瑚翘,为郎置宝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