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韵字: 或选择韵部:
(2011-11-5)
四纸上声 齿[mǐ][jī,几案]使[详注1][徵羽][详注2][详注3][诺也][pǐ,否泰][lěi][bèi,名词][mǐ][yǐ][zhǐ][详注4][chuǎi chuài][zǐ][详注5][详注6][nǐ][shì dì][xǐ lǐ][guī xī][yǐ][详注7][克也,任也][guī][ní,音你。声也。][shī][guǐ][lěi]氿[guǐ][qì][详注8][音跂。《广韵》行喘息貌][dǐ]俿[lǐ]


注1:使 式至切。遣人聘问曰使。《前汉·韩信传》发一乘之使,下咫尺之书。又《鬼谷子抵巇篇》圣人者,天地之使也。《淮南子·天文训》四时者,天之吏也。日月者,天之使也。
注2:箠 音捶。击马策也。《史记·张耳陈余传》杖马箠,下赵数十城。
注3:花 《唐韻》韋委切,音蔿。《玉篇》花榮也。《拾遺記》西王母進洞淵紅蘤。《唐書·西域傳》王坐金蘤榻。
注4:机 音几。《说文》木名。《山海经》单狐之山多机木。《郭注》状如榆,可烧以粪田。 又与几通。《易·涣卦》涣奔其机。《注》承物者也。《家语》仰视榱桷,俯察机筵。《注》机作几。
注5:萎 音委。药草。《尔雅·释草》荧,委萎。《注》萎蕤也。《韩愈诗》萎蕤缀蓝瑛。《注》萎蕤,青花圆实。亦作荽蕤。
注6:庳 脾上声。《说文》庳中,伏舍。一曰屋卑。《左传·襄三十一年》宫室卑庳。
注7:哆 音侈。《说文》张口也。《诗·小雅》哆兮侈兮,成是南箕。《传》哆,大貌
注8:坻 《广韵》《正韵》诸氏切《集韵》《韵会》掌氏切,音纸。止也。《左传·昭二十九年》蔡墨论养龙官曰:官宿其业,其物乃至,若泯弃之,物乃坻伏。
末字词组
玉玺传国玺连玺印玺蜜玺释玺白玉玺石玺
国玺降玺神玺受命玺册玺效玺天玺 
剑玺封玺金玺负玺信玺御玺焚符破玺 
符玺怀玺宝玺古玺进玺相玺琮玺 
解玺八玺卞璧玺六玺黑玺行玺碧霞玺 

词语解释:玉玺  拼音:yù xǐ
专指皇帝的玉印。始于 秦 。据 汉 蔡邕 《独断》载:“天子璽以玉螭虎纽。古者尊卑共之…… 秦 以来,天子独以印称璽,又独以玉,羣臣莫敢用也。” 宋 吴曾 《能改斋漫录·辨误二》:“ 徐令 《玉璽记》:‘玉璽者,传国宝也。 秦始皇 取 蓝田 玉,刻而为之。面文曰:受命于天,既受永昌。璽上隐起蟠龙文曰:受天之命,皇帝寿昌。方四寸,纽五龙盘。’”
词语解释:国玺  拼音:guó xǐ
(1).即传国玺。 秦 以后皇帝世代相传的印章。《后汉书·徐璆传》:“ 术 死军破, 璆 得其盗国璽。” 宋 吴曾 《能改斋漫录·辨误二》:“盖 秦 璽自 汉 以来,世世传受,号称国璽。”详“传国璽。”
(2).代表国家元首或最高权力的印章。
词语解释:剑玺  拼音:jiàn xǐ
指 刘邦 的斩蛇剑和传国玺,为 汉 代神器。后用以象征统治权。 南朝 齐 谢朓 《和伏武昌登孙权故城》诗:“炎灵遗剑璽, 当涂 骇龙战。” 唐 李白 《流夜郎半道承恩放还兼欣克复之美书怀示息秀才》诗:“一朝让寳位,剑璽传无穷。” 清 顾炎武 《将去关中别中尉存杠于慈恩寺塔下》诗:“沉埋随剑璽,变化待鯤鹏。”
词语解释:符玺  拼音:fú xǐ
印信。《庄子·胠箧》:“为之符璽以信之,则并与符璽而窃之。” 唐 韩愈 《原道》:“相欺也,为之符璽斗斛权衡以信之。” 秦 汉 以后,特指帝王的符和印。《史记·秦始皇本纪》:“奉其符璽,以归帝者。”《续资治通鉴·宋高宗建炎三年》:“今朕退处别宫,不与国事,用何符璽以为信?”
词语解释:解玺  拼音:jiě xǐ
解下印玺。指退让帝位。《汉书·霍光传》:“﹝ 霍光 ﹞乃即持其手,解脱其璽组,奉上太后,扶王下殿。”《梁书·谢朏传》:“及 齐 受禪, 朏 当日在直,百僚陪位,侍中当解璽, 朏 佯不知,曰:‘有何公事?’传詔云:‘解璽授 齐王 。’ 朏 曰:‘ 齐 自应有侍中。’乃引枕卧……是日遂以 王俭 为侍中解璽。”
词语解释:传国玺  拼音:chuán guó xǐ
秦 以后皇帝世代相传的印章。又称 秦 玺, 唐 改称传国宝。相传 秦始皇 得 蓝田 玉, 雕 为印,上纽交五龙,正面刻 李斯 所写篆文“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字。 秦 亡归 汉 。后来封建王朝以玺有“受命于天”之文,争以得玺为符瑞。 秦 玺已亡,历代多自刻制,文亦有同有异。《汉书·元后传》:“初, 汉高祖 入 咸阳 至 霸上 , 秦王 子婴 降於 軹道 ,奉上 始皇 璽。及 高祖 诛 项籍 ,即天子位,因御服其璽,世世传受,号曰 汉 传国璽。”《晋书·元帝纪》:“﹝ 太兴 元年﹞十二月, 刘聪 故将 王腾 、 马忠 等诛 靳準 ,送传国璽於 刘曜 。” 清 俞正燮 《癸巳类稿·驻札大臣原始》:“ 太宗 文皇帝 满洲国 天聪 九年,得传国璽於 元 小王子裔 察哈尔 林丹汗 。”参阅《后汉书·光武帝纪》《徐璆传》注、 明 陶宗仪 《辍耕录·传国玺》、 清 赵翼 《陔馀丛考·杨桓传国玺考之误》
词语解释:降玺  拼音:jiàng xǐ
谓降敕褒奖,下诏勉励。 唐 李商隐 《为濮阳公泾原谢冬衣状》:“恩极解衣,荣加降璽。” 冯浩 笺注:“《汉书·循吏传》:‘二千石有治理效,輒以璽书勉励。’”
词语解释:封玺  拼音:fēng xǐ
封缄的印信。《淮南子·时则训》:“慎管籥,固封璽。” 高诱 注:“封璽,印封也。”
词语解释:怀玺  拼音:huái xǐ
谓隐藏君主身份。玺,天子印。《文选·张衡〈西京赋〉》:“降尊就卑,怀璽藏紱。” 薛综 注:“天子印曰璽;紱,綬也。怀藏之,自同卑者也。” 晋 潘岳 《闲居赋》:“故髦士投紱,名王怀璽。” 宋 司马光 《汉宫词》:“逆旅聊怀璽,田间共鬭鷄。”
词语解释:八玺  拼音:bā xǐ
秦 汉 以后,皇帝除传国玺外,有六玺;及 唐武德 间,增神玺及受命玺为八玺。《新唐书·车服志》:“天子有传国璽及八璽,皆玉为之。”《宋史·舆服志六》:“宝, 秦 制,天子有六璽,又有传国璽,歷代因之。 唐 改为宝,其制有八。”
词语解释:连玺  拼音:lián xǐ
同时佩两颗官印。《文选·左思〈咏史〉之三》:“连璽燿前庭,比之犹浮云。” 李善 注:“ 仲连 逃海上,再封,故言连璽。”
词语解释:神玺  拼音:shén xǐ
天子的玉玺之一。《北史·魏纪五·文帝》:“ 大统 三年春二月, 槐里 获神璽,大赦。”《新唐书·车服志》:“天子有传国璽及八璽,皆玉为之。神璽镇中国,藏而不用。”
词语解释:金玺  拼音:jīn xǐ
金制成的印玺。《汉书·百官公卿表上》:“诸侯王, 高帝 初置,金璽盭綬,掌治其国。” 三国 魏 曹植 《上责躬应诏诗表》:“仰齿金璽,俯执圣策。”
词语解释:宝玺  拼音:bǎo xǐ
皇帝的印玺。《宋史·哲宗纪二》:“学士院上《宝璽》《灵光》《翔鹤》乐章。”《元史·百官志四》:“典瑞院,秩正二品,掌宝璽、金银符牌。” 夏鼐 《十年来的中国考古新发现》:“另有一些随葬品是皇帝和皇后所专用的,例如皇冠、龙凤冠、龙袍、宝玺,谥册等。”
词语解释:卞璧玺  拼音:biàn bì xǐ
用和氏璧做的国印。《痛史》第十八回:“﹝ 陆秀夫 ﹞取过那方卞璧璽投入海内,道:‘此是我中国歷代传国之宝,不可堕入胡人之手。’”参见“ 卞和 ”。
词语解释:卞和  拼音:biàn hé
春秋 楚 人。相传他得玉璞,先后献给 楚厉王 和 楚武王 ,都被认为欺诈,受刑砍去双脚。 楚文王 即位,他抱璞哭于 荆山 下, 文王 使人琢璞,得宝玉,名为“和氏璧”。《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昔 卞和 献宝, 楚王 刖之。” 唐 李白 《鞠歌行》:“玉不自言如桃李,鱼目笑之 卞和 耻。”参阅《韩非子·和氏》、 汉 刘向 《新序·杂事五》
词语解释:印玺  拼音:yìn xǐ
印信。 秦 以后专用于皇帝。《管子·君臣上》:“主画之,相守之;相画之,官守之;官画之,民役之;则又有符节、印璽、典法、筴籍以相揆也。”《汉书·食货志上》:“ 宣帝 始赐单于印璽,与天子同。”
词语解释:受命玺  拼音:shòu mìng xǐ
皇帝印玺称传国玺,因皇帝自称受命于天,所以也叫受命玺或受命宝。《隋书·高祖纪上》:“甲子,改传国璽曰受命璽。”《新唐书·车服志》:“受命璽以封禪礼神。”
词语解释:负玺  拼音:fù xǐ
(1).背负玺印。谓随侍皇帝左右。《晋书·职官志》:“大驾出,则次直侍中护驾,正直侍中负璽陪乘,不带剑,餘皆骑从。”《资治通鉴·梁武帝中大通六年》:“﹝帝﹞遂帅 南阳王 宝炬 、 清河王 亶 、 广阳王 湛 以五千骑宿於 瀍 西, 南阳王 别舍沙门 惠臻 负璽持千牛刀以从。”
(2).指近侍官。 唐 李峤 《让地官尚书表》:“行膺负璽之任,遂服专车之宠。” 唐 崔致远 《谢落诸道监铁使加侍中兼实封状》:“许登负璽之班资,不替拥旄之宠寄。”
词语解释:古玺  拼音:gǔ xǐ
先 秦 印章的通称。鉩,即玺。古鉩印面为当时六国的篆书,风格奇特多变,不易辨识,形式多样。 秦 统一六国,皇帝所用称“玺”,官、私所用均改称“印”。材料多数是铜,间有银和玉等。
词语解释:六玺  拼音:liù xǐ
秦 汉 皇帝除传国玺之外,尚有六玺,皆白玉制,螭虎纽,用 武都 紫泥封:一,皇帝行玺,用于封国;二,皇帝之玺,用于赐诸王侯;三,皇帝信玺,用于发兵;四,天子行玺,用于召大臣;五,天子之玺,用于策封外国君主;六,天子信玺,用于祭天地鬼神。其后,自 晋 至 隋 ,用制屡变而其名不改。 唐 又增神玺、受命玺,为八玺; 武则天 时改诸玺曰宝。参阅《后汉书·武帝纪上》“丙午, 赤眉 君臣面缚奉 高皇帝 璽綬” 李贤 注引 汉 蔡邕 《独断》《宋书·礼志五》
词语解释:蜜玺  拼音:mì xǐ
古时为已死帝王用蜂蜡制成的玺印。为殉葬的明器。《宋书·礼志二》:“ 武帝 泰始 四年, 文明王皇后 崩,将合葬,开 崇阳陵 ,使太尉 司马望 奉祭,进皇帝蜜璽綬於便房神坐。”参阅 清 郝懿行 《晋宋书故·蜜章》
词语解释:册玺  拼音:cè xǐ
册宝。《金史·太祖纪》:“ 辽 遣太傅 习泥烈 等奉册璽来,上擿册文不合者数事復之。”
词语解释:信玺  拼音:xìn xǐ
古代皇帝玺印之一。《汉书·霍光传》:“始至謁见,立为皇太子,常私买鸡豚以食。受皇帝信璽、行璽大行前,就次发璽不封。” 颜师古 注引 孟康 曰:“ 汉 初有三璽,天子之璽自佩,行璽、信璽在符节臺。”《后汉书·光武帝纪上》“奉 高皇帝 璽綬” 李贤 注引 汉 蔡邕 《独断》:“皇帝六璽,皆玉螭虎纽,文曰‘皇帝行璽’、‘皇帝之璽’、‘皇帝信璽’……皆以 武都 紫泥封之。”
词语解释:进玺  拼音:jìn xǐ
谓进奉皇帝专用的玉玺。 晋 袁宏 《三国名臣序赞》:“若乃一旦进璽,君臣易位,则 崔子 所不与, 魏武 所不容。”《晋书·卞壸传》:“ 成帝 即位,羣臣进璽。”《元史·李孟传》:“且 安西 既正位号,纵大太子至,彼安肯两手进璽,退就藩国?”
词语解释:黑玺  拼音:hēi xǐ
黑色的印。《云笈七籤》卷十三:“其神七人,衣黑衣,戴黑冠,秉黑璽。《洞神经》曰:‘为之玄母。’”
词语解释:释玺  拼音:shì xǐ
丢下印信。谓辞官。《吕氏春秋·执一》:“今日释璽辞官,其主安轻。”
词语解释:效玺  拼音:xiào xǐ
献上国君的玉玺。表示臣服。《韩非子·五蠹》:“献国则地削,效璽则名卑。地削则国削,名卑则政乱矣。”《史记·秦始皇本纪》:“异日 韩王 纳地效璽,请为藩臣,已而倍约。”
词语解释:御玺  拼音:yù xǐ
帝王的印信。《史记·秦始皇本纪》:“ 长信侯毐 作乱而觉,矫王御璽及太后璽以发县卒及卫卒、官骑、 戎 翟 君公、舍人,将欲攻 蘄年宫 为乱。” 裴駰 集解引 卫宏 曰:“ 秦 以来,天子独以印称璽,又独以玉,羣臣莫敢用。”
词语解释:相玺  拼音:xiāng xǐ
相国的官印。《史记·楚世家》:“ 怀王 大悦,乃置相璽於 张仪 。”参见“ 相印 ”。
词语解释:相印  拼音:xiāng yìn
相投合,相一致。 鲁迅 《集外集·俄文译本〈阿Q正传〉序及著者自叙传略》:“在我自己,总仿佛觉得我们人人之间各有一道高墙,将各个分离,使大家的心无从相印。”
丞相之印。《战国策·秦策三》:“ 应侯 因谢病,请归相印。”《史记·张仪列传》:“乃以相印授 张仪 ,厚赂之。” 唐 韩愈 《桃林夜贺晋公》诗:“手把命珪兼相印,一时重叠赏元功。”
词语解释:行玺  拼音:xíng xǐ
秦 汉 时皇帝印玺的一种。《汉书·霍光传》:“﹝ 昌邑王 ﹞受皇帝信璽、行璽大行前,就次发璽不封。” 颜师古 注引 孟康 曰:“ 汉 初有三璽,天子之璽自佩,行璽、信璽在符节臺。”《后汉书·舆服志下》“乘舆黄赤綬” 刘昭 注引 汉 卫宏 《汉旧仪》:“璽皆白玉螭虎纽,文曰‘皇帝行璽’、‘皇帝之璽’、‘皇帝信璽’、‘天子行璽’、‘天子之璽’、‘天子信璽’,凡六璽。皇帝行璽,凡封之璽赐诸侯王书;信璽,发兵徵大臣;天子行璽,策拜外国,事天地鬼神。”《资治通鉴·晋愍帝建兴三年》:“ 凉州 军士 张冰 得玉璽,文曰‘皇帝行璽’,献於 张寔 ……遣使归于 长安 。”
词语解释:白玉玺  拼音:bái yù xǐ
白玉制的玺印。为帝王传国之宝。《西京杂记》卷一:“ 汉 帝相传以 秦王 子婴 所奉白玉璽。”参阅 明 陶宗仪 《辍耕录·传国玺》
词语解释:天玺  拼音:tiān xǐ
指 汉元后 进宫前获得并珍藏的奇异白石。《西京杂记》卷四:“ 元后 在家,尝有白鷰衔白石,大如指,坠后绩筐中。后取之,石自剖为二,其中有文曰:‘母天地’。后乃合之,遂復还合,乃宝録焉。后为皇后,常并置璽笥中,谓为天璽也。”
词语解释:焚符破玺  拼音:fén fú pò xǐ
烧毁信符,打碎印章。《庄子·胠箧》:“焚符破璽,而民朴鄙。” 郭象 注:“除矫诈之所赖者,则无以行其姦巧。”
词语解释:琮玺  拼音:cóng xǐ
玉玺,皇帝或皇后的印。《隋书·后妃传序》:“典琮三人,掌琮璽器玩。”
词语解释:碧霞玺  拼音:bì xiá xǐ
见“ 碧鵶犀 ”。
词语解释:碧鸦犀
亦作“ 碧牙西 ”。亦作“ 碧霞璽 ”。 宝石名。电气石的一种,质如水晶,透明。有红黄紫等色。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姑妄听之一》:“记余幼时,人参珊瑚、青金石,价皆不贵,今则日昂;緑松石,碧鵶犀,价皆至贵,今则日减。” 清 郝懿行 《证俗文》卷十二:“碧牙西近灯火,红色便减。” 清 富察敦崇 《燕京岁时记·厂甸儿》:“盖玩好之物,风尚不同。 乾隆 间重珊瑚,贱碧霞璽,后又重碧霞璽。”
词语解释:石玺  拼音:shí xǐ
石印。《南史·陆襄传》:“先是郡人 鲜于琮 服食修道法,常入山採药,拾得五色幡毦,又於地中得石璽,窃怪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