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字词组
词语解释:猩猩 拼音:xīng xīng
(1).哺乳动物。体高可达1.4米。臂长,头尖,吻突,鼻平,口大。全身有赤褐色长毛,没有臀疣。树栖,主食果实。能在前肢帮助下直立行走。古亦指猿猴之类。《礼记·曲礼上》:“猩猩能言,不离禽兽。” 唐 李白 《远别离》诗:“日惨惨兮云冥冥,猩猩啼烟兮鬼啸雨,我纵言之将何补。” 清 朱彝尊 《送陈舍人归黄冈》诗:“暇搜耆旧文,笔秃猩猩毛。”
(2).指猩猩血。亦借指鲜红色。 唐 皮日休 《重题蔷薇》诗:“浓似猩猩初染素,轻如燕燕欲凌空。”《水浒传》第三四回:“﹝ 秦明 ﹞盔上红缨飘烈焰,锦袍血染猩猩,连环锁甲砌金星。”《红楼梦》第四九回:“正説着,只见他屋里的小丫头子送了猩猩氊斗篷来。”词语解释:猩血 拼音:xīng xuè
猩猩的血。借指鲜红色。 宋 杨万里 《题萧岳英常州草虫轴盖画师之女朱氏之笔》诗之二:“浅著鹅黄作胡蝶,深将猩血染蜻蜓。” 宋 陆游 《雨霁春色粲然喜而有赋》:“千缕麴尘杨柳緑,万枝猩血海棠红。”词语解释:猩红 拼音:xīng hóng
(1).指像猩猩血那样鲜红的颜色。 宋 陆游 《花下小酌》诗:“柳色初深燕子回,猩红千点海棠开。”《说岳全传》第二二回:“﹝ 于工 ﹞又将一件猩红战袍,一条羊脂玉玲瓏带,各盛在盘内。” 冰心 《寄小读者》七:“他们送给我们 都灵市 特产的蜜甜的巧克力糖,猩红的玫瑰花。”
(2).银朱的别名。见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石三·银朱》。词语解释:猩唇 拼音:xīng chún
猩猩的嘴唇。食品中“八珍”之一。 晋 张载 《七命》之七:“鷰髀猩脣,髦残象白。”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姑妄听之一》:“八珍惟熊掌鹿尾为常见,驼峰出塞外已罕覯矣,猩脣则仅闻其名。” 清 陈维崧 《满江红·汴京怀古》词之八:“西务里,猩唇煮;南瓦内,鸞笙语。”词语解释:猩猩血 拼音:xīng xīng xuè
猩猩的血。借指鲜红色。 唐 张祜 《上巳乐》诗:“猩猩血綵繫头标,天上齐声举画橈。” 南唐 冯延巳 《采桑子》词:“休説当时,玉笛才吹,满袖猩猩血又垂。”词语解释:猩袍 拼音:xīng páo
红袍。 宋 刘过 《沁园春·御阅还上郭殿帅》词:“玉带猩袍,遥望翠华,马去似龙。”《红楼梦》第一回:“俄而大轿内抬着一个乌帽猩袍的官府来了。”词语解释:猩猩唇 拼音:xīng xīng chún
即猩脣。《吕氏春秋·本味》:“肉之美者,猩猩之脣。” 唐 李贺 《大堤曲》:“郎食鲤鱼尾,妾食猩猩脣。”参见“ 猩脣 ”。
词语解释:猩唇 拼音:xīng chún
猩猩的嘴唇。食品中“八珍”之一。 晋 张载 《七命》之七:“鷰髀猩脣,髦残象白。”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姑妄听之一》:“八珍惟熊掌鹿尾为常见,驼峰出塞外已罕覯矣,猩脣则仅闻其名。” 清 陈维崧 《满江红·汴京怀古》词之八:“西务里,猩唇煮;南瓦内,鸞笙语。”词语解释:猩色 拼音:xīng sè
鲜红色。色如猩猩之血,故称。 唐 韩偓 《已凉》诗:“碧阑干外绣帘垂,猩色屏风画折枝。” 元 萨都剌 《鹦鹉曲题杨妃绣枕》:“水昌帘垂宫昼长,猩色屏风围绣床。”词语解释:猩狒 拼音:xīng fèi
猩猩与狒狒。猩猩之声如小儿啼哭,狒狒善食人,得之先笑,后遂借喻啼笑。 宋 苏轼 《与顿起孙勉泛舟探韵得未字》:“寧能傍门户,啼笑杂猩狒。” 清 孙枝蔚 《鹧鸪天·饮王金铉明府署中遇伧父入席醉而骂坐明日赋此呈金铉》词:“逢人啼笑如猩狒,任客烹烧到鹤琴。”词语解释:猩猩色 拼音:xīng xīng sè
指鲜红色。 前蜀 韦庄 《乞彩笺歌》:“留得溪头瑟瑟波,泼成纸上猩猩色。”词语解释:猩朱 拼音:xīng zhū
鲜红色。 清 李慈铭 《蓬莱驿》曲:“看他额黄稀,眉青锁,粉痕疏,脣褪猩朱。”词语解释:猩猩草 拼音:xīng xīng cǎo
一年生草本植物,茎光滑,叶子卵形或条形,花赤褐色,果实为蒴果。供观赏。词语解释:猩猩木 拼音:xīng xīng mù
即一品红。观赏植物名。枝顶开花。入冬,花序下的叶子转为红色,下部的叶子仍为緑色,颇美丽。参见“ 一品红 ”。
词语解释:一品红 拼音:yī pǐn hóng
观赏植物名。枝顶开花。入冬,花序下的叶子转为红色,下部的叶子仍为绿色,颇美丽。也称“猩猩木”。 周瘦鹃 《花木丛中·装点严冬一品红》:“一品红的叶片,绿得象翡翠一样,模样儿好象梭子,又象箭镞,叶面上有很细的茸毛,又络着红丝,很为别致。”词语解释:猩猩屐 拼音:xīng xīng jī
唐 李肇 《唐国史补》卷下:“猩猩者好酒与屐,人有取之者,置二物以诱之。猩猩始见,必大駡曰:‘诱我也!’乃絶走远去,久而復来,稍稍相劝,俄顷俱醉,因遂获之。”后以“猩猩屐”比喻羁绊人的事物。 明 刘基 《满江红·次韵和石末元帅》词:“过眼浮荣胡蝶梦,縈身薄宦猩猩屐。”词语解释:猩红热 拼音:xīng hóng rè
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儿童发病较多。起病急,有咽痛、咽部红肿、发热、弥漫性鲜红色点状斑疹、草莓舌等症状。 冰心 《关于女人·我的朋友的母亲》:“ K 病了好几场,有一次患很重的猩红热,几乎送了命。” 老舍 《四世同堂》三七:“他们想起来 威尔斯 的预言,而深怕被传染病把他们拖进坟墓里去。因此,他们不惜屠了全村,假若那里发现了霍乱或猩红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