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韵字: 或选择韵部:
(2011-11-5)
七阳平声 [cháng,长短][cháng chǎng chang][háng,行列][cáng,收藏,动词][liáng liang,衡量][详注1][qiáng,刚强][dāng,应当][沧浪][jiāng qiāng,持也送也][fāng fáng][ráng][cáng zāng][gāng][huáng guāng][qiāng][xiāng,相互][sāng,丧葬][háng][chāng][gāng][ráng][qiāng][chuāng,创伤][详注2][详注3][详注4][liáng][叶謨郞切,莽平聲。][tāng táng][láng][槌也][音陽。【博雅】痒,病也。][huāng huang][xiāng]鲿[详注5][详注6][pāng páng][yáng][qiāng][páng][qiāng][páng][同慷][nāng nang][láng liáng][同蘠,蔷薇][táng][qiāng,突也]橿[guāng,桄榔][háng][fāng pāng]躿[音冈。《说文》人颈也。][雨急]騿[详注7][详注8]


注1:傍 通旁。《说文》近也。《广韵》侧也。又姓。唐北地羌豪傍企本。侧也
注2:蒋 《说文》菰蒋。《前汉·司马相如传》蒋芋青薠。
注3:怆 音昌。《集韻》悲也。《王逸·九思》??蚗兮噍噍,蝍蛆兮穰穰。歲忽忽兮惟暮,余感時兮悽愴。
注4:逢 音房。《韩愈诗》萧条千万里,会合安可逢。叶上江、下乡。◎按从降者,音庞。从夆者,音缝、音蓬。《颜氏家训》逄、逢之别,岂可雷同。
注5:仰 áng,古同“昂”,情绪高。《周礼·地官·保氏军旅之容注》军旅之容,阚阚仰仰。
注6:庆 音羌。亦福也。《易·坤卦》积善之家,必有余庆。叶下殃。《书·伊训》万邦惟庆。叶上祥。《诗·大雅》则笃其庆。叶下光又。《小雅》孝孙有庆。叶下强。
注7:尚 音常,尙書。《白居易·送陝州王司馬建赴任》公事閑忙同少尹,料錢多少敵尚書。
注8:彭 《韵会》逋旁切《正韵》博旁切,榜平声。《玉篇》多貌。《诗·齐风》行人彭彭。《释文》彭,必旁反。又《韵会》《正韵》蒲光切,音旁。《韵会》近也。《正韵》旁也。《易·大有》九四匪其彭,无咎。《疏》彭,旁也。
共136,分2页显示   1  2 下一页
首字词组
狼藉狼戾狼荒狼燧狼心狗肺狼惫狼须狼顾鸱跱
狼籍狼烽狼忙狼纛狼兵狼性狼跱狼顾鸱张
狼烟狼子狼胥狼狠狼心狗行狼主狼顾虎视狼奔豕突
狼狈狼牙狼望狼抗狼嗥狗叫狼前虎后狼飧虎咽狼奔兔脱
狼虎狼尾狼弧狼卜狼巾狼吞虎咽狼顾鸢视狼崽
狼心狼跋狼噬狼多肉少狼扈狼奔鼠偷狼虫虎豹狼子兽心
狼贪狼毒狼头纛狼很狼嗥鬼叫狼师狼虎谷狼山鸡
狼星狼居狼虫狼吃幞头狼吞虎噬狼抢狼餐虎食狼居胥
狼顾狼胡狼火狼号鬼哭狼嘷狼奔鼠窜狼餐虎咽狼孩
狼头狼嗥狼当狼卜食狼吞狼踞狼顾麇惊狼子野心

词语解释:狼藉  拼音:láng jí
亦作“ 狼籍 ”。
(1).纵横散乱貌。《史记·滑稽列传》:“日暮酒阑,合尊促坐,男女同席,履舃交错,杯盘狼藉。” 唐 元稹 《夜坐》诗:“孩提万里何时见?狼籍家书卧满牀。” 清 翟灏 《通俗编·兽畜》:“﹝ 苏鶚 《演义》﹞狼藉草而卧,去则灭乱。故凡物之纵横散乱者,谓之狼藉。” 朱自清 《背影》:“到 徐州 见着父亲,看见满院狼藉的东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
(2).指多而散乱堆积。 唐 陈子昂 《上西蕃边州安危事》:“屯田广远,仓蓄狼籍,一虏为盗,恐成大忧。” 清 刘大櫆 《乞里人共建义仓引》:“故虽粟米狼藉,而终岁之用,犹苦其不给。”
(3).喻行为不检,名声不好。《后汉书·张酺传》:“﹝ 竇景 ﹞遣掾 夏猛 私谢 酺 曰:‘ 郑据 小人,为所侵冤。闻其儿为吏,放纵狼藉。取是曹子一人,足以惊百。’”《旧唐书·刘崇鲁传》:“前日 杜太尉 狼籍,为朝廷深耻。” 宋 苏轼 《上神宗皇帝书》:“ 汉武 遣绣衣直指, 桓帝 遣八使,皆以守宰狼籍,盗贼公行,出於无术,行此下策。” 清 宣鼎 《夜雨秋灯录初集·珊珊》:“邑之仕宦眷属,闻之咸不平,声名益狼籍。” 李劼人 《天魔舞》第十三章:“声名狼藉了,还有人要我教书吗?”
(4).形容困厄、窘迫。 宋 司马光 《遗表》:“今溃败失亡,狼藉如此,而建议行师之人,晏然曾无愧畏,或更蒙宠任。” 明 冯梦龙 《智囊补·术智·徐道覆》:“呜呼,奇才策士鬱鬱不得志,而狼籍以死者比比矣。” 清 宣鼎 《夜雨秋灯录三集·西泠太瘦生偶记》:“狼籍烟花十七春,不堪回首堕红尘。”
(5).犹糟蹋。 唐 李商隐 《杂纂》:“狼籍米穀。” 明 王衡 《郁轮袍》第六折:“谢贤王肯作媒,劳重恁牵傀儡,可惜狼藉了 王阳 气力。”《古今小说·梁武帝累修归极乐》:“ 范道 在寺多年,一世奉斋,并不敢有一毫贪慾,也不敢狼籍天物。”
(6).犹折磨。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折狱》:“世之折狱者,非悠悠置之,则縲繫数十人而狼籍之耳。” 何垠 注:“狼籍之,言磨折之至於惫也。”《天雨花》第二五回:“可怜儿女犹髫少,离却娘亲怎得生?当然狼籍都断送,絶了亡夫后代根。”
词语解释:狼籍  拼音:láng jí
见“ 狼藉 ”。
词语解释:狼藉  拼音:láng jí
亦作“ 狼籍 ”。
(1).纵横散乱貌。《史记·滑稽列传》:“日暮酒阑,合尊促坐,男女同席,履舃交错,杯盘狼藉。” 唐 元稹 《夜坐》诗:“孩提万里何时见?狼籍家书卧满牀。” 清 翟灏 《通俗编·兽畜》:“﹝ 苏鶚 《演义》﹞狼藉草而卧,去则灭乱。故凡物之纵横散乱者,谓之狼藉。” 朱自清 《背影》:“到 徐州 见着父亲,看见满院狼藉的东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
(2).指多而散乱堆积。 唐 陈子昂 《上西蕃边州安危事》:“屯田广远,仓蓄狼籍,一虏为盗,恐成大忧。” 清 刘大櫆 《乞里人共建义仓引》:“故虽粟米狼藉,而终岁之用,犹苦其不给。”
(3).喻行为不检,名声不好。《后汉书·张酺传》:“﹝ 竇景 ﹞遣掾 夏猛 私谢 酺 曰:‘ 郑据 小人,为所侵冤。闻其儿为吏,放纵狼藉。取是曹子一人,足以惊百。’”《旧唐书·刘崇鲁传》:“前日 杜太尉 狼籍,为朝廷深耻。” 宋 苏轼 《上神宗皇帝书》:“ 汉武 遣绣衣直指, 桓帝 遣八使,皆以守宰狼籍,盗贼公行,出於无术,行此下策。” 清 宣鼎 《夜雨秋灯录初集·珊珊》:“邑之仕宦眷属,闻之咸不平,声名益狼籍。” 李劼人 《天魔舞》第十三章:“声名狼藉了,还有人要我教书吗?”
(4).形容困厄、窘迫。 宋 司马光 《遗表》:“今溃败失亡,狼藉如此,而建议行师之人,晏然曾无愧畏,或更蒙宠任。” 明 冯梦龙 《智囊补·术智·徐道覆》:“呜呼,奇才策士鬱鬱不得志,而狼籍以死者比比矣。” 清 宣鼎 《夜雨秋灯录三集·西泠太瘦生偶记》:“狼籍烟花十七春,不堪回首堕红尘。”
(5).犹糟蹋。 唐 李商隐 《杂纂》:“狼籍米穀。” 明 王衡 《郁轮袍》第六折:“谢贤王肯作媒,劳重恁牵傀儡,可惜狼藉了 王阳 气力。”《古今小说·梁武帝累修归极乐》:“ 范道 在寺多年,一世奉斋,并不敢有一毫贪慾,也不敢狼籍天物。”
(6).犹折磨。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折狱》:“世之折狱者,非悠悠置之,则縲繫数十人而狼籍之耳。” 何垠 注:“狼籍之,言磨折之至於惫也。”《天雨花》第二五回:“可怜儿女犹髫少,离却娘亲怎得生?当然狼籍都断送,絶了亡夫后代根。”
词语解释:狼烟  拼音:láng yān
亦作“ 狼烟 ”。
(1).燃狼粪升起的烟。古时边防用作军事上的报警信号。 唐 杜牧 《边上闻笳》诗之一:“何处吹笳薄暮天?塞垣高鸟没狼烟。”《资治通鉴·后汉高祖天福十二年》:“ 契丹 焚其市邑,一日狼烟百餘举。” 胡三省 注:“ 陆佃 《埤雅》曰:古之烽火用狼粪,取其烟直而聚,虽风吹之不斜。”《说岳全传》第二二回:“日有羽书之报,夜有狼烟之警。”《文汇报》1983.3.7:“低沉、悠长的螺号声……像古代烽火台报警的狼烟,一处升起,四处冒烟,霎时唤起了四面八方的螺号声。”
(2).比喻战火或战争。《古尊宿语录·东林和尚云门庵主颂古》:“四海狼烟静,中原信息通,罢拈三尺剑,休弄一张弓。”《三国演义》第二一回:“既把孤身离虎穴,还将妙计息狼烟。” 杨沫 《青春之歌》第一部第十一章:“ 白莉苹 虽然老练些,可是说着说着,想起了自己处在狼烟下的父母和故乡,她也不禁同 小崔 一样趴在床栏上哭了。”
(3).借指妖氛。《四游记·唐三藏被妖捉获》:“老者道:‘经非难取,只是那途中狼烟难行。我们闻得前去,有三十里路远,有一座山,叫做 八里黄风山 ,那山中多有妖怪,故言难取。’”
词语解释:狼狈  拼音:láng bèi
(1).二兽名。狈是传说中一种似狼的野兽。 唐 段成式 《酉阳杂俎·毛篇》:“或言狼狈是两物,狈前足絶短,每行常驾两狼,失狼则不能动,故世言事乖者称狼狈。” 宋 沉括 《梦溪笔谈·艺文二》:“如‘自朱耶之狼狈,致赤子之流离’,不唯赤对朱,耶对子,兼狼狈、流离,乃兽名对鸟名……如此之类,皆为假对。”
(2).喻指恶人。 唐 舒元舆 《坊州按狱》诗:“门墙见狼狈,案牘闻腥臊。”
(3).喻艰难窘迫。《后汉书·任光传》:“ 更始 二年春, 世祖 自 蓟 还,狼狈不知所向,传闻 信都 独为 汉 拒 邯郸 ,即驰赴之。”《三国志·蜀志·马超传》:“ 康 故吏民 杨阜 、 姜敍 、 梁宽 、 赵衢 等,合谋击 超 ……﹝ 超 ﹞进退狼狈,乃奔 汉中 依 张鲁 。” 晋 李密 《陈情表》:“臣欲奉詔奔驰,则 刘 病日篤;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三国演义》第三一回:“ 绍 口吐鲜血不止,嘆曰:‘吾自歷战数十场,不意今日狼狈至此!’” 周而复 《上海的早晨》第四部三十:“他现在感到自己出马过早,使得处境狼狈,进退不得。”
(4).急速,急忙。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方正》:“ 周伯仁 为吏部尚书,在省内夜疾危急。时 刁玄亮 为尚书令,营救备亲好之至。良久小损。明旦,报 仲智 , 仲智 狼狈来。始入户, 刁 下牀对之大泣,説 伯仁 昨危急之状。”《宋书·后妃传·文帝袁皇后》:“初,后生 劭 ,自详视之,驰白 太祖 :‘此儿形貌异常,必破国亡家,不可举。’便欲杀之。 太祖 狼狈至后殿户外,手拨幔禁之,乃止。”《隋书·李密传》:“ 世充 夜潜济师,詰朝而阵, 密 方觉之,狼狈出战,於是败绩。” 宋 司马光 《尚书驾部员外郎司马府君墓志铭》:“少时家贫,有衣一笥,夜遗火,比家人觉,狼狈救之,笥衣已尽。”
(5).喻互相勾结。 清 黄钧宰 《金壶浪墨·漕弊》:“﹝盐漕﹞浮收之原由于旗丁之索加帮费……卫官在 淮 ,奉法惟谨,不率则漕督褫其章服而扑之;及到 江 南,挑米色,促兑期,互为狼狈,又旗丁之羽翼也。”《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绅士为平民之公敌》:“盖政府既利用彼,彼又利用政府,同恶相济。而又别有彼所利用之人……彼欲为最有权力之绅士,必先利用此两种人,夫然后上可以狼狈政府,假公济私,下可以把持社会,淆黑乱白。”
(6).喻互相配合。 梁启超 《论俄罗斯虚无党》:“虚无党之筹款,亦固有术;大率由募集而得者十之一二,由强取而得者十之八九……此等手段,必与暗杀手段相狼狈,而非泛泛然以口舌煽暴动者所能有也。”
(7).犹竭力。《南史·刘歊传》:“奉母兄以孝悌称,寝食不离左右。母意有所须,口未及言, 歊 已先知,手自营办,狼狈供奉。”《英烈传》第十一回:“却説 滁阳王 未及半月,偶因惊疑成疾, 太祖 日视汤药,十分狼狈。”
(8).困顿疲惫貌。《金瓶梅词话》第二六回:“可怜这 来旺儿 ,在监中监了半月光景,没钱使用,弄的身体狼狈,衣服蓝缕,没处投奔。”《警世通言·旌阳宫铁树镇妖》:“却説孽龙精既出其井,仍变为 慎郎 ,入于 贾使君 府中。使君见其身体狼狈,举家大惊,问其缘故。”《说唐》第五五回:“﹝ 盖世雄 ﹞被 秦叔宝 打了一鐧,背上又痛,身子又十分狼狈……这番一放倒,就睡着了。”
(9).破敝不整貌。《西游记》第三八回:“彩画雕栏狼狈,宝妆亭阁攲歪。”
(10).指邋遢。 沉从文 《大小阮》:“他见 小阮 衣着显得有点狼狈,就问 小阮 到了 北京 多久,住在什么地方。” 老舍 《骆驼祥子》三:“他也能看到自己身上的一切,虽然是那么破烂狼狈,可是能以相信自己确是还活着呢。”
(11).犹尴尬。 叶圣陶 《未厌集·苦辛》:“新人交拜的时候,几个伴娘扶着新郎跪起,形相略带狼狈,象醉人跌交似地。” 沙汀 《祖父的故事·三斗小麦》:“她们一时被他的反话弄得狼狈起来。” 陈登科 《赤龙与丹凤》四:“ 黎伥 被骂得狗血喷头,有口难言;含垢忍辱,蜡黄着脸,狼狈地离开宴席。”
词语解释:狼虎  拼音:láng hǔ
(1).狼与虎。 汉 焦赣 《易林·大畜之复》:“狼虎结谋,相聚为儔,同嚙牛羊,道絶不通,病我商人。”《说岳全传》第七一回:“来至一个村中,俱是恶狗,形如狼虎一般。”
(2).比喻凶恶残暴的人。 唐 杜牧 《上李太尉论江贼书》:“追逮证验,穷根寻叶,狼虎满路,狴牢充塞。” 唐 温庭筠 《过孔北海墓二十韵》:“鸞皇婴雪刃,狼虎犯云屏。”《三国演义》第二六回:“欲离万丈蛟龙穴,又遇三千狼虎兵。”
词语解释:狼心  拼音:láng xīn
喻狠毒贪婪的心。《后汉书·南匈奴传论》:“后 王莽 陵篡,扰动 戎 夷 ,续以 更始 之乱,方 夏 幅裂。自是 匈奴 得志,狼心復生,乘閒侵佚,害流傍境。” 唐 柳宗元 《贺诛淄青逆贼李师道状》:“蠢尔兇渠,敢行悖乱……逞豺声以欺天,恣狼心而犯上。”《说岳全传》第五八回:“我是主帅,就屈打了你几下,有何大仇?你今日又射本帅一箭。幸喜天不絶我。你如此狼心,岂不送了 宋 朝天下!”
词语解释:狼贪  拼音:láng tān
(1).如狼之贪婪。喻贪得无厌。《史记·项羽本纪》:“猛如虎,很如羊,贪如狼,彊不可使者,皆斩之。” 唐 杜甫 《有事于南郊赋》:“ 秦 失之於狼贪蚕食, 汉 缀之以虵断龙战。” 明 李贽 《答陆思山书》:“特中原有奸者,多引结之以肆其狼贪之欲,实非真奸雄也,特为 高丽 垂涎耳。”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席方平》:“﹝ 冥王 ﹞繁缨棨戟,徒夸品秩之尊;羊很狼贪,竟玷人臣之节。”
(2).借指侵略者的嚣张气焰。 清 林则徐 《程玉樵方伯德润饯予于兰州藩廨之若己有园次韵奉谢》:“我无长策靖蛮氛,愧説楼船练水军。闻道狼贪今渐戢,须防蚕食念犹纷。”
词语解释:狼星  拼音:láng xīng
星名。《史记·天官书》:“其东有大星曰狼。狼角变色,多盗贼。” 唐 杜牧 《贺平党项表》:“箕宿禡牙,狼星敛角,戌日祷马,太白扬眉。” 清 方文 《梦剑行》:“一自狼星射天府,中原处处闻鞞鼓。”
词语解释:狼顾  拼音:láng gù
(1).狼行走时,常转过头看,以防袭击。比喻人有所畏惧。《战国策·齐策一》:“ 秦 虽欲深入,则狼顾,恐 韩 魏 之议其后也。”《汉书·食货志上》:“失时不雨,民且狼顾。” 颜师古 注引 李奇 曰:“狼性怯,走喜还顾。言民见天不雨,今亦恐也。” 唐 柳宗元 《行路难》诗之二:“ 栢梁 天灾武库火,匠石狼顾相愁寃。” 宋 苏舜钦 《上范希文书》:“今虽少稔,恐来年宿麦不登,民必狼顾矣。” 茅盾 《动摇》五:“ 方罗兰 毛骨竦然了,慌慌张张地站起来,向左右狼顾。”
(2).如狼之视物。形容凶狠而贪婪地企图攫取。 汉 陈琳 《檄吴将校部曲文》:“自 董卓 作乱,以迄於今……锋捍特起,鸇视狼顾,争为梟雄者,不可胜数。”《晋书·刘聪载记》:“ 石勒 鴟视 赵 魏 , 曹嶷 狼顾东 齐 。” 唐 杨乗 《甲子岁书事》诗:“蠆毒久萌牙,狼顾非日夕。”《金史·礼志一》:“ 海陵 狼顾,志欲併吞 江 南。”
(3).古代养生导引术的一种动作,即身不动而回头看。《三国志·魏志·华佗传》“是以古之仙者为导引之事” 裴松之 注引 三国 魏 曹丕 《典论》:“ 甘陵 、 甘始 亦善行气,老有少容……后 始 来,众人无不鴟视狼顾,呼吸吐纳。” 晋 张华 《博物志》卷五:“﹝ 董芬 ﹞学 甘始 鴟视狼顾,呼吸吐纳。”
词语解释:狼头  拼音:láng tóu
(1).指狼头纛。 唐 高适 《部落曲》:“琱戈蒙豹尾,红旆插狼头。”
(2).借指 突厥 。 唐 王涯 《相和歌辞·从军行之二》:“燕頷多奇相,狼头敢犯边。”参见“ 狼头纛 ”。
(3).即榔头。锤子。因形状像狼头,故名。《儿女英雄传》第二一回:“那 韩勇 使一柄短柄鑌铁狼头,腰间一条锁链拴着一根百炼钢锥,有一尺餘长。”
(4).滩名。 唐 杜甫 《大历三年春白帝城放船出瞿唐峡漂泊有诗凡四十韵》:“ 鹿角 真走险, 狼头 如跋胡。” 仇兆鳌 注:“《一统志》: 鹿角 、 狼头 、 虎鬚 三滩,在 夷陵州 最险。”
词语解释:狼头纛  拼音:láng tóu dào
用狼头作标志的大旗。《隋书·北狄传·突厥》:“其先国於 西海 之上,为邻国所灭,男女无少长尽杀之。至一儿,不忍杀,刖足断臂,弃於大泽中。有一牝狼,每啣肉至其所,此儿因食之,得以不死。其后遂与狼交……狼生十男,其一姓 阿史那氏 ,最贤,遂为君长,故牙门建狼头纛,示不忘本也。”《资治通鉴·陈宣帝太建十三年》:“﹝ 隋 帝﹞遣太僕 元暉 出 伊吾道 ,诣 达头 ,赐以狼头纛。” 胡三省 注:“ 突厥 之先,狼种也,子孙为君长,牙门建狼头纛,示不忘本也。” 清 赵翼 《偶阅〈汴梁杂诗八首〉考汴州沿革爰补其缺》诗之六:“领得狼头纛一枝,仍容守 汴 建朝仪。”亦作“ 狼纛 ”。《新唐书·回鹘传上》:“﹝可汗﹞与 子仪 会 呼延谷 ,可汗恃其彊,陈兵引 子仪 拜狼纛而后见。”
词语解释:狼戾  拼音:láng lì
(1).凶狠,暴戾。《战国策·燕策一》:“夫 赵王 之狼戾无亲,大王之所明见知也。”《文选·王褒〈洞箫赋〉》:“贪饕者听之而廉隅兮,狼戾者闻之而不懟。” 吕向 注:“狼戾,恶性也。” 唐 李白 《幽州胡马客歌》:“天骄五单于,狼戾好凶残。”《三国演义》第五回:“﹝ 董卓 ﹞狼戾不仁,罪恶充积!”
(2).谓散乱堆积。《孟子·滕文公上》:“乐岁粒米狼戾。” 赵岐 注:“乐岁,丰年;狼戾,犹狼藉也……饶多狼藉,弃捐於地。” 宋 苏轼 《司马温公行状》:“东南钱荒而米狼戾,今不糴米而漕钱,弃其有餘,取其所无,农末皆病矣。” 明 高攀龙 《家谱·谱传》:“粒米束薪,不妄狼戾。”
(3).指丰收。 宋 胡锜 《耕禄藁·代穀实谢表》:“异亩遂生於同颖,靡田不挺於稠华。虽已夸狼戾之秋,或虑有鵠形之岁。”
(4).谓纵横交错。《淮南子·览冥训》:“昔 雍门子 以哭见於 孟尝君 …… 孟尝君 为之增欷歍唈,流涕狼戾不可止。” 高诱 注:“狼戾,犹交横也。”
词语解释:狼烽  拼音:láng fēng
古时边防燃狼粪以报警的烽火。 宋 苏辙 《落叶满长安分题》诗:“衣信催烦杵,狼烽报极边。” 宋 陆游 《谢池春》词之一:“壮岁从戎,曾是气吞残虏。阵云高狼烽夜举。” 清 贝青乔 《哀甬东》诗:“狼烽一夕红过江,血染连村成战垒。”参见“ 狼烟 ”。
词语解释:狼烟  拼音:láng yān
亦作“ 狼烟 ”。
(1).燃狼粪升起的烟。古时边防用作军事上的报警信号。 唐 杜牧 《边上闻笳》诗之一:“何处吹笳薄暮天?塞垣高鸟没狼烟。”《资治通鉴·后汉高祖天福十二年》:“ 契丹 焚其市邑,一日狼烟百餘举。” 胡三省 注:“ 陆佃 《埤雅》曰:古之烽火用狼粪,取其烟直而聚,虽风吹之不斜。”《说岳全传》第二二回:“日有羽书之报,夜有狼烟之警。”《文汇报》1983.3.7:“低沉、悠长的螺号声……像古代烽火台报警的狼烟,一处升起,四处冒烟,霎时唤起了四面八方的螺号声。”
(2).比喻战火或战争。《古尊宿语录·东林和尚云门庵主颂古》:“四海狼烟静,中原信息通,罢拈三尺剑,休弄一张弓。”《三国演义》第二一回:“既把孤身离虎穴,还将妙计息狼烟。” 杨沫 《青春之歌》第一部第十一章:“ 白莉苹 虽然老练些,可是说着说着,想起了自己处在狼烟下的父母和故乡,她也不禁同 小崔 一样趴在床栏上哭了。”
(3).借指妖氛。《四游记·唐三藏被妖捉获》:“老者道:‘经非难取,只是那途中狼烟难行。我们闻得前去,有三十里路远,有一座山,叫做 八里黄风山 ,那山中多有妖怪,故言难取。’”
词语解释:狼子  拼音:láng zǐ
(1).狼崽子。比喻凶暴狠毒的人。《三国志·蜀志·关羽传》“斩 羽 及子 平 于 临沮 ” 裴松之 注引 晋 王隐 《蜀记》:“ 权 欲活 羽 以敌 刘 曹 ,左右曰:‘狼子不可养,后必为害。 曹公 不即除之,自取大患,乃议徙都。今岂可生!’乃斩之。” 南唐 陈陶 逸句:“饮水狼子瘦,思日鷓鴣寒。”
(2).草名。狼牙的别名。见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草六·狼牙》
词语解释:狼牙  拼音:láng yá
(1).狼的牙齿。亦指狼牙状的东西。 宋 孟元老 《东京梦华录·驾登宝津楼诸军呈百戏》:“忽作一声如霹靂,谓之‘爆仗’,则蛮牌者引退,烟火大起,有假面披髮,口吐狼牙烟火,如鬼神状者上场。”《水浒传》第一一六回:“ 解珍 心慌,连忙一刀,砍断挠钩,却从空里坠下来……下面都是狼牙乱石,粉碎了身躯。” 鲁迅 《二心集·上海文艺之一瞥》:“他在先前,还曾经说,青年人不但嗥叫,还要露出狼牙来。”
(2).比喻险境。 唐 元稹 《酬段丞与诸棋流会宿弊居见赠二十四韵》:“异日玄黄队,今宵黑白棋……善败虽称怯,骄盈最易欺。狼牙当必碎,虎口祸难移。” 明 无名氏 《鸣凤记·易生避难》:“虎吻狼牙几陷矣,何期此地重相遇。”
(3).比喻箭头。指狼牙箭。 唐 李贺 《长平箭头歌》:“白翎金簳雨中尽,直餘三脊残狼牙。” 王琦 汇解:“三脊者,箭头作三脊形,俗谓之狼牙箭,盖言其锋利如狼之牙也。” 明 陈汝元 《金莲记·焚券》:“狼牙早散三千众,燕頷当封万里侯。” 清 遯庐 《童子军·雪饯》:“萧萧鹤髮,衝将 易水 之冠;簇簇狼牙,誓破 晋阳 之甲。”
(4).草名。入药,有毒。《急就篇》卷四:“款东、贝母、薑、狼牙。”《周礼·天官·医师》“聚毒药以共医事” 唐 贾公彦 疏:“药中有毒者,谓巴豆、狼牙之类是也。”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草六·狼牙》﹝集解﹞引《别录》:“狼牙生 淮南 川谷及 寃句 。八月采根,暴乾。中湿腐烂生衣者,杀人。”
词语解释:狼尾  拼音:láng wěi
草名。茎和叶可作造纸原料,又可用来织袋子,编草鞋。《尔雅·释草》:“孟,狼尾。” 郭璞 注:“似茅,今人亦以覆屋。”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穀二·狼尾草》:“狼尾,茎、叶、穗、粒并如粟,而穗色紫黄,有毛。荒年亦可采食。”
词语解释:狼跋  拼音:láng bá
(1).《诗·豳风》篇名。《诗·豳风·狼跋序》:“《狼跋》,美 周公 也。 周公 摄政,远则四国流言,近则王不知, 周 大夫美其不失其圣也。”《孔丛子·记义》:“於《东山》见 周公 之先公而后私也,於《狼跋》见 周公 之远志所以为圣也。”
(2).喻艰难窘迫。《诗·豳风·狼跋》:“狼跋其胡,载疐其尾。” 毛 传:“跋,躐;疐,跲也。老狼有胡,进则躐其胡,退则跲其尾,进退有难,然而不失其猛。”《三国志·蜀志·法正传》:“主公之在 公安 也,北畏 曹公 之彊,东惮 孙权 之逼,近则惧 孙夫人 生变於肘腋之下;当斯之时,进退狼跋。” 唐 李德裕 《汉昭帝论》:“ 成王 闻 管 蔡 流言,观 召公 不悦,遂使 周公 狼跋而东,《鴟鴞》之诗作矣。”
词语解释:狼毒  拼音:láng dú
(1).药草名。瑞香科植物瑞香狼毒或大戟科植物狼毒大戟、月腺大戟的根。有毒。中医学上用其根祛痰、止痛、消积、杀虫。 晋 葛洪 《抱朴子·杂应》:“或以狼毒冶葛,或以附子葱涕,合内耳中。”《旧唐书·酷吏传上·王弘义》:“我之文牒,有如狼毒野葛也。”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草六·狼毒》﹝集解﹞引 马志 曰:“狼毒叶似商陆及大黄,茎叶上有毛,根皮黄,肉白。”
(2).喻指敌人的凶狠毒辣。 明 钱嶫 《悯黎咏》之三:“杀气干层云, 狼 师渡 藤水 ……海避愁蛟蛇,山匿畏虎兕。蛇虎犹可虞,狼毒不可邇。”
词语解释:狼居  拼音:láng jū
即 狼居胥山 。《隋书·许善心传》:“岂止 呼韩 北埸,頫勒 狼居 之岫, 熄慎 南境,近表 不耐 之城。” 唐 袁朗 《赋饮马长城窟》:“朝服践 狼居 ,凯歌旋 马邑 。” 宋 李曾伯 《闻雁赋》:“其来也岂从龙荒朔莫之墟,将自 狼居 姑衍 之地。”参见“ 狼居胥 ”。
词语解释:狼居胥  拼音:láng jū xū
山名。 汉 元狩 四年(公元前119年) 霍去病 出 代郡 塞击败 匈奴 ,封 狼居胥山 。约为今 蒙古人民共和国 境内 肯特山 。《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封 狼居胥山 ,禪於 姑衍 ,登临 翰海 。”后代诗文叙与异族战争常引用之,多非实指。《宋书·王玄谟传》:“ 玄謨 每陈北侵之策,上谓 殷景仁 曰:‘闻 王玄謨 陈説,使人有封 狼居胥 意。’” 宋 辛弃疾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词:“ 元嘉 草草,封 狼居胥 ,赢得仓皇北顾。” 明 李东阳 《燕巢林》诗:“ 石头城 ,立不住, 狼居胥 ,在何处?”
词语解释:狼胡  拼音:láng hú
喻处境艰难,进退维谷。《诗·豳风·狼跋》:“狼跋其胡,载疐其尾。” 孔颖达 疏:“ 毛 以为狼之老者则頷下垂胡,狼进前则躐其胡,却退则跲其尾……以喻 周公 摄政之时,远则四国流言,近则王不知其志,进退有难。” 朱熹 集传:“胡,頷下悬肉也。” 高亨 注:“胡,兽頷下下垂的肉。兽的胡上总是生着较长的毛,所以字变为鬍,胡本含有鬍意。老狼的胡肉长,胡毛也长,行走时,两脚就踩着了。” 宋 敖陶孙 《题三元楼壁》诗:“左手旋乾右转坤,如何羣小恣流言。狼胡无地居 姬旦 ,鱼腹终天弔 屈原 。” 清 赵翼 《西湖咏古》之五:“去国狼胡非帝意,隔篱犬吠是人声。”参见“ 狼跋 ”。
词语解释:狼跋  拼音:láng bá
(1).《诗·豳风》篇名。《诗·豳风·狼跋序》:“《狼跋》,美 周公 也。 周公 摄政,远则四国流言,近则王不知, 周 大夫美其不失其圣也。”《孔丛子·记义》:“於《东山》见 周公 之先公而后私也,於《狼跋》见 周公 之远志所以为圣也。”
(2).喻艰难窘迫。《诗·豳风·狼跋》:“狼跋其胡,载疐其尾。” 毛 传:“跋,躐;疐,跲也。老狼有胡,进则躐其胡,退则跲其尾,进退有难,然而不失其猛。”《三国志·蜀志·法正传》:“主公之在 公安 也,北畏 曹公 之彊,东惮 孙权 之逼,近则惧 孙夫人 生变於肘腋之下;当斯之时,进退狼跋。” 唐 李德裕 《汉昭帝论》:“ 成王 闻 管 蔡 流言,观 召公 不悦,遂使 周公 狼跋而东,《鴟鴞》之诗作矣。”
词语解释:狼嗥  拼音:láng háo
亦作“狼噑”。
(1).狼叫。 唐 薛能 《蒙恩除侍御史行次华州寄蒋相》诗:“行野众喧闻雁发,宿亭孤寂有狼嗥。”
(2).形容凄厉的哭叫声。 陈三立 《夜饮秦淮酒楼》诗:“狼嘷豕突哭千门,溅血车茵处处村。”
词语解释:狼荒  拼音:láng huāng
(1).指荒远的边地。 唐 柳宗元 《南省转牒欲具江国图令尽通风俗故事》诗:“圣代提封尽海壖,狼荒犹得纪山川。”集注引 童宗说 曰:“狼荒,荒远之地。” 唐 刘禹锡 《佛衣铭》:“六祖未彰,其出也微。既还狼荒,憬俗蚩蚩。”
(2).古代南方部族名。 明 杨慎 《大理春市因忆李仁甫》诗:“ 狼荒 金莫辨,鮫宫珠暗投。”
词语解释:狼忙  拼音:láng máng
急忙;匆忙。 唐 李中 《离家》诗:“月生江上乡心动,投宿狼忙近酒家。” 五代 王定保 《唐摭言·通榜》:“夜艾, 寿儿 以一蜡弹丸进 顥 ,即榜也。 顥 得之大喜,狼忙札之,一无更易。” 秦牧 《艺海拾贝·“狼吞虎咽”》:“和狼有关的形容词语,还有‘狼籍’、‘狼忙’、‘狼狠’等等。”
词语解释:狼胥  拼音:láng xū
即 狼居胥山 。 西汉 骠骑将军 霍去病 击败 匈奴 之后,积土为坛于 狼居胥山 以祭天。因亦用以指声威远播。 明 张居正 《拟唐回鹘温没斯率众内附诏宰相李德裕撰异域归忠传赐之群臣贺表》:“写诸琬琰,播 狼胥 瀚海 之声;炳若丹青,掩麟阁云臺之美。” 明 夏完淳 《代人赠镇府》诗:“ 勃海 宜铭石, 狼胥 更策鞭。” 明 朱鼎 《玉镜台记·燃犀》:“跨海浄 狼胥 ,凌波拯溺舆。”参见“ 狼居胥 ”。
词语解释:狼居胥  拼音:láng jū xū
山名。 汉 元狩 四年(公元前119年) 霍去病 出 代郡 塞击败 匈奴 ,封 狼居胥山 。约为今 蒙古人民共和国 境内 肯特山 。《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封 狼居胥山 ,禪於 姑衍 ,登临 翰海 。”后代诗文叙与异族战争常引用之,多非实指。《宋书·王玄谟传》:“ 玄謨 每陈北侵之策,上谓 殷景仁 曰:‘闻 王玄謨 陈説,使人有封 狼居胥 意。’” 宋 辛弃疾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词:“ 元嘉 草草,封 狼居胥 ,赢得仓皇北顾。” 明 李东阳 《燕巢林》诗:“ 石头城 ,立不住, 狼居胥 ,在何处?”
词语解释:狼望  拼音:láng wàng
(1).如狼之顾望。 汉 王粲 《大暑赋》:“兽狼望以倚喘,鸟垂翼而弗翔。”
(2). 匈奴 地名。《汉书·匈奴传下》:“且夫前世岂乐倾无量之费,役无罪之人,快心於 狼望 之北哉?” 颜师古 注:“ 匈奴 中地名也。”一说谓狼烟候望之地。《资治通鉴·汉哀帝建平四年》引此文, 胡三省 注云:“余谓边人谓举燧为狼烟。狼望,谓狼烟候望之地。” 北周 庾信 《哀江南赋》:“拥 狼望 於黄图,填 卢山 於赤县。” 唐 张说 《唐故广州都督甄公碑》:“刮 狼望 之祲,镜乎太清;卷 澣海 之波,静而可扫。” 宋 司马光 《和潞公游天章楚谏议园宅》:“早晚平 狼望 ,同来举寿觴。”
词语解释:狼弧
狼星和弧星
词语解释:狼噬  拼音:láng shì
(1).狼吞噬。 新广东武生 《黄萧养回头》:“滥捐抽,真好比,狼噬鹰瞵。”
(2).比喻凶暴侵占。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识鉴》:“ 苻坚 将问 晋 鼎,既已狼噬 梁岐 ,又虎视 淮阴 矣。”
词语解释:狼头纛  拼音:láng tóu dào
用狼头作标志的大旗。《隋书·北狄传·突厥》:“其先国於 西海 之上,为邻国所灭,男女无少长尽杀之。至一儿,不忍杀,刖足断臂,弃於大泽中。有一牝狼,每啣肉至其所,此儿因食之,得以不死。其后遂与狼交……狼生十男,其一姓 阿史那氏 ,最贤,遂为君长,故牙门建狼头纛,示不忘本也。”《资治通鉴·陈宣帝太建十三年》:“﹝ 隋 帝﹞遣太僕 元暉 出 伊吾道 ,诣 达头 ,赐以狼头纛。” 胡三省 注:“ 突厥 之先,狼种也,子孙为君长,牙门建狼头纛,示不忘本也。” 清 赵翼 《偶阅〈汴梁杂诗八首〉考汴州沿革爰补其缺》诗之六:“领得狼头纛一枝,仍容守 汴 建朝仪。”亦作“ 狼纛 ”。《新唐书·回鹘传上》:“﹝可汗﹞与 子仪 会 呼延谷 ,可汗恃其彊,陈兵引 子仪 拜狼纛而后见。”
词语解释:狼虫  拼音:láng chóng
比喻恶人,坏人。《醒世姻缘传》第二十回:“若不是神差鬼使,就是一百个 晁夫人 也到不得大尹的跟前,就到了大尹的跟前,这伙狼虫脱不了还使 晁夫人 的拳头捣 晁夫人 的眼弹,也定没有叫 晁夫人 赢了官司的理。”
词语解释:狼火  拼音:láng huǒ
烽火。古时边防报警点燃的烟火。 唐 鲍溶 《赠李黯将军》诗:“ 细柳 连营石堑牢,平安狼火赤星高。”参见“ 狼烟 ”。
词语解释:狼烟  拼音:láng yān
亦作“ 狼烟 ”。
(1).燃狼粪升起的烟。古时边防用作军事上的报警信号。 唐 杜牧 《边上闻笳》诗之一:“何处吹笳薄暮天?塞垣高鸟没狼烟。”《资治通鉴·后汉高祖天福十二年》:“ 契丹 焚其市邑,一日狼烟百餘举。” 胡三省 注:“ 陆佃 《埤雅》曰:古之烽火用狼粪,取其烟直而聚,虽风吹之不斜。”《说岳全传》第二二回:“日有羽书之报,夜有狼烟之警。”《文汇报》1983.3.7:“低沉、悠长的螺号声……像古代烽火台报警的狼烟,一处升起,四处冒烟,霎时唤起了四面八方的螺号声。”
(2).比喻战火或战争。《古尊宿语录·东林和尚云门庵主颂古》:“四海狼烟静,中原信息通,罢拈三尺剑,休弄一张弓。”《三国演义》第二一回:“既把孤身离虎穴,还将妙计息狼烟。” 杨沫 《青春之歌》第一部第十一章:“ 白莉苹 虽然老练些,可是说着说着,想起了自己处在狼烟下的父母和故乡,她也不禁同 小崔 一样趴在床栏上哭了。”
(3).借指妖氛。《四游记·唐三藏被妖捉获》:“老者道:‘经非难取,只是那途中狼烟难行。我们闻得前去,有三十里路远,有一座山,叫做 八里黄风山 ,那山中多有妖怪,故言难取。’”
词语解释:狼当  拼音:láng dāng
困窘或颓丧的样子。《朱子语类》卷八三:“当时 厉公 恁地弄得狼当,被人攛掇,胡乱杀了, 晋 室大段费力。”《朱子语类》卷九十:“﹝ 汉高祖 ﹞却又率五诸侯,合得五十六万兵,走去 彭城 ,日日去喫酒,取那美人,更不理会,却被 项羽 来杀得狼当走。” 明 高濂 《玉簪记·耽思》:“今日祝献,伏为 潘郎 病不脱体,着枕狼当,身上发寒发热,口里要茶要汤,自从今日禳解,叫他早脱灾殃。”
词语解释:狼燧  拼音:láng suì
古代边防报警时烧狼粪而起的烽火。 清 孔尚任 《桃花扇·馀韵》:“五侯閫外空狼燧,二水洲边自雀舫。”参见“ 狼烟 ”。
词语解释:狼烟  拼音:láng yān
亦作“ 狼烟 ”。
(1).燃狼粪升起的烟。古时边防用作军事上的报警信号。 唐 杜牧 《边上闻笳》诗之一:“何处吹笳薄暮天?塞垣高鸟没狼烟。”《资治通鉴·后汉高祖天福十二年》:“ 契丹 焚其市邑,一日狼烟百餘举。” 胡三省 注:“ 陆佃 《埤雅》曰:古之烽火用狼粪,取其烟直而聚,虽风吹之不斜。”《说岳全传》第二二回:“日有羽书之报,夜有狼烟之警。”《文汇报》1983.3.7:“低沉、悠长的螺号声……像古代烽火台报警的狼烟,一处升起,四处冒烟,霎时唤起了四面八方的螺号声。”
(2).比喻战火或战争。《古尊宿语录·东林和尚云门庵主颂古》:“四海狼烟静,中原信息通,罢拈三尺剑,休弄一张弓。”《三国演义》第二一回:“既把孤身离虎穴,还将妙计息狼烟。” 杨沫 《青春之歌》第一部第十一章:“ 白莉苹 虽然老练些,可是说着说着,想起了自己处在狼烟下的父母和故乡,她也不禁同 小崔 一样趴在床栏上哭了。”
(3).借指妖氛。《四游记·唐三藏被妖捉获》:“老者道:‘经非难取,只是那途中狼烟难行。我们闻得前去,有三十里路远,有一座山,叫做 八里黄风山 ,那山中多有妖怪,故言难取。’”
词语解释:狼纛  拼音:láng dào
见“ 狼头纛 ”。
词语解释:狼头纛  拼音:láng tóu dào
用狼头作标志的大旗。《隋书·北狄传·突厥》:“其先国於 西海 之上,为邻国所灭,男女无少长尽杀之。至一儿,不忍杀,刖足断臂,弃於大泽中。有一牝狼,每啣肉至其所,此儿因食之,得以不死。其后遂与狼交……狼生十男,其一姓 阿史那氏 ,最贤,遂为君长,故牙门建狼头纛,示不忘本也。”《资治通鉴·陈宣帝太建十三年》:“﹝ 隋 帝﹞遣太僕 元暉 出 伊吾道 ,诣 达头 ,赐以狼头纛。” 胡三省 注:“ 突厥 之先,狼种也,子孙为君长,牙门建狼头纛,示不忘本也。” 清 赵翼 《偶阅〈汴梁杂诗八首〉考汴州沿革爰补其缺》诗之六:“领得狼头纛一枝,仍容守 汴 建朝仪。”亦作“ 狼纛 ”。《新唐书·回鹘传上》:“﹝可汗﹞与 子仪 会 呼延谷 ,可汗恃其彊,陈兵引 子仪 拜狼纛而后见。”
词语解释:狼狠  拼音:láng hěn
见“ 狼很 ”。
词语解释:狼很  拼音:láng hěn
亦作“ 狼狠 ”。 像狼那样凶狠。 宋 王楙 《野客丛书·以物性喻人》:“惟狼之喻尤多……言其专愎则曰狼很。” 秦牧 《艺海拾贝·“狼吞虎咽”》:“和狼有关的形容词语,还有‘狼藉’、‘狼忙’、‘狼狠’等等。”
词语解释:狼抗  拼音:láng kàng
亦作“ 狼伉 ”。亦作“ 狼亢 ”。 傲慢,暴戾。《晋书·周顗传》:“ 处仲 刚愎强忍,狼抗无上,其意寧有限邪!”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识鉴》:“ 嵩 性狼抗,亦不容於世。”《宋书·始安王休仁传》:“ 休佑 平生,狼抗无赖。”《资治通鉴·后唐明宗长兴四年》:“初, 孙岳 颇得豫内廷密谋, 冯 ( 冯贇 ) 朱 ( 朱弘昭 )患 从荣 狼伉, 岳 尝为之极言祸福之归。” 清 夏燮 《中西纪事·粤民义师》:“自相国去后, 英 人自恃其积年之狼亢,见后至者,以为土室懦夫,易而侮之。”
词语解释:狼卜
相传狼必先卜方向,然后觅食
词语解释:狼多肉少  拼音:láng duō ròu shǎo
供不应求,近似“粥少僧多”例如:你没看见现在东西缺,狼多肉少。你弄不来,被别人弄去,大伙就把意见集中到你身上。
词语解释:狼很  拼音:láng hěn
亦作“ 狼狠 ”。 像狼那样凶狠。 宋 王楙 《野客丛书·以物性喻人》:“惟狼之喻尤多……言其专愎则曰狼很。” 秦牧 《艺海拾贝·“狼吞虎咽”》:“和狼有关的形容词语,还有‘狼藉’、‘狼忙’、‘狼狠’等等。”
词语解释:狼吃幞头  拼音:láng chī fú tóu
狼衔去人的幞头,吞不下又吐不出。比喻有苦难言,强自忍耐。 元 无名氏 《杀狗劝夫》第一折:“你便駡我一千场,便拷我三十顿,我则索狼吃幞头,心儿自忍。” 元 乔吉 《两世姻缘》第四折:“那壁似狼吃了幞头般寧耐,这壁如草地里毬儿般打快。” 明 贾仲名 《对玉梳》第一折:“俺家里也使了他数锭银,不勾二年,银两使尽,剗地赶他出去,他则索狼吃幞头,心儿里自忍。”
词语解释:狼号鬼哭  拼音:láng háo guǐ kū
形容哭叫的声音凄厉。《红楼梦》第五八回:“况且 寳玉 才好了些,连我们也不敢説话,你反打的人狼号鬼哭的!”
词语解释:狼卜食  拼音:láng bǔ shí
传说狼觅食,先卜方向。《埤雅·释兽》:“里语曰:‘狼卜食。’狼将远逐食,必先倒立以卜所向。故今猎师遇狼輒喜,盖狼之所嚮,兽之所在也。”
词语解释:狼心狗肺  拼音:láng xīn gǒu fèi
比喻心肠狠毒、贪婪。《醒世恒言·李汧公穷邸遇侠客》:“适来 房德 假捏虚情……那知这贼子恁般狼心狗肺,负义忘恩!”《镜花缘》第二六回:“原来狼心狗肺都是又歪又偏的!” 梁斌 《红旗谱》五六:“﹝ 朱老忠 ﹞心里说:‘狼心狗肺的东西们,等着吧!有我们收拾你们的时候!’”
词语解释:狼兵  拼音:láng bīng
明 时,以 粤 西 狼 人组成的军队。《明史·兵志三》:“ 倭 乱……西南边服有各土司兵。 湖南 永顺 、 保靖 二宣慰所部, 广西 东兰 、 那地 、 南丹 、 归顺 诸 狼 兵, 四川 酉阳 、 石砫 秦氏 、 冉氏 诸司,宣力最多。” 清 魏源 《圣武记》卷十四:“ 明 代征剿动调土兵,而土司兵中又以 广西 之 狼 兵, 湖广 永顺 、 保靖 之 苗 兵为最,以少击众,十出九胜,天下莫强焉。” 清 朱琦 《狼兵收宁波失利》诗:“背后但闻号呼声, 狼 兵三五奔出城。”
词语解释:狼心狗行  拼音:láng xīn gǒu xíng
比喻心肠狠毒贪婪,行为卑鄙无耻。 元 杨讷 《西游记》第四本第十三出:“见一人光纱帽,黑布衫,鹰头雀脑将身探,狼心狗行潜踪闞,鹅行鸭步怀愚滥。”《三国演义》第九三回:“狼心狗行之辈,滚滚当朝;奴颜婢膝之徒,纷纷秉政。”《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十:“每见贪酷小人,惟利是图,不过使这几家治下百姓,卖儿贴妇,允其囊橐。此真狼心狗行之徒!”《上海小刀会起义史料汇编·上海小刀会起事本末》:“暴歛横征,野皆狼心狗行之吏;卖官鬻爵,朝尽兔头麞脑之人。”
词语解释:狼嗥狗叫  拼音:láng háo gǒu jiào
形容恶人狂呼乱叫。 李天银 《扼住敌人的咽喉》:“我把牺牲的战友们背到阵地旁边,望着山下狼嗥狗叫的敌人,眼珠子都红了。”
词语解释:狼巾  拼音:láng jīn
见“ 狼筋 ”。
词语解释:狼筋  拼音:láng jīn
亦作“ 狼巾 ”。亦作“ 狼觔 ”。 狼大腿中的筋。状如织络袋子。传说可用以测盗。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兽二·狼》:“按 李石 《续博物志》云: 唐 时有狼巾,一作狼筋,状如大蜗,两头光,带黄色。有 段祐 失金帛,集奴婢于庭焚之,一婢脸瞤,乃窃器者。愚谓其事盖术者所为,未必实有是理。”《金瓶梅词话》第四三回:“你与我把各房里丫头,叫出来审问审问,我使小厮街上买狼觔去了,他拿出来便罢,不然我就叫狼觔抽起来。” 清 梁绍壬 《两般秋雨盦随笔·狼巾》:“ 山舟学士 旧藏虫窠一枚……其色枣赤,状之大小长短亦絶似,不鏤自雕,如细目之网,缘督为经,又若小口之囊。一面附著树枝处,痕深陷而直,贯彻上下,以是知为虫所结也…… 许周生 驾部云:‘是物名狼巾。’”
词语解释:狼扈  拼音:láng hù
(1).纵横散乱貌。《周礼·秋官·序官》“条狼氏” 汉 郑玄 注:“ 杜子春 云:‘条当为涤器之涤。’涤,除也;狼,狼扈道上。” 贾公彦 疏:“谓不蠲之物在道,犹今言狼藉也。”《新唐书·李密传》:“民食 兴洛仓 者,给授无检,至负取不胜,委於道,践輮狼扈。”
(2).指散乱之物。 清 顾炎武 《日知录·街道》:“古之王者,於国中之道路,则有条狼氏,涤除道上之狼扈,而使之洁清。” 章炳麟 《訄书·族制》:“三古之世卿,若执桃茢以赤犮其不材之种,然后九州去其狼扈,而集其清淑。虽竞存,非私也。”
(3).跋扈,猖獗。《新唐书·元结传》:“往年逆贼,东穷海,南 淮 汉 ,西抵 函 秦 ,北彻 幽都 ,丑徒狼扈在四方者几百万,当时之祸可谓剧,而人心危矣。” 宋 王楙 《野客丛书·以物性喻人》:“惟狼之喻尤多,言其恣食则曰狼餐……言其陆梁则曰狼扈。”
词语解释:狼嗥鬼叫  拼音:láng háo guǐ jiào
形容声音凄厉。 老舍 《二马》第三段一:“街上的车更多了,旅行的人们都是四五十个坐着一辆大汽车,戴着各色的小纸帽子,狼嚎鬼叫的飞跑。”
词语解释:狼吞虎噬  拼音:láng tūn hǔ shì
像狼虎那样吞食咬嚼。比喻极为贪婪残忍。 明 无名氏 《鸣凤记·二相争朝》:“你( 严嵩 )闢私门,贿赂行,半朝臣,皆从顺。你狼吞虎噬伤残了万民百姓,害得那有功臣百事无成。”《花月痕》第五十回:“自此以往,司牧之官,必能扫除一切苛政……去害马以安驯良,泯雀角鼠牙之衅,絶狼吞虎噬之端,不惊不扰,民得宽然,各尽地力。”
词语解释:狼嘷  拼音:láng háo
见“ 狼嗥 ”。
词语解释:狼嗥  拼音:láng háo
亦作“狼噑”。
(1).狼叫。 唐 薛能 《蒙恩除侍御史行次华州寄蒋相》诗:“行野众喧闻雁发,宿亭孤寂有狼嗥。”
(2).形容凄厉的哭叫声。 陈三立 《夜饮秦淮酒楼》诗:“狼嘷豕突哭千门,溅血车茵处处村。”
词语解释:狼吞  拼音:láng tūn
像狼那样吞食。比喻贪得无厌。 汉 桓宽 《盐铁论·褒贤》:“文学言行……不过高瞻下视,洁言污行,觴酒豆肉,迁延相让,辞小取大,鸡廉狼吞。”
词语解释:狼惫  拼音:láng bèi
狼狈,窘迫。《镜花缘》第六三回:“是时其兄患痢甚重,勉强敷衍完卷,正要交卷出场,又復腹痛,极其狼惫。” 清 宣鼎 《夜雨秋灯录初集·奚大瘤》:“﹝ 奚 ﹞心大烦,日夜不能安枕,疾顿剧,瘤亦顿鉅……忽见道者冉冉降於庭, 奚 急跪迎。道者视之,诧曰:‘尔奈何狼惫至此?’”参见“ 狼狈 ”。
词语解释:狼狈  拼音:láng bèi
(1).二兽名。狈是传说中一种似狼的野兽。 唐 段成式 《酉阳杂俎·毛篇》:“或言狼狈是两物,狈前足絶短,每行常驾两狼,失狼则不能动,故世言事乖者称狼狈。” 宋 沉括 《梦溪笔谈·艺文二》:“如‘自朱耶之狼狈,致赤子之流离’,不唯赤对朱,耶对子,兼狼狈、流离,乃兽名对鸟名……如此之类,皆为假对。”
(2).喻指恶人。 唐 舒元舆 《坊州按狱》诗:“门墙见狼狈,案牘闻腥臊。”
(3).喻艰难窘迫。《后汉书·任光传》:“ 更始 二年春, 世祖 自 蓟 还,狼狈不知所向,传闻 信都 独为 汉 拒 邯郸 ,即驰赴之。”《三国志·蜀志·马超传》:“ 康 故吏民 杨阜 、 姜敍 、 梁宽 、 赵衢 等,合谋击 超 ……﹝ 超 ﹞进退狼狈,乃奔 汉中 依 张鲁 。” 晋 李密 《陈情表》:“臣欲奉詔奔驰,则 刘 病日篤;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三国演义》第三一回:“ 绍 口吐鲜血不止,嘆曰:‘吾自歷战数十场,不意今日狼狈至此!’” 周而复 《上海的早晨》第四部三十:“他现在感到自己出马过早,使得处境狼狈,进退不得。”
(4).急速,急忙。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方正》:“ 周伯仁 为吏部尚书,在省内夜疾危急。时 刁玄亮 为尚书令,营救备亲好之至。良久小损。明旦,报 仲智 , 仲智 狼狈来。始入户, 刁 下牀对之大泣,説 伯仁 昨危急之状。”《宋书·后妃传·文帝袁皇后》:“初,后生 劭 ,自详视之,驰白 太祖 :‘此儿形貌异常,必破国亡家,不可举。’便欲杀之。 太祖 狼狈至后殿户外,手拨幔禁之,乃止。”《隋书·李密传》:“ 世充 夜潜济师,詰朝而阵, 密 方觉之,狼狈出战,於是败绩。” 宋 司马光 《尚书驾部员外郎司马府君墓志铭》:“少时家贫,有衣一笥,夜遗火,比家人觉,狼狈救之,笥衣已尽。”
(5).喻互相勾结。 清 黄钧宰 《金壶浪墨·漕弊》:“﹝盐漕﹞浮收之原由于旗丁之索加帮费……卫官在 淮 ,奉法惟谨,不率则漕督褫其章服而扑之;及到 江 南,挑米色,促兑期,互为狼狈,又旗丁之羽翼也。”《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绅士为平民之公敌》:“盖政府既利用彼,彼又利用政府,同恶相济。而又别有彼所利用之人……彼欲为最有权力之绅士,必先利用此两种人,夫然后上可以狼狈政府,假公济私,下可以把持社会,淆黑乱白。”
(6).喻互相配合。 梁启超 《论俄罗斯虚无党》:“虚无党之筹款,亦固有术;大率由募集而得者十之一二,由强取而得者十之八九……此等手段,必与暗杀手段相狼狈,而非泛泛然以口舌煽暴动者所能有也。”
(7).犹竭力。《南史·刘歊传》:“奉母兄以孝悌称,寝食不离左右。母意有所须,口未及言, 歊 已先知,手自营办,狼狈供奉。”《英烈传》第十一回:“却説 滁阳王 未及半月,偶因惊疑成疾, 太祖 日视汤药,十分狼狈。”
(8).困顿疲惫貌。《金瓶梅词话》第二六回:“可怜这 来旺儿 ,在监中监了半月光景,没钱使用,弄的身体狼狈,衣服蓝缕,没处投奔。”《警世通言·旌阳宫铁树镇妖》:“却説孽龙精既出其井,仍变为 慎郎 ,入于 贾使君 府中。使君见其身体狼狈,举家大惊,问其缘故。”《说唐》第五五回:“﹝ 盖世雄 ﹞被 秦叔宝 打了一鐧,背上又痛,身子又十分狼狈……这番一放倒,就睡着了。”
(9).破敝不整貌。《西游记》第三八回:“彩画雕栏狼狈,宝妆亭阁攲歪。”
(10).指邋遢。 沉从文 《大小阮》:“他见 小阮 衣着显得有点狼狈,就问 小阮 到了 北京 多久,住在什么地方。” 老舍 《骆驼祥子》三:“他也能看到自己身上的一切,虽然是那么破烂狼狈,可是能以相信自己确是还活着呢。”
(11).犹尴尬。 叶圣陶 《未厌集·苦辛》:“新人交拜的时候,几个伴娘扶着新郎跪起,形相略带狼狈,象醉人跌交似地。” 沙汀 《祖父的故事·三斗小麦》:“她们一时被他的反话弄得狼狈起来。” 陈登科 《赤龙与丹凤》四:“ 黎伥 被骂得狗血喷头,有口难言;含垢忍辱,蜡黄着脸,狼狈地离开宴席。”
词语解释:狼性  拼音:láng xìng
喻凶恶的心性。 清 洪昇 《长生殿·侦报》:“只是 禄山 呵,他明把至尊欺,狡将奸计使,险备机关设。马蹄儿纵不行,狼性子终难帖。” 清 黄六鸿 《福惠全书·莅任·禀帖赘说》:“况此辈非久係节制之兵,甫经革面而狼性犹存。”
词语解释:狼主  拼音:láng zhǔ
古时少数民族对本族君主或首领的称呼。多见于小说、戏曲等俗文学作品。《秦併六国平话》卷上:“ 匈奴 狼主大怒,令 黑答麻 、 马合赤 ……领兵二万,去伐 严广 报仇。”《说岳全传》第十回:“ 撒里马达 奏道:‘狼主可将机就计,调齐七十二岛人马,凑成百万,四面埋伏;待等 宋太宗 来时,将 幽州 围困,不怕南朝天下不是狼主的。’” 刘宝瑞 《八扇屏》:“﹝ 王佐 ﹞见了 兀朮 ,口称‘狼主千岁’。”
词语解释:狼前虎后  拼音:láng qián hǔ hòu
前门赶走狼,后门来了虎。比喻坏人接踵而来。 清 感惺 《断头台·党争》:“怪华冠燕尾,拥輶轩,垂羽葆,颤巍巍丁当珂佩列公朝,都对天囚争报効,把舆情向九霄抛掉。早知道狼前虎后,一样愤难消。”
词语解释:狼吞虎咽  拼音:láng tūn hǔ yàn
形容吃东西又猛又急。《水浒后传》第五回:“走了这半天,肚中飢馁,狼吞虎嚥喫了一回。”亦作“ 狼吞虎咽 ”。《官场现形记》第三四回:“只见他拿筷子把蹄子一块一块夹碎,有一寸见方大小,和在饭里,不上一刻工夫,狼吞虎咽,居然吃个精光。” 魏巍 《东方》第四部第十五章:“每个人都狼吞虎咽地吃了几大碗,气氛马上活跃起来。”
见“ 狼吞虎嚥 ”。
词语解释:狼奔鼠偷  拼音:láng bēn shǔ tōu
形容坏人到处扰乱。 清 梅曾亮 《朝议大夫台湾府知府盖君墓志铭》:“公在 商州 六年,贼出入 陕西 久,无所掠利,鋭欲窥 河南 甚,狼奔鼠偷,情状捷出。”
词语解释:狼师  拼音:láng shī
指 俍 人组成的军队。 明 钱嶫 《悯黎咏》之三:“杀气干层云, 狼 师渡 藤水 。鸡犬皆震惊,人民尽奔徙。” 明 万表 《悯黎吟》之二:“虎兕来,犹可奔, 狼 师一来人无存。”
词语解释:狼抢  拼音:láng qiǎng
仓皇貌。 清 平步青 《霞外攟屑·时事·斗袚》:“有 山西 杨某 ,冒称兵部郎中,来 江西 ,徧謁巡抚、司、道,下舆不去风帽,皆怪其无礼。后誑娶其同乡 彭衞官 女,事露,狼抢遁去。”
词语解释:狼奔鼠窜  拼音:láng bēn shǔ cuàn
形容仓皇乱跑。 明 徐复祚 《投梭记·获丑》:“只见纷纷麋鹿衝他阵……似鬼遣神差齐触狠,他狼奔鼠窜忙忙遁。” 明 许自昌 《水浒记·火併》:“端不为那逐乌飞兔走忙,趁狼奔鼠窜慌,祇为这些时 梁山泊 能收人望。” 明 沉鲸 《双珠记·协谋诬讼》:“舞文弄法多姦诡,忽闻访察怕如雷,狼奔鼠窜,无由懺悔。”
词语解释:狼踞  拼音:láng jù
如狼之蹲踞。古代道家养生导引术的一种动作。《云笈七籤》卷三二:“咽气寻,闭而不息,自极。极乃徐徐出气,满三止,便起。狼踞鴟顾,左右自摇曳不息。”
词语解释:狼须  拼音:láng xū
即 狼胥 。 金 周昂 《即事》诗之二:“远目伤心千里餘,凛然真觉近 狼须 。云边处处是青塜,马上人人皆白鬚。”参见“ 狼胥 ”。
词语解释:狼胥  拼音:láng xū
即 狼居胥山 。 西汉 骠骑将军 霍去病 击败 匈奴 之后,积土为坛于 狼居胥山 以祭天。因亦用以指声威远播。 明 张居正 《拟唐回鹘温没斯率众内附诏宰相李德裕撰异域归忠传赐之群臣贺表》:“写诸琬琰,播 狼胥 瀚海 之声;炳若丹青,掩麟阁云臺之美。” 明 夏完淳 《代人赠镇府》诗:“ 勃海 宜铭石, 狼胥 更策鞭。” 明 朱鼎 《玉镜台记·燃犀》:“跨海浄 狼胥 ,凌波拯溺舆。”参见“ 狼居胥 ”。
词语解释:狼居胥  拼音:láng jū xū
山名。 汉 元狩 四年(公元前119年) 霍去病 出 代郡 塞击败 匈奴 ,封 狼居胥山 。约为今 蒙古人民共和国 境内 肯特山 。《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封 狼居胥山 ,禪於 姑衍 ,登临 翰海 。”后代诗文叙与异族战争常引用之,多非实指。《宋书·王玄谟传》:“ 玄謨 每陈北侵之策,上谓 殷景仁 曰:‘闻 王玄謨 陈説,使人有封 狼居胥 意。’” 宋 辛弃疾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词:“ 元嘉 草草,封 狼居胥 ,赢得仓皇北顾。” 明 李东阳 《燕巢林》诗:“ 石头城 ,立不住, 狼居胥 ,在何处?”
词语解释:狼跱  拼音:láng zhì
比喻恶人盘踞对峙。《魏书·卫操传》:“姦党犹逆,东西狼跱。敢逼天王,兵甲屡起。”
词语解释:狼顾虎视  拼音:láng gù hǔ shì
如狼虎视物。形容威严而凶狠。《三国志·蜀志·杨戏传》“ 亮 南征,留 邵 为治中从事,是岁卒” 裴松之 注引 晋 常璩 《华阳国志》:“ 亮 身杖彊兵,狼顾虎视,五大不在边,臣常危之。”
词语解释:狼飧虎咽  拼音:láng sūn hǔ yàn
亦作“ 狼餐虎嚥 ”。 《初刻拍案惊奇》卷三:“须臾之间,狼飧虎嚥,算来吃勾有六七十觔的肉,倾尽了六七壜的酒。”
词语解释:狼顾鸢视  拼音:láng gù yuān shì
如狼鹰视物。形容凶狠而贪婪。 明 方孝孺 《周官》一:“六七百年之间,强诸侯狼顾鳶视者莫敢先发陵上之言,必至於 周 礼尽废而后肆,道之化民也。”
词语解释:狼虫虎豹  拼音:láng chóng hǔ bào
(1).泛指凶猛的动物。 明 贾仲名 《对玉梳》第三折:“转过这山坡,一簇榆林,黑洞洞的,不知里面藏着甚么狼虫虎豹。”
(2).比喻恶人歹徒。 贺敬之 丁毅 等《白毛女》第一幕:“县长财主,狼虫虎豹。”
词语解释:狼虎谷  拼音:láng hǔ gǔ
山谷名。在今 山东 莱芜 西南。 唐 中和 四年(公元884年)农民起义军领袖 黄巢 失败,自杀于此。《新唐书·逆臣传下·黄巢》:“ 时溥 遣将 陈景瑜 与 尚让 追战 狼虎谷 …… 巢 乃自刎,不殊, 言 因斩之。”
词语解释:狼餐虎食  拼音:láng cān hǔ shí
同“ 狼餐虎嚥 ”。 《水浒传》第十五回:“ 阮 家三兄弟让 吴用 喫了几块,便喫不得了;那三个狼飡虎食,喫了一回。”
词语解释:狼餐虎咽  拼音:láng cān hǔ yàn
见“ 狼餐虎嚥 ”。
词语解释:狼顾麇惊  拼音:láng gù jūn jīng
比喻惊恐万状。《新唐书·岑文本传》:“ 文本 説 孝恭 曰:‘自 隋 无道,四海救死,延颈以望真主……大王诚纵兵剽係,恐 江 岭 以南,向化心沮,狼顾麕惊。’”
词语解释:狼顾鸱跱  拼音:láng gù chī zhì
如狼凶视,如鸱峙立。比喻凶暴者伺机欲动。《北史·魏纪一论》:“ 明元 承运之初,属廓定之始,于时狼顾鴟跱,犹有窥覦,加以 天赐 之末,内难尤甚。”
词语解释:狼顾鸱张  拼音:láng gù chī zhāng
如狼凶视,如鸱张翼。形容凶暴,嚣张。 北魏 杨衒之 《洛阳伽蓝记·平等寺》:“故推立 长乐王 子攸 以续絶业……然羣飞未寧,横流且及,皆狼顾鴟张,岳立基趾。” 北周 庾信 《周大将军琅琊庄公司马裔墓志铭》:“蛮夷恃险,狼顾鴟张。”《隋书·于仲文传》:“于时 河 南兇寇,狼顾鴟张,臣以羸兵八千,扫除氛祲。”
词语解释:狼奔豕突  拼音:láng bēn shǐ tū
形容坏人成群乱闯。 清 平步青 《霞外攟屑·掌故·尹侍御奏折》:“ 咸丰 三年八九月间,贼由 怀庆 窜扰 平阳 ……狼奔豕突,如入无人之境。” 清 林则徐 《致姚椿王柏心书》:“逆夷以舟为窟宅,本不能离水,所以狼奔豕突,频陷郡邑城垣者,以水中无剿御之人、战胜之具,故无所用其却顾耳。” 陈登科 《赤龙与丹凤》一:“匪首把大盖帽往脑后推推,握着指挥刀,逼着匪兵,狼奔豕突,想夺下一个村子据守。”亦作“ 狼突豕窜 ”。 清 钱谦益 《资政大夫兵部尚书申公神道碑铭》:“ 天启 初,建四辅之议,人以为迂。已而奴披 蓟 北,輮畿南,狼突豕窜,无一尉一堠能少疐其角距者。此公之言验於事后者也。”
词语解释:狼奔兔脱  拼音:láng bēn tù tuō
形容仓皇逃窜。
词语解释:狼崽  拼音:láng zǎi
小狼或幼狼
词语解释:狼子兽心  拼音:láng zǐ shòu xīn
喻凶暴的人用心残忍,有如野兽。《晋书·虞预传》:“陛下登阼,威畅四远,故令此等反善向化。然狼子兽心,轻薄易动, 羯 虏未殄,益使难安。”
词语解释:狼山鸡  拼音:láng shān jī
我国著名的卵肉两用鸡种之一。原产 江苏 南通 的 狼山 一带。羽毛通常是黑色的,多为单冠,体高腿长,公鸡体重可达八斤,母鸡下蛋多,壳褐色。
词语解释:狼居胥  拼音:láng jū xū
山名。 汉 元狩 四年(公元前119年) 霍去病 出 代郡 塞击败 匈奴 ,封 狼居胥山 。约为今 蒙古人民共和国 境内 肯特山 。《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封 狼居胥山 ,禪於 姑衍 ,登临 翰海 。”后代诗文叙与异族战争常引用之,多非实指。《宋书·王玄谟传》:“ 玄謨 每陈北侵之策,上谓 殷景仁 曰:‘闻 王玄謨 陈説,使人有封 狼居胥 意。’” 宋 辛弃疾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词:“ 元嘉 草草,封 狼居胥 ,赢得仓皇北顾。” 明 李东阳 《燕巢林》诗:“ 石头城 ,立不住, 狼居胥 ,在何处?”
词语解释:狼孩  拼音:láng hái
据信由狼或其他野兽哺育长大的孩子
词语解释:狼子野心  拼音:láng zǐ yě xīn
狼崽子虽幼,却有凶残的本性。比喻凶暴的人用心狠毒。后亦谓凶暴的人怀有野心。《左传·宣公四年》:“初, 楚 司马 子良 生子 越椒 , 子文 曰:‘必杀之。是子也,熊虎之状,而豺狼之声,弗杀,必灭 若敖氏 矣。谚曰:“狼子野心。”是乃狼也,其可畜乎!’”《晋书·苻坚载记上》:“臣愚以为猛兽不可养,狼子野心。”《新唐书·张九龄传》:“ 禄山 狼子野心,有逆相,宜即事诛之,以絶后患。” 元 白朴 《梧桐雨》楔子:“况胡人狼子野心,不可留居左右,望陛下圣鉴。” 孙中山 《致本党同志书》:“ 陈炯明 狼子野心,不可复信。”
共136,分2页显示   1  2 下一页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