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韵字: 或选择韵部:
(2011-11-5)
七虞平声 [pū,铺盖][tú][wū,污秽][详注1][gū][yú][详注2][详注3][dū][fú][qú][fú][音于。《老子·道德经》动而愈出。][wū]洿[yú][xū][nú][同摹][拜也,动词][qú][wú wū][详注4][详注5][通逾][xū][chú]跿[音拘。《周礼·司救》刘昌宗读。][qú][详注6][详注7][直诛切,襌衣也。][qú,盤錯][wū][详注8][音儒。与嚅同。][详注9][详注10][hū]


注1:桴 无切,音敷。编竹木代舟也。大曰筏,小曰桴。《论语》乘桴浮于海。《管子·小匡篇》方舟投柎,乘桴济河。
注2:镂 龙珠切,音慺。剑名。《史记·吴太伯世家》赐子胥属镂之剑。《注》属镂,剑名。
注3:牾 音吾。獸名。◎按啎,俗刻誤作牾。前漢王莽傳:亡所牾意。後漢桓典傳:以牾宦官賞不行。楊子方言:適牾也。穆天子傳:白鹿一牾。皆啎字之譌。其善本原作啎。
注4:怃 音呼。大也。《诗·小雅》乱如此怃,叶上辜。《注》火吴反。《毛传》怃,大也。
注5:娄 《集韵》龙珠切《正韵》凌如切,音慺。曳也。《诗·唐风》子有衣裳,弗曳弗娄。
注6:呕 《集韵》《韵会》《正韵》匈于切,音吁。《集韵》悦言也。《正韵》慈爱之声。《史记·韩信传》言语呕呕。《汉书》作姁姁。《集韵》同呴。 又《集韵》亏于切,音区。呕夷,水名。《周礼·呕夷释文》一音驱。 又《集韵》《类篇》春朱切,音枢。怒声。
注7:臑 音儒。《广韵》𡟓耎貌。《集韵》肱骨也。一曰衣名。襦者,本取臑义。
注8:芋 音于。草盛貌。又音吁。《扬子·方言》大也。《诗·小雅》君子攸芋。《注》香于反。又火吴反。或作吁。又陈有芋尹,见《左传》盖以鸟名官。
注9:溇 音慺。《说文》雨溇溇也。一曰小雨不绝貌。又《扬子·方言》汝南谓饮酒习之不醉曰溇。
注10:驺 叶逡须切,音趋。《前汉·叙传》舞阳鼓刀,滕公厩驺。颖阴商贩,曲周庸夫。攀龙附凤,并乘天衢。又叶窗俞切,音刍。《淮南子·原道训》四时为马,阴阳为驺,乘云凌霄,与造化者俱。
共93,分2页显示   1  2 下一页
首字词组
狐兔狐禅狐鬼狐假鸱张狐胡狐唱枭和狐嵌狐奔鼠窜
狐狸狐首狐怪狐祥狐绥狐假虎威狐媚魇道狐梁
狐裘狐媚狐塞狐疝狐突狐凭鼠伏狐尿刺疮狐枕丘
狐疑狐书狐威狐狸精狐仙狐犬狐肷狐朋狗友
狐白狐首丘狐神狐狸尾巴狐不二雄狐狨狐群狗党狐朋狗党
狐鼠狐妖狐惑狐疑不决狐丘首狐岐狐媚子狐文几
狐貉狐穴狐冰狐腿儿狐听之声狐梨狐父狐掖
狐腋狐丘狐狼狐蛊狐剌狐死兔泣狐火狐尾单衣
狐白裘狐赵狐臊狐虎之威狐刺狐步舞狐死首丘狐迷
狐精狐魅狐兔之悲狐臭狐埋狐扬狐续狐埋狐搰狐袖

词语解释:狐兔  拼音:hú tù
狐和兔。亦以喻坏人;小人。 汉 扬雄 《长杨赋》:“虎豹狖玃,狐兔麋鹿。” 唐 崔颢 《古游侠呈军中诸将》诗:“地迴鹰犬急,草深狐兔肥。” 宋 张元干 《贺新郎·送胡邦衡待制》词:“底事 昆仑 倾 砥柱 ,九地 黄 流乱注?聚万落千村狐兔。” 清 玉瑟斋主人 《血海花·嚼雪》:“纵横狐兔擅威权,空叫我嫠纬凄凉痛抱天。” 梁启超 《留别澳洲诸同志》诗之一:“狐兔中原恶,干戈旧岁徂。”
词语解释:狐狸  拼音:hú lí
(1).兽名。狐和狸本为两种动物。后合指狐。常喻奸佞狡猾的坏人。《东观汉记·张纲传》:“侍御史 张纲 独埋轮于 雒阳 都亭,曰:‘豺狼当道,安问狐狸!’” 唐 杜甫 《久客》诗:“狐狸何足道,豺虎正纵横。”《说岳全传》第十三回:“得意狐狸强似虎,败翎鸚鵡不如鸡。” 袁静 《红色交通线》第二回:“ 徐耀明 真像个老狐狸。”
(2).犹花招。喻狡猾的手段。 曲波 《桥隆飙》一:“你不要给我耍狐狸!笑面虎,花脸狼,我都见过!”
词语解释:狐裘  拼音:hú qiú
用狐皮制的外衣。《诗·秦风·终南》:“君子至止,锦衣狐裘。” 朱熹 集传:“锦衣狐裘,诸侯之服也。”《史记·田敬仲完世家》:“狐裘虽敝,不可补以黄狗之皮。” 清 孙枝蔚 《雪中对稚儿匡有咏》:“竭来秫酒须赊易,典去狐裘欲赎难。”
词语解释:狐疑  拼音:hú yí
(1).猜疑,怀疑。《楚辞·离骚》:“欲从 灵 氛 之吉占兮,心犹豫而狐疑。”《汉书·文帝纪》:“方大臣诛诸 吕 迎朕,朕狐疑,皆止朕,唯中尉 宋昌 劝朕。” 颜师古 注:“狐之为兽,其性多疑,每渡冰河,且听且渡。故言疑者,而称狐疑。”《三国志·吴志·鲁肃传》:“ 羽 ( 关羽 )与 肃 隣界,数生狐疑,疆埸纷错, 肃 常以欢好抚之。” 明 胡应麟 《诗薮·近体中》:“后人不加考核,至今狐疑。” 邹韬奋 《经历》五:“心里一直狐疑着,不知到底能够拿到多少。”
(2).犹豫。《史记·淮阴侯列传》:“ 孟賁 之狐疑,不如庸夫之必至也。” 晋 陶潜 《饮酒》诗之十二:“一往便当已,何为復狐疑!” 清 魏源 《圣武记》卷十四:“若乃饮马天堑,欲渡狐疑,宜用浮桥,枕席过师。”
词语解释:狐白  拼音:hú bái
(1).狐狸腋下的白毛皮。《管子·轻重戊》:“ 代 之出狐白之皮,公其贵买之。”《汉书·匡衡传》:“夫富贵在身而列士不誉,是有狐白之裘而反衣之也。” 颜师古 注:“狐白,谓狐掖下之皮,其色纯白,集以为裘,轻柔难得,故贵也。”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兽二·狐》:“毛皮可为裘,腋毛纯白,谓之狐白。”
(2).见“ 狐白裘 ”。
词语解释:狐白裘  拼音:hú bái qiú
(1).用狐腋的白毛皮做成的衣服。《礼记·玉藻》:“君衣狐白裘,锦衣以裼之。”《史记·孟尝君列传》:“此时 孟尝君 有一狐白裘,直千金,天下无双。” 裴駰 集解引 韦昭 曰:“以狐之白毛皮为裘,谓集狐腋之毛,言美而难得者。” 唐 杜甫 《锦树行》:“王陵豪贵反颠倒,乡里小儿狐白裘。” 仇兆鳌 注:“言服饰之奢僭。”亦省作“ 狐白 ”。《礼记·玉藻》:“士不衣狐白。” 三国 魏 曹植 《赠丁仪》诗:“在贵多忘贱,为恩谁能博。狐白足御冬,焉念无衣客。” 宋 陆游 《暖阁》诗:“裘软胜狐白,炉温等鸽青。” 明 何景明 《咏裘》:“豹袪未称美,狐白安足云。”
(2).借指富贵者。 唐 袁朗 《和洗掾登城南坂望京邑》:“狐白登廊庙,牛衣出草莱。”
词语解释:狐鼠  拼音:hú shǔ
城狐社鼠。喻小人,坏人。《文选·沉约〈奏弹王源〉》:“虽埋轮之志,无屈权右,而狐鼠微物,亦蠹大猷。” 李善 注引《晏子春秋》:“ 景公 问 晏子 曰:治国亦有常乎?对曰:谗佞之人,隐在君侧,犹社鼠不熏也,去此乃治矣。” 宋 文天祥 《御试策一道》:“此何等狐鼠辈,而陛下以身庇之。” 清 顾炎武 《蓟门送子德归关中》诗:“ 蓟门 朝士多狐鼠,旧日鬚眉化儿女。” 鲁迅 《书信集·致曹靖华》:“ 上海 一切如故,出版界上,仍然狐鼠成群。”
词语解释:狐貉  拼音:hú mò
亦作“ 狐狢 ”。
(1).兽名。狐与貉。 汉 刘向 《说苑·谈丛》:“猿猴失木,禽於狐貉者,非其处也。” 晋 葛洪 《抱朴子·明本》:“侣狐貉於草泽之中,偶猿猱於林麓之间。” 清 孙枝蔚 《行路诗》:“老客纵归情异昨,引领首丘愧狐貉。”
(2).指狐、貉的毛皮制成的皮衣。《论语·子罕》:“衣敝緼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者,其 由 也与?” 朱熹 集注:“以狐貉之皮为裘,衣之贵者。” 汉 王褒 《圣主得坚臣颂》:“袭狐狢之煖者,不忧至寒之凄愴。” 清 孙枝蔚 《和希韩鱼字》:“客半衣狐貉,吾尝慙蠧鱼。”
词语解释:狐腋  拼音:hú yè
亦作“ 狐掖 ”。 狐腋下的毛皮。《史记·商君列传》:“千羊之皮,不如一狐之掖;千人之诺诺,不如一士之諤諤。” 唐 白居易 《醉后狂言》诗:“ 吴 緜细软 桂 布密,柔如狐腋白似云。”
词语解释:狐白裘  拼音:hú bái qiú
(1).用狐腋的白毛皮做成的衣服。《礼记·玉藻》:“君衣狐白裘,锦衣以裼之。”《史记·孟尝君列传》:“此时 孟尝君 有一狐白裘,直千金,天下无双。” 裴駰 集解引 韦昭 曰:“以狐之白毛皮为裘,谓集狐腋之毛,言美而难得者。” 唐 杜甫 《锦树行》:“王陵豪贵反颠倒,乡里小儿狐白裘。” 仇兆鳌 注:“言服饰之奢僭。”亦省作“ 狐白 ”。《礼记·玉藻》:“士不衣狐白。” 三国 魏 曹植 《赠丁仪》诗:“在贵多忘贱,为恩谁能博。狐白足御冬,焉念无衣客。” 宋 陆游 《暖阁》诗:“裘软胜狐白,炉温等鸽青。” 明 何景明 《咏裘》:“豹袪未称美,狐白安足云。”
(2).借指富贵者。 唐 袁朗 《和洗掾登城南坂望京邑》:“狐白登廊庙,牛衣出草莱。”
词语解释:狐精  拼音:hú jīng
犹狐妖,狐仙。 宋 朱熹 《过毛山铺》诗:“却是邮童解端的,向儂説是野狐精。” 明 冯梦龙 《智囊补·明智·剖疑》:“ 隆嘉 中, 吴 中以狐精相骇,怪幻不一,亦多病癘。”
词语解释:狐禅  拼音:hú chán
禅门指妄称开悟、流入邪僻者。后亦泛指异端邪说。 清 陈守诒 《〈香祖楼〉后序》:“説理者落於腐障,掩耳思逃;醒世者堕入狐禪,游谈惹厌。”参见“ 野狐禪 ”。
词语解释:野狐禅  拼音:yě hú chán
(1).禅宗对一些妄称开悟而流入邪僻者的讥刺语。据说从前有一老人谈因果,因错对一字,就五百生投胎为野狐。后遇 百丈禅师 点化,始得解脱。见《五灯会元·马祖一禅师法嗣·百丈怀海禅师》。 明 李贽 《说法因由》:“务狮子吼,无野狐禪,则 续灯 之意不虚, 张南湖 诸公之意亦不虚矣。” 清 钱谦益 《庚午二月憨山大师全身入五乳塔院属其徒以瓣香致吊奉述长句》之二:“犹有六时喧瀑布,诸方惊倒野狐禪。”
(2).指外道;异端。《儒林外史》第十一回:“若是八股文章欠讲究,任你做出甚么来,都是野狐禪、邪魔外道!” 郭沫若 《创造十年续篇》:“自己想要说的话,仅仅是由搜索枯肠而来的一些支离灭裂的野狐禅,那能够和那严整的理论系统‘相对论’相对?”亦省作“ 野狐 ”。 梁启超 《新民说》九:“当晚 明 时,举国言心学,全学界皆野狐矣!”
词语解释:狐首  拼音:hú shǒu
见“ 狐死首丘 ”。
词语解释:狐死首丘  拼音:hú sǐ shǒu qiū
《礼记·檀弓上》:“ 太公 封於 营丘 比及五世,皆反葬於 周 。君子日:‘乐,乐其所自生;礼,不忘其本。古之人有言曰:狐死正丘首,仁也。’” 陈澔 集说:“狐虽微兽,丘其所窟藏之地,是亦生而乐於此矣。故及死而犹正其首以向丘,不忘其本也。”后因以“狐死首丘”喻不忘本或对乡土的思念。 汉 刘向 《列女传·晋圉怀嬴》:“﹝ 圉 ﹞谓 嬴氏 曰:‘吾去国数年,子父之接忘,而 秦 晋 之友不加亲也。夫鸟飞反乡,狐死首丘,我首 晋 而死,子其与我行乎?’”《晋书·张轨传》:“狐死首丘,心不忘本; 钟仪 在 晋 , 楚 弁南音。”《醒世恒言·白玉娘忍苦成夫》:“但闻 越 鸟南栖,狐死首丘, 万里 亲戚坟墓,俱在南朝,早暮思想,食不甘味。” 郭沫若 《蔡文姬》第一幕:“我告诉过你‘狐死首丘’的故事,一个人到死都是怀念自己的乡土的。”亦省作“ 狐首 ”。 唐 范摅 《云溪友议》卷一:“ 陶 ( 雍陶 )得书悸赧,方有狐首之思。”
词语解释:狐媚  拼音:hú mèi
(1).谓狐为魅。《北齐书·后主纪》:“是月, 鄴都 、 并州 并有狐媚,多截人髮。” 唐 段成式 《酉阳杂俎续集·支诺皋上》:“ 崔生 疑其狐媚,以枕投门闔警之。”
(2).喻淫荡、谄媚的女子。 清 洪昇 《长生殿·觅魂》:“有一个牝鸡野雉把 刘宗 煽,有一个蛾眉狐媚把 唐宗 变。”
(3).谓以阴柔手段迷惑人。《晋书·石勒载记下》:“大丈夫行事当礌礌落落,如日月皎然,终不能如 曹孟德 、 司马仲达 父子,欺他孤儿寡妇,狐媚以取天下也。” 唐 骆宾王 《代李敬业以武后临朝移诸郡县檄》:“掩袂攻谗,狐媚偏能惑主。” 明 朱有燉 《香囊怨》第四折:“我的箇女儿,被你狐媚的他想你死去了,我不问你要烧埋钱还好哩,你又来讨我女儿的骨殖。” 吕志伊 《读史感赋》:“狐媚奚能取天下,欺人寡妇与孤儿。”
词语解释:狐书  拼音:hú shū
《太平御览》卷六一八引 晋 伏滔 《北征记》:“ 皇天坞 北,古时陶穴。 晋 时有人逐狐入穴,行十里许,得书二千餘卷”后以“狐书”喻古奥稀罕的书籍。 宋 陆游 《林间书意》诗之二:“不读狐书真僻学,未登鬼籙且闲游。” 宋 陆游 《闲中偶咏》之一:“不识狐书那是博,尚分鹤料敢言高。”
词语解释:狐首丘  拼音:hú shǒu qiū
同“ 狐死首丘 ”。 宋 陆游 《记悔》诗:“生为马伏櫪,死为狐首丘。”
词语解释:狐妖  拼音:hú yāo
旧谓狐能化人作祟,故称“狐妖”。 清 唐甄 《潜书·丑奴》:“ 汴 人为之语曰:‘狐妖犹可,人妖杀我。’”
词语解释:狐穴  拼音:hú xué
元 周达观 《诚斋杂记》:“ 唐 末有 乔子旷 者,能诗,喜用僻事,时人谓之 狐穴诗人 。”后因以“狐穴”喻僻典。 清 孙枝蔚 《题仙舟图次黄仙裳韵》:“工吟每耻搜狐穴,设酒偏思傍钓磯。”
词语解释:狐丘  拼音:hú qiū
(1).狐穴居之小山。 晋 葛洪 《抱朴子·逸民》:“子可谓守培塿,玩狐丘,未登 閬风 而临云霓。”
(2).喻故土。 宋 刘过 《谒江华曾百里》诗:“狐丘未死归心切,未有 相如 駟马车。”参见“ 狐死首丘 ”。
(3).古邑名。《列子·说符》:“ 狐丘 丈人谓 孙叔敖 曰:‘人有三怨,子之知乎?’” 张湛 注:“ 狐丘 ,邑名。”
词语解释:狐死首丘  拼音:hú sǐ shǒu qiū
《礼记·檀弓上》:“ 太公 封於 营丘 比及五世,皆反葬於 周 。君子日:‘乐,乐其所自生;礼,不忘其本。古之人有言曰:狐死正丘首,仁也。’” 陈澔 集说:“狐虽微兽,丘其所窟藏之地,是亦生而乐於此矣。故及死而犹正其首以向丘,不忘其本也。”后因以“狐死首丘”喻不忘本或对乡土的思念。 汉 刘向 《列女传·晋圉怀嬴》:“﹝ 圉 ﹞谓 嬴氏 曰:‘吾去国数年,子父之接忘,而 秦 晋 之友不加亲也。夫鸟飞反乡,狐死首丘,我首 晋 而死,子其与我行乎?’”《晋书·张轨传》:“狐死首丘,心不忘本; 钟仪 在 晋 , 楚 弁南音。”《醒世恒言·白玉娘忍苦成夫》:“但闻 越 鸟南栖,狐死首丘, 万里 亲戚坟墓,俱在南朝,早暮思想,食不甘味。” 郭沫若 《蔡文姬》第一幕:“我告诉过你‘狐死首丘’的故事,一个人到死都是怀念自己的乡土的。”亦省作“ 狐首 ”。 唐 范摅 《云溪友议》卷一:“ 陶 ( 雍陶 )得书悸赧,方有狐首之思。”
词语解释:狐赵  拼音:hú zhào
春秋 晋 狐偃 和 赵衰 的并称。《左传·文公八年》:“ 狐 赵 之勋,不可废也。” 杜预 注:“ 狐偃 、 赵衰 有从亡之勋。” 晋 卢谌 《赠刘琨》诗:“弼谐靡成,良谋莫陈。无覬 狐 赵 ,有与五臣。”
词语解释:狐魅  拼音:hú mèi
(1).犹狐妖。 北魏 杨衒之 《洛阳伽蓝记·法云寺》:“当时有妇人著綵衣者,人皆指为狐魅。” 明 徐复祚 《红梨记·闺虑》:“怕归时,认我做狐魅妖魑,怎再肯相偎相倚。”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如是我闻一》:“﹝ 南士 ﹞疑为狐魅幻形,不得追詰。”
(2).媚惑。以柔媚手段惑人。 唐 张鷟 《朝野佥载》卷五:“ 周 有婆罗门僧 惠范 ,姦矫狐魅,挟邪作蛊。” 宋 王谠 《唐语林·政事上》:“进美妇人作狐魅天子意, 崇文 此生不为也。” 元 关汉卿 《救风尘》第一折:“这妮子是狐魅人女妖精,缠郎君天魔祟。”
词语解释:狐鬼  拼音:hú guǐ
狐妖鬼魅。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槐西杂志一》:“﹝世家子﹞心疑为狐鬼,故虽流目送盼,而未通一词。”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如是我闻四》:“﹝驍骑校﹞见二人倚堞相对语,心知为狐鬼,屏息伺之。”
词语解释:狐怪  拼音:hú guài
犹狐妖。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五》:“木妖畏匠人,正如狐怪畏猎户,积威所劫,其气燄足以慴伏之,不必其力之相胜也。” 清 和邦额 《夜谭随录·杂记》:“予与诸同学偶谈及狐怪,择尤者五则,记之。”
词语解释:狐塞  拼音:hú sāi
飞狐塞 的省称。在今 河北省 涞源县 北跨 蔚县 界。 唐 陈子昂 《送魏大从军》诗:“ 雁山 横 代北 , 狐塞 接 云中 。”
词语解释:狐威  拼音:hú wēi
喻爪牙的淫威。 唐 杜牧 《昔事文皇帝三十二韵》:“狐威假白额,梟啸得黄昏。” 梁启超 《新民说·论自由》:“是必其有所慑焉,而不敢涉他想者矣;否则有所假焉,自欺欺人以逞其狐威者矣。” 郭沫若 《文艺论集·王阳明礼赞》:“ 王阳明 三十六岁的时候,触犯了 刘瑾 八虎的狐威,被谪贬为 龙场驿 驿丞。”
词语解释:狐神  拼音:hú shén
犹狐仙。《太平广记》卷四四七引 唐 张鷟 《朝野佥载》:“ 唐 初以来,百姓多事狐神,房中祭祀以乞恩。” 唐 李朝威 《柳毅传》:“狐神鼠圣兮,薄社依墙。”
词语解释:狐惑  拼音:hú huò
(1).为狐妖所蛊惑。 唐 元稹 《古社》诗:“狐惑意颠倒,臊腥不復闻。”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董生》:“渠旧与妾善,不意为狐惑而死。”
(2).犹疑惑。《朱子语类》卷七五:“便见得上面许多皆是狐惑可疑之事。”
(3).指女色惑人。 元 虞集 《别知赋》:“夫冶倡之狐惑兮,岂不足於内揆。”
(4).中医学病名。《医宗金鉴·伤寒心法要诀·狐惑》:“古名狐惑近名疳,狐蚀肛阴惑唇咽。”注:“狐惑,牙疳、下疳等疮之古名也,近时惟以疳呼之。”
词语解释:狐冰  拼音:hú bīng
传说狐善听,当它听出冰下无流水声时,方从冰上走过。故以“狐冰”称坚硬的河冰。 唐 许浑 《经故丁补阙郊居》诗:“死酬知己道终全,波暖狐冰且自坚。” 明 许三阶 《节侠记·再贬》:“狐冰须慎听,鹏翮莫凌风。” 明 无名氏 《赠书记·阴释保姆》:“对众人,怎细询。怎细询,想两地情踪俱似狐冰。”参见“ 狐听之声 ”。
词语解释:狐听之声  拼音:hú tīng zhī shēng
《水经注·河水一》《述征记》:“ 盟津 、 河津 恆浊,方 江 为狭,比 淮 济 为阔,寒则冰厚数丈。冰始合,车马不敢过,要须狐行,云此物善听,冰下无水乃过,人见狐行方渡。”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书证》:“狐之为兽,又多猜疑,故听 河 冰无流水声,然后敢渡。”后因以“狐听之声”指冰下流水之声。 唐 林滋 《阳冰赋》:“别浦宵凝,狐听之声乍絶;迴汀晓合,虫疑之质俄生。”
词语解释:狐狼  拼音:hú láng
喻奸诈凶恶。《资治通鉴·后唐明宗长兴三年》:“乃遣供奉官 李存瓌 赐 知祥 詔曰:‘ 董璋 狐狼,自貽族灭。’” 胡三省 注:“曰狐者,言其依凭窟穴;曰狼者,言其抗厉犯上。”
词语解释:狐臊  拼音:hú sāo
即狐臭。
词语解释:狐兔之悲  拼音:hú tù zhī bēi
犹狐死兔泣。《醒世恒言·两县令竞义婚孤女》:“鸞凤之配,虽有佳期;狐兔之悲,岂无同志。” 明 无名氏 《鸣凤记·二臣哭夏》:“我和你既有僚友之义,不免狐兔之悲。” 清 蒲松龄 《募葬郝飞侯序》:“惟冀縉绅先生,喜结人天之果;金兰故友,共兴狐兔之悲。” 李大钊 《厌世心与自觉心》:“异日者天涯沦落,同作亡民,相逢作 楚 囚之泣,或将兴狐兔之悲矣。”
词语解释:狐假鸱张  拼音:hú jiǎ chī zhāng
比喻倚仗别人,虚张声势。《旧唐书·僖宗纪》:“初则狐假鴟张,自谓驍雄莫敌;旋则鸟焚鱼烂,无非破败而终。”
词语解释:狐祥  拼音:hú xiáng
犹彷徨。《战国策·秦策四》:“父子老弱係虏,相随於路;鬼神狐祥无所食,百姓不聊生。”参阅《广雅·释训》“潢潒,浩盪也” 王念孙 疏证。
词语解释:狐疝  拼音:hú shàn
即疝气。《医宗金鉴·杂病心法要诀·疝证总括》“经云任脉结七疝”注:“卧则入腹,立则出腹入囊,似狐之昼则出穴而溺,夜则入穴而不溺者,为狐疝也。”参见“ 疝气 ”。
词语解释:疝气  拼音:shàn qì
通常指腹股沟部的疝。因小肠通过腹股沟区的腹壁肌肉弱点坠入阴囊内而引起,症状是腹股沟凸起或阴囊肿大,时有剧痛。也称小肠串气。《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脉来难者,疝气之客於膀胱也。”《儿女英雄传》第十一回:“这位县官因早起着了些凉,忽然犯了疝气,要找个地方歇歇,弄口薑汤喝。”
词语解释:狐狸精  拼音:hú lí jīng
狐仙、狐妖的俗称。常以喻妖冶淫荡的女子,或喻狡猾奸诈的人。《红楼梦》第七回:“唱戏的女孩子,自然更是狐狸精了!”《红楼梦》第七回:“我虽生得比别人好些,并没有私情勾引你,怎么一口咬定了我是个‘狐狸精’!” 鲁迅 《故事新编·采薇》:“他们说那一个叫做 妲己 的是狐狸精。” 洪深 《女人女人》第三幕:“我们只要去提醒 吴教授 一句,那个狐狸精的 原助教 准不会得意的!”
词语解释:狐狸尾巴  拼音:hú lí wěi bā
北魏 杨衒之 《洛阳伽蓝记·法云寺》:“ 孙巖 娶妻三年,不脱衣而卧。 巖 私怪之,伺其睡,阴解其衣,有毛长三尺,似野狐尾, 巖 惧而出之。”后以“狐狸尾巴”喻坏人的本来面目或迷惑、欺骗人的罪证。 陈绍基 《金十字架》九:“经过接连几天紧张的侦破,现在终于揪住 朱成耀 的狐狸尾巴,微型胶拳被控制在镇内。”
词语解释:狐疑不决  拼音:hú yí bù jué
狐性多疑,没个决断。谓遇事犹豫不决。例如:县官听说,也自狐疑不决。——·东鲁古狂生《醉醒石》
词语解释:狐腿儿  拼音:hú tuǐ ér
称狐狸腿部的毛皮。可制裘,价颇昂。
词语解释:狐蛊  拼音:hú gǔ
喻国君。蛊,卦名。卜得蛊,获其雄狐,故称“狐蛊”。
词语解释:狐虎之威  拼音:hú hǔ zhī wēi
比喻权势者及其爪牙的淫威。 鲁迅 《且介亭杂文·忆韦素园君》:“那时候,因为 段祺瑞 总理和他的帮闲们的迫压,我已经逃到 厦门 ,但 北京 的狐虎之威还正是无穷无尽。”
词语解释:狐臭  拼音:hú chòu
由于腋窝等处皮肤内汗腺分泌异常而发出的刺鼻臭味。 隋 巢元方 《诸病源候总论·小儿杂病诸候·狐臭》:“人有血气不和,腋下有如野狐之气,谓之狐臭。” 明 胡侍 《真珠船·腋气》:“今谓腋气为狐臭,狐当作胡。故《千金方》论云:有天生胡臭。”《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一○四回:“谁知这位姑娘有一个隐疾,是害狐臭的。” 茅盾 《一个够程度的人》:“他们三三两两地,异常镇静地,悠悠然从赤膊的、汗湿了衣衫的、粉香狐臭的人堆里,渗透而过。”参阅 陈寅恪 《寒柳堂集·狐臭与胡臭》
词语解释:狐胡  拼音:hú hú
古代 西域 游牧部落名。位于 车师 柳谷 (今 新疆 吐鲁番 西北 玉勒干铁列克 )。 汉 代先后属西域都护和西域长史。后为 车师 所灭。《汉书·西域传下·狐胡国》:“ 狐胡国 ,王治 车师 柳谷 ,去 长安 八千二百里。”
词语解释:狐绥  拼音:hú suí
《诗·卫风·有狐》:“有狐绥绥,在彼 淇 梁。” 朱熹 集传:“狐者,妖媚之兽。绥绥,独行求匹之貌。”后因以“狐绥”喻妇女淫乱。 明 谢肇淛 《五杂俎·人部四》:“ 辰嬴 以国君之女,朝事其弟,夕事其兄;鶉奔、狐绥之行,见於大邦之主,而恬不为耻也。” 明 汪廷讷 《狮吼记·诉冤》:“ 黄州 柳氏 陈 家妇,鷙悍狐绥恣嫉妬。劳劳长舌牝鸡晨,废弛三纲全不顾。”
词语解释:狐突  拼音:hú tū
(1).人名。 春秋 晋 大夫,公子 重耳 之外祖。其二子从 重耳 出亡。 怀公 立,执 狐突 ,令其召二子还,不允,遂被杀。事见《左传·僖公二十三年》。 山西 旧有 狐突祠 。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槐西杂志一》:“ 山西 太谷县 西南十五里 白城村 ,有 糊涂神祠 ……亦不知何以得此号。后检《通志》,乃知为 狐突祠 。 元 中统 三年敕建,本名 利 应狐突庙 。狐、糊同音,北人读入声皆似平声,故突转为涂也。” 清 孙枝蔚 《王陵母墓》诗:“无慙 狐突 能为父,不监 怀公 奈 霸王 。”
(2).糊涂。 明 车任远 《蕉鹿梦》第三折:“想他慌忙间,怕人撞着,藏在此间,一时寻不着,便心中狐突起来,认是梦了。”
词语解释:狐仙  拼音:hú xiān
旧时传说狐狸能修炼成仙,化为人形,与人来往,故称。 清 梁绍壬 《两般秋雨盦随笔·狐仙能画》:“北地多狐仙,人家往往有之。”《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二四回:“他无意中把狐仙得罪了,那狐仙便迷惘了他,不知怎样干出来的。”
词语解释:狐不二雄  拼音:hú bù èr xióng
喻两雄不可并存。《淮南子·说林训》:“日月不并出,狐不二雄,神龙不匹,猛兽不羣,鷙鸟不双。”
词语解释:狐丘首  拼音:hú qiū shǒu
同“ 狐死首丘 ”。 明 郑若庸 《玉玦记·阴判》:“生惭不省鱼中钩,死悲难学狐丘首。”
词语解释:狐听之声  拼音:hú tīng zhī shēng
《水经注·河水一》《述征记》:“ 盟津 、 河津 恆浊,方 江 为狭,比 淮 济 为阔,寒则冰厚数丈。冰始合,车马不敢过,要须狐行,云此物善听,冰下无水乃过,人见狐行方渡。”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书证》:“狐之为兽,又多猜疑,故听 河 冰无流水声,然后敢渡。”后因以“狐听之声”指冰下流水之声。 唐 林滋 《阳冰赋》:“别浦宵凝,狐听之声乍絶;迴汀晓合,虫疑之质俄生。”
词语解释:狐剌  拼音:hú là
歪斜不正。 汉 桓宽 《盐铁论·非鞅》:“狐剌之凿,虽 公输子 不能善其枘。”《申韩》作“弧剌”。
词语解释:狐刺  拼音:hú cì
一种毒疮。《新唐书·孝友传序》:“ 张进昭 ,母患狐刺,左手堕而终。”亦称“ 狐尿刺疮 ”。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禽二·鸡》:“狐尿刺疮,棘人肿痛欲死。”
词语解释:狐埋狐扬  拼音:hú mái hú yáng
见“ 狐埋狐搰 ”。
词语解释:狐埋狐搰  拼音:hú mái hú hú
《国语·吴语》:“狐埋之而狐搰之,是以无成功。” 韦昭 注:“埋,藏也;搰,发也。”谓狐性多疑,才埋藏一物,就掘出查看。喻疑虑过甚。 周素园 《贵州民党痛史》第四篇第十一章:“狐埋狐搰,狡譎万端,能得一和平结果,君等尚足图晚盖。”亦作“ 狐埋狐扬 ”。 梁启超 《复古思潮平议》:“而狐埋狐扬,天下其谓政府何?”
词语解释:狐唱枭和  拼音:hú chàng xiāo hé
喻坏人互相呼应。 宋 王禹偁 《杜伏威传赞序》:“由是 世充 、 建德 、 黑闥 、 武周 之辈,狐唱梟和,蝟芒而来。”
词语解释:狐假虎威  拼音:hú jiǎ hǔ wēi
《战国策·楚策一》:“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狐曰:‘子无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后因以“狐假虎威”喻仰仗别人的威势或倚仗别人威势来欺压人。 北齐 魏收 《为后魏孝静帝伐元神和等诏》:“谓己功名,难居物下;曾不知狐假虎威,地凭雾积。” 元 马致远 《荐福碑》第四折:“你只会拽耙扶犂,抱瓮浇畦,万言策谁人做的?你待要狐假虎威!”《警世通言·赵春儿重旺曹家庄》:“居中的人还要扣些谢礼,他把中人就自看做一半债主,狐假虎威,需索不休。” 曲波 《桥隆飙》九:“十七八个 宋 家人,大人孩子,都有点狐假虎威,现出一派扬眉吐气的神态。”
词语解释:狐凭鼠伏  拼音:hú píng shǔ fú
像狐鼠一样凭借掩体潜伏。形容坏人失势,胆怯藏匿之状。《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史料·三元里平夷录》:“逆夷各狐凭鼠伏,潜避两礮臺中,不敢出入。”
词语解释:狐犬  拼音:hú quǎn
河犬(Azara’s dog)或其它各种近缘的南美野犬
词语解释:狐狨  拼音:hú róng
狐和金丝猴。喻奸佞狡猾的人。 明 陈子龙 《惜捐》诗:“入阱笑麟凤,上殿皆狐狨。”
词语解释:狐岐  拼音:hú qí
山名。《山海经·北山经》:“又北二百里,曰 狐岐之山 。” 毕沅 注:“山在今 山西 孝义县 西八十里。”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文水》:“ 文水 ,又东南流,与 胜水 合,水西出 狐岐之山 。”
词语解释:狐梨  拼音:hú lí
亦作“ 狐黎 ”。亦作“ 狐梨 ”。 虫名。即蜻蜒。《尔雅·释虫》“虰蛵负劳” 晋 郭璞 注:“或曰即蜻蛉也, 江 东呼为狐棃。所未闻。”《方言》第十一“蜻蛉谓之蝍蛉” 晋 郭璞 注:“六足四翼虫也,音灵, 江 东名为狐黎。” 章炳麟 《新方言·释动物》:“通言谓之蜻蜓, 江 东呼狐梨。”
词语解释:狐死兔泣  拼音:hú sǐ tù qì
喻物伤其类。《宋史·叛臣传下·李全》:“狐死兔泣, 李 氏灭, 夏 氏寧独存?”今多作“兔死狐悲”。
词语解释:狐步舞  拼音:hú bù wǔ
交际舞的一种。起源于 美国 黑人的民间舞蹈。 茅盾 《子夜》十七:“ 韩孟翔 喜欢跳舞,就提议要 徐曼丽 来一套狐步舞。”
词语解释:狐续  拼音:hú xù
春秋 晋 狐射姑 、 续简伯 的并称。 南朝 宋 颜延之 《阳给事诔》:“ 狐 续 既降, 晋 族弗昌。之子之生,立绩 宋 皇。”
词语解释:狐嵌  拼音:hú qiàn
人工拼制狐皮的一种,有金钱嵌、葡萄嵌等名称。
词语解释:狐媚魇道  拼音:hú mèi yǎn dào
谓行为妖邪。《红楼梦》第二十回:“你总不听我的话。倒叫这些人教的你歪心邪意、狐媚魘道的。”《红楼梦》第四四回:“我説那孩子倒不像那狐媚魘道的。”
词语解释:狐尿刺疮  拼音:hú niào cì chuāng
见“ 狐刺 ”。
词语解释:狐刺  拼音:hú cì
一种毒疮。《新唐书·孝友传序》:“ 张进昭 ,母患狐刺,左手堕而终。”亦称“ 狐尿刺疮 ”。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禽二·鸡》:“狐尿刺疮,棘人肿痛欲死。”
词语解释:狐肷  拼音:hú qiǎn
狐狸胸腹部和腋下的毛皮。《红楼梦》第四九回:“里面短短的一件水红妆缎狐肷褶子,腰里紧紧束着一条蝴蝶结子长穗五色宫绦。”
词语解释:狐群狗党
喻勾结在一起的坏人。 元 尚仲贤 《气英布》第四折:“喒若不是扶 刘 锄 项 ,逐着那狐羣狗党,兀良怎显得喒这黥面当王。”《西游记》第七五回:“只因你狐羣狗党,结为一伙,算计喫我师父,所以来此施为。”《红楼梦》第九十回:“大哥哥这几年在外头相与的都是些什么人,连一个正经的也没有,来一起子,都是些狐羣狗党!” 郭沫若 《虎符》第三幕:“足见得那一群大豪杰也不过只是一批狐群狗党而已。”亦作“ 狗党狐羣 ”。 明 无心子 《金雀记·投崖》:“羞杀你狗党狐羣,我怎肯丧志污红粉。”《醒世缘弹词》第四回:“狗党狐羣招集易,呼朋引类便相亲。” 陈毅 《渡黄河作歌》:“国贼授首看日近,狗党狐羣失依据。”
词语解释:狐媚子  拼音:hú mèi zǐ
旧谓善以媚态惑人的女子。《红楼梦》第二十回:“一心只想妆狐媚子哄 宝玉 ,哄的 宝玉 不理我,只听你的话。”《红楼梦》第六二回:“ 晴雯 用手指戳在 芳官 额上,説道:‘你就是狐媚子!什么空儿,跑了去喫饭!’”
词语解释:狐父  拼音:hú fù
(1).古地名。以产名戈著称。《荀子·荣辱》:“是人也,所谓以 狐父 之戈钃牛矢也。将以为智邪?则愚莫大焉。” 杨倞 注:“ 狐父 ,地名。盖其地出名戈。”
(2).《吕氏春秋·介立》:“东方有士焉,曰 爰旌目 ,将有适也而饿於道。 狐父 之盗曰 丘 ,见而下壶餐以餔之。 爰旌目 三餔之而后能视,曰:‘子何为者也?’曰:‘我 狐父 之人 丘 也。’ 爰旌目 曰:‘譆!汝非盗邪,胡为而食我,吾义不食子之食也。’两手据地而吐之不出,喀喀然遂伏地而死。”后因以“狐父”指盗贼。 清 李慈铭 《越缦堂读书记·国初人传》:“近更有刻《人谱类记》,而求序於诡遇之显官,托名於不识字之山长,是犹乞 狐父 之盗钱,以对 夷 齐 之弃屣,其愚且妄为已甚。”
词语解释:狐火  拼音:hú huǒ
见“ 狐鸣鱼书 ”。
词语解释:狐鸣鱼书  拼音:hú míng yú shū
《史记·陈涉世家》:“乃丹书帛曰‘ 陈胜 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又閒令 吴广 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 大楚 兴, 陈胜 王’。”后因以“狐鸣鱼书”指起事者动员群众的措施。 宋 罗大经 《鹤林玉露》卷六:“如狐鸣鱼书之类,至诈为吉兆以动众。”亦作“ 狐鸣篝中 ”、“ 狐鸣篝火 ”。或省作“狐火”。 清 邹容 《革命军》第一章:“此自 秦 以来,所以狐鸣篝中,王在掌上,卯金伏诛, 魏 氏当涂,黠盗奸雄,覬覦神器者,史不絶书。” 黄葆桢 《杨哲商烈士悼歌》:“军储潜遣五丁运,狐鸣篝火期相从。” 长舆 《论莱阳民变事》:“使 莱 民衣食无缺,含哺鼓腹,则虽有狐火之诡谋, 苏 张 之辩舌,寧能使安土乐俗之民,捐弃其身家妻子而从之赴死哉!”
词语解释:狐死首丘  拼音:hú sǐ shǒu qiū
《礼记·檀弓上》:“ 太公 封於 营丘 比及五世,皆反葬於 周 。君子日:‘乐,乐其所自生;礼,不忘其本。古之人有言曰:狐死正丘首,仁也。’” 陈澔 集说:“狐虽微兽,丘其所窟藏之地,是亦生而乐於此矣。故及死而犹正其首以向丘,不忘其本也。”后因以“狐死首丘”喻不忘本或对乡土的思念。 汉 刘向 《列女传·晋圉怀嬴》:“﹝ 圉 ﹞谓 嬴氏 曰:‘吾去国数年,子父之接忘,而 秦 晋 之友不加亲也。夫鸟飞反乡,狐死首丘,我首 晋 而死,子其与我行乎?’”《晋书·张轨传》:“狐死首丘,心不忘本; 钟仪 在 晋 , 楚 弁南音。”《醒世恒言·白玉娘忍苦成夫》:“但闻 越 鸟南栖,狐死首丘, 万里 亲戚坟墓,俱在南朝,早暮思想,食不甘味。” 郭沫若 《蔡文姬》第一幕:“我告诉过你‘狐死首丘’的故事,一个人到死都是怀念自己的乡土的。”亦省作“ 狐首 ”。 唐 范摅 《云溪友议》卷一:“ 陶 ( 雍陶 )得书悸赧,方有狐首之思。”
词语解释:狐埋狐搰  拼音:hú mái hú hú
《国语·吴语》:“狐埋之而狐搰之,是以无成功。” 韦昭 注:“埋,藏也;搰,发也。”谓狐性多疑,才埋藏一物,就掘出查看。喻疑虑过甚。 周素园 《贵州民党痛史》第四篇第十一章:“狐埋狐搰,狡譎万端,能得一和平结果,君等尚足图晚盖。”亦作“ 狐埋狐扬 ”。 梁启超 《复古思潮平议》:“而狐埋狐扬,天下其谓政府何?”
词语解释:狐奔鼠窜  拼音:hú bēn shǔ cuàn
形容狼狈逃窜之状。《宋书·索虏传》:“顷诛讨 蛮 髦,事止畿服,或有狐奔鼠窜,逃首北境,而輒便苞纳,待之若旧,资其粮仗,纵为寇贼。”
词语解释:狐梁  拼音:hú liáng
古善歌者。《淮南子·齐俗训》:“故 狐梁 之歌可随也,其所以歌者,不可为也;圣人之法可观也,其所以作法,不可原也。”按,狐梁,《三国志·蜀志·郤正传》作“瓠梁”。
词语解释:狐枕丘  拼音:hú zhěn qiū
犹狐死首丘。 清 龚自珍 《冯文江将南归索诗赠行》:“此别誓买三版舟,誓还乡里狐枕丘。”
词语解释:狐朋狗友  拼音:hú péng gǒu yǒu
犹狐群狗党。《红楼梦》第十回:“恼的是那狐朋狗友,搬弄是非,调三窝四。” 周立波 《暴风骤雨》第一部五:“ 老孙头 冲着他脸说:‘谁推你当主任的?你们几个狐朋狗友,耗子爬秤钩,自己称自己。’” 曲波 《桥隆飙》一:“幸亏我没教会你那帮狐朋狗友,要教会了,我 牛天胜 也得饿死。”
词语解释:狐朋狗党  拼音:hú péng gǒu dǎng
同“狐群狗党”。 元 关汉卿 《单刀会》第三折:“他那黑暗暗的藏,我须索紧紧的防。都是些狐朋狗党!” 元 高文秀 《遇上皇》第一折:“呸,你不识羞,每日伴着些狐朋狗党,那箇是好的?”亦作“ 狗党狐朋 ”。 元 乔吉 《金钱记》第一折:“我是个诗坛酒社文章士,不比那狗党狐朋恶少年。” 元 无名氏 《杀狗劝夫》第四折:“也等那一辈儿狗党狐朋做样子。”
词语解释:狐文几  拼音:hú wén jǐ
小桌名。 唐 冯贽 《云仙杂记》卷一:“ 房寿 六月召客,坐糠竹簟,凭狐文几。”
词语解释:狐掖  拼音:hú yè
见“ 狐腋 ”。
词语解释:狐腋  拼音:hú yè
亦作“ 狐掖 ”。 狐腋下的毛皮。《史记·商君列传》:“千羊之皮,不如一狐之掖;千人之诺诺,不如一士之諤諤。” 唐 白居易 《醉后狂言》诗:“ 吴 緜细软 桂 布密,柔如狐腋白似云。”
词语解释:狐尾单衣  拼音:hú wěi dān yī
古代一种后裾曳地的衣服。《后汉书·梁冀传》:“ 冀 亦改易舆服之制,作平上軿车,埤幘,狭冠,折上巾,拥身扇,狐尾单衣。” 李贤 注:“后裾曳地,若狐尾也。”
词语解释:狐迷  拼音:hú mí
被狐妖所蛊惑。喻人被邪恶所迷。《金瓶梅词话》第三五回:“变心的强盗,通把心狐迷住了。”
词语解释:狐袖  拼音:hú xiù
狐的毛皮制成的衣袖。指贵重的服饰。 明 方孝孺 《养素斋记》:“狐袖豹襦,烹肥膾腴……服食之侈也。”
共93,分2页显示   1  2 下一页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