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韵字: 或选择韵部:
(2011-11-5)
二十三漾去声 [xiàng,卿相]访[jiàng,将帅][shàng,上下][sàng,丧失][liàng,数量][zàng,库藏,名词][详注1][dàng,适当][详注2][同飏][hàng][详注3][详注4][详注5][详注6][zhàng][kàng]广[详注7][zàng,内脏][bàng][详注8][tàng,通烫,又碰也][與障同。][yàng][详注9][dǎng dàng][guàng,横木、充满][qiàng][bàng][雨疾下也][音诳。欺也。][详注10]


注1:王 《正韻》凡有天下者,人稱之曰王,則平聲。據其身臨天下而言曰王,則去聲。
注2:长 《集韵》《韵会》《正韵》直亮切,音仗。《集韵》度长短曰长。 又《集韵》余也。《正韵》多也,冗也,剩也。《论语》长一身有半。《世说新语》平生无长物。《陆机·文赋》故无取乎冗长。 又《正韵》知亮切,音障。增盛也。《韩愈诗》得时方长王。
注3:养 《广韵》《正韵》余亮切《集韵》弋亮切,音恙。《玉篇》供养也,下奉上也。《礼·月令》收禄秩之不当,供养之不宜者。《注》谓凡恩命滥赐膳服,侈僭踰制者。
注4:仰 《集韵》《正韵》鱼向切。恃也。俟也,资也。《战国策》东周之民,可令一仰西周。《注》有望於上则仰。《史记·平准书》衣食仰给县官。
注5:桁 航去声。椸也。《古乐府·东门行》还视桁上无悬衣。
注6:两 通“辆”。车一乘。《唐韵》《集韵》《韵会》力让切《正韵》力仗切,良去声。《诗·召南·鹊巢》之子于归,百两御之。
注7:广 《玉篇》古旷切,光去声。《周礼·地官·大司徒》周知九州之地域广轮之数。《疏》马融云:东西为广,南北为轮。《释文》广,古旷反。 又车名。《周礼·春官·车仆》广车之萃。《注》广车,横陈之车也。《释文》广,古旷反。《左传·僖二十八年》西广东宫。《疏》楚有左右广,盖兵车之名。《宣二年》分为二广。《注》十五乘为一广。 又《正字通》音旷。《荀子·王霸篇》人主胡不广焉。《注》广,开泰貌。 又与旷通。《前汉·五行志》师出过时之谓广。
注8:妨 音访。《韩愈·岳阳楼别窦司直诗》轩然大波起,宇宙隘而妨。巍峨拔嵩华,腾跃较健壮。
注9:掠 《广韵》《集韵》《韵会》力让切《正韵》力仗切,音亮。亦夺取也。《左传·襄十一年》禁侵掠。又《昭二十年》输掠其聚。《前汉·高帝纪》所过毋得卤掠。
注10:潢 音幌。与滉同。水深广貌。《司马相如·上林赋》灏溔潢漾。又音暀。《释名》染纸也。《齐民要术》有装潢纸法。《唐六典》崇文馆有装潢匠五人。
共199,分3页显示   1  2  3 下一页
末字词组
万状治状气状文状写状枉状占状资状
俗状物状丑状窘状摹状疾状原状赃状
形状殊状言状誓状事状仪状反状词状
异状善状相状病状性状貌状责状谱状
献状功状认状诡状骨状对状印状刑状
无状质状下状报状妍状投状莫可名状侔状
一状有状进状罪状房状景状自供状佹形僪状
颜状自状亡状体状呈状年状诔状供状
情状行状辞状问状门状品状讼状传状
名状姿状连状现状逆状黄状切状会状

词语解释:万状  拼音:wàn zhuàng
多种形态;形形色色。亦用以形容程度极深,犹万分。 唐 白居易 《草堂记》:“千变万状,不可殫纪。” 宋 罗大经 《鹤林玉露》卷九:“军卒 杨杲宗 躬负土之役,劳苦万状。” 明 陆深 《停骖录摘抄续》:“妖言既行,兇谋遂逞……荼毒生灵,无端万状。”《红楼梦》第十二回:“ 贾瑞 先冻了一夜,又挨了打,又饿着肚子,跪在风地里念文章,其苦万状。” 苏曼殊 《断鸿零雁记》第二六章:“ 潮儿 几疑余为鬼物,相视久之,悲咽万状曰:‘阿兄归几日矣?’”参见“ 万分 ”。
词语解释:万分  拼音:wàn fēn
(1).万分之一。谓极少。 汉 黄琼 《移疾疏》:“敢以垂絶之日,陈不讳之言,庶有万分,无恨三泉。”《三国志·蜀志·先主传》:“扑讨凶逆,以寧社稷,以报万分。” 宋 岳飞 《奏辞男云雷除阁职札子》:“比者,入覲天光,荐叨异数,顾虽捐躯致命,莫报万分。”
(2).犹绝对,无论如何。《水浒传》第九七回:“ 宋江 到帅府升坐, 鲁智深 等八人前来参拜道:‘ 哥哥 ,万分不得相见了!今赖兄长威力,復得聚首;恍如梦中。’”
(3).副词。非常,极其。 明 张居正 《四辞恩命疏》:“自揣分义;万分不能自安。”《儿女英雄传》第十二回:“这桩事,儿子出於万分不得已。” 巴金 《随想录》五:“想到他们不能把个人的智慧和才华献给社会主义祖国,我万分惋惜。”
词语解释:俗状  拼音:sú zhuàng
俗人的举止和状貌。 南朝 齐 孔稚珪 《北山移文》:“尔乃眉轩席次,袂耸筵上,焚芰製而裂荷衣,抗尘容而走俗状。” 清 蒋士铨 《第二碑·上塚》:“卑职竭蹶簿书,未遑侦访,今蒙垂问,自觉俗状尘容,有惭风雅。”
词语解释:形状  拼音:xíng zhuàng
(1).形相;外貌。《荀子·非相》:“ 梁 有 唐举 ,相人之形状颜色而知其吉凶妖祥。”《史记·刺客列传》:“居顷之, 豫让 又漆身为厉,吞炭为哑,使形状不可知,行乞於市。”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勉学》:“昔吾尝共人谈书,言及 王莽 形状,有一俊士,自许史学,名价甚高,乃云:‘ 王莽 非直鴟目虎吻,亦紫色蛙声。’” 洪深 《电影戏剧表演术》第四章一:“不但两肩扛起,形状难看,而这里肌筋的过度工作,会得施展压力至喉头各器官,妨碍了空气的自由通过。”
(2).指物体或图形的形态、状貌。《文子·自然》:“《老子》曰:‘朴至大者无形状,道至大者无度量。’” 唐 柳宗元 《与吕恭论墓中石画书》:“又文章之形状,古今特异。” 金 元好问 《续夷坚志·吕氏所记古印章》:“ 临淄 农 郑 氏耕地,得方寸铜印,钮作九猿猴,细小如豆,諦视之,形状俱备。” 李準 《人比山更高》:“两边都是高山,山嘴象个小瓶口,中间象个葫芦形状,因此就叫个‘葫芦峪’。”
(3).指实绩。 汉 赵晔 《吴越春秋·越王无馀外传》:“﹝ 舜 ﹞巡狩观 鯀 之治水,无有形状,乃殛 鯀 於 羽山 。”
(4).情况;情形。《东观汉记·马严传》:“ 建初 中病,遣功曹史 李龚 奉章诣闕,帝亲召见 龚 问疾病形状。”《初刻拍案惊奇》卷十七:“府尹见这般形状,心下愈加狐疑。” 梁启超 《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第二章:“后人不知人羣初进时之形状,诧其友离诞妄,因以疑 左 氏之伪托。”
(5).描摹;形容比拟。 唐 李复言 《续玄怪录·裴谌》:“烟翠葱蘢,景色妍媚,不可形状。” 明 李贽 《解经文》:“其为昏扰扰相,殆不容以言语形状之矣。” 章炳麟 《文学说例》:“深者所以度水,远者所以记里,宽宏者所以形状空中之器,莫非有形者也,而精神现象,以此为表。”
词语解释:异状  拼音:yì zhuàng
(1).不同的形状;不同的情态。《荀子·正名》:“物有同状而异所者,有异状而同所者,可别也。” 唐 杜牧 《题池州弄水亭》诗:“四时皆异状,终日为良遇。” 宋 王安石 《化成阁》诗:“却畧罗翠屏,秀色各异状。”
(2).奇异的形状。《山海经·大荒东经》“ 帝俊 生 黑齿 ” 晋 郭璞 注:“故其后世所降育,多有殊类异状之人。” 唐 杜甫 《石研诗》:“巨璞 禹 凿餘,异状君独见。”
词语解释:献状  拼音:xiàn zhuàng
(1).谓观裸状之罪。《左传·僖公二十八年》:“三月丙午,﹝ 晋侯 ﹞入 曹 。数之,以其不用 僖负羈 而乘轩者三百人也,且曰‘献状’。” 惠栋 补注:“献状,谓观状也。先责其用人之过,然后诛观状之罪。”相传 晋文公 骈胁,而 曹公 曾近观其裸浴,故责其观裸状之罪。
(2).呈现某种形态;做出某种姿态。 南朝 宋 颜延之 《赭白马赋》:“简伟塞门,献状絳闕。” 唐 刘知几 《史通·辨职》:“岂与夫冠猴献状,评议其得失者哉!” 浦起龙 通释:“献状,媚态也。” 宋 黄庭坚 《胜业寺悦亭》诗:“苦雨已解严,诸峰来献状。” 元 尹廷高 《雨中度江见海怪出没》诗:“江神唯识诗客意,故尔献状聊相娱。”
(3).投献的状纸。《京本通俗小说·碾玉观音》:“ 璩公 归去与婆婆説了。到明日写一纸献状来府中,郡王给与身价,因此取名 秀秀养娘 。”按,此指卖身状。
词语解释:无状  拼音:wú zhuàng
(1).没有形状。《老子》:“绳绳不可名,復归於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 王弼 注:“欲言无邪,而物由以成;欲言有邪,而不见其形,故曰:‘无状之状,无物之象’也。”《吕氏春秋·大乐》:“有知不见之见,不闻之闻,无状之状者,则几於知之矣。”
(2).没有功绩。《史记·夏本纪》:“﹝ 舜 ﹞行视 鯀 之治水无状,乃殛 鯀 於 羽山 以死。” 唐 元稹 《裴誗充河南节度判官制》:“尔等佐 釗 ,斯任不细,苟或无状,其思有尤。可依前件。” 宋 叶适 《始议一》:“然宰辅无状,踵失策,继旧盟,卒亦黽勉割四要郡畀之。”
(3).谓行为失检,没有礼貌。《史记·项羽本纪》:“诸侯吏卒异时故繇使屯戍过 秦中 , 秦中 吏卒遇之多无状。” 宋 周密 《齐东野语·汪端明》:“陛下方以天下养,有司无状,褻慢如此。”《封神演义》第五十回:“尔师见吾且躬身稽首,你焉敢无状!”京剧《白蛇传》第十六场:“ 小青儿 性粗鲁出言无状,怎比得老禅师量似海洋?”
(4).谓所行丑恶无善状。亦多作自谦之辞。《汉书·东方朔传》:“妾无状,负陛下,身当伏诛。” 宋 王安石 《与徐贤良书》:“向蒙贤者不以无状,远赐存省。” 清 姚鼐 《吴荀叔〈杉亭集〉序》:“余之庸闇无状,固不足比儕类。”
(5).谓罪大不可言状。《汉书·翟方进传》:“丞相、御史请遣掾史与司隶校尉、部刺史并力逐捕,察无状者。”《新唐书·孙伏伽传》:“臣愚以为贼党於赦当免者,虽甚无状,宜一切加原,则天下幸甚!”《续资治通鉴·宋孝宗隆兴元年》:“ 张栻 奏 卢仲贤 辱国无状,擅许四州,下大理寺,夺三官。”
(6).没有事实;没有根据。《后汉书·窦武传》:“抑夺宦官欺国之封,案其无状诬罔之罪。”《新唐书·张嘉贞传》:“﹝ 嘉贞 ﹞明年入朝,或告其反,按无状。帝令坐告者。”《宋史·傅尧俞传》:“皇城逻卒 吴清 诬奏富民杀人,鞠治无状。”
(7).引申为无缘故。 晋 干宝 《搜神记》卷二十:“我昔昏醉,汝无状杀我。我昔醉,不识汝面,故三年不相知;今日来就死。”《北齐书·娄昭传》:“此州无状,横被残贼,其君是怨,其人何罪?”《太平广记》卷四四九引 唐 戴孚 《广异记·谢混之》:“县令无状,杀我父兄。今我二弟诣臺诉冤。”
词语解释:一状  拼音:yī zhuàng
(1).一种形状。《列子·黄帝》:“ 夏桀 、 殷紂 、 鲁桓 、 楚穆 ,状貌七窍,皆同於人,而有禽兽之心。而众人守一状以求至智,未可几也。” 汉 王充 《论衡·治期》:“食有常数,不在政治,百变千灾,皆同一状。” 唐 刘长卿 《登东海龙兴寺高顶望海简演公》诗:“白波走雷电,黑雾藏鱼龙。变化非一状,晴明分众容。”
(2).下对上的一件呈文。《朱子语类》卷一三二:“ 吕权 中书舍人,自丁巳三月二十五日上一状论分别邪正。”
(3).指一件诉状。《醒世姻缘传》第十一回:“这等上门凌辱人家,你莫説是 武城 的马快,就是 武城县 大爷,我也告你一状!”
词语解释:颜状  拼音:yán zhuàng
指脸容,脸色。《孔子家语·五帝德》:“吾欲以颜状取人也;则於 灭明 改之矣;吾欲以言辞取人也,则於 宰我 改之矣;吾欲以容貌取人也,则於 子张 改之矣。” 宋 苏轼 《答陈季常书》:“ 子由 见人説颜状如四十岁人,信此事不辜负人也。” 清 查慎行 《展阅旧时小照》诗:“道是故吾吾不识,那将颜状问他人。”
词语解释:情状  拼音:qíng zhuàng
犹情形。《易·繫辞上》:“精气为物,游魂为变,是故知鬼神之情状。” 晋 葛洪 《抱朴子·黄白》:“非穷理尽性者,不能知其指归;非原始见终者,不能得其情状也。” 元 郑光祖 《伊尹耕莘》第一折:“他每都急急言情状,语句意慌张。” 冰心 《南归》:“回来问起母亲病中情状,又重新哭泣。”
词语解释:名状  拼音:míng zhuàng
(1).名称与形状。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漯水》:“ 平舒城 东九十里,有 广平城 ,疑是城也,寻其名状,忖理为非。” 宋 王令 《八桧图》诗:“旁摹石刻署名状,各有凭附相夤缘。”《广群芳谱·凡例》:“今每一物,详释名状,列於其首。”
(2).形容,描述。 唐 李复言 《续幽怪录·杨恭政》:“珍华香洁,不可名状。” 明 《杀狗记·吴忠看主》:“苦楚难名状,一夜思量一夜长。” 茅盾 《归途杂拾·东江乡村》:“这时心里的惨痛凄凉非言语所能名状。”
词语解释:治状  拼音:zhì zhuàng
施政的成绩。《汉书·王尊传》:“﹝ 郑宽中 ﹞举奏 尊 治状,迁为 东平 相。” 明 沉德符 《野获编·刑部·籍没奸党》:“﹝ 李鑑 ﹞为吾邑令,治状不知云何。” 清 顾炎武 《菰中随笔·郡吏当用士人》:“故治状之显著者,常必由之。”
词语解释:物状  拼音:wù zhuàng
事物的形状。 唐 王昌龄 《宴南亭》诗:“物状如丝纶,上心为予决。” 明 唐顺之 《永州祭柳子厚文》:“某少而诵公之文,见其模写物状,则已爽然神游 黄山 之颠、 冉溪 之涘。”
词语解释:殊状  拼音:shū zhuàng
(1).谓形状不同。 汉 王充 《论衡·讲瑞》:“骨法不同,姓名不等,身形殊状,生出异土。” 南朝 梁 丘迟 《旦发渔浦潭》诗:“诡怪石异象,崭絶峯殊状。” 唐 杜甫 《封西岳赋》:“忽风翻而景倒,澹殊状而异色。”
(2).谓情况不同。 宋 楼钥 《送张定叟镇襄阳》诗:“今虽居上游,事与古殊状。”
词语解释:善状  拼音:shàn zhuàng
(1).好的事迹。 宋 苏洵 《史论上》:“所襃莫见其善状,所贬弗闻其恶实。” 宋 叶梦得 《石林燕语》卷六:“ 三变 释褐到官始踰月,善状安在,而遽荐论?” 明 沉德符 《野获编·叛贼·武定四叛》:“ 陈 抚 滇 十六年,实少善状。”
(2).指行状。 唐 柳宗元 《柳州司马孟公墓志铭》:“ 孟氏 之孤曰 遵庆 ,奉其父命书九篇,为善状一篇。”
(3). 唐 时吏部考课之法有四善:一曰德义有闻,二曰清慎明著,三曰公平可称,四曰恪勤匪懈。善状之外,有二十七最。见《唐六典·吏部考功郎中》《旧唐书·职官志二》
词语解释:功状  拼音:gōng zhuàng
报告立功情况的文书。《三国志·吴志·孙坚传》:“刺史 臧旻 列上功状,詔书除 坚盐瀆 丞。”《新五代史·杂传·段凝》:“ 凝 与 彦章 各自上其功, 巖 从中匿 彦章 功状,悉归其功於 凝 。” 元 揭傒斯 《重建济州会源牐碑》:“明年春二月,具功状,遣其属 孟思敬 ,至京师请文勒石。”
词语解释:质状  拼音:zhì zhuàng
形状;体态。《晋书·张华传》:“园中茅积下得一白鱼,质状殊常,以作鮓,过美。” 五代 王定保 《唐摭言·节操》:“ 裴晋公 质状眇小,相不入贵。” 宋 文同 《怪石铭序》:“当时不知何所得巨石,置讲堂之后,质状怪伟,势若飞动。”
词语解释:有状  拼音:yǒu zhuàng
(1).有根据;有凭据。《史记·酷吏列传》:“於是上使 赵禹 责 汤 , 禹 至,让 汤 曰:‘……今人言君皆有状,天子重致君狱,欲令君自为计,何多以对簿为?’”《金史·逆臣传·秉德》:“ 乌带 因言 秉德 与 宗本 谋反有状。”
(2).有效。《新唐书·郑注传》:“始, 李愬 病痿, 注 治之有状。”
词语解释:自状  拼音:zì zhuàng
自己陈述。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丹铅新录五·李姓非一》:“观 太白 自敍之书云:‘ 白 家世本 金陵 。’此其自状明甚。” 清 周参元 《升庵先生年谱》:“‘临利不敢先人,见义不敢后身,虽无补於事业,求不负乎君亲……’此公自状实録。”
词语解释:行状  拼音:xíng zhuàng
(1).履历;事迹。《汉书·高帝纪下》“遣诣相国府,署行、义、年” 颜师古 注引 三国 魏 苏林 曰:“行状,年纪也。”《后汉书·李善传》:“时 钟离意 为 瑕丘 令,上书荐 善 行状。”《晋书·刘弘传》:“臣輒以 勃 为 归乡令 , 贞 为 信陵令 。皆功行相参,循名校实,条列行状,公文具上。” 宋 陈善 《扪虱新话·孔子曾子之说》:“ 孔子 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踰矩。’此 孔子 未死前自作行状也。” 鲁迅 《呐喊·阿Q正传》:“ 阿Q 不独是姓名籍贯有些渺茫,连他先前的‘行状’也渺茫。”
(2).文体名。专指记述死者世系、籍贯、生卒年月和生平概略的文章。也称状、行述。 唐 李翱 《百官行状奏》:“凡人之事迹,非大善大恶,则众人无由知之,故旧例皆访问於人,又取行状諡议,以为一据。” 清 叶名沣 《桥西杂记·黄忠端书孝经卷》:“ 洪思 作夫人行状,言卒之日,以所临 忠端公 《孝经》,授其子 棻堂 。”
词语解释:姿状  拼音:zī zhuàng
形貌。《南齐书·刘瓛传》:“ 瓛 姿状纤小,儒学冠於当时。” 唐 薛用弱 《集异记·萧颖士》:“姿状正与, 颖士 相类,无少差异。” 宋 朱弁 《曲洧旧闻》卷五:“每赴省试,必梦 胡 僧,姿状雄伟。”
词语解释:气状  拼音:qì zhuàng
(1).仪表,风采。 前蜀 杜光庭 《录异记·胡氏子》:“ 胡 本家贫,有子五人,其最小者气状殊伟。”
(2).景象。 南朝 梁 沉约 《谢齐竟陵王示〈华严〉〈璎珞〉启》:“莫不雕风烟之气状,流日月之英华。” 唐 张乔 《华山》诗:“青苍河一隅,气状杳难图。”
词语解释:丑状  拼音:chǒu zhuàng
(1).指形貌丑陋。《后汉书·周燮传》:“ 燮 生而钦颐折頞,丑状骇人。” 南朝 宋 谢灵运 《永初三年七月十六日之郡初发都》诗:“ 李牧 愧长袖, 郤克 慙躧步,良时不见遗,丑状不成恶。”
(2).指丑恶的行为。《新唐书·元载传》:“会 李少良 上书詆其丑状, 载 怒,奏杀 少良 。”
词语解释:言状  拼音:yán zhuàng
(1).所述情状。《法苑珠林》卷七一:“女抱以号泣,兄怪问之,女以状告,兄亦言初不肯渡,及失,还得之。言状符同。”
(2).用语言来形容或描绘。《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二二回:“官场上面的举动,也见了许多,竟有不堪言状的。” 李存葆 《高山下的花环》十二:“然而,这慰藉很快又变为更难言状的悔恨。”
词语解释:相状  拼音:xiāng zhuàng
相类似。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穀水》:“按释 法显 行传,西国有爵离浮图,其高与此相状。”
词语解释:认状  拼音:rèn zhuàng
(1).认领失物的文书。 清 李渔 《闻过楼》第三回:“况且这些贜物原是失去的东西,岂有不经官府、不递认状倒在强盗手中私自领回之理?”
(2).旧时擂台比武者所写的承认打死不论的文书。《隋唐演义》第十二回:“如要上去的,本人姓名、乡贯、年庚,设个誓,要写在认状上,见得打死勿论。”
(3).见“ 认保状 ”。
词语解释:认保状  拼音:rèn bǎo zhuàng
保证书。 清 黄六鸿 《福惠全书·莅任·考代书》:“词理明通,且验其状貌端良者,取定数名,开明年貌籍贯,投具认保状。”亦省作“ 认状 ”。 清 黄六鸿 《福惠全书·钱穀·佥粮里》:“于开报点僉时,须验其人相貌奸良,家道厚薄,并令该粮房及里甲等保结,方许投递认状。”
词语解释:下状  拼音:xià zhuàng
投递状纸。 唐 韩愈 《寄卢仝》诗:“昨晚长鬚来下状,隔墙恶少恶难似。”《清平山堂话本·杨温拦路虎传》:“我要去官司下状,又没个钱。”
词语解释:进状  拼音:jìn zhuàng
(1).呈上陈述事实的文书。《新唐书·百官志三》:“中书门下五品以上及诸司长官,谢於正衙,復进状谢於侧门。” 唐 王建 《和胡将军寓直》:“进状直穿金戟槊,探更先傍玉鉤栏。” 宋 赞宁 等《宋高僧传·习禅五·藏廙》:“至 乾寧 中,僧 神赞 进状,乞追謚号塔名。”
(2).特指呈上诉状。《初刻拍案惊奇》卷二:“那 潘公 、 潘婆 死认定了 姚 家藏了女儿,叫人去接了儿子来家,两家都进状,都准了。”《禅真逸史》第二一回:“再説 尤二仁 父子商议,次早府中进状,但不识二少年名姓,难以行词。”《后水浒传》第十四回:“ 董敬泉 即吩咐心腹伴当备了一副厚礼,到 开封府 进状。”
词语解释:亡状  拼音:wáng zhuàng
(1).无礼。《汉书·项籍传》:“异时诸侯吏卒徭役屯戍过 秦中 , 秦中 遇之多亡状。” 颜师古 注:“无善形状也。” 宋 洪迈 《容斋三笔·朱崖迁客》:“此人固亡状,要之为一州主,所谓邦君也。”
(2).指目无法纪的人。《汉书·西南夷传》:“将军诛亡状,为民除害,愿出晓士众。”
词语解释:辞状  拼音:cí zhuàng
(1).说话的内容。《孔子家语·弟子行》:“ 孔子 曰:‘言之乎?’ 子贡 以其辞状告 孔子 。”
(2).犹口供。《三国志·吴志·顾雍传》:“ 雍 往断狱, 壹 以囚见, 雍 和颜色,问其辞状。”
词语解释:连状  拼音:lián zhuàng
(1).接连上状。《晋书·外戚传·王蕴》:“﹝ 王藴 ﹞性平和,不抑寒素,每一官缺,求者十辈, 藴 无所是非。时 简文帝 为 会稽王 ,辅政, 藴 輒连状白之,曰:‘某人有地,某人有才。’务存进达,各随其方,故不得者无怨焉。”
(2).连名告状。 唐 韩愈 《论变盐法事宜状》:“行此策后,两市军人,富商大贾,或行财贿,邀截喧诉,请令所由切加收捉。如获头首,所在决杀;连状聚众人等,各决脊杖二十。”
(3).指连名上状。 宋 李上交 《近事会元·禁选人带京债许借料钱》:“今年三銓于远官,许连状相保,户部各保量加给料钱,衣食稍足,可责清廉。”
词语解释:文状  拼音:wén zhuàng
(1).向上司申报的文书。《隋书·卢恺传》:“ 威 之从父弟 彻 肃 二人,并以乡正徵诣吏部, 彻 文状后至而先任用。” 宋 曾巩 《史馆申请三道札子》:“各限自指挥到日,一月内取到文字,发送史局,其逐路监司州府,逐县长吏,各具无漏略文状连申。”
(2).指诉状。《水浒传》第二回:“﹝ 高俅 ﹞因帮了一个生铁 王员外 儿子使钱,每日三瓦两舍,风花雪月,被他父亲 开封府 里告了一纸文状……迭配出界发放。”
(3).字据,军令状。《三国演义》第六九回:“ 洪 曰:‘倘有疎失,若何?’ 郃 曰:‘甘当军令。’ 洪 勒了文状, 张郃 进兵。”《三国演义》第七一回:“﹝ 洪 ﹞大怒曰:‘吾教汝休去,汝取下文状要去;今日折尽大兵,尚不自死,还来做甚!’”
词语解释:窘状  拼音:jiǒng zhuàng
窘态。 杨沫 《青春之歌》第一部第十一章:“ 白莉苹 看出 道静 的窘状,向 卢嘉川 作了个鬼脸笑着说:‘ 小林 可是个好姑娘。’”
词语解释:誓状  拼音:shì zhuàng
犹今之保证书。 明 唐顺之 《公移·牌》:“汝等依得吾言,然后许汝进誓状,永不敢侵犯。”
词语解释:病状  拼音:bìng zhuàng
(1).病象;病情。《后汉书·赵憙传》:“ 仲伯 以妇色美,虑有强暴者而己受其害,欲弃之於道。 熹 责怒不听。因以泥涂 仲伯 妇面,载以鹿车,身自推之。每道逢贼,或欲逼略, 熹 輒言其病状,以此得免。” 瞿秋白 《饿乡纪程》九:“世界经济整个的身体里,血脉忽然不流通,自然就成臃肿的病状。” 洪深 《戏剧导演的初步知识》上篇四:“而每张卡片上且都真的写有就诊者的病状。”
(2).疾病报告书。《水浒传》第二回:“ 高殿帅 一一点过,於内只欠一名八十万禁军教头 王进 ,半月之前,已有病状在官。”
词语解释:诡状  拼音:guǐ zhuàng
怪异的形状。 南朝 宋 谢灵运 《归涂赋》:“路威夷而诡状,山侧背而异形。” 唐 柳宗元 《邕州柳中丞作马退山茅亭记》:“苍翠诡状,綺綰绣错。” 清 王夫之 《南岳赋》:“风萍漂细,散以诡状。”
词语解释:报状  拼音:bào zhuàng
指邸报。 唐 王建 《赠华州郑大夫》诗:“报状拆开知足雨,赦书宣过喜无囚。”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七:“一日朝士同观报状,见 岭南 郡守以不法被劾。”
词语解释:罪状  拼音:zuì zhuàng
(1).犯罪的事实。《孔丛子·问军礼》:“先期三日,有司明以敌人罪状,告之史。”《后汉书·陈龟传》:“﹝ 梁冀 ﹞暴虐日甚, 龟 上疏言其罪状,请诛之。” 唐 柳宗元 《寄许京兆孟容书》:“ 宗元 於众党人中,罪状最甚。”《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七三回:“同乡京官在会馆议他的罪状。”
(2).宣布他人罪行。《晋书·桓玄传》:“ 玄 大悦,乃留其兄 伟 守 江陵 ,抗表率众,下至 寻阳 ,移檄京邑,罪状 元显 。”《宋史·奸臣传三·秦桧》:“ 河南 诸郡相继陷没,帝始大怪,下詔罪状 兀朮 。”《三国演义》第三二回:“汝前为 本初 作檄,但罪状孤可也;何乃辱及祖、父耶?”
词语解释:体状  拼音:tǐ zhuàng
(1).形体;形状。 晋 慧远 《沙门不敬王者论·形尽神不灭》:“虽有上智,犹不能定其体状,穷其幽致。” 南朝 宋 颜延之 《释何衡阳达性论》:“若徒有精灵,尚无体状,未知在天当何凭以立。”
(2).指景象。 清 黄宗羲 《〈靳熊封游黄山诗文〉序》:“夫 黄山 之云海天马,白猿神鸦,固山林之体状也。”
词语解释:问状  拼音:wèn zhuàng
查明案件的情状。《汉书·匡衡传》:“方下有司问状,君何疑而上书归侯乞骸骨,是章朕之未烛也。”
词语解释:现状  拼音:xiàn zhuàng
(1).显现的情状。《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一回:“ 死里逃生 接过来看时,只见书面上黏着一个窄窄的签条儿,上面写着‘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
(2).目前的状况。 鲁迅 《且介亭杂文二集·论新文字》:“同是不满于现状,但打破现状的手段却大不同:一是革新,一是复古。” 巴金 《探索集·探索》:“今天我想多写些文章……也仍然是想改变我的现状。”
词语解释:写状  拼音:xiě zhuàng
(1).描摹形状。 隋 李播 《周天大象赋》:“坟墓写状以孤出,哭泣含声而相召。” 南朝 梁 沉约 《内典序》:“雕金范玉,图容写状,灵仪炫日,宝刹凌云。”
(2).撰写诉状。
词语解释:摹状  拼音:mó zhuàng
描写;描绘。 清 平步青 《霞外攟屑·论文上·积素斋文》:“先生之文,奏议体质而词核,论辨格歛而气舒,记叙工於取致,碑志深於言情,而於忠烈贞孝之事,尤极意摹状。”
词语解释:事状  拼音:shì zhuàng
(1).事实情况。 汉 王充 《论衡·四讳》:“诸工技之家,説吉凶之占,皆有事状。” 晋 干宝 《搜神记》卷十五:“ 武陵 太守闻 娥 ( 李娥 )死復生,召见,问事状。” 鲁迅 《三闲集·〈近代世界短篇小说集〉小引》:“用数顷刻,遂知种种作风,种种作者,种种所写的人和物和事状。”
(2).犹行状。 明 李东阳 《储处士传》:“自述事状以告於太史氏,请为传以传。” 清 曾国藩 《欧阳氏姑妇节孝家传》:“﹝ 福田 先生﹞篤行君子也,数为余述诵两世事状。”
(3).指诉状所陈之事。《隋书·柳彧传》:“ 彧 据案而坐,立 素 於庭,辩詰事状。”
词语解释:性状  拼音:xìng zhuàng
性质和状态。如:塑料的理化性状。
词语解释:骨状  拼音:gǔ zhuàng
犹骨相。 唐 刘禹锡 《游桃源一百韵》:“乃言 瞿 氏子,骨状非凡格。” 唐 康骈 《剧谈录·龙待诏相笏》:“今日见之,观其骨状,真为贵人。”参见“ 骨相 ”。
词语解释:骨相  拼音:gǔ xiàng
(1).指人或动物的骨骼、形体、相貌。 唐 韩愈 《韶州留别张端公使君》诗:“久钦 江总 文才妙,自叹 虞翻 骨相屯。” 清 黄遵宪 《度辽将军歌》:“人言骨相应封侯,恨不遇时逢一战。”
(2).指花木枝干的姿态。 宋 杨万里 《芭蕉》诗:“骨相玲瓏透入窗,花头倒挂紫荷香。” 茅盾 《樱花》:“它没有梧桐那样的癞皮,也不是桃树的骨相,自然不是枫--因为枫叶照眼红的时候,它已经零落了。”
(3).内里;实质。《醒世恒言·两县令竞义婚孤女》:“常言道:佛是金装,人是衣装。世人眼孔浅的多,只有皮相,没有骨相。”
词语解释:妍状  拼音:yán zhuàng
美丽的形态。《后汉书·皇后纪上·光武郭皇后论》:“及至移意爱,析嬿私,虽惠心妍状,愈献丑焉。”
词语解释:房状  拼音:fáng zhuàng
房契。《古今小说·新桥市韩五卖春情》:“ 吴山 来到舖中,卖了一回货,里面走动的八老来接喫茶,要纳房状。”
词语解释:呈状  拼音:chéng zhuàng
即诉状。 清 黄六鸿 《福惠全书·刑名·不准呈状示式》:“每期准过呈状,付经管掛号。”评剧《铡阁老》:“你们状告 李堂 、 李洪 ,可有冤枉呈状啊!”
词语解释:门状  拼音:mén zhuàng
(1).犹拜帖。 宋 孙光宪 《北梦琐言》卷九:“古之製字卷纸题名姓,号曰名纸。 大中 年, 薛保逊 为举场头角,人皆体傚,方作门状。” 宋 孔平仲 《孔氏谈苑·名刺门状》:“古者未有纸,削竹木以书姓名,故谓之刺。后以纸书,故谓之名纸。 唐 李德裕 为相贵盛,人务加礼,改具衔候起居之状,谓之门状。” 清 王士禛 《香祖笔记》卷八:“ 唐 宋 启事用门状,即今士大夫彼此拜謁之名刺也。”
(2).张帖或挂在大门上的讣告。《天雨花》第三回:“只见纸幡门状高高贴,人人都带白头巾。原来舅爷十一月身故,目今正在七中存。”
词语解释:逆状  拼音:nì zhuàng
叛逆的情状。 明 沉德符 《野获编补遗·列朝·年号别称》:“至 正德 十四年, 寧王 宸濠 反,初欲改元 顺德 ,为 李士实 力諫乃止,称己卯年,则逆状昭然,未几而败。”
词语解释:枉状  拼音:wǎng zhuàng
(1).具诬告的状文。《后汉书·孔融传》:“ 曹操 既积嫌忌,而 郗虑 復搆成其罪,遂令丞相军谋祭酒 路粹 枉状奏 融 ……书奏,下狱弃世。”
(2).枉死之状。 唐 牛僧孺 《玄怪录·齐推女》:“ 李 亦粗知其死,不得其终;悼恨既深,思为冥雪…… 李生 即顿首流涕,具云妻枉状。”
词语解释:疾状  拼音:jí zhuàng
症状。 唐 白居易 《与微之书》:“僕初到 潯阳 时,有 熊孺登 来,得足下前年病甚时一札。上报疾状,次叙病心,终论平生交分。”
词语解释:仪状  拼音:yí zhuàng
仪容形状。《史记·儒林列传序》:“太常择民年十八已上,仪状端正者,补博士弟子。”《后汉书·明德马皇后纪》:“ 援 有三女,大者十五,次者十四,小者十三,仪状髮肤,上中以上。” 宋 苏洵 《上张侍郎第一书》:“进趋拜跪,仪状甚野。” 明 何良俊 《四友斋丛说·杂记》:“ 太初 诗格本高,又仪状轩举,丰神俊异。”
词语解释:貌状  拼音:mào zhuàng
外貌;形象。《后汉书·李固传》:“ 固 貌状有奇表,鼎角匿犀,足履龟文。” 南朝 宋 谢灵运 《山居赋》“表里回游,离合山川”注:“表里、离合,是其貌状也。”《诗·大雅·烝民》“四牡彭彭,八鸞鏘鏘。王命 仲山甫 ,城彼东方” 唐 孔颖达 疏:“既言车马,乃云王命,明王以此车马命 山甫 使行,以王命所赐而作者,言其貌状如是。”
词语解释:对状  拼音:duì zhuàng
谓臣子向皇帝陈述事状。《史记·袁盎晁错列传》:“ 吴 楚 反闻……人有告 袁盎 者, 袁盎 恐,夜见 竇婴 ,为言 吴 所以反者,愿至上前口对状。”《汉书·霍光传》:“ 惲 ( 杨惲 )召见对状。”参见“ 对簿 ”。
词语解释:对簿  拼音:duì bù
受审。簿,狱辞的文书,犹今之起诉状。受审时据状核对事实,故称对簿。《史记·李将军列传》:“大将军使长史急责 广 之幕府对簿。”《明史·邓子龙传》:“ 子龙 方对簿,巡抚 吴定 请立功自赎,帝许之。” 陈毅 《哭叶军长希夷同志》诗:“忆君縲紲中,恶鬭五秋冬。对簿仅一字,投降私害公。”
词语解释:投状  拼音:tóu zhuàng
呈递文状。《梁书·武帝纪上》:“必须画刺投状,然后弹冠。” 宋 王应麟 《困学纪闻·评诗》:“ 建隆 初,詔 五代 时命官投状叙理,復命之。” 清 叶廷琯 《吹网录·胡注失收考异》:“有 李晟郢 劝 怀光 归,投状云:‘今 怀光 即欲束身。’”
词语解释:景状  拼音:jǐng zhuàng
景象;情状。 唐 韩偓 《冬日》诗:“景状入诗兼入画,言情不尽恨无才。”《初刻拍案惊奇》卷三二:“一个临死不忘 虞姬 ,一个酒后不忍 戚夫人 ,仍旧做出许多缠绵景状出来,何况以下之人?” 鲁迅 《书信集·致许寿裳》:“我景状如常,妇孺亦安善。”
词语解释:年状  拼音:nián zhuàng
年龄与状貌。 唐 张籍 《逢王建有赠》诗:“年状皆齐初有髭, 鹊山 漳水 每追随。”
词语解释:品状  拼音:pǐn zhuàng
记述人物品行的文章。状,文体名。《三国志·魏志·傅嘏传》:“案品状则实才未必当,任薄伐则德行未为敍。”《晋书·孙楚传》:“ 楚 与同郡 王济 友善。 济 为本州大中正,访问銓邑人品状,至 楚 , 济 曰:‘此人非卿所能目,吾自为之。’乃状 楚 曰:‘天才英博,亮拔不羣。’”
词语解释:黄状  拼音:huáng zhuàng
用黄纸书写的诉状。闽剧《炼印》第五场:“你我出京门时候,遇见两个妇道人家,一个是 文溪明 的母亲,一个是 杨振达 的老婆,肩背黄状,口口声声讲是被 萧太师 诬陷,被判处斩。”
词语解释:占状  拼音:zhàn zhuàng
报告观测天象结果的奏状。 宋 沉括 《梦溪笔谈·象数二》:“门发后,司天占状方到,以两司奏状对勘,以防虚伪。”
词语解释:原状  拼音:yuán zhuàng
(1).原来的形态。原来的样子。 鲁迅 《朝花夕拾·父亲的病》:“他低低地说,又较急地喘着气,好一会,这才复了原状,平静下去了。” 许地山 《东野先生》六:“ 梦鹿 躺在床上已有两三天,身上和头上底伤稍微好些,不过那双眼和那两只胳臂不见得能恢复原状。” 郭沫若 《洪波曲》第五章二:“那是有绝对弹性的气球,只要压力一松,它不仅立即恢复了原状,而且超过了原状。”
(2).原先的诉状。《古今小说·蒋兴哥重会珍珠衫》“县主道:‘……待事完回话,把原词与你销讫便了’” 许政扬 注:“词,指状词。原词,意即原状。”
词语解释:反状  拼音:fǎn zhuàng
谋反的情况。《新唐书·李岘传》:“ 杨国忠 使客 騫昂 、 何盈 擿 安禄山 阴事,讽 京兆 捕其第,得 安岱 、 李方来 等与 禄山 反状,縊杀之。” 明 沉德符 《野获编·宗藩·郡王谋叛贷命》:“上遣駙马 焦敬 、内臣 李琮 往徵之, 煠 时未有兵,束手就道。比至,鞫於廷,俱伏反状。”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谈献二·郦道元》:“时 萧寳寅 在关中,反状已露。”
词语解释:责状  拼音:zé zhuàng
(1).具结。 宋 罗烨 《醉翁谈录·大丞相判李淳娘供状》:“应干人责状并放监, 萧章 具礼成亲。” 元 李直夫 《虎头牌》第三折:“责状人 完颜阿可 ,见年六十岁,无疾病。”
(2).施行刑罚。 宋 沉括 《梦溪笔谈·谬误》:“有编民犯法当杖脊,吏受賕,与之约曰:‘今见尹,必付我责状,汝第呼号自辩,我与汝分此罪,汝决杖,我亦决杖。’既而 包 引囚问毕,果付吏责状。”
词语解释:印状  拼音:yìn zhuàng
事先印制的列有某些项目供填写使用的公文纸。《续资治通鉴·宋仁宗至和元年》:“礼院故事,常须为印状,列署众衔;或非时中旨访问,不暇徧白礼官,则白判寺一人书填印状,通进施行。”
词语解释:莫可名状  拼音:mò kě míng zhuàng
无法用言语形容。 明 刘基 《松风阁记》之二:“草虫鸣切切,乍大乍小,若远若近,莫可名状。” 清 百一居士 《壶天录》卷下:“未逾刻,而一人大呼腹痛,继则皆呼腹痛,辗转牀褥,莫可名状。” 清 沉复 《浮生六记·浪游记快》:“吾妇 芸娘 亦大病,懨懨在床,心境恶劣,莫可名状。” 冰心 《寄小读者》一:“我心中莫可名状,我觉得非常的荣幸!”
词语解释:自供状  拼音:zì gòng zhuàng
自己的书面供词。 吴玉章 《从甲午战争前后到辛亥革命前后的回忆》十四:“例如从容就义的 林觉民 ,在事前即给他妻子写了一封感情深挚的绝命书,受审时又挥笔写了一篇坚贞不屈的自供状。”
词语解释:诔状  拼音:lěi zhuàng
诔文。《新唐书·李虞仲传》:“古者将葬请謚,今近或二三年,远乃数十年,然后请謚;人殁已久,风绩湮歇,採诸传闻,不可考信,誄状虽在,言与事浮。”
词语解释:讼状  拼音:sòng zhuàng
诉状。 清 焦循 《送吴生序》:“余见寻常讼事,官委之幕友,幕友惟凭讼状之辞。其辞当理,则以为是;其辞朴拙有罅隙,则指驳以为非。”
词语解释:切状  拼音:qiē zhuàng
切合情状。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物色》:“故巧言切状,如印之印泥,不加雕削,而曲写毫芥。”
词语解释:资状  拼音:zī zhuàng
记载资历的文件。《宋书·武帝纪下》:“先有资状、黄籍犹存者,听復本注。”
词语解释:赃状  拼音:zāng zhuàng
贪污盗窃等的罪状。 汉 应劭 《风俗通·过誉·汝南陈茂君因》:“就 恂 素为官速谤,当便入传,引见詰问,纠其赃状,以时列闻。”《北史·元澄传》:“往年在州,於大市鞭杀五人,及检赃状,全无寸尺。”《太平广记》卷三六五引 唐 薛用弱 《集异记·宫山僧》:“赃状无据,法吏终无以成其狱也。”
词语解释:词状  拼音:cí zhuàng
提起诉讼的文书。 宋 俞文豹 《吹剑三录》:“今外臺者,耳目之所寄也,急在平狱讼,伸民枉,而引放词状,既排日分州,又厄以书铺之费。” 明 海瑞 《兴革条例·户属》:“朔望日查比钱粮词状牌票。”《儒林外史》第四四回:“初九日宗师行香,初十日掛牌收词状。”
词语解释:谱状  拼音:pǔ zhuàng
记载族系及行状的书籍。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经籍会通二》:“纪传録:一国史,二注历,三旧事,四职官,五仪典,六法制,七伪史,八杂传,九鬼神,十土地,十一谱状,十二簿録。”
词语解释:刑状  拼音:xíng zhuàng
诉讼状。 晋 虞预 《会稽典录》:“每至冬月,罪囚当断,夜省刑状。”
词语解释:侔状  拼音:móu zhuàng
描摹物状,指摹写景物。《新唐书·阎立本传》:“ 太宗 与侍臣泛舟春苑池,见异鸟容与波上,召 立本 侔状。” 金 王若虚 《〈新唐书〉辨》:“新史载 阎立本 为主爵郎中时, 太宗 ……召 立本 侔状。”
词语解释:佹形僪状  拼音:guǐ xíng yù zhuàng
奇形怪状。 明 宋濂 《龙马赞》:“独角之犀来自 九真 ,食火之鸡贡于 三佛齐 之境,其他佹形僪状,藉藉纷纷。”
词语解释:供状  拼音:gòng zhuàng
(1).指书面供词。 宋 胡太初 《昼帘绪论·听讼》:“若妇女,未可遽行追呼,且须下乡审责供状,待甚紧急,方可引追。”《水浒传》第十二回:“众邻舍都出了供状。”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庄岳委谈下》:“《江湖纪闻》载一士人狎倡供状,四六札,通篇用故事成语,颇极餖飣之工。” 清 黄六鸿 《福惠全书·刑名·释供状》:“鞫审之际,两造以口具白事之始末也。上官讯问,犯证对答,夹而敍之,后开取供年月日,令在词人犯按名书押。” 瞿秋白 《乱弹·狗样的英雄》:“ 中国 ‘中央’政府的军队驻扎在陇海线上,居然和 法国 殖民家的‘客军’驻扎在 菲洲 --有如此之相同的情调。这是不打自招的供状。”
(2).呈交书面供词;招供。 宋 赵善璙 《自警篇·狱讼》:“戚里有争分财不均者,更相诉讼…… 张 即命各供状结实。”《水浒传》第三六回:“见都头 赵能 赵得 押解 宋江 出官,知县 时文彬 见了大喜,责令 宋江 供状。”
(3).指交代,禀告。《西游补》第十五回:“ 唐僧 道:‘ 孙悟幻 ,你是什么出身,快供状来,饶你性命!’行者便跳跳舞舞,説出几句。”
(4).泛指自陈事实的文字。 宋 刘克庄 《书考》诗:“世上升沉姑付酒,考中供状是吟诗。五钱买得羊毛笔,自写年劳送有司。”《二刻拍案惊奇》卷二十:“多一件多受一样苦,今日烦劳你写一供状,认是还足,我先脱此风扇之苦。” 明 陈汝元 《金莲记·郊遇》:“禪师之令,虽为巧弄风流,实是自呈供状。”
词语解释:传状  拼音:chuán zhuàng
传记行状。 章炳麟 《国故论衡·原经》:“盖方志与传状异事,传状者,记今人,其里居、官位宜从今。” 朱自清 《〈背影〉序》:“如序跋,书牍,赠序,传状,碑志,杂记,哀祭七类中,都有许多小品文字。”
词语解释:会状  拼音:huì zhuàng
指会元和状元。 清 钱泳 《履园丛话·科第·鼎甲》:“ 徐 闻之,急问公姓氏……遂引入都中,援例中北闈乡榜。 康熙 癸丑会状连捷,官至大宗伯。” 清 陈康祺 《燕下乡脞录》卷一:“未几, 蔡 联捷会状,屡典文衡。”
共199,分3页显示   1  2  3 下一页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