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韵字: 或选择韵部:
(2011-11-5)
十六铣上声 [juǎn,舒卷][xiǎn,少也][biǎn][juǎn][善恶,形词][chuǎn][音蹇。同㩃。亦拔取也。俗作𢷘。][详注1][zhàn][shàn][xiǎn][踐也][niǎn zhǎn][miǎn,黾池][xiān][详注2]弿[chuǎn][同撰]


注1:蜓 音殄。《玉篇》蝘蜓。详蝘字注。蝘蜓,《集韵》或作𧍿。
注2:刬 《集韵》侧展切,音展。刈也。《苏轼·牛戬画诗》王师本不战,贼垒何足刬。笑指尘壁閒,此是老牛戬。
首字词组
犬吠犬豕犬台宫犬妇犬马之决犬夷犬牙相制犬齿
犬羊犬鸡犬马齿犬马之劳犬马之养犬儿年犬牙交错犬马之疾
犬戎犬彘犬马病犬马之力犬牙鹰爪犬兔俱毙犬吠之警犬马恋主
犬马犬马心犬儿犬马之年犬祸犬牙盘石犬服 
犬牙犬书犬人犬迹狐踪犬犹儿犬吠之盗犬儒 
犬子犬马恋犬马之齿犬铺犬封国犬牙相错犬马之报 

词语解释:犬吠  拼音:quǎn fèi
狗叫。喻小的惊扰。 唐 杜牧 《上李司徒相公论用兵书》:“一军无主,仅一月日,曾无犬吠,况於他谋。”参见“ 犬吠之警 ”。
词语解释:犬吠之警  拼音:quǎn fèi zhī jǐng
喻小惊扰。《汉书·匈奴传赞》:“是时边城晏闭,牛马布野,三世无犬吠之警,菞庶亡干戈之役。” 明 陈子龙 《问古者天下凡郡县兼城无不周裕今百里一治称烦不理何故》:“今晏然无犬吠之警,而上下数牵,即一旦事起,復遣数四辈乎?”
词语解释:犬羊  拼音:quǎn yáng
(1).狗和羊。《论语·颜渊》:“虎豹之鞟,犹犬羊之鞟。” 唐 李白 《经离乱后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诗:“长戟三十万,开门纳凶渠;公卿如犬羊,忠讜醢与葅。”
(2).常用以比喻任人宰割者,如俘虏、囚犯等。 宋 范仲淹 《让枢密直学士右谏议大夫表》:“及 麟府 丧陷, 镇戎 三败,杀者、伤者前后仅二十万人矣,死者为鱼肉,生者为犬羊。”《说岳全传》第二五回:“若不今朝邀赦免,何至他年作犬羊?”
(3).旧时对外敌的蔑称。 汉 陈琳 《为袁绍檄豫州》:“尔乃大军过荡西山, 屠各 左校,皆束手奉质,争为前登,犬羊残丑,消沦山谷。” 宋 陆游 《涉白马渡慨然有怀》诗:“ 太行 之下吹虏尘, 燕 南 赵 北空无人; 袁 曹 百战相持处,犬羊堂堂自来去。”
词语解释:犬戎  拼音:quǎn róng
(1).古族名。 戎 人的一支。即 畎戎 。又称 畎夷 、 犬夷 、 昆夷 、 绲夷 等。《左传·闵公二年》:“ 虢公 败 犬戎 于 渭 汭。” 杜预 注:“ 犬戎 , 西戎 别在中国者。”《国语·周语上》:“ 穆王 将征 犬戎 。”《史记·宋微子世家》:“ 周幽王 为 犬戎 所杀, 秦 始列为诸侯。”
(2).旧时对我国少数民族的蔑称。 唐 杜甫 《扬旗》诗:“三州陷 犬戎 ,但见西岭青。” 浦起龙 心解:“谓上年十二月 高适 在事时, 吐蕃 陷 松 、 维 、 保 三州。” 唐 薛逢 《开元后乐》诗:“一自犬戎生 蓟北 ,便从征战老 汾阳 。”
(3).对外国侵略者的蔑称。 清 黄遵宪 《述怀再呈霭人樵野丈》诗:“鼠盗忽窃发,犬戎敢相逼。”
(4).古神话传说中的人种。《山海经·大荒北经》:“大荒之中,有山名曰 融父山 , 顺水 入焉。有人名曰 犬戎 。”
(5).传说中的国名。详“ 犬封国 ”。
词语解释:犬封国  拼音:quǎn fēng guó
传说中的国名。《山海经·海内北经》:“ 犬封国 曰 犬戎国 ,状如犬。”
词语解释:犬马  拼音:quǎn mǎ
(1).狗和马。《书·旅獒》:“犬马非土性不畜,珍禽奇兽不育于国。”
(2).特指良狗名马。引申为玩好之物。《孟子·梁惠王下》:“事之以犬马,不得免焉。”《东观汉记·北海敬王睦传》:“大夫其对以孤袭爵以来,志意衰惰,声色是娱,犬马是好。” 宋 苏辙 《汉昭帝论》:“小人先之,悦之以声色犬马,纵之以驰骋田猎。”
(3).旧时臣子对君上的自卑之称。 三国 魏 曹操 《上书让增封武平侯及费亭侯》:“虽有犬马微劳,非独臣力,皆由部曲将校之助。” 宋 司马光 《请建储副或进用宗室第三状》:“臣独不爱犬马之躯,为陛下言之。”
(4).卑幼者对尊长的自谦之称。 唐 牛僧孺 《玄怪录·岑顺》:“将军天质英明,师真以律;猥烦德音,屈顾疵贱。然犬马之志,惟欲用之。” 明 陈汝元 《金莲记·释愤》:“螻蚁命,劳相释,承恩德,承恩德,犬马报,知何日。”参见“ 犬马之劳 ”。
(5).喻小人。《后汉书·王符传》:“一旦富贵,则背亲捐旧,丧其本心,疎骨肉而亲便辟,薄知友而厚犬马。”《北齐书·后主幼主帝纪论》:“卖官鬻狱,乱政淫刑,刳剒被於忠良,禄位加於犬马,谗邪并进,法令多闻。”
(6).古代大夫生病的婉辞。《公羊传·桓公十六年》:“属负兹舍,不即罪尔” 汉 何休 注:“天子有疾称不豫,诸侯称负兹,大夫称犬马,士称负薪。” 徐彦 疏:“大夫言犬马者,代人劳苦,行役远方,故致疾。”
词语解释:犬马之劳  拼音:quǎn mǎ zhī láo
为主子或他人尽力的谦辞。《水浒传》第五八回:“厅上厅下一齐都道:‘愿效犬马之劳,跟随同去。’”《三国演义》第三八回:“ 孔明 见其意甚诚,乃曰:‘将军既不相弃,愿效犬马之劳。’”
词语解释:犬牙  拼音:quǎn yá
(1).狗的牙齿。 曹禺 《北京人》第一幕:“果然那幅山水的边缘被什么动物啮成犬牙的形状。”
(2).喻形如犬牙之物。 宋 苏辙 《复次烟字韵答黄大临庭坚见寄》之一:“犬牙舂米新秋后,麦粒烝茶欲社天。”此指新米。 金 赵沨 《秋郊晚望》诗:“地坼成龟兆,林枯出犬牙。”此指树丫。
(3).像犬牙般交错。多指地形、地势。《墨子·备城门》:“灵丁,三丈一,犬牙施之。” 岑仲勉 简注:“犬牙,交错也。”《后汉书·鲁恭传》:“ 建初 七年,郡国螟伤稼,犬牙缘界,不入 中牟 。” 唐 刘禹锡 《连州刺史厅壁记》:“此郡於天文与 荆州 同星分,田壤制与 番禺 相犬牙。” 清 钱谦益 《河南按察司副使吴瑞徵授中宪大夫制》:“道路犬牙,而奸盗无伏藏之跡。”
(4).齿的一种。详“ 犬齿 ”。
词语解释:犬齿  拼音:quǎn chǐ
人和哺乳动物牙齿的一种。位于切牙和前磨牙之间,上下颌各有两枚,齿冠锐利,适于撕裂食物。又名犬牙。
词语解释:犬子  拼音:quǎn zǐ
(1).幼犬。 晋 葛洪 《抱朴子·论仙》:“又以往年药食鸡雏及新生犬子,皆止不復长。”《晋书·五行志中》:“既而地自坼,见有二犬子,取而养之,皆死。”
(2). 汉 司马相如 的小名。《史记·司马相如列传》:“﹝ 相如 ﹞少时好读书,学击剑,故其亲名之曰 犬子 。” 司马贞 索隐引 孟康 曰:“爱而字之也。” 清 赵翼 《咏古》:“遭逢莫怪 临邛 幸, 犬子 原须狗监推。”
(3).谦称自己的儿子。 宋 张孝祥 《鹧鸪天·为老母寿》词:“同犬子,祝龟龄,天教二老鬢长青。”《三国演义》第二八回:“ 郭常 夫妇出拜于堂前,谢曰:‘犬子冒瀆虎威,深感将军恩恕。’” 清 李渔 《蜃中楼·婚诺》:“只得一个犬子,如今十六岁了。”
(4).对别人儿子的鄙称。《三国演义》第七三回:“ 云长 勃然大怒曰:‘吾虎女安肯嫁犬子乎!不看汝弟之面,立斩汝首。’”
词语解释:犬豕  拼音:quǎn shǐ
(1).狗和猪。《列子·仲尼》:“长幼羣聚而为牢藉庖厨之物,奚异犬豕之类乎!”
(2).比喻鄙贱之人。 唐 杜牧 《送沉处士赴苏州李中丞招以诗赠行》:“处士常有言,残虏为犬豕。”《三国演义》第二二回:“犬豕何堪共虎鬭,鱼虾空自与龙争。”
词语解释:犬鸡  拼音:quǎn jī
(1).狗和鸡。《左传·隐公十一年》:“ 郑伯 使卒出豭,行出犬鸡,以诅射 潁考叔 者。”
(2).指鸡鸣狗盗之技。 唐 韩愈 《朝归》诗:“进乏犬鸡效,又不勇自退。”参见“ 鸡鸣狗盗 ”。
词语解释:鸡鸣狗盗  拼音:jī míng gǒu dào
亦作“鷄鸣狗盗”。 见“ 鸡鸣狗盗 ”。
亦作“ 鸡鸣狗盗 ”。亦作“鷄鸣狗盗”。 1.学雄鸡啼明,装狗进行偷窃。语本《史记·孟尝君列传》:“﹝ 秦昭王 ﹞囚 孟尝君 ,谋欲杀之。 孟尝君 使人抵 昭王 幸姬求解。幸姬曰:‘妾愿得君狐白裘。’此时 孟尝君 有一狐白裘,直千金,天下无双,入 秦 献之 昭王 ,更无他裘。 孟尝君 患之,徧问客,莫能对。最下坐有能为狗盗者,曰:‘臣能得狐白裘。’乃夜为狗,以入 秦 宫藏中,取所献狐白裘至,以献 秦王 幸姬。幸姬为言 昭王 , 昭王 释 孟尝君 。 孟尝君 得出,即驰去,更封传,变名姓以出 关 。夜半至 函谷关 。 秦昭王 后悔出 孟尝君 ,求之,已去。即使人驰传逐之。 孟尝君 至 关 , 关 法鸡鸣出客, 孟尝君 恐追至,客之居下坐者有能为鸡鸣,而鸡齐鸣,遂发传出。”后用以称有卑微技能者。《汉书·游侠传》:“繇是列国公子……皆藉王公之势,竞为游侠,鸡鸣狗盗,无不宾礼。” 清 赵翼 《坐守》诗:“始觉 孟尝 门下客,鸡鸣狗盗亦奇才。” 钱锺书 《围城》二:“有时得用着她们,这就是 孟尝君 结交鸡鸣狗盗的用意。”
(2).形容行为低下卑劣。 宋 罗大经 《鹤林玉露》卷七:“ 鲁仲连 固不肯与鸡鸣狗盗者伍也, 汲长孺 固不肯与奴颜婢膝者齿也。” 徐迟 《牡丹》七:“原来的那个鸡鸣狗盗的 南京 政府是毫无意思的,他也没有能够取而代之。”
词语解释:犬彘  拼音:quǎn zhì
(1).狗和猪。《吕氏春秋·明理》:“国有游虵西东,马牛乃言,犬彘乃连,有狼入於国。”
(2).喻卑劣或卑劣之人。《汉书·贡禹传》:“行虽犬彘,家富势足,目指气使,是为贤耳。”《新唐书·忠义传中·张巡》:“我为君父死,尔附贼,乃犬彘也,安得久!” 清 李慈铭 《越缦堂读书记·三朝要典》:“五虎五彪等之犬彘,《春秋》责备,不能无嗛于诸贤耳!”
词语解释:犬马心  拼音:quǎn mǎ xīn
同“ 狗马心 ”。 《史记·三王世家》:“臣窃不胜犬马心,昧死愿陛下詔有司,因盛夏吉时定皇子位。” 唐 黄滔 《投刑部裴郎中》诗:“瞻恩虽隔云雷赐,向主终知犬马心。” 宋 陆游 《秋夜闻雨》诗:“惊回万里关河梦,滴碎孤臣犬马心。”
词语解释:犬书  拼音:quǎn shū
《晋书·陆机传》:“初 机 有骏犬,名曰黄耳,甚爱之。既而羈寓京师,久无家问,笑语犬曰:‘我家絶无书信,汝能齎书取消息不?’犬摇尾作声。 机 乃为书以竹筩盛之而繫其颈,犬寻路南走,遂至其家,得报还 洛 。其后因以为常。”后因称家信为“犬书”。 唐 李贺 《始为奉礼忆昌谷山居》诗:“犬书曾去 洛 ,鹤病悔游 秦 。”
词语解释:犬马恋  拼音:quǎn mǎ liàn
见“ 犬马恋主 ”。
词语解释:犬马恋主  拼音:quǎn mǎ liàn zhǔ
喻臣下眷怀君上。 三国 魏 曹植 《上责躬应诏诗表》:“踊跃之怀,瞻望反侧,不胜犬马恋主之情。” 南朝 宋 鲍照 《从临海王上荆初发新渚》诗:“狐兔怀窟志,犬马恋主情。”亦省作“ 犬马恋 ”。 唐 韦应物 《京师叛乱寄诸弟》诗:“上怀犬马恋,下有骨肉情。”
词语解释:犬台宫  拼音:quǎn tái gōng
汉 宫殿名。在 上林苑 中。《汉书·江充传》:“初, 充 召见 犬臺宫 。” 颜师古 注引 晋灼 曰:“《黄图》:‘ 上林 有 犬臺宫 ,外有 走狗观 也。’” 唐 杜牧 《李给事》诗之一:“ 元礼 去归 緱氏 学, 江充 来见 犬臺宫 。” 清 钱谦益 《葛将军歌》:“生惜不逢 汉武帝 ,鸿渐之翼困閭里, 犬臺宫 中应召见, 上林 牧羊躡草履。”
词语解释:犬马齿  拼音:quǎn mǎ chǐ
(1).臣子对君上卑称自己的年龄。 汉 董仲舒 《春秋繁露·郊事对》:“臣犬马齿衰,赐骸骨,伏陋巷。”
(2).用为对尊上卑称自己的年龄。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薛慰娘》:“﹝ 丰玉桂 ﹞拜曰:‘犬马齿二十有二,尚少良配。’” 清 钮琇 《觚賸·巡检附魂》:“﹝ 刘肇琨 ﹞戏语之曰:‘贵司行年几何?’则拱而对曰:‘卑职犬马齿五十七矣。’”
词语解释:犬马病  拼音:quǎn mǎ bìng
犹犬马之疾。 南朝 宋 鲍照 《与伍侍郎别》诗:“子无金石质,吾有犬马病。”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叶生》:“以犬马病,劳夫子久待,万虑不寧。”
词语解释:犬儿  拼音:quǎn ér
犹言小奴才。 明 王衡 《郁轮袍》第四折:“自家 赵履温 是也,九公主门下做一个有心的犬儿。”
词语解释:犬人  拼音:quǎn rén
《周礼》官名。《周礼·秋官·犬人》:“犬人掌犬牲……凡相犬牵犬者属焉,掌其政治。”
词语解释:犬马之齿
谦称自己的年龄
词语解释:犬妇
对人谦称儿媳妇
词语解释:犬马之劳  拼音:quǎn mǎ zhī láo
为主子或他人尽力的谦辞。《水浒传》第五八回:“厅上厅下一齐都道:‘愿效犬马之劳,跟随同去。’”《三国演义》第三八回:“ 孔明 见其意甚诚,乃曰:‘将军既不相弃,愿效犬马之劳。’”
词语解释:犬马之力  拼音:quǎn mǎ zhī lì
犹犬马之劳。《水浒传》第六七回:“不才愿施犬马之力,同共替天行道。”《三国演义》第二九回:“敢不效犬马之力,继之以死!”《说岳全传》第十三回:“我 岳飞 等今生不能补报,待转世来效犬马之力罢!”
词语解释:犬马之年  拼音:quǎn mǎ zhī nián
犹犬马齿。 三国 魏 曹植 《黄初六年令》:“将以全陛下厚德,究孤犬马之年,此难能也。”《京本通俗小说·西山一窟鬼》:“老媳妇犬马之年七十有五。”
词语解释:犬迹狐踪  拼音:quǎn jì hú zōng
喻低弱的身手。 元 王实甫 《丽春堂》第一折:“他每那祖宗是斑斕的大虫,料想俺将门下无犬跡狐踪。”
词语解释:犬铺  拼音:quǎn pù
指军营四面警犬守护之处。《资治通鉴·唐昭宗天复二年》:“ 朱全忠 穿蚰蜒壕围 凤翔 ,设犬铺、铃架以絶内外。” 胡三省 注:“凡行军下营,四面设犬铺,以犬守之。敌来则羣吠,使营中知所警备。”
词语解释:犬马之决  拼音:quǎn mǎ zhī jué
谓臣僚的果敢决断。《汉书·息夫躬传》:“其有犬马之决者,仰药而伏刃。”
词语解释:犬马之养  拼音:quǎn mǎ zhī yǎng
《论语·为政》:“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於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后因以“犬马之养”为供养父母的谦辞。 宋 王安石 《上相府书》:“故輒上书闕下,愿殯先人之丘冢,自託於筦库,以终犬马之养焉。” 清 袁枚 《随园随笔·诸经》:“疏称:臣早失父母,犬马之养,已无所施。”
词语解释:犬牙鹰爪  拼音:quǎn yá yīng zhǎo
喻善攫取的手段。 清 李渔 《比目鱼·征利》:“我这生财妙手,从来会抓。岂仗你犬牙鹰爪,纔能做家?”
词语解释:犬祸  拼音:quǎn huò
亦作“ 犬旤 ”。古代将与犬有关的变异视作凶兆,附会人事,称为“犬祸”。语出《史记·吕太后本纪》:“三月中, 吕后 祓,还过 軹道 ,见物如苍犬,据 高后 掖,忽弗復见。卜之,云 赵王如意 为祟。 高后 遂病掖伤。”《汉书·外戚传上·高祖吕皇后》:“太后持天下八年,病犬祸而崩。”《汉书·五行志中之上》:“於《易》《兑》为口,犬以吠守,而不可信,言气毁故有犬旤。”《隋书·五行志上》:“天夺其心,爵加於犬,近犬祸也。”《清史稿·灾异志四》:“《洪范》曰:‘金曰从革。’金不从革,则为咎徵。凡恆暘、诗妖、毛虫之孽、犬祸、金石之妖、白眚、白祥皆属之於金。”
词语解释:犬犹儿  拼音:quǎn yóu ér
汉字偏旁名称。通称“反犬旁”。例字如“狂”、“犹”、“独”等。
词语解释:犬封国  拼音:quǎn fēng guó
传说中的国名。《山海经·海内北经》:“ 犬封国 曰 犬戎国 ,状如犬。”
词语解释:犬夷  拼音:quǎn yí
即 犬戎 。《史记·齐太公世家》:“﹝ 文王 ﹞伐 崇 、 密须 、 犬夷 ,大作 丰邑 。” 郭沫若 《棠棣之花》第二幕:“分裂了,我们便不足以抵抗那西方的强敌-- 秦国 ,和那北方的异族-- 犬夷 。”参见“ 犬戎 ”。
词语解释:犬戎  拼音:quǎn róng
(1).古族名。 戎 人的一支。即 畎戎 。又称 畎夷 、 犬夷 、 昆夷 、 绲夷 等。《左传·闵公二年》:“ 虢公 败 犬戎 于 渭 汭。” 杜预 注:“ 犬戎 , 西戎 别在中国者。”《国语·周语上》:“ 穆王 将征 犬戎 。”《史记·宋微子世家》:“ 周幽王 为 犬戎 所杀, 秦 始列为诸侯。”
(2).旧时对我国少数民族的蔑称。 唐 杜甫 《扬旗》诗:“三州陷 犬戎 ,但见西岭青。” 浦起龙 心解:“谓上年十二月 高适 在事时, 吐蕃 陷 松 、 维 、 保 三州。” 唐 薛逢 《开元后乐》诗:“一自犬戎生 蓟北 ,便从征战老 汾阳 。”
(3).对外国侵略者的蔑称。 清 黄遵宪 《述怀再呈霭人樵野丈》诗:“鼠盗忽窃发,犬戎敢相逼。”
(4).古神话传说中的人种。《山海经·大荒北经》:“大荒之中,有山名曰 融父山 , 顺水 入焉。有人名曰 犬戎 。”
(5).传说中的国名。详“ 犬封国 ”。
词语解释:犬封国  拼音:quǎn fēng guó
传说中的国名。《山海经·海内北经》:“ 犬封国 曰 犬戎国 ,状如犬。”
词语解释:犬儿年  拼音:quǎn ér nián
见“ 狗儿年 ”。
词语解释:狗儿年  拼音:gǒu ér nián
俗称十二生肖之一狗所代表的年份。即戌年。《元朝秘史》卷五:“其后狗儿年秋…… 成吉思 於 答阑揑木儿格思 地面,与 察阿安塔塔尔 四种对阵。”亦作“ 犬儿年 ”。 明 袁宏道 《宿朱仙镇》诗:“马角不生龙蜕冷,酸心直到犬儿年。”
词语解释:犬兔俱毙  拼音:quǎn tù jù bì
《战国策·齐策三》:“ 齐 欲伐 魏 , 淳于髠 谓 齐王 曰:‘韩子卢者,天下之疾犬也;东郭逡者,海内之狡兔也。韩子卢逐东郭逡,环山者三,腾山者五,兔极於前,犬废於后,犬兔俱罢,各死其处。田父见之,无劳勌之苦而擅其功。’”后因以“犬兔俱毙”喻双方同归于尽。《新五代史·四夷附录一》:“ 废帝 怒曰:‘ 德钧 父子握彊兵,求大镇,苟能败 契丹 而破 太原 ,虽代予亦可。若翫寇要君,但恐犬兔俱毙。’”
词语解释:犬牙盘石  拼音:quǎn yá pán shí
《史记·孝文本纪》:“ 高帝 封王子弟,地犬牙相制,此所谓盘石之宗也,天下服其彊。”后因称封建王朝分封宗室子弟以巩固统治为“犬牙盘石”。 唐 元稹 《论教本书》:“然后选用贤良,树为藩屏,出则有 晋 、 郑 、 鲁 、 卫 之盛,入则有 东牟 、 朱虚 之强,盖所谓宗子维城,犬牙盘石之势。”
词语解释:犬吠之盗  拼音:quǎn fèi zhī dào
指穿窬之盗;小偷。《史记·酷吏列传》:“尽十二月,郡中毋声,毋敢夜行,野无犬吠之盗。”
词语解释:犬牙相错  拼音:quǎn yá xiāng cuò
(1).谓地界相接如犬牙交错。《汉书·中山靖王刘胜传》:“诸侯王自以骨肉至亲,先帝所以广封连城,犬牙相错者,为盘石宗也。” 颜师古 注:“错,杂也。言其地相交杂。”《三国志·吴志·诸葛恪传》:“又弟所在,与贼犬牙相错。” 清 冯桂芬 《江苏减赋记》:“犹详言 苏 常 犬牙相错,天时地利人事,无一不同,而赋额二倍,为不平不均之尤。”
(2).犹犬牙相制。《明史·广西土司传二·思恩》:“於是择地 荒田 建新郡,割 武缘 止戈 二里益之;又议割 上林 三里,而移 凤化县 治於其处。盖寓犬牙相错之意。”
词语解释:犬牙相制  拼音:quǎn yá xiāng zhì
(1).谓地界接连如犬牙交错,借以互相牵制。《史记·孝文本纪》:“ 高帝 封王子弟,地犬牙相制,此所谓盘石之宗也,天下服其彊。” 司马贞 索隐:“言封子弟境土交接,若犬之牙不正相当而相衔入也。”
(2).泛指互相制约、牵制。《旧唐书·文宗纪下》:“掎角之师,犬牙相制,大都通邑,无不有兵。” 明 焦竑 《焦氏笔乘续集·犬牙相制》:“ 湖广 五开卫 、 贵州 黎平府 同治一城; 湖广 镇远卫 、 贵州 镇远府 ,同治一城。似此者不可胜举,亦犬牙相制之意。”
词语解释:犬牙交错  拼音:quǎn yá jiāo cuò
(1).谓地界交错,如同狗牙。 清 魏源 《圣武记》卷十二:“且三省犬牙交错,有今日 川 ,明日 楚 ,后日 陕 者。” 郑观应 《盛世危言·防边》:“大 金沙 形势,其下游去 滇 远者姑置不论,其上游本为 滇 属者……直抵 金沙江 与 孟养 地犬牙交错。”
(2).谓物状如犬牙之参差。 郭小川 《昆仑行》诗:“山路险峻难行,巨石犬牙交错。”
(3).喻多种因素相错杂。 毛泽东 《论持久战》五六:“这样看来,长期而又广大的抗日战争,是军事、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犬牙交错的战争,这是战争史上的奇观。”
词语解释:犬吠之警  拼音:quǎn fèi zhī jǐng
喻小惊扰。《汉书·匈奴传赞》:“是时边城晏闭,牛马布野,三世无犬吠之警,菞庶亡干戈之役。” 明 陈子龙 《问古者天下凡郡县兼城无不周裕今百里一治称烦不理何故》:“今晏然无犬吠之警,而上下数牵,即一旦事起,復遣数四辈乎?”
词语解释:犬服  拼音:quǎn fú
狗皮做成的盛兵器的用具。《仪礼·既夕礼》:“主人乘恶车,白狗幦,蒲蔽,御以蒲菆,犬服。” 郑玄 注:“笭閒兵服,以犬皮为之,取坚也,亦白。” 贾公彦 疏:“笭閒兵服者,凡兵器建之於车上笭閒,丧家乘车亦有兵器自卫,以白犬皮为服。”
词语解释:犬儒  拼音:quǎn rú
原指古 希腊 犬儒学派的哲学家。他们提出绝对的个人精神自由,轻视一切社会虚套、习俗和文化规范,过着禁欲的简陋生活,被当时人讥为穷犬,故称。后亦泛指具有这些特点的人。 章炳麟 《〈无政府主义〉序》:“若能循齐物之眇义,任夔蚿之各适,一人百族,势不相侵,井上食李之夫,犬儒裸形之学,旷絶人间。” 鲁迅 《而已集·小杂感》:“蜜蜂的刺,一用即丧失了它自己的生命;犬儒的刺,一用则苟延了他自己的生命。”
词语解释:犬马之报  拼音:quǎn mǎ zhī bào
真诚报答他人的谦辞。《水浒传》第十一回:“异日不死,当効犬马之报。”
词语解释:犬齿  拼音:quǎn chǐ
人和哺乳动物牙齿的一种。位于切牙和前磨牙之间,上下颌各有两枚,齿冠锐利,适于撕裂食物。又名犬牙。
词语解释:犬马之疾  拼音:quǎn mǎ zhī jí
谦称自己的疾病。 汉 张衡 《东京赋》:“ 东京 之懿未罄,值余有犬马之疾,不能究其精详。” 宋 苏轼 《谢除龙图阁学士表》之一:“属圣神之履运,荷识拔之非常,犹冀桑榆之收,遽迫犬马之疾,力求闲散,庶免颠躋。” 清 姚鼐 《复汪进士辉祖书》:“足下书来久矣,有犬马之疾,今始閒,輒作记一首,寄请观之。”
词语解释:犬马恋主  拼音:quǎn mǎ liàn zhǔ
喻臣下眷怀君上。 三国 魏 曹植 《上责躬应诏诗表》:“踊跃之怀,瞻望反侧,不胜犬马恋主之情。” 南朝 宋 鲍照 《从临海王上荆初发新渚》诗:“狐兔怀窟志,犬马恋主情。”亦省作“ 犬马恋 ”。 唐 韦应物 《京师叛乱寄诸弟》诗:“上怀犬马恋,下有骨肉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