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韵字: 或选择韵部:
(2011-11-5)
十七霰去声 殿[piàn piān][zhuàn,传记]线便[biàn,便利][详注1][juàn,书卷][shàn,封禅][详注2][xuàn,打转、屡次][动词][同砚][详注3][拊手][yàn][qiàn][详注4][详注5][diàn][yuàn,衣饰][详注6][音伣。《广韵》牵挽也。][详注7]穿[音钏。贯也。《前汉·司马迁传》贯穿经传。][juàn,猪圈][详注8][xuàn][diàn][yuàn][tiàn][详注9][详注10]嬿[jiàn][躁急也]迿[jiàn][详注11][详注12]


注1:转 zhuàn,专去声。凡物自转则上声,以力转物则去声。
注2:援 音院。救助也,接也。《鲁语》为四邻之援,结诸侯之信。《注》所攀援以为助也。
注3:选 《玉篇》去绢切《广韵》思绢切《集韵》《正韵》须绢切,音噀。《礼·王制》命乡论秀士升之司徒,曰选士。《注》选,宣练反。
注4:饭 叶扶霰切,音卞。《苏辙诗》岸上游人暮不归,清香入袖凉吹面。投壶击鞠绿杨阴,共尽清尊餐白饭。
注5:拚 《唐韵》《集韵》《韵会》皮变切,音卞。抃本字。《说文》拊手也。《宋书·何承天传》歌拚就路。《注》手舞貌。互详抃字注。
注6:遣 缱去声。《广韵》人臣赐车马曰遣车。《正韵》将葬而祭曰遣奠。既祭,乃包牲体,载之以车,随柩而行,曰遣车。《礼·檀弓》遣车一乘。《注》人臣赐车马者,乃得有遣车。
注7:煎 音箭。《广韵》甲煎。《南史·范云传》甲煎浅俗比徐湛之。又甲煎,香名。《贞观纪闻》隋主每除夜焚沉香数车,光暗则以甲煎沃之,香闻数里。
注8:先 音霰。《增韵》先之也。《正韵》相导前后曰先后。《周礼·夏官·大司马》以先恺乐,献于社。《注》先犹导也。《史记·郦食其传》沛公吾所愿从游,莫为我先。又先事而为曰先。《易·乾卦》先天而天弗违。《礼·月令》先立春三日。又当后而前曰先。《左传·文二年》不先父食。《孟子》疾行先长者。《老子·道德经》先天地生。又《广韵》娣姒曰先后。《前汉·郊祀志》神君者,长陵女子。以乳死,见神于先后宛若。《注》孟康曰:兄弟妻相谓先后。师古曰:古谓之娣姒,今关中俗呼为先后,吴楚呼之为妯娌。
注9:剸 又《唐韵》《集韵》之转切《韵会》之啭切,专去声。断也。《广韵》细割切肉貌。
注10:辗 niǎn zhǎn,展去声。《广韵》水辗也。《集韵》转轮治谷也。
注11:趼 音砚。《说文》兽足企也。《尔雅·释畜》騉蹄趼,善升甗。《注》騉蹄如趼而健,善上山。《疏》趼,平也。谓蹄平正善升。
注12:瞑 音面。瞑眩剧也。又愦乱也。《书·说命》若药不瞑眩,厥疾弗瘳。一作眠眩。互详眠字注。
现代汉语字典本字分属于多个韵部:
 韵 平声
 韵 去声 音伣。《广韵》牵挽也。

繁体或异体字:霰韵,另见

牽 qiān
〈动〉
  • (形声。从牛,“冖”象牵牛的绳,玄声。本义:牵牛)
  • 同本义。引申为牵拉
  • 牵,引前也。——《说文》
  • 牵,引也。——《广雅》
  • 飱牵。——《周礼·宰夫》。司农注:“牲牢可牵而行者。”
  • 与其牵傍。——《周礼·牛人》。注:“牵傍,在辕外輓牛也。人御之,居其前曰牵,居其傍曰傍。”
  • 牵牛悔亡。——《易·夬》
  • 牵牛而过堂下者。——《孟子·梁惠王上》
  • 牵衣顿足拦道哭。——·杜甫《兵车行》
  • 回车叱牛牵向北。——白居易《卖炭翁》
  • 攀草牵棘。——《徐霞客游记·游黄山记》
  • 又如:牵笼(拉扯);牵红(牵巾。新郎新娘拜堂后,以两家红巾绾同心结,各牵一端而行);牵扭(拉住);牵役(谓被拉去从事劳役);牵拖(拖拉。形容行动困难);牵拉(牵引拉住)
  • 牵制
  • 令出不行谓之牵。——《管子·法法》
  • 牵于俗而芜秽。——《楚辞·招魂》
  • 此牵乎天者也。——张衡《西京赋》。注:“犹系也。”
  • 又如:牵笼(牵制束缚);牵肘(从旁牵制);牵物(为外物所牵制);牵挽(牵制);牵缀(犹牵制)
  • 牵连;牵累
  • 道而弗牵则和。——《礼记·学记》。疏:“谓牵偪。”
  • 牵复吉。——《易·小畜》。疏:“谓牵连。”
  • 又如:牵枝带梗(牵连;牵带);牵惹(牵连);牵及(牵连;关系到);牵染(牵累,株连);牵率(株连;拖累)
  • 牵强 。如:牵书搭俗(牵强附会);牵附(牵强附会);牵率(牵强附会);牵裂(牵强割裂)
  • 拘泥
  • 不牵于执。——《吕氏春秋·离俗》。注:“拘也。”
  • 又如:牵文(谓拘泥于字面);牵拘(拘泥;拘束);牵俗(拘泥于习俗)
  • 蔓延 。如:牵蔓(蔓延);牵漫(蔓延满布);牵绵(牵延连绵)
〈名〉
  • 指可牵走的牲畜如牛羊猪等
  • 脯资饩牵竭。——《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康熙字典古文:摼𢴡

  • 《唐韻》苦堅切《集韻》《韻會》輕煙切,𠀤音岍。 (先韵)
  • 《說文》引前也。从牛,象引牛之縻也。《易·夬卦》牽羊悔亡。《書·酒誥》肇牽車牛。《禮·曲禮》效馬效羊者,右牽之。效犬者,左牽之。
  • 又《周禮·天官·小宰》掌其牢禮,委積膳獻飮食賔賜之飱牽。《註》飱,夕食也。牽,牲牢可牽而行者。《左傳·僖三十三年》惟是脯資餼牽竭矣。《註》牽,謂牛羊豕。
  • 又《玉篇》挽也。《左傳·襄十年》牽帥老夫,以至於此。
  • 又《玉篇》連也。《易·小畜》九二牽復吉。《疏》牽謂牽連。
  • 又《玉篇》速也。《禮·學記》君子之敎喩也,道而勿牽。《疏》牽謂牽逼人。苟不曉知,亦不偪急,牽令速曉也。
  • 又《管子·法法篇》令出而不行,謂之牽。
  • 又拘也。《史記·六國表》學者牽於所聞。
  • 又牽牛,星名。《禮·月令》旦牽牛中。
  • 又地名。《春秋·定十四年》公會齊侯衞侯于牽。《註》魏郡黎陽縣東北有牽城。
  • 又人名。《左傳·成十七年》鮑牽見之。
  • 又姓。《後漢·皇甫規傳》實賴兗州刺史牽顥之淸猛。
  • 又《廣韻》苦甸切《集韻》輕甸切,𠀤音俔。 (霰韵)
  • 《廣韻》牽挽也。
  • 又《增韻》挽舟索,一名百丈牽。
  • 又叶詳均切。 (真韵)
  • 《急就章》盜賊繫囚搒笞臀朋,黨謀敗相引牽,欺誣詰狀還反眞。《韻會》亦作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