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韵字: 或选择韵部:
(2011-11-5)
共608,分8页显示   1  2  3  4  5 下一页
末字词组
万物无物杯中物时物芳物接物小物向物
人物神物应物遇物事物凡物秋物怪物
造物文物微物品物备物家物体物岁物
风物云物及物故物览物弃物泽物开物
景物俗物药物灵物英物逐物池中物游物
何物旧物齐物底物情物好物海物方物
节物感物百物民物爱物润物格物礼物
一物春物异物利物触物写物植物成物
外物尤物济物玩物遗物转物大物古物
物物长物生物鬼物博物庶物瑞物天物

词语解释:万物  拼音:wàn wù
(1).统指宇宙间的一切事物。《易·乾》:“大哉乾元,万物资始。”《史记·吕不韦列传》:“ 吕不韦 乃使其客人人著所闻,集论……二十餘万言。以为备天地万物古今之事,号曰《吕氏春秋》。” 唐 杜甫 《哀江头》诗:“忆昔霓旌下 南苑 ,苑中万物生颜色。” 明 王守仁 《〈大学〉问》:“大人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者也。” 艾青 《光的赞歌》三:“太阳啊,我们最大的光源,它从亿万万里以外的高空,向我们居住的地方输送热量,使我们这里滋长了万物,万物都对它表示景仰。”
(2).犹众人。《宋书·沉文秀传》:“﹝ 文秀 ﹞説 庆之 曰:‘主上狂暴如此,土崩将至,而一门受其宠任,万物皆谓与之同心。’”
词语解释:人物  拼音:rén wù
(1).人与物。《庄子·庚桑楚》:“夫至人者,相与交食乎地而交乐乎天,不以人物利害相攖,不相与为怪,不相与为谋,不相与为事,翛然而往,侗然而来。” 成玄英 疏:“夫至人虚心顺世,与物同波。”《隋书·律历志上》:“自夫有天地焉,有人物焉。” 明 张纶 《林泉随笔》:“言天地人物之理,固不随一人而存没也。”
(2).指人与财物、财富。《后汉书·段颎传》:“今 先零 杂种,累以反覆,攻没县邑,剽略人物,发冢露尸,祸及生死,上天震怒,假手行诛。” 宋 苏轼 《富郑公神道碑》:“ 宋 兴百三十年,四方无虞,人物岁滋。”
(3).特指人与其他动物。 康有为 《大同书》己部第一章:“若物类无此爱质,则人物之生不育,而万类灭絶久矣。故生生之道,爱类之理,乃一切人物之祖也。”
(4).指人。《文选·何晏〈景福殿赋〉》:“远则袭阴阳之自然,近则本人物之至情。” 李善 注:“《汉书》 晁错 对策曰:‘计安天下,莫不本於人情也。’”《醒世恒言·小水湾天狐贻书》:“主人家道:‘长官语音,不像 江 南人物。’ 王臣 道:‘实不相瞒,在下原是京师人氏。’” 沙汀 《航线》:“从房仓里和统仓里挤出各色各样随意装束着的人物,好象发生了火警。”
(5).他人。《东观汉记·第五伦传》:“ 伦 免官归田里,不交通人物,躬与奴共发棘田种麦。” 晋 葛洪 《抱朴子·自叙》:“口不及人之非,不説人之私……未尝论评人物之优劣。”《南史·傅縡传》:“负才使气,陵侮人物,朝士多衔之。”
(6).指才能杰出或声望卓著、有地位的人。《后汉书·许劭传》:“ 劭 与 靖 俱有高名,好共覈论乡党人物。” 唐 杜甫 《赠崔十三评事公辅》诗:“舅氏多人物,无慙困翮垂。” 赵彦材 注:“舅氏之家多有人材,必应如上所言騫腾富贵之事也。” 宋 范成大 《送通守林彦强寺丞还朝》诗:“地灵境秀有人物, 新安 府丞今第一。” 梁启超 《南海康先生传》第一章:“其人未出现以前与既出现以后,而社会之面目为之一变,若是者庶可谓之人物也已。” 沉从文 《萧萧》:“祖父是当地一个人物。”
(7).指人的品格、才干。 唐 李肇 《唐国史补》卷中:“ 贞元 中, 杨氏 、 穆氏 兄弟人物气概不相上下。” 唐 白居易 《唐故通议大夫和州刺史吴郡张公神道碑铭序》:“或以人物著,或以閽阀称。”
(8).指人的外貌。 宋 孙光宪 《北梦琐言》卷五:“ 卢 虽人物甚陋,观其文章有首尾,斯人也,以是卜之,他日必为大用乎?”《水浒传》第五七回:“众人看 徐寧 时,果然一表好人物:六尺五六长身体,团团的一个白脸,三牙细黑髭髯,十分腰细膀阔。”《初刻拍案惊奇》卷十六:“却见是一个中年婆娘,人物也倒生得乾浄。” 清 韩泰华 《无事为福斋随笔》卷下:“ 肃宗 谓 李揆 曰:‘卿门地、人物、文学,皆当世第一,信朝廷羽仪乎?’故时称三絶。” 田汉 《获虎之夜》:“ 陈 家起先嫌我们猎户出身,后来看得你人物还不错,才应允了。”
(9).指人的志趣情性。 宋 吴曾 《能改斋漫录·记诗》:“ 高秀实 茂华 ,人物高远,有出尘之资。”
(10).特指在某方面有代表性的人。 杨沫 《青春之歌》第一部第五章:“短短的一天时间,她简直把他看作理想中的英雄人物。”
(11).指辨别评述人的流品。《三国志·魏志·武帝纪》“其在君乎” 裴松之 注引 晋 司马彪 《续汉书》:“ 玄 ( 桥玄 )字 公祖 ,严明有才略,长於人物。”
(12).指以人物为题材的中国画。 宋 苏轼 《子由新修汝州龙兴寺吴画壁》诗:“丹青久衰工不蓺,人物尤难到今世。”
(13).文学作品和艺术品中的人物形象。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谈异七·西洋画》:“西洋所製玻瓈等器,多奇巧,曾见其所画人物,视之初不辨头目手足,以镜照之,即眉目宛然姣好。” 清 陈其元 《庸闲斋笔记·作官须明公罪私罪》:“门前有一大池,冬日涸水,取鱼于池底,起得四五寸土偶万计,人马戈甲,雕鏤精絶,儼然如生……然水中之土何以能结成人物,岂亦化工为之耶?” 丁玲 《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写在前面》:“只想把这个阶段的土改工作的过程写出来……人物不要太概念化就行了。”
词语解释:造物  拼音:zào wù
(1).见“ 造物者 ”。
(2).运气;福份。 元 无名氏 《刘弘嫁婢》第一折:“姑夫无了子嗣,各人的造物,你可怎么埋怨我,干我甚么事!”《警世通言·俞仲举题诗遇上皇》:“解元好个造物!即目三日之内,有分遇大贵人发跡,贵不可言。” 严敦易 注:“命运,福气。”
词语解释:造物者  拼音:zào wù zhě
特指创造万物的神。《庄子·大宗师》:“伟哉,夫造物者将以予为此拘拘也。” 唐 柳宗元 《始得西山宴游记》:“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 宋 苏轼 《答程天侔书》之一:“尚有此身,付与造物者,听其运转,流行坎止,无不可者。” 清 袁枚 《新齐谐·镜山寺僧》:“心念父忠诚谨厚,何造物者乃不与之后耶。” 冰心 《寄小读者》十一:“百忙中为我求安息,造物者!我对你安能不感谢?”《魏书·李彪传》:“生生得所,事事惟新,巍巍乎犹造物之曲成也。” 唐 韩愈 《南山诗》:“还疑造物意,固护蓄精祐。” 叶圣陶 《穷愁》:“造物弃我,竟如此耶?”
词语解释:风物  拼音:fēng wù
(1).风光景物。 晋 陶潜 《游斜川》诗序:“天气澄和,风物闲美。” 宋 张昇 《离亭燕》词:“一带江山如画,风物向秋瀟洒。” 冰心 《寄小读者》四:“我素喜北方风物,至此也不能不倾倒于 江 南之雅澹温柔。”
(2).风俗物产。 宋 梅尧臣 《送俞尚寺丞知蕲春县》诗:“应见言风物,於今有贡虵。” 瞿秋白 《饿乡纪程》一:“想起 江 南的风物,究竟是地理上文化上得天赋较厚呵。” 郭沫若 《孔雀胆》附录《〈孔雀胆〉资料汇辑》:“不仅为我把 梁王 妃的名字,把 通济桥 的废址,通同考查了出来,而且还提供了许多地方风物,使我的剧本得到分外的充实。”
(3).特指风俗,习俗。《明史·西域传四·天方》:“ 马哈麻 墓后有一井,水清而甘。泛海者必汲以行,遇颶风取水洒之即息。当 郑和 使西洋时,传其风物如此。”
词语解释:景物  拼音:jǐng wù
景致事物。多指可供观赏者。 晋 陆云 《大安二年夏四月大将军出祖王羊二公》诗之一:“景物臺暉,栋隆玉堂?” 宋 葛长庚 《摸鱼儿》词:“问 沧江 ,旧盟鸥鷺,年来景物谁主?” 巴金 《关于丽尼同志》:“小艇沿着沙面缓缓地流去,岸上的景物开始变为模糊。”
词语解释:何物  拼音:hé wù
亦作“ 何勿 ”。
(1).什么东西;什么人。《管子·小问》:“ 桓公 曰:‘何物可比於君子之德乎?’”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言语》:“帝问曰:‘ 夏侯湛 作《羊秉叙》,絶可想。是卿何物?有后不?’”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方志》:“ 卢志 於众坐问 陆士衡 :‘ 陆逊 陆抗 是君何物?’”
(2).什么,哪一个。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雅量》:“潮水至, 沉令 起彷徨,问:‘牛屋下是何物人?’”《晋书·王衍传》:“既去,目而送之曰:‘何物老嫗,生寧馨儿!然误天下苍生者,未必非此人也。’”《后汉书·文苑传·祢衡》“死公!云等道” 唐 李贤 注:“等道,犹今言何勿语也。” 宋 岳珂 《桯史·天子门生》:“ 檜 大怒曰:‘我杀 赵逵 ,如獼狐兔耳,何物小子,乃敢尔耶!’”
词语解释:节物  拼音:jié wù
(1).作为;行事。《吕氏春秋·士容》:“今日君民而欲服海外,节物甚高而细利弗赖。” 高诱 注:“节物,事也。行事甚高,细小之利不恃赖之也。”
(2).各个季节的风物景色。 晋 陆机 《拟明月何皎皎》诗:“踟蹰感节物,我行永已久。” 宋 苏舜钦 《秋夕怀南中故人》诗:“向夕依阑念昔游,萧条节物更他州。” 清 吴伟业 《矾清湖》诗:“生还爱节物,高会逢茱萸。” 沉尹默 《五月五日》诗:“节物忺人角黍香,榴花到眼益清狂。”
(3).应节的物品。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二:“ 靖康 初,京师织帛及妇人首饰衣服皆备四时,如节物则春旛、灯毬、竞渡、艾虎、云月之类。” 明 何良俊 《四友斋丛说摘抄·史二》:“中城兵马司前食盒塞道,至不得行,余怪问之,曰:‘此中城各大家至兵马处送节物也。’”《警世通言·金令史美婢酬秀童》:“ 金满 正在家中喫利市饭,忽见老门子 陆有恩 来拜年,叫道:‘ 金阿叔 恭喜了!有利市酒,请我吃碗!’ 金令史 道:‘兄弟,总是节物,不好特地来请得。今日来得极妙,且喫三盃。’”
词语解释:一物  拼音:yī wù
(1).一种事物;一件事物。《管子·白心》:“然而天不为一物枉其时,明君圣人亦不为一人枉其法。”《史记·周本纪》:“此一物足以释 西伯 ,况其多乎!” 唐 杜牧 《冬至日寄小侄阿宜》诗:“第中无一物,万卷书满堂。” 清 郑燮 《同起林上人重访仁公》诗之三:“莫教轻一物,可待报他生。” 马南邨 《燕山夜话·共通的门径》:“没有无所不知的博学之士,也没有只知一事一物而不知其他的专门家。”
(2).同类物;同一事。《周礼·夏官·校人》:“掌王马之政,辨六马之属,种马一物,戎马一物,齐马一物,道马一物,田马一物,駑马一物。” 宋 沉括 《梦溪补笔谈·药议》:“药有用根,或用茎叶,虽是一物,性或不同,苟未深达其理,未可妄用。” 苏曼殊 《断鸿零雁记》第十二章:“云耶,电耶,雨耶,雪耶,实一物也,不过因热度之异而变耳。”
(3).犹一事。《礼记·文王世子》:“行一物而三善皆得者,唯世子而已。” 郑玄 注:“物犹事也。” 南朝 梁武帝 《报侯景书》:“朕为万乘之主,岂可失信於一物。”
(4).犹言一个标准。《墨子·尚贤上》:“上之所以使下者,一物也;下之所以事上者,一术也。”
词语解释:外物  拼音:wài wù
(1).身外之物。多指利欲功名之类。《庄子·外物》:“外物不可必,故 龙逄 诛, 比干 戮, 箕子 狂, 恶来 死, 桀 紂 亡。” 南朝 梁 沉约 《述僧中食论》:“心神所以昏惑,由于外物扰之。扰之大者其事有三:一则势利荣名,二则妖妍靡曼,三则甘旨肥浓。” 唐 高适 《同群公宿开善寺赠陈十六所居》诗:“谈空忘外物,持诫破诸邪。” 宋 曾巩 《救灾议》:“先王之於救灾,髮肤尚无所爱,况外物乎!” 明 方孝孺 《赠林公辅序》:“彼或不知自身重而为外物所移夺者,自轻者也。”
(2).谓超脱于物欲之外。《庄子·大宗师》:“参日而后能外天下,已外天下矣,吾又守之,七日而后能外物。” 晋 葛洪 《抱朴子·明本》:“外物弃志,涤荡机变,忘富逸贵,杜遏劝沮,不恤乎穷,不荣乎达,不戚乎毁,不悦乎誉,道家之业也。” 唐 杜甫 《渼陂西南台》诗:“劳生愧 严 郑 ,外物慕 张 邴 。”
(3).指外界的人或事物。《南史·齐豫章文献王嶷传》:“讯访东宫玄圃,乃有栢屋,制甚古拙,臣乃欲坏取以奉太子,非但失之于前,且补接既多,不可见移,亦恐外物或为异论,不审可有垂许送东府斋理不?”《梁书·陶弘景传》:“虽在朱门,闭影不交外物,唯以披閲为务。” 唐 元稹 《赠乐天》诗:“不是眼前无外物,不关心事不经心。” 宋 陆游 《感怀》诗:“一窗修灯下,超然傲 羲 轩 。外物自变迁,内景常默存。”
词语解释:物物  拼音:wù wù
(1).指人对于万物的役使、支配。《庄子·在宥》:“有大物者,不可以物;物而不物,故能物物。” 成玄英 疏:“不为物用而用於物者也。” 晋 道支 《逍遥论》:“物物而不物於物,则遥然不我得。”
(2).指为外物所役使。 唐 王维 《谒璿上人》诗序:“色空无得,不物物也。”
(3).各种物品,各样事物。《汉书·王莽传上》:“物物卬市,日闋亡储。” 颜师古 注:“物物卬市,言其衣食所须皆买之於市。” 宋 梅尧臣 《答毛秘校》诗:“曷如握明镜,物物目所逢。” 金 元好问 《杂著》之一:“万期流转不须臾,物物观来定有无。” 严复 《救亡决论》:“一理之明,一法之立,必验之物物事事而皆然,而后定之为不易。”
(4).人人。《新唐书·裴矩传》:“ 矩 遂能廷争,不面从,物物若此,天下有不治哉?”
词语解释:无物  拼音:wú wù
不存在东西;空洞
词语解释:神物  拼音:shén wù
(1).神灵、怪异之物。《易·繫辞上》:“探賾索隐,钩深致远,以定天下之吉凶,成天下之亹亹者,莫大乎蓍龟。是故天生神物,圣人则之。” 唐 李白 《梁甫吟》:“ 张公 两龙剑,神物合有时。” 明 张纶 《林泉随笔》:“雷虽只是气,但有气便有形。神物气聚,则须有纔过便散。既有神物,则震死人书其背,夫復何怪?”
(2).指神仙。《史记·孝武本纪》:“上即欲与神通,宫室被服不象神,神物不至。”
词语解释:文物  拼音:wén wù
(1).指礼乐制度。古代用文物明贵贱,制等级,故云。《左传·桓公二年》:“夫德,俭而有度,登降有数,文物以纪之,声明以发之,以临百官。” 唐 杜甫 《行次昭陵》诗:“文物多师古,朝廷半老儒。”《旧唐书·褚无量传》:“请旁询硕儒,俯摭旧典,採曲臺之故事,行圆丘之正仪,使圣朝叶昭旷之涂,天下知文物之盛,岂不幸甚。” 宋 杨万里 《题望韶亭》诗:“ 尧 时文物也麄踈,礼乐犹带鸿荒餘。”
(2).文彩物色。 晋 葛洪 《抱朴子·诘鲍》:“宫室居处则有堵雉之限,冠盖旌旗则有文物之饰。”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章表》:“诗云‘为章於天’,谓文明也。其在文物,赤白曰章。”
(3).指车服旌旗仪仗之类。 南朝 宋 谢庄 《宋孝武帝哀策文》:“文物空严,鑾和虚卫。”《南史·齐豫章王嶷传》:“ 嶷 身长七尺八寸,善持容范,文物卫从,礼冠百僚。”《隋书·炀帝纪上》:“丙辰,上御观风行殿,盛陈文物,奏九部乐。” 唐 宋之问 《驾出长安》诗:“太平多扈从,文物有光辉。” 鲁迅 《书信集·致姚克》:“关于 秦 代的典章文物,我也茫无所知。”
(4).文人,文士。 唐 骆宾王 《夕次旧吴》诗:“文物俄迁谢,英灵有盛衰。” 宋 叶适 《刘子怡墓志铭》:“今两乡文物,争自磨洗,齐衡一州,自君始也。” 元 辛文房 《唐才子传·窦叔向》:“有卓絶之行,登第於 大历 初,远振佳名,为文物冠冕。”
(5).历代相传的文献古物。 唐 颜师古 《等慈寺碑》:“即倾许之人徒,收亡 隋 之文物。” 宋 文天祥 《跋诚斋〈锦江文稿〉》:“呜呼!庚申一变, 瑞 之文物煨烬十九。” 徐迟 《凤翔》:“精美贵重的文物,几座珍宝馆也陈列不了。”
(6).借谓文化悠久。 清 冯桂芬 《重建吴江松陵书院记》:“故数文物之邦,必曰东南。” 太平天囯 洪仁玕 《诛妖檄文》:“将见普天率土,仍是文物华人。”
词语解释:云物  拼音:yún wù
(1).云的色彩。《周礼·春官·保章氏》:“以五云之物,辨吉凶、水旱降丰荒之祲象。” 郑玄 注:“物,色也。视日旁云气之色…… 郑司农 云:以二至二分观云色,青为虫,白为丧,赤为兵荒,黑为水,黄为丰。”《左传·僖公五年》:“公既视朔,遂登观臺以望,而书,礼也。凡分、至、启、闭;必书云物,为备故也。” 杜预 注:“云物,气色灾变也。”《新唐书·李元谅传》:“既会, 元谅 望云物曰:‘不祥,虏必有变!’传令约部伍出阵。” 清 刘大櫆 《重修凤山台记》:“古之为臺者以书云物,后之为臺者以作观游。”
(2).云气、云彩。 晋 葛洪 《抱朴子·知止》:“若夫 善卷 、 巢 、 许 、 管 、 胡 之徒,咸蹈云物以高騖,依龙凤以竦迹。” 唐 杜甫 《敬赠郑谏议十韵》:“思飘云物外,律中鬼神惊。” 宋 范成大 《光相寺》诗:“云物为人布世界,日轮同我行虚空。”
(3).景物,景色。 南朝 齐 谢朓 《高松赋》:“尔乃青春受谢,云物含明,江皋緑草,曖然已平。” 宋 范成大 《冬至日铜壶阁落成》诗:“故园云物知何似,试上东楼直北看。” 夏曾佑 《丙申之冬入天津洎己亥秋始得归将行赋此》:“从此归帆好云物,分明点点入新愁。”
词语解释:俗物  拼音:sú wù
(1).对世俗庸人的鄙称。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排调》:“ 嵇 、 阮 、 山 、 刘 在竹林酣饮, 王戎 后往。 步兵 曰:‘俗物已復来败人意!’” 唐 薛用弱 《集异记·王涣之》:“此辈皆潦倒乐官,所唱皆《巴人》《下俚》之词耳,岂《阳春》《白雪》之曲俗物敢近哉!” 沙汀 《困兽记》四:“便是现在,她也并不满意他的,认为他只是一个穿着漂亮、毫无教养的俗物。”
(2).不高雅的物品。 宋 苏轼 《与徐得之书》之八:“ 得之 晚得子,闻之喜慰可知。不敢以俗物为贺,所用石砚一枚送上,须是学书时矣。”《儿女英雄传》第二八回:“但今日是你为妇之始,用这些俗物,非礼也。”
(3).通俗的东西。《红楼梦》第五十回:“众人都道:‘也要做些浅近的俗物才是。’ 湘云 想了一想,笑道:‘我编了一支“点絳唇”,却真是个俗物,你们猜猜。’”
词语解释:旧物  拼音:jiù wù
(1).指旧日的典章制度。《左传·哀公元年》:“祀 夏 配天,不失旧物。” 汉 潘勗 《册魏公九锡文》:“设官兆祀,不失旧物。” 唐 柳宗元 《贞符》:“其后有贤帝曰 光武 ,克绥天下,復承旧物。”
(2).引申指国家旧有的基业。 明 史可法 《复摄政睿亲王书》:“甚至如 玄宗 幸 蜀 ,太子即位 灵武 ,议者疵之,亦未尝不许以行权,幸其光復旧物也。”
(3).先人的遗物;原来所有之物。《晋书·王献之传》:“ 献之 徐曰:‘偷儿,青毡我家旧物,可特置之。’羣偷惊走。”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风操》:“灵牀上屏风,平生旧物。” 唐 李白 《去妇词》:“以此顦顇颜,空持旧物还。”
(4).旧人;过时的人。《南史·王僧虔传》:“吾在世虽乏德素,要復推排人间数十许年,故是一旧物,人或以比数汝耳。” 宋 苏辙 《移岳州谢状》:“岂意圣神御极,恩贷深广,不遗旧物,尚许北还。” 宋 张孝祥 《代总得居士上叶枢密》:“伏念某边徼微官,门阑旧物。”
词语解释:感物  拼音:gǎn wù
(1).谓有感于怪异之事。《文选·班彪〈王命论〉》:“是以 王 武 感物而折契, 吕公 覩形而进女。” 李善 注:“《汉书》曰: 高祖 常从 王媪 、 武负 貰酒,时饮醉卧, 武负 、 王媪 见其上常有怪。”
(2).见物兴感。 唐 韩愈 《荐士》诗:“念将决焉去,感物增恋嫪。”《诗刊》1977年第11期:“即所谓‘登山则情满于山’,感物咏志耳。”
(3).感动或感化他物。 汉 班固 《幽通赋》:“精通灵而感物兮,神动气而入微。”《后汉书·邳彤传》:“一夫荷戟大呼,则千里之将无不捐城遁逃,虏伏请降。自上古以来,亦未有感物动民其如此者也。” 明 刘基 《书绍兴府达鲁花赤九十子阳德政诗后》:“政之感人,犹气之感物也。”
词语解释:春物  拼音:chūn wù
(1).春日的景物。常指花卉;花朵。 南朝 齐 谢朓 《直中书省》诗:“朋情以鬱陶,春物方駘荡。” 唐 张乔 《杨花落》诗:“北斗南回春物老,红英落尽緑尚早。” 前蜀 韦庄 《寄园林主人》诗:“主人常不在,春物为谁开。”
(2).指酒。 宋 梅尧臣 《度支苏才翁挽词》之三:“自昔爱春物,罇深眼底红。”
词语解释:尤物  拼音:yóu wù
(1).指绝色美女。有时含有贬意。《左传·昭公二十八年》:“夫有尤物,足以移人;苟非德义,则必有祸。” 杨伯峻 注:“尤物,指特美之女。” 唐 陈鸿 《长恨歌传》:“意者不但感其事,亦欲惩尤物,窒乱阶,垂於将来者也。” 清 孔尚任 《桃花扇·却奁》:“世兄有福,消此尤物。”
(2).珍奇之物。《晋书·江统传》:“高世之主,不尚尤物。” 宋 陆游 《跋韩晋公子母犊》:“予平生见三尤物: 王公明 家 韩干 散马, 吴子副 家 薛稷 小鹤及此子母牛是也。” 清 赵翼 《啖荔戏书》诗:“就中一种更尤物,核小而尖谁结束。”
词语解释:长物  拼音:zhàng wù
好的东西。 清 富察敦崇 《燕京岁时记·土地庙》:“市无长物,惟花厂鸽市差为可观。”
(1).多馀的东西。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德行》:“﹝ 王大 ﹞见其坐六尺簟,因语 恭 :‘卿东来,故应有此物,可以一领及我。’ 恭 无言。 大 去后,即举所坐者送之。既无餘席,便坐荐上。后 大 闻之,甚惊曰:‘吾本谓卿多,故求耳。’对曰:‘丈人不悉 恭 , 恭 作人无长物。’” 唐 白居易 《销暑》诗:“眼前无长物,窗下有清风。” 宋 王禹偁 《送渤海吴倩序》:“视金玉如长物,以文学为己任。”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于去恶》:“ 陶 疑之,搜其囊篋,则笔研之外更无长物。” 鲁迅 《集外集拾遗补编·〈庚子送灶即事〉诗》:“家中无长物,岂独少黄羊!”
(2).指什物。 宋 苏舜钦 《迁居》诗:“京师重腾移,长物动数车。”
词语解释:杯中物  拼音:bēi zhōng wù
指酒。 晋 陶潜 《责子》诗:“天运苟如此,且进杯中物。” 唐 韩翃 《送齐明府赴东阳》诗:“风流好爱杯中物,豪荡仍欺陌上郎。” 宋 辛弃疾 《满江红·送信守郑舜举被召》词:“问人间,谁管别离愁?杯中物。” 元 关汉卿 《金线池》第二折:“你不肯冷落了杯中物,我怎肯生疎了絃上手。”亦作“ 杯中之物 ”。《醒世恒言·蔡瑞虹忍辱报仇》:“﹝ 蔡武 ﹞平昔别无所好,偏爱的是杯中之物,若一见了酒,连性命也不相顾。”
词语解释:应物  拼音:yìng wù
(1).顺应事物。《庄子·知北游》:“邀於此者,四枝彊,思虑恂达,耳目聪明,其用心不劳,其应物无方。” 锺泰 发微:“‘应物无方’,言不执滞也。”《史记·太史公自序》:“与时迁移,应物变化,立俗施事,无所不宜。” 宋 欧阳修 《道无常名说》:“无常以应物为功,有常以执道为本。”《西游记》第二回:“这猴王自从了道之后,身上有八万四千毛羽,根根能变,应物随心。”
(2).犹言待人接物。《晋书·外戚传·王濛》:“虚己应物,恕而后行。”《隋书·循吏传·刘旷》:“ 刘旷 ,不知何许人也。性谨厚,每以诚恕应物。” 明 孙柚 《琴心记·挑动春心》:“你看他清标应物,如春月之濯柳;英气逼人,似野鹤之出羣。” 清 姚鼐 《扬雄〈太玄〉目录序》:“虽庸愚不肖,苟筮之而见所以处事应物者,皆合乎圣人之道也。”
词语解释:微物  拼音:wēi wù
(1).细小的东西;小的生物。《韩非子·外储说左上》:“臣为削者也,诸微物必以削削之,而所削必大於削。” 南朝 梁 陆倕 《新刻漏铭》:“昔嘉量微物,盘盂小器,犹其昭德记功,载在铭典。” 明 韩洽 《雪下红》诗:“天道存微物,韶华惜岁阑。” 清 黄鷟来 《甲戌晤张蔚生喜而有赋》诗之二:“微物知报德,径寸传 隋 珠。”
(2).喻指卑下者。《南史·周朗传》:“ 朗 悖礼利口,宜合翦戮,微物不足乱典刑,特锁付边郡。”
(3).作自称之谦词。 南朝 宋 颜延之 《应诏宴曲水作诗》:“仰閲丰施,降惟微物。” 李善 注:“微物,自谓也。”
(4).菲薄的礼物。用作谦词。 明 杨珽 《龙膏记·旤媒》:“这些微物,聊充涂中之费。” 鲁迅 《书信集·致宋琳》:“极欲略备微物,聊申祝意,而南北道远,邮寄不便。”
词语解释:及物  拼音:jí wù
谓恩及万物。 唐 元稹 《册文武孝德皇帝赦文》:“溢美之名,既不克让;及物之泽,又何爱焉。” 唐 李翱 《与淮南节度使书》:“ 翱 自十五已后,即有志於仁义,见 孔子 之论高弟,未尝不以及物为首。” 宋 林逋 《和运使陈学士游灵隐寺寓怀》诗:“温颜煦槁木,真性驯幽禽,所以仁惠政,及物一一深。”
词语解释:药物  拼音:yào wù
能防治疾病、病虫害等的物品。《左传·昭公十九年》:“尽心力以事君,舍药物可也。” 晋 葛洪 《抱朴子·道意》:“屡值疫癘,当得药物之力。” 清 孙枝蔚 《客句容五歌》之三:“寒暖失时剧可忧,药物贫家那易求。” 严复 《原强续篇》:“盖察病而知致病之原,则其病将愈,唯病原真而后药物得,药物得而后其病乃有瘳,此不易之理也。”
词语解释:齐物  拼音:qí wù
(1). 春秋 、 战国 时 老庄 学派的一种哲学思想。认为宇宙间一切事物,如生死寿夭,是非得失,物我有无,都应当同等看待。这一思想,集中反映在 庄子 的《齐物论》中。 晋 刘琨 《答卢谌诗一首并书》:“远慕 老 庄 之齐物,近嘉 阮生 之放旷。” 宋 王安石 《季子》:“昔 庄周 丧其妻,鼓盆而歌; 东门吴 丧其子,比於未有。此弃人齐物之道,吾儒之罪人也。”
(2).使万物生长齐整。《汉书·律历志上》:“中吕,言微阴始起未成,著於其中旅助姑洗宣气齐物也。”
词语解释:百物  拼音:bǎi wù
犹万物。亦指各种货物。《礼记·祭法》:“ 黄帝 正名百物,以明民共财, 顓頊 能脩之。” 汉 王符 《潜夫论·务本》:“六畜生於时,百物聚於野,此富国之本也。” 唐 韩愈 《独钓》诗之四:“秋半百物变,溪鱼去不来。” 明 李诩 《戒庵老人漫笔·清明上河图》:“店肆所鬻,则若酒若饌若香若药若杂货百物,皆有题扁名氏,字画纤细,几至不可辨识。” 鲁迅 《华盖集续编·有趣的消息》:“向来所遭遇的呢,借了 安特来夫 的话来说,是‘没有花,没有诗’,就只有百物昂贵。”
词语解释:异物  拼音:yì wù
(1).珍奇的东西。《书·旅獒》:“不贵异物贱用物,民乃足。”《史记·刺客列传》:“太子日造门下,供太牢具,异物间进,车骑美女恣 荆軻 所欲。” 唐 元稹 《驯犀》诗:“ 贞元 之岁贡驯犀, 上林 置圈官司养……行地无疆费传驛,通天异物罹幽枉。”
(2).特指稀有的美食。《史记·郑世家》:“ 子公 之食指动,谓 子家 曰:‘佗日指动,必食异物。’及入, 灵公 进黿羹, 子公 笑曰:‘果然!’”
(3).不同之事;其他事物。《左传·定公元年》:“ 三代 各异物, 薛 焉得有旧?” 杨伯峻 注:“物犹事也,时不同,事各异。”《管子·小匡》:“少而习焉,其心安焉,不见异物而迁焉。” 尹知章 注:“异物,谓异事非其所当习者。” 宋 王安石 《上仁宗皇帝言事书》:“使各专其业而不见异物,惧异物之足以害其业也。”
(4).指其他事因。《墨子·尚同中》:“故古圣人之所以济事成功,名垂于后世者,无他故异物焉,曰唯能以尚同为政者也。”《韩非子·外储说右上》:“一举而入有功。所以然者,无他故异物,从 狐偃 之谋,假 颠頡 之脊也。”
(5).怪物。指妖魔鬼怪之类。《文选·宋玉〈高唐赋〉》:“卒愕异物,不知所出。縰縰莘莘,若生於鬼,若生於神。” 李周翰 注:“言其异物卒然而出,令人惊怪,不知从来。縰縰莘莘,如鬼神出入矣。” 唐 谷神子 《博异志·敬元颖》:“ 仲躬 乃当时命匠,令一信者与匠同入井中,但见异物,即令收之。”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巧娘》:“彼虽异物,情亦犹人。”
(6).指已死的人。《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化为异物兮,又何足患!” 司马贞 索隐:“谓死而形化为鬼,是为异物。” 唐 孟浩然 《过景空寺故融公兰若》诗:“故人成异物,过客独潸然。” 明 徐渭 《〈蒋扶沟公诗〉序》:“未更寒暄,伯已化为异物。”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新郎》:“骸骨衣裳,无可验证,何知吾儿遂为异物!”
(7).特指人死后遗体。 宋 王安石 《祭欧阳文忠公文》:“英魄灵气,不随异物腐散,而长在乎 箕山 之侧与 潁水 之湄。”
(8).指人类以外的生物。《文选·贾谊〈鵩鸟赋〉》:“异物来萃兮,私怪其故。” 张铣 注:“异物,则鵩也。” 唐 韩愈 《杂说》之三:“然吾观於人,其能尽其性而不类於禽兽异物者希矣。”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巧娘》:“彼虽异物,情亦犹人。”
词语解释:济物  拼音:jì wù
犹济人。 三国 魏 嵇康 《与山巨源绝交书》:“ 子文 无欲卿相而三登令尹,是乃君子思济物之意也。” 晋 葛洪 《抱朴子·崇教》:“今圣明在上,稽古济物,坚隄防以杜决溢,明褒贬以彰劝沮。” 前蜀 杜光庭 《温江县招贤观众斋词》:“歷代化人,随机济物,大惟邦国,普及幽明,俱赖神功,咸承景貺。” 清 姚鼐 《湖上作》诗之一:“岂忘济物情,审见人与己。”
词语解释:生物  拼音:shēng wù
(1).泛指自然界中一切有生命的物体。《礼记·乐记》:“土敝则草木不长,水烦则鱼鳖不大,气衰则生物不遂。” 唐 元稹 《含风夕》诗:“生物固有涯,安能比金石。” 邹韬奋 《关于〈生活日报〉问题的总答复》:“诸位都明白,一切生物都不能离开环境而生存。”
(2).指活的动物。《庄子·人间世》:“汝不知夫养虎者乎,不敢以生物与之,为其杀之之怒也。” 清 李斗 《扬州画舫录·小秦淮录》:“平时入市,一见生物,出钱买放之。如无钱,则合掌礼拜,皆以既见生物,必得放之为愿。”
(3).生长万物。《荀子·礼论》:“天能生物,不能辨物也;地能载人,不能治人也。” 汉 董仲舒 《春秋繁露·阳尊阴卑》:“爱气以生物,严气以成功,乐气以养生,哀气以丧终,天之志也。”《明史·外国传四·琉球》:“天地以生物为心,帝王乃可絶人类乎!”亦指种植农作物。 明 宋应星 《天工开物·锤锻》:“凡治地生物,用锄、鎛之属。”
(4).未经煮熟之物。 宋 俞文豹 《吹剑录外集》:“ 唐 柳元度 年八十而强力,人问之,曰,但不以气海煖冷物、熟生物……盖不经烟火乃生物也。”
词语解释:时物  拼音:shí wù
(1).指一定时间内的事物。《易·繫辞下》:“六爻相杂,唯其时物也。” 韩康伯 注:“物,事也。”
(2).应时的作物。《后汉书·章帝纪》:“宜助萌阳,以育时物。”
(3).应时的食物。《三国志·吴志·孙晧传》“司空 孟仁 卒” 裴松之 注引 晋 张勃 《吴录》:“﹝ 孟仁 ﹞每得时物,来以寄母。” 宋 孟元老 《东京梦华录·是月巷陌杂卖》:“是月时物,巷陌路口,桥门市井,皆卖大小米水饭、炙肉。” 清 俞樾 《春在堂随笔》卷七:“ 乐氏 至孝,凡遇时物,必遣女踰岭餽其姑。”
(4).时节景物。 唐 杜甫 《故著作郎贬台州司户荥阳郑公虔》诗:“操纸终夕酣,时物集遐想。” 清 谭献 《〈唐诗录〉序》:“揽时物之迁变,感家室之仳别。”
词语解释:遇物  拼音:yù wù
犹言待人接物。《南史·袁粲传》:“ 袁濯儿 不逢朕,员外郎未可得也,而敢以寒士遇物。” 唐 韩愈 《荐樊宗师状》:“谨洁和敏,持身甚苦,遇物仁恕,有材有识,可任以事。” 宋 秦观 《南池》诗:“遇物贵含垢,修身戒明污。”
词语解释:品物  拼音:pǐn wù
(1).犹万物。《易·乾》:“云行雨施,品物流形。” 汉 蔡邕 《太尉汝南李公碑》:“惟清惟敏,品物以熙。” 唐 刘肃 《大唐新语·釐革》:“宜革前弊,庶上下交泰,品物咸通。”《宋史·乐志七》:“阳和啟蛰,品物皆春。” 明 宋濂 《松风阁记》:“天机一动,随品物以流形。”
(2).指各类特定范围之物。各种神物。《国语·楚语下》:“天子徧祀羣神品物。” 韦昭 注:“品物,谓若八蜡所祭猫虎昆虫之类。”
(3).指各类特定范围之物。各种肴馔。 唐 冯贽 《云仙杂记·品物互徵古事》:“ 房璘 至人家,凡閲四筵,摘其品物,互徵古事,一一切当。”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张鸿渐》:“俄倾,罗酒浆,品物精洁。”
(4).物品,东西。 郁达夫 《浙东景物纪略·冰川纪秀》:“凡中国画或水彩画里所用得着的各种点景的品物,都已经齐备了。”
词语解释:故物  拼音:gù wù
旧物;前人遗物。《古诗十九首·回车驾言迈》:“所遇无故物,焉得不速老?”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言语》:“ 庾穉恭 为 荆州 ,以毛扇上 武帝 , 武帝 疑是故物。” 宋 何薳 《春渚纪闻·金龙砚》:“余友 何持之 , 滕庄敏 之甥,所蓄瑰异,多外舅故物,而有赏鉴。” 清 孙枝蔚 《乱后过瓜州》诗:“穷途愁白马,故物对青山。”
词语解释:灵物  拼音:líng wù
(1).祥瑞之物。《后汉书·光武帝纪下》:“今天下清寧,灵物仍降。” 南朝 梁 江淹 《赤虹赋》:“彼灵物之詎几,象火灭而出红。” 唐 韩愈 《为宰相贺白龟状》:“斯皆陛下圣德所施,灵物来效。”
(2).珍奇神异之物。《后汉书·南蛮西南夷传论》:“若乃藏山隐海之灵物,沉沙栖陆之瑋宝,莫不呈表怪丽,雕被宫幄焉。” 唐 元稹 《兔丝》诗:“灵物本特达,不復相缠縈。” 宋 鲁应龙 《闲窗括异志》:“黿鼉龟鷩,水族中之灵物也。”
(3).神灵,神明。 唐 白居易 《刘白唱和集解》:“在在处处,应当有灵物护之。” 宋 范仲淹 《滕子京以真箓相示因以赠之》诗:“非有灵物持,此书安得全。”
(4).修仙得道之物。 清 王韬 《淞滨琐话·药娘》:“以我揣之,必是灵物幻化,非鬼即狐。”
词语解释:底物  拼音:dǐ wù
(1).何物。 唐 杜甫 《解闷》诗之七:“陶冶性灵存底物?新诗改罢自长吟。” 唐 杜荀鹤 《钓叟》诗:“渠将底物为香饵,一度抬竿一箇鱼?” 宋 苏轼 《赠葛苇》诗:“消遣百年须底物?故应怜我不归耕。”参见“ 底事 ”。
(2).此物。 唐 元稹 《神麯酒》诗:“髣髴中圣日,希夷来大庭。眼前须底物,座右任他铭。”
词语解释:底事  拼音:dǐ shì
(1).何事。 唐 刘肃 《大唐新语·酷忍》:“天子富有四海,立皇后有何不可,关汝诸人底事,而生异议!” 宋 张元干 《贺新郎·送胡邦衡侍制赴新州》词:“底事 崑崙 倾 砥柱 ,九地黄流乱注?” 清 赵翼 《陔馀丛考·底》:“ 江 南俗语,问何物曰底物,何事曰底事。 唐 以来已入诗词中。” 陈毅 《为苏南磨擦答某君书》诗:“投降缘底事?敌伪已图穷。”
(2).此事。 宋 林希逸 《题达摩渡芦图》诗:“若将底事比渠儂,老胡暗中定羞杀。” 清 李渔 《蜃中楼·怒遣》:“归向慈亲告,底事羞还怕。”
词语解释:民物  拼音:mín wù
(1).泛指人民、万物。 汉 蔡邕 《陈太丘碑》:“神化著於民物,形表图於丹青。” 宋 张孝祥 《与明守赵敷文书》:“执事以慈惠之师,有来作牧,布宣德意,使田野按堵,民物康阜。”《清史稿·世祖纪二》:“朕亲政以来,夙夜兢业,每期光昭祖德,蚤底治平,克当天心,以康民物。”
(2).民众的财物。《后汉书·翟酺传》:“帑藏单尽,民物彫伤。”《三国志·魏志·高堂隆传》:“天作淫雨, 冀州 水出,漂没民物。”
(3).犹民情、风俗。《宋书·武帝纪下》:“古之王者,巡狩省方,躬览民物,搜扬幽隐,拯灾卹患。” 宋 苏舜钦 《先公墓志铭》:“既省政,恶民物之薄。” 明 申涵光 《宿金提驿》诗:“暂宿 恆 南驛,重悲 蓟 北天。山河仍故国,民物忆初年。”
词语解释:利物  拼音:lì wù
(1).益于万物。《易·乾》:“利物足以和义。” 孔颖达 疏:“言君子利益万物,使物各得其宜。” 唐 李翱 《祭中书韦相公文》:“利物之至,宜乎得政。” 明 无名氏 《四贤记·构衅》:“浪跡江湖,济人利物。”
(2).竞赛的奖品、彩头。 元 无名氏 《射柳捶丸》第四折:“明晃晃摆着利物,齐臻臻列着这士卒。”《水浒传》第九回:“这锭银子,权为利物;若是赢的,便将此银子去。”《红楼梦》第七五回:“必须立了罚约,赌个利物,大家才有勉力之心。”
(3).钱财。《醒世恒言·小水湾天狐贻书》:“某非为口腹利物,不过游戏试技耳。”《警世通言·吕大郎还金完骨肉》:“那布商因为稽迟了 吕玉 的归期,加倍酬谢。 吕玉 得了些利物,等不得布商收货完备,自己贩了些粗细绒褐,相别先回。”
词语解释:玩物  拼音:wán wù
(1).供玩弄、玩赏的人或器物。《晏子春秋·外篇上八》:“君之玩物,衣以文绣;君之鳧雁,食以菽粟。” 宋 张齐贤 《洛阳缙绅旧闻记·石中获小龟》:“五六人乘间於 洛 滨,选拣白石为玩物。” 鲁迅 《徬徨·祝福》:“ 祥林嫂 ,被人们弃在尘芥堆中的,看得厌倦了的陈旧玩物……现在总算被无常打扫得干干净净了。”
(2).观赏景物。 晋 陆云 《高冈》诗:“幽居玩物,顾景自颐。” 宋 王安石 《饭祈泽寺》诗:“玩物岂能留,干时吾自懒。” 明 何景明 《画马行》:“吁嗟玩物竟何益,遗跡徒使丹青播。”
(3).指沉迷于所好之物。
(4).犹玩世。谓以游戏态度对待事物。 宋 叶适 《故宝谟阁赵公墓志铭》:“然是人也,与世务常多闕短,而精通流速者,挟己长以玩物矣。” 姚华 《曲海一勺·明诗》:“以若所云,则是至圣删诗,不免玩物,‘五经’传世,其一可废,岂不谬哉!”
词语解释:鬼物  拼音:guǐ wù
(1).鬼;鬼怪。《列子·黄帝》:“有一人从石壁中出,随烟烬上下,众谓鬼物。”《汉书·刘向传》:“上復兴神僊方术之事,而 淮南 有枕中《鸿寳》《苑祕书》。书言神僊使鬼物为金之术,及 邹衍 重道延命方。” 唐 韦应物 《杂体》诗之二:“黄昏窥人室,鬼物相与期。” 宋 徐铉 《稽神录·陈守规》:“馆素凶, 守规 始至,即鬼物昼见,奇形怪状,变化倐忽。” 鲁迅 《集外集拾遗·〈何典〉题记》:“至于书呢?那是,谈鬼物正像人间,用新典一如古典。”
(2).喻指令人怪异惊惧的事物。 唐 杜甫 《奉汉中王手札》诗:“夷音迷咫尺,鬼物倚朝昏。” 仇兆鳌 注:“夷音、鬼物,厌蛮俗之丑恶。” 宋 范成大 《六月七日夜起坐殿庑取凉》诗:“榱楣共突兀,鬼物相枝撑。”
词语解释:芳物  拼音:fāng wù
芳香之物。多指花卉草木。 唐 韦应物 《与友生野饮效陶体》诗:“始自翫芳物,行当念徂春。” 宋 梅尧臣 《戏答持烛之句依韵和永叔》:“归时虽已过寒食,芳物犹能逐暖风。” 宋 晁补之 《鱼沟怀家》诗:“归来未应芳物老,桃花如锦遍 松溪 。”
词语解释:事物  拼音:shì wù
(1).客观存在的一切物体和现象。《尹文子·大道上》:“察其所以然,则形名之与事物,无所隐其理矣。” 唐 韩愈 《送高闲上人序》:“天地事物之变,可喜可愕。” 郭小川 《新路歌》:“事物的变化,由于它有矛盾斗争在内。”
(2).事务;事情。 唐 刘肃 《大唐新语·聪敏》:“ 同州 事物殷繁,司户尤甚。” 宋 叶适 《祭赵几道文》:“事物之碎,多於髮丝。”
(3).指尘世;世事。 宋 陆游 《孝宗皇帝挽词》:“凝神超事物,观妙极希夷。”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双树幻钞引》:“为 老氏 之道者曰清静……清静矣,即未能长生,而足以亡扰於事物。”
词语解释:备物  拼音:bèi wù
(1).备办各种器物。《易·繫辞上》:“备物致用,立成器以为天下利,莫大乎圣人。” 孔颖达 疏:“谓备天下之物,招致天下所用,建立成就天下之器以为天下之利。”《国语·楚语下》:“夫神以精明临民者也,故求备物,不求丰大。”《后汉书·隗嚣传》:“虽未备物,神明其舍诸。”
(2).指仪卫、祭祀等所用的器物。《左传·定公四年》:“备物典策,官司彝器。” 孔颖达 疏引 服虔 云:“当谓国君威仪之物,若今繖扇之属。” 王引之 《经义述闻·春秋左传下》“备物典策”:“备物即服物也。经传多言服物……‘服’与‘备’古字通。”《文选·干宝〈晋纪总论〉》:“始当非常之礼,终受备物之锡。” 张铣 注:“备物,谓祭器之物。”《梁书·皇后传·高祖丁贵嫔》:“遗备物乎营寝,掩重閽於窒息。”《资治通鉴·晋成帝咸康七年》:“备物典策,皆从殊礼。” 胡三省 注:“余谓车輅、旂章、弓矢、斧鉞,皆可以言备物。”
词语解释:览物  拼音:lǎn wù
观看风物。 南朝 宋 谢灵运 《于南山往北山经湖中瞻眺》诗:“抚化心无厌,览物眷弥重。” 唐 杜甫 《客居》诗:“览物想故国,十年别荒村。” 宋 范仲淹 《岳阳楼记》:“迁客骚人,多会於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词语解释:英物  拼音:yīng wù
杰出的人物。《晋书·桓温传》:“ 桓温 字 元子 ……生未朞而 太原 温嶠 见之,曰:‘此儿有奇骨,可试使啼。’及闻声,曰:‘真英物也。’” 宋 文天祥 《酹江月·驿中言别友人》词:“水天空阔,恨东风不借、世间英物。”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于江》:“ 异史氏 曰:‘农家者流,乃有此英物耶……非直勇也,智亦异焉。’”
词语解释:情物  拼音:qíng wù
指思想内容。《南齐书·文学传·陆厥》:“意者亦质文时异,古今好殊,将急在情物,而缓於章句。”
词语解释:爱物  拼音:ài wù
(1).爱护万物。《孟子·尽心上》:“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 章炳麟 《菌说》:“ 荀子 曰:‘万物同宇而异体。’以异体故必自亲亲始,以同宇故必以仁民爱物终。”
(2).心爱的东西。 唐 张祜 《将至衡阳道中作》诗:“长年无爱物,深话少情人。” 杨朔 《雪花飘飘》:“ 桃树爷爷 有件时刻不离身的爱物,那就是支唢呐。”
词语解释:触物  拼音:chù wù
接触景物、事物。 晋 张载 《七哀诗》之二:“哀人易感伤,触物增悲心。” 唐 卢纶 《上巳日陪齐相公花楼宴》诗:“持杯凝远睇,触物结幽情。”
词语解释:遗物  拼音:yí wù
(1).谓超脱于世物之外。《文选·贾谊〈鵩鸟赋〉》:“至人遗物兮,独与道俱。” 李善 注:“《鶡冠子》曰:圣人捐物。” 汉 傅毅 《舞赋》:“启泰真之否隔兮,超遗物而度俗。” 宋 苏轼 《海月辩公真赞》:“故高举远引、山栖絶俗之士,不屑为之,惟清通端雅、外涉世而中遗物者,乃任其事。”
(2).指古代或死者留下来的物件。 三国 魏 曹丕 《悼夭赋》:“感遗物之如故,痛尔身之独亡。”《宋书·张敷传》:“至十岁许,求母遗物,而散施已尽,唯得一扇,乃缄録之。” 明 叶子奇 《草木子·克谨》:“ 至正 初, 扬子江 一夕忽竭,舟楫皆阁於涂中,露有钱货无数,盖是累覆舟之遗物也。” 吴组缃 《山洪》一:“他的身体粗大,穿着泛成灰黄色的黑布棉袍--这是分得的阿爸的遗物。” 郭沫若 《中国史稿》第一编第一章第二节:“这个地点地层清楚,遗物集中,动物化石也相当丰富。”
(3).指他人遗失的物件。《南齐书·王敬则传》:“郡旧多剽掠,有十数岁小儿於路取遗物,杀之以徇,自此道不拾遗,郡无劫盗。”《宋史·李穆传》:“ 穆 幼能属文,有至行。行路得遗物,必访主归之。”
词语解释:博物  拼音:bó wù
(1).通晓众物。 汉 桓宽 《盐铁论·杂论》:“ 桑大夫 据当世,合时变,推道术,尚权利,辟略小辩,虽非正法,然巨儒宿学,恶然大能自解,可谓博物通士矣。” 宋 欧阳修 《笔说·博物说》:“草木虫鱼,《诗》家自为一学,博物尤难。” 清 徐发 《〈蚓庵琐语〉序》:“ 姬公 多艺, 子产 博物,自古而然。”
(2).指通晓各种事物的人。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摩揭陀国下》:“於是客游后进,详论艺能,其退走者固十七八矣。二三博物,众中次詰,莫不挫其鋭,頽其名。”
(3).指万物。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摩腊婆国》:“昔此邑中,有 婆罗门 ,生知博物,学冠时彦,内外典籍,究极幽微。” 宋 苏轼 《以石易画晋卿难之复次韵》:“欲观博物妙、故以求马卜。”
(4).旧时对动物、植物、矿物、生理等学科的统称。
词语解释:接物  拼音:jiē wù
(1).接触外物。《太平御览》卷七四引《尹文子》:“盲者不观,无以接物。”《淮南子·氾论训》:“目无以接物也。” 三国 魏 嵇康 《声无哀乐论》:“夫喜、怒、哀、乐、爱、憎、惭、惧,凡此八者,生民所以接物传情,区别有属,而不可溢者也。”
(2).谓与人交往。《汉书·司马迁传》:“教以慎於接物,推贤进士为务。”《三国志·吴志·虞翻传》“ 翻 一见之,便与友善,终成显名” 裴松之 注引 晋 虞预 《会稽典录》:“倾心接物,士卒皆为尽力。” 宋 欧阳修 《六一笔说·富贵贫贱说》:“推诚以接物,有害其身者,仁人不悔也。” 清 侯方域 《壮悔堂记》:“君子之自处也谦,而其接物也恭。” 沉从文 《从文自传·我读一本小书同时又读一本大书》:“这类善于殴斗的人物……豁达大度,谦卑接物,为友报仇,爱义好施,且多非常孝顺。”
词语解释:凡物  拼音:fán wù
(1).犹万物。《管子·幼官》:“凡物开静,形生理,常至命。”
(2).犹凡人,普通人。 唐 袁郊 《甘泽谣·嬾残》:“时 鄴侯 李泌 寺中读书,察 嬾残 所为,曰:‘非凡物也。’” 宋 朱彧 《萍洲可谈》卷三:“ 张 买得婢,年三十餘,虽不艷丽,风骨语论,非凡物也。”
词语解释:家物  拼音:jiā wù
自己家中的东西。《北史·孙腾传》:“﹝ 孙腾 ﹞纳贿不知纪极,官赠非财不行,餚藏银器,盗为家物,亲狎小人,专为聚敛。”《花城》1981年第6期:“ 心心 从每一件家物都能联想到失去的双亲。”
词语解释:弃物  拼音:qì wù
(1).被丢弃之物;废物。《老子》:“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 唐 杜甫 《舟出江陵南浦奉寄郑少尹审》诗:“百年同弃物,万国尽穷途。” 清 李渔 《闲情偶寄·器玩·茶具》:“凡製茗壶,其嘴务直,购者亦然。一曲便可忧,再曲则称弃物矣。”
(2).比喻没用之人。 清 昭槤 《啸亭续录·刘文清语》:“ 乾隆 末, 和相 当权,最尚奢华……其衣冠敝陋、悃幅无华者,人皆视为弃物。”
词语解释:逐物  拼音:zhú wù
追求外物。语出《庄子·天下》:“借乎 惠施 之才,駘荡而不得,逐万物而不反。” 三国 魏 嵇康 《答向子期难养生论》:“君子识智以无恒伤生,欲以逐物害性。” 晋 葛洪 《抱朴子·酒诫》:“是以智者严櫽括於性理,不肆神以逐物。” 明 吴承恩 《赠张乐一》诗:“世人嗜好苦不常,纷纷逐物何颠狂。” 严复 《救亡决论》:“同时 陆 氏兄弟,已有逐物破道之讥。”
词语解释:好物  拼音:hǎo wù
精美的物品。《汉书·杨恽传》:“ 冒顿单于 得 汉 美食好物,谓之殠恶, 单于 不来明甚。”《三国志·魏志·东夷传》:“悉可以示汝国中人,使知国家哀汝,故郑重赐汝好物也。”
词语解释:润物  拼音:rùn wù
滋润万物
词语解释:写物  拼音:xiě wù
描绘人或物。 唐 王蔼 《祖二疏图记》:“ 吴郡 顾生 能写物,笔下状人,风神情度,甚得其态。” 唐 曹邺 《从天平节度使游平流园》诗:“自怜不羈者,写物心常简。” 宋 曾巩 《齐州杂诗》序:“虽病不饮酒,而间为小诗,以娱情写物,亦拙者之适也。”
词语解释:转物  拼音:zhuǎn wù
买卖货物。《史记·越王句践世家》:“﹝ 范蠡 ﹞於是自谓 陶朱公 。復约要父子耕畜,废居,候时转物,逐什一之利。居无何,则致貲累巨万。天下称 陶朱公 。”
词语解释:庶物  拼音:shù wù
众物,万物。《易·乾》:“保合大和,乃利贞。首出庶物,万国咸寧。”《孟子·离娄下》:“ 舜 明於庶物,察於人伦。” 汉 桓宽 《盐铁论·本议》:“致远穷深,所以交庶物而便百姓。”
词语解释:小物  拼音:xiǎo wù
(1).小事。《墨子·鲁问》:“世俗之君子,皆知小物而不知大物。今有人於此,窃一犬一彘,则谓之不仁,窃一国一都,则以为义。”《国语·晋语九》:“夫君子能勤小物,故无大患。”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规箴》:“ 孙休 好射雉,至其时,则晨去夕反,羣臣莫不止諫:此为小物,何足甚躭。” 清 陈确 《寿高声野七十序》:“其行谨大闲而克勤小物。”
(2).犹言小家伙、小东西。《宋书·恩倖传·徐爰》:“比边难未靖,安众以惠,戎略是务,政纲从简,故得使此小物,乘宽自纵。乃合投畀豺虎,以清王猷。”
(3).价值不高的物品。 睡虎地 秦 墓竹简《金布律》:“有买及买(卖)殹(也),各婴其贾(价)小物不能各一钱者,勿婴。”《后汉书·南匈奴传》:“朕不爱小物於单于,便宜所欲,遣驛以闻。”《资治通鉴·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夫繁缨,小物也,而 孔子 惜之。”
词语解释:秋物  拼音:qiū wù
(1).秋季的农作物。《诗·大雅·生民》“载谋载惟” 唐 孔颖达 疏:“秋物之成,赖郊祀之福。”
(2).秋季的景物。 唐 白居易 《内乡村路作》诗:“ 渭 村秋物应如此,枣赤梨红稻穗黄。” 元 刘祁 《归潜志》卷十三:“俯视重峯复岭,秋物烂斑。”
词语解释:体物  拼音:tǐ wù
(1).生成万物。《礼记·中庸》:“鬼神之为德,其盛矣乎!视之而弗见,听之而弗闻,体物而不可遗。” 郑玄 注:“体,犹生也;可,犹所也。” 孔颖达 疏:“言鬼神之道生养万物无不周徧,而不有所遗;言万物无不以鬼神之气生也。” 清 戴震 《原善》卷上:“‘形而上’者,阴阳鬼神胥是也,体物者也……五行之成形质者,则器也;其体物者,道也。”
(2).描述事物;摹状事物。 晋 陆机 《文赋》:“诗缘情而綺靡,赋体物而瀏亮。” 唐 段成式 《酉阳杂俎·木篇》:“ 庾信 谓 魏 使尉 瑾 曰:‘我在 鄴 ,遂大得蒲萄,奇有滋味。’ 陈昭 曰:‘作何形状?’ 徐君彦 曰:‘有类软枣。’ 信 曰:‘君殊不体物,何得不言似生荔枝?’” 王国维 《人间词话》八:“ 美成 ( 周邦彦 )深远之致不及 欧 秦 ,唯言情体物,穷极工巧,故不失为第一流之作者。”
词语解释:泽物  拼音:zé wù
施恩于人,做好事。 明 宋濂 《溧水端氏家牒序》:“ 安生 邦远 ,字 国用 ,幼孤,能自振其家。每以泽物为务,借贷而不偿者焚其券,如古之宽厚长者。”
词语解释:池中物  拼音:chí zhōng wù
比喻蛰居无为的人。《三国志·吴志·周瑜传》:“ 刘备 以梟雄之姿,而有 关羽 、 张飞 熊虎之将……恐蛟龙得云雨,终非池中物也。” 唐 杜甫 《七月三日戏呈元二十一曹长》诗:“吾子得神仙,本是池中物。” 金 元好问 《壬辰十二月车驾东狩后即事》诗之四:“蛟龙岂是池中物,蟣蝨空悲地上臣。” 陈衍 《辽诗纪事·张元》:“ 张 有雪诗, 吴 诗独不传。观此数联,可想见其非池中物也。”
词语解释:海物  拼音:hǎi wù
指海鱼等海产物品。《书·禹贡》:“厥贡盐絺,海物惟错。” 孙星衍 注引 郑玄 曰:“海物,海鱼也。” 晋 陆机 《齐讴行》:“海物错万类,陆产尚千古。” 南朝 梁 沉约 《梁三朝雅乐歌》诗之八:“荆包海物必来陈,滑甘滫瀡味和神。” 宋 梅尧臣 《元日》诗:“行庖得海物,醎酸何琐碎。”
词语解释:格物  拼音:gé wù
(1).推究事物之理。《礼记·大学》:“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 宋 苏轼 《谢兼侍读表》:“恭惟皇帝陛下圣神格物, 文 武 宪邦。” 明 王鏊 《震泽长语·经传》:“盖知物之本末始终,而造能得之地,是格物之义也。” 鲁迅 《伪自由书·透底》:“于是要知道地球是圆的,人人都要自己去环游地球一周;要制造汽机的,也要先坐在开水壶前格物。”
(2).犹正人。纠正人的行为。《三国志·魏志·和洽传》:“俭素过中,自以处身则可,以此节格物,所失或多。” 唐 刘禹锡 《天平军节度使厅壁记》:“示菲约以裕人,信赏罚以格物。”
(3). 清 末称西洋自然科学为“格物”。 清 薛福成 《出使四国日记·光绪十六年十一月二十二日》:“旋据总教习 丁韙良 申称:‘单内(俄文书籍图説)天算、地理、格物、医学等书,或六十年前或百餘年前所载,不如新书之详备。’” 严复 《原强》:“二百年来,西洋自测算格物之学大行,製作之精,实为亘古所未有。”
词语解释:植物  拼音:zhí wù
百谷草木等的总称。为生物的一大类。这类生物的细胞多具有细胞壁。一般有叶绿素,多以无机物为养料,没有神经,没有感觉。《周礼·地官·大司徒》:“一曰山林,其动物宜毛物,其植物宜皁物,其民毛而方。” 汉 张衡 《西京赋》:“植物斯生,动物斯止。” 宋 梅尧臣 《和王景彝咏薜荔》:“植物有薜荔,足物有蜥蜴,固知不同类,亦各善缘壁。” 杨朔 《滇池边上的报春花》:“象鼻莲(仙人掌一类植物)多半是盆栽。”
词语解释:大物  拼音:dà wù
(1).指天下或帝位。《庄子·在宥》:“夫有土者,有大物也。” 成玄英 疏:“九五尊高,四海弘巨,是称大物也。” 宋 黄庭坚 《书磨崖碑后》诗:“抚军监国太子事,何乃趣取大物为。”
(2).指表示等级的仪制礼法。《国语·周语中》:“班先王之大物以赏私德。”《荀子·赋》:“爰有大物,非丝非帛,文理成章。” 杨倞 注:“夫人之大者莫过於礼,故谓之大物也。” 清 魏源 《默觚下·治篇三》:“礼乐征伐,先王治世之大物也。”
(3).犹重器。 明 宋濂 《隋室兴亡论》:“盖天下大物也,可以德持,不可以力竞。”
词语解释:瑞物  拼音:ruì wù
象征吉祥之物,如凤凰、麒麟、嘉禾、甘露等。 唐 李白 《明堂赋》:“若乃 高宗 绍兴,祐统锡羡,神休旁臻,瑞物咸荐。” 宋 周密 《齐东野语·祥瑞》:“﹝ 永平 ﹞四年,麟见 昌州 。 通正 元年,黄龙见 太昌池 。瑞物之出,殆无虚岁。” 明 夏原吉 《麒麟赋》:“瑞物既呈,祥烟斯布。” 清 褚人穫 《坚瓠补集·士人自重》:“山人宜在山林,譬之麒麟,在郊藪则为瑞物,入朝市,亦何异摇尾乞怜之犬耶。”
词语解释:向物  拼音:xiàng wù
先前之物;原物。 晋 干宝 《搜神记》卷二:“取书纸及绳缕之属投火中,众共视之,见其烧爇了尽。乃拨灰中,举而出之,故向物也。”《晋书·郭璞传》:“此物见死马,便嘘吸其鼻。顷之马起,奋迅嘶鸣,食如常,不復见向物。”
词语解释:怪物  拼音:guài wù
(1).怪异的物类。《史记·大宛列传》:“於是大觳抵,出奇戏诸怪物,多聚观者。” 唐 韩愈 《应科目时与人书》:“天池之滨,大江之濆,曰有怪物焉。盖非常鳞凡介之品汇匹儔也。” 张天翼 《大林和小林》:“两个人刚要跑,那座山动呀动的陡地站了起来!啊呀,是个怪物!--人不像人,兽不像兽。”
(2).指自然界的奇怪现象。《礼记·祭法》:“山林川谷丘陵,能出云为风雨,见怪物,皆曰神。” 孔颖达 疏:“怪物,庆云之属也。”
(3).指容貌、性情或思想行为古怪、特殊的人。 清 李渔 《奈何天·惊丑》:“呀!原来就是他,我嫁着这个怪物,怎生是好!” 清 袁枚 《随园诗话》卷五:“ 苏州 袁秀才 鉞 ,自号 青溪先生 ,嫉 宋 儒之学,著书数千言,专驳 朱子 ,人以怪物目之。”《老残游记》第二回:“这 白妞 名字叫做 王小玉 ,此人是天生的怪物!他十二三岁时就学会了这説书的本事。” 巴金 《灭亡》第十一章:“在那般终日啼饥号寒的穷人底心目中,我们兄妹也会被人看作吃人的怪物!多么可怕!”
词语解释:岁物  拼音:suì wù
指草木。因其一岁一荣枯,故谓。 唐 陈子昂 《秋日遇荆州府崔兵曹使宴》诗:“秋光稍欲暮,岁物已将阑。” 唐 李白 《新林浦阻风寄友人》诗:“岁物忽如此,我来定几时。”
词语解释:开物  拼音:kāi wù
通晓万物的道理。《周书·武帝纪上》:“履端开物,实资元后;代终成务,谅惟宰栋。”《法苑珠林》卷十九:“夫真諦玄凝,法性虚寂,而开物导俗,非言难津,是以不二默训,会於义空之路;一音振辩,应乎羣有之境。” 宋 叶适 《宝谟阁待制中书舍人陈公墓志铭》:“此余於公所以叹其开物之易而周身之难,成名之厚而收功之薄也。”参见“ 开物成务 ”。
词语解释:开物成务  拼音:kāi wù chéng wù
指通晓万物的道理并按这道理行事而得到成功。《易·繫辞上》:“夫《易》,开物成务,冒天下之道,如斯而已者也。” 孔颖达 疏:“言《易》能开通万物之志,成就天下之务。”《南齐书·崔祖思传》:“自古开物成务,必以教学为先。” 宋 苏轼 《〈乐全先生文集〉叙》:“ 诸葛孔明 不以文章自名,而开物成务之姿,综练名实之意,自见於言语。至《出师表》简而尽,直而不肆,大哉言乎。” 清 薛福成 《论公司不举之病》:“泰西百工之开物成务,所以可富可强。”亦省作“ 开务 ”。《文选·左思〈魏都赋〉》:“赫赫震震,开务有謐。” 吕向 注:“皆开物成务,使天下清謐者也。”
词语解释:游物  拼音:yóu wù
供游览的景物。 唐 柳宗元 《桂州訾家洲亭记》:“日出 扶桑 ,云飞 苍梧 ,海霞岛雾,来助游物。”
词语解释:方物  拼音:fāng wù
(1).本地产物;土产。《书·旅獒》:“无有远邇,毕献方物。” 蔡沉 集传:“方物,方土所生之物。” 三国 魏 嵇康 《答难养生论》:“九土述职,各贡方物,以效诚耳。” 唐 朱庆馀 《商州王中丞留吃枳壳》诗:“方物就中名最远,只应愈疾味偏佳。” 清 张岱 《陶庵梦忆·方物》:“ 越中 清馋,无过余者,喜啖方物。 北京 则苹婆果、黄鬣马牙松…… 山阴 则 破塘 笋、谢橘、 独山 菱、河蟹、 三江屯 蟶、白蛤、江鱼、鰣鱼、里河鰦。” 鲁迅 《集外集拾遗补编·拟播布美术意见书》:“方物见斥,外品流行, 中国 经济,遂以困匱。”
(2).犹识别;名状。《国语·楚语下》:“民神杂糅,不可方物。” 韦昭 注:“方,犹别也;物,名也。”《明史·冯恩传》:“若 鋐 ,则如鬼如蜮,不可方物。” 清 刘献廷 《广阳杂记》卷四:“﹝ 岷江 ﹞受 彭蠡 之流,阻以 小姑 之险,澒洞震动,不可方物。”
(3).指辨别事理。《礼记·内则》:“四十始仕,方物、出谋、发虑。” 俞樾 《群经平议·礼记三》:“方物者,辨别其事也。惟能辨别其事,故能出谋发虑也。”
(4).仿佛;类似。 唐 储光羲 《贻余处士》诗:“市亭忽云搆,方物如山峙。” 章炳麟 《辨诗》:“ 汉 世自 贾生 《惜誓》,上接《楚辞》《鵩鸟》亦方物《卜居》,而 相如 《大人赋》,自《远游》流变。”
(5).指各方的物议。《南史·宋南郡王义宣传》:“汝与 师护 年时一辈,各有其美,方物之义,亦互有少劣。”《宋书》本传作“物议亦互有少劣”。
词语解释:礼物  拼音:lǐ wù
(1).典礼文物。《书·微子之命》:“统承先王,修其礼物。” 孔 传:“言二王之后各修其典礼正朔物色。” 蔡沉 集传:“礼,典礼;物,文物也。”《文选·潘勗〈册魏公九锡文〉》:“崇其宠章,备其礼物。” 张铣 注:“物,文色之类。” 晋 葛洪 《抱朴子·诘鲍》:“夫服章无殊,则威重不著;名位不同,则礼物异数。”
(2).赠送的物品。《东周列国志》第六回:“ 卫宣公 受了礼物,遣右宰 丑 率兵同 孔父嘉 从间道出其不意,直逼 滎阳 。”《红楼梦》第二六回:“只因明儿五月初三日,是我的生日,谁知 老胡 和 老程 他们,不知那里寻了来的,这么粗,这么长,粉脆的鲜藕;这么大的西瓜;这么长,这么大的 暹罗国 进贡的灵柏香熏的 暹罗 猪、鱼。你説这四样礼物,可难得不难得?”
词语解释:成物  拼音:chéng wù
(1).指地。地养育万物,故云。《史记·乐书》:“穷高极远而测深厚,乐著大始而礼居成物。” 裴駰 集解:“成物谓地也。” 司马贞 索隐:“言地能成万物,故成物谓地也。”
(2).使自身以外的一切有所成就。《礼记·中庸》:“诚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成己,仁也;成物,知也。性之德也,合外内之道也。”参见“ 成己成物 ”。
(3).成品,物品。 梁启超 《论中国之将强》:“工既涨,则成物价亦涨。” 段荃法 《杨老固事略》十二:“有用无用,安起来放屋里,总是一件成物。”
词语解释:成己成物  拼音:chéng jǐ chéng wù
谓由己及物,自身有所成就,也要使自身以外的一切有所成就。语本《礼记·中庸》:“诚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成己,仁也;成物,知也。性之德也,合内外之道也。” 孔颖达 疏:“言人有至诚,非但自成就己身而已,又能成就外物。” 明 刘若愚 《酌中志·内臣职掌纪略》:“盖治世法与出世法,即儒门成己成物,用行舍藏之道。” 明 李贽 《初潭集·君臣四·能臣》:“一进见之顷,奏琴之间,而没者以慰,生者以荣,成己成物,道在兹矣。”
词语解释:古物  拼音:gǔ wù
古代的器物。《南齐书·孔稚珪传》:“君性好古,故遗君古物。” 隋 王通 《中说·周公》:“ 邳公 好古物,鐘鼎什物,珪璽钱具,必具。” 鲁迅 《花边文学·“京派”与“海派”》:“但 北平 究竟还有古物,且有古书,且有古都的人民。”
词语解释:天物  拼音:tiān wù
谓鸟兽草木等大自然的物产。《书·武成》:“今 商王 受 无道,暴殄天物,害虐烝民。” 孔颖达 疏:“天物之言,除人外,普谓天下百物鸟兽草木。”《后汉书·皇后纪上·和熹邓皇后》:“未有内遭家难,外遇灾害,览总大麓,经营天物,功德巍巍若兹者也。” 唐 陆龟蒙 《书李贺小传后》:“吾闻淫畋渔者谓之暴天物;天物既不可暴,又可抉擿刻削露其情状乎?” 鲁迅 《坟·摩罗诗力说》:“﹝ 裴伦 ﹞作汗漫游,始於 波陀牙 ,东至 希腊 、 突厥 及 小亚细亚 ,歷审其天物之美,民俗之异。”
共608,分8页显示   1  2  3  4  5 下一页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