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字词组
词语解释:牙签 拼音:yá qiān
(1).系在书卷上作为标识,以便翻检的牙骨等制成的签牌。 唐 韩愈 《送诸葛觉往随州读书》诗:“ 鄴侯 家多书,插架三万轴;一一悬牙籤,新若手未触。” 宋 苏轼 《书轩》诗:“雨昏石砚寒云色,风动牙籤乱叶声。”
(2).指书籍。 宋 陆游 《冬夜读书示子聿》诗:“絶胜锁向朱门里,整整牙籤饱蠹鱼。” 明 沉受先 《三元记·讲学》:“老来厌舞青萍剑,日常披展牙籤。” 清 孔尚任 《桃花扇·逮社》:“堂名 二酉 ,万卷牙籤求售。”
(3).报路程用的驿签。 明 汤显祖 《牡丹亭·移镇》:“羽檄从参赞,牙籤报驛程。”
(4).用以剔除牙缝残留食物的细签。 清 乔松年 《萝藦亭札记》卷六:“ 陆云 与兄 机 书,记 曹公 器物有剔齿纤,此即今所用剔齿之牙籤。” 老舍 《茶馆》第一幕:“老人进来,拿着些牙签、胡梳、耳挖勺之类的小东西,低着头慢慢地挨着茶座儿走。”
(5).牙或骨制的扣签。《醒世姻缘传》第二三回:“ 祝其嵩 从袖中取出汗巾解开来,果然是个油緑潞紬银包,一个牙籤销住。”
(6).旧时官府用以传令拘捕犯人的签牌。 任光椿 《戊戌喋血记》第十二章:“将台正中,早已为他摆好了帅座,红毡虎皮,牙签令旗,仪仗森严。”词语解释:牙齿 拼音:yá chǐ
(1).人类和某些动物口腔内外的、具一定形态的高度钙化的坚硬组织。有撕咬、咀嚼功能。一般为多枚,亦有两枚者。 三国 魏 曹丕 《十五》诗:“号羆当我道,狂顾动牙齿。” 宋 陆游 《雨夜南堂独坐》诗:“老夫眼暗牙齿疏,七十未满六十餘。” 鲁迅 《坟·从胡须说到牙齿》:“听说牙齿的性质的好坏,也有遗传的。”
(2).俗称齿轮的轮齿或螺纹的剖面为牙齿。词语解释:牙旗 拼音:yá qí
旗竿上饰有象牙的大旗。多为主将主帅所建,亦用作仪仗。《文选·张衡〈东京赋〉》:“戈矛若林,牙旗繽纷。” 薛综 注:“兵书曰,牙旗者,将军之旌。谓古者天子出,建大牙旗,竿上以象牙饰之,故云牙旗。” 宋 陆游 《将至金陵先寄献刘留守》诗:“别都王气半空紫,大将牙旗三丈黄。” 清 龚自珍 《己亥杂诗》之九二:“不容 水部 赋清愁,新拥牙旗拜列侯。”词语解释:牙樯 拼音:yá qiáng
(1).象牙装饰的桅杆。一说桅杆顶端尖锐如牙,故名。后为桅杆的美称。 北周 庾信 《哀江南赋》:“苍鹰赤雀,铁轴牙檣。” 倪璠 注:“《埤苍》曰:‘檣,帆柱也。’《古诗》曰:‘象牙作帆檣。’” 唐 杜甫 《秋兴》诗之六:“珠帘绣柱围黄鵠,锦缆牙檣起白鸥。” 仇兆鳌 注引《埤苍》:“檣尾,鋭如牙也。” 明 梁辰鱼 《浣纱记·打围》:“锦帆开,牙檣动,百花洲,清波涌,兰舟渡。”
(2).借指舟船。 宋 曾巩 《送双渐之汉阳》诗:“何年南狩牙檣出?六月西来雪浪浮。” 明 陆采 《怀香记·班师议婚》:“锦缆牵风,牙檣破浪。”词语解释:牙床
亦作“ 牙床 ”。
1.饰以象牙的眠床或坐榻。亦泛指精美的床。 南朝 梁 萧子范 《落花》诗:“飞来入斗帐,吹去上牙牀。” 唐 李商隐 《细雨》诗:“帷飘白玉堂,簟卷碧牙牀。” 清 孔尚任 《桃花扇·闹榭》:“承众位雅意,让我两个并坐牙床,又吃一回合卺双杯,倒也有趣。” 任光椿 《戊戌喋血记》第二一章:“﹝少妇﹞正躺在锦褥牙床上将息。”
2.即齿龈。
3.中医指下颌骨。词语解释:牙颊 拼音:yá jiá
牙齿和颊辅。亦指嘴巴。 唐 陆龟蒙 《寒泉子对秦惠王》:“ 秦 亦厌战,虽鼓牙颊,未能吞诸侯。” 宋 苏轼 《雨后行菜》诗:“芥蓝如菌蕈,脆美牙颊响。” 宋 俞文豹 《吹剑四录》:“剽窃其语,置牙颊间以誑惑人听。”词语解释:牙筹 拼音:yá chóu
(1).象牙或骨、角制的计数算筹。《晋书·王戎传》:“﹝ 戎 ﹞性好兴利……每自执牙寿,昼夜算计,恒若不足。” 明 徐复祚 《一文钱》第四出:“我想岁华如驶,早已雪蒙头,况家富贵比王侯,就朝鐘暮皷何不勾,又何用苦较牙筹?” 康有为 《大同书》甲部第一章:“即使富连阡陌,贵为帝王,而田园之牙筹难捨,山河之燕乐方酣,犹欲延术士以问长生,求神仙而希不死。”
(2).象牙或骨、角制的计数酒筹。 唐 元稹 《何满子歌》:“何如 有熊 一曲终,牙筹记令红螺盌。”
(3).象牙或骨、角制的计数更筹。 元 袁士元 《和松石舍人秋夜不寐》:“牙筹歷歷随更转,燐鬼啾啾隔水啼。”
(4).象牙或骨、角制的计数博筹。 宋 陆游 《梦至成都怅然有作》诗:“下尽牙筹闲纵博,刻残画烛戏分题。” 清 何絜 《竞渡歌》:“牙筹高促呼卢帽,金炉细裊辟邪香。”词语解释:牙爪 拼音:yá zhǎo
(1).指动物的牙齿和爪子。亦指人的牙齿和指甲。 汉 扬雄 《执金吾箴》:“如虎有牙,如鹰有爪,国以自固,兽以自保。牙爪葸葸,动作宜时。” 晋 张华 《命将出征歌》:“豹狼染牙爪,羣生号穹昊。” 唐 杜牧 《赠李处士长句四韵》:“老翁四目牙爪利,掷火万里精神高。”
(2).比喻勇士或武将。 唐 李德裕 《扶风马公神道碑铭》:“备牙爪则数逾十万,竭心膂则酬必九迁。” 唐 李商隐 《韩碑》诗:“ 愬 武 古 通 作牙爪,仪曹外郎载笔随。” 宋 司马光 《涑水记闻》卷一:“汝曹悉皆天下精兵之髓,实吾之股肱牙爪。”
(3).犹羽翼。《晋书·王机传》:“﹝ 王机 ﹞尝慕 王澄 为人, 澄 亦雅知之,以为己亚,遂与友善,内综心膂,外为牙爪。” 元 无名氏 《赚蒯通》第一折:“先去了此人牙爪,然后翦除了此人,纔使的我永无身后之患。”
(4).差役;仆从。 元 孙仲章 《勘头巾》第三折:“你见这恶哏哏公吏排,不是我官不威牙爪威。” 明 梅鼎祚 《昆仑奴》第二折:“贤牙爪既有神术,何妨为脱狴牢?”词语解释:牙弦 拼音:yá xián
(1).传说 春秋 时 伯牙 善弹琴, 锺子期 善听,二人遂为至交。见《列子·汤问》。后因以“牙弦”称精美之琴,寓有相知之意。弦,亦作“ 絃 ”。 唐 许敬宗 《冬日宴于庶子宅各赋一字得归》诗:“ 周 醪忽同醉, 牙 弦乃共挥。” 唐 司空图 《擢英集述》:“ 牙 絃入契, 郢 握称珍。”
(2).借指琴声。喻绝唱,杰作。 唐 裴夷直 《题〈断金集〉后》诗:“ 牙 弦千古絶,珠泪万行新。”词语解释:牙关 拼音:yá guān
上下颌之间的关节。亦指口腔。《红楼梦》第一一○回:“ 贾母 的牙关已经紧了。” 茅盾 《追求》五:“一句老话,‘还是教育界好些’,已经冲到牙关,又被他捺住了。”词语解释:牙板 拼音:yá bǎn
亦作“ 牙版 ”。 象牙或木制的拍板。歌时击之为节拍。 宋 钱易 《南部新书》卷九:“ 临安 出纸,纸径短色黄,状如牙版。” 宋 刘克庄 《满江红·寿汤侍郎》词:“牙板唱,花裀舞。” 元 萨都剌 《次韵游长干寺》之二:“细歌《金缕》鸣牙板,新酒檀槽出玉浆。”词语解释:牙琴 拼音:yá qín
(1).传说 春秋 时 伯牙 善弹琴。后因以“牙琴”泛指高手奏琴。 清 林则徐 《杭嘉湖三郡观风告示》:“如赏 牙 琴,更亲听乎操縵,喻观 基 射,再目睹乎穿杨。”
(2).指精良的琴。 徐嘉 《书归玄恭〈万古愁〉后》诗:“盆花浮红篆烟清, 点 瑟不鼓 牙 琴停。”词语解释:牙纛 拼音:yá dào
(1).犹牙旗。纛,大旗。 唐 韩愈 《山南郑相公酬答依赋十四韵以献》:“帝咨女予往,牙纛前坌坲。” 宋 曾巩 《边将》诗:“二子按轡行边隅,牙纛宛转翻以舒。” 清 吴伟业 《思陵长公主挽诗》:“牙纛看吹折,梯衝舞莫当。”
(2).指将帅。 清 史致谔 《同治元年禀左宗棠》:“自揣任重才疏,远离牙纛,不克时时禀承伟略,深用竞惶。”词语解释:牙帐 拼音:yá zhàng
将帅所居的营帐。前建牙旗,故名。《周书·异域传下·突厥》:“可汗恒处 於都斤山 ,牙帐东开,盖敬日之所出也。” 清 昭槤 《啸亭续录·御营制度》:“凡列圣每秋獮 木兰 ,巡幸直省,除近畿数处建行宫外,其他皆驻蹕岁牙帐,名曰御营。”词语解释:牙角 拼音:yá jiǎo
(1).牙齿和角。 唐 韩愈 《月蚀诗效玉川子作》:“东方青色龙,牙角何呀呀!” 唐 陆龟蒙 《杂讽》诗之一:“蛟龙在怒水,拔取牙角弄。”
(2).犹锋芒。 唐 韩愈 《蓝田县丞厅壁记》:“则尽枿去牙角,一躡故跡,破崖岸而为之。”
(3).喻党羽。《新唐书·逆臣传中·朱泚》:“ 泚 之来, 滔 摄后务,稍稍翦落 泚 牙角。”
(4).喻端绪。 章炳麟 《原学》:“其材性发舒,亦往往有长短。短者执旧不能发牙角,长者以向之一得今之十。”词语解释:牙香 拼音:yá xiāng
(1).用多种香料研末制成的香。 宋 洪刍 《香谱》有“牙香法”,详载牙香的不同配方。 唐 王建 《宫词》之八七:“虽道君王不来宿,帐中长是炷牙香。” 明 沉榜 《宛署杂记·经费下》:“遇日食,取用大红烛一对……牙香一斤。”
(2).即香角。沉香之别名。药用可降气温中,暖肾纳气。燃烧时有强烈香味。 明 项元汴 《蕉窗九录·香》:“香角:俗名牙香,以面有黑烂色者为铁面,纯白不烘焙者为生香。其生香之味妙甚,在 广 中价亦不轻。”《西游记》第三六回:“旛布扯为脚带,牙香偷换蔓菁。”词语解释:牙牌 拼音:yá pái
(1).象牙或骨角制的记事签牌。 唐 段成式 《酉阳杂俎·忠志》:“ 睿宗 尝閲内库,见一鞭,金色,长四尺,数节有虫啮处,状如盘龙,靶上悬牙牌。” 宋 杨万里 《甲寅二月十八牡丹初发》诗:“排日上牙牌,记花先后开。”
(2).象牙腰牌。 宋 元 以后为官员身份证。 宋 欧阳修 《早朝感事》诗:“玉勒争门随仗入,牙牌当殿报班齐。”《金瓶梅词话》第七十回:“ 朱太尉 头戴乌纱,身穿猩红斗牛绒袍,腰横四指 荆山 白玉玲瓏带,脚靭皂靴,腰悬太保牙牌。”《明史·金铉传》:“﹝ 金鉉 ﹞知帝已崩,解牙牌拜授家人,即投 金水河 。”参阅 明 刘若愚 《酌中志·内臣佩服纪略》。
(3).即骨牌。一种赌具。 清 钱泳 《履园丛话·恶俗·赌》:“掷状元牙牌之戏,曰打天九鬭狮虎,以及压宝摇摊诸名色,皆赌也。” 张天翼 《清明时节》七:“﹝太太﹞赶紧就拖 端妹子 逃到里面房里,还叫她卜个牙牌数看看怎样。”
(4).行酒令用的筹签。 凌力 《星星草》第二四章:“签筒上用篆体绿漆漆了几个小字:‘牙牌二十四景’。筒里有二十四支象牙薄片,上有 扬州 二十四景,是专行酒令之具。”词语解释:牙兵 拼音:yá bīng
卫兵;亲兵。 唐 李德裕 《论太和五年失维州状》:“其 悉怛谋 等,寻帅城兵并州印甲仗,塞途相继,空垒来降,臣即大出牙兵,受其降礼。” 宋 梅尧臣 《途中寄上尚书晏相公二十韵》:“解艇水驛无几舍,新诗又遣牙兵持。”《明史·朱寘鐇传》:“总兵官 姜汉 简鋭卒六十人为牙兵,令 周昂 领之。” 清 侯方域 《上三省督府剿抚议》:“莫若厚集牙兵,以资弹压。”词语解释:牙门 拼音:yá mén
(1).古时驻军,主帅或主将帐前树牙旗以为军门,称“牙门”。《后汉书·袁绍传》:“ 麴义 追至 界桥 , 瓚 敛兵还战, 义 復破之,遂到 瓚 营,拔其牙门。” 李贤 注:“《真人水镜经》曰:‘凡军始出,立牙竿必令完坚;若有折,将军不利。’牙门旗竿,军之精也。”《国语·齐语》“执枹鼓立於军门” 三国 吴 韦昭 注:“军门,立旍为军门,若今牙门矣。” 清 王抃 《扬州次梅村师韵》:“牙门置酒宴公卿,锦纛雕鞍命北征。”
(2).指武将。《三国志·魏志·锺会传》:“斯须,门外倚梯登城,或烧城屋,蚁附乱进,矢下如雨,牙门、郡守各缘屋出,与其卒兵相得。”《资治通鉴·汉献帝建安九年》:“ 孙权 闻乱,从 椒丘 还。至 丹阳 ,悉族诛 览 、 员 餘党,擢 高 , 婴 为牙门,其餘赏赐有差。” 胡三省 注:“牙门,将也。”
(3).用作将军名号。《资治通鉴·汉献帝建安二十四年》:“拔牙门将军 义阳 魏延 为镇远将军,领 汉中 太守,以镇 汉川 。” 胡三省 注:“牙门、镇远,皆 刘备 创置将军号。”
(4).官署。《北史·宋世良传》:“每日牙门虚寂,无復诉讼者,谓之神门。”
(5).泛指办事的机关。 鲁迅 《书信集·致许寿裳》:“当枯坐牙门中时,怀想弥苦。”词语解释:牙璋 拼音:yá zhāng
(1).古代的一种兵符。《周礼·春官·典瑞》:“牙璋以起军旅,以治兵守。” 郑玄 注引 郑司农 曰:“牙璋瑑以为牙。牙齿,兵象,故以牙璋发兵,若今时以铜虎符发兵。” 宋 沉括 《梦溪笔谈·辩证一》:“牙璋,判合之器也,当於合处为牙,如今之‘合契’。牙璋,牡契也。以起军旅,则其牝宜在军中,即虎符之法也。” 宋 叶适 《上李签院启》:“制牙璋玉节之符,董熊士虎臣之用。”
(2).借指将帅。 唐 杨炯 《从军行》:“牙璋辞凤闕,铁骑绕 龙城 。” 明 徐复祚 《投梭记·恣劫》:“铜虎承恩日,牙璋发斾时。”词语解释:牙根 拼音:yá gēn
(1).牙槽窝中锥形骨组织。《法苑珠林》卷八三:“復有诸虫名牙根虫,住於牙根,以虫瞋,故令人牙疼。”
(2).指臼齿。《说岳全传》第二二回:“‘我儿!你恐怕做娘的手软,故説不痛。’就咬着牙根而刺。” 茅盾 《子夜》十八:“‘岂有此理呀!’ 吴荪甫 咬紧牙根说。”词语解释:牙郎 拼音:yá láng
即牙人。《旧唐书·安禄山传》:“﹝ 禄山 ﹞及长,解六蕃语,为互市牙郎。” 明 陶宗仪 《辍耕录·牙郎》:“今人谓駔侩者为牙郎。本谓之互郎,谓主互市事也。” 清 曹寅 《题马湘兰画兰长卷》诗之二:“躧步仍推巾幗雄,数钱多傍牙郎死。”参见“ 牙人 ”。
词语解释:牙人 拼音:yá rén
旧时居于买卖双方之间,从中撮合,以获取佣金的人。 唐 薛用弱 《集异记·宁王》:“ 寧王 方集宾客讌话之际,鬻马牙人 麴神奴 者,请呈二马焉。” 清 魏源 《道光丙戌海运记》:“止 上海 牙人赴北之行,定商艘到 津 停泊之界。”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三编第二章第五节:“牙人招揽买卖,协议物价,官府和商人交涉,有时也使牙人出面。”词语解释:牙盘 拼音:yá pán
谓雕饰精美的盘子。亦代指这种盘子所盛的珍馐。 宋 王溥 《唐会要·原庙裁制上》:“其已后享太庙,宜料外每室加常食一牙盘,仍令所司,务尽丰洁。” 明 归有光 《驰驿》诗:“百舘牙盘馈,千夫锦缆呼。” 明 王世贞 《再从诸公饮陈常侍别野》诗:“膝席宽宾礼,牙盘侈国恩。”词语解释:牙旷 拼音:yá kuàng
(1). 伯牙 和 师旷 的并称。二人皆 春秋 时著名音乐高手。 汉 班固 《答宾戏》:“若乃 牙 旷 清耳於管絃, 离娄 眇目於毫分。”
(2).泛指精通音乐的人。 晋 司马彪 《赠山涛》诗:“ 班 匠 不我顾, 牙 旷 不我録。” 唐 白居易 《法曲歌》:“愿求 牙 旷 正华音,不令夷夏相交侵。” 宋 韩维 《览梅圣俞诗编》诗:“安得 牙 旷 手,提耳发其聪。”词语解释:牙管 拼音:yá guǎn
象牙制的笔管。亦指精良的毛笔。《南史·范岫传》:“在 晋陵 唯作牙管笔一双,犹以为费。” 唐 郑亚 《〈会昌一品集〉序》:“每牙管既拔,芝泥将熟,尝於前席亲授笔札。” 明 袁宏道 《惠泉见黄平倩大书作字》诗:“ 金龙池 上作书时,牙管如飞我亦随。”词语解释:牙轴 拼音:yá zhóu
象牙或骨角制成的书、画卷轴。《旧唐书·经籍志下》:“经库皆鈿白牙轴,黄縹带,红牙籤;史书库鈿青牙轴,縹带,緑牙籤;子库皆雕紫檀轴,紫带,碧牙籤;集库皆緑牙轴,朱带,白牙籤,以分别之。”词语解释:牙笏 拼音:yá hù
象牙手板。亦指朝笏。原为大臣朝见皇帝时所执用,其后道士在朝真或斋醮时也使用。 明 王錡 《寓圃杂记》卷上:“ 孟端 诸子连中进士,为京官同处一邸,书春题於壁曰:‘四壁金花春晏罢,满床牙笏早朝回。’”《红楼梦》第一○二回:“法师们俱戴上七星冠,披上九宫八卦的法衣,踏着登云履,手执牙笏,便拜表请圣。” 鲍昌 《庚子风云》第一部楔子:“只见他头戴相纱,身穿红蟒,手捧牙笏,脸上挂一幅有五绺细髯的笑咪咪的面具。”词语解释:牙城 拼音:yá chéng
(1).军中主帅或主将所居的城。以例当建牙旗,故称。《资治通鉴·后梁太祖开平元年》:“ 渥 父 行密 之世,有亲军数千营於牙城之内。” 胡三省 注引《蜀注》:“古者军行有牙,尊者所在。后人因以所治为衙,曰牙城,即衙城也。” 元 王恽 《泽潞即事杂诗》之七:“角声催日上牙城,白羽风清坐閲兵。”
(2). 唐 代卫护节度使住宅的内城。《资治通鉴·唐宪宗元和十四年》:“比至,子城已洞开,惟牙城拒守,寻纵火斧其门而入。” 胡三省 注:“凡大城谓之罗城,小城谓之子城。又有第三重城以卫节度使居宅,谓之牙城。”词语解释:牙节 拼音:yá jié
(1).牙旗与符节。 唐 刘禹锡 《管城新驿记》:“蘧庐有甲乙,牀帐有冬夏,庭容牙节,廡卧囊橐,示礼而不慁也。”
(2).丫叉和木节。 宋 苏轼 《铁拄杖》诗序:“家宝一铁拄杖,如楖栗木,牙节宛转天成。”词语解释:牙车 拼音:yá chē
下腭骨。即下牙床。《左传·僖公五年》“辅车相依” 晋 杜预 注:“辅,颊辅;车,牙车。” 孔颖达 疏:“《释名》曰:‘颐或曰辅车,其骨彊,可以辅持其口,或谓牙车,牙所载也,或谓頷车也’……牙车、頷车,牙下骨之名也。” 宋 杨万里 《苦寒》诗:“且忍牙车寒一点,教他胸次雪千层。”《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两颧骨》:“打仆损伤,青肿坚硬疼痛,牙车紧急,嚼物艰难,鼻孔出血。”词语解释:牙龈 拼音:yá yín
覆盖于牙槽突边缘区及牙颈的口腔软组织。 宋 苏轼 《过汤阴市得豌豆大麦粥示三儿子》诗:“青斑照匕箸,脆响鸣牙齦。” 明 郎瑛 《七修类稿·奇谑三·种牙》:“復洗牙齦。”泛指口齿。 清 唐孙华 《狎客》诗:“叫譟沸螻蚓,毁誉随牙齦。”词语解释:牙蘖 拼音:yá niè
(1).草木新生的枝芽。引申为始端;端绪。《淮南子·俶真训》:“所谓有所始者,繁愤未发,萌兆牙蘖,未有形埒垠堮。” 宋 苏轼 《巫山》诗:“当时伐残木,牙蘖已如臂。”旧题 宋 尤袤 《全唐诗话·刘鲁风》:“当时诸侯争取誉于文士,此盖外重内轻之牙蘖。” 宋 苏舜钦 《上三司副使段公书》:“故每属文,不敢雕琢以害正,然而法章民事,一未知其牙蘖。”
(2).萌生;产生。《淮南子·天文训》“困敦之岁” 汉 高诱 注:“言阳气皆混沌,万物牙蘖也。” 章炳麟 《代议然否论》:“然远西诸国,取彼不取此者,其议院始牙蘖。”词语解释:牙口 拼音:yá kǒu
(1).指牲口年龄。牲口年龄可据其长牙的数目判定,故称。 萧红 《马伯乐》第一章:“要研究这小驴是瘦的是胖的,又是多大的牙口。”
(2).牙齿和嘴巴。多指咀嚼食物的能力。 魏巍 《东方》第一部第十章:“‘就是牙口儿不大好使了!’他指指自己的嘴。”词语解释:牙简 拼音:yá jiǎn
简牍的美称。指法令文书。《旧唐书·代宗纪》:“遂令圜土嘉石之下,积有繫囚;竹章牙简之中,困於法吏。”词语解释:牙子 拼音:yá zǐ
(1).即牙人。《水浒传》第六五回:“我生在 潯阳江 边,长在 小孤山 下,作卖鱼牙子,谁不认得!”
(2).特指人贩子。《红楼梦》第四六回:“老爷跟前竟没有一个可靠的人,心里再要买一个,又怕那些牙子家出来的,不乾不浄。”
(3).小孩。 张天翼 《谭九先生的工作》:“ 王老师 ,我们细毛牙子在你们学堂里还听话不?”
(4).器物的外沿或雕饰的突出部分。《红楼梦》第四十回:“﹝ 丰儿 ﹞説道:‘我们奶奶説了:外头的高几儿怕不够使,不如开了楼,把那收的拿来使一天罢……’ 李紈 道:‘好生着,别慌慌张张鬼赶着似的,仔细碰了牙子!’”
(5).狼牙草的别名。见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草六·狼牙》。词语解释:牙石 拼音:yá shí
牙垢词语解释:牙版 拼音:yá bǎn
见“ 牙板 ”。
词语解释:牙板 拼音:yá bǎn
亦作“ 牙版 ”。 象牙或木制的拍板。歌时击之为节拍。 宋 钱易 《南部新书》卷九:“ 临安 出纸,纸径短色黄,状如牙版。” 宋 刘克庄 《满江红·寿汤侍郎》词:“牙板唱,花裀舞。” 元 萨都剌 《次韵游长干寺》之二:“细歌《金缕》鸣牙板,新酒檀槽出玉浆。”词语解释:牙侩 拼音:yá kuài
(1).牙人。 唐 谷神子 《博异志·张不疑》:“数月,有牙侩言,有 崔氏 孀妇甚贫,有妓女四人,皆鬻之。” 明 叶宪祖 《团花凤》第二折:“你待去风月场为牙侩,他有女处深闺,你做送春的 庾岭 梅,引铁的龙宫石。”
(2).市侩,商人。 章炳麟 《五无论》:“使牙侩设银行者,得公为之,而常民顾不得造,是则牙侩之权得与政府相等。”参见“ 市侩 ”。
词语解释:市侩 拼音:shì kuài
(1).即牙侩。旧称买卖的居间人。《淮南子·氾论训》“ 段干木 晋国 之大駔也” 汉 许慎 注:“駔,市侩也。言 魏国 之大侩也。”《新唐书·食货志四》:“鬻两池盐者,坊市居邸主人、市侩皆论坐。” 清 梁绍壬 《两般秋雨盦随笔·别号小照》:“近俗市侩牙人,俱有别号,后生小子,并画小照。”
(2).泛指商人。 清 林则徐 《钱票无甚关碍宜重禁吃烟以杜弊源片》:“且市侩之牟利,无论银贵钱贵,出入皆可取赢,并非必待银价甚昂然后获利。”《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七回:“你想市侩要入官场,那里懂得许多。” 梁启超 《意大利建国三杰传》:“市侩营业,犹不能无资本。”
(3).借指贪图私利、投机取巧的人。 胡适 《市政制度序》:“后来有一班市侩政客假借什么团体名义出来反对,就连这‘劝捐’也不敢举办了。” 郭小川 《秋歌》:“滚它的吧,市侩哲学,庸夫习气,懦夫行径。”词语解释:牙音 拼音:yá yīn
汉语音韵学上“七音”之一。即舌根音。如“三十六字母”中之见、溪、群、疑四母。词语解释:牙军 拼音:yá jūn
即牙兵。《旧唐书·裴度传》:“ 魏博 节度使 田季安 卒,其子 怀諫 幼年不任军政,牙军立小将 田兴 为留后。” 宋 孙光宪 《北梦琐言》卷十四:“本府有牙军八千人,丰其衣粮,动要姑息,时人云:‘ 长安 天子, 魏 府牙军。’”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三编第二章第七节:“﹝ 田承嗣 ﹞选强悍人一万充卫兵,称为牙军,给养特别优厚。”参见“ 牙兵 ”。
词语解释:牙兵 拼音:yá bīng
卫兵;亲兵。 唐 李德裕 《论太和五年失维州状》:“其 悉怛谋 等,寻帅城兵并州印甲仗,塞途相继,空垒来降,臣即大出牙兵,受其降礼。” 宋 梅尧臣 《途中寄上尚书晏相公二十韵》:“解艇水驛无几舍,新诗又遣牙兵持。”《明史·朱寘鐇传》:“总兵官 姜汉 简鋭卒六十人为牙兵,令 周昂 领之。” 清 侯方域 《上三省督府剿抚议》:“莫若厚集牙兵,以资弹压。”词语解释:牙官 拼音:yá guān
副武官。亦泛指下属小官。《资治通鉴·唐代宗广德二年》:“ 子仪 使牙官 卢谅 至 汾州 。” 胡三省 注:“节镇、州、府官皆有牙官、行官。牙官供牙前驱使,行官使之行役四方。自 五季 以后,詬詈武臣率曰牙官。” 明 徐渭 《宴集翠光岩》诗:“野旷牙官分作队,林疎甲士补成行。” 明 梅鼎祚 《昆仑奴》第一折:“好一个阻贤的牙官,可恼!”词语解释:牙将 拼音:yá jiāng
军中的中下级军官。《旧唐书·秦宗权传》:“ 秦宗权 者, 许州 人,为郡牙将。”《古今小说·史弘肇龙虎君臣会》:“ 刘大尉 见 郭威 生得清秀,是个发跡的人,留在帐前作牙将使唤。” 清 周亮工 《哭柘浦李文素将军》诗之二:“牙将悲长紼,词人拜野坟。”词语解释:牙孽 拼音:yá niè
(1).妖孽;邪恶。《汉书·五行志中之上》:“凡草物之类谓之妖。妖犹夭胎,言尚微。虫豸之类谓之孽。孽则牙孽矣。” 唐 司空图 《泽州灵泉院记》:“殊不知羇鞅之劳,或能避免,而方寸之内,不形不声,牙孽互萌,诧其力者愈莫能争,以此沦陷死生之域,歷刼不能自脱,其苦何如哉!”
(2).指小人。 唐 皮日休 《九讽·洁死》:“来者之自鉴兮,无致位於牙孽。”
(3).犹媒孽;陷害。《新唐书·裴度传》:“ 逢吉 既代相,思有以牙孽之,引所厚 李仲言 、 张又新 、 李续 、 张权舆 等,内结宦官,种支党,丑沮日闻,乃出 度 山南西道节度使,夺平章事。”
(4).犹牙蘖。《新唐书·颜真卿传》:“ 安禄山 逆状牙孽, 真卿 度必反。”参见“ 牙蘖 ”。
词语解释:牙蘖 拼音:yá niè
(1).草木新生的枝芽。引申为始端;端绪。《淮南子·俶真训》:“所谓有所始者,繁愤未发,萌兆牙蘖,未有形埒垠堮。” 宋 苏轼 《巫山》诗:“当时伐残木,牙蘖已如臂。”旧题 宋 尤袤 《全唐诗话·刘鲁风》:“当时诸侯争取誉于文士,此盖外重内轻之牙蘖。” 宋 苏舜钦 《上三司副使段公书》:“故每属文,不敢雕琢以害正,然而法章民事,一未知其牙蘖。”
(2).萌生;产生。《淮南子·天文训》“困敦之岁” 汉 高诱 注:“言阳气皆混沌,万物牙蘖也。” 章炳麟 《代议然否论》:“然远西诸国,取彼不取此者,其议院始牙蘖。”词语解释:牙生 拼音:yá shēng
即 伯牙 。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伤逝》:“ 匠石 废斤於 郢 人, 牙生 輟弦於 钟子 。”参见“ 伯牙 ”。
词语解释:伯牙 拼音:bó yá
春秋 时精于琴艺的人。传说曾学琴于著名琴师 成连 先生,三年不成。后随 成连 至 东海 蓬莱山 ,闻海水澎湃、林鸟悲鸣之声,心有所感,乃援琴而歌。从此琴艺大进,终成天下妙手。琴曲《水仙操》、《高山流水》,相传均为他所作。见 汉 蔡邕 《琴操·水仙操》。《荀子·劝学》:“ 伯牙 鼓琴而六马仰秣。” 杨倞 注:“ 伯牙 ,古之善鼓琴者,亦不知何代人。”《吕氏春秋·本味》:“ 伯牙 鼓琴, 钟子期 听之。方鼓琴而志在 太山 。 钟子期 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 太山 。’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 钟子期 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钟子期 死, 伯牙 破琴絶弦,终身不復鼓琴,以为世无足復为鼓琴者。” 高诱 注:“ 伯 ,姓; 牙 ,名,或作 雅 。” 唐 钱起 《美杨侍御清文见示》诗:“ 伯牙 道丧来,弦絶无人续。” 明 杨慎 《兰亭令》:“此乃高山流水之操, 伯牙 復生,不能出其右矣。”词语解释:牙儿 拼音:yá ér
伢儿,小孩子。牙,通“ 伢 ”。 宋 孟元老 《东京梦华录·育子》:“浴儿毕,落胎髮,遍谢坐客,抱牙儿入他人房,谓之‘移窠’。”词语解释:牙牙 拼音:yá yá
(1).小儿学语声。 唐 司空图 《障车文》:“二女则牙牙学语,五男则鴈鴈成行。” 金 元好问 《杨焕然生子》诗之四:“ 阿麟 学语语牙牙,七岁元郎髻已丫。” 清 黄遵宪 《拜祖母李太夫人墓》诗:“一路春鳩啼落花,十龄学步语牙牙。”
(2).呲牙裂嘴貌。 清 平步青 《霞外攟屑·论文·罗台山》:“门两师子牙牙蹲,搏之,寤其石也。”词语解释:牙花 拼音:yá huā
牙垢
齿龈。也叫“牙花子”词语解释:牙痛 拼音:yá tòng
牙或其附近组织的疼痛词语解释:牙保 拼音:yá bǎo
立契的中介人和保人。 宋 王溥 《五代会要·市》:“如是产业、人口、畜乘,须凴牙保,此外并不得輒置。” 宋 张邦基 《墨庄漫录》卷四:“於舟尾得皂絛一条,繫文字一纸,取观之,乃雇舟契也,因得其人姓名及牙保之属。”《元典章·户部五·典卖》:“凡有典卖田宅,依例亲隣、牙保人等立契,画字成交。”词语解释:牙距 拼音:yá jù
(1).犹爪牙。《新唐书·郭张王苏等传赞》:“ 唐 所以能威振夷荒、斥大封域者,亦有虎臣为之牙距也。” 清 魏源 《苗疆敕建傅巡抚祠碑铭》:“脱其牙距,定其狘惊,犯也仇寇,驯也孩婴。”
(2).喻矫健有力的笔势。《晋书·索靖传》:“﹝ 索靖 ﹞又作《草书状》,其辞曰:‘……凌鱼奋尾,蛟龙反据。投空自窜,张设牙距。’”词语解释:牙人 拼音:yá rén
旧时居于买卖双方之间,从中撮合,以获取佣金的人。 唐 薛用弱 《集异记·宁王》:“ 寧王 方集宾客讌话之际,鬻马牙人 麴神奴 者,请呈二马焉。” 清 魏源 《道光丙戌海运记》:“止 上海 牙人赴北之行,定商艘到 津 停泊之界。”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三编第二章第五节:“牙人招揽买卖,协议物价,官府和商人交涉,有时也使牙人出面。”词语解释:牙幢 拼音:yá zhuàng
即牙旗。《三国志·吴志·陆逊传》:“ 逊 乃益施牙幢,分布鼓角。” 宋 程大昌 《演繁露·牙旗牙门旗鼓》:“《黄帝出军》曰:‘有所征伐,作五采牙幢。青牙旗引住东,赤牙旗引住南,白牙旗引住西,黑牙旗引住北,黄牙旗引住中。’”参见“牙旗”。
词语解释:牙旗 拼音:yá qí
旗竿上饰有象牙的大旗。多为主将主帅所建,亦用作仪仗。《文选·张衡〈东京赋〉》:“戈矛若林,牙旗繽纷。” 薛综 注:“兵书曰,牙旗者,将军之旌。谓古者天子出,建大牙旗,竿上以象牙饰之,故云牙旗。” 宋 陆游 《将至金陵先寄献刘留守》诗:“别都王气半空紫,大将牙旗三丈黄。” 清 龚自珍 《己亥杂诗》之九二:“不容 水部 赋清愁,新拥牙旗拜列侯。”词语解释:牙旆 拼音:yá pèi
牙旗。 唐 张籍 《送郑尚书出镇南海》诗:“牙旆从城展,兵符到府开。”词语解释:牙行 拼音:yá háng
(1).旧时为买卖双方说合交易而从中收取佣金的商行。亦指其行主。《元典章新集·刑部·杂例》:“局院站赤、百户头目、里正、主首、牙行人等,因而取要钱物,取讫招伏,断罪追赃。”《古今小说·蒋兴哥重会珍珠衫》:“那 枫桥 是柴米牙行聚处,少不得投个主家脱货。” 赵树理 《三里湾·“这日子不能过了”》:“ 天成 老婆外号‘ 能不够 ’,跟本村‘ 糊涂涂 ’老婆是姊妹,都是 临河镇 一个祖传牙行家的姑娘。” 马烽 西戎 《吕梁英雄传》第二回:“﹝ 康顺风 ﹞以前是个牙行,在旧政权手里当过闾长,性情狡猾。”
(2).泛指市集。 清 褚人穫 《坚瓠四集·市名》:“市井之区,交易之地,其名各省不同。南方谓之牙行。”词语解释:牙慧 拼音:yá huì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文学》:“ 殷中军 云:‘ 康伯 未得我牙后慧。’”原谓言外的理趣,后以“牙慧”指旧有的观点、见解和说法等。《西湖佳话·孤山隐迹》:“﹝ 林逋 ﹞为诗孤峭澄淡,自写胸臆,絶不袭人牙慧。” 清 许秋垞 《闻见异辞·大蜈蚣》:“有客惯将牙慧拾,合呼他作可怜虫。” 梁启超 《新民说》十一:“其下焉者,则拾牙慧,蒙虎皮,借此以为阶进之路。” 鲁迅 《书信集·致李秉中》:“此地有人拾‘彼间’牙慧,大讲‘革命文学’,令人发笑。”词语解释:牙齿债 拼音:yá chǐ zhài
指饭食。词语解释:牙鼓 拼音:yá gǔ
衙门前设置的鼓。供开衙升堂或百姓喊冤之用。《京本通俗小说·菩萨蛮》:“鼕鼕牙鼓响,公吏两边排。”词语解释:牙具 拼音:yá jù
刷牙漱口的用具词语解释:牙钱 拼音:yá qián
(1).牙人抽取的佣金。 宋 苏辙 《论蜀茶五害状》:“卖茶本法止许收息二分,今多作名目,如牙钱、打角钱之类,已收五分以上。” 明 汤显祖 《紫钗记·伤感》:“﹝ 侯 ﹞一对釵儿百万钱。﹝ 堂 ﹞牙钱要分取十三千。”
(2).象牙钱。 宋 时用作计钱数的标识。《续资治通鉴·宋神宗熙宁二年》:“帝谓辅臣曰:‘尝闻 太宗 时,内藏财货,每千计用一牙钱记之,名物不同,所用钱色亦异,他人莫能晓也。’”词语解释:牙队 拼音:yá duì
卫队。《旧五代史·唐书·明宗纪三》:“节度使、刺史所置牙队,许於军都内抽取。”《新五代史·后蜀世家·孟知祥》:“每除守将,则以精兵为其牙队,多者二三千,少者不下五百人。”词语解释:牙簟 拼音:yá diàn
剖象牙为细薄长条编织而成的垫席。亦泛指珍美的席子。《西京杂记》卷一:“ 赵飞鷰 女弟居 昭阳殿 ……中设木画屏风,文如蜘蛛丝缕,玉几玉牀,白象牙簟。”词语解释:牙槎 拼音:yá chá
亦作“ 牙楂 ”。
(1).丫叉。树木分枝处。 宋 欧阳修 《于刘功曹家见女奴弹琵琶》诗:“啄木不啄新生枝,惟啄牙楂枯木腹。”
(2).瘦削貌。词语解释:牙欸 拼音:yá ǎi
形容猛酷。 汉 扬雄 《法言·渊骞》:“ 始皇 方猎六国,而 翦 牙欸。” 李轨 注:“咀噬用牙,言其酷也。欸者,絶语叹声。”词语解释:牙盘食 拼音:yá pán shí
指珍馐。亦特指盛于牙盘中的祭品。《旧唐书·韦坚传》:“ 坚 跪上诸郡轻货,又上百牙盘食。”《朱子语类》卷一○七:“今若祔列祖,主祭时须用荤腥,须用牙盘食,这也不可行。”《续资治通鉴·宋哲宗绍圣元年》:“及变乱奉祀礼文,荐牙盘食等数事,乃詔落 希纯 职,知 亳州 如故。”词语解释:牙疳 拼音:yá gān
中医病名。又名“烂牙疳”、“走马疳”。牙龈溃疡出血。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兽二·猫》:“走马牙疳,黑猫头烧灰,酒服方寸匕。” 清 王韬 《瓮牗餘谈·外国牙科》:“邇来牙疳、牙痍,以及烂牙穿腮等症,求其疗治,无不获痊。”词语解释:牙疼誓 拼音:yá téng shì
无关紧要的赌咒。 元 高文秀 《黑旋风》第三折:“喒两个説取一个牙疼誓。”词语解释:牙疼咒 拼音:yá téng zhòu
犹牙疼誓。《说岳全传》第十一回:“我这样大官,怎能得到外国?就到番邦,如何变猪?岂不是个牙疼咒?”词语解释:牙卫 拼音:yá wèi
护卫。《新五代史·杂传十三·董璋》:“使者还,多言 璋 欲反状。 重诲 患之,乃稍择将吏为 两川 刺史,以精兵为其牙卫,分布其诸州。”词语解释:牙医 拼音:yá yī
牙科医生。词语解释:牙堂 拼音:yá táng
左右牙指挥使的公署。《资治通鉴·后梁太祖开平二年》:“丁亥旦,直入斩 顥 於牙堂,并其亲近。” 胡三省 注:“牙堂,左右牙指挥使治事之所。”词语解释:牙符 拼音:yá fú
奖给有功将领的符信。《宋史·高宗纪五》:“十一月庚午朔,初置节度使以下金字牙符,命都督府掌之,给将帅立战功者。”《续资治通鉴·宋度宗咸淳八年》:“﹝ 李庭芝 ﹞请以 整 为 卢龙军 节度使,封 燕郡王 ,帝从之,遣 永寧 僧齎告身、金印、牙符及 庭芝 书期致之。”词语解释:牙笙 拼音:yá shēng
古乐器名。以象牙代管,故称。《新唐书·南蛮传下·骠国》:“有牙笙,穿匏达本,漆之,上植二象牙代管,双簧皆应姑洗。”词语解释:牙婆 拼音:yá pó
旧称以介绍人口买卖为业的妇女。《水浒传》第二四回:“ 王婆 笑道:‘老身为头是做媒,又会做牙婆。’”《醒世恒言·两县令竞义婚孤女》:“﹝ 石璧 ﹞遗下女儿和养娘二口,少不得着落牙婆官卖,取价偿官。”词语解释:牙宅 拼音:yá zhái
古时军中长官的住宅。《资治通鉴·后唐庄宗同光元年》:“甲申, 继达 衰服,帅麾下百骑坐戟门呼曰:‘谁与吾反者?’因攻牙宅,斩 继儔 。” 胡三省 注:“即使宅也。”词语解释:牙印 拼音:yá yìn
(1).即佛牙。《法苑珠林》卷四七:“汝初成道时,当取一牙印,印汝脚足下,千辐轮现。”
(2).用象牙制的印章。
(3).齿痕。词语解释:牙列 拼音:yá liè
个人的牙齿数目、种类及排列;统指牙齿词语解释:牙刀 拼音:yá dāo
饰以象牙的仪仗用刀。《宋史·仪卫志六》:“金吾上将军、将军、六统军、千牛、中郎将,服花脚幞头、抹额、紫绣袍,佩牙刀。”词语解释:牙围 拼音:yá wéi
车牙的粗围。《周礼·考工记·轮人》:“六分其轮崇,以其一为之牙围。” 郑玄 注:“六尺六寸之轮,牙围尺一寸。”词语解释:牙契 拼音:yá qì
(1).由牙人经手的契约。 宋 洪迈 《容斋续笔·田宅契券取直》:“今之牙契投税,正出於此。”
(2).指牙契税。 宋 叶适 《经总制钱一》:“得产有勘合,典卖有牙契。” 宋 叶适 《黄子耕墓志铭》:“通判卑辞借係省,预敛牙契,常为殿矣。”词语解释:牙士 拼音:yá shì
即牙兵。 明 冯梦龙 《智囊补·上智·刘志淑》:“中官 毕真 ,逆 濠 党也,至自 江西 ,声势翕赫,拥从牙士,五百餘人。”参见“ 牙兵 ”。
词语解释:牙兵 拼音:yá bīng
卫兵;亲兵。 唐 李德裕 《论太和五年失维州状》:“其 悉怛谋 等,寻帅城兵并州印甲仗,塞途相继,空垒来降,臣即大出牙兵,受其降礼。” 宋 梅尧臣 《途中寄上尚书晏相公二十韵》:“解艇水驛无几舍,新诗又遣牙兵持。”《明史·朱寘鐇传》:“总兵官 姜汉 简鋭卒六十人为牙兵,令 周昂 领之。” 清 侯方域 《上三省督府剿抚议》:“莫若厚集牙兵,以资弹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