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韵字: 或选择韵部:
(2011-11-5)
首字词组
牒诉牒书牒目牒籍牒云牒桉  
牒谱牒举牒用牒牒牒呈牒文  
牒报牒辟牒状牒牍牒启   

词语解释:牒诉  拼音:dié sù
讼辞,诉状。《文选·孔稚珪〈北山移文〉》:“敲扑諠嚣犯其虑,牒诉倥偬装其怀。” 吕向 注:“牒,文牒也;诉,告也。” 宋 司马光 《送人为闽宰》诗:“政用慈良化,居无牒诉纷。”《宋史·文苑传一·何承裕》:“每览牒诉,必戏判以喻曲直,诉者多心伏引去。”
词语解释:牒谱  拼音:dié pǔ
即谱牒。家谱。 清 李渔 《慎鸾交·待旦》:“又道是祖训曾貽,牒谱经刊,永不娶倾城色。”
词语解释:牒报  拼音:dié bào
行文通报。 宋 李纲 《与吕安老提刑书》:“已遣使臣齎牓抚之,并牒报诸司,更烦审处。”
词语解释:牒书  拼音:dié shū
谓书于简牒。《汉书·薛宣传》:“手自牒书,条其姦赃。” 颜师古 注:“牒书,谓书於简牒也。”
词语解释:牒举  拼音:dié jǔ
上书陈述。 唐 白居易 《得景为县官判事案成后自觉有失请举牒追改判》:“先迷后觉,判事虽不三思;苟有必知,牒举明无二过。”
词语解释:牒辟  拼音:dié pì
以文书征聘。 唐 任华 《送姜司户赴宣州序》:“益令 姜生 有怀 吴会 ,况还家有循陔之庆,移府有牒辟之命哉!”
词语解释:牒目  拼音:dié mù
犹名册。 唐 王泠然 《论荐书》:“草泽卑位之间,恐遗贤俊,宜令兵部即作牒目,徵名奏闻。”
词语解释:牒用  拼音:dié yòng
正式任用。《魏书·杨椿传》:“当今 雍州 刺史亦不贤於 萧寳夤 ,但其上佐,朝廷应遣心膂重人,何得任其牒用,此乃圣朝百虑之一失。”
词语解释:牒状  拼音:dié zhuàng
(1).诉讼文书。《魏书·源子恭传》:“ 徐州 表投化人 许团 并其弟 周 等。究其牒状, 周 列云己 萧衍 黄门侍郎……真伪难辨,请下 徐 扬 二州密访,必令获实。” 清 王夫之 《薑斋诗话》卷二:“《春秋》则以俗吏爰书、讼魁牒状丑詆之词,取已往之君臣,恣其詬厉。”
(2).官府的文书、证件。《新唐书·百官志二》:“﹝司记﹞掌宫内文簿入出,録为抄目,审付行焉。牒状无违,然后加印。” 清 蒋士铨 《第二碑·题坊》:“蒙諭取到前朝官给地券执照二纸……騐先朝牒状,红泥出印床。”
词语解释:牒籍  拼音:dié jí
犹典籍。 汉 王充 《论衡·自纪》:“罕发之迹,记於牒籍;希出之物,勒於鼎铭。”
词语解释:牒牒  拼音:dié dié
迭迭,频频。 宋 洪迈 《容斋随笔·汉封禅记》:“初止此道,行十餘步一休,稍疲,咽唇燋;五六步一休,牒牒据顿地,不避暗溼。”
词语解释:牒牍  拼音:dié dú
公文。 汉 王充 《论衡·超奇》:“夫鸿儒希有,而文人比然;将相长吏,安可不贵?岂徒用其才力,游文于牒牘哉?”
词语解释:牒云  拼音:dié yún
复姓。 北齐 有 牒云乐 。见《通志·氏族五》
词语解释:牒呈  拼音:dié chéng
(1).下呈上的文书。 明 徐师曾 《文体明辨·公移》:“今制……下达上者曰咨呈,曰案呈,曰呈,曰牒呈,曰申。”
(2). 清 制,凡官文书,上行下行平行,各别其制:“府佐贰行知府,州县佐贰行州县,各用牒呈;直隶州知州行知府,用牒呈;两司首领行知府,用牒呈;府厅于提督用牒呈;司道于司道用牒呈;州县于副将用牒呈。”参阅《清会典·礼部·仪制清吏司四》
词语解释:牒启  拼音:dié qǐ
犹奏札。《资治通鉴·梁武帝中大通二年》:“帝得 荣 手版,上有数牒启,皆左右去留人名,非其腹心者悉在出限。”
词语解释:牒桉  拼音:dié ān
公文。《新唐书·严郢传》:“正恐牒桉填委,章程紊挠。”
词语解释:牒文  拼音:dié wén
公文;文书。 元 武汉臣 《生金阁》第三折:“ 娄青 ,我与你一道牒文去。”《水浒传》第八回:“当厅打一面七斤半团头铁叶护身枷钉了,贴上封皮,押了一道牒文,差两个防送公人监押前去。”《说岳全传》第七九回:“稽首皈依,将 玉帝 牒文呈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