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韵字: 或选择韵部:
(2011-11-5)
四寘去声 [sī,名词][车骑,名词][鼓吹,名词][yì,容易,形词][lèi,连累][详注1][wèi,馈遗][wèi,因为][bèi,动介词]使[详注2][近也][zhì,记也][详注3][音備,本作絥。][bì][详注4][详注5]诿[详注6][详注7][详注8][yì][huī suī][shù][详注9][详注10][kuì]岿[kuì][详注11][详注12][详注13][zhì][音字。乳化也。][wèi][水尽,动词][yì][mì][suì][音戲。《集韻》嚱嚱,聲也。][xì][通作记][详注14][详注15][音炽。《广韵》哆声。][音妫。坫也。《尔雅·释宫》垝谓之坫。][详注16][音缒。县名。在东莱。][yì]乿[详注17][音跂。《广韵》行喘息貌]


注1:施 音翅。惠也,与也。《易·乾卦》德施普也。《又》云行雨施。《礼·曲礼》太上贵德,其次务施报。《左传·僖二十四年》报者倦矣,施者未厌。《注》施,功劳也。《增韵》凡施设之施,平声。施与之施,平去通押。
注2:迟 音稚。《广韵》待也。《后汉·章帝纪》朕思迟直士,侧席异闻。又《赵壹传》实望昭其悬迟。《注》悬心迟仰之。《正韵》欲速而以彼为缓曰迟,使彼徐行以待亦曰迟。《荀子·修身篇》迟彼止而待我。
注3:出 推去声。自中而外也。又《正韵》凡物自出,则入声。非自出而出之,则去声。然亦有互用者。又叶尺伪切,吹去声。
注4:知 《集韻》《韻會》知義切。《正韻》知意切。與智同。《易·臨卦》知臨大君之宜。《荀子·修身篇》是是非非謂之知。
注5:眦 《广韵》《集韵》《韵会》疾智切,音渍。亦目厓也。
注6:植 《唐韵》《集韵》《韵会》直吏切,音致。《博雅》槌也。又通置。《书·金縢》植璧秉圭。又《集韵》时吏切,音侍。《贾谊·吊屈原文》方正倒植。又《正韵》直意切。义同。
注7:陂 音贲。《玉篇》倾也,邪也。《正韵》不平曰险,不正曰陂。《易·泰卦》无平不陂,无往不复。《周礼·春官·典同》陂声散。《史记·五宗世家》邯郸中诸使过客,以彭祖险陂,故莫留邯郸。
注8:积 积蓄。音恣。聚也,储蓄也。《诗·大雅》乃积乃仓。《周礼·天官·小宰》掌其牢礼委积。《注》委积,谓牢米薪刍给宾客道用也。又《大司徒》令野修道委积。《注》少曰委,多曰积,皆所以给宾客。
注9:始 式吏切,音试。《毛晃曰》本始之始上声,易资始,大始之类是也。方始为之始去声,礼月令桃始华,蝉始鸣之类是也。幓字原从车从参。或作襂縿。
注10:近 音记。已也。辞也。《诗·大雅》往近王舅。《注》辞也。
注11:跂 广韵》《集韵》《韵会》去智切,音吱。垂足坐。又举足望。
注12:瑟 又《集韵》疏吏切,音驶。乐器。 又《韵补》叶式吏切,音试。《祢衡鹦鹉赋》少昊司晨,蓐收整辔。严霜初降,凉风萧瑟。
注13:蚝 《唐韻》七吏切。同蛓。《韓愈·城南聯句》㾕肌遭蚝刺。
注14:柴 《集韵》子智切《正韵》资四切,音恣。积也,谓积禽也。《诗·小雅》助我举柴。 又《集韵》一曰搣,颊劳也。
注15:庳 有庳,国名。《孟子》封之有庳。又通作鼻。《后汉·东平王苍传》昔象封有鼻。《注》有鼻,国名。在今永州营道县北。
注16:锤 音缒。称锤也。《周礼·冬官考工记注》以为称锤以起量。《释文》锤,直伪反。刘读直危反。又音惴。锻器。《庄子·大宗师》在炉锤之闲耳。《注》炉,烹物之具。锤,成物之具。
注17:蔇 音洎。《类篇》至也。《左传·隐六年》善郑以劝来者,犹惧不蔇。
末字词组
烽燧火燧金燧槐燧炎燧削燧烈燧灰燧
钻燧巢燧木燧鉴燧象燧薰燧息燧熏燧
阳燧边燧改燧狼燧取燧兵燧星燧熸燧
举燧亭燧阴燧熢燧关燧出燧爟燧燔燧

词语解释:烽燧  拼音:fēng suì
(1).古代边防报警的信号,白天放烟叫烽,夜间举火叫燧。《墨子·号令》:“与城上烽燧相望。” 汉 桓宽 《盐铁论·本议》:“修塞障,飭烽燧,屯戍以备之。”《明史·王翱传》:“五里为堡,十里为屯,使烽燧相接。” 清 昭槤 《啸亭杂录·乌提督》:“各堞丘熢燧,造火器及击木礌石等具,严察奸谍。”
(2).指战乱。 元 周昂 《晚望》诗:“音书云去北,烽燧客愁西。” 清 冯桂芬 《费树臣饮马长城小影序》:“﹝洎庚申之难﹞侧身波涛烽燧之中。” 郭沫若 《骆驼集·访日杂咏六》:“八年烽燧生灵苦,两弹铀鈈井灶空。”
词语解释:钻燧  拼音:zuàn suì
亦作“ 钻鐩 ”。
(1).钻燧取火。原始的取火法。燧为取火的工具,有金燧(阳燧)、木燧两种。《管子·轻重戊》:“ 黄帝 作钻鐩生火,以熟荤臊。” 宋 叶适 《送龚叔虎》诗:“问胡旅穷舍,钻燧煮菜芜。”参见“ 钻燧改火 ”。
(2).指年岁。《隋书·柳彧传》:“ 君明 钻燧虽改,在文无变,忽劬劳之痛,成嬿尔之亲;冒此苴縗,命彼褕翟。”
词语解释:钻燧改火  拼音:zuàn suì gǎi huǒ
古时钻木取火,因季节不同而用不同的木材。《论语·阳货》:“旧穀既没,新穀既升,钻燧改火,期可已矣。” 何晏 集解引 马融 曰:“《周书·月令》有更火之文:春取榆柳之火,夏取枣杏之火,季夏取桑柘之火,秋取柞楢之火,冬取槐檀之火。一年之中,钻火各异,故曰改火也。”后仅于寒食后二日为之,并成为习俗。 宋 吴自牧 《梦粱录·清明节》:“寒食第三日,即清明节,每岁禁中小内侍於阁门用榆木钻火……宣赐臣僚巨烛,正所谓‘钻燧改火’者,即此时也。” 唐 杜甫 《清明》诗之二:“旅雁上云归紫塞,家人钻火用青枫。” 唐 无名氏 《辇下岁时记·钻火》:“至清明,尚食内园官小儿于殿前钻火。”
词语解释:阳燧  拼音:yáng suì
见“ 阳遂 ”。
词语解释:阳遂  拼音:yáng suì
(1).清畅通达貌。《文选·王褒〈洞箫赋〉》:“被淋洒其靡靡兮,时横溃以阳遂。” 李善 注:“阳遂,清通貌。言其声或盛壮而细密,时復横溃而清通也。”
(2).亦作“ 阳燧 ”。古代利用日光取火的凹面铜镜。《周礼·秋官·司烜氏》“司烜氏掌以夫遂取明火於日,以鉴” 汉 郑玄 注:“夫遂,阳遂也。” 贾公彦 疏:“以其日者,太阳之精,取火於日,故名阳遂。” 孙诒让 正义:“古阳遂盖用窐镜,故《鳧氏》注云:‘隧在鼓中,窐而生光,有似夫隧。’” 汉 王充 《论衡·率性》:“阳遂取火於天,五月丙午日中之时,消鍊五石,铸以为器,磨礪生光,仰以嚮日,则火来至。” 唐 苏鹗 《苏氏演义》卷下:“阳燧以铜为之,形如镜,照物则影倒,向日则火生,以艾承之,则得火也。” 严复 《救亡决论》:“方诸阳燧,格物所宗。”
(3).古代车上的一种采光装置。《晋书·舆服志》:“阳遂四望繐窗皁轮小形车,驾牛。”
词语解释:举燧  拼音:jǔ suì
(1).燃起火把。《文选·张衡〈西京赋〉》:“升觴举燧,既釂鸣鐘。” 薛综 注:“燧,火也。谓行酒举烽火以告众也。”《后汉书·班固传上》:“割鲜野食,举燧命爵。”按,《文选·班固〈西都赋〉》作“举烽”。
(2).燃起告警烽烟。《宋史·种世衡传》:“有急,则举燧介马以待。”
词语解释:火燧  拼音:huǒ suì
(1).引火之物。《左传·定公四年》“王使执燧象以奔 吴 师” 晋 杜预 注:“烧火燧繫象尾,使赴 吴 师惊却之。”《南史·王琳传》:“ 琳 兵放火燧以掷 瑱 船者,皆反烧其船。”
(2).古有钻燧改火之俗。因季节变换改用不同的燧木以取火。 唐 朱湾 《平陵寓居再逢寒食》诗:“火燧知从新节变,灰心还与故人同。”参见“ 改火 ”。
词语解释:改火  拼音:gǎi huǒ
古代钻木取火,四季换用不同木材,称为“改火”,又称改木。亦用以比喻时节改易。《论语·阳货》:“旧穀既没,新穀既升,钻燧改火,期可已矣。” 何晏 集解引 马融 曰:“《周书·月令》有更火之文。春取榆柳之火,夏取枣杏之火,季夏取桑柘之火,秋取柞楢之火,冬取槐檀之火。一年之中,钻火各异木,故曰改火也。” 刘宝楠 正义引 徐颋 《改火解》:“改火之典,昉於上古,行於三代,迄於 汉 ,废於 魏 晋 以后,復於 隋 而仍废……盖四时之火,各有所宜,若春用榆柳,至夏仍用榆柳便有毒,人易以生疾,故须改火以去兹毒,即是以救疾也。” 唐 史延 《清明日赐百僚新火》诗:“九天初改火,万井属良辰。” 宋 司马光 《晋阳三月未有春色》诗:“清明空改火,元巳漫浮觴。”
词语解释:巢燧  拼音:cháo suì
传说中原始部落联盟首领 有巢氏 和 燧人氏 的并称。 唐 张九龄 《龙池圣德颂》:“ 巢 燧 之前,寂寥无纪;书契而后,焕炳可观。”
词语解释:边燧  拼音:biān suì
边境的烽燧。借指边境地区的战争。《魏书·肃宗纪》:“自神鼎南底,累纪于兹,虔贡虽违,边燧静息,凭心象魏,潜款弥纯。” 清 陈田 《明诗纪事辛籤·徐石麒》:“我生不辰,会当阳九,流氛陡发,龙驭上宾,边燧旋扬,鑾舆遽逊。”
词语解释:亭燧  拼音:tíng suì
古代筑在边境上的烽火亭,用作侦伺和举火报警。 汉 荀悦 《汉纪·武帝纪六》:“今有司请远田 轮臺 ,欲起亭燧,是唯益扰天下,非所以忧民也。”《后汉书·西羌传》:“初开 河西 ,列置四郡,通道 玉门 ,隔絶 羌 胡 ,使南北不得交关。於是障塞亭燧出 长城 外数千里。” 南朝 宋 颜延之 《从军行》:“卧伺金柝响,起候亭燧烟。”
词语解释:金燧  拼音:jīn suì
古代向日取火的铜制工具。形状像镜。《礼记·内则》:“左佩纷帨、刀、礪、小觿、金燧。” 郑玄 注:“金燧,可取火于日。” 孙希旦 集解:“ 成伯璵 谓‘冬至日子时铸铜为鉴,谓之阳遂,夏至日午时铸铜为鑑,谓之阴鉴。’是金遂亦鉴类,其状相似,欲取火则向日照之,以引取其火也。” 南朝 陈 徐陵 《河东康简王墓志》:“淑貌与金燧相宜,清颜与玉壶同照。” 宋 洪迈 《夷坚乙志·九华天仙》:“吾归矣!仙宫久离,洞户无人管之,专俟吾归。欲要开金燧,千万频修已。”
词语解释:木燧  拼音:mù suì
木制的钻取火种的用具。《礼记·内则》:“右佩玦、捍、管、遰、大觿、大燧。” 郑玄 注:“木燧,钻火也。” 孔颖达 疏引 皇侃 曰:“晴则以金燧取火於日,阴则以木燧钻火也。” 汉 班固 《白虎通·号》:“钻木燧,取火教民。” 宋 黄庭坚 《对酒次前韵寄怀元翁》:“花光渐寒食,木燧催国火。”
词语解释:改燧  拼音:gǎi suì
犹改火。燧,古代取火的器具。 唐 骆宾王 《萤火赋》:“逝将归而未退,忽欲去而中留,入槐榆而焰发,若改燧而环周。” 宋 司马光 《二月中旬呈钱君倚》诗:“不知有青春,倐忽已改燧。”参见“ 改火 ”。
词语解释:改火  拼音:gǎi huǒ
古代钻木取火,四季换用不同木材,称为“改火”,又称改木。亦用以比喻时节改易。《论语·阳货》:“旧穀既没,新穀既升,钻燧改火,期可已矣。” 何晏 集解引 马融 曰:“《周书·月令》有更火之文。春取榆柳之火,夏取枣杏之火,季夏取桑柘之火,秋取柞楢之火,冬取槐檀之火。一年之中,钻火各异木,故曰改火也。” 刘宝楠 正义引 徐颋 《改火解》:“改火之典,昉於上古,行於三代,迄於 汉 ,废於 魏 晋 以后,復於 隋 而仍废……盖四时之火,各有所宜,若春用榆柳,至夏仍用榆柳便有毒,人易以生疾,故须改火以去兹毒,即是以救疾也。” 唐 史延 《清明日赐百僚新火》诗:“九天初改火,万井属良辰。” 宋 司马光 《晋阳三月未有春色》诗:“清明空改火,元巳漫浮觴。”
词语解释:阴燧  拼音:yīn suì
古时月夜承接露水的盘子。 晋 干宝 《搜神记》卷十三:“夫金之性一也,以五月丙午日中铸,为阳燧;以十一月壬子夜半铸,为阴燧。” 汪绍楹 校注:“言丙午日铸为阳燧,可取火;壬子夜铸为阴燧,可取水也。”
词语解释:槐燧  拼音:huái suì
以槐木取火之器。 唐 韦承庆 《寒食应制》诗:“旧火收槐燧,餘寒入桂宫。” 明 王一翥 《读书镫檠赋》:“槐燧初钻,松寮始烘。”参见“ 槐火 ”。
词语解释:槐火  拼音:huái huǒ
用槐木取火。相传古时往往随季节变换燃烧不同的木柴以防时疫,冬取槐火。《周礼·夏官·司爟》“四时变国火,以救时疫” 汉 郑玄 注:“ 郑司农 説以 鄹子 曰:‘春取榆柳之火,夏取枣杏之火……冬取槐檀之火。’” 唐 王勃 《守岁序》:“槐火灭而寒气消,芦灰用而春风起。” 宋 苏轼 《〈参寥泉铭〉序》:“梦相与赋诗,有寒食清明石泉槐火之句,语甚美,而不知其所谓。” 元 宋无 《谢僧遗石枪》诗:“崖瀑松风添瑟缩,地鑪槐火共青荧。”
词语解释:鉴燧  拼音:jiàn suì
亦作“鉴燧”。
(1).方诸和阳燧。方诸,古代在月下承露取水的器具;阳燧,向日取火的凹镜。《周礼·考工记·輈人》:“金锡半,谓之鉴燧之齐。” 郑玄 注:“鉴燧,取水火於日月之器也。”
(2).偏指方诸。《太平御览》卷五二六引 汉 卫宏 《汉旧仪》:“以鑑燧取水於月,以阳燧取火於日。”
词语解释:狼燧  拼音:láng suì
古代边防报警时烧狼粪而起的烽火。 清 孔尚任 《桃花扇·馀韵》:“五侯閫外空狼燧,二水洲边自雀舫。”参见“ 狼烟 ”。
词语解释:狼烟  拼音:láng yān
亦作“ 狼烟 ”。
(1).燃狼粪升起的烟。古时边防用作军事上的报警信号。 唐 杜牧 《边上闻笳》诗之一:“何处吹笳薄暮天?塞垣高鸟没狼烟。”《资治通鉴·后汉高祖天福十二年》:“ 契丹 焚其市邑,一日狼烟百餘举。” 胡三省 注:“ 陆佃 《埤雅》曰:古之烽火用狼粪,取其烟直而聚,虽风吹之不斜。”《说岳全传》第二二回:“日有羽书之报,夜有狼烟之警。”《文汇报》1983.3.7:“低沉、悠长的螺号声……像古代烽火台报警的狼烟,一处升起,四处冒烟,霎时唤起了四面八方的螺号声。”
(2).比喻战火或战争。《古尊宿语录·东林和尚云门庵主颂古》:“四海狼烟静,中原信息通,罢拈三尺剑,休弄一张弓。”《三国演义》第二一回:“既把孤身离虎穴,还将妙计息狼烟。” 杨沫 《青春之歌》第一部第十一章:“ 白莉苹 虽然老练些,可是说着说着,想起了自己处在狼烟下的父母和故乡,她也不禁同 小崔 一样趴在床栏上哭了。”
(3).借指妖氛。《四游记·唐三藏被妖捉获》:“老者道:‘经非难取,只是那途中狼烟难行。我们闻得前去,有三十里路远,有一座山,叫做 八里黄风山 ,那山中多有妖怪,故言难取。’”
词语解释:熢燧  拼音:fēng suì
烽火。《汉书·司马相如传上》:“将息獠者,击灵鼓,起熢燧,车案行,骑就队。” 明 唐顺之 《赠何沉两公归蜀广序》:“而 牂牁 两江,熢燧帖息。”
词语解释:炎燧  拼音:yán suì
(1).烈炬。 汉 陈琳 《武军赋》:“炎燧四举,元戎齐登。”
(2). 炎帝 和 燧人氏 的并称。 南朝 齐 王融 《法乐辞·歌贤众》:“春山玉所府,檀林芳所栖;引火归 炎燧 ,挹水自清隄。” 唐 许敬宗 《劝封禅表》:“不言而化,搴 炎燧 之菁华;无为可则,軼 尧舜 之文轨。”
词语解释:象燧  拼音:xiàng suì
古代作战烧火燧系象尾,迫火象突入敌阵,使敌军惊逃。 宋 王禹偁 《续戒火文》:“鄙象燧以休设,恶雉头而必焚。”参见“ 燧象 ”。
词语解释:燧象  拼音:suì xiàng
(1).尾巴系着火炬的象。《左传·定公四年》:“ 鍼尹固 与王同舟,王使执燧象以奔 吴 师。” 杜预 注:“烧火燧繫象尾,使赴 吴 师,惊却之。” 北周 庾信 《周柱国大将军纥干弘神道碑》:“灵龙更起,燧象还燃。” 唐 孔绍安 《结客少年场行》:“ 吴 师惊燧象, 燕 将警奔牛。”
(2).以喻指大火。 明 刘基 《赠杜安道》诗:“火龙熺燄絳天衢,燧象豗烟煎地府。”
词语解释:取燧  拼音:qǔ suì
谓用铜制的凹镜向日取火。《淮南子·览冥训》:“乞火不若取燧,寄汲不若凿井。”
词语解释:关燧  拼音:guān suì
边关的烽火。亦借指边防。《南齐书·王融传》:“设稾秣有储,筋竿足用,必以草窃关燧,寇扰边疆。”《南齐书·高帝纪下》:“今关燧无虞,时和岁稔。”
词语解释:削燧  拼音:xuē suì
火镰。打火用的火刀。 清 抟沙拙老 《闲处光阴》卷下:“削燧亦行装应佩之物。今旗员尚有佩者,汉人则絶无也。”
词语解释:薰燧  拼音:xūn suì
焚薰草以取香。《淮南子·说山训》:“以洁白为污辱,譬犹沐浴而抒溷,薰燧而负彘。” 高诱 注:“烧薰自香也。 楚 人谓之薰燧。”
词语解释:兵燧  拼音:bīng suì
犹烽燧。古代边防报警燃举的烟火。借指战乱。 清 龚自珍 《平均篇》:“至极不祥之气,鬱於天地之间,鬱之久乃必发为兵燧,为疫癘,生民噍类,靡有孑遗,人畜悲痛,鬼神思变置。” 王闿运 《李仁元传》:“ 江西 院司知兵燧日远,因议转餉。”
词语解释:出燧  拼音:chū suì
发出火光。 明 何景明 《待曙楼赋》:“尔乃羲驭乍临,火轮在东,阳乌出鐩,天鷄应鐘。”
词语解释:烈燧  拼音:liè suì
炽烈的烽火。《文选·颜延之〈三月三日曲水诗序〉》:“烈燧千城,通驛万里。” 李周翰 注:“燧,烽火也。”
词语解释:息燧  拼音:xī suì
熄灭烽火。指停止战事。 南朝 宋 谢庄 《和元日雪花应诏诗》:“从候照神世,息燧应颂道。” 明 石应嵩 《张文忠公改葬碑文》:“乃至振纲刷纪之计,诸凡安内攘外之谋,无不虑於针芒,剔蟊去蠹,防周户牖,息燧沉蠭。”
词语解释:星燧  拼音:xīng suì
星火,小火点。 清 魏源 《次韵前出塞》之一:“星燧燎原隰,蚁壤溃江河。”
词语解释:爟燧  拼音:guàn suì
报警的烽火。亦指战事。 唐 权德舆 《礼部策问·第二问》:“思欲尽復 河 湟 之地,永销爟燧之警。” 清 魏源 《明代食兵二政录叙》:“北 韃 南 倭 ,爟燧不惊,土司改流,万里不警。”
词语解释:灰燧  拼音:huī suì
葭灰与燧火。借指岁月。 北周 庾信 《周大将军司马裔碑》:“遭太夫人忧,苫草坟塋,以终灰燧;形骸毁瘠,逾於丧礼。”参见“ 灰管 ”。
词语解释:灰管  拼音:huī guǎn
亦作“ 灰琯 ”。
(1).古代候验节气变化的器具。以葭莩之灰置于律管,故名。《晋书·律历志上》:“又叶时日於晷度,效地气於灰管,故阴阳和则景至,律气应则灰飞。” 宋 梅尧臣 《和十一月八日圃人献小桃花》之二:“丹艳已先灰管动,不由人力与栽培。”
(2).指时序;节候。 北周 庾信 《周大将军陇东郡公侯莫陈君夫人窦氏墓志铭》:“风霜所及,灰琯遂侵。”《陈书·宣帝纪》:“灰琯未周,凯捷相继,拓地数千,连城将百。” 唐 刘禹锡 《代谢冬衣表》:“灰琯屡移,尘露无补。”
词语解释:熏燧  拼音:xūn suì
同“薰燧”。
焚熏草以取香。
词语解释:薰燧  拼音:xūn suì
焚薰草以取香。《淮南子·说山训》:“以洁白为污辱,譬犹沐浴而抒溷,薰燧而负彘。” 高诱 注:“烧薰自香也。 楚 人谓之薰燧。”
词语解释:熸燧  拼音:jiān suì
已熄的火。 元 吴莱 《海东洲磐陀石上观日赋》:“固阴泉之龡炯兮,焕熸燧之奋颺。”
词语解释:燔燧  拼音:fán suì
燃放告警的烟火。 南朝 梁简文帝 《庆洛阳平启》:“每兴燔燧之警,常劳守 漳 之民。”《汉书·贾谊传》:“斥候望烽燧不得卧” 唐 颜师古 注:“昼则燔燧,夜则举烽。” 峻青 《秋色赋·烟墩》:“昼则点燃狼粪,白烟烛天,名曰燔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