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字词组
词语解释:高燥 拼音:gāo zào
(1).指高而干燥之地。 汉 司马相如 《子虚赋》:“其高燥则生葴菥苞荔。”
(2).地势高而干燥。《南史·夷貊传下·高昌国》:“其地高燥,筑土为城,架木为屋,土覆其上。” 明 唐顺之 《书瘗枯骨志碑阴》:“ 褚 生父 怡 閒又以河壖地卑湿逼水,非所以栖骨,乃割菜地之一隅以瘞之,於是城旁枯骨得尽瘞焉,而又得高燥地以免於后日水嚙之患。”词语解释:发燥 拼音:fā zào
犹发急。《白雪遗音·马头调·祭灶》:“俺也买不起糖瓜,俺也蒸不起年糕。虔心一条又到了三十日,手里无钱乾发燥。”词语解释:枯燥 拼音:kū zào
(1).干枯,干燥。 汉 蔡邕 《蝉赋》:“声嘶嗌以沮败,体枯燥以冰凝。”《后汉书·方术传下·华佗》:“死胎枯燥,埶不自生。” 北魏 贾思勰 《齐民要术·荏蓼》:“蓼……又长,更剪,常得嫩者”原注:“若待秋,子成而落,茎既坚硬,叶又枯燥也。” 宋 陆游 《跋火井碑》:“予昔在征西幕府,尝得小校言 火山军 地枯燥,不可耕。” 清 龙启瑞 《上梅伯言先生书》:“终日卒卒,唇吻枯燥,逮晚不得休息。”
(2).单调,无趣味。 明 胡应麟 《诗薮·近体上》:“故习 杜 者,句语或有枯燥之嫌,而体裁絶无靡冗之病。” 瞿秋白 《饿乡纪程》十三:“十天以来,我的生活一发无味,枯燥。” 徐迟 《哥德巴赫猜想》:“枯燥无味的代数方程式,却使他充满了幸福,成为唯一的乐趣。”词语解释:烦燥 拼音:fán zào
同“ 烦躁 ”。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汤公》:“如一善,则心中清静寧贴;一恶,则懊憹烦燥,似油沸鼎中。” 曹禺 《雷雨》第三幕:“ 鲁家 现在才吃完晚饭,每个人的心绪都是烦燥的。”《元典章·吏部三·医官》:“假令有人病头疼,身体拘急,恶寒,无汗,寒多,热少,面色惨而不舒,腰脊疼痛,手足指末微厥,不烦燥,其脉浮而紧涩者,名为何证?”词语解释:焦燥 拼音:jiāo zào
(1).干枯,干燥。《南史·齐东昏侯纪》:“剗取细草,来植阶庭,烈日之中,至使焦燥。” 北魏 贾思勰 《齐民要术·种栗》:“日出晒,令栗肉焦燥。”
(2).同“ 焦躁 ”。 宋 无名氏 《张协状元》戏文第三出:“几番焦燥,命直不好,埋寃知是几宵。”《古今小说·陈御史巧勘金钗钿》:“姑娘也焦燥起来,教庄家往东村寻取儿子,并无踪跡。” 杨沫 《青春之歌》第一部第三章:“她懊恼着,并且焦燥地眯起眼睛向四外眺望。”词语解释:乾燥
1.犹干旱。《管子·度地》:“春三月,天地乾燥,水纠列之时也。”《汉书·沟洫志》:“春夏乾燥少水时也,故使 河 流迟,贮淤而稍浅。”
2.失去水分;缺少水分。 汉 王充 《论衡·商虫》:“穀乾燥者,虫不生。”《法苑珠林》卷一一四:“脣舌乾燥,耳鼻焦闭,五臟内煎,津液外竭。”《警世通言·玉堂春落难遇夫》:“丫头又忙掇过一碗汤来,説:‘饭乾燥,吃些汤罢!’”
3.枯燥,没有趣味。 夏丏尊 叶圣陶 《文心》十八:“算学书上的文字,虽说干燥无味,但正确细密,实为他科书籍所不及。” 茅盾 《夜读偶记·中国文学史上现实主义与反现实主义的斗争》:“《大雅》和《颂》的文学语言那就是庙堂中的语言,即后世所谓‘雅言’,装模作样,官气十足,干燥无味。”
4.干涩,不甜润。 巴金 《家》九:“祖父的声音又干燥,又严厉。” 徐迟 《财神和观音》:“那一笑干燥得象荒漠上的鹰叫。”
5.喻困难;拮据。《朱子语类》卷七二:“是尽乾燥处困之极,事无可为者。”《醒世恒言·杜子春三入长安》:“看看家中金银搬完,屯盐卖完,手中乾燥,央人四处借债。”
6.干净。 明 沉鲸 《双珠记·纩衣寄诗》:“东宫的尿瓶倾洗得乾浄,公主的夜桶收拾得乾燥。”词语解释:卬燥 拼音:áng zào
谓地势高而干燥。《新唐书·忠义传上·安金藏》:“地本卬燥,泉忽涌流庐之侧,李冬有花,犬鹿相扰。”词语解释:闲燥 拼音:xián zào
宽静高敞(之处)。《汉书·丙吉传》:“时 宣帝 生数月,以皇曾孙坐 衞太子 事繫, 吉 见而怜之。又心知太子无事实,重哀曾孙无辜, 吉 择谨厚女徒,令保养曾孙,置閒燥处。” 颜师古 注:“閒读曰闲,闲,宽静之处也。燥,高敞也。” 唐 李德裕 《阴德论》:“ 丙丞相 於 史皇孙 ,微君臣之分,无亲戚之情,而保养曾孙,仁心惻隐,置於閒燥,给以私财。”词语解释:豪燥 拼音:háo zào
舒畅。《醒世恒言·卖油郎独占花魁》:“ 美娘 连喫了二碗,胸中虽然略觉豪燥,身子兀自倦怠。”词语解释:亢燥 拼音:kàng zào
高爽干燥。 元 舒頔 《适耕堂为吴琴汪寿甫扁而赋之》诗:“衣冠济楚信行惇,筑室亢燥依山根。”词语解释:口干舌燥 拼音:kǒu gān shé zào
见“ 口燥唇乾 ”。
词语解释:口燥唇乾
亦作“ 口乾舌燥 ”。亦作“ 口乾舌焦 ”。 形容口渴、焦灼或说话过多。《乐府诗集·相和歌辞十一·善哉行》:“来日大难,口燥唇乾。今日相乐,皆当喜欢。” 叶圣陶 《未厌集·小病》:“差不多一切的焦躁和乱想都会集中到这上头去。于是口干舌燥,头里岑岑地作响。” 柯岩 《东方的明珠》:“那时,是她和她一起制定计划,一起讲课,真是讲得口干舌燥,磨破了嘴皮。” 袁静 《伏虎记》第二回:“指导员跟他平心静气地讲道理,讲得口干舌焦。”词语解释:口乾舌燥
见“ 口燥唇乾 ”。
词语解释:口燥唇乾
亦作“ 口乾舌燥 ”。亦作“ 口乾舌焦 ”。 形容口渴、焦灼或说话过多。《乐府诗集·相和歌辞十一·善哉行》:“来日大难,口燥唇乾。今日相乐,皆当喜欢。” 叶圣陶 《未厌集·小病》:“差不多一切的焦躁和乱想都会集中到这上头去。于是口干舌燥,头里岑岑地作响。” 柯岩 《东方的明珠》:“那时,是她和她一起制定计划,一起讲课,真是讲得口干舌燥,磨破了嘴皮。” 袁静 《伏虎记》第二回:“指导员跟他平心静气地讲道理,讲得口干舌焦。”词语解释:顽燥 拼音:wán zào
质地粗劣干枯。 宋 袁文 《瓮牖闲评》卷六:“旧闻凤咮龙尾砚,至今人以为宝。然《苕溪渔隐》载:凤咮,乃 建州 凤凰山 ,土色膏腴,特宜植茶,石殊少,亦顽燥非材也。”词语解释:邪燥 拼音:xié zào
中医指使人耗伤津液的邪气或药性。 明 沉德符 《野获编·内阁二·新郑论事矛盾》:“ 保 ( 冯保 )私进邪燥之药,以损圣体,先帝遂至弥留。”词语解释:厮合燥
厮合造。混闹,胡闹词语解释:耗燥
枯竭词语解释:跑燥
发脾气;燥热词语解释:烤燥
干燥词语解释:干燥 拼音:gān zào
(1).犹干旱。《管子·度地》:“春三月,天地乾燥,水纠列之时也。”《汉书·沟洫志》:“春夏乾燥少水时也,故使 河 流迟,贮淤而稍浅。”
(2).失去水分;缺少水分。 汉 王充 《论衡·商虫》:“穀乾燥者,虫不生。”《法苑珠林》卷一一四:“脣舌乾燥,耳鼻焦闭,五臟内煎,津液外竭。”《警世通言·玉堂春落难遇夫》:“丫头又忙掇过一碗汤来,説:‘饭乾燥,吃些汤罢!’”
(3).枯燥,没有趣味。 夏丏尊 叶圣陶 《文心》十八:“算学书上的文字,虽说干燥无味,但正确细密,实为他科书籍所不及。” 茅盾 《夜读偶记·中国文学史上现实主义与反现实主义的斗争》:“《大雅》和《颂》的文学语言那就是庙堂中的语言,即后世所谓‘雅言’,装模作样,官气十足,干燥无味。”
(4).干涩,不甜润。 巴金 《家》九:“祖父的声音又干燥,又严厉。” 徐迟 《财神和观音》:“那一笑干燥得象荒漠上的鹰叫。”
(5).喻困难;拮据。《朱子语类》卷七二:“是尽乾燥处困之极,事无可为者。”《醒世恒言·杜子春三入长安》:“看看家中金银搬完,屯盐卖完,手中乾燥,央人四处借债。”
(6).干净。 明 沉鲸 《双珠记·纩衣寄诗》:“东宫的尿瓶倾洗得乾浄,公主的夜桶收拾得乾燥。” 词语解释:辣燥 拼音:là zào
厉害;泼辣。《儒林外史》第二七回:“现今这小廝傲头傲脑,也要娶个辣燥些的媳妇来制着他纔好。”词语解释:僵燥 拼音:jiāng zào
谓硬化,干燥。《三国志·魏志·常林传》“ 旹 弟 静 绍封” 裴松之 注引 晋 鱼豢 《魏略·清介传·沐并》:“壙穴之内,錮以紵絮,藉以蜃炭,千载僵燥,託类神仙。”词语解释:鳖燥
亦作“鱉燥”。 见“ 鳖懆 ”。
词语解释:鳖懆
亦作“鱉懆”。亦作“鱉燥”。 烦躁生气。鳖,用同“ 憋 ”。《刘知远诸宫调·知远走慕家庄沙佗村入舍》:“早是弟兄不仁,加之两个妯娌唆送,致令 李洪义 、 洪信 鱉燥。”《刘知远诸宫调·知远投三娘与洪义厮打》:“ 洪信 、 洪义 好鱉懆,引两个妻儿尽总来到。”词语解释:炮燥 拼音:pào zào
(1).灼热。《西游记》第四一回:“这 大圣 一身烟火,炮燥难禁,径投於涧水内救火。”
(2).由于心中烦躁而感到身上燥热。《红楼梦》第二十回:“何尝不穿着,见你一恼,我一炮燥就脱了。”词语解释:炙冰使燥 拼音:zhì bīng shǐ zào
比喻白费气力。 晋 葛洪 《抱朴子·刺骄》:“小人之赴也……欲望肃雍济济,后生有式,是犹炙冰使燥,积灰令炽矣。”词语解释:暴燥 拼音:bào zào
同“ 暴躁 ”。 《红楼梦》第二十回:“ 宝玉 笑道:‘何尝没穿?见你一恼,我一暴燥,就脱了。’”词语解释:旸燥 拼音:yáng zào
天晴燥热。《三国志·魏志·管辂传》:“ 輅 曰:‘今夕当雨。’是日暘燥,昼无形似,府丞及令在坐,咸谓不然。” 宋 沉括 《梦溪笔谈·象数一》:“众以谓频日晦溽,尚且不雨,如此暘燥,岂復有望?次日,果大雨。”词语解释:恼燥 拼音:nǎo zào
犹恼火。《二刻拍案惊奇》卷二四:“我们本官最怕乡里来缠,门上不敢禀得,怕惹他恼燥。”词语解释:急燥 拼音:jí zào
见“ 急躁 ”。
词语解释:急躁 拼音:jí zào
(1).亦作“ 急燥 ”。性急,不冷静。 元 吴莱 《狙赋》:“急躁袭取,智虑毕输。” 明 张居正 《女诫直解·敬慎》:“宽是不狭隘,裕是不急躁。”《清平山堂话本·快嘴李翠莲记》:“婆婆性儿忒急燥,説的话儿不大妙。” 巴金 《家》二九:“﹝ 觉慧 ﹞比哥哥更热情些,性子更急躁些。”
(2).形容声音急促嘈杂。 明 陶宗仪 《辍耕录·白翎雀》:“《白翎雀》者,国朝教坊大曲也。始则雍容和缓,终则急躁繁促,殊无有餘不尽之意。” 碧野 《没有花的春天》第二章:“这阵急躁得震聋耳朵的鼓乐声后,就悠悠然地吹起箫笛来了。”词语解释:水流湿,火就燥 拼音:shuǐ liú shī , huǒ jiù zào
水向湿处流,火往干处烧。谓物之气质类似必相感应。《易·乾》:“水流湿,火就燥,云从龙,风从虎……各从其类也。” 孔颖达 疏:“此二者以形象相感。水流於地,先就湿处;火焚其薪,先就燥处。”后用以比喻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五四”爱国运动资料·上海罢市实录》:“水流湿,火就燥,虽有大力,莫之能御。”词语解释:明燥 拼音:míng zào
明亮干燥。《左传·昭公三年》“湫隘嚣尘,不可以居,请更诸爽塏者” 唐 孔颖达 疏:“以所居下湿尘埃,故欲更於明燥之处。”词语解释:唇焦口燥 拼音:chún jiāo kǒu zào
犹口干舌燥。形容费尽口舌。 杜甫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
脣焦口燥:口唇干燥。形容费尽口舌以致疲倦。 唐 杜甫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公然抱茅入竹去,脣焦口燥呼不得。”脣,一本作“ 唇 ”。参见“ 口燥唇乾 ”。
词语解释:口燥唇乾
亦作“ 口乾舌燥 ”。亦作“ 口乾舌焦 ”。 形容口渴、焦灼或说话过多。《乐府诗集·相和歌辞十一·善哉行》:“来日大难,口燥唇乾。今日相乐,皆当喜欢。” 叶圣陶 《未厌集·小病》:“差不多一切的焦躁和乱想都会集中到这上头去。于是口干舌燥,头里岑岑地作响。” 柯岩 《东方的明珠》:“那时,是她和她一起制定计划,一起讲课,真是讲得口干舌燥,磨破了嘴皮。” 袁静 《伏虎记》第二回:“指导员跟他平心静气地讲道理,讲得口干舌焦。”词语解释:热燥 拼音:rè zào
(1).焦躁;焦急。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七:“为姐姐受了 张郎 的定约,那畜生心头热燥。对甫成这一段儿虚脾,望姐姐肯从前约。”
(2).犹燥热。 元 岳伯川 《铁拐李》第二折:“怪道这等热燥,快脱了者,我身上衣服儘勾了也。”参见“ 燥热 ”。
词语解释:燥热 拼音:zào rè
(1).犹炎热。 周立波 《暴风骤雨》第一部十六:“太阳燥热。柳树有些发黄了。” 康濯 《东方红》第一章:“春末夏初,天气多变。忽然一阵燥热,忽然一阵阴凉。” 姜树茂 《小会计》:“太阳渐渐往西方转去,但闷人的燥热仍未减轻。”
(2).形容热得难受。 瞿秋白 《文艺杂著续辑·“矛盾”的继续》:“那对过的屋顶上,似乎是点点滴滴的雪珠在那里跳罢。可是,身上的确是觉得燥热。” 孟左恭 《草原的儿子》:“他两眼开始冒金星,头也发胀,浑身像酷暑在沙漠里行走那样燥热。” 黄裳 《新婚夫妇》:“行车的时刻全打乱了,每过十分钟就有一部车子开出,旅客晒着依旧使人燥热的秋天的太阳都有些不耐了。”
(3).形容心情烦躁。 熊正国 《高炉边的彝家》:“他一路往前走去,心里越发燥热起来。”
(4).指燥气。中医谓燥乃乾金之气,热是太阳之火。《素问·五运行大论》:“故风寒在下,燥热在上,溼气在中,火游行其间,寒暑六入,故令虚而生化也。” 王冰 注:“地体之中,凡有六入:一曰燥,二曰暑,三曰风,四曰湿,五曰寒,六曰火。”
(5).指热症。 清 计六奇 《明季北略·马懋才〈备陈大饥疏〉》:“而食人之人,亦不免数日后面目赤肿、内发燥热而死矣。”
(6).指药性燥烈干热。 宋 朱熹 《答周纯仁书》之一:“又如多服燥热药,亦使人血气偏胜,不得和平。”词语解释:热燥燥 拼音:rè zào zào
形容燥热。 康濯 《春种秋收·第一步》:“事实上没法藏,只好埋着头,浑身热燥燥地乱轰响着,抓住小锄锄他那剩下不多的一点地。” 曹禺 《雷雨》第三幕:“人们心里还是热燥燥的,期望再来一次雷雨。”词语解释:刮刮燥燥 拼音:guā guā zào zào
同“ 刮刮匝匝 ”。 《英烈传》第三六回:“﹝ 朱亮祖 ﹞因带了七八隻一样儿飞舸,载了芦荻,置了火药,趁着上风,把火刮刮燥燥的直放下来。”词语解释:生发未燥 拼音:shēng fà wèi zào
胎发未干。因以指孩童之时。语本《宋书·索虏传》:“ 燾 大怒,谓 奇 曰:‘我生头髮未燥,便闻 河南 是我家地。’” 宋 陈亮 《中兴论》:“昔 宋文帝 欲取 河南 故地, 魏 太武 以为‘我自生髮未燥即知 河南 是我境土,安得为 南朝 故地。’故 文帝 既得而復失之。”词语解释:熇燥 拼音:hè zào
干燥。《云笈七籤》卷八六:“当以直理之木,熇燥好薪,不用蠹虫及木皮之不净薪,火煮之。”词语解释:眊燥 拼音:mào zào
犹干燥。比喻不相关。《朱子语类》卷一一六:“自家此心都不曾与他相黏,所以眊燥,无汁浆。如人开沟而无水,如此读得何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