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韵字: 或选择韵部:
(2011-11-5)
十三元平声 [详注1][fán][yuān][详注2][详注3][jiān][yán yuán][音暄。柔貌。《庄子·徐无鬼》有暖姝者。][yuán wán][xuān][xuān][连抃,宛转貌][详注4]

[lún lùn,动词][lūn][tún,囤积][zhūn tūn][tún chūn][详注5][mén][wēn][hún][同奔][zūn][gǔn yùn][详注6]泿[tún][详注7][详注8][详注9]


注1:反 音幡。《广韵》断狱平反。《韵会》录囚平反之,谓举活罪人也。《增韵》理正幽枉也。《前汉·食货志》杜周治之,狱少反者。《注》反,音幡。又通作翻。《前汉·张安世传》反水浆。
注2:怨 音鸳。雠也,恚也。《礼·儒行》外举不避怨。《前汉·黥布传》恐仇怨妄诬之。《史记·始皇纪》母家有仇怨,并坑之。皆平声读。或作惌。
注3:拚 與翻同。【博雅】飛也。【詩·周頌】肇允彼桃蟲,拚飛維鳥。
注4:阮 音元。《说文》代郡五阮关也。《前汉·地理志》作五原。《正韵》阮,古原字。又《广韵》五阮郡。《前汉·地理志》作五原郡。《注》秦九原郡,武帝元朔二年更名。
注5:汶 音門。汶濛,玷辱也。《楚辭·漁父》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注6:蕴 音氲。蕴沦,波也。《尔雅·释水》小波为沦。《注》言蕴沦。
注7:溷 音魂。郁热也。《宋玉·风赋》憞溷郁邑。《注》憞溷。烦浊貌。一曰热郁貌。
注8:纯 音屯。《诗·召南》白茅纯束。《传》纯束,犹包之也。《笺》纯读曰屯。《战国策》锦绣千纯。《注》纯音屯,束也。又县名。《左传·襄十八年》执孙蒯于纯留。《注》纯留,县名。《释文》纯,《地理志》作屯。
注9:鷷 《集韵》徂昆切,音存。与蹲通。《周礼·天官·染人郑注》夏狄六曰蹲。音存。本鷷字。
首字词组
燔柴燔烈燔荡燔破燔刑燔燃燔器燔溺
燔炙燔烧燔香顶礼燔祀燔书坑儒燔灭燔指燔炰
燔肉燔祭燔爇燔莱燔骨燔告燔溃燔石
燔燎燔丧燔焫燔黍捭豚燔黍擘豚燔炮燔妻子燔瘗
燔煨燔销燔玉燔鱼剸蛇燔燧燔灼燔尞 

词语解释:燔柴  拼音:fán chái
(1).古代祭天仪式。将玉帛、牺牲等置于积柴上而焚之。《仪礼·觐礼》:“祭天,燔柴……祭地,瘞。”《尔雅·释天》:“祭天曰燔柴。” 邢昺 疏:“祭天之礼,积柴以实牲体、玉帛而燔之,使烟气之臭上达於天,因名祭天曰燔柴也。”《后汉书·礼仪志上》:“进熟献,太祝送,旋,皆就燎位,宰祝举火燔柴,火然,天子再拜,兴,有司告事毕也。” 清 陶澂 《登恒山》诗:“燔柴有制存 周 典,持节无人出 汉 宫。”
(2).烧火用的柴。 郭沫若 《骑士·双簧》:“燔柴正要着火的时候,我却得了一番天来的惠雨。”
词语解释:燔炙  拼音:fán zhì
(1).烧与烤。亦泛指烹煮。《战国策·魏策二》:“ 齐桓公 夜半不嗛, 易牙 乃煎熬燔炙,和调五味而进之。” 宋 陆游 《鹅湖夜坐书怀》诗:“马鞍挂狐兔,燔炙百步香,拔剑切大肉,哆然如饿狼。”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如是我闻四》:“燔炙肥甘,晨昏饜飫。”
(2).指烤肉。亦泛指佳肴。《诗·大雅·凫鹥》:“旨酒欣欣,燔炙芬芬。”《文选·张衡〈东京赋〉》:“春醴惟醇,燔炙芬芬。” 薛综 注:“燔炙,谓炙肉也。” 清 林则徐 《会奏英夷抗不交凶严断接济查办情形折》:“所嗜之肥浓燔炙,日久必缺於供。”
词语解释:燔肉  拼音:fán ròu
(1).烤肉使熟。 宋 苏轼 《司竹监烧苇园会猎园下》诗:“燎毛燔肉不暇割,饮啖直欲追 羲媧 。”
(2).祭肉。燔,通“ 膰 ”。《孟子·告子下》:“ 孔子 为 鲁 司寇,不用,从而祭,燔肉不至,不税冕而行。” 明 刘基 《春秋明经·公围城公至自围城筑蛇渊囿》:“女乐至庭,而圣人以燔肉去。”
词语解释:燔燎  拼音:fán liáo
亦作“ 燔尞 ”。
(1).烧柴祭天。《礼记·郊特牲》:“取膟膋燔燎升首,报阳也。”《汉书·郊祀志下》:“天用牲左,及黍稷燔尞南郊;墬用牲右,及黍稷瘞於北郊。”《宋史·乐志十》:“燔燎具扬,礼仪既备。” 清 方苞 《圣主躬耕耤田颂》之一:“升中燔燎,荐以萧茅。”
(2).谓酷热如焚。 宋 沉括 《梦溪笔谈·象数一》:“大暑燔燎,螟蝗为灾。”
词语解释:燔煨  拼音:fán wēi
泛指蒸煮。 宋 苏轼 《寄馏合刷瓶与子由》诗:“小甑短瓶良具足,穉儿娇女共燔煨。”
词语解释:燔烈  拼音:fán liè
《诗·大雅·生民》:“诞我祀如何……载燔载烈,以兴嗣岁。” 毛 传:“傅火曰燔,贯之加于火曰烈。” 孔颖达 疏:“傅火曰燔,谓加火烧之。《商颂》曰:‘如火烈烈’,则烈是火猛之意。不可近烧,故云贯之加於火上曰烈,即今之炙肉也。”后因以“燔烈”指祭祀时燔燎牲体。 宋 苏轼 《内中御侍已下贺年节词语·皇太后》:“伏以三元资始,磔禳以饯餘寒;万寳更新,燔烈以兴嗣岁。”
词语解释:燔烧  拼音:fán shāo
焚烧。《汉书·冯奉世传》:“﹝ 羌 ﹞攻 陇西 府寺,燔烧置亭,絶道桥,甚逆天道。” 宋 张知甫 《可书》:“ 江 东 太平州 有回禄之患,燔烧殆尽,死於火者数千人。” 鲁迅 《汉文学史纲要》第二篇:“ 秦 燔烧经籍, 济南 伏生 抱书藏山中。”
词语解释:燔祭  拼音:fán jì
(1).烧柴祭天。泛指礼祭。 宋 叶梦得 《石林燕语》卷七:“临燔祭,脱袞冕。”
(2).指祭祀所用之牲体。 郭沫若 《骑士·双簧》:“司会者以十足的基督教意识径直把我当成了一匹赎罪的羔羊,拉到这样庄严的基督教的祭坛来做燔祭。”参见“ 燔柴 ”。
词语解释:燔柴  拼音:fán chái
(1).古代祭天仪式。将玉帛、牺牲等置于积柴上而焚之。《仪礼·觐礼》:“祭天,燔柴……祭地,瘞。”《尔雅·释天》:“祭天曰燔柴。” 邢昺 疏:“祭天之礼,积柴以实牲体、玉帛而燔之,使烟气之臭上达於天,因名祭天曰燔柴也。”《后汉书·礼仪志上》:“进熟献,太祝送,旋,皆就燎位,宰祝举火燔柴,火然,天子再拜,兴,有司告事毕也。” 清 陶澂 《登恒山》诗:“燔柴有制存 周 典,持节无人出 汉 宫。”
(2).烧火用的柴。 郭沫若 《骑士·双簧》:“燔柴正要着火的时候,我却得了一番天来的惠雨。”
词语解释:燔丧  拼音:fán sàng
烧毁。 三国 魏 曹操 《薤露》诗:“荡覆帝基业,宗庙以燔丧。”
词语解释:燔销  拼音:fán xiāo
烧毁。《史记·秦始皇本纪》:“尽取石旁居人诛之,因燔销其石。”
词语解释:燔荡  拼音:fán dàng
烧光;焚毁。 隋 牛弘 《请开献书表》:“所收而西,裁七十餘乘,属 西京 大乱,一时燔荡。”《资治通鉴·晋元帝太兴元年》:“今两都燔荡,宗庙无主, 刘聪 窃号於西北,而陛下方高让於东南,此所谓揖让而救火也。”
词语解释:燔香顶礼  拼音:fán xiāng dǐng lǐ
犹言烧香磕头。 邹鲁 《四川光复》:“羣以木版书 光绪 牌位,燔香顶礼。”
词语解释:燔爇  拼音:fán ruò
(1).焚烧。 宋 叶适 《与黄岩林元秀书》:“临期转行李於妻家,一宵邻舍火作,生生之具燔爇略尽。” 宋 无名氏 《五国故事》:“ 鋹 既为天兵所败,其下乃燔爇府库,寳货之外,其真珠美者,凡四十有六瓮焉。”
(2).指燃烧之火。 晋 葛洪 《抱朴子·广譬》:“升水不能救八藪之燔爇,撮壤不能遏 砥柱 之沸腾。”
词语解释:燔焫  拼音:fán ruò
燃烧。《列子·周穆王》:“阳气壮,则梦涉大火而燔焫。”《素问·五常政大论》:“火见燔焫,革金且耗。”
词语解释:燔玉  拼音:fán yù
古代祭天神之玉。祭毕,焚之而升烟,故名。《旧唐书·王起传》:“ 梁 代 崔灵恩 撰《三礼义宗》云:‘凡祭天神,各有二玉,一以礼神,一则燔之。礼神者,讫事却收;祀神者,与牲俱燎。’” 宋 庞元英 《文昌杂录》卷四:“前代礼神,有祭玉燔玉二品;今独燔玉,无乃闕礼文邪?”参见“ 燔柴 ”。
词语解释:燔柴  拼音:fán chái
(1).古代祭天仪式。将玉帛、牺牲等置于积柴上而焚之。《仪礼·觐礼》:“祭天,燔柴……祭地,瘞。”《尔雅·释天》:“祭天曰燔柴。” 邢昺 疏:“祭天之礼,积柴以实牲体、玉帛而燔之,使烟气之臭上达於天,因名祭天曰燔柴也。”《后汉书·礼仪志上》:“进熟献,太祝送,旋,皆就燎位,宰祝举火燔柴,火然,天子再拜,兴,有司告事毕也。” 清 陶澂 《登恒山》诗:“燔柴有制存 周 典,持节无人出 汉 宫。”
(2).烧火用的柴。 郭沫若 《骑士·双簧》:“燔柴正要着火的时候,我却得了一番天来的惠雨。”
词语解释:燔破  拼音:fán pò
烧毁。《后汉书·西羌传论》:“发屋伐树,塞其恋土之心;燔破貲积,以防顾还之思。”
词语解释:燔祀  拼音:fán sì
焚柴祭祀。《隋书·礼仪志一》:“敬荐玉帛牺齐粢盛庶品,燔祀於昊天上帝。”
词语解释:燔莱  拼音:fán lái
烧荒。 汉 桓宽 《盐铁论·通有》:“伐木而树穀,燔莱而播粟。”
词语解释:燔黍捭豚  拼音:fán shǔ bǎi tún
指上古烹饪用具出现前对食物的简单加工情况。捭,撕裂。《礼记·礼运》:“夫礼之初,始诸饮食,其燔黍捭豚,污尊而抔饮。” 郑玄 注:“中古未有釜、甑,释米捭肉,加於烧石之上而食之耳。” 孔颖达 疏:“燔黍者,以水洮释黍米,加於烧石之上而燔之。捭豚者,捭析豚肉,加於烧石之上而熟之。” 朱彬 训纂引 段玉裁 曰:“擘豚,谓手裂豚肉也。”亦作“ 燔黍擘豚 ”。《孔子家语·问礼》:“太古之时,燔黍擘豚,污罇抔饮。”
词语解释:燔鱼剸蛇  拼音:fán yú tuán shé
周武王 伐 纣 至 孟津 ,白鱼入舟, 武王 欲煮鱼以祭,被群臣劝止。见《尚书大传·大誓》。又 汉高祖 聚众起义时,曾夜行泽中,见有大蛇挡道, 高祖 毅然挥剑斩之。见《史记·高祖本纪》。后因以“燔鱼剸蛇”指代 周武王 、 汉高祖 起事。《后汉书·文苑传上·杜笃》:“师之攸向,无不靡披。盖夫燔鱼剸蛇,莫之方斯。”
词语解释:燔刑  拼音:fán xíng
烧人致死的残酷刑罚。 郭沫若 《文艺论集·惠施的性格与思想》:“便在 欧 西中世纪,已经有多少思想革命家死于惨酷的燔刑了。”
词语解释:燔书坑儒  拼音:fán shū kēng rú
同“ 焚书坑儒 ”。 《汉书·地理志下》:“ 昭王 曾孙 政 并六国,称皇帝,负力怙威,燔书阬儒,自任私智。”
词语解释:燔骨  拼音:fán gǔ
炙肉中的骨头。《鬼谷子·反应》:“其察言也,不失若磁石之取鍼,舌之取燔骨。” 南唐 谭峭 《化书》:“嚼燔骨者,燋屑烂舌,不以为痛。”
词语解释:燔黍擘豚  拼音:fán shǔ bò tún
见“ 燔黍捭豚 ”。
词语解释:燔黍捭豚  拼音:fán shǔ bǎi tún
指上古烹饪用具出现前对食物的简单加工情况。捭,撕裂。《礼记·礼运》:“夫礼之初,始诸饮食,其燔黍捭豚,污尊而抔饮。” 郑玄 注:“中古未有釜、甑,释米捭肉,加於烧石之上而食之耳。” 孔颖达 疏:“燔黍者,以水洮释黍米,加於烧石之上而燔之。捭豚者,捭析豚肉,加於烧石之上而熟之。” 朱彬 训纂引 段玉裁 曰:“擘豚,谓手裂豚肉也。”亦作“ 燔黍擘豚 ”。《孔子家语·问礼》:“太古之时,燔黍擘豚,污罇抔饮。”
词语解释:燔燧  拼音:fán suì
燃放告警的烟火。 南朝 梁简文帝 《庆洛阳平启》:“每兴燔燧之警,常劳守 漳 之民。”《汉书·贾谊传》:“斥候望烽燧不得卧” 唐 颜师古 注:“昼则燔燧,夜则举烽。” 峻青 《秋色赋·烟墩》:“昼则点燃狼粪,白烟烛天,名曰燔燧。”
词语解释:燔燃  拼音:fán rán
燃烧。 汉 马融 《东巡颂》:“烈火燔燃,暉光四煬。”
词语解释:燔灭  拼音:fán miè
烧毁。《汉书·艺文志》:“ 战国 从衡,真伪分争,诸子之言,纷然殽乱。至 秦 患之,乃燔灭文章,以愚黔首。”
词语解释:燔告  拼音:fán gào
古祭天时焚柴祝告。 明 宋濂 《寅斋后记》:“凡牲醴之丰,祝号之雅,器币之节,燔告之严,皆命公典之。”
词语解释:燔炮  拼音:fán pào
亦作“ 燔炰 ”。
(1).烧烤。语出《诗·小雅·瓠叶》:“有兔斯首,炮之燔之。” 唐 柳宗元 《岭南节度使飨军堂记》:“鉶鼎体节,燔炰胾炙。”《旧唐书·黄巢传》:“展鉏鹤以成锋刃,杀耕牛以恣燔炮。”
(2).泛指焚烧。 董必武 《纪念向秀丽同志》诗:“谨防爆炸将旁及,忍受燔炰强自持。”
词语解释:燔灼  拼音:fán zhuó
烧灼。《素问·五常政大论》:“升明之纪,正阳而治,德施周普,五化均衡,其气高,其性速,其用燔灼,其化蕃茂。” 唐 柳宗元 《与杨京兆凭书》:“五年之间,四为大火所迫,徒跣走出,坏墻穴牖,仅免燔灼。”《红楼梦》第九一回:“ 薛姨妈 急来看时,只见 寳釵 满面通红,身如燔灼,话都不説。”
词语解释:燔器  拼音:fán qì
烧制器皿。 汉 王充 《论衡·物势》:“案陶冶者之用火烁铜燔器,故为之也。”
词语解释:燔指  拼音:fán zhǐ
见“ 烧指 ”。
词语解释:烧指  拼音:shāo zhǐ
信佛者以身供养于佛,自烧其指,以示虔诚。 南朝 陈 徐陵 《东阳双林寺傅大士碑》:“次有比邱 慧海 、 菩提 等八人,烧指供养。” 吴兆宜 注引《法华经》:“能然手指乃至足一指供养佛墖,胜以国城妻子及三千大千国土珍宝而供养者。”《北史·高聪传》:“ 聪 有妓十餘人……及病,欲不适他人,并令烧指吞炭,出家为尼。” 唐 韩愈 《论佛骨表》:“﹝百姓﹞焚顶烧指,百十为羣,解衣散钱,自朝至暮,转相倣效,惟恐后时。”烧,一本作“ 燔 ”。
词语解释:燔溃  拼音:fán kuì
烧毁。《墨子·非攻下》:“攘杀其牲牷,燔溃其祖庙。” 高亨 《诸子新笺·墨子》:“燔溃,犹言焚毁也。”
词语解释:燔妻子  拼音:fán qī zǐ
春秋 末年, 吴国 人 要离 为 吴王 阖闾 行刺 卫国 公子 庆忌 ,事先请 吴王 断其右手、杀其妻和子并焚尸于市,假装有罪而逃亡,以此取信 庆忌 ,终于行刺成功。事见 汉 赵晔 《吴越春秋·阖闾内传》。后因以“燔妻子”为毁家纾难之典。 清 吴伟业 《遣闷》诗之三:“故人往日燔妻子,我因亲在何敢死!”
词语解释:燔尞  拼音:fán liáo
见“ 燔燎 ”。
词语解释:燔燎  拼音:fán liáo
亦作“ 燔尞 ”。
(1).烧柴祭天。《礼记·郊特牲》:“取膟膋燔燎升首,报阳也。”《汉书·郊祀志下》:“天用牲左,及黍稷燔尞南郊;墬用牲右,及黍稷瘞於北郊。”《宋史·乐志十》:“燔燎具扬,礼仪既备。” 清 方苞 《圣主躬耕耤田颂》之一:“升中燔燎,荐以萧茅。”
(2).谓酷热如焚。 宋 沉括 《梦溪笔谈·象数一》:“大暑燔燎,螟蝗为灾。”
词语解释:燔溺  拼音:fán nì
谓陷于水火之中。喻指受暴政迫害。 明 高启 《评史·羊祜》:“ 祜 直陈其恶,劝 武帝 以援 江左 之民於燔溺。”参见“ 焚溺 ”。
词语解释:焚溺  拼音:fén nì
(1).焚烧淹没。亦比喻遭受伤害。 晋 葛洪 《抱朴子·酒诫》:“然节而宣之,则以养生立功,用之失适,则焚溺而死。”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三》:“坐视其人之焚溺,虽一举手之力,亦惮烦不为,此心尚可问乎?”
(2).喻人受虐,如同陷身水火之中。 唐 白居易 《寓言题僧》诗:“力小无因救焚溺, 清凉山 下且安禪。” 宋 石介 《感事》诗:“三岁出南狩,王师拯焚溺。”
词语解释:燔炰  拼音:fán páo
见“ 燔炮 ”。
词语解释:燔炮  拼音:fán pào
亦作“ 燔炰 ”。
(1).烧烤。语出《诗·小雅·瓠叶》:“有兔斯首,炮之燔之。” 唐 柳宗元 《岭南节度使飨军堂记》:“鉶鼎体节,燔炰胾炙。”《旧唐书·黄巢传》:“展鉏鹤以成锋刃,杀耕牛以恣燔炮。”
(2).泛指焚烧。 董必武 《纪念向秀丽同志》诗:“谨防爆炸将旁及,忍受燔炰强自持。”
词语解释:燔石  拼音:fán shí
焙烧矿石。 明 宋应星 《天工开物·〈燔石〉序》:“燔石之功,殆莫之与京矣!”
词语解释:燔瘗  拼音:fán yì
(1).祭祀天地。《汉书·终军传》:“专神明之敬,奉燔瘞於郊宫。” 颜师古 曰:“燔,祭天也;瘞,祭地也。”
(2).指祭品。《三国志·蜀志·先主传》:“谨择元日,与百寮登坛,受皇帝璽綬。脩燔瘞,告类于天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