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字词组
词语解释:熨斗 拼音:yùn dǒu
烫平衣物的金属器具。旧时构造形似斗,中烧木炭。今有火熨斗、电熨斗、蒸汽熨斗等。《晋书·韩伯传》:“ 伯 年数岁,至大寒,母方为作襦,令 伯 捉熨斗。” 南朝 梁简文帝 《和徐录事见内人作卧具》:“熨斗金涂色,簪管白牙缠。”《警世通言·白娘子永镇雷峰塔》:“只见一家楼上推开窗,将熨斗播灰下来,都倾在 许宣 头上。” 钱锺书 《围城》七:“ 刘小姐 叫老妈子准备炭熨斗,说要熨衣服。”词语解释:熨帖 拼音:yù tiē
亦作“ 熨贴 ”。
(1).把衣物烫平。 唐 杜甫 《白丝行》:“美人细意熨帖平,裁缝灭尽针线迹。” 唐 白居易 《春末初夏闲游江郭》诗之二:“展张新小簟,熨帖旧生衣。” 清 朱彝尊 《赐紵纪事》诗:“织自珠宫加熨贴,擎来黄纸验封题。”
(2).平坦;平静。 宋 杨万里 《将至醴陵》诗:“行尽崎嶇峡,初逢熨帖坡。”《小说月报》1981年第4期:“这恳切的声调,诚心的话语,立即使小会议室里的气氛,变得严肃而熨贴。”
(3).紧帖。 清 李渔 《奈何天·狡脱》:“今夜呵,权收苦泪,且舒皱眉,把香肌熨贴,较瘦论肥。”
(4).按压;按揉。 沙汀 《淘金记》二二:“他洞察地望了 何丘娃 一眼,接着便专心专意向烟哨里装上一口棉烟,深恐棉烟会自己再从烟哨里跳出来似的,他用大指拇熨贴着,而且就那么一直熨贴下去。” 沙汀 《困兽记》二四:“他就叹息着往后一靠,拿手掌往复不息地熨贴着愁蹙苍白的瘦脸,仿佛试图抹掉他的烦忧一样。”
(5).舒服;舒适。 宋 范成大 《范村雪后》诗:“熨贴愁眉展,勾般笑口开。” 郭澄清 《大刀记》开篇十六:“ 老梁 ,你是不是不熨贴?我去给你沏碗姜汤。” 陈建功 《丹凤眼》:“三言两语,把 孟老太太 说得乐散了架儿,既开心,又熨贴。”
(6).慰藉;体贴。 明 唐顺之 《周襄敏公传》:“边人见公色词,既已心安公,公益务宽简绳法,以休懊熨帖之。” 清 和邦额 《夜谭随录·韩樾子》:“有顷,珍异毕陈,觥筹交错, 娟 则娇痴宛转,輭倚轻偎, 韩 则熨贴慇懃。” 殷夫 《监房的一夜》:“外面也静谧着,整个世界也似乎合着绅士先生的鼾声而呼吸着……夜是十二分的熨贴着人的灵魂。”
(7).贴切;妥帖。 清 赵翼 《瓯北诗话·查初白诗》:“内召以后,更细意熨贴,因物赋形,无一字不稳愜。”《孽海花》第四回:“不如让我来替你拾掇一下,总比你两位贵僮要细腻熨贴些。” 郭沫若 《沸羹集·人做诗与诗做人》:“这在贺寿上似乎更要切合一些,这对我们所共同怀抱的信念,也表现得更熨贴一些。” 周立波 《山乡巨变》上四:“她爱精致,爱素净,总是把房间里,灶门口,菜土里,都收拾得熨熨贴贴。”
(8).方言。整理妥当;办妥。 冰心 《姑姑·三年》:“中间一张小藤桌子,罩着细麻绣白花的桌布,上面三副杯盘……这都是 青 睡前亲手熨贴的。”
亦作“ 熨贴 ”。 热敷。《史记·扁鹊仓公列传》“案杌毒熨” 唐 司马贞 索隐:“毒熨谓毒病之处以药物熨帖也。”词语解释:熨齿 拼音:yùn chǐ
使牙齿感到凉爽或寒冷。 唐 韩偓 《雨后月中玉堂闲坐》诗:“緑香熨齿冰盘果,清冷侵肌水殿风。” 宋 梅尧臣 《和正月六日沉文通学士遗温柑》:“诵句擘露囊,香甘冷熨齿。” 宋 陆游 《入蜀记》卷一:“井在道旁观音寺,名列水品,色类牛乳,甘冷熨齿。”词语解释:熨眼 拼音:yùn yǎn
(1).悦目。 唐 李咸用 《庐山》诗:“对犹青熨眼,到必冷凝魂。” 宋 司马光 《送王著作西京签判》诗:“熨眼登临乐,送君空惘然。”
(2).揉擦眼睛。《云笈七籤》卷三二:“平旦以两掌相摩令热,熨眼三过,次又以指按目四眥,令人目明。” 宋 苏轼 《喜刘景文至》诗:“尺书真是髯手迹,起坐熨眼知有无。” 清 钱谦益 《渡淮闻何三季穆之讣赋九百二十字哭之》:“摩娑以为无,瞪视良復有,熨眼添昬花,撞胷类杵臼。”词语解释:熨贴 拼音:yù tiē
见“ 熨帖 ”。
词语解释:熨帖 拼音:yù tiē
亦作“ 熨贴 ”。
(1).把衣物烫平。 唐 杜甫 《白丝行》:“美人细意熨帖平,裁缝灭尽针线迹。” 唐 白居易 《春末初夏闲游江郭》诗之二:“展张新小簟,熨帖旧生衣。” 清 朱彝尊 《赐紵纪事》诗:“织自珠宫加熨贴,擎来黄纸验封题。”
(2).平坦;平静。 宋 杨万里 《将至醴陵》诗:“行尽崎嶇峡,初逢熨帖坡。”《小说月报》1981年第4期:“这恳切的声调,诚心的话语,立即使小会议室里的气氛,变得严肃而熨贴。”
(3).紧帖。 清 李渔 《奈何天·狡脱》:“今夜呵,权收苦泪,且舒皱眉,把香肌熨贴,较瘦论肥。”
(4).按压;按揉。 沙汀 《淘金记》二二:“他洞察地望了 何丘娃 一眼,接着便专心专意向烟哨里装上一口棉烟,深恐棉烟会自己再从烟哨里跳出来似的,他用大指拇熨贴着,而且就那么一直熨贴下去。” 沙汀 《困兽记》二四:“他就叹息着往后一靠,拿手掌往复不息地熨贴着愁蹙苍白的瘦脸,仿佛试图抹掉他的烦忧一样。”
(5).舒服;舒适。 宋 范成大 《范村雪后》诗:“熨贴愁眉展,勾般笑口开。” 郭澄清 《大刀记》开篇十六:“ 老梁 ,你是不是不熨贴?我去给你沏碗姜汤。” 陈建功 《丹凤眼》:“三言两语,把 孟老太太 说得乐散了架儿,既开心,又熨贴。”
(6).慰藉;体贴。 明 唐顺之 《周襄敏公传》:“边人见公色词,既已心安公,公益务宽简绳法,以休懊熨帖之。” 清 和邦额 《夜谭随录·韩樾子》:“有顷,珍异毕陈,觥筹交错, 娟 则娇痴宛转,輭倚轻偎, 韩 则熨贴慇懃。” 殷夫 《监房的一夜》:“外面也静谧着,整个世界也似乎合着绅士先生的鼾声而呼吸着……夜是十二分的熨贴着人的灵魂。”
(7).贴切;妥帖。 清 赵翼 《瓯北诗话·查初白诗》:“内召以后,更细意熨贴,因物赋形,无一字不稳愜。”《孽海花》第四回:“不如让我来替你拾掇一下,总比你两位贵僮要细腻熨贴些。” 郭沫若 《沸羹集·人做诗与诗做人》:“这在贺寿上似乎更要切合一些,这对我们所共同怀抱的信念,也表现得更熨贴一些。” 周立波 《山乡巨变》上四:“她爱精致,爱素净,总是把房间里,灶门口,菜土里,都收拾得熨熨贴贴。”
(8).方言。整理妥当;办妥。 冰心 《姑姑·三年》:“中间一张小藤桌子,罩着细麻绣白花的桌布,上面三副杯盘……这都是 青 睡前亲手熨贴的。”
亦作“ 熨贴 ”。 热敷。《史记·扁鹊仓公列传》“案杌毒熨” 唐 司马贞 索隐:“毒熨谓毒病之处以药物熨帖也。”词语解释:熨平 拼音:yùn píng
以熨平机压平或使光滑(如湿的亚麻布)
一件刚熨好的衣服所具有平整和折痕的状态。例如:一种能保持熨平状态的织品。词语解释:熨手 拼音:yùn shǒu
(1).烫手。
(2).使手感到凉爽或寒冷。 唐 白居易 《题卢秘书夏日新栽竹二十韵》:“拂肩摇翡翠,熨手弄琅玕。” 宋 陆游 《宿武连县驿》诗:“鞭寒熨手戎衣窄,忽忆 南山 射虎时。”词语解释:熨衣 拼音:yùn yī
烫平衣服。 唐 白居易 《春早秋初因时即事兼寄浙东李侍郎》诗:“理曲管弦闻后院,熨衣灯火映深房。” 闻一多 《死水·洗衣歌》:“洗衣要洗干净!熨衣要熨得平!”词语解释:熨安 拼音:yùn ān
犹安抚。《隋书·李浑传》:“﹝ 李穆 ﹞遽令 浑 入京,奉熨斗於 高祖 ,曰:‘愿执威柄以熨安天下也。’”词语解释:熨法 拼音:yùn fǎ
中医外治法。有药熨、汤熨、酒熨、铁熨、葱熨、土熨等法。借助药性及温暖作用,直接作用于患处或有关部位,使气血通畅,以达到治病或缓解病痛的作用。词语解释:熨斗焦 拼音:yùn dǒu jiāo
砚石纹理名。因石纹如熨斗焦物状而得名。 宋 王明清 《挥麈馀话》卷二:“ 陈公 密縝 未达时,尝知 端州 ,闻部内有富民蓄一研奇甚,至破其家得之。研面世所谓熨斗焦者成一黑龙奋迅之状,可畏二鸜鵒眼以为目,每遇阴晦则云雾輒兴。”参阅 清 余怀 《砚林》。词语解释:熨炉 拼音:yùn lú
暖炉。 黄节 《闭门》诗:“闭门聊就熨炉温,朝报看餘一一燔。”词语解释:熨引 拼音:yùn yǐn
指熨法和导引。《素问·血气形志》:“形苦志乐,病生於筋,治之以熨引。” 王冰 注:“熨谓药熨,引谓导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