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韵字: 或选择韵部:
(2011-11-5)
五未去声 [类也,聚集也][yì,着衣,动词][xì][yù][fèi][详注1][jì]


注1:几 《廣韻》《集韻》《韻會》其旣切,祈去聲。《廣韻》幾,未已也。
末字词组
汤熨砭熨炙熨针熨毒熨攻熨澡熨 

词语解释:汤熨  拼音:tāng yùn
中医的一种治疗方法。用热水熨帖患处以散寒止痛。《史记·扁鹊仓公列传》:“疾之居腠理也,汤熨之所及也。”《素问·玉机真藏论》:“当是之时,可汤熨及火灸刺而去之。” 王冰 注:“皆谓释散寒邪,宣扬正气。” 宋 陆游 《病减》诗:“病减停汤熨,身衰赖按摩。”
词语解释:砭熨  拼音:biān yùn
用石针刺穴,用药物熨贴患处。谓救治病痛。 唐 裴延翰 《〈樊川集〉后序》:“其砭熨嫉恶,隄障初终,若濡槁于未焚,膏痈于未穿。”
词语解释:炙熨  拼音:zhì yùn
中医学名词。指艾炙法和药物热敷法。 明 何景明 《七述》:“腠理骨髓之病可以鑱石炙熨。”
词语解释:针熨  拼音:zhēn yùn
针灸。 宋 罗大经 《鹤林玉露》乙编卷五:“ 朱文公 有足疾,尝有道人为施针熨之术,旋觉轻安。”参见“ 针灸 ”。
词语解释:针灸  拼音:zhēn jiǔ
亦作“鍼灸”。 中医针法和灸法的总称。针法是用特制的金属针,按一定穴位,刺入患者体内,运用操作手法以达到治病的目的。灸法是把燃烧着的艾绒,温灼穴位的皮肤表面,利用热刺激来治病。针灸是我国医学的宝贵遗产。《素问·病能论》:“有病颈痈者,或石治之,或鍼灸治之而皆已。”《史记·扁鹊仓公列传》:“或不当饮药,或不当鍼灸。” 晋 葛洪 《抱朴子·勤求》:“被疾病则遽针灸。” 唐 吴兢 《贞观政要·征伐》:“ 道宗 在阵损足,帝亲为针灸。” 清 俞正燮 《癸巳类稿·持素毕》:“宗气营卫,有生之常,鍼灸之外,汤药至齐。”
词语解释:毒熨  拼音:dú yùn
谓以药物熨帖患处。《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臣闻上古之时,医有 俞跗 ,治病不以汤液醴洒,鑱石撟引,案扤毒熨。” 司马贞 索隐:“毒熨谓毒病之处以药物熨帖也。”
词语解释:攻熨  拼音:gōng yùn
原指以药物炒热敷患处,散寒止痛。引申为改正。 唐 柳宗元 《报崔黯秀才书》:“凡人好辞工书者,皆病癖也。吾不幸蚤得二病。学道以来,日思砭鍼攻熨。”
词语解释:澡熨  拼音:zǎo yùn
谓潜移默化而使之归于纯朴。 宋 宋祁 《成都府新建汉文公祠堂碑》:“以诗书教人,澡熨故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