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字词组
词语解释:焰焰 拼音:yàn yàn
亦作“燄燄”。
(1).火苗初起貌。《书·洛诰》:“无若火始燄燄,厥攸灼叙,弗其絶。”《孔子家语·观周》:“焰焰不灭,炎炎若何!” 宋 司马光 《上庞副枢论贝州事宜书》:“夫炎炎不絶,焰焰奈何!当事之微,治之易耳;时至不为,祸如发机。” 明 方孝孺 《过宁陵县学》诗:“滔滔未有艾,燄燄安所从?”
(2).火焰炽烈貌。 北周 庾信 《灯赋》:“辉煇朱烬,焰焰红荣。” 唐 元稹 《董逃行》:“ 董 逃 董 逃 董卓 逃,揩鏗戈甲声劳嘈。剜剜深脐脂焰焰,人皆数叹曰:尔独不忆年年取我身上膏。”《醒世恒言·郑节使立功神臂弓》:“吓杀员外,慌忙走来时,只见焰焰地烧着。”
(3).明亮貌;鲜明貌。 唐 杨炯 《益州温江县令任君神道碑》:“明星燄燄,不临 太丘 之前;暮雨沉沉,不散 巫山 之曲。” 唐 王毂 《苦热行》:“ 祝融 南来鞭火龙,火旗焰焰烧天红。” 宋 范仲淹 《览秀亭》诗:“焰焰众卉明,袞袞新泉流。” 宋 叶适 《奉赋成都新园咏归堂》之一:“沃沃葵莧畦,焰焰棠杏坞。” 宋 朱弁 《炕寝三十韵》:“飞飞涌玄云,燄燄积红玉。”
(4).炎热貌。 唐 杨巨源 《夏日苦热同长孙主簿过仁寿寺纳凉》诗:“爀爀沸泉壑,燄燄燋砂石。” 宋 梅尧臣 《和江邻几景德寺避暑》:“铁城何燄燄,铁牀亦彤彤。”
(5).形容气势盛貌。 金 元好问 《登封令薛侯去思颂》:“羣小焰焰,如棼丝,如沸糜,殆若不復能措手者。” 金 元好问 《赠修端卿张去华韩君杰三人》诗之六:“异时三客俱焰焰,人伦东国吾无慙。”词语解释:焰火 拼音:yàn huǒ
(1).火苗。 北周 庾信 《奉和赵王隐士》:“野鸟繁弦囀,山花焰火然。”一本作“燄火”。《法苑珠林》卷八一:“观诸饿鬼种种飢渴……焰火焚烧,遍体炽然。”《法苑珠林》卷一一一:“寧食热铁丸,燋热如焰火。”
(2).燃放时能发出各种颜色的火花以供人观赏的物品。也写作“烟火”。 郭小川 《平炉王出钢记》诗:“ 天安门 的焰火万里路上明,一照照到 包头 钢铁城。” 杨朔 《迎春词》:“要不你到钢铁厂去,那火红飞舞的钢花,真会使你误认做 天安门 上空节日晚上的焰火。”词语解释:焰光 拼音:yàn guāng
(1).光焰;光华。 唐 李群玉 《赠魏三十七》诗:“莫放焰光高二丈,来年烧杀杏园花。” 唐 封演 《封氏闻见记·贡举》:“进士初擢第,头上七尺焰光。”
(2).古 印度 对摩尼珠(即清净如意宝珠)的别称。《法苑珠林》卷四:“其土常有自然釜鍑。有摩尼珠,名曰焰光……置於鍑下,饭熟光灭。”词语解释:焰红 拼音:yàn hóng
火红。 许地山 《缀网劳蛛·海世间》:“你这人太笨了,热火燃尽的冷灰,岂能载得你这焰红的情怀?”《小说选刊》1981年第9期:“天边游荡着几缕焰红的云彩。”词语解释:焰蜡 拼音:yàn là
正在燃烧的蜡烛。 宋 周邦彦 《解语花·元宵》词:“风消焰蜡,露浥烘炉,花市光相射。”词语解释:焰摩 拼音:yàn mó
亦作“燄摩”。 梵语译音。佛教谓主管地狱之王,通常称为 阎罗 。 康有为 《寄赠王幼霞侍御》诗:“ 燄摩 欢乐非非想, 博望 幽忧故故疑。”词语解释:焰魔天 拼音:yàn mó tiān
见“ 焰摩天 ”。
词语解释:焰摩天 拼音:yàn mó tiān
(1).亦作“ 焰魔天 ”。梵语的略译。或译为“夜摩天”、“炎摩天”。佛教谓欲界六天之三。此天为风轮所持,居三十三天之上。因用以喻遥远的去处。 元 关汉卿 《鲁斋郎》楔子:“总饶赶上燄摩天,教他无处相寻觅。” 元 无名氏 《博望烧屯》第三折:“有你走处,有我赶处,饶你走到焰魔天,随后驾云须赶上,不问那里赶将去。”《水浒传》第八九回:“饶君走上焰摩天,脚下腾云须赶上。”
(2).指 阎罗 。 鲁迅 《朝花夕拾·无常》:“我也没有研究过小乘佛教的经典,但据耳食之谈,则在 印度 的佛经里, 焰摩天 是有的,牛首阿旁也有的。”参见“ 焰摩 ”。词语解释:焰心 拼音:yàn xīn
火焰最里面的部分,这部分气体还没有氧化,不发光。词语解释:焰地 拼音:yàn dì
见“ 焰慧地 ”。
词语解释:焰慧地 拼音:yàn huì dì
佛教语。谓大乘菩萨十地修行中的第四地。在此阶次中,菩萨精进道业,断除思惑,慧性炽盛如焰。八十卷本《华严经·十地品》:“菩萨住此焰慧地,其心清浄永不失;悟解决定善增长,疑网垢浊悉皆离。” 明 徐复祚 《一文钱》第六折:“自煖地以至欢喜地、离垢地、焰慧地、法云地,地地相乘。”亦省作“ 焰地 ”。八十卷本《华严经·十地品》:“始登焰地增势力,生如来家永不退;於佛法僧信不坏,观法无常无有起。”《十住经·焰地》:“如是诸菩萨摩訶萨,住此菩萨焰地,诸善根转增明利。下地菩萨,所不能及。”参见“ 十地 ”。词语解释:焰然 拼音:yàn rán
鲜明貌。 宋 王安石 《与孙子高书》:“兄粹淳静深,文彩焰然。” 清 王夫之 《张子正蒙注·参两》:“火本以阴为质,而丽於阳以发,其光焰然。” 清 景星杓 《山斋客谭·伪乩》:“向明而视,乃青荷叶裹也。启裹,一丹焰然。”词语解释:焰幻 拼音:yàn huàn
亦作“燄幻”。 谓虚无变灭,如焰如幻。焰和幻是大乘关于“空”的十种譬喻的两种。见《大日经》等。 南朝 梁 慧皎 《高僧传·神异上·佛图澄》:“贫道燄幻之躯,化期已及,既荷恩殊重,故逆以仰闻。”词语解释:焰室 拼音:yàn shì
安放神主之室。 宋 叶廷珪 《海录碎事·帝王下》:“焰室,藏神主之室也。”词语解释:焰口 拼音:yàn kǒu
亦作“燄口”。 《救拔焰口饿鬼经》:“﹝ 阿难 ﹞即於其夜三更已后,见一饿鬼,名曰 焰口 。其形丑陋,身体枯瘦,口中火然,咽如针锋,头髮蓬乱,爪牙长利,甚可怖畏。”后因以“焰口”指称饿鬼。佛事中有“放焰口”或省称“焰口”,即是施食于饿鬼的仪轨。 清 孔尚任 《桃花扇·入道》:“请法师更衣登坛、做施食功德。[设燄口、结高坛介。]” 清 潘荣陛 《帝京岁时纪胜·中元》:“街巷搭苫高臺,鬼王棚座,看演经文,施放燄口,以济孤魂。”参阅《焰口施食仪》。词语解释:焰慧地 拼音:yàn huì dì
佛教语。谓大乘菩萨十地修行中的第四地。在此阶次中,菩萨精进道业,断除思惑,慧性炽盛如焰。八十卷本《华严经·十地品》:“菩萨住此焰慧地,其心清浄永不失;悟解决定善增长,疑网垢浊悉皆离。” 明 徐复祚 《一文钱》第六折:“自煖地以至欢喜地、离垢地、焰慧地、法云地,地地相乘。”亦省作“ 焰地 ”。八十卷本《华严经·十地品》:“始登焰地增势力,生如来家永不退;於佛法僧信不坏,观法无常无有起。”《十住经·焰地》:“如是诸菩萨摩訶萨,住此菩萨焰地,诸善根转增明利。下地菩萨,所不能及。”参见“ 十地 ”。
词语解释:十地 拼音:shí dì
梵语意译。或译为“十住”。佛家谓菩萨修行所经历的十个境界。大乘菩萨十地为:欢喜地,离垢地,发光地,焰慧地,极难胜地,现前地,远行地,不动地,善慧地,法云地。另有三乘共十地,四乘十地,真言十地等,名目各有不同。 南朝 宋 谢灵运 《辨宗论附答问》:“一合於道塲,非十地之所阶, 释 家之唱也。” 唐高宗 《谒慈恩寺题奘法师房》诗:“萧然登十地,自得会三归。” 清 吴伟业 《庚戌梅信日雨过邓尉哭剖石和尚遇大雪夜宿还元阁》诗:“自居十地庄严上,道出三峰玄要间。” 吕澂 《中国佛学源流略讲》第二讲:“《华严经》的思想,后来又有所开展,所谓‘十地’本是由之达到成佛的思想。”参阅《华严经》卷二三、《成唯识论》卷九。词语解释:焰口经 拼音:yàn kǒu jīng
泛指向饿鬼施食时所诵的经文。有《焰口饿鬼经》、《焰口仪轨经》、《焰口施食仪》等。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如是我闻四》:“僧所诵《焰口经》,词颇俚。然闻其召魂施食诸梵咒则实佛所传。” 清 袁枚 《新齐谐·曹阿狗》:“其邻 曹 姓,大族也,於前夕果延僧人诵《焰口经》。”参见“ 焰口 ”。
词语解释:焰口 拼音:yàn kǒu
亦作“燄口”。 《救拔焰口饿鬼经》:“﹝ 阿难 ﹞即於其夜三更已后,见一饿鬼,名曰 焰口 。其形丑陋,身体枯瘦,口中火然,咽如针锋,头髮蓬乱,爪牙长利,甚可怖畏。”后因以“焰口”指称饿鬼。佛事中有“放焰口”或省称“焰口”,即是施食于饿鬼的仪轨。 清 孔尚任 《桃花扇·入道》:“请法师更衣登坛、做施食功德。[设燄口、结高坛介。]” 清 潘荣陛 《帝京岁时纪胜·中元》:“街巷搭苫高臺,鬼王棚座,看演经文,施放燄口,以济孤魂。”参阅《焰口施食仪》。词语解释:焰势 拼音:yàn shì
指气焰炽盛的权贵。 宋 留元刚 《〈颜鲁公文集〉后序》:“观所奏论事,先白长官之疏,婴逆鳞,陵焰势,抗言不忌。”词语解释:焰硝 拼音:yàn xiāo
即硝石。易燃,可用以引火。《三国演义》第四十回:“﹝ 赵云 ﹞引军三千,分为四队……先於城内人家屋上,多藏硫黄焰硝引火之物。”《水浒传》第一一八回:“先把些硫黄焰硝去烧那边草堆,又来点着这边柴堆。” 谢觉哉 《不惑集·野心》:“主持点火的是大野心者,被派去点火和一被点就着了的人,身上必然也藏有焰硝。”词语解释:焰腾腾 拼音:yàn téng téng
(1).火势猛烈貌。 元 无名氏 《小尉迟》第一折:“你看,那昏惨惨征尘遮的遍地黑,焰腾腾燎火烧的半天红。”《水浒传》第十八回:“只见前后门四面八方约有三四十把火发,焰腾腾地一齐都着。”《儒林外史》第十六回:“稻场上都是烟煤,兀自有焰腾腾的火光。”
(2).喻事态之紧张迫切。《儒林外史》第五一回:“这一场焰腾腾的官事,却被 凤四老爹 一瓢冷水泼息。”词语解释:焰段 拼音:yàn duàn
亦作“燄段”。 金 元 院本、杂剧正剧前附加的一段小故事。 明 陶宗仪 《辍耕录·院本名目》:“又有燄段,亦院本之意,但差简耳。取其如火燄,易明而易灭也。” 清 赵翼 《京口晤梦楼听其雏姬度曲即事》诗之三:“燄段翻新指点劳,要令姿致极妖嬈。”词语解释:焰灰 拼音:yàn huī
物体燃烧后的馀烬。《梁书·袁昂传》:“恩降絶望之辰,庆集寒心之日,焰灰非喻,荑枯未拟,抠衣聚足,颠狈不胜。”词语解释:焰摩天 拼音:yàn mó tiān
(1).亦作“ 焰魔天 ”。梵语的略译。或译为“夜摩天”、“炎摩天”。佛教谓欲界六天之三。此天为风轮所持,居三十三天之上。因用以喻遥远的去处。 元 关汉卿 《鲁斋郎》楔子:“总饶赶上燄摩天,教他无处相寻觅。” 元 无名氏 《博望烧屯》第三折:“有你走处,有我赶处,饶你走到焰魔天,随后驾云须赶上,不问那里赶将去。”《水浒传》第八九回:“饶君走上焰摩天,脚下腾云须赶上。”
(2).指 阎罗 。 鲁迅 《朝花夕拾·无常》:“我也没有研究过小乘佛教的经典,但据耳食之谈,则在 印度 的佛经里, 焰摩天 是有的,牛首阿旁也有的。”参见“ 焰摩 ”。
词语解释:焰摩 拼音:yàn mó
亦作“燄摩”。 梵语译音。佛教谓主管地狱之王,通常称为 阎罗 。 康有为 《寄赠王幼霞侍御》诗:“ 燄摩 欢乐非非想, 博望 幽忧故故疑。”词语解释:焰焰烘烘 拼音:yàn yàn hōng hōng
火势炽盛貌。《西游记》第六一回:“ 哪吒 取出火轮儿掛在那老牛的角上,便吹真火,焰焰烘烘,把 牛王 烧得张狂哮吼,摇头摆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