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韵字: 或选择韵部:
(2011-11-5)
二冬平声 [chóng,重复][cóng,服从][gōng,供给][féng][chōng,交通要道、冲击][详注1][详注2][yóng][gōng][与雍通。周礼壅氏,汉书沟洫志壅皆作雍。][详注3][通颙]


注1:纵 从衡。《诗·齐风》衡从其亩。《类篇》东西曰衡,南北曰从。《贾谊·过秦论》合从缔交。《注》从,与纵同。
注2:笼 《广韵》《集韵》力钟切《正韵》卢容切,音龙。竹名。《张衡·南都赋》其竹则籦笼䈽篾。
注3:憃 音舂。《集韵》騃昏也。或作憧。《礼·哀公问》寡人憃愚冥顽。《注》憃,蔽於气质也。 又《集韵》昌容切,音冲。义同。
首字词组
烽火烽候烽柝烽砦烽逻烽侦烽火连天烽炉子
烽烟烽尘烽警烽狼烽鼓烽墩烽旆烽火台
烽燧烽台烽子烽爟烽驿烽区烽火树 
烽戍烽堠烽橹烽燹烽堡烽火楼望烽师 

词语解释:烽火  拼音:fēng huǒ
(1).古时边防报警的烟火。《史记·周本纪》:“有寇至,则举烽火。”《史记·廉颇蔺相如传》:“日击数牛饗士,习骑射,谨烽火,多閒谍,厚遇战士。”《三国志·魏志·陈泰传》:“遂进军 高城岭 ,潜行,夜至 狄道 东南高山上,多举烽火,鸣鼓角。”《古今小说·新桥市韩五卖春情》:“因要取 褒姒 一笑,向 驪山 之上,把与诸侯为号的烽火烧起来。”
(2).指战争、战乱。 唐 杜甫 《春望》诗:“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清史稿·张煌言传》:“十一年,又自 吴淞 入 江 ,逼 镇江 ,登 金山 望祭 明太祖 陵。烽火达 江寧 ,俄,退次 崇明 。” 杨朔 《蓬莱仙境》:“再往后,我离开家乡,一连多少年烽火遍地,又接不到家乡的音信,不知道 婀娜 姐姐的命运究竟怎样了。”
词语解释:烽烟  拼音:fēng yān
亦作“ 烽烟 ”。 烽火台报警之烟。亦借指战争。 南朝 陈 徐陵 《为贞阳侯重与王太尉书》:“ 广陵 京口 ,烽烟相望。” 唐 姚合 《送李廓侍御赴西川行营》诗:“从今 雟州 路,无復有烽烟。” 宋 欧阳修 《寄王仲仪龙图》诗:“威行四境烽烟断,响入青山号令传。” 鲁迅 《集外集拾遗·好东西歌》:“南边整天开大会,北边忽地起烽烟。”
词语解释:烽燧  拼音:fēng suì
(1).古代边防报警的信号,白天放烟叫烽,夜间举火叫燧。《墨子·号令》:“与城上烽燧相望。” 汉 桓宽 《盐铁论·本议》:“修塞障,飭烽燧,屯戍以备之。”《明史·王翱传》:“五里为堡,十里为屯,使烽燧相接。” 清 昭槤 《啸亭杂录·乌提督》:“各堞丘熢燧,造火器及击木礌石等具,严察奸谍。”
(2).指战乱。 元 周昂 《晚望》诗:“音书云去北,烽燧客愁西。” 清 冯桂芬 《费树臣饮马长城小影序》:“﹝洎庚申之难﹞侧身波涛烽燧之中。” 郭沫若 《骆驼集·访日杂咏六》:“八年烽燧生灵苦,两弹铀鈈井灶空。”
词语解释:烽戍  拼音:fēng shù
设置烽燧,驻兵防守之处。 汉 蔡琰 《胡笳十八拍》诗:“原野萧条兮,烽戍万里。”《北史·齐赵郡王叡传》:“ 叡 抚慰新迁,量置烽戍,备有条法。” 唐 郎士元 《送李将军赴定州》诗:“鼓鼙悲絶漠,烽戍隔长河。”
词语解释:烽候  拼音:fēng hòu
亦作“ 烽堠 ”。
(1).烽火台。《东观汉记·郭伋传》:“ 伋 知 卢芳 夙贼,难卒以力制,常严烽候,明购赏,以结寇心。” 唐 元稹 《酬乐天〈东南行〉》诗:“邮亭一萧索,烽候各崎嶇。”《明史·刘荣传》:“请於 金线岛 西北 望海堝 筑城堡,设烽堠,严兵以待。”
(2).指战火。 清 高其倬 《和许子逊中秋风雨后看月原韵》:“ 三吴 烽堠静,弦管自年年。”
词语解释:烽尘  拼音:fēng chén
烽火和烟尘。借指战乱。 元 宫天挺 《范张鸡黍》第一折:“想 高皇 ,想 高皇 ,本亭长,区区 泗水 滨。将诸侯,西入 秦 ,不五年,扫清四海絶烽尘。” 明 高启 《与刘将军杜文学晚登西城》诗:“相期俱努力,天地正烽尘。”《西湖佳话·三台梦迹》:“今天下承平日久,耳不闻兵戈铁马之声,目不观烟火烽尘之警。”
词语解释:烽台  拼音:fēng tái
即烽火台。《太平御览》卷三三五引 唐 李靖 《兵法》:“烽臺於高山四顾险絶处置之。” 宋 苏舜元 苏舜钦 《瓦亭联句》:“烽臺屹屹百丈起,但报平安摇桔橰。”
词语解释:烽堠  拼音:fēng hòu
见“ 烽候 ”。
词语解释:烽候  拼音:fēng hòu
亦作“ 烽堠 ”。
(1).烽火台。《东观汉记·郭伋传》:“ 伋 知 卢芳 夙贼,难卒以力制,常严烽候,明购赏,以结寇心。” 唐 元稹 《酬乐天〈东南行〉》诗:“邮亭一萧索,烽候各崎嶇。”《明史·刘荣传》:“请於 金线岛 西北 望海堝 筑城堡,设烽堠,严兵以待。”
(2).指战火。 清 高其倬 《和许子逊中秋风雨后看月原韵》:“ 三吴 烽堠静,弦管自年年。”
词语解释:烽柝  拼音:fēng tuò
烽火和打更梆子。谓发生战争。 北周 庾信 《陕州弘农郡五张寺经藏碑》:“虽復兼能共治,未遣渡河之兽,烽柝是警,实扰移关之民。”
词语解释:烽警  拼音:fēng jǐng
报警的烽火,亦借指战乱。 南朝 梁 任孝恭 《答魏初和移文》:“輒勒缘边境屯戍,各息烽警。旌旗昼卷,刁斗夜停。” 宋 文莹 《玉壶清话》卷八:“臣解秩时实无烽警。” 清 姚莹 《游揽山记》:“及来 广州 ,值海盗内躪,烽警日闻,足不出者一年。”
词语解释:烽子  拼音:fēng zǐ
守卫烽火台的士兵。 唐 戎昱 《塞上曲》之二:“山头烽子声声叫,知是将军夜猎还。”《资治通鉴·唐宪宗元和十二年》:“行六十里,夜至 张柴村 ,尽杀其戍卒及烽子。” 胡三省 注:“烽子,盖守烽之卒,候望警急而举烽者也。”
词语解释:烽橹  拼音:fēng lǔ
举烽火的望楼。 南朝 宋 鲍照 《芜城赋》:“是以板筑雉堞之殷,井干烽櫓之勤,格高五岳,袤广三坟。” 唐 杜甫 《入衡州》诗:“旗亭壮邑屋,烽櫓蟠城隍。”
词语解释:烽砦  拼音:fēng zhài
烽堠和营垒。 唐 许棠 《塞下》诗之二:“塞深烽砦密,山乱犬羊多。”
词语解释:烽狼  拼音:fēng láng
古时烽火台白天烧狼粪生烟以报警,因以“烽狼”借指战火。 明 屠隆 《綵毫记·展武相逢》:“遍地烽狼,极天戎马,待救出高人縲絏。”
词语解释:烽爟  拼音:fēng guàn
犹烽火。 南朝 陈 沉炯 《武侯庙碑铭》:“塞垣萧条,烽爟灭焰。” 前蜀 杜光庭 《皇帝于龙兴观醮玉局仙词》:“烽爟不飞於四境,沴瘥无挠於兆人。”
词语解释:烽燹  拼音:fēng xiǎn
战火。 明 高启 《次韵杨孟载早春见寄》:“久闻离乱今始见,烟火高低变烽燹。” 清 李渔 《风筝误·凯宴》:“田无水旱,民无天扎,境无烽燹。” 王毓岱 《示和甫》诗:“幸生未出世,身不遇烽燹。”
词语解释:烽逻  拼音:fēng luó
烽火与巡逻。指边防警戒。《新唐书·王方翼传》:“州无隍堑,寇易以攻, 方翼 乃发卒建楼堞,廝 多乐水 自环,烽逻精明。”《新唐书·吐蕃传上》:“乃严烽逻,开屯田,虏谋稍折。”
词语解释:烽鼓  拼音:fēng gǔ
(1).烽火和鼓鼙,皆军中用以报警者。 晋 蔡谟 《与弟书》:“军中耳目,当用烽鼓,烽可遥见,鼓可遥闻,形声相传,须臾百里,非人所及。”
(2).借指战事。 南朝 梁 沉约 《齐故安陆昭王碑文》:“ 晋 宋 迄今,有切民患。烽鼓相望,岁时不息。”
词语解释:烽驿  拼音:fēng yì
(1).报边警的驿站。 南朝 宋 鲍照 《河清颂》:“桴鼓凝埃,烽驛垂轡。”《新唐书·逆臣传下·黄巢》:“﹝ 王鐸 ﹞以先锋屯 潭州 ,两屯烽驛相望。”
(2).借指战乱。《北史·郭祚传》:“边郊多垒,烽驛未息,不可於师旅之际,兴板筑之功。” 唐 崔珝 《授李丕鄜州节度使制》:“禁暴安人,克靖烽驛,秋曹贰宪,再饰旌旄。”
词语解释:烽堡  拼音:fēng pù
犹烽堠。《新唐书·张献甫传》:“断山,浚堑,选巖要地筑烽堡。”
词语解释:烽侦  拼音:fēng zhēn
指烽火台。《新唐书·李元谅传》:“﹝ 元谅 ﹞又筑连弩臺,远烽侦为守备。”
词语解释:烽墩  拼音:fēng dūn
即烽火台。
词语解释:烽区  拼音:fēng qū
设置烽堠警戒的地带。《新唐书·王晙传》:“﹝ 突厥 ﹞比者不受要约,兵已屡动,擅作烽区,闭障行李。”
词语解释:烽火楼望  拼音:fēng huǒ lóu wàng
古代边防作为瞭望及烽燧报警用的建筑。《晋书·蔡谟传》:“ 謨 所统七千餘人,所戍东至 土山 ,西至 江乘 ……烽火楼望三十餘处,随宜防备,甚有算略。”
词语解释:烽火连天  拼音:fēng huǒ lián tiān
形容战火到处燃烧。 明 汤显祖 《牡丹亭·移镇》:“待何如,你星霜满鬢当戎虏,似这烽火连天各路衢?”《孽海花》第三二回:“倘使相遇在烽火连天之下,便不欢乐了。” 刘白羽 《远方来信》:“他沉思起来,他想到,这信经过多少人的手,多远的路程,才辗转寄到这个烽火连天的 朝鲜 前线来的呀!”
词语解释:烽旆  拼音:fēng pèi
烽火和战旗。借指兵事。《南齐书·文学传·丘巨源》:“国算迅足,驰烽斾之机;帝择逸翰,赴罻罗之会。”
词语解释:烽火树  拼音:fēng huǒ shù
珊瑚树的别名。《西京杂记》卷一:“ 积草池 中有珊瑚树,高一丈二尺,一本三柯,上有四百六十二条,是 南越王 赵佗 所献,号为烽火树,至夜,光景常欲燃。” 元 王逢 《宫中行乐词》之四:“天低烽火树,日暮蔓金苔。”
词语解释:烽师  拼音:fēng shī
掌管烽火的官员。《太平御览》卷三三五引 唐 令狐德棻 《后周书》:“ 白兽烽 为商人所烧,烽师纳货,不言其罪。”
词语解释:烽炉子  拼音:fēng lú zi
指状如烽火的炉子。 宋 王谠 《唐语林·补遗四》:“风炉子以週遶通风也,一説形象烽火,名烽炉子。”
词语解释:烽火台  拼音:fēng huǒ tái
古代边防举火报警的建筑。 宋 周煇 《清波杂志》卷十:“沿江烽火臺,每日平安,即於发更时举火一把;每夜平安,即於次日平明举烟一把。缓急盗贼,不拘时候,日则举烟,夜则举火,各三把。” 清 顾祖禹 《读史方舆纪要·直隶六·大名府》:“ 澶濮 间皆有烽火臺,俱 五代 时及 宋 咸平 、 景德 间所置也。” 谢觉哉 《不惑集·现代的“长城”和“坑儒”》:“从 山海关 直到 嘉峪关 的 长城 ,据说是阻 胡 人的马足的,但如没有人守,马也可以设法跳过来,于是每隔十里筑一烽火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