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韵字: 或选择韵部:
(2011-11-5)
二萧平声 [cháo zhāo][船桨,名词][qiáo][tiáo,调和][biāo][yāo,要求][tiāo][piāo,漂浮][liāo liáo][yáo][yāo,夭夭][yáo][liáo][俗幺字,小也][yáo][音聊,动词][xiāo][jiāo yāo][xiāo][详注1][音聊。盖骨也。][piāo piào][liáo liǎo]轿[jiào,小车][biāo biào][qiáo][yáo][liáo liù][biāo][音嫖,驃姚。][yáo][详注2][biāo][通遥]褿


注1:褕 《广韵》余昭切,音遥。褕狄,后衣。《玉篇》画鸡雉于王后之服。《柳宗元·贺册太上皇后贺表》褕狄亦被於恩光。《注》刻雉释服也。亦作揄。
注2:鹞 音遥。《玉篇》五色雉。《广韵》大雉名。《尔雅·释鸟》鹞雉注:青质五采。
共126,分2页显示   1  2 下一页
首字词组
烧香烧钱烧焚烧烬烧牛烧灼烧灼感烧焰儿
烧丹烧春烧眼烧猪烧焦烧破眼烧伤烧焫
烧痕烧银烧纸烧汞烧灯节烧砖烧乎乎烧刀子
烧灯烧火烧田烧纸钱烧薙烧炉烧丹炼汞烧刀
烧残烧酒烧炭烧荒烧夷烧燕烧夷弹烧冷灶
烧空烧云烧炼烧燔烧缸地烧化烧头炉香烧毛
烧药烧心烧灰烧当烧毁烧研烧煿烧煳了卷子
烧金烧地烧蜡烧手烧饭烧饼烧烟烟烧包
烧尾烧畬烧薪烧羊烧锅烧炙烧槽烧头
烧畲烧栈烧劫烧瓷烧爇烧糊了卷子烧杯烧天火把

词语解释:烧香  拼音:shāo xiāng
(1).旧俗礼拜神佛的一种仪式。礼拜时把香点着插在香炉中,表示诚敬。《汉武帝内传》:“帝迺盛以黄金之箱……安著 柏梁臺 上,数自斋戒,整衣服,亲诣朝拜,烧香盥漱,然后执省之焉。” 唐 寒山 《诗》之六三:“烧香请佛力,礼拜求僧助。”《红楼梦》第五四回:“咱们明儿到阎王庙去烧香。” 老舍 《神拳》第四幕:“当初你可那么虔诚,在自己的花园里设起坛来,天天磕头烧香。”
(2).为取其香气或清雅而燃香。 唐 杜牧 《送容州中丞赴镇》诗:“烧香翠羽帐,看舞鬱金裙。” 宋 陆游 《移花遇小雨喜甚为赋二十字》:“独坐閒无事,烧香赋小诗。” 元 张雨 《玄文馆省郎牛仲庸诸贤雅集筹韵赋诗》:“烧香 鲍靚 室,促席 桓伊 筝。”
(3).比喻为求人办事而请客送礼。《人民文学》1982年第1期:“我父亲一伸腿,我们就成了平民百姓,再也没人上门来烧香了。”
词语解释:烧丹  拼音:shāo dān
犹炼丹。指道教徒用朱砂炼药。 南朝 陈 徐陵 《答周处士书》:“比夫煮石纷紜,终年不烂;烧丹辛苦,至老方成。” 唐 许浑 《赠王山人》诗:“近来闻説烧丹处,玉洞桃花万树春。” 宋 陆游 《寄成都籧道人》诗:“卖药 锦城 中,烧丹 雪山 麓。” 清 赵翼 《删改旧诗作》诗之二:“笑同古炼师,烧丹穷昏昼。”
词语解释:烧痕  拼音:shāo hén
野火的痕迹。 宋 苏轼 《正月二十日往岐亭》诗:“稍闻决决流冰谷,尽放青青没烧痕。” 明 李昌祺 《过吴门》诗:“ 西施 去后屧廊倾,岁岁春深烧痕緑。” 清 查慎行 《元日出东便门》诗:“草短没烧痕,老杨交枯枝。”
词语解释:烧灯  拼音:shāo dēng
亦作“ 烧鐙 ”。
(1).点灯。 唐 王建 《宫词》之八九:“院院烧灯如白日,沉香火底坐吹笙。” 明 袁宗道 《晚晴偏书》诗:“静嘿怜童僕,烧灯夜未眠。” 叶叶 《庚戌纪事》诗之一:“彻夜烧灯钓月舫,可知杯酒即天涯。”
(2).指举行灯会或灯市。《旧唐书·玄宗纪下》:“﹝ 开元 二十八年春正月﹞壬寅,以望日御 勤政楼 讌羣臣,连夜烧灯,会大雪而罢,因命自今常以二月望日夜为之。” 宋 蔡絛 《铁围山丛谈》卷一:“国朝上元节烧灯盛於前代,为綵山峻极而对峙於 端门 。”
(3).指元宵节。 宋 蒋捷 《绛都春》词:“归时记约烧灯夜。早拆尽、鞦韆红架。” 清 纳兰性德 《金菊对芙蓉·上元》词:“狂游似梦,而今空记,密约烧鐙。” 清 洪亮吉 《吴上舍文桂倚梅图》诗:“纔过烧灯无几日,误书穀雨我心惊。”参见“ 烧灯节 ”。
词语解释:烧灯节  拼音:shāo dēng jié
指元宵节。旧俗于正月十五晚张灯结彩,供人通宵观赏,故称。 宋 刘辰翁 《忆秦娥》词:“烧灯节,朝京道上风和雪。”
词语解释:烧残  拼音:shāo cán
(1).焚烧残害。《史记·吴王濞列传》:“贼杀大臣及 汉 使者,迫劫万民,夭杀无罪,烧残民家,掘其丘冢,甚为暴虐。”
(2).燃烧将尽。 唐 方干 《陪王大夫泛湖》诗:“蜜炬烧残银汉昃,羽觴飞急玉山倾。” 宋 杨万里 《梅露堂燕客夜归》诗:“梅堂客散人初静,椽烛烧残一尺红。”
(3).因焚烧而残缺。 金 元好问 《济南什诗》之五:“石刻烧残讌集辞,雄楼杰观想当时。”
词语解释:烧空  拼音:shāo kōng
映红天空。 宋 孙光宪 《河传》词:“如花殿脚三千女,争云雨,何处留人住?锦帆风,烟际红,烧空,魂迷大业中。” 宋 苏轼 《正月二十六日偶与数客野步嘉祐僧舍作诗记之》:“涓涓泣露紫含笑,焰焰烧空红佛桑。”
词语解释:烧药  拼音:shāo yào
(1).炼制丹药。 唐 白居易 《不如来饮酒》诗之五:“矻矻皆烧药,纍纍尽作坟。” 唐 姚合 《赠终南山傅山人》诗:“已无烧药本,唯有著书功。” 前蜀 韦庄 《婺州和陆谏议将赴阙怀阳羡山居》:“道开烧药鼎,僧寄卧云衣。”
(2).煎药。 宋 范成大 《枕上》诗:“久病厌闻铜鼎沸,不眠惟望纸窗明。摧頽岂是功名具,烧药炉边过此生。” 元 杨维桢 《照画》诗:“只今颜色浑非旧,烧药幧头过一春。”
词语解释:烧金  拼音:shāo jīn
(1).指方术之士炼丹砂为黄金。 唐 李贺 《马诗》之二三:“ 武帝 爱神仙,烧金得紫烟。” 王琦 汇解:“ 汉武帝 ……使方士鍊丹砂为黄金。” 宋 陆游 《寓天庆观》诗:“只道烧金有 刘向 ,不知卖药是 韩康 。” 明 叶子奇 《草木子·杂制》:“真人 邱长春 能烧金,佐 世祖 军国之用。”
(2).谓以金为釜。极言生活奢华。 唐 李贺 《秦宫诗》:“斫桂烧金待晓筵,白鹿清酥夜半煮。” 王琦 汇解:“烧金,言其以金为釜。”
词语解释:烧尾  拼音:shāo wěi
(1). 唐 以来士子登第或官吏升迁的庆贺宴席。 唐 封演 《封氏闻见记·烧尾》:“士子初登荣进及迁除,朋僚慰贺,必盛置酒饌音乐,以展欢宴,谓之烧尾。説者谓虎变为人,惟尾不化,须为焚除,乃得成人,故以初蒙拜受如虎得为人,本尾犹在,体气既合,方为焚之,故云烧尾。一云新羊入羣,乃为诸羊所触,不相亲附,火烧其尾则定…… 中宗 时,兵部尚书 韦嗣立 新入三品,户部侍郎 赵彦昭 假金紫,吏部侍郎 崔湜 復旧官,上命烧尾,令於 兴庆池 设食。” 宋 孔平仲 《孔氏谈苑·烧尾宴》:“士人初登第,必展欢宴,谓之烧尾……又説:鱼跃龙门,化龙时,必须雷电为烧其尾乃化。” 清 朱彝尊 《饮毛检讨寓斋》诗之一:“城隅烧尾宴曾同,六载同来就菊丛。”
(2). 唐 时大臣初拜官向皇帝献食。 唐 刘肃 《大唐新语·公直》:“公卿大臣初拜命者,例许献食,号为烧尾。”《新唐书·苏瓌传》:“时大臣初拜官,献食天子,名曰‘烧尾’。”
(3).喻显达。 唐 许浑 《晚登龙门驿楼》诗:“风云有路皆烧尾,波浪无程尽曝腮。” 唐 罗隐 《投浙东王大夫二十韵》:“想望鱼烧尾,咨嗟鼠囓肠。” 清 钱谦益 《次刘渔仲留别韵》:“黄卷秋灯烧尾客,緑窻朝日画眉人。”
词语解释:烧畲  拼音:shāo shē
烧荒种田。 唐 杜甫 《秋日夔府咏怀奉寄郑监李宾客一百韵》:“煮井为盐速,烧畬度地偏。” 仇兆鳌 注:“《农书》: 荆楚 多畬田,先纵火熂炉,候经雨下种…… 杜田 曰: 楚 俗,烧榛种田曰畬。” 唐 刘禹锡 《竹枝词》之九:“银釧金釵来负水,长刀短笠去烧畬。” 宋 陆游 《村舍》诗:“山高正对烧畬火,溪近时闻戽水声。”
词语解释:烧钱  拼音:shāo qián
焚化纸钱。 宋 黄庭坚 《题牧护歌后》:“及在 黔 中,闻赛神者夜歌……末云:‘奠酒烧钱归去。’” 宋 范成大 《四时田园杂兴》诗之五:“社下烧钱鼓似雷,日斜扶得醉翁回。”亦作“ 烧钱纸 ”。《清平山堂话本·快嘴李翠莲记》:“沙板棺材罗木底,公婆与我烧钱纸。” 巴金 《家》二九:“你在给哪个烧钱纸?”参见“ 烧纸 ”。
词语解释:烧纸  拼音:shāo zhǐ
(1).亦作“ 烧纸钱 ”。焚化纸钱等以敬鬼神。 宋 俞文豹 《吹剑录》:“ 唐 王璵 传:‘ 汉 以来,丧葬皆瘞钱。后世俚俗稍以纸代钱为鬼事。’……此烧纸、抛珓、焚尸、挽歌之始也。” 宋 杨万里 《雨作抵暮复晴》诗之二:“南商北贾俱星散,古庙无人烧纸钱。”《三国演义》第四九回:“ 瑜 令捉至 江 边皂纛旗下,奠酒烧纸,一刀斩了 蔡和 。”《儒林外史》第二八回:“今日是大太爷头七,小的送这三牲纸马到坟上烧纸去。” 巴金 《家》二九:“你给 鸣凤 烧纸的时候,请你也给我烧一点。就当作我是个死了的人。” 巴金 《家》二九:“他默默地看着她烧纸钱,并不眨眼睛。”
(2).指供人焚化以敬鬼神的纸钱。《水浒传》第十五回:“次日天晓,去后堂前面列了金钱、纸马、香花、灯烛,摆了夜来煮的猪羊、烧纸……六人都説誓了,烧化纸钱。” 老舍 《四世同堂》四九:“老人教 孙七 点上香烛,焚化烧纸,他自己给 小崔 穿上衣裤。”
(3).引火用的纸卷。 王统照 《生与死的一行列》:“﹝ 刚二 ﹞便从腰里掏出一卷粗装烧纸,借了老祖父烟斗的馀火燃起来。”
词语解释:烧春  拼音:shāo chūn
(1).酒名。 唐 李肇 《唐国史补》卷下:“酒则有 郢州 之富水…… 剑南 之烧春。”
(2).形容春意浓重。 唐 白居易 《早春招张宾客》诗:“池色溶溶蓝染水,花光焰焰火烧春。” 唐 李冶 《蔷薇花》诗:“深处最宜香惹蝶,摘时兼恐焰烧春。”
词语解释:烧银  拼音:shāo yín
(1).燃点银灯。 南朝 梁 戴暠 《月重轮行》:“浮川疑让璧,入户类烧银。” 闽 徐夤 《灯花》诗:“点蜡烧银却胜栽,九华红艳吐玫瑰。”
(2).指炼丹。 宋 苏轼 《赵康靖公神道碑》:“中官 邓保吉 引剩员禁中烧银,公力言其不可。” 宋 魏泰 《东轩笔录》卷二:“世言躁进者有 夏侯嘉正 ,以右拾遗为馆职。平生好烧银,而乐文字之职。常语人曰:‘吾得见水银壹钱,知制誥一日,无恨矣。’”
词语解释:烧火  拼音:shāo huǒ
(1).使燃料燃烧。 宋 文天祥 《〈至扬州〉诗之十八》序:“有未冠者一夕於庭中烧火照明,诸樵亦不睡。” 鲁迅 《彷徨·祝福》:“这一天是四婶自己煮午饭;他们的儿子 阿牛 烧火。”
(2).指担负做饭、做菜等炊事工作。《西游补》第七回:“我帐下少个烧火军士,便把这个职分赏了 章邯 罢。”《西游补》第十五回:“伏望将军救小人,收在营中烧火罢!”
猎火;野火。 南朝 陈 张正见 《和诸葛览从军游猎》:“云根飞烧火,鸟道絶禽踪。” 唐太宗 《出猎》诗:“寒野霜氛白,平原烧火红。”
词语解释:烧酒  拼音:shāo jiǔ
(1). 唐 时酒名。 唐 白居易 《荔枝楼对酒》诗:“荔枝新熟鸡冠色,烧酒初开琥珀香。”
(2).用蒸馏法制成的酒,透明无色,酒精含量较高,引火能燃烧。也称白酒。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穀四·烧酒》:“烧酒非古法也。自 元 时始创其法……近时惟以糯米或粳米或黍或秫或大麦蒸熟,和麴酿瓮中七日,以甑蒸取。其清如水,味极浓烈,盖酒露也。”《红楼梦》第三八回:“我吃了一点子螃蟹,觉得心口微微的疼,须得热热的吃口烧酒。” 曹禺 《雷雨》第一幕:“我就喝了两口烧酒,壮壮胆子,穿过荷花池,偷偷地钻到这门外的走廊旁边。”
(3).酿酒。《新华月报》1952年第2期:“有些地区应特别提倡土特产与农产品的加工,如造纸浆、缫丝、烧酒、打蛋等。”
词语解释:烧云  拼音:shāo yún
(1).映红了云。 唐 岑参 《江行夜宿龙吼滩临眺思峨眉隐者兼寄幕中诸公》诗:“水烟晴吐月,山火夜烧云。” 唐 皎然 《从军行》之一:“ 汉 鞞秋聒地, 羌 火昼烧云。” 元 宋无 《乌夜啼》诗:“露华洗天天堕水,烛光烧云半空紫。”
(2).喻羞晕。 元 关汉卿 《调风月》第一折:“男儿人若不依本分,不抢白是非两家分,壮鼻凹硬如石铁,教满耳根都做了烧云。”
(3).指举烟火。 唐 方干 《东阳道中作》诗:“野父不知寒食节,穿林转壑自烧云。”
词语解释:烧心  拼音:shāo xīn
(1).谓强烈地刺激人的精神。《法苑珠林》卷八:“良由三毒猛火烧心,炽然不絶,故受斯苦。” 唐 李绅 《红蕉花》诗:“叶满丛深殷似火,不唯烧眼更烧心。”
(2).犹心急如焚;烦恼。《三侠五义》第二五回:“别顽笑呀!我是烧心的事,你们这是甚么劲儿呢?”《人民文学》1982年第7期:“心里焐着一桩事,活着烧心,死了魂不宁。”
(3).指胃部烧灼的感觉,多由胃酸过多,刺激胃粘膜引起。
(4).方言。谓蔬菜的菜心因病害而萎黄。
词语解释:烧地  拼音:shāo dì
(1).被野火烧过的地面。 唐 刘禹锡 《壮士行》:“徐行出烧地,连吼入黄茆。” 唐 无可 《奉和段著作山居呈诸同志次本韵》之一:“履温行烧地,衣赤动霞风。” 宋 孔平仲 《马上口占》:“冻条桑破眼,烧地草抽心。”
(2).把地面烧热。 明 陈继儒 《珍珠船》卷四:“教舞鱉者,烧地置鱉其上,忽抵掌使其跳梁。”
词语解释:烧畬  拼音:shāo shē
烧荒种田。
词语解释:烧栈  拼音:shāo zhàn
烧毁栈道。 秦 亡后, 刘邦 和 项羽 争夺封建统治权。 刘邦 为 汉王 时,军事力量较弱。在向 项羽 请得 汉中 地,由 巴蜀 进驻 汉中 时,采用 张良 计策,故意把沿途所经过的栈道全部烧毁,表示不复返回,无意与 项羽 争战,以此麻痹 项羽 。见《史记·留侯世家》。后代诗文常提到这个用兵策略。 五代 李瀚 《蒙求》:“ 黥布 开 关 , 张良 烧栈。” 宋 陆游 《远游二十韵》:“会有 蜀汉 役,奇险日窥覘。筑坛访遗址,烧栈想烈焰。”
词语解释:烧焚  拼音:shāo fén
烧毁;烧掉。 三国 魏 曹植 《送应氏》诗之一:“ 洛阳 何寂寞,宫室尽烧焚。” 唐 李白 《送张秀才谒高中丞》诗:“我无燕霜感,玉石俱烧焚。” 唐 杜甫 《忆昔》诗之二:“ 洛阳 宫殿烧焚尽,宗庙新除狐兔穴。”
词语解释:烧眼  拼音:shāo yǎn
(1).耀眼。 唐 李绅 《红蕉花》诗:“叶满丛深殷似火,不唯烧眼更烧心。”
(2).衣物被火烧成的窟窿。《红楼梦》第五二回:“﹝ 宝玉 ﹞一面脱下来, 麝月 瞧时,果然有指顶大的烧眼。”
词语解释:烧纸  拼音:shāo zhǐ
(1).亦作“ 烧纸钱 ”。焚化纸钱等以敬鬼神。 宋 俞文豹 《吹剑录》:“ 唐 王璵 传:‘ 汉 以来,丧葬皆瘞钱。后世俚俗稍以纸代钱为鬼事。’……此烧纸、抛珓、焚尸、挽歌之始也。” 宋 杨万里 《雨作抵暮复晴》诗之二:“南商北贾俱星散,古庙无人烧纸钱。”《三国演义》第四九回:“ 瑜 令捉至 江 边皂纛旗下,奠酒烧纸,一刀斩了 蔡和 。”《儒林外史》第二八回:“今日是大太爷头七,小的送这三牲纸马到坟上烧纸去。” 巴金 《家》二九:“你给 鸣凤 烧纸的时候,请你也给我烧一点。就当作我是个死了的人。” 巴金 《家》二九:“他默默地看着她烧纸钱,并不眨眼睛。”
(2).指供人焚化以敬鬼神的纸钱。《水浒传》第十五回:“次日天晓,去后堂前面列了金钱、纸马、香花、灯烛,摆了夜来煮的猪羊、烧纸……六人都説誓了,烧化纸钱。” 老舍 《四世同堂》四九:“老人教 孙七 点上香烛,焚化烧纸,他自己给 小崔 穿上衣裤。”
(3).引火用的纸卷。 王统照 《生与死的一行列》:“﹝ 刚二 ﹞便从腰里掏出一卷粗装烧纸,借了老祖父烟斗的馀火燃起来。”
词语解释:烧田  拼音:shāo tián
一种耕作法。播种前焚烧田地里的杂草和庄稼的残剩部分用作肥料。《淮南子·主术训》:“草木未落,斤斧不得入山林;昆虫未蛰,不得以火烧田。” 唐 曹松 《将入关行次湘阴》诗:“打桨天连晴水白,烧田云隔夜山红。” 宋 梅尧臣 《送鲜于秘丞通判黔州》诗:“汲井熬盐白,烧田种穀青。”
词语解释:烧炭  拼音:shāo tàn
将树木枝干烧制为炭。《魏书·刑罚志》:“畿内,民富者烧炭於山,贫者役於圊溷。” 唐 白居易 《卖炭翁》诗:“卖炭翁,伐薪烧炭 南山 中。”
词语解释:烧炼  拼音:shāo liàn
(1).谓道教徒烧炉炼丹。 唐 李翱 《疏屏奸佞》:“凡自古奸佞之人可辨也……主好神仙,则通烧鍊变化之术。” 清 赵翼 《瓯北诗话·白香山诗》:“ 元和 中,方士烧鍊之术盛行,士大夫多有信之者。”鍊,一本作“ 炼 ”。 孙中山 《建国方略·以七事为证》:“然为化学之元祖者,即道家之烧炼术也。古人欲得不死之药,於是方士创烧炼之术以求之。”
(2).冶炼。《再生缘》第二五回:“军师既会飞刀,何不早些烧炼?”
词语解释:烧灰  拼音:shāo huī
(1).焚物使成灰。《礼记·月令》:“﹝仲夏之月﹞令民毋艾蓝以染,毋烧灰。” 郑玄 注:“火之灭者为灰。” 北魏 贾思勰 《齐民要术·杂说》:“四月……草茂,可烧灰。”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兽二·鹿》:“皮:(主治)一切漏疮,烧灰和猪脂纳之,日五六易,愈乃止。”
(2).焚烧后的灰烬。喻僧人遗迹。 唐 苏味道 《和武三思于天中寺寻复礼上人之作》:“砌古留方石,池清辨烧灰。” 前蜀 贯休 《送僧归华山》诗:“烧灰犹汤足,雪片似黏鬚。”
词语解释:烧蜡  拼音:shāo là
燃点灯烛。 唐 杜甫 《从事行赠严二别驾》:“铜盘烧蜡光吐日,夜如何其初促膝。” 元 贡师泰 吴子彦 等《剪灯联句》:“飴釜空烧蜡,棚山谩结鰲。”
词语解释:烧薪  拼音:shāo xīn
《北史·陈奇传》:“﹝ 游雅 ﹞取 奇 注《论语》《孝经》烧於庭内。 奇 曰:‘公贵人,不乏樵薪,何乃燃 奇 《论语》?’”后以“烧薪”谓著作没有价值,只能当柴烧掉。《花月痕》第四三回:“这是我的诗文集,和那各种杂著,通共一百二十卷,你替我转交 荷生 。《玄》文覆瓿,《论语》烧薪,这算甚么?只我一生的心血都在这里,托他替我收拾罢。” 康有为 《与菽园论诗兼寄任公孺博曼宣》诗之一:“吟风弄月各自得,覆酱烧薪空尔悲。”
词语解释:烧劫  拼音:shāo jié
(1).佛教语。指坏劫(世界毁灭)时的大火灾。 唐 宋之问 《奉和晦日幸昆明池应制》:“象溟看浴景,烧劫辨沉灰。”
(2).泛指火灾。 唐 张谓 《长沙失火后戏题莲花寺》诗:“金园宝刹半 长沙 ,烧劫旁延一万家。”
词语解释:烧烬  拼音:shāo jìn
野火的灰烬。 唐 柳宗元 《郊居岁暮》诗:“野迥樵唱来,庭空烧烬落。” 唐 李洞 《春日隐居官舍感怀》诗:“风吹烧烬杂汀沙,还似青溪旧寄家。”
词语解释:烧猪  拼音:shāo zhū
烧烤猪肉。亦指烤熟的猪肉。 宋 苏轼 《戏答佛印》诗:“ 远公 沽酒饮 陶潜 , 佛印 烧猪待 子瞻 。” 宋 周紫芝 《竹坡诗话》:“ 东坡 喜食烧猪, 佛印 住 金山 时,每烧猪以待其来。” 金 元好问 《病中》诗:“止酒嗟何及,烧猪本不图。”
词语解释:烧汞  拼音:shāo gǒng
指道教徒用水银炼药。 唐 陆龟蒙 《秋日遣怀十六韵寄道侣》:“夜然烧汞火,朝炼洗金盐。” 明 高启 《赠丘老师》诗:“平生不学烧汞方,唾视黄金等何物。”
词语解释:烧纸钱  拼音:shāo zhǐ qián
见“ 烧纸 ”。
词语解释:烧纸  拼音:shāo zhǐ
(1).亦作“ 烧纸钱 ”。焚化纸钱等以敬鬼神。 宋 俞文豹 《吹剑录》:“ 唐 王璵 传:‘ 汉 以来,丧葬皆瘞钱。后世俚俗稍以纸代钱为鬼事。’……此烧纸、抛珓、焚尸、挽歌之始也。” 宋 杨万里 《雨作抵暮复晴》诗之二:“南商北贾俱星散,古庙无人烧纸钱。”《三国演义》第四九回:“ 瑜 令捉至 江 边皂纛旗下,奠酒烧纸,一刀斩了 蔡和 。”《儒林外史》第二八回:“今日是大太爷头七,小的送这三牲纸马到坟上烧纸去。” 巴金 《家》二九:“你给 鸣凤 烧纸的时候,请你也给我烧一点。就当作我是个死了的人。” 巴金 《家》二九:“他默默地看着她烧纸钱,并不眨眼睛。”
(2).指供人焚化以敬鬼神的纸钱。《水浒传》第十五回:“次日天晓,去后堂前面列了金钱、纸马、香花、灯烛,摆了夜来煮的猪羊、烧纸……六人都説誓了,烧化纸钱。” 老舍 《四世同堂》四九:“老人教 孙七 点上香烛,焚化烧纸,他自己给 小崔 穿上衣裤。”
(3).引火用的纸卷。 王统照 《生与死的一行列》:“﹝ 刚二 ﹞便从腰里掏出一卷粗装烧纸,借了老祖父烟斗的馀火燃起来。”
词语解释:烧荒  拼音:shāo huāng
(1).我国古代防范北方游牧民族入侵的一种措施。北方守边将士秋日纵火焚烧野草,使入侵骑兵缺乏水草,无从取得给养。《日知录·烧荒》《英宗实录》:“御卤莫善於烧荒,盖卤之所恃者马,马之所恃者草。近年烧荒,远者不过百里,近者五六十里,卤马来侵,半日可至。乞敕边将,遇秋深率兵约日同出数百里外纵火焚烧,使卤马无水草可恃。如此则在我虽有一时之劳,而一冬坐卧可安矣。”
(2).指开荒前烧掉荒地上的野草。《西游记》第六四回:“师父莫愁,我们也学烧荒的,放上一把火,烧絶了荆棘过去。”《人民日报》1961.3.18:“垦荒烧荒要尽量选择空气湿度较大、气温较低的时间进行。”《当代》1981年第3期:“啊,真是的,真是烧荒啦,你瞧那火苗都起来了。”
词语解释:烧燔  拼音:shāo fán
烧焚;烧毁。《汉书·外戚传下·定陶丁姬》:“开 丁姬 椁户,火出,炎四五丈。吏卒以水沃灭,乃得入,烧燔椁中器物。”《后汉书·公孙述传》:“今百姓无辜而妇子係获,室屋烧燔,此寇贼,非义兵也。” 晋 陶潜 《戊申岁六月中遇火》诗:“正夏长风急,林室顿烧燔。”
词语解释:烧当  拼音:shāo dāng
汉 代 西羌 部族名。《后汉书·西羌传·羌无弋爰剑》:“从 爰劒种 五世至 研 , 研 最豪健,自后以 研 为种号。十三世至 烧当 ,復豪健,其子孙更以 烧当 为种号。”
词语解释:烧手  拼音:shāo shǒu
(1).烧指。佛教徒自烧其手,以示忓罪献身。 南朝 陈 徐陵 《东阳双林寺傅大士碑》:“弟子居士 徐普拔 潘普成 等九人,求输己命,愿代宗师。其中或馘耳而刊鼻,或焚臂而烧手。”
(2).棘手,难以处理。《儿女英雄传》第二九回:“况且他自幼儿就自己为难惯了自己的了……因此一进 安 家门,便自己给自己出了一个烧手的大难题目。”
词语解释:烧羊  拼音:shāo yáng
(1).指 唐 时士子登第或升迁时的贺宴。 唐 封演 《封氏闻见记·烧尾》:“ 贞观 中 太宗 尝问 朱子奢 烧尾事, 子奢 以烧羊事对之。”参见“ 烧尾 ”。
(2).经过烹调、作为食品的羊肉。 宋 苏轼 《与孙叔静书》之一:“烧羊蒙珍惠,下逮童孺矣。”
词语解释:烧尾  拼音:shāo wěi
(1). 唐 以来士子登第或官吏升迁的庆贺宴席。 唐 封演 《封氏闻见记·烧尾》:“士子初登荣进及迁除,朋僚慰贺,必盛置酒饌音乐,以展欢宴,谓之烧尾。説者谓虎变为人,惟尾不化,须为焚除,乃得成人,故以初蒙拜受如虎得为人,本尾犹在,体气既合,方为焚之,故云烧尾。一云新羊入羣,乃为诸羊所触,不相亲附,火烧其尾则定…… 中宗 时,兵部尚书 韦嗣立 新入三品,户部侍郎 赵彦昭 假金紫,吏部侍郎 崔湜 復旧官,上命烧尾,令於 兴庆池 设食。” 宋 孔平仲 《孔氏谈苑·烧尾宴》:“士人初登第,必展欢宴,谓之烧尾……又説:鱼跃龙门,化龙时,必须雷电为烧其尾乃化。” 清 朱彝尊 《饮毛检讨寓斋》诗之一:“城隅烧尾宴曾同,六载同来就菊丛。”
(2). 唐 时大臣初拜官向皇帝献食。 唐 刘肃 《大唐新语·公直》:“公卿大臣初拜命者,例许献食,号为烧尾。”《新唐书·苏瓌传》:“时大臣初拜官,献食天子,名曰‘烧尾’。”
(3).喻显达。 唐 许浑 《晚登龙门驿楼》诗:“风云有路皆烧尾,波浪无程尽曝腮。” 唐 罗隐 《投浙东王大夫二十韵》:“想望鱼烧尾,咨嗟鼠囓肠。” 清 钱谦益 《次刘渔仲留别韵》:“黄卷秋灯烧尾客,緑窻朝日画眉人。”
词语解释:烧瓷  拼音:shāo cí
(1).用高岭土等烧制成的瓷器。 唐 杜甫 《又于韦处乞大邑瓷碗》诗:“ 大邑 烧瓷轻且坚,扣如哀玉 锦城 传。”
(2). 北京 出产的特种工艺品之一。类似景泰蓝,铜胎,不掐丝,用珐琅瓷釉描绘而成。
词语解释:烧牛  拼音:shāo niú
指火牛阵。 战国 后期, 燕 军攻破 齐国 。后 齐 将 田单 乘敌松懈,在千馀头牛角上缚兵刃,尾上缚苇灌油,夜间以火点燃,使牛猛冲 燕 军,并以五千勇士随后冲杀,结果大败 燕 军,收复失去的七十馀城。见《史记·田单列传》。 北周 庾信 《哀江南赋》:“ 下江 餘城, 长林 故营。徒思拑马之秣,未见烧牛之兵。” 唐 周昙 《鲁仲连》诗:“昔迸烧牛发战机,夜奔惊火走 燕 师。” 唐 汪遵 《聊城》诗:“ 田单 漫逞烧牛计,一箭终输 鲁仲连 。”
词语解释:烧焦  拼音:shāo jiāo
由于过度烧、烤而炭化变色。例如:烤肉的底部被厨师烧焦了。
词语解释:烧灯节  拼音:shāo dēng jié
指元宵节。旧俗于正月十五晚张灯结彩,供人通宵观赏,故称。 宋 刘辰翁 《忆秦娥》词:“烧灯节,朝京道上风和雪。”
词语解释:烧薙  拼音:shāo tì
一种原始耕作法。芟除田中杂草,草干枯后,焚烧以为肥料。《礼记·月令》:“﹝季夏之月﹞是月也,土润溽暑,大雨时行,烧薙行水,利以杀草,如以热汤。” 郑玄 注:“薙谓迫地芟草也。此谓欲稼莱地,先薙其草,草乾烧之。至此月大雨,流水潦畜於其中,则草死不復生,而地美可稼也。” 北周 庾信 《奉和永丰殿下言志》之六:“兴云榆荚晚,烧薙杏花初。”
词语解释:烧夷  拼音:shāo yí
烧毁使成为平地。《汉书·田儋传》:“ 项羽 遂烧夷 齐 城郭,所过尽屠破。” 颜师古 注:“夷,平也。”
词语解释:烧缸地  拼音:shāo gāng dì
取土烧酒缸之处。 唐 元稹 《放言》诗之五:“他时定葬烧缸地,卖与人家得酒盛。”按, 三国 吴 郑泉 博学而性嗜酒,临卒,对人曰:“必葬我陶家之侧,庶百岁之后化而成土,幸见取为酒壶,实获我心矣。”见《三国志·吴志·吴主传》注引《吴书》
词语解释:烧毁  拼音:shāo huǐ
焚烧毁灭,焚烧毁坏。《宣和遗事》前集:“将 杨志 誥札出身尽行烧毁,配 卫州 军城。” 金 元好问 《崔府君庙记》:“庙之在 阳平 者,有年矣。 贞祐 之兵,烧毁几尽。” 瞿秋白 《饿乡纪程》十:“远远就看见东零西落的房屋,战争时烧毁的建筑,残石剩础,凄然的哀诉资本主义的破产呢。”
词语解释:烧饭  拼音:shāo fàn
(1). 辽 、 金 、 元 俗,祭祀后,焚烧祭祀用的酒食。 宋 俞文豹 《吹剑三录》:“ 元祐 间, 辽 使言 契丹 於 庆州 崇奉 仁宗 御容,每夕宫人理衣衾,朔望大上食,食气尽,登臺燎之,曰烧饭。”
(2).指祭奠。 宋 文惟简 《虏廷事实·血泣》:“尝见 女真 贵人初亡之时,其亲戚部曲奴婢,设牲牢酒饌以为祭奠,名曰烧饭。”《金史·张暐传》:“ 明昌 三年,太傅 徒单克寧 薨, 章宗 欲亲为烧饭。” 明 叶子奇 《草木子·杂制》:“ 元 朝,人死致祭曰烧饭。”
(3).烧火煮饭。 鲁迅 《且介亭杂文·关于中国的两三件事》:“其实,放火,是很可怕的,然而比起烧饭来,却也许更有趣。” 高晓声 《钱包》:“太阳已到烧饭时光,看来只有拖到大家回去吃饭,才能把皮包转移。”
词语解释:烧锅  拼音:shāo guō
(1).指在灶下烧火。泛指烧菜做饭。 清 李渔 《巧团圆·解纷》:“你会烧锅煮饭,舂米磨麪么?”《儒林外史》第二十回:“买些麪筋、豆腐乾、青菜之类到庵,央及一个邻居烧锅。” 茹志鹃 《百合花》:“乡干部动员了几个妇女,帮我们打水,烧锅,作些零碎活。”
(2).指酿酒的作坊。《儿女英雄传》第四回:“只见两旁烧锅、当铺、客店、栈房,不计其数。”《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六九回:“做酒的烧锅都在卫里,卫里的酒,自然是好的了。” 刘绍棠 《小荷才露尖尖角》:“三十年喝过的喜酒,足够开一个烧锅。”
(3).烧煮食物的炊具。如:搪瓷烧锅。
词语解释:烧爇  拼音:shāo ruò
焚烧。 晋 干宝 《搜神记》卷二:“又取书纸及绳缕之属投火中,众共视之,见其烧爇了尽。” 唐 赵元一 《奉天录》卷一:“时 李日月 兇威甚鋭,烧爇陵庙,帝甚患之。”《旧唐书·崔损传》:“ 昭陵 旧宫在山上,置来岁久,曾经野火烧爇,摧毁略尽。”
词语解释:烧灼  拼音:shāo zhuó
高温炙烫。《晋书·五行志中》:“百姓讹言行虫病……又云,始在外时,当烧铁以灼之。於是翕然,被烧灼者十七八矣。”《法苑珠林》卷九一:“遍地皆是热灰, 士望 周慞不知所计,烧灼其足,殊常痛苦。” 唐 白居易 《过昭君村》诗:“至今村女面,烧灼成瘢痕。” 周而复 《白求恩大夫》二:“十六世纪的时候,一切创伤都是用烙铁烧灼或注射沸油作正当治疗。”
词语解释:烧破眼  拼音:shāo pò yǎn
犹眼红。 前蜀 韦庄 《丙辰年鄜州遇寒食城外醉吟七言》之四:“马骄风疾玉鞭长,过去唯留一阵香。閒客不须烧破眼,好花皆属富家郎。”
词语解释:烧砖  拼音:shāo zhuān
 1.烧制砖瓦。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终制》:“﹝先君先夫人﹞旅葬 江陵 东郭……欲营迁厝。蒙詔赐银百两,已於 扬州 小郊北地烧塼。”一本作“ 烧砖 ”。《宋书·孝义传·吴逵》:“家徒壁立,冬无被絝,昼则庸赁,夜则伐木烧塼。”
(2).指烧成的砖。 宋 楼钥 《钱清王千里得王大令保母砖刻为赋长句》:“ 黄閍冈 下得寳墨,古人烧甎坚于石。”
词语解释:烧炉  拼音:shāo lú
金属冶炼炉。《南齐书·刘悛传》:“﹝ 蒙城 ﹞有烧鑪四所,高一丈,广一丈五尺。”
词语解释:烧燕  拼音:shāo yàn
亦作“ 烧鷰 ”。 烤熟的燕肉。传说龙嗜食之。 唐 梁载言 《梁四公记·震泽洞》:“ 杰公 曰:‘龙畏蜡,爱美玉及空青,而嗜燕,若遣使通信,可得宝珠。’帝闻大喜……以蜡涂 子春 等身及衣佩,乃齎烧燕五百枚,入洞穴,至龙宫。守门小蛟闻蜡气,俯伏不敢动。乃以烧燕百事赂之,令其通问,以其上上者献龙女,龙女食之,大嘉。” 宋 苏轼 《寿州李定少卿出饯城东龙潭上》诗:“未暇然犀照奇鬼,欲将烧燕出潜虯。”按, 宋 钱易 《南部新书》辛:“龙之性麄猛而畏蜡,爱玉及空青而嗜烧鷰肉,故食鷰肉人,不可渡海。”
词语解释:烧化  拼音:shāo huà
指烧掉尸体、纸钱等。《水浒传》第二六回:“只三日便出殯,去城外烧化。”《古今小说·杨思温燕山逢故人》:“ 思厚 当灵筵下披读祭文,读罢流泪如倾;把祭文同纸钱烧化。” 郭沫若 《水平线下·百合与番茄》:“我们 中国 的富翁有多少榨取来的剩馀的汗血钱去救济一些狂人,倒不如买些香帛来烧化给这些惨死的亡魂了。”
词语解释:烧研  拼音:shāo yán
烧制过的砚。研,同“ 砚 ”。 唐 李洞 《迁村居》诗之二:“远客传烧研,幽禽看衲衣。”参见“ 烧砚 ”。
烧焙后细磨成粉末。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草五·蜀葵》:“捣烂涂火疮,烧研傅金疮。”
词语解释:烧砚  拼音:shāo yàn
(1).以火烤煨石砚或烧制陶砚。亦指煨过的石砚或烧制的陶砚。参阅 宋 米芾 《砚史》
(2).谓自愧文不如人而欲自烧其砚,不复写作。《晋书·陆机传》:“ 君苗 见兄文,輒欲烧其笔砚。” 北周 庾信 《谢滕王集序启》:“非有 班超 之志,遂已弃笔;未见 陆机 之文,久同烧砚。”
词语解释:烧饼  拼音:shāo bǐng
古代指经烘烤制成的面饼,有馅儿。现在指经烘烤的不加馅的发面饼,表面多有芝麻。 北魏 贾思勰 《齐民要术·饼法》:“作烧饼法:麵一斗,羊肉二斤,葱白一合,豉汁及盐,熬令熟。炙之,麵当令起。” 石声汉 注:“这里所谓的‘烧饼’,该是现在的‘馅儿饼’。” 清 李斗 《扬州画舫录·草河录上》:“ 双虹楼 烧饼,开风气之先,有糖馅、肉馅、乾菜馅、莧菜馅之分。”《老残游记》第二回:“园子里面,顶着蓝子卖烧饼油条的有一二十个,都是为那不吃饭来的人买了充飢的。” 郭沫若 《洪波曲》第十五章二:“他尽管忙了一天,他却早买了烧饼来在那儿当晚饭吃。”
词语解释:烧炙  拼音:shāo zhì
烧烤。《诗·曹风·蜉蝣》“蜉蝣之羽” 孔颖达 疏引 三国 吴 陆玑 《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蜉蝣……夏月阴雨时,地中出,今人烧炙噉之。”《法苑珠林》卷十一:“将诸罪人置铁城中,其城火然,内外俱赤,烧炙罪人。” 老舍 《四世同堂》十四:“她不住的眨眼,好像是被烟火烧炙着似的。”
词语解释:烧糊了卷子
喻外貌丑陋
词语解释:烧灼感  拼音:shāo zhuó gǎn
由于日晒等原因引起的皮肤或其他组织的发红或发炎疼痛
词语解释:烧伤  拼音:shāo shāng
因火灼、电、腐蚀剂或放射线的作用而造成的身体损伤,其特征为不同程度的皮肤破坏与充血,常起水泡;在严重病例中可有组织烧焦,根据烧伤的范围与程度而分为一度、二度或三度烧伤
词语解释:烧乎乎  拼音:shāo hū hū
形容灼热感。 克非 《春潮急》四:“走出四合院后,几个人心头都像揣了黄瓜,撒了辣椒面儿,连呼出的气都是烧乎乎的。”
词语解释:烧丹炼汞  拼音:shāo dān liàn gǒng
指道教徒用朱砂(丹)、水银(汞)等烧炼所谓的仙药。《初刻拍案惊奇》卷十八:“世上有这一伙烧丹鍊汞之人,专一设立圈套,神出鬼没,哄那贪夫痴客。”《红楼梦》第二回:“﹝ 贾代化 ﹞只剩了次子 贾敬 袭了官,如今一味好道,只爱烧丹鍊汞,餘者一概不在心上。”
词语解释:烧夷弹  拼音:shāo yí dàn
即燃烧弹。参见“ 燃烧弹 ”。
词语解释:燃烧弹  拼音:rán shāo dàn
旧称“烧夷弹”。也称“纵火弹”。 一种弹体内装有燃烧剂,用以引燃、炸毁目标的枪弹或炸弹。
词语解释:烧头炉香  拼音:shāo tóu lú xiāng
旧时礼神拜佛,信徒争上第一炉香,以示虔诚,称“烧头炉香”。 宋 孟元老 《东京梦华录·六月六日崔府君生日》:“二十四日,州西 灌口二郎 生日,最为繁盛……夜五更争烧头炉香,有在庙止宿,夜半起以争先者。”
词语解释:烧煿  拼音:shāo bó
烧烤。 北魏 贾思勰 《齐民要术·作酢法》:“有薄饼缘诸麵饼,但是烧煿者,皆得投之。” 缪启愉 校释:“煿,同‘爆’。《玉篇》:‘灼也。’烧煿,意即烧烤。”
词语解释:烧烟烟  拼音:shāo yān yān
烧树枝令生烟。表示烧香。 藏 族敬神的方式。 贾芝 等《中国民间故事选·青蛙骑手》:“在那里烧烟烟敬神,跳锅庄,喝酒,赛马。”原注:“烧烟烟,藏语为‘日瓦格达’,砍树枝烧烟,表示烧香敬神;一般野外奉行神会,也叫烧烟烟。”
词语解释:烧槽  拼音:shāo cáo
琵琶名。 宋 马令 《南唐书·女宪传·昭惠周后》:“通书史,善音律,尤工琵琶。 元宗 赏其艺,取所御琵琶,时谓之烧槽者赐焉。烧槽之説,即 蔡邕 焦桐之义,或谓焰材而斲之,或谓因爇而存之。”
词语解释:烧杯  拼音:shāo bēi
实验室中用以给试剂加热的玻璃杯,杯口有便于倒出液体的嘴。
词语解释:烧焰儿  拼音:shāo yàn ér
方言。烧火做饭的燃料。《儿女英雄传》第三三回:“再要讲到烧燄儿,遍地都是:山上乾树枝子、地下的乾草、芦苇叶子、高粱岔子,那不是烧的?”
词语解释:烧焫  拼音:shāo ruò
(1).焚烧;焚毁。《管子·霸形》:“ 楚 人攻 宋 郑 ,烧焫熯焚 郑 地。”《战国策·秦策二》:“中国无事於 秦 ,则 秦 且烧焫获君之国。” 高诱 注:“烧焫,犹灭坏。灭坏君国也。” 鲍彪 注:“焫,亦烧也。言火其国以得其地。”
(2).犹残害。 清 唐甄 《潜书·敬修》:“ 夏 商 之季,独夫烧焫民命,百官瞀乱。”
词语解释:烧刀子  拼音:shāo dāo zi
见“ 烧刀 ”。
词语解释:烧刀  拼音:shāo dāo
亦称“ 烧刀子 ”。 即烧酒。 元 王仲文 《救孝子》第二折:“外郎,这场事多亏了你,叫 张千 去买一壶烧刀子与你吃咱。” 明 谢肇淛 《五杂俎·物部三》:“京师之烧刀,舆隶之纯绵也。然其性兇憯,不啻无刃之斧斤。” 明 阮大鋮 《燕子笺》第八出:“老儿,我晓得你的尊性,裱完时,就要几杯烧刀儿到口了。”《文明小史》第三二回:“又打了几斤烧刀,开怀畅饮。” 老舍 《赵子曰》第一:“客人们要喝酒,老板就能供给从京北用猪尿脬运来的,真正原封、漏税的‘烧刀子’。”参见“ 烧酒 ”。
词语解释:烧刀  拼音:shāo dāo
亦称“ 烧刀子 ”。 即烧酒。 元 王仲文 《救孝子》第二折:“外郎,这场事多亏了你,叫 张千 去买一壶烧刀子与你吃咱。” 明 谢肇淛 《五杂俎·物部三》:“京师之烧刀,舆隶之纯绵也。然其性兇憯,不啻无刃之斧斤。” 明 阮大鋮 《燕子笺》第八出:“老儿,我晓得你的尊性,裱完时,就要几杯烧刀儿到口了。”《文明小史》第三二回:“又打了几斤烧刀,开怀畅饮。” 老舍 《赵子曰》第一:“客人们要喝酒,老板就能供给从京北用猪尿脬运来的,真正原封、漏税的‘烧刀子’。”参见“ 烧酒 ”。
词语解释:烧酒  拼音:shāo jiǔ
(1). 唐 时酒名。 唐 白居易 《荔枝楼对酒》诗:“荔枝新熟鸡冠色,烧酒初开琥珀香。”
(2).用蒸馏法制成的酒,透明无色,酒精含量较高,引火能燃烧。也称白酒。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穀四·烧酒》:“烧酒非古法也。自 元 时始创其法……近时惟以糯米或粳米或黍或秫或大麦蒸熟,和麴酿瓮中七日,以甑蒸取。其清如水,味极浓烈,盖酒露也。”《红楼梦》第三八回:“我吃了一点子螃蟹,觉得心口微微的疼,须得热热的吃口烧酒。” 曹禺 《雷雨》第一幕:“我就喝了两口烧酒,壮壮胆子,穿过荷花池,偷偷地钻到这门外的走廊旁边。”
(3).酿酒。《新华月报》1952年第2期:“有些地区应特别提倡土特产与农产品的加工,如造纸浆、缫丝、烧酒、打蛋等。”
词语解释:烧冷灶  拼音:shāo lěng zào
(1).赌博行话。指押赌注于冷门。《官场现形记》第二一回:“还有些不相信宝路的,亦有专押老宝的,亦有烧惯冷灶的,亦有专赶热门的:於是么、三、四门亦押了不少。”
(2).谓奉承尚未得势的人。《孽海花》第十九回:“况且朝廷不日要考御史,听説 潘龚 两尚书都要劝 纯客 去考。 纯客 一到臺諫,必然是个铁中錚錚,我们要想在这个所在做点事业,臺諫的声气总要联络通灵方好,岂可不烧烧冷灶呢?”
词语解释:烧毛  拼音:shāo máo
将织物通过灼热板或煤气火焰,除去其表面的毛茸纱结等
词语解释:烧煳了卷子  拼音:shāo hú le juǎn zi
(1).比喻相貌丑陋或穿着不体面。煳,食品经火变焦发黑。卷子,一种面食品。《金瓶梅词话》第四一回:“俺们一个一个只像烧煳了卷子一般,平日出去,惹人家笑话。”
(2).喻指丑陋的人。
词语解释:烧包  拼音:shāo bāo
(1).方言。指祭祖时焚化包封好的纸钱。 清 袁枚 《新齐谐·烧包》:“ 粤 人於七月半,多以纸钱封而焚之,名曰烧包,各以祀其先祖。”
(2).方言。谓荒唐或挥霍。《锺山》1982年第5期:“眼下咱们手里都攒下俩钱,咱们得把钱用在正道上,千万不能烧包,不能瞎折腾,是不是?”
词语解释:烧头  拼音:shāo tóu
信佛者以身供养于佛。自烧其头,以示虔诚。《法苑珠林》卷五一:“舍利高出,见者不同……或有全不见者。问其本末,为一生已来多造重罪,有善友人教使彻到懺悔,或有烧头炼指,刺血洒地,殷重至诚,遂得见之。”
方言。指作燃料用的柴草。 柳溪 《爬在旗杆上的人--献给耿长锁》:“咱县目前还有十一个受灾村,从去年就没有柴烧,首先要供给他们;再其次是经济作物地区,也缺烧头。”
词语解释:烧天火把  拼音:shāo tiān huǒ bǎ
比喻急躁的性子。 元 朱凯 《昊天塔》第二折:“凭着我这烧天火把,问甚么经文也那佛法,我大踏步踹入僧房,拏住和尚,揝定袈裟。”
共126,分2页显示   1  2 下一页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