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韵字: 或选择韵部:
(2011-11-5)
一先平声 [xiān,新鲜][xuán,周旋、绕行]穿便[pián,安也][diàn tián][yān,地名][详注1][yán,研究]沿[qián,乾坤][jiān,溅溅]軿[xuán][quān juān][详注2][quán,曲也][qián][详注3][shān][quán][tián]篿[chān][渠焉切,音乾。钥牡也。][jiān][diān][详注4][piān,扁舟][chán,单于][quán shuān][dǎn][chán]骿[详注5][详注6][juān][yān][zhuān][quán]辿


注1:还 《广韵》似宣切《集韵》《韵会》旬宣切,音旋。与旋同。《礼·礼运》五行、四时、十二月,还相为本也。《注》迭相终而还相始,如环无端也。
注2:平 音㛹。【廣韻】平平,辨治也。【書·洪範】王道平平。【詩·小雅】平平左右。又【韻會】均也。
注3:垠 叶五坚切,音妍。《楚辞·远游》道可受兮而不可传,其小无内兮,其大无垠。○按叶音宜,归本韵,传在先韵,言在元韵,《字汇》鱼轩切,音言,《正字通》因之,误。今依《韵补》攺正。
注4:零 《广韵》落贤切《集韵》《韵会》《正韵》灵年切,音莲。《广韵》先零,西羌也。《前汉·赵充国传》先零豪言,愿时渡湟水北。《注》零,音怜。
注5:阏 yān,《广韵》乌前切《集韵》因莲切,音烟。阏氏,单于适妻也。《前汉·韩王信传》乃使人厚遗阏氏。《注》阏,於连反。《史记·匈奴传》后有所爱阏氏。《索隐注》阏氏,匈奴皇后号也。习凿齿与燕王书曰:山下有红蓝,北方人采取其花染绯黄,捋取其上英鲜者作胭脂,妇人采捋用为颜色,因名妻作阏氏。 又《史记·历书》年名焉逢。《注》甲岁雄也。汉书作阏逢。阏亦音焉。 又《广韵》於乾切《集韵》尤虔切,音焉。义同。
注6:纯 音全。《仪礼·乡射礼》二算为纯。《注》犹全也。《礼·投壶》二算一纯。《疏》二算合为一全。
共215,分3页显示   1  2  3 下一页
末字词组
风烟凌烟禁烟暝烟江烟迷烟灶烟素烟
云烟轻烟蛮烟烽烟狼烟湖烟檀烟凉烟
人烟孤烟含烟秋烟夕烟宿烟分烟燎烟
苍烟非烟瑞烟水烟长烟麝烟渚烟平烟
炉烟生烟荒烟远烟松烟霏烟余烟火烟
寒烟无烟飞烟断烟暖烟曙烟爨烟柳含烟
炊烟香烟野烟碧烟凝烟晨烟玉烟耕烟
暮烟祥烟瘴烟篆烟愁烟村烟尘烟蜡烟
淡烟翠烟浮烟沈烟新烟竹烟卷烟锄烟
紫烟春烟柳烟疏烟岚烟吹烟戍烟排烟

词语解释:风烟  拼音:fēng yān
(1).风与烟;风与尘。 南朝 齐 谢朓 《和王著作融八公山诗》:“风烟四时犯,霜雨朝夜沐。” 南朝 梁 吴均 《与朱元思书》:“风烟俱浄,天山共色。” 唐 寒山 《诗》之二九七:“昨来攀葛上,半路困风烟。径窄衣难进,苔黏履不全。”
(2).景象;风光。 唐 骆宾王 《在江南赠宋五之问》诗:“风烟标迥秀,英灵信多美。” 唐 白居易 《西湖留别》诗:“征途行色惨风烟,祖帐离声咽管弦。” 宋 刘过 《行香子·山水画面》词:“无限风烟,景趣天然,最宜他、隐者盘旋。” 宋 张耒 《登海州城楼》诗:“客心不待伤千里,槛外风烟尽是愁。”
(3).犹风尘,尘世。 宋 苏舜钦 《扬州城南延宾亭》诗:“风烟远近思高遁,豺虎纵横难息机。” 明 王世贞 《自燕中来者云斥逐轻薄朝士殆尽赋此解嘲》诗:“争道误一叱,中谗堕风烟。”
(4).指战乱、战火。 唐 高适 《信安王幕府诗》:“四郊增气象,万里絶风烟。” 明 许承钦 《白沟河》诗:“ 辽 宋 曾戎马,风烟十六州。” 毛泽东 《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词:“二十万军重入 赣 ,风烟滚滚来天半。”
词语解释:云烟  拼音:yún yān
亦作“ 云烟 ”。
(1).云雾,烟雾。 汉 蔡琰 《胡笳十八拍》:“举头仰望兮空云烟,九拍怀情兮谁与传。” 南朝 宋 颜延之 《北使洛》诗:“宫陛多巢穴,城闕生云烟。” 元 无名氏 《渔樵记》第四折:“对着这烟波渔父国,还想起风雪酒家天,见了些靄靄云烟。” 瞿秋白 《饿乡纪程》六:“远望一角海岸,白沙青浪映着朝日,云烟缭绕,好似拥出一片 亚洲 大陆的朝气。”
(2).比喻众多。 唐 李白 《古风》之四六:“王侯象星月,宾客如云烟。”
(3).比喻容易消失的事物。 宋 辛弃疾 《西江月·示儿曹以家事付之》词:“万事云烟忽过,一身蒲柳先衰。” 明 吴承恩 《贺留翁太丈七十寿词》:“及夫世事改矣,夙心灰矣,目前万幻付之云烟。” 清 龚自珍 《己亥杂诗》之十三:“出事公卿溯戊寅,云烟万态马蹄湮。”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荆宜施鹤光复记附录》:“虽得万乘卿相, 邓氏 铜山,亦不过 邯郸 一梦,顷刻化作云烟。”
(4).比喻松林。 唐 张祜 《题小松》诗:“何处劚云烟,新移此馆前。” 宋 陆游 《庄器之作招隐阁项平父诸人赋诗予亦继作》:“一窗萝月禁春瘦,万壑松风撼昼眠。我亦尚嫌林谷浅,因君更拟劚云烟。”
(5).比喻挥洒自如的墨迹。 唐 杜甫 《饮中八仙歌》:“ 张旭 三杯草圣传,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 宋 苏轼 《次韵答满思复》:“纸落云烟供醉后,诗成珠玉看朝还。” 元 刘因 《米元章〈云烟迭嶂图〉》诗之一:“苦心只办云烟好,不救人呼作 米狂 。”
词语解释:人烟  拼音:rén yān
亦作“ 人烟 ”。 住户的炊烟。亦泛指人家。 三国 魏 曹植 《送应氏》诗之一:“中野何萧条,千里无人烟。” 唐 李白 《蜀道难》诗:“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 秦 塞通人烟。” 唐 谷神子 《博异志·崔无隐》:“师行可七八日,入 南阳 界,日晚过一大泽中,东西路絶,目无人烟,四面阴云且合,渐暮,遇寥落三两家,乃欲寄,宿耳。” 宋 杨万里 《过张王庙》诗:“地迴人烟寂,山盘水势回。” 瞿秋白 《饿乡纪程》九:“闲着无聊,望着车窗一片雪色,往往几十里内绝无人烟。”
词语解释:苍烟  拼音:cāng yān
苍茫的云雾。 唐 陈子昂 《岘山怀古》诗:“野树苍烟断,津楼晚气孤。” 金 元好问 《泛舟大明湖》诗:“看山水底山更佳,一堆苍烟收不起。”《花月痕》第十五回:“细看春色低红烛,烦向苍烟问白鸥。”
词语解释:炉烟  拼音:lú yān
亦作“ 炉烟 ”。
(1).熏炉或香炉中的烟。 南朝 梁简文帝 《晓思诗》:“炉烟入斗帐,屏风隐镜臺。” 宋 苏轼 《青牛岭高绝处有小寺人迹罕到》诗:“暮归走马沙河塘,炉烟裊裊十里香。” 清 支机生 《珠江名花小传》:“炉烟暗递浩歌声。”
(2). 庐山 香炉峰 的云气。借指 香炉峰 。 宋 梅尧臣 《寄王江州》诗:“何尝闻堠火,唯是对炉烟。潮到 盆城 否?犹期信可传。”
(3).旧时宫殿前丹墀设焚香炉,后因以指代宫廷、朝官。 唐 无名氏 《元日观上公献寿赋》:“趋云陛以陈词,向炉烟而稽首。” 唐 韦应物 《燕李录事》诗:“与君十五侍皇闈,晓拂炉烟上赤墀。” 唐 方干 《送杭州李员外》诗:“必恐驻班留立位,前程一步是炉烟。”
(4).指炉火。 宋 周邦彦 《满庭芳·夏日溧水无想山作》词:“地卑山近,衣润费炉烟。”炉,一本作“ 罏 ”。
词语解释:寒烟  拼音:hán yān
亦作“ 寒烟 ”。 寒冷的烟雾。 南朝 宋 颜延之 《应诏观北湖田收》诗:“阳陆团精气,阴谷曳寒烟。” 元 黄庚 《江村》诗:“极目江天一望赊,寒烟漠漠月西斜。” 清 葆光子 《物妖志·木·柳》:“及其南柯梦后,衰草荒榛,寒烟暮雨,同一邱耳。”
词语解释:炊烟  拼音:chuī yān
亦作“ 炊烟 ”。 烧火做饭时冒出的烟。 宋 刘过 《六州歌头·题岳鄂王庙》词:“野灶炊烟里,依然是,宿貔貅。” 元 萨都剌 《赠同年莫州县尹米思泰》诗:“倦客重来忆去年,荒城斜日暗炊烟。”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潍水狐》:“及往窥之,则双扉内闭,炊烟起而人声杂矣。” 杨沫 《青春之歌》第一部第一章:“这时天色将晚,村子里家家的屋顶全冒起袅袅的炊烟。”
词语解释:暮烟  拼音:mù yān
亦作“墓烟”。 傍晚的烟霭。 南朝 梁 何逊 《慈姥矶》诗:“暮烟起遥岸,斜日照安流。” 唐 王昌龄 《留别郭八》诗:“长亭驻马未能前,井邑苍茫含暮烟。” 前蜀 韦庄 《夜景》诗:“谁家一笛吹残暑,何处双砧擣暮烟。” 清 沉复 《浮生六记·坎坷记愁》:“至 靖 ,暮烟四合矣。”
词语解释:淡烟  拼音:dàn yān
轻烟。 宋 柳永 《轮台子》词:“悤悤策马登途,满目淡烟衰草。” 宋 陆游 《题绣川驿》诗:“白首即今行万里,淡烟依旧送孤舟。”
词语解释:紫烟  拼音:zǐ yān
亦作“ 紫烟 ”。
(1).紫色瑞云。 晋 郭璞 《游仙诗》之三:“ 赤松 临上游,驾鸿乘紫烟。”《梁书·皇后传·高祖丁贵嫔》:“贵嬪生於 樊城 ,有神光之异,紫烟满室,故以‘光’为名。” 宋 范仲淹 《上汉谣》:“冉冉去红尘,飘飘凌紫烟。” 清 钮琇 《觚賸续编·樾巢近体》:“书成招手呼青鸟,歌罢翻身上紫烟。”
(2).山谷中的紫色烟雾。 南朝 梁武帝 《游锺山大爱敬寺》诗:“长途弘翠微,香楼间紫烟。” 唐 李白 《望庐山瀑布水》诗之二:“日照 香炉 生紫烟,遥看瀑布掛前川。” 宋 刘弇 《宿长山寺》诗:“破暝紫烟生,写谷清樾好。”
词语解释:凌烟  拼音:líng yān
亦作“ 凌烟 ”。
(1).犹凌云。 南朝 宋 谢灵运 《江妃赋》:“或飘翰凌烟,或潜泳浮海。” 唐 骆宾王 《送王赞府上京参选赋得鹤》:“虚心恆警露,孤影尚凌烟。” 唐 虞世南 《飞来双白鹤》诗:“飞来双白鹤,奋翼远凌烟。”
(2). 凌烟阁 的省称。 唐 杜甫 《丹青引赠曹将军霸》:“ 凌烟 功臣少颜色,将军下笔开生面。” 明 陆采 《明珠记·返旆》:“罢干戈,功写 凌烟 谁似我,声名千古壮京都。” 郁达夫 《题写真答荃君》诗之三:“儒生无分上 凌烟 ,出水清姿颇自怜。”
淩煙:凌烟阁 的省称。 宋 叶适 《晋元帝庙记》:“ 汉 唐 陋矣,其殊勋盛烈,亦纪官爵,图形貌,有 麒麟 、 云臺 、 凌烟 之目,夸其得意。” 元 马谦斋 《快活三过朝天子四边静·夏》曲:“先生豪放,诗狂酒狂,志不在 凌烟 。” 明 张居正 《寄严少师三十韵》:“所希垂不朽,勋业在 凌烟 。”
词语解释:轻烟  拼音:qīng yān
亦作“ 轻烟 ”。
(1).轻淡的烟雾。 南朝 梁元帝 《咏雾》:“乍若轻烟散,时如佳气新。” 元 白朴 《天净沙·秋》套曲:“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 许地山 《缀网劳蛛·海世间》:“割不断的轻烟,缕缕丝丝从烟筒里舒放出来,慢慢地往后延展。”
(2). 明 初 金陵 妓楼名。 明 祝允明 《野记》:“国初於京师建妓馆六楼于 聚寳门 外,以安远人,故名曰 来賔 ,曰 重译 ,曰 轻烟 ,曰 淡粉 ,曰 梅妍 ,曰 柳翠 。”《西湖二集·巧妓佐夫成名》:“我国初 洪武爷 时也有官妓,共建十六楼于 南京 :…… 轻烟 、 淡粉 、 梅妍 、 翠柳 、 南市 , 北市 。” 清 钱谦益 《金陵杂题绝句》之一:“ 淡粉 轻烟 佳丽名,开天营建记都城。”
(3).梅花品名之一。 宋 张镃 《梅品·花宜称二十六条》:“为澹云,为晓日,为薄寒,为细雨,为轻烟,为佳月,为夕阳。”
词语解释:孤烟  拼音:gū yān
远处独起的炊烟。 唐 陈子昂 《金门饯东平序》:“残霞将落日交暉,远树与孤烟共色。” 唐 王维 《使至塞上》诗:“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宋 柳永 《诉衷情近》词:“遥想断桥幽径,隐隐渔村,向晚孤烟起。”
词语解释:非烟  拼音:fēi yān
(1).亦作“ 非烟 ”。《史记·天官书》:“若烟非烟,若云非云,郁郁纷纷,萧索轮囷,是谓卿云。卿云,喜气也。”后因以“非烟”指庆云,五色祥云。 南朝 梁元帝 《〈金楼子〉序》:“夕望汤池,观仰月之势;朝瞻美气,眺非烟之色。” 唐 权德舆 《杂诗》之一:“婉彼 嬴氏 女,吹簫偶 萧史 。綵鸞驾非烟,绰约两仙子。”
(2).喻藻绘绚烂。 宋 王禹偁 《贺南郊大赦表》:“不得涌非烟之词,濡甘露之笔,藻绘於玉册,发挥於皇谋,亦臣之不幸也。”
(3). 唐 人小说中的人名。 唐 河南府 功曹参军 武公业 之妾 步非烟 ,貌纤丽,善文墨。邻居 赵象 见而悦之。题诗唱和,互相爱慕。后为 公业 所知。鞭挞 非烟 致死。事见 唐 皇甫枚 《非烟传》。 明 徐翽 《春波影》第二折:“原不比和新诗的 非烟 侍女,怎做得识英雄的执拂歌姬。”
词语解释:生烟  拼音:shēng yān
(1).烟气。 元 狄君厚 《介子推》第四折:“猛一阵煤扑人生烟熗人,风捲泄荡起灰尘。”
(2).冒出烟来。形容非常着急或情绪激动。《说唐》第三十回:“急得七窍生烟,一些主意全无。”
词语解释:无烟  拼音:wú yān
亦作“ 无烟 ”。
(1).没有烟火。 南朝 梁元帝 《咏萤火》:“著人疑不热,集草讶无烟。”
(2).没有炊烟。指未做饭。 唐 元稹 《连昌宫词》:“初过寒食一百六,店舍无烟宫树緑。”一本作“ 无烟 ”。 宋 范成大 《暮春上塘道中》诗:“店舍无烟野水寒,竞船人醉鼓阑珊。” 宋 孙光宪 《北梦琐言》卷十二:“﹝ 杨貽德 ﹞閭巷僦居,不露行止,旅舍无烟,藜藿不给,未尝陨穫。”
词语解释:香烟  拼音:xiāng yān
亦作“ 香烟 ”。
(1).焚香所生的烟。 北周 庾信 《奉和阐弘二教应诏》:“香烟聚为塔,花雨积成臺。” 唐 元稹 《生春》诗之五:“药树香烟重,天颜瑞气融。” 宋 王寀 《玉楼春》词:“风轻只觉香烟短,阴重不知天色晚。”《三侠五义》第四八回:“只见宫殿楼阁,金碧交辉,寳鼎香烟,氤氲结彩。”
(2).指子孙对祖先的祭祀。后借指子嗣。《醒世恒言·张廷秀逃生救父》:“你想我辛勤半世,挣了这些家私,却又不曾生得个儿子,传授与他,接绍香烟。”《老残游记》第五回:“他再有个长短,这家业怕不是众亲族一分,这两个小孩子谁来抚养?反把 于 家香烟絶了。” 巴金 《春》十:“我要把 喜儿 收房,将来她生下儿子,接续我的香烟,这也是对得起祖宗的事情。”
(3).指对神佛的祭献。 洪深 《青龙潭》第一幕:“是的,你们应得常时来庙里走走,表表你们的诚心。并不是 青龙大王 计较你们这点香烟。”
(4).指烟丝。 清 王廷绍 《霓裳续谱·相思害的如酒醉》:“吃了袋香烟,我懒怠磕灰。”《白雪遗音·岭儿调·梦多情》:“装上一袋香烟双手送。”
(5).特指纸烟。系一种纸里包烟丝和配料卷成的条状物,供吸用。也叫卷烟。
词语解释:祥烟  拼音:xiáng yān
祥瑞的烟气。 南朝 梁简文帝 《玄圃园讲颂》序:“停瑞气於三辰,汎祥烟於五节。”《旧唐书·礼仪志五》:“皇帝初至 桥陵 ,质明,柏树甘露降,曙后祥烟遍空。” 宋 柳永 《透碧霄》词:“月华边,万年芳树起祥烟。”
词语解释:翠烟  拼音:cuì yān
青烟;烟霭。 唐 孟郊 《和皇甫判官游琅琊溪》:“碧瀨漱白石,翠烟含青蜺。” 宋 秦观 《望海潮》词:“巷入垂杨,画桥南北翠烟中。” 清 魏源 《湘江舟行》诗:“孤篷入翠烟,住久波始定。”
词语解释:春烟  拼音:chūn yān
泛指春天的云烟岚气等。《魏书·常景传》:“ 长卿 有艷才,直致不羣性,鬱若春烟举,皎如秋月映。” 唐 张说 《和张监游终南》:“春烟生古石,时鸟戏幽松。” 元 赵孟頫 《桃源春晓图》诗:“ 桃花源 里得春多,洞口春烟摇緑萝。”
词语解释:禁烟  拼音:jìn yān
亦作“ 禁烟 ”。
(1).犹禁火。亦指寒食节。《全唐诗》卷八六六载《汉州崇圣寺题壁》:“禁烟佳节同游此,正值酴醿夹岸香。” 宋 王禹偁 《寒食》诗:“郊原晓緑初经雨,巷陌春阴乍禁烟。” 宋 周邦彦 《还京乐·大石》词:“禁烟近,触处浮香秀色相料理。” 元 朱庭玉 《青杏子·别恨》曲:“好光阴无计留连,过禁烟。”
(2).皇宫中的烟雾。 唐 李远 《赠弘文杜校书》诗:“漠漠禁烟笼远树,泠泠宫漏响前除。”
(3).谓禁止鸦片。《清续文献通考·征榷二六》:“自 郭嵩燾 再疏条陈禁烟之法,交各省议覆,后仍寂然无闻。”
(4).今亦指禁止吸烟。
词语解释:蛮烟  拼音:mán yān
(1).指南方少数民族地区山林中的瘴气。 宋 张咏 《舟次辰阳》诗:“村连古洞蛮烟合,地落秋畬 楚 俗懽。” 元 柯丹丘 《荆钗记·团圆》:“为参 万俟 丞相,招赘不从,反生恶意,将吾拘繫,奏官里,一时改调蛮烟地,要陷我身躯。” 清 龚贤 《扁舟》诗:“人语蛮烟外,鷄鸣海色中。”
(2).特指外来的鸦片烟。 清 林则徐 《中秋炮台眺月有作》诗:“蛮烟一扫海如镜,清气长此留炎州。”
词语解释:含烟  拼音:hán yān
带着烟或云雾气。 南朝 宋 颜延之 《庭诰》:“犹火含烟而妨火,桂怀蠹而残桂。” 南朝 梁元帝 《荡妇秋思赋》:“登楼一望,唯见远树含烟。” 唐太宗 《咏小山》:“径细无全磴,松小未含烟。” 后蜀 毛文锡 《柳含烟》词:“映水含烟拂路,几回攀折赠行人。” 明 陈子龙 《江南曲》之一:“綺阁罢含烟,江清促採莲。”
词语解释:瑞烟  拼音:ruì yān
亦作“ 瑞烟 ”。 祥瑞的烟气。多为焚香所生烟气的美称。 唐 杜审言 《蓬莱三殿侍宴奉敕咏终南山应制》:“半岭通佳气,中峯绕瑞烟。” 唐 广宣 《早秋降诞日献寿应制》诗之二:“瑞烟薰法界,真偈启仁王。” 宋 吕渭老 《夜游宫·生日代人献江宰》词:“楼角动、玉绳横晓。百和交焚瑞烟遶。” 元 王实甫 《西厢记》第一本第四折:“梵王宫殿月轮高,碧琉璃瑞烟笼罩。”
词语解释:荒烟  拼音:huāng yān
亦作“ 荒烟 ”。 荒野的烟雾。常指荒凉的地方。 唐 陈子昂 《晚次乐乡县》诗:“野戍荒烟断,深山古木平。” 宋 欧阳修 《祭石曼卿文》:“荒烟野蔓,荆棘纵横,风凄露下,走磷飞萤。” 明 高攀龙 《华藏寺重修佛像引》:“今 俊 墓已在荒烟败草中,为野狐牧羝之穴。” 陈毅 《宿欧西》诗:“十日荒烟尽涤荡,今夜安枕似我屋。”
词语解释:飞烟  拼音:fēi yān
(1).飘动的烟雾。 晋 支昙谛 《释文纪·灯赞》:“既明远理,亦弘近教,千灯同辉,百枝并曜,飞烟清夜,流光洞照。” 明 高启 《萧山尹明府吴越两山亭》诗:“不知千载竟谁主,伯气倏与飞烟收。”
(2).上等烟。 清 赵之谦 《勇卢闲诘·上品曰飞烟》:“上品曰飞烟。”原注:“飞若今 山东 飞麪之飞,曾见 乾隆 时人题蜡上字曰水磨碾上飞,水磨碾次飞。一説西洋人製鼻烟,为水磨屋碾烟草,以扫自屋顶者为上,故曰飞烟。”
词语解释:野烟  拼音:yě yān
亦作“ 野烟 ”。 指荒僻处的霭霭雾气。 唐 王维 《菩提寺禁裴迪来相看说逆贼等凝碧池上作音乐供奉人等举声便一时泪下私成口号诵示裴迪》:“万户伤心生野烟,百官何日再朝天。” 宋 梅尧臣 《赴霅任君有诗相送仍怀旧赏因次其韵》:“野烟昏古寺,波影动危楼。” 清 张廷璐 《岍山招游云龙山用东坡答吕梁仲屯田韵》:“残碑寂寞野烟罨,虚廊萧瑟寒云屯。”
词语解释:瘴烟
湿势蒸发而致人疾病的烟气
词语解释:浮烟  拼音:fú yān
亦作“浮烟”。 飘动的烟气或云雾。 晋 左思 《吴都赋》:“飞爓浮烟,载霞载阴。” 唐 司空曙 《云阳馆与韩绅宿别》诗:“孤灯寒照雨,湿竹暗浮烟。” 明 高启 《赠醉樵》诗:“世间万事如浮烟,看棋何必逢神仙。” 王闿运 《〈衡阳县志〉序》:“余荣未光,弃若浮烟。” 姚雪垠 《长夜》五:“童年的生活想起空幻得像水上的浮烟。”
词语解释:柳烟  拼音:liǔ yān
柳树枝叶茂密似笼烟雾,因以为称。 唐 杜牧 《汴人舟行答张祜》诗:“春风野岸名花发,一道帆墻画柳烟。” 前蜀 韦庄 《酒泉子》词:“子规啼破相思梦,曙色东方纔动。柳烟轻,花露重,思难任。” 清 洪昇 《长生殿·褉游》:“春色撩人,爱花风如扇,柳烟成阵。行遇处,辨不出紫陌红尘。”
词语解释:暝烟  拼音:míng yān
亦作“ 暝烟 ”。 傍晚的烟霭。 唐 戴叔伦 《过龙湾五王阁访友不遇》诗:“野桥秋水落,江阁暝烟微。” 宋 韩元吉 《水龙吟·题三峰阁咏英华女子》词:“回首暝烟千里,但纷纷,落红如泪。” 清 孔尚任 《桃花扇·沉江》:“仰天读罢《招魂》赋, 扬子江 头乱暝烟。”
词语解释:烽烟  拼音:fēng yān
亦作“ 烽烟 ”。 烽火台报警之烟。亦借指战争。 南朝 陈 徐陵 《为贞阳侯重与王太尉书》:“ 广陵 京口 ,烽烟相望。” 唐 姚合 《送李廓侍御赴西川行营》诗:“从今 雟州 路,无復有烽烟。” 宋 欧阳修 《寄王仲仪龙图》诗:“威行四境烽烟断,响入青山号令传。” 鲁迅 《集外集拾遗·好东西歌》:“南边整天开大会,北边忽地起烽烟。”
词语解释:秋烟  拼音:qiū yān
(1).秋日的烟霭。 唐 卢照邻 《宴梓州南亭》诗:“长薄秋烟起,飞梁古蔓垂。” 唐 包佶 《奉和常阁老晚秋集贤院即事》:“秋烟凝縹帙,晓色上璇题。” 唐 李绅 《宿扬州水馆》诗:“轻檝过时摇水月,远灯繁处隔秋烟。”
(2).比喻易于消失的事物。 炉魂 《对于张之洞死后之湖南人》:“区区电禀,徒为恶障狂浪所销磨,百数十日间,孤诚热血,悉化秋烟。”
词语解释:水烟  拼音:shuǐ yān
亦作“ 水烟 ”。
(1).水上的烟霭。 南朝 梁简文帝 《登烽火楼》诗:“水烟浮岸起,遥禽逐雾征。” 唐 岑参 《江行夜宿龙吼滩》诗:“水烟晴吐月,山火夜烧云。” 前蜀 李珣 《南乡子》词之七:“沙月静,水烟轻。芰荷香里夜船行。”
(2).用水烟袋装烟丝吸用的烟。吸时,烟从注水的筒管中通过,故称。 清 黄钧宰 《金壶浪墨·烟草》:“ 兰州 别产烟种,范铜为管,贮水而吸之,谓之水烟。”《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十一回:“伯父起来,洗过了脸,吃了一会水烟,又吃了点心。” 鄢国培 《巴山月》第一章六:“ 喻胜蜀 左手拿着白铜水烟袋,吹燃纸捻吸着水烟,烟袋水箱不断发出咕噜咕噜的响声。”
词语解释:远烟  拼音:yuǎn yān
(1).远处的云烟。 南朝 宋 鲍照 《还都道中作》诗:“絶目尽平原,时见远烟浮。” 南朝 梁简文帝 《应令》诗:“远烟生兮含山势,风散花兮传馨香。”
(2).一种制墨用的原料。 宋 何薳 《春渚纪闻·买烟印号》:“ 黄山 张处厚 、 高景修 皆起灶作煤製墨为世业,其用远烟、鱼胶所製佳者,不减 沉珪 。”
词语解释:断烟  拼音:duàn yān
亦作“ 断烟 ”。
(1).孤烟。 唐 贾岛 《雪晴晚望》诗:“野火烧冈草,断烟生石松。” 唐 赵嘏 《宿楚国寺有怀》诗:“风动衰荷寂寞香,断烟残月共苍苍。” 清 纳兰性德 《好事近》词:“再向断烟衰草,认蘚碑题字。”
(2).断火,禁火。 宋 刘辰翁 《永遇乐·诵李易安〈安遇乐〉为之涕下遂依其声》词:“谁知道、断烟禁夜,满城似愁风雨。”参见“ 寒食 ”。
(3).谓饭时已过,炊烟消歇。《随园诗话补遗》卷四引 清 沙竹屿 《山居》诗:“饭罢鐘声已断烟,偶来閒倚寺门前。”
(4).戒烟。 清 林则徐 《颁发禁烟治罪新例告示》:“吸食者若不断烟,难逃繯首。”
词语解释:寒食  拼音:hán shí
(1).节日名。在清明前一日或二日。相传 春秋 时 晋文公 负其功臣 介之推 。 介 愤而隐于 绵山 。 文公 悔悟,烧山逼令出仕, 之推 抱树焚死。人民同情 介之推 的遭遇,相约于其忌日禁火冷食,以为悼念。以后相沿成俗,谓之寒食。按,《周礼·秋官·司烜氏》“中春以木鐸修火禁於国中”,则禁火为 周 的旧制。 汉 刘向 《别录》有“寒食蹋蹴”的记述,与 介之推 死事无关; 晋 陆翽 《邺中记》《后汉书·周举传》等始附会为 介之推 事。寒食日有在春、在冬、在夏诸说,惟在春之说为后世所沿袭。 南朝 梁 宗懔 《荆楚岁时记》:“去冬节一百五日,即有疾风甚雨,谓之寒食。禁火三日,造餳大麦粥。” 唐 韩翃 《寒食》诗:“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元 仙村人 《春日田园杂兴》诗:“村村寒食近,插柳遍檐牙。” 清 吴兰修 《黄竹子传》:“临行,﹝ 竹子 ﹞执生手曰:‘此归又罹虎口!若得了儂业债,则寒食梨花,求麦饭一盂、纸钱一束,上 真孃 墓一弔;薄命人死无恨耳!’”又,有的地区亦称清明为寒食。 明 张煌言 《舟次清明拈得青字》诗:“欲隐尚违惭 介子 ,年年寒食卧江汀。” 清 富察敦崇 《燕京岁时记·清明》:“清明即寒食,又曰禁烟节。古人最重之,今人不为节,但儿童戴柳祭扫坟塋而已。” 郁达夫 《钓台的春昼》:“绕了一个大弯,赶到故乡,却正好还在清明寒食的节前。”参阅《太平御览》卷三十、 宋 洪迈 《容斋三笔·介推寒食》、 清 袁枚 ,《随园随笔·寒食不必清明》
(2).吃冷的食物。《后汉书·周举传》:“ 太原 一郡,旧俗以 介子推 焚骸,有龙忌之禁。至其亡月,咸言神灵不乐举火,由是士民每冬中輒一月寒食,莫敢烟爨,老小不堪,岁多死者。” 晋 陆翽 《邺中记》:“寒食三日,作醴酪,又煑粳米及麦为酪,杏仁煮作粥。”《北堂书钞》卷一四三引 晋 孙楚 《祭介子推文》:“ 太原 咸奉 介君 之灵,至三月清明,断火寒食,甚若先后一月。”
(3).犹冷食。指寒食节吃的冷的食物。《岁时广记·寒食上·冻薑豉》引 宋 吕原明 《岁时杂记》:“寒食:煑豚肉并汁露顿,候其冻取之,谓之薑豉,以荐饼而食之。或剜以匕,或裁以刀,调以薑豉,故名焉。”《岁时广记·寒食上·冻薑豉》引 宋 吕原明 《岁时杂记》:“寒食以糯米合采蒻叶裹以蒸之。或加以鱼鹅肉鸭卵等。又有置艾一叶于其下者。” 清 潘荣陛 《帝京岁时纪胜·时品》:“香椿芽拌麪筋,嫩柳叶拌豆腐,乃寒食之佳品。”
词语解释:碧烟  拼音:bì yān
青色的烟雾。 唐 韦应物 《贵游行》:“轻裾含碧烟,窈窕似云浮。” 宋 苏轼 《夜烧松明火》诗:“快焰初煌煌,碧烟稍团团。” 清 高士奇 《金鳌退食笔记》卷上:“宸极高居最上层,千重云树碧烟凝。”
词语解释:篆烟  拼音:zhuàn yān
盘香的烟缕。 宋 高观国 《御街行·赋帘》词:“鶯声似隔,篆烟微度,爱横影参差满。” 元 王实甫 《西厢记》第二本第一折:“风裊篆烟不捲帘,雨打梨花深闭门。” 清 纳兰性德 《浣溪沙》词之二八:“但是有情皆满愿,更从何处著思量,篆烟残烛并回肠。” 闻一多 《剑匣》诗:“那炉上炷着袅袅的篆烟,许只可用半透明的猫儿眼刻着。”
词语解释:沈烟  拼音:shěn yān
亦作“沉烟”。 指点燃的沉香。 后蜀 顾夐 《酒泉子》词:“堪恨荡子不还家,谩留罗带结,帐深枕腻炷沉烟,负当年。”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四:“宝兽沉烟裊碧丝,半折的梨元繁杏枝,粧一胆瓶儿。” 明 汤显祖 《牡丹亭·惊梦》:“炷尽沉烟,抛残绣綫,恁今春关情似去年。”
词语解释:疏烟  拼音:shū yān
亦作“踈烟”。 谓香火冷落。 清 然修 《金山》诗:“ 蘄王 有庙踈烟冷, 郭璞 无坟乱石多。”
词语解释:江烟  拼音:jiāng yān
指江上的云气、烟霭。 唐 徐彦伯 《采莲曲》:“妾家 越 水边,摇艇入江烟。” 唐 姚合 《过杜氏江亭》诗:“野色吞山尽,江烟衬水流。” 清 汪琬 《送再从侄处默》诗:“雁逐江烟下,潮衝 楚 树流。”
词语解释:狼烟  拼音:láng yān
亦作“ 狼烟 ”。
(1).燃狼粪升起的烟。古时边防用作军事上的报警信号。 唐 杜牧 《边上闻笳》诗之一:“何处吹笳薄暮天?塞垣高鸟没狼烟。”《资治通鉴·后汉高祖天福十二年》:“ 契丹 焚其市邑,一日狼烟百餘举。” 胡三省 注:“ 陆佃 《埤雅》曰:古之烽火用狼粪,取其烟直而聚,虽风吹之不斜。”《说岳全传》第二二回:“日有羽书之报,夜有狼烟之警。”《文汇报》1983.3.7:“低沉、悠长的螺号声……像古代烽火台报警的狼烟,一处升起,四处冒烟,霎时唤起了四面八方的螺号声。”
(2).比喻战火或战争。《古尊宿语录·东林和尚云门庵主颂古》:“四海狼烟静,中原信息通,罢拈三尺剑,休弄一张弓。”《三国演义》第二一回:“既把孤身离虎穴,还将妙计息狼烟。” 杨沫 《青春之歌》第一部第十一章:“ 白莉苹 虽然老练些,可是说着说着,想起了自己处在狼烟下的父母和故乡,她也不禁同 小崔 一样趴在床栏上哭了。”
(3).借指妖氛。《四游记·唐三藏被妖捉获》:“老者道:‘经非难取,只是那途中狼烟难行。我们闻得前去,有三十里路远,有一座山,叫做 八里黄风山 ,那山中多有妖怪,故言难取。’”
词语解释:夕烟  拼音:xī yān
傍晚时的烟霭。亦指黄昏时的炊烟。 唐 谢偃 《高松赋》:“霏夕烟而曖景,度神飈而流音。” 宋 陆游 《置酒梅花下作短歌》:“瘦影写微月,疏枝横夕烟。” 陈玉树 《秋晚野望》诗:“餘霞红映暮云边,村北村南少夕烟。” 毛泽东 《到韶山》诗:“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
词语解释:长烟  拼音:cháng yān
指弥漫在空中的雾气。 晋 郭璞 《游仙诗》之六:“升降随长烟,飘颻戏九垓。” 南朝 梁 沉约 《宿东园》诗:“夕阴带曾阜,长烟引轻素。” 宋 范仲淹 《岳阳楼记》:“长烟一空,皓月千里。”
词语解释:松烟  拼音:sōng yān
亦作“ 松烟 ”。
(1).松木燃烧后所凝之黑灰,是制松烟墨的原料。 晋 卫铄 《笔阵图》:“其墨取 庐山 之松烟、 代郡 之鹿胶十年以上强如石者为之。” 明 陶宗仪 《辍耕录·墨》:“至 唐 末…… 廷珪 父子之墨始集大成,然亦尚用松烟。” 宛敏灏 《黄山纪游》:“制墨要配合牛皮胶和冰片等香料,但最主要的成分是松烟制成的墨灰。”
(2).指墨。 唐 安鸿渐 《题杨少卿书后》诗:“ 端溪 石砚 宣城 管, 王屋 松烟紫兔毫。” 宋 黄庭坚 《答王道济寺丞观许道宁山水图》诗:“往逢醉许在 长安 ,蛮溪大砚磨松烟。”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四:“文房四寳都拈住,谩把松烟试。” 清 孙道乾 《小螺庵病榻忆语》:“儿好墨成癖,知之者多所持赠,师 曹文孺 大令,并赐以诗云:报与松烟三十笏,蘸毫凭学 卫夫人 。”
(3).指松林中的烟云。 唐 白居易 《长安闲居》诗:“风竹松烟昼掩关,意中长似在深山。” 唐 许浑 《僧院影堂》诗:“日暮松烟空漠漠,秋风吹破妙莲华。”
词语解释:暖烟  拼音:nuǎn yān
指春天的烟霭。 唐 郑谷 《曲江春草》诗:“花落江堤簇暖烟,雨餘草色远相连。”
词语解释:凝烟  拼音:níng yān
浓密的雾气。 南朝 宋 刘铄 《歌诗》:“凝烟汎城闕,凄风入轩房。” 唐太宗 《祀北岳恒山文》:“叠嶂参差,凝烟含翠,重冈纷糺,照日分红。” 殷夫 《给某君》诗:“漫着暮气凝烟的黄昏中,我们同踽踽于崎岖的街头。”
词语解释:愁烟  拼音:chóu yān
惨淡的烟波。诗人以其易于勾起愁思故称。 唐 陆龟蒙 《问吴宫辞》:“霜氛重兮孤榜晓,远树扶苏兮愁烟悄眇,欲摭愁烟兮问故基,又恐愁烟兮推白鸟。” 宋 苏轼 《昭君怨》词:“新月与愁烟,满江天。”
词语解释:新烟  拼音:xīn yān
指寒食节后重新举火所生之烟。 唐 刘长卿 《清明后登城眺望》诗:“百花如旧日,万井起新烟。”参见“ 新火 ”。
词语解释:新火  拼音:xīn huǒ
(1).古代钻木取火,四季各用不同的木材,易季时新取之火称新火。《北史·王劭传》:“新火旧火,理应有异。”参见“ 改火 ”。
(2). 唐 宋 习俗,清明前一日禁火寒食,到清明节再起火赐百官,称为“新火”。 唐 杜甫 《清明》诗之一:“朝来新火起新烟,湖色春光浄客船。” 宋 苏轼 《徐使君分新火》诗:“ 临皐亭 中一危坐,三月清明改新火。” 宋 蔡絛 《铁围山丛谈》卷二:“国朝之制,待制、中书舍人以上皆坐狨。杂学士以上,遇禁烟节至清明日,则赐新火。” 元 白珽 《湛渊静语》卷一:“寒食禁火,以出新火。”
词语解释:改火  拼音:gǎi huǒ
古代钻木取火,四季换用不同木材,称为“改火”,又称改木。亦用以比喻时节改易。《论语·阳货》:“旧穀既没,新穀既升,钻燧改火,期可已矣。” 何晏 集解引 马融 曰:“《周书·月令》有更火之文。春取榆柳之火,夏取枣杏之火,季夏取桑柘之火,秋取柞楢之火,冬取槐檀之火。一年之中,钻火各异木,故曰改火也。” 刘宝楠 正义引 徐颋 《改火解》:“改火之典,昉於上古,行於三代,迄於 汉 ,废於 魏 晋 以后,復於 隋 而仍废……盖四时之火,各有所宜,若春用榆柳,至夏仍用榆柳便有毒,人易以生疾,故须改火以去兹毒,即是以救疾也。” 唐 史延 《清明日赐百僚新火》诗:“九天初改火,万井属良辰。” 宋 司马光 《晋阳三月未有春色》诗:“清明空改火,元巳漫浮觴。”
词语解释:岚烟  拼音:lán yān
犹岚气。 唐 刘长卿 《望龙山怀道士许法稜》诗:“嵐烟瀑水如向人,终日迢迢空在眼。” 清 周亮工 《粤客过延津将往秣陵》诗:“五载嵐烟迷 越 岭,六朝草色醉 吴 江。”
词语解释:迷烟  拼音:mí yān
亦作“ 迷烟 ”。
(1).指迷漫的烟雾。 唐 骆宾王 《秋雁》诗:“带月凌空易,迷烟逗浦难。”
(2).迷茫如烟。 宋 吴文英 《忆旧游·别黄淡翁》词:“葵麦迷烟处,问离巢孤燕,飞过谁家?” 宋 李彭老 《祝英台近》词:“露草迷烟,縈緑过前浦。”
词语解释:湖烟  拼音:hú yān
笼罩于湖面的雾气。诗文中常用以形容水面混茫的景象。 唐 刘禹锡 《吐绶鸟词》:“湖烟始开山日高,迎风吐綬盘花条。” 唐 韩翃 《送李司直赴江西使幕》诗:“竹露点衣巾,湖烟溼扃钥。”
词语解释:宿烟  拼音:sù yān
夜里的烟雾。 五代 和凝 《喜迁莺》词:“晓月坠,宿烟披,银烛锦屏帷。”烟,一本作“ 云 ”。 宋 林逋 《菱塘》诗:“最爱晚来鸥与鷺,宿烟翘雨便为家。”
词语解释:麝烟  拼音:shè yān
焚麝香发出的烟。 唐 皮日休 《醉中先起李縠戏赠走笔奉酬》诗:“麝烟苒苒生银兔,蜡泪涟涟滴绣闺。” 五代 成彦雄 《夕诗》:“臺榭沉沉禁漏初,麝烟红蜡透虾鬚。” 宋 黄庭坚 《次韵奉答廖袁州怀旧隐之诗》:“诗题怨鹤与惊猿,一幅溪藤照麝烟。”
词语解释:霏烟  拼音:fēi yān
飘飞的云雾。 宋 苏轼 《鸣泉思》诗:“鸣泉鸣泉,经云而潺湲。拔为毛骨者修竹,蒸为云气者霏烟。”
词语解释:曙烟  拼音:shǔ yān
拂晓时的烟霭。 唐 刘希夷 《洛中晴月送殷四入关》诗:“微云一点曙烟起,南陌憧憧遍行子。” 五代 齐己 《盆池》诗:“平稳承天泽,依微泛曙烟。” 明 高启 《雨中晓卧》诗之一:“井桁乌啼破曙烟,轻寒薄被落花天。”
词语解释:晨烟  拼音:chén yān
亦作“ 晨烟 ”。
(1).早晨的云雾。 南朝 宋 颜延之 《陶徵士诔》:“晨烟暮靄,春煦秋阴。陈书輟卷,置酒絃琴。”
(2).清晨的炊烟。 唐 韦应物 《园林晏起寄昭应韩明府卢主簿》诗:“田家已耕作,井屋起晨烟。” 清 郝明龙 《丙午》诗:“宿火留朝爨,晨烟辨早风。”
词语解释:村烟  拼音:cūn yān
村中炊烟。 清 朱彝尊 《刺梅园饯别陆进游汝阳》诗:“邨烟断续阳人聚,山色东西 郟县 楼。”
词语解释:竹烟  拼音:zhú yān
竹林中的雾霭。 唐 钱起 《省中对雪寄元判官拾遗昆季》诗:“散影成花月,流光透竹烟。” 唐 姚合 《游春》诗之三:“苔痕雪水里,春色竹烟中。”
词语解释:吹烟  拼音:chuī yān
亦作“ 吹烟 ”。
(1).浮动的云烟。 唐 温庭筠 《相和歌辞·堂堂》:“风飘客意如吹烟,纤指殷勤伤雁弦。”
(2).指吸鸦片烟。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太平天囯·太平条规》:“三要鍊好心肠,不得吹烟、饮酒,公正和儺。毋得包弊狥情,顺下逆上。” 艾芜 《南行记·私烟贩子》:“来吹一口!我不会要你钱的。吹烟才有出息,你怕上瘾么?”
词语解释:灶烟
炊烟。《汉书·五行志中之上》:“ 元帝 时童謡曰:‘井水溢,灭灶烟,灌玉堂,流金门。’”
词语解释:檀烟  拼音:tán yān
檀香燃着所生之烟。 前蜀 杜光庭 《中元众修金箓斋词》:“焰九光之莲炬,下照冥津;飘三素之檀烟,上闻真域。”
词语解释:分烟  拼音:fēn yān
分灶为炊。《艺文类聚》卷八十引《鲁连子》:“灶五突,分烟者众也。”
词语解释:渚烟  拼音:zhǔ yān
笼罩在小洲上的烟雾。 唐 李华 《寄赵七侍御》诗:“渚烟见晨钓,山月闻夜舂。” 唐 皇甫冉 《归渡洛水》诗:“渚烟空翠合,滩月碎光流。” 唐 刘禹锡 《和东川王相公新涨驿池》:“渚烟笼驛树,波日漾宾筵。”
词语解释:余烟  拼音:yú yān
未消尽的烟气。 宋 苏辙 《次韵毛君烧松花六绝》之三:“松老香多气自严,餘烟勃鬱透疏帘。”
词语解释:爨烟  拼音:cuàn yān
亦作“ 爨烟 ”。 炊烟。 唐 李商隐 《行次西郊作一百韵》:“ 山 东望 河北 ,爨烟犹相联。” 明 唐顺之 《救荒渰记》:“民之栖於堤者,爨烟饭飶,列舍相接,蓊然如处村落之间。” 清 和邦额 《夜谭随录·修鳞》:“﹝ 修鳞 者﹞三十未婚,爨烟屡絶,而处之泰然。”
词语解释:玉烟  拼音:yù yān
指烟霭。 唐 李贺 《溪晚凉》诗:“玉烟青湿白如幢,银湾晓转流天东。” 王琦 汇解:“晚烟直上,青润不散,状如幡幢。” 宋 范成大 《爱雪歌》:“醉中榜入玉烟去,耳热不管寒颼颼。”
词语解释:尘烟  拼音:chén yān
尘埃烟雾。 唐 张说 《安乐郡主花烛行》:“五方观者聚中京,四合尘烟涨 洛城 。” 郭沫若 《喀尔美萝姑娘》:“陆军军乐队的奏乐声、人噪声、拍掌声、喝彩声,人头在尘烟中乱涌,一直要涌到夜半。”
词语解释:卷烟  拼音:juǎn yān
见“ 捲烟 ”。
亦作“ 捲烟 ”。 烟丝加入各种调料后,用盘纸卷制成的有一定长度、粗细的烟支。也叫烟卷、香烟。 沙汀 《记贺龙》二七:“说着他又重新装起烟来。而那个青年人也把卷烟摸出来了。”
即纸烟。又称“烟卷”或“香烟”。 沙汀 《记贺龙》二七:“说着……那个青年人也把卷烟摸出来了。”
词语解释:戍烟  拼音:shù yān
边塞守军的炊烟。 唐 刘长卿 《平蕃曲》之二:“渺渺戍烟孤,茫茫塞草枯。” 唐 元稹 《代曲江老人百韵》:“戍烟生不见,村竖老犹纯。”
词语解释:素烟  拼音:sù yān
亦作“ 素烟 ”。 白烟。 南朝 梁 沉约 《郊居赋》:“亘绕州邑,欵跨郊坰,素烟晚带,白雾晨縈,近循则一巖异色,远望则百岭俱青。” 唐 李白 《安州应城玉女汤作》诗:“地底烁朱火,沙旁歊素烟。” 唐 曹唐 《送刘尊师祗诏阙庭》诗之三:“红露想倾延命酒,素烟思爇降真香。”
词语解释:凉烟  拼音:liáng yān
(1).秋雾。 南朝 宋 鲍照 《游思赋》:“秋水兮驾浦,凉烟兮冒江。” 唐 陆龟蒙 《送浙东德师侍御罢府西归》诗:“行次野枫临远水,醉中衰菊卧凉烟。” 清 魏源 《村居杂兴呈筠谷从兄》诗之六:“冰鳞空水明,归翼凉烟引。”
(2).寒烟。 宋 王安石 《次韵张子野竹林寺》之一:“败壁数峰连粉墨,凉烟一穗起檀沉。”
词语解释:燎烟  拼音:liáo yān
谓烧为烟烬。 南朝 宋 谢灵运 《拟魏太子“邺中集”诗·王粲》:“ 伊 洛 既燎烟, 函 崤 没无像。”
燔燎祭天的烟缕。《东观汉记·丁鸿传》:“柴祭之日,白气上升,与燎烟合。” 宋 苏辙 《郊祀庆成》诗:“荐洁求阴燧,驰诚寄燎烟。”
词语解释:平烟  拼音:píng yān
谓漫地而起的烟雾。 唐 温庭筠 《莲浦谣》:“鸣橈轧轧溪溶溶,废緑平烟 吴 苑东。” 宋 梅尧臣 《代书寄欧阳永叔四十韵》:“空餘郡楼望,野色际平烟。”
词语解释:火烟  拼音:huǒ yān
亦作“ 火烟 ”。
(1).火焰和烟气。《淮南子·说山训》:“以束薪为鬼,以火烟为气。”《三国演义》第五十回:“早见四下火烟布合,山口一军摆开。”
(2).指炊烟。《南齐书·五行志》:“日入后,土雾勃勃如火烟。”《醒世姻缘传》第九回:“我们跟去服事奶奶,难道又留个火烟在这里?”
词语解释:柳含烟  拼音:liǔ hán yān
本为 唐 教坊曲名。后为词牌名。因 前蜀 毛文锡 词中有“河桥柳,占芳春,映水含烟拂露”句而得名。双调。四十五字。前段五句,三平韵;后段四句,两仄韵,两平韵。
词语解释:耕烟  拼音:gēng yān
农家的炊烟。借指隐居生活。 南唐 张观 《过衡山赠廖处士》诗:“到头终为苍生起,休恋耕烟 楚水 濆。”
词语解释:蜡烟  拼音:là yān
亦作“ 蜡烟 ”。 蜡烛的烟。 唐 温庭筠 《觱篥歌》:“蜡烟如纛新蟾满,门外沙平草芽短。” 宋 苏轼 《次天字韵答岑岩起》:“徘徊月色留坛影,縹緲松香泛蜡烟。” 清 金农 《短睡》诗:“睡乡蚩蚩人乐哉,此中讶我久弗来。得毋以夜为日在酒国,蜡烟如纛花成埃。”
词语解释:锄烟  拼音:chú yān
亦作“ 鉏烟 ”。 谓在云烟之中耕耘。 宋 方岳 《感怀》诗之三:“敲月不知僧某甲,鉏烟赖有老畦丁。” 清 沉进 《锁窗寒》词:“近黄昏,隔溪那家,鉏烟想有人归语。”
词语解释:排烟  拼音:pái yān
犹冲霄。 南朝 梁 沉约 《赤松涧》诗:“ 松子 排烟去,英灵渺难测。” 宋 秦观 《游龙瑞宫次程公韵》:“鹤啣寳箭排烟去,龙护金书带雨来。”
共215,分3页显示   1  2  3 下一页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