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韵字: 或选择韵部:
(2011-11-5)
一先平声 [xiān,新鲜][xuán,周旋、绕行]穿便[pián,安也][diàn tián][yān,地名][详注1][yán,研究]沿[qián,乾坤][jiān,溅溅]軿[xuán][quān juān][详注2][quán,曲也][qián][详注3][shān][quán][tián]篿[chān][渠焉切,音乾。钥牡也。][jiān][diān][详注4][piān,扁舟][chán,单于][quán shuān][dǎn][chán]骿[详注5][详注6][juān][yān][zhuān][quán]辿


注1:还 《广韵》似宣切《集韵》《韵会》旬宣切,音旋。与旋同。《礼·礼运》五行、四时、十二月,还相为本也。《注》迭相终而还相始,如环无端也。
注2:平 音㛹。【廣韻】平平,辨治也。【書·洪範】王道平平。【詩·小雅】平平左右。又【韻會】均也。
注3:垠 叶五坚切,音妍。《楚辞·远游》道可受兮而不可传,其小无内兮,其大无垠。○按叶音宜,归本韵,传在先韵,言在元韵,《字汇》鱼轩切,音言,《正字通》因之,误。今依《韵补》攺正。
注4:零 《广韵》落贤切《集韵》《韵会》《正韵》灵年切,音莲。《广韵》先零,西羌也。《前汉·赵充国传》先零豪言,愿时渡湟水北。《注》零,音怜。
注5:阏 yān,《广韵》乌前切《集韵》因莲切,音烟。阏氏,单于适妻也。《前汉·韩王信传》乃使人厚遗阏氏。《注》阏,於连反。《史记·匈奴传》后有所爱阏氏。《索隐注》阏氏,匈奴皇后号也。习凿齿与燕王书曰:山下有红蓝,北方人采取其花染绯黄,捋取其上英鲜者作胭脂,妇人采捋用为颜色,因名妻作阏氏。 又《史记·历书》年名焉逢。《注》甲岁雄也。汉书作阏逢。阏亦音焉。 又《广韵》於乾切《集韵》尤虔切,音焉。义同。
注6:纯 音全。《仪礼·乡射礼》二算为纯。《注》犹全也。《礼·投壶》二算一纯。《疏》二算合为一全。
共355,分5页显示   1  2  3  4  5 下一页
首字词组
烟霞烟萝烟月烟鬟烟沙烟峦烟寺烟姿
烟雨烟花烟浪烟浦烟海烟帆烟霞侣烟虹
烟波烟霄烟林烟江烟色烟楼烟容烟清
烟水烟霭烟蓑烟翠烟埃烟溪烟郊烟火气
烟云烟霏烟际烟阁烟岛烟氛烟屿烟岑
烟树烟光烟渚烟空烟华烟竹烟煤烟驾
烟火烟景烟锁烟缕烟痕烟气烟条烟雪
烟雾烟村烟芜烟瘴烟津烟焰烟客烟幕
烟尘烟岚烟艇烟汀烟岫烟棹烟径烟绵
烟草烟柳烟销烟露烟叶烟脂烟丝烟涛

词语解释:烟霞  拼音:yān xiá
亦作“烟霞”。
(1).烟雾;云霞。 南朝 齐 谢朓 《拟宋玉〈风赋〉》:“烟霞润色,荃荑结芳。”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伊烂拏钵伐多国》:“含吐烟霞,蔽亏日月;古今仙圣,继踵栖神。”《云笈七籤》卷三三:“青童侍卫,玉女歌扬;腾躡烟霞,綵云捧足。” 明 张居正 《潇湘道中》诗:“我前拥烟霞,我后映松竹。” 清 梁章鉅 《归田琐记·小李将军画卷》:“卷中烟霞縹緲,钩勒精严。”
(2).泛指山水、山林。 南朝 梁 萧统 《锦带书十二月启·夹钟二月》:“敬想足下,优游泉石,放旷烟霞。” 唐 杨炯 《原州百泉县令李君神道碑》:“不扫一室,自怀包括之心;独守大玄,且忘名利之境。于时 魏特进 、 房僕射 、 杜相州 等,并以江海相期,烟霞相许。” 元 乔吉 《绿幺遍·自述》曲:“时时酒圣,处处诗禪,烟霞状元,江湖醉仙。” 王闿运 《湘绮楼论唐诗》:“ 王维 继之以烟霞, 唐 诗之逸,遂成芳秀。”
(3).指红尘俗世。 明 叶宪祖 《鸾鎞记·秉操》:“一会价鼓琴邀夜月,一会价看鹤舞閒云,不与那烟霞廝浑。” 清 孙枝蔚 《寿张康侯母晏太夫人》诗之二:“将母琴堂饌未奢,非关 陶令 弃烟霞。”
(4).特指吸鸦片时喷出的烟团。《黑籍冤魂》第七回:“一班幕宾跟班、衙役皂隶,都是一榻烟霞,这个衙门,简直变做了一个烟馆了。”参见“ 吞云吐雾 ”。
词语解释:吞云吐雾  拼音:tūn yún tǔ wù
《梁书·沉约传》:“始飡霞而吐雾,终凌虚而倒影。”形容道家的绝谷养气。后乃以“吞云吐雾”形容吸鸦片或吸烟,多寓讥讽。《黑籍冤魂》第一回:“那富贵的人家,依旧的吞云吐雾,一些也不要着急。” 许世友 《万源保卫战》:“那些一支烟枪、一支步枪的 川 军正在吞云吐雾的时候,我们便束装出发了。”
词语解释:烟雨  拼音:yān yǔ
亦作“烟雨”。 蒙蒙细雨。 南朝 宋 鲍照 《观漏赋》:“聊弭志以高歌,顺烟雨而沉逸。” 唐 杜牧 《江南春绝句》:“ 南朝 四百八十寺,多少楼臺烟雨中。”《说岳全传》第七三回:“行走了一餘里,皆是一片荒郊野地,烟雨霏霏,好像深秋时候。” 李瑛 《过黄河渡口》诗:“烟雨里,我来过古渡口。”
词语解释:烟波  拼音:yān bō
亦作“烟波”。
(1).指烟雾苍茫的水面。 隋 江总 《秋日侍宴娄苑湖应诏》诗:“雾开楼闕近,日迥烟波长。” 五代 王定保 《唐摭言·怨怒》:“ 淇水 烟波,半含春色。” 明 陈汝元 《金莲记·赐环》:“回首烟波,鳞鳞细翦残雪。” 孙犁 《白洋淀纪事·荷花淀》:“战士们的三只小船就奔着东南方向,箭一样飞去了,不久就消失在中午水面上的烟波里。”
(2).指避世隐居的江湖。 唐 黄滔 《水殿赋》:“城苑兴阑,烟波思起。” 宋 梅尧臣 《送江阴王判官》诗:“谁知坐卧间,思及烟波里。” 清 曹寅 《引镜谢客》诗:“烟波情亦淡,尘海路常紆。”
(3).比喻文章波澜起伏。 侯方域 《司成公家传》附 清 徐作肃 评:“次第生平直叙,而每事穿插照应,极密极老,叙法甚洁,却以饮酒在在点缀作烟波,见文有餘地。” 清 何焯 《义门读书记·史记一》:“言妃匹之际,繫天下之兴亡,此正言也;而 汉 之诸后,或不由德,特言命以志感慨,文有烟波。”
词语解释:烟水  拼音:yān shuǐ
亦作“烟水”。 雾霭迷蒙的水面。 唐 孟浩然 《送袁十岭南寻弟》诗:“ 苍梧 白云远,烟水 洞庭 深。” 宋 辛弃疾 《沁园春·灵山齐庵赋》词:“新堤路,问 偃湖 何日,烟水濛濛?” 明 文徵明 《石湖》诗:“ 石湖 烟水望中迷,湖上花深鸟乱啼。”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一》:“烟水淼茫,庐舍遮映。”
词语解释:烟云  拼音:yān yún
亦作“烟云”。
(1).烟霭云雾。 汉 枚乘 《七发》:“於是榛林深泽,烟云闇莫,兕虎并作。” 唐 杨炯 《奉和上元酺宴应诏》:“清明日月旦,萧索烟云涣。” 元 张可久 《折桂令·次酸斋韵》曲:“远树烟云渺茫,空山雪月苍凉。” 权宽浮 《牧场雪莲花》:“更有那玉立的雪山主峰,被缭绕的烟云笼罩着。”
(2).指隐逸之山林。 元 张养浩 《寨儿令·四时闲适》曲之一:“爱 庞公 不入城閫,喜 陈摶 高卧烟云。”
(3).形容高远之处。 唐 温庭筠 《上宰相启》:“遐思謦欬之音,杳絶烟云之路。”
(4).如云的烟火气。 吴运铎 《把一切献给党·童年》:“山腰上,烟囱林立,日夜喷吐着黑色的烟云。” 徐迟 《狂欢之夜》:“酒店里这样的零乱,迷漫着烟云,像刚刚遭受了原子弹一样。”
(5).比喻变化消失的事物。 清 姚衡 《寒秀草堂笔记》卷三:“惜先生归道山后,文史散落,此帖已化烟云矣。”
词语解释:烟树  拼音:yān shù
亦作“烟树”。 云烟缭绕的树木、丛林。 南朝 宋 鲍照 《从登香炉峰》诗:“青冥摇烟树,穹跨负天石。” 唐 孟浩然 《闲园怀苏子》诗:“鸟从烟树宿,萤傍水轩飞。” 元 周孚先 《蝶恋花》词:“舟艤津亭何处?晓起瓏璁,回首迷烟树。” 许地山 《缀网劳蛛·换巢鸾凤》:“我记住远地烟树,就系君去处。”
词语解释:烟火  拼音:yān huǒ
亦作“烟火”。
(1).火和烟。《庄子·徐无鬼》:“﹝豕蝨﹞自以为安室利处,不知屠者之一旦鼓臂布草,操烟火,而己与豕俱焦也。”《后汉书·吴汉传》:“饗士秣马,闭营三日不出,乃多树幡旗,使烟火不絶。”《北史·魏陇西公崙传》:“今日大风既劲,若今推草车方轨竝进,乘风纵烟火,以精兵自后乘之,破之必矣。” 魏巍 《东方》第五部第十三章:“祖国的亲人们天天站在无名山上看你们的阵地,烟火腾腾地什么也看不见。”
(2).指炊烟。亦泛指人烟。《史记·律书》:“天下殷富,粟至十餘钱,鸣鷄吠狗,烟火万里,可谓和乐者乎?” 宋 陆游 《詹仲信以山水二轴为寿固辞不可乃各作一绝句谢之·雪山》:“雪崦梅村一径斜,茆檐烟火两三家。” 清 刘献廷 《广阳杂记》卷四:“ 衡山 之大堡,烟火一百八处,行盐之市井也。” 碧野 《没有花的春天》第七章:“像这乱月日,我们穷人家就要断烟火了呵!”
(3).指熟食。 明 杨慎 《升庵诗话》卷三:“此诗出尘絶俗,信非食烟火人语也。”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谈异一·啖石》:“予家佣人 王嘉禄 者,少居 劳山 中,独坐数年,遂絶烟火,惟啖石为饭。”
(4).指引火的材料。《孙子·火攻》:“行人必有因,烟火必素具。” 曹操 注:“烟火,烧具也。” 杜牧 注:“艾蒿、荻苇、薪蒭、膏油之属,先须修事以备用。”
(5).烽火;战火。《汉书·匈奴传下》:“北边自 宣帝 以来,数世不见烟火之警,人民炽盛,牛羊布野。” 金 元好问 《杂著》诗之八:“昨日 东周 今日 秦 , 咸阳 烟火 洛阳 尘。”
(6).火灾;火警。 宋 吴自牧 《梦粱录·禁城九厢坊巷》:“在城九厢界,各厢一员小使臣注授,任其烟火、盗贼,收解所属。”《宋史·职官志七》:“有逐路兵马都监、兵马监,押掌烟火公事,捉捕盗贼。”
(7).指供佛、敬神、祭祖的香火。 唐 李绅 《忆登栖霞寺峰》诗:“香印烟火息,法堂鐘磬餘。” 王统照 《银龙集·银龙的翻身》:“只有那快要变成殉道者的道士与聋子伙夫,死守着轻易连烟火不见的偶象。”
(8).指后嗣。《金石萃编·汉严道君曾孙孟广宗残碑》:“四时祭祀,烟火连延。” 艾芜 《手》:“若不是作母亲的哭着拖着,哀求不要断了 杨 家后代的烟火,他真会把儿子打死。”
(9).焰火;烟花。 南朝 梁 宗懔 《荆楚岁时记》:“今正腊旦门前作烟火、桃神、绞索……逐疫礼也。”《京本通俗小说·志诚张主管》:“前面是我那旧主人 张员外 宅里,每年到元宵夜,歇浪綫舖,添许多烟火。”《老残游记》第二回:“这一出之后,忽又扬起,像放那 东洋 烟火,一个弹子上天,随化作千百道五色火光,纵横散乱。” 巴金 《家》十七:“烟火的确带来了很多的快乐,像彩虹一样,点缀了这年长的一代人的生活。”
(10).指烟草制品。 萧红 《生死场》十七:“他感到满意,离开 青山 家,在小道不断的抽他的烟火。” 李广田 《银狐集·老渡船》:“他不一定是睡,他只是躺着,反正有人为他满茶、点烟火。”
词语解释:烟雾  拼音:yān wù
亦作“烟雾”。
(1).泛指烟、气、云、雾等。 南朝 宋 鲍照 《吴兴黄浦亭庾中郎别》诗:“连山眇烟雾,长波迥难依。” 唐 杜甫 《李监宅》诗之一:“华馆春风起,高城烟雾开。”《儒林外史》第四一回:“十里之内,降真香烧的烟雾溟濛。” 瞿秋白 《饿乡纪程》十:“原来是一家 中国 茶馆,门窗开处冒出一阵阵的烟雾浊气。”
(2).喻指轻薄的纱罗。 唐 杜甫 《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中堂舞神仙,烟雾蒙玉质。” 元 倪瓒 《呈诸公》诗:“北窗高卧自清寧,烟雾衣裳云锦屏。”
词语解释:烟尘  拼音:yān chén
亦作“烟尘”。
(1).烽烟和战场上扬起的尘土。指战乱。 南朝 梁 萧统 《七契》:“当朝有仁义之师,边境无烟尘之惊。” 唐 高适 《燕歌行》:“ 汉 家烟尘在东北, 汉 将辞家破残贼。” 元 王子一 《误入桃源》第三折:“一任他英雄并起图王霸,烟尘并起兴戈甲。” 清 孔尚任 《桃花扇·投辕》:“你那 苏张 舌辩高,我的巧射惊 羿奡 ,只愁那匝地烟尘何日扫。”
(2).烟雾灰尘。 唐 刘知几 《史通·烦省》:“夫英贤所出,何国而无,书之则与日月长悬,不书则与烟尘永灭。” 唐 黄滔 《水殿赋》:“三十六宫之云雨,澒洞随来;一千餘里之烟尘,冥濛扑去。” 鲁迅 《朝花夕拾·藤野先生》:“但到傍晚,有一间的地板便不免要咚咚咚地响得震天,兼以满房烟尘斗乱。”
(3).犹灰烬。 唐 孔颖达 《〈毛诗正义〉序》:“ 卜商 阐其业,《雅》《颂》与金石同和; 秦正 燎其书,简牘与烟尘共尽。”
(4).犹风尘。借指旅途辛劳。 唐 李白 《长干行》之二:“忆妾深闺里,烟尘不曾识。嫁与 长干 人, 沙头 候风色。”
(5).人烟稠密处。 唐 杜甫 《为农》诗:“ 锦里 烟尘外,江村八九家。” 唐 戴叔伦 《晚望》诗:“杉竹何年种,烟尘此地分。”
词语解释:烟草  拼音:yān cǎo
亦作“烟草”。
(1).烟雾笼罩的草丛。亦泛指蔓草。 唐 黄滔 《景阳井赋》:“ 臺城 破兮烟草春,旧井湛兮苔蘚新。” 宋 谢逸 《蝶恋花》词:“独倚阑干凝望远,一川烟草平如翦。” 明 陈子龙 《春郊》诗之一:“娱情向烟草,极眺心悠悠。”
(2).一年生草本植物。叶大如卵,尾尖,采下晒干,称为烟叶,含尼古丁等质,可制成各种卷烟及烟丝。原产 南美 、 明 代传入我国。《土风录·烟草》引 清 刘廷玑 《在园杂志》:“ 闽 外人相传, 高丽 国妃死,王哭之慟,梦妃告曰:塚生一草,名曰烟草,焙乾,以火燃之,而吸其烟,则可止悲。” 清 俞正燮 《癸巳存稿·吃烟事述》:“烟草出于 吕宋 ,其地名曰淡巴姑, 明 时由 闽海 达 中国 ,故今犹称建烟。”
(3).指烟丝。 钱锺书 《围城》五:“我抽烟斗,带着烟草,路上不用买。”
词语解释:烟萝  拼音:yān luó
亦作“烟萝”。
(1).草树茂密,烟聚萝缠,谓之“烟萝”。 唐 李端 《寄庐山真上人》诗:“更説 谢公 南座好,烟萝到地几重阴。” 南唐 李煜 《破阵子》词:“凤阁龙楼连霄汉,玉树璚枝作烟萝,几曾识干戈!” 明 陈所闻 《驻马听·泛西湖》曲:“指点着六桥柳浪,三 竺 云峦, 石屋 烟萝。” 清 周準 《发朱砂庵经观音岩登石人峰》诗:“俯身入烟萝,欲诣仙人宅。”
(2).借指幽居或修真之处。 唐 裴铏 《传奇·文箫》:“一斑与两斑,引入 越王山 。世数今逃尽,烟萝得再还。” 周楞伽 辑注:“烟萝,道家称隐居修真的地方。” 宋 苏舜钦 《离京后作》诗:“脱身离网罟,含笑入烟萝。” 明 屠隆 《綵毫记·别妻走京》:“何意入利名韁锁,惆悵别烟萝。” 康有为 《和临桂周黻卿翰林〈有感〉》:“只愁好春色,无处着烟萝。”
词语解释:烟花  拼音:yān huā
亦作“烟花”。
(1).雾霭中的花。 南朝 梁 沉约 《伤春》诗:“年芳被禁籞,烟花绕层曲。” 宋 张世南 《游宦纪闻》卷八:“其四序云:‘ 葛氏 姪女子告归,作《少女游》送之:“雨晴云歛,烟花澹荡,遥山凝碧。驱车问征路,赏春风南陌。”’” 清 魏宪 《西湖春晓》诗:“十里寒塘路,烟花一半醒。”
(2).泛指绮丽的春景。 唐 李白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诗:“故人西辞 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 扬州 。” 唐 杜甫 《清明》诗之二:“ 秦 城楼阁烟花里, 汉 主山河锦绣中。”
(3).指妓女或艺妓。 唐 黄滔 《闺怨》诗:“塞上无烟花,寧思妾颜色。” 元 无名氏 《货郎旦》第四折:“只教那媒人往来……早将一个泼贱的烟花娶过来。”《警世通言·玉堂春落难逢夫》:“奶奶是名门宦家之子,奴是烟花,出身微贱。”《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一回:“ 苏 扬 各地之烟花,亦都因 上海 富商大贾之多,一时买棹而来。”《人民文学》1981年第2期:“快去 皇城坝 茶馆泡碗茶,专门听烟花小妹唱段清音!”
(4).犹风月。指情爱。 明 汤显祖 《牡丹亭·诊祟》:“病躲在烟花,你药怎知?”
(5).焰火。 许地山 《空山灵雨·公理战胜》:“那边预备放烟花了,我们过去看看罢……那红黄蓝白诸色火花次第地冒上来。”
词语解释:烟霄  拼音:yān xiāo
亦作“烟霄”。
(1).云霄。 唐 陈子昂 《春日登金华观》诗:“山川乱云日,楼榭入烟霄。” 宋 陆游 《蓬莱行》:“山峭插云海,楼高入烟霄。” 明 李东阳 《楚观楼记》:“声之发於此者,必能超尘壒而出烟霄,凡有耳者皆得之。”
(2).指山的高处。 唐 皇甫曾 《赠鉴上人》诗:“律仪传教诱,僧腊老烟霄。”
(3).喻显赫的地位。 唐 白居易 《秋夜感怀呈朝中亲友》诗:“词赋擅名来已久,烟霄得路去何迟?” 唐 黄滔 《陈皇后因赋复宠赋》:“已为无雨之期,空悬梦寐;终自凌云之製,能致烟霄。” 金 元好问 《感兴》诗:“倚梯从昔望烟霄,七叶何人竟珥貂。”
词语解释:烟霭  拼音:yān ǎi
亦作“烟靄”。
(1).云雾。 唐 王勃 《慈竹赋》:“崇柯振而烟靄生,繁叶动而风飈起。” 金 元好问 《五松平》诗:“苍崖入地底,烟靄青漫漫。” 清 顾炎武 《友人来坐中口占二绝》之二:“昨过 河东 望 首阳 ,空山烟靄尚苍苍。” 朱自清 《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从两重玻璃里映出那辐射着的黄黄的散光,反晕出一片朦胧的烟霭。”
(2).指云雾笼罩处。 唐 杜甫 《万丈潭》诗:“跼步凌垠堮,侧身下烟靄。” 金 张斛 《高寺》诗:“明朝下烟靄,迴首阻清川。”
(3).指燃烧所生的烟气。 唐 长孙佐辅 《幽思》诗:“金炉烟靄微,银釭残影灭。”
词语解释:烟霏  拼音:yān fēi
亦作“烟霏”。
(1).云烟弥漫。 唐 席元明 《三月三日宴王明府山亭》诗:“烟霏万雉,花明四郊;沼苹白带,山花紫苞。” 宋 欧阳修 《秋声赋》:“盖夫秋之为状也,其色惨淡,烟霏云敛。” 明 文徵明 《次韵吴德徵先生江南弄》:“烟霏晓色彤楼开,美人倚醉临籹臺。”
(2).烟雾云团。 唐 韩愈 《山石》诗:“天明独去无道路,出入高下穷烟霏。” 宋 朱熹 《鹧鸪天·叔怀尝梦飞仙为之赋此》词:“生羽翼,上烟霏。回头祗见冢纍纍。” 明 王守仁 《登泰山》诗:“晓登 泰山 道,行行入烟霏。”
词语解释:烟光  拼音:yān guāng
亦作“烟光”。
(1).云霭雾气。 唐 元稹 《饮致用神麴酒三十韵》:“雪映烟光薄,霜涵霽色冷。” 宋 黄庭坚 《题宗室大年画》诗之一:“水色烟光上下寒,忘机鸥鸟恣飞还。” 金 元好问 《九月晦日玉村道中》诗:“烟光藏落景,山骨露清秋。” 清 于养志 《不寐》诗:“小苑烟光薄,疏帘月影清。”
(2).指春天的风光。 唐 黄滔 《祭崔补阙》:“ 闽 中二月,烟光秀絶。”
词语解释:烟景  拼音:yān jǐng
亦作“烟景”。
(1).春天的美景。 南朝 梁 江淹 《惜晚春应刘秘书》诗:“烟景抱空意,蘅杜缀幽心。” 唐 李白 《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况阳春召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文章,会桃花之芳园,序天伦之乐事。”
(2).云烟缭绕的景色。 唐 韦应物 《游灵岩寺》诗:“ 吴 岫分烟景, 楚 甸散林丘。”《宋史·李宥传》:“﹝ 李成 ﹞善摹写山水,至得意处,疑非笔墨所成。人欲求者,先为置酒,酒酣落笔,烟景万状,世传以为寳。” 清 黄景仁 《八归·题吴悊甫湖田书屋图》词:“生綃一幅,水乡烟景,图就无限清感。”
词语解释:烟村  拼音:yān cūn
见“ 烟村 ”。
词语解释:烟岚  拼音:yān lán
亦作“烟嵐”。 山林间蒸腾的雾气。 唐 宋之问 《江亭晚望》诗:“浩渺浸云根,烟嵐出远村。” 宋 秦观 《宁浦书事》诗之二:“自是迁臣多病,非干此地烟嵐。” 明 顾起元 《客座赘语·金陵南唐画手》:“ 江寧 沙门 巨然 画烟嵐晚景,当时称絶。”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谈异七·山市》:“县令 张其协 经山南麓,始见之,烟嵐鬱丽。”
词语解释:烟柳  拼音:yān liǔ
亦作“烟柳”。 烟雾笼罩的柳林。亦泛指柳林、柳树。 唐 张仲素 《春游曲》之一:“烟柳飞轻絮,风榆落小钱。” 宋 惠洪 《青玉案·和贺方回韵》词:“緑槐烟柳长亭路,恨取次分离去,日永如年愁度。” 元 张可久 《小桃红·春深》曲:“一汀烟柳锁春宵,添得杨花闹。” 清 沉雄 《金明池·秣陵怀古》词:“最伤心,烟柳 臺城 ,儘巷口 乌衣 ,兴亡难诉。”
词语解释:烟月  拼音:yān yuè
亦作“烟月”。
(1).云雾笼罩的月亮;朦胧的月色。 唐 张九龄 《初发道中赠王司马》诗:“林园事益简,烟月赏恒餘。” 后蜀 鹿虔扆 《临江仙》词之一:“烟月不知人事改,夜阑还照深宫。” 宋 秦观 《望海潮·越州怀古》词:“汎五湖烟月, 西子 同游。” 清 孙枝蔚 《坐朱纫芳半舟留题》诗:“烟月每逢歌管处,波澜难到酒壚旁。”
(2).烟花风月。指风流韵事。 元 杨暹 《刘行首》第三折:“三百年守在孤坟,二十载还了烟月。” 清 孔尚任 《桃花扇·馀韵》:“ 陈 隋 烟月恨茫茫,井带胭脂土带香。”
词语解释:烟浪  拼音:yān làng
犹烟波。 唐 刘禹锡 《酬冯十七舍人》诗:“白首相逢处, 巴江 烟浪深。” 闽 徐夤 《不把渔竿》诗:“鸟趁竹风穿静户,鱼吹烟浪喷晴轩。” 宋 辛弃疾 《贺新郎·和三山雨中游西湖前韵》词:“更忆 小孤 烟浪里,望断 彭郎 欲嫁,是一色空濛难画。”
词语解释:烟林  拼音:yān lín
烟雾笼罩的树林。 唐 刘禹锡 《和窦中丞晚入容江作》:“莎岸见长亭,烟林隔丽譙。” 元 王恽 《枯木寒鸦》诗:“锦鳩呼雨烟林外,红杏香中过一生。” 清 侯方域 《倪云林十万图记》:“气象萧疏,烟林清旷。” 况周颐 《水龙吟》词:“出帘櫳试望,半珪残月,更堪在、烟林外!”
词语解释:烟蓑  拼音:yān suō
蓑衣。 唐 郑谷 《郊园》诗:“烟簑春钓静,雪屋夜棋深。” 宋 苏轼 《满庭芳·蒙恩放归阳羡复作》词:“青衫破,羣仙笑我,千缕掛烟簑。” 元 耶律楚材 《和抟霄韵代冰陆疏文因其韵为诗》之十:“闲卧烟簑春梦断,不知潮起没青林。” 清 宫鸿历 《长安午日》诗:“南州五月鰣鱼美,小买烟簑棹五湖。”
词语解释:烟际  拼音:yān jì
亦作“烟际”。 云烟迷茫之处。 北齐 刘昼 《新论·通塞》:“入井望天,不过圆盖;登峯眺目,极於烟际。” 唐 李峤 《咏绫》:“何当画 秦 女,烟际坐氤氲。” 宋 苏辙 《黄楼赋》:“放田渔於江浦,散牛羊於烟际。” 元 李存 《送倪东江之上元县主簿》诗:“沙头烟际挹征襟,嚼尽梅花出短吟。”
词语解释:烟渚  拼音:yān zhǔ
亦作“烟渚”。 雾气笼罩的洲渚。 唐 孟浩然 《宿建德江》诗:“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宋 张元干 《贺新郎·寄李伯纪丞相》词:“斗垂天,沧波万顷,月流烟渚。” 元 倪瓒 《题画赠九成》诗:“把酒风雨至,论诗烟渚前。”
词语解释:烟锁
烟雾笼罩
词语解释:烟芜  拼音:yān wú
烟雾中的草丛。亦指云烟迷茫的草地。 唐 权德舆 《奉和李大夫九日龙沙宴会》:“烟芜敛暝色,霜菊发寒姿。” 宋 柳永 《破阵乐》词:“露花倒影,烟芜蘸碧,灵沼波暖。” 清 纳兰性德 《忆秦娥·龙潭口》词之二:“青如翦,鷺鷥立处,烟芜平远。”
词语解释:烟艇  拼音:yān tǐng
亦作“烟艇”。 烟波中的小舟。 唐 杜甫 《八哀诗·故右仆射相国曲江张公九龄》:“向时礼数隔,制作难上请;再读 徐孺 碑,犹思理烟艇。” 唐 陆龟蒙 《奉和袭美添渔具·箬笠》:“朝携下枫浦,晚戴出烟艇。” 宋 张炎 《西河·依绿庄赏荷分净字韵》词:“花最盛, 西湖 曾泛烟艇。” 清 顾炎武 《朱处士鹤龄寄尚书埤传》诗:“烟艇隔 吴门 ,临风苦相思。”
词语解释:烟销  拼音:yān xiāo
谓烧毁。 唐 章碣 《焚书坑》诗:“竹帛烟销帝业虚,关 河 空锁 祖龙 居。”
词语解释:烟鬟  拼音:yān huán
亦作“烟鬟”。
(1).指妇女的鬓发。亦形容鬓发美丽。 唐 韩愈 《题炭谷湫祠堂》诗:“祠堂像侔真,擢玉紆烟鬟。” 唐 罗邺 《闻友人入越幕因以诗赠》:“ 稽岭 春生酒冻销,烟鬟红袖恃娇饶。”参见“ 烟鬟雾鬢 ”。
(2).喻云雾缭绕的峰峦。 宋 苏轼 《凌虚台》诗:“落日衔翠壁,暮云点烟鬟。” 宋 范成大 《题城山挂月堂壁》诗:“百迭烟鬟得眼明,坐来心跡喜双清。” 邵瑞彭 《题亚子〈分湖旧隐图〉》诗:“怜他一片盈盈水,照出烟鬟为阿谁。”
词语解释:烟鬟雾鬓  拼音:yān huán wù bìn
形容鬓发美丽。 宋 张孝祥 《雨中花慢》词:“一叶凌波,十里驭风,烟鬟雾鬢萧萧。”
词语解释:烟浦  拼音:yān pǔ
云雾迷漫的水滨。 唐 李贺 《钓鱼》诗:“为看烟浦上, 楚 女泪沾裾。” 宋 苏轼 《再和杨公济梅花十绝》之五:“盈盈解佩临烟浦,脉脉当壚傍酒家。” 清 文廷式 《翠楼吟·岁暮江湖》词:“清辉坠,望穷烟浦,数星渔火。”
词语解释:烟江  拼音:yān jiāng
烟雾弥漫的江面。 唐 韩偓 《咏灯》:“高在酒楼明锦幕,远随渔艇泊烟江。” 南唐 李煜 《送邓王二十弟从益牧宣城》诗:“咫尺烟江几多地,不须怀抱重凄凄。” 宋 陆游 《遥夜》诗:“烟江新雁下,竹坞暗萤流。”
词语解释:烟翠  拼音:yān cuì
(1).青蒙蒙的云雾。 唐 岑参 《峨眉东脚临江听猿怀二室旧庐》诗:“ 峨眉 烟翠新,昨夜秋雨洗。” 唐 黄滔 《奉和翁公尧员外见寄》:“山从南国添烟翠,龙起东溟认夜光。” 宋 苏轼 《次韵周邠寄〈雁荡山图〉》之一:“眼明小阁浮烟翠,齿冷新诗嚼雪风。”
(2).指杨柳。 唐 高蟾 《长门怨》诗之一:“烟翠薄情攀不得,星芒浮艷采无因。”参见“ 烟柳 ”。
词语解释:烟柳  拼音:yān liǔ
亦作“烟柳”。 烟雾笼罩的柳林。亦泛指柳林、柳树。 唐 张仲素 《春游曲》之一:“烟柳飞轻絮,风榆落小钱。” 宋 惠洪 《青玉案·和贺方回韵》词:“緑槐烟柳长亭路,恨取次分离去,日永如年愁度。” 元 张可久 《小桃红·春深》曲:“一汀烟柳锁春宵,添得杨花闹。” 清 沉雄 《金明池·秣陵怀古》词:“最伤心,烟柳 臺城 ,儘巷口 乌衣 ,兴亡难诉。”
词语解释:烟阁  拼音:yān gé
亦作“烟阁”。
(1).烟雾中的楼阁。 唐 吕温 《岁暮寄晋州李六协律》诗:“云雨沛萧艾,烟阁双萎蕤。” 唐 王棨 《白雪楼赋》:“掩露臺之高峙,軼烟阁之孤标。”
(2). 凌烟阁 的省称。 唐 李商隐 《为李贻孙上李相公》:“ 烟阁 传形,革车就国。” 唐 司空图 《太尉瑯琊王公河中生祠碑》:“ 汉 廷剑履,名臣之礼秩皆优; 烟阁 丹青,上将之风稜如在。”《旧唐书·李靖李勣传论》:“近代称为名将者, 英卫 二公,诚 烟阁 之最。”
词语解释:烟空  拼音:yān kōng
亦作“烟空”。 高空;缥缈的云天。 唐 无名氏 《日载中赋》:“禎烟空,耿霄汉,始由度而方映,忽移躔於已旰。” 唐 李白 《上之回》诗:“阁道步行月,美人愁烟空。” 唐 黄滔 《送君南浦赋》:“夜泊而猿啼霜树,晨征而月在烟空。”
词语解释:烟缕  拼音:yān lǚ
亦作“烟缕”。
(1).袅袅上升的细长烟气。 五代 王周 《道院》诗:“谁知是官府,烟缕满炉沉。” 碧野 《没有花的春天》第十章:“ 阿兴 又狠狠地吸起烟来,默默地望着烟缕沉思起来。”
(2).指柳条。 南唐 李中 《途中柳》诗:“无人折烟缕,落日拂溪桥。”参见“ 烟柳 ”。
词语解释:烟柳  拼音:yān liǔ
亦作“烟柳”。 烟雾笼罩的柳林。亦泛指柳林、柳树。 唐 张仲素 《春游曲》之一:“烟柳飞轻絮,风榆落小钱。” 宋 惠洪 《青玉案·和贺方回韵》词:“緑槐烟柳长亭路,恨取次分离去,日永如年愁度。” 元 张可久 《小桃红·春深》曲:“一汀烟柳锁春宵,添得杨花闹。” 清 沉雄 《金明池·秣陵怀古》词:“最伤心,烟柳 臺城 ,儘巷口 乌衣 ,兴亡难诉。”
词语解释:烟瘴  拼音:yān zhàng
亦作“烟瘴”。亦作“烟障”。
(1).瘴气。深山丛林间蒸发出来的湿热雾气,人触之辄病疟。 宋 欧阳修 《论台谏官唐介等宜早牵复札子》:“ 唐介 前因言 文彦博 ,远窜 广西 烟瘴之地,赖陛下仁恕哀怜,移置 湖南 ,得存性命。” 元 关汉卿 《窦娥冤》第四折:“ 赛卢医 不合赖钱勒死平民,又不合修合毒药致伤人命,发烟障地面永远充军。”《三国志平话》卷下:“不闻蛮景烟瘴, 瀘水 蜈蚣巴蛇,乃蛮地毒物?”
(2).烟瘴地面。旧指西南边远地区。古代常作为发配重犯之所。《明史·刑法志一》:“充军者, 明 初唯边方屯种。后定制,分极边、烟瘴、边远、边卫、沿海、附近。”《清史稿·刑法志二》:“ 清 初裁撤边卫,而仍沿充军之名……附近,二千里;近边,二千五百里;边远,三千里;极边、烟瘴,俱四千里。”
词语解释:烟汀  拼音:yān tīng
亦作“烟汀”。 烟雾笼罩的水边平地。 五代 杜荀鹤 《鸬鹚》诗:“一般毛羽结羣飞,雨岸烟汀好景时。” 南唐 张泌 《春江雨》诗:“雨溟溟,风泠泠,老松瘦竹临烟汀。” 宋 陆游 《秋雨北榭作》诗:“飘零露井无桐叶,断续烟汀有雁羣。” 清 吴伟业 《海户曲》:“鴽鹅鷿鵜满烟汀,不枉人呼飞放泊。”
词语解释:烟露  拼音:yān lù
烟雾露水。《素问·六元正纪大论》:“ 岐伯 曰:‘风温春化同……燥清烟露秋化同。’” 南朝 梁 江淹 《萧上铜钟芝草众瑞表》:“是以业蔼鸿经,则烟露呈炤;精昭景纬,则川岳发华。” 唐 韦应物 《黿头山神女歌》:“蕙兰琼芳积烟露,碧窗松月无冬春。” 明 高启 《青丘子歌》:“星虹助光气,烟露滋华英。”
词语解释:烟沙  拼音:yān shā
亦作“烟沙”。 云雾迷蒙的沙滩。 南朝 梁 沉约 《愍涂赋》:“听奔沸於洲屿,望掩曖乎烟沙。” 唐 陈子昂 《入峭峡安居溪伐木》诗:“烟沙分两岸,露岛夹双洲。” 元 张可久 《梧叶儿·春日郊行》曲:“长空雁,老树鸦,离思满烟沙。”
词语解释:烟海  拼音:yān hǎi
(1).烟波浩渺的大海。 宋 陆游 《我梦》诗:“我梦入烟海,初日如金鎔。” 明 高启 《圣姑庙》诗:“冷风几度引舟迴,宛似 蓬莱 隔烟海。”
(2).比喻事物众多、纷繁。 宋 范成大 《致一斋述事》诗:“文书烟海困浮沉,不觉盘跚百病侵。”
词语解释:烟色  拼音:yān sè
(1).云烟迷蒙的景色。 南朝 梁 江淹 《山中楚辞》之三:“烟色闭兮乔木橈,嵐气闇兮幽篁难。” 唐 崔液 《代春闺》诗:“寂寂春花烟色暮,簷燕双双落花度。” 唐 王湾 《登终南山》诗:“烟色松上深,水流山下急。”
(2).指暗黄色或深棕色。《老残游记续集遗稿》第二回:“模样倒还不坏,就是脸上粉重些,大约有点烟色,要借这粉盖下去的意思。”如:烟色礼帽。
词语解释:烟埃  拼音:yān āi
亦作“烟埃”。
(1).尘埃;灰烬。 唐 李白 《望黄鹤山》诗:“金灶生烟埃,玉潭秘清謐。”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经籍会通一》:“ 宋宣献 兼有 毕文简 、 杨文庄 二家之书,不减中秘,而 元符 中荡为烟埃。” 鲁迅 《书信集·致韦素园》:“试看新的文艺和在压制者保护之下的狗屁文艺,谁先成为烟埃。”
(2).指云烟雾气。 宋 丘崈 《沁园春》词之一:“登山临水,惊心节物,极目烟埃。”
(3).烽烟和战尘。喻战乱。 唐 岑参 《北廷北楼呈幕中诸公》诗:“上将新破胡,西郊絶烟埃。” 前蜀 杜光庭 《贺黄云表》:“授律则南摧丑蜒,凿门则北扫烟埃。”
词语解释:烟岛  拼音:yān dǎo
烟波中的岛屿。 唐 李颀 《送皇甫曾游襄阳山水》诗:“风流满今古,烟岛思微茫。” 唐 崔珏 《和友人鸳鸯之什》:“暂分烟岛犹廻首,只渡寒塘亦共飞。” 唐 陆龟蒙 《奉和袭美暇日独处见寄》:“冷梦 汉皋 怀鹿隐,静怜烟岛觉鸿离。”
词语解释:烟华  拼音:yān huá
亦作“烟华”。
(1).像烟雾弥漫的繁花。 南朝 齐 王融 《芳树》诗:“相思早春日,烟华杂如雾。” 唐 韦应物 《龙门游眺》诗:“花树发烟华,淙流散石脉。” 前蜀 韦庄 《闺月》诗:“明月照前除,烟华蕙兰湿。”
(2).谓古代妇女用以画眉的黑色染料。 唐 陆龟蒙 《陌上桑》诗:“皓齿还如贝色含,长眉亦似烟华贴。”
亦作“烟华”。 谓光彩闪耀。 南朝 宋 鲍照 《舞鹤赋》:“精含丹而星曜,顶凝紫而烟华。”
词语解释:烟痕  拼音:yān hén
亦作“烟痕”。
(1).淡烟薄雾。 清 汪煚 《秦淮秋柳》诗之二:“拂地西风起 白门 ,几枝寒碧衬烟痕。”《花月痕》第十一回:“又值夕阳西下,暮靄微生,花气空濛,烟痕淡沱, 小岑 等三人游 秋萃堂 去了。”
(2).指香炉烟缕。 高燮 《卷窝吟》:“吟啸一炉香,静对烟痕裊。”
(3).谓鸦片膏污染的痕迹。《黑籍冤魂》第十七回:“那烟具真要好笑,一支毛竹的烟枪,装个极粗恶的烟斗,烟痕堆积,也看不清是铜的、瓦的、窰货的。”《黑籍冤魂》第二一回:“斯是烟室,惟烟气馨。烟痕黏手黑,灰色透皮青。”
词语解释:烟津  拼音:yān jīn
亦作“烟津”。
(1).云天中洁净的露水。道教徒认为可以祛病延年。 唐 沉亚之 《梦游仙赋》:“烟津兮玉盘,火桂兮炮鸞。”
(2).烟波苍茫的渡口。 宋 陈与义 《次韵尹潜感怀》:“共説 金陵 龙虎气,放臣迷路感烟津。” 宋 陆游 《冬初出游》诗之二:“蹇驴渺渺涉烟津,十里山村发兴新。”
词语解释:烟岫  拼音:yān xiù
云雾缭绕的山峦。 南朝 梁 江淹 《草木颂·栟榈》:“烟岫相珍,云壑共寳。” 唐 张祜 《题道光上人山院》诗:“火田生白菌,烟岫老青衫。” 金 元好问 《岳祠斋宫夜宿》诗:“朅来石门道,烟岫接云岭。”
词语解释:烟叶  拼音:yān yè
(1).烟雾中的树叶。 唐 钱起 《蓝上采石芥寄前李明府》诗:“隔溪烟叶小,覆石雪花舒。” 唐 白居易 《和令狐相公栽竹》:“烟叶朦朧侵夜色,风枝萧颯欲秋声。”
(2).烟草的叶子,为制造烟丝、烟卷的原料。 清 钱大昕 《村中记所见》诗:“日高编箔烘烟叶,雨歇携耞打豆萁。”
词语解释:烟峦  拼音:yān luán
亦作“烟峦”。 云雾笼罩的山峦。 唐 黄滔 《大唐福州报恩定光多宝塔碑记》:“或旬或朔,眷于粉堞之上;时行时止,卜於烟峦之堀。” 明 孙仁孺 《东郭记·遍国中》:“白云一片出烟峦,秋雨沾衣风帽宽。” 清 吴伟业 《送许尧文之官莆阳》诗:“ 乌石 烟峦列画图,双旌遥喜入名都。”
词语解释:烟帆  拼音:yān fān
亦作“烟帆”。 烟波中的帆船。 唐 卢栯 《和于中丞登越王楼作》:“云岛孤征雁,烟帆一叶舟。” 唐 皮日休 《新秋即事》诗之二:“乞求待得西风起,尽挽烟帆入 太湖 。”
词语解释:烟楼  拼音:yān lóu
亦作“烟楼”。
(1).耸立于烟云中之高楼。 唐 李峤 《奉和幸韦嗣立山庄侍宴应制》:“石磴平黄陆,烟楼半紫虚。”
(2).烟囱。 宋 苏轼 《与陈季常书》之十六:“在 定 日作《松醪赋》一首,今写寄 择 等,庶以发后生妙思,着鞭一跃,当撞破烟楼也。”
词语解释:烟溪  拼音:yān xī
烟雾笼罩的溪谷。 唐 钱起 《玉山东溪题李叟屋壁》诗:“霞景已斜照,烟溪方暝投。” 宋 张先 《御街行·送蜀客》词:“画舫横倚烟溪半,春入 吴 山徧。”
词语解释:烟氛  拼音:yān fēn
亦作“烟氛”。
(1).燃烧所生的烟火气。古亦指燔柴祭天。 汉 王充 《论衡·顺鼓》:“《尚书大传》曰:烟氛郊社不修,山川不祝,风雨不时,霜雪不降,责於天公。” 萧军 《五月的矿山》第一章:“所有的烟囱,有的犹如一只巨大的炭笔,正在用那浓浓的烟氛绘染着天壁。” 萧红 《牛车上》:“那短小的烟管,顺着风时时送着烟氛。”
(2).烟霭云雾。 南朝 梁 江淹 《草木颂·杉》:“长入烟氛,永参鸞螭。” 唐 崔日用 《奉和立春游苑迎春应制》:“乘时迎气正璿衡, 灞滻 烟氛向晚清。” 唐 杨炯 《送李庶子致仕还洛》诗:“原野烟氛匝,关 河 游望赊。”
(3).烽烟。指战乱或战争形势。 太平天囯 洪秀全 《时势》诗:“近世烟氛大不同,知天有意启英雄。”
词语解释:烟竹  拼音:yān zhú
竹林;竹子。因竹林多雾气,故称。 唐 孙逖 《宴越府陈法曹西亭》诗:“雪梅初度腊,烟竹稍迎曛。” 唐 李肇 《唐国史补》卷下:“﹝ 李舟 ﹞尝得村舍烟竹,截以为笛。” 唐 郑谷 《宣义里舍冬暮自贻》诗:“满眼尘埃驰騖去,独寻烟竹翦渔竿。”
词语解释:烟气  拼音:yān qì
亦作“烟气”。
(1).云烟雾气。《宋书·符瑞志上》:“ 鲁哀公 十四年, 孔子 夜梦三槐之间, 丰沛 之邦,有赤烟气起。” 唐 宋之问 《春日芙蓉园侍宴应制》诗:“烟气笼青阁,流文荡画桥。” 唐 元稹 《生春》诗之四:“星围分暗陌,烟气满晴风。”
(2).燃烧时产生的烟火气。 唐 崔立之 《南至隔仗望含元殿香炉》诗:“隔仗炉光出,浮霜烟气翻。” 宋 王銍 《默记》卷中:“小説载 江 南大将获 李后主 宠姬者,见灯輒闭目,云:‘烟气。’易以蜡烛,亦闭目,云:‘烟气愈甚。’”《宋史·外国传六·高昌》:“ 北廷 北山 中出硇砂,山中尝有烟气涌起,无云雾,至夕光燄若炬火。”
(3).特指吸烟时散发的气味。《花月痕》第四六回:“于是弁者环者,流目于灯光烟气之中,歌人舞人,摩肩於丰酒繁肴之地。” 瞿秋白 《饿乡纪程》十三:“就是船上也是污泥痰秽,烟气迷闷。”
词语解释:烟焰  拼音:yān yàn
亦作“烟焰”。 烟和火焰。 唐 张谓 《长沙失火后戏题莲花寺》诗:“楼殿纵随烟焰去,火中何处出莲花?” 宋 王明清 《挥麈后录》卷五:“我即其人,脱身烟焰,至于今日。” 鲁迅 《伪自由书·现代史》:“还有将纸塞在嘴巴里点上火,从嘴角鼻孔里冒出烟焰。”
烟与火焰。《北史·来护儿传》:“ 护儿 乃以轻舸数百,直登江岸,袭破其营,因纵火,烟燄张天。”《新五代史·前蜀世家·王建》:“ 李昌符 焚栈道,栈道几断。 建 控 僖宗 马,冒烟燄中过,宿坂下。”
词语解释:烟棹  拼音:yān zhào
亦作“烟棹”。 指烟波中的小舟。 唐 司空图 《淅川》诗之二:“从他烟棹更南去,休向津头问去程。” 宋 苏轼 《僧圆泽传》:“﹝牧童﹞又歌曰:‘身前身后事茫茫,欲话因缘恐断肠。 吴越 山川寻已遍,却回烟棹上 瞿塘 。’”
词语解释:烟脂  拼音:yān zhī
亦作“烟脂”。 见“ 烟支 ”。
词语解释:烟支  拼音:yān zhī
亦作“ 烟脂 ”。亦作“烟支”。亦作“烟肢”。亦作“烟脂”。
(1).即胭脂。色红。妇女用以饰容。《史记·匈奴列传》“后有所爱閼氏” 司马贞 索隐引 晋 习凿齿 《与燕王书》:“山下有红蓝,足下先知不?北方人探取其花染緋黄,挼取其上英鲜者作烟肢,妇人将用为颜色。” 唐 元稹 《春六十韵》:“腻粉梨园白,烟脂桃径红。” 宋 程大昌 《演繁露·烟脂》:“此时未有烟脂,故但施朱为红也,烟脂出自虏地。” 明 张萱 《疑耀·燕脂》:“有一説,‘燕脂’作‘烟支’。 唐睿宗 女 代国长公主 ,少尝作烟支,弃子于阶,后乃丛生成树,公主叹曰:‘人生能几,我初笄,尝为烟支,弃其子,今成树,阴映琐闈,人岂不老乎?’”参见“ 燕2脂 ”、“ 燕2支 ”。
(2).指妇女。 清 吴锡麒 《一半儿·西湖晓泛》曲:“回峯醉塔傍烟支, 宋嫂 鱼羹出釜迟, 西子 晓粧临镜时。”
词语解释:烟寺  拼音:yān sì
烟雾缭绕的寺庙。 宋 陆游 《晚行舍北》诗:“东村隔烟寺,杳杳送鐘声。”
词语解释:烟霞侣  拼音:yān xiá lǚ
亦作“烟霞侣”。
(1).与山水结成伴侣。喻性好山水。 唐 白居易 《祇役骆口因与王质夫同游秋山偶题》诗:“石拥百泉合,云破千峯开;平生烟霞侣,此地重徘徊。”
(2).指游山玩水的伴侣。 清 孙枝蔚 《清明日泛舟城北》诗:“素心能几人?经年成间阻。今日鶯花前,重聚烟霞侣。”
(3).指山林隐士。 唐 丘丹 《奉酬韦苏州使君》诗:“久作烟霞侣,暂将簪组亲。”
词语解释:烟容  拼音:yān róng
亦作“烟容”。
(1).云雾弥漫的景色。 唐 孟浩然 《游凤林寺西岭》诗:“烟容开远树,春色满幽山。” 唐 张祜 《题陆敦礼山居伏牛潭》诗:“日彩沉青壁,烟容静碧潭。” 元 刘因 《横翠楼赋》序:“朝暉夕阴,烟容雨态,如万物供四时而无穷也。”
(2).旧时多指吸食鸦片烟者焦黄憔悴的脸色。 茅盾 《霜叶红似二月花》二:“ 黄姑爷 喝过几杯酒,脸上带几分酡红,倒把他的烟容盖住,也显得神采颇为俊逸。” 曹禺 《日出》第四幕:“ 胡四 烟容满面,一脸油光。”
词语解释:烟郊  拼音:yān jiāo
亦作“烟郊”。 月色朦胧或烟雾弥漫的郊野。 唐 王泠然 《初月赋》:“望頽阳之西落,见微月之孤生;出烟郊而漫漫,映江浦之亭亭。” 唐 李白 《归石门旧居》诗:“将欲辞官挂帆去,离魂不散烟郊树。” 唐 温庭筠 《寒食日作》诗:“自有玉楼芳意在,不能骑马度烟郊。”
词语解释:烟屿  拼音:yān yǔ
亦作“烟屿”。 烟雾弥漫的小岛。 唐 张九龄 《湘中作》诗:“烟屿宜春望,林猿莫夜听。” 唐 杜牧 《后池泛舟送王十秀才》诗:“夕风飘度曲,烟屿隐行舟。”
词语解释:烟煤  拼音:yān méi
亦作“烟煤”。
(1).凝结于建筑物或器物上的烟尘。 唐 李肇 《唐国史补》卷中:“屋柱烟煤之下,见字数行,拂而视之,乃其父遗跡。” 金 元好问 《萧斋》诗:“烟煤两椽屋,因公名字新。” 鲁迅 《且介亭杂文末编·女吊》:“ 绍兴 煮饭,多用铁锅,烧的是柴或草,烟煤一厚,火力就不灵了。”
(2).指灰烬。《儒林外史》第十六回:“乡间失火,又不知救法,水次又远,足足烧了半夜,方才渐渐熄了。稻场上都是烟煤。”
(3).指使化为灰烬。 宋 王禹偁 《续戒火文》:“如此则除害於六合,防灾於四邻,又乌有煨烬万国而烟煤兆人者哉!”
(4).灰黑色的颜料。古代妇女用以画眉。 明 陈汝元 《红莲债》第三折:“一壁厢轻调金粉,一壁厢细和烟煤;点点的露滴蔷薇匀玉脸,淡淡的云横杨柳画青眉。” 清 和邦额 《夜谭随录·梁生》:“眉修矣,烟煤之所画也;眼媚矣,黑白不甚分也。”
(5).即煤烟,黑烟。 元 狄君厚 《介子推》第四折:“闹垓垓火块纵横,急穰穰烟煤乱滚。”
(6).煤的一种。燃烧时冒烟。暗黑而有光泽,质地较细,含碳量较低。除用作燃料外,也可以炼焦。
词语解释:烟条  拼音:yān tiáo
烟柳枝条。 唐 张旭 《柳》诗:“濯濯烟条拂地垂,城边楼畔结春思。” 唐 王涯 《游春词》:“ 曲江 緑柳变烟条,寒谷冰随暖气消。” 唐 陆龟蒙 《奉酬袭美病中见寄》诗:“早晚却还巖下电,共寻芳径结烟条。”参见“ 烟柳 ”。
词语解释:烟柳  拼音:yān liǔ
亦作“烟柳”。 烟雾笼罩的柳林。亦泛指柳林、柳树。 唐 张仲素 《春游曲》之一:“烟柳飞轻絮,风榆落小钱。” 宋 惠洪 《青玉案·和贺方回韵》词:“緑槐烟柳长亭路,恨取次分离去,日永如年愁度。” 元 张可久 《小桃红·春深》曲:“一汀烟柳锁春宵,添得杨花闹。” 清 沉雄 《金明池·秣陵怀古》词:“最伤心,烟柳 臺城 ,儘巷口 乌衣 ,兴亡难诉。”
词语解释:烟客  拼音:yān kè
亦作“烟客”。
(1).仙人。《文选·江淹〈杂体诗·效郭璞‘游仙’〉》:“渺然万里游,矫掌望烟客。” 吕延济 注:“烟客,仙人也。” 唐 吴筠 《游仙》诗之一:“玉楼互相暉,烟客何秀颖。”
(2).道士。 唐 钱起 《山居新种花药与道士同游赋诗》:“杖策携烟客,满袖掇芳蕤。”
(3).隐士。 清 叶廷琯 《鸥陂渔话·沉尚书生祠》:“晚年许建生祠,塐像……赐楹帖曰:‘玉皇案吏今烟客,天子门生更故人。’皆出御笔。”
词语解释:烟径  拼音:yān jìng
烟雾蒙蒙的小路。 唐 陆龟蒙 《奉和袭美卧疾感春见寄》:“烟径水涯多好鸟,竹牀蒲椅但高僧。” 唐 张乔 《题宣州开元寺》诗:“谁家烟径长莓苔,金碧虚栏竹上开。”
词语解释:烟丝  拼音:yān sī
亦作“烟丝”。
(1).指细长的杨柳枝条。 唐皇甫松 《杨柳枝》诗:“春入行宫映翠微, 玄宗 侍女舞烟丝。” 清 纳兰性德 《蝶恋花》词之二:“欲倩烟丝遮别路,重杨那是相思树。”参见“ 烟柳 ”。
(2).吸烟时喷出的烟缕。 胡也频 《到莫斯科去》十:“ 徐大齐 又进来了,在手指间挟着一枝雪茄烟……吸着烟,吐着烟丝。”
(3).烟叶加工后切成的细丝。
词语解释:烟柳  拼音:yān liǔ
亦作“烟柳”。 烟雾笼罩的柳林。亦泛指柳林、柳树。 唐 张仲素 《春游曲》之一:“烟柳飞轻絮,风榆落小钱。” 宋 惠洪 《青玉案·和贺方回韵》词:“緑槐烟柳长亭路,恨取次分离去,日永如年愁度。” 元 张可久 《小桃红·春深》曲:“一汀烟柳锁春宵,添得杨花闹。” 清 沉雄 《金明池·秣陵怀古》词:“最伤心,烟柳 臺城 ,儘巷口 乌衣 ,兴亡难诉。”
词语解释:烟姿  拼音:yān zī
亦作“烟姿”。 轻盈美好的姿态。 唐 冯贽 《云仙杂记》卷二:“ 袁丰 居宅后,有六株梅,开时……﹝ 丰 ﹞嘆曰:‘烟姿玉骨,世外佳人,但恨无倾城笑耳。’”
词语解释:烟虹  拼音:yān hóng
云天中的彩虹。 南朝 宋 鲍照 《望孤石》诗:“蚌节流綺藻,辉石乱烟虹。” 唐 常建 《湖中晚霁》诗:“烟虹落镜中,树木生天际。” 唐 李白 《东武吟》:“君王赐颜色,声价凌烟虹。”
词语解释:烟清  拼音:yān qīng
烟尘澄清。指战乱平息。 唐 黄滔 《祭陈侍御峤文》:“ 岷峨 岁改, 岐雍 烟清。”
词语解释:烟火气  拼音:yān huǒ qì
亦作“烟火气”。
(1).烧煮食物的气味。 吴运铎 《把一切献给党·转移》:“我俩跑进去,想找些吃的。屋里却一点烟火气也没有。” 师陀 《寒食节》:“老邻居也就起来,将一明两暗的前书房弄得乱糟糟, 关 家大宅的一角又有了烟火气。”
(2).指尘俗习气。 宋 马令 《南唐书·孙鲂传》:“﹝ 李建勋 ﹞以 魴 诗詰之, 彬 曰:‘此非有风雅製度,但得人间烟火气多尔。’” 清 刘献廷 《广阳杂记》卷二:“ 长沙小西门 外,望两岸居人,虽竹篱茅屋,皆清雅淡远,絶无烟火气。”
词语解释:烟岑  拼音:yān cén
云雾缭绕的峰峦。 唐 宋之问 《太平公主山池赋》:“烟岑水涯,繚绕逶迤。” 南唐 李中 《送汪涛》诗:“花飞当野渡,猿叫在烟岑。” 宋 陈造 《都梁诗》之五:“短篱循石磵,老屋枕烟岑。”
词语解释:烟驾  拼音:yān jià
传说神仙以云为车,故称。《文选·江淹〈杂体诗·效谢庄“郊游”〉》:“云装信解黻,烟驾可辞金。” 李善 注:“烟驾,烟车也。” 唐 陈子昂 《题李三书斋》诗:“还丹应有术,烟驾共君乘。” 唐 吴筠 《登北固山望海》诗:“愿言策烟驾,縹緲寻 安期 。”
词语解释:烟雪  拼音:yān xuě
亦作“烟雪”。 烟雾般的飞雪。 唐 杜甫 《韦讽录事宅观曹将军画马图》诗:“其餘七匹亦殊絶,迥若寒空动烟雪。” 唐 刘长卿 《寄许尊师》诗:“独上云梯入翠微,濛濛烟雪映巖扉。” 清 屈大均 《紫萸香慢·送雁》词:“正有无边烟雪,与鲜飈千里,送度 长城 。”
词语解释:烟幕  拼音:yān mù
亦作“烟幕”。
(1).军事上应用化学药剂造成的能发生遮蔽效果的浓厚烟雾。 魏巍 《东方》第五部第一章:“敌人已经放了烟幕。”
(2).农业上为防止霜冻燃烧某些燃料或化学物质而造成的浓厚的烟雾。
(3).比喻掩盖真相或本意的言行。 邹韬奋 《我们对于国事的态度和主张》:“﹝ 日本 帝国主义者﹞散布各种烟幕,采取一切手段,促成 中国 内部的分裂。” 郭沫若 《天地玄黄·序〈苏德大战史〉》:“ 苏美 之间的第三次世界大战的叫嚣是烟幕,那种战争在实际上要发生的危险是并不存在的。” 曹靖华 《飞花集·窃火者》:“当时他对这种以‘胡译’、‘乱译’为‘顺译’的烟幕,是大力扫荡的。”
词语解释:烟绵  拼音:yān mián
亦作“ 烟緜 ”。 连绵。 唐 宋之问 《送赵司马赴蜀州》诗:“饯子西南望,烟緜 剑道 微。” 宋 梅尧臣 《览翠亭记》:“近则草树之烟緜,溪水之澄鲜……有趣若此,乐亦由人。” 元 吾丘衍 《桃花雨乐府》:“蝶飞不湿烟绵路, 吴 娥怨涩鸞阶步。”
词语解释:烟涛  拼音:yān tāo
亦作“烟涛”。 烟波。 唐 李白 《梦游天姥吟留别》:“海客谈 瀛洲 ,烟涛微茫信难求。” 唐 黄滔 《送人往苏州觐其兄》诗:“ 闔閭城 外 越 江头,两地烟涛一叶舟。” 明 高启 《题陈节妇》诗:“去时岂惜千金躯?烟涛竟没珊瑚树。”
共355,分5页显示   1  2  3  4  5 下一页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