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字词组
词语解释:烝烝 拼音:zhēng zhēng
(1).美盛貌;兴盛貌。《诗·鲁颂·泮水》:“烝烝皇皇,不吴不扬。” 毛 传:“烝烝,厚也。” 马瑞辰 通释:“皇皇为美,推之烝烝,亦当为美。” 明 方孝孺 《胡夫人范氏墓碣铭》:“始终一德,靡懈俭勤。百口烝烝,率之以身。” 章炳麟 《致南京参议会论建都书》:“北方文化已衰,幸有首都,为衣冠所辐凑,烝烝丕变。”
(2).谓孝德之厚美。《书·尧典》:“父顽,母嚚、 象 傲,克谐,以孝烝烝,乂不格姦。” 王引之 《经义述闻·尚书上》:“谓之烝烝者,言孝德之厚美也。”《后汉书·马融传》:“皇太后体 唐尧 亲九族篤睦之德,陛下履 有虞 烝烝之孝。” 唐 吴兢 《贞观政要·封建》:“爱敬烝烝,劳而不倦, 大舜 之孝也。” 宋 司马光 《上两宫疏》:“皇帝至性烝烝,哀以执丧,恭以致养,日夜忧劳,以成疾疹。”
(3).纯一宽厚貌。《史记·酷吏列传序》:“ 汉 兴,破觚而为圜,斵雕而为朴,网漏於吞舟之鱼,而吏治烝烝,不至於姦,黎民艾安。”《后汉书·吴祐史弼等传论》:“ 吴季英 视人畏伤,发言烝烝,似夫儒者;而怀愤激扬,折让权枉,又何壮也!” 李贤 注:“烝烝,犹仍也。”《世说新语·规箴》“ 孙休 好射雉” 刘孝标 注引 晋 薛莹 《条列吴事》:“ 休 在位烝烝,无有遗事,唯射雉可讥。”
(4).热气升腾貌。 宋 韩驹 《食笋》诗:“烝烝沸鼎中,乱下白玉片。”词语解释:黎烝 拼音:lí zhēng
亦作“ 黎蒸 ”。 黎民,众民。《史记·司马相如列传》:“正阳显见,觉寤黎烝。” 晋 陆机 《答贾谧》诗:“伊昔有皇,肇济黎烝。” 唐 刘禹锡 《论废楚州营田表》:“取其田蓄,授彼黎蒸。” 宋 王安石 《同王浚贤良赋龟》:“残民灭国递争夺,有此乃敢司黎烝。”词语解释:享烝 拼音:xiǎng zhēng
冬季祭祀宗庙。《周礼·夏官·大司马》:“入献禽以享烝。” 郑玄 注:“入又以禽祭宗庙。” 孙诒让 正义:“凡冬祭宗庙通谓之烝。此亦因田猎而献禽,非正祭也。”词语解释:大烝 拼音:dà zhēng
祭名。冬时祭先王,以功臣配享。《周礼·夏官·司勋》:“凡有功者,铭书於王之大常,祭於大烝,司勋詔之。” 郑玄 注:“死则於烝先王祭之。” 明 归有光 《宋史论赞·赵普》:“佐 宋 收藩镇之权,解苛暴之令,立三百年忠厚之基,号为元臣,列于大烝,斯无忝矣。”词语解释:藜烝 拼音:lí zhēng
见“ 藜蒸 ”。
词语解释:藜蒸 拼音:lí zhēng
亦作“ 藜烝 ”。 采藜的嫩叶蒸熟为食。多指粗劣之食。 汉 王符 《潜夫论·实贡》:“夫説粱饭食肉,有好於面目,而不若糲粢藜烝之可食於口也。”《梁书·处士传·诸葛璩》:“事亲有啜菽之窶,就养寡藜蒸之给。”词语解释:炎烝 拼音:yán zhēng
见“ 炎蒸 ”。
词语解释:炎蒸 拼音:yán zhēng
亦作“ 炎烝 ”。
(1).暑热熏蒸。 北周 庾信 《奉和夏日应令》:“五月炎烝气,三时刻漏长。” 唐 杜甫 《热》诗之三:“歘翕炎蒸景,飘颻征戍人。” 宋 柳永 《玉山枕》词:“当是时, 河朔 飞觴,避炎蒸,想风流堪继。” 清 吴伟业 《雁门尚书行》:“六月炎蒸驱万马,二 崤 风雨断千山。”
(2).指炎热地区。 明 吴承恩 《赠冯南淮比部谪茂名》诗:“昨日尚书郎,今日投炎蒸。”词语解释:肴烝 拼音:yáo zhēng
谓切肉为块,升之于俎。《国语·周语中》:“亲戚宴饗,则有餚烝。” 韦昭 注:“餚烝,升体解节折之俎也,谓之折俎。”词语解释:饮烝 拼音:yǐn zhēng
亦作“ 饮蒸 ”。 古礼之一。农事完毕,君臣会宴于太学。《礼记·月令》:“﹝孟冬之月﹞是月也,大饮烝。” 郑玄 注:“十月农功毕,天子、诸侯与其羣臣饮酒於大学,以正齿位……烝谓有牲体为俎也。”《吕氏春秋·孟冬纪》:“是有也,大饮蒸。”词语解释:蠲烝 拼音:juān zhēng
谓洁身进于善。《书·多方》:“图厥政,不蠲烝,天惟降时丧。” 孔 传:“ 紂 谋其政,不絜进于善。” 清 侯方域 《告井神文》:“不忝蠲烝,以告神歆。”词语解释:全烝 拼音:quán zhēng
古代祭祀时,把整头牲畜作为祭品放在俎上奉祭,称为全烝。《国语·周语中》:“王召 士季 曰:‘子弗闻乎,禘郊之事,则有全烝。’” 韦昭 注:“全烝,全其牲体而升之。” 宋 赵与时 《宾退录》卷七:“若禘祭宗庙,郊祭天地,全其牲体而升於俎,则谓之全烝。”词语解释:上烝 拼音:shàng zhēng
与母辈通奸。 清 恽敬 《相鼠说》:“自好乐至於上烝旁报,自争权至於刦主迁后。”词语解释:黔烝 拼音:qián zhēng
黔首烝黎。指老百姓。 明 夏完淳 《有人此有土》:“大抵以休民为首,勤其百年之计,因之黔烝休乂,畋宅孪兴耳。”词语解释:殽烝 拼音:yáo zhēng
亦作“ 殽脀 ”。 指将煮熟牲体节解,连肉带骨放在俎上,以享宾客。《仪礼·特牲馈食礼》:“众宾及众兄弟、内宾宗妇、若有公有司私臣,皆殽脀。”《左传·宣公十六年》:“ 晋侯 使 士会 平王室, 定王 享之, 原襄公 相礼,殽烝。” 杜预 注:“烝,升也,升殽於俎。” 宋 赵与时 《宾退录》卷七:“‘享有体荐,宴有折俎’……折俎谓体解节折,升之於俎,物皆可食,所以示慈惠,亦谓之殽烝。”词语解释:林烝 拼音:lín zhēng
亦作“ 林蒸 ”。 君主的别称。《尔雅·释诂上》:“林烝……君也。” 邢昺 疏:“林者,《説文》云平地有丛木曰林。烝者,《左传》云天生烝民,树之以君而司牧之。然则人物之众必立君长以司牧之,故以林烝为君也。” 唐 李堪然 《太子少傅窦希瑊神道碑》:“环耀魄而布阴阳,佐林蒸而平水土。” 章炳麟 《訄书·平等难》:“古者谓君曰林烝,其义为群,此以知人君与烝民等,其义诚大彰明较箸也。”词语解释:淫烝 拼音:yín zhēng
淫乱。烝,指与上辈淫乱。 曹亚伯 《武昌革命真史·宣布满清罪状檄》:“胡酋以盗嫂为美谈,以淫妹为法制。其他淫烝,史不絶书。”一本作“ 淫蒸 ”。词语解释:房烝 拼音:fáng zhēng
古代祭祀时以牲之半解之体升于大俎。烝,升。《国语·周语中》:“禘郊之事,则有全烝;王公立飫;则有房烝;亲戚宴饗,则有餚烝。” 韦昭 注:“房,大俎也。《诗》云:‘籩豆大房’,谓半解其体,升之房也。” 宋 赵与时 《宾退录》卷七:“享有体荐,宴有折俎。体荐谓半解其体,而荐之,设几而不倚……亦谓之房烝。”词语解释:歊烝 拼音:xiāo zhēng
亦作“ 歊蒸 ”。
(1).气升腾貌。《汉书·扬雄传下》:“ 泰山 之高不嶕嶢,则不能浡滃云而散歊烝。” 颜师古 注:“歊烝,气上出也。” 汉 陈琳 《大暑赋》:“土润溽以歊烝,时淟涊以溷浊。”《文选·张华〈励志〉诗》:“土积成山,歊蒸鬰冥。” 李周翰 注:“云雾气貌。”
(2).炎热。 唐 刘禹锡 《楚望赋》:“曦赫歊蒸,阳极反阴。” 宋 李纲 《寓轩记》:“自春徂夏,气候歊蒸。”词语解释:祫烝 拼音:xiá zhēng
祫祭与烝祭。烝,宗庙冬祭。参见“ 祫禘 ”。
词语解释:祫禘 拼音:xiá dì
古代王者祭先祖之大礼。《礼记·王制》:“天子犆礿,祫禘,祫尝,祫烝。” 清 王夫之 《张子正蒙注·王禘》:“祫禘云者,据 夏 商 而言,祫禘、祫尝、祫烝,谓随之时可并行祫祭。”词语解释:孝烝 拼音:xiào zhēng
孝忱,孝顺的情意。《隶释·汉高阳令杨著碑》:“頎甫,班爵,方授银符,闻母氏疾病,孝烝内发,醳荣投黻,步出城寺。”词语解释:炊烝 拼音:chuī zhēng
烧火煮饭。《法苑珠林》卷二十:“妇事夫当有五事……二者,夫出不在,当炊烝,扫除待之。”词语解释:熏烝 拼音:xūn zhēng
亦作“ 熏蒸 ”。 气、味升腾或散发。《墨子·节用中》:“逮夏,下润湿,上熏烝,恐伤民之气,于是作为宫室而利。”《汉书·王莽传中》:“或光自上復於下,流为乌,或黄气熏烝,昭耀章明,以著 黄 虞 之烈焉。” 宋 秦观 《汝水涨溢说》:“ 汝水 涨溢,城堞危险,湿气熏蒸,殆与 吴 越 间不异。” 王统照 《号声·沉船》:“在酒味与烟气的熏蒸中,老主人问了:‘你去了这几天是过海送他们去吧?’”词语解释:熊烝 拼音:xióng zhēng
蒸熟的熊肉。《南史·陈显达传》:“后御膳不宰牲, 显达 上熊烝一盘,上即以充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