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韵字: 或选择韵部:
(2011-11-5)
共127,分2页显示   1  2 下一页
末字词组
秉烛花烛光烛金莲烛宵烛兼烛膏烛油烛
玉烛孤烛衔烛继烛朝烛三条烛北烛猛烛
灯烛莲烛风前烛香烛插烛炬烛旁烛翠烛
剪烛调玉烛烛烛龙烛田烛天烛金花烛花蜡烛
画烛风烛桦烛炳烛洞烛脂烛慧烛荧烛
明烛官烛萤烛举烛薛烛遗烛玄烛贯烛
蜡烛照烛凤烛犀烛桂烛蕡烛蜜烛发烛
刻烛高烛传烛跋烛桕烛法烛游烛调烛
华烛宫烛火烛智烛电烛星烛炎烛仙音烛
转烛笼烛椽烛寿烛辉烛纸烛炯烛镜烛

词语解释:秉烛  拼音:bǐng zhú
谓持烛以照明。 唐 孟浩然 《春初汉中漾舟》诗:“良会难再逢,日入须秉烛。” 宋 梅尧臣 《送道损司门》诗:“朝看不足暮秉烛,何暇更寻桃与杏。”《三国演义》第七七回:“起坐内室,秉烛看书。”《红楼梦》第一一四回:“丫头秉烛伺候。”
词语解释:玉烛  拼音:yù zhú
(1).谓四时之气和畅。形容太平盛世。《尸子》卷上:“四气和,正光照,此之谓玉烛。”《尔雅·释天》:“四气和谓之玉烛。” 郭璞 注:“道光照。” 邢昺 疏:“道光照者,道,言也;言四时和气,温润明照,故曰玉烛。” 晋 葛洪 《抱朴子·明本》:“玉烛表昇平之徵,澄醴彰德洽之符。” 元 雅琥 《上执政四十韵》:“玉烛调元气,金枢运大钧。” 清 孔尚任 《桃花扇·设朝》:“金甌仍未缺,玉烛又新调。”
(2).烛的美称。 唐僖宗 宫人《金锁》诗:“玉烛製袍夜,金刀呵手裁。” 前蜀 花蕊夫人 《宫词》之六七:“昭仪侍宴足精神,玉烛抽看记饮巡。”
(3).比喻目光。 唐 曹唐 《病马》诗之一:“四蹄不凿金砧裂,双眼慵开玉烛斜。”
(4).乐律名。《隋书·律历志上》:“黄钟:包育、含微、帝德……玄中、玉烛、调风。右黄钟一部,三十四律。”《旧唐书·音乐志三》:“黄钟既陈玉烛,红粒方殷稔岁。”
词语解释:灯烛  拼音:dēng zhú
(1).指用油脂作燃料的照明物。《汉书·刘向传》:“ 秦始皇帝 葬於 驪山 之阿……石槨为游馆,人膏为灯烛。”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勉学》:“﹝ 刘綺 ﹞家贫,灯烛难办,常买荻,尺寸折之,燃明夜读。” 宋 苏轼 《石恪画维摩颂》诗:“譬如油蜡作灯烛,不以火点终不明。”
(2).灯火;灯光。 宋 周密 《武林旧事·元夕》:“花边水际,灯烛灿然。” 元 无名氏 《刘弘嫁婢》第三折:“我则见灯烛下披袍秉笏,立於我面前。” 巴金 《雾》一:“在旅馆里灯烛辉煌。”
词语解释:剪烛  拼音:jiǎn zhú
语出 唐 李商隐 《夜雨寄北》诗:“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 巴山 夜雨时。”后以“剪烛”为促膝夜谈之典。 清 吴伟业 《吴门遇刘雪舫》诗:“当时听其语,剪烛忘深更。”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连琐》:“与谈诗文,慧黠可爱。剪烛西窗,如得良友。”
词语解释:画烛  拼音:huà zhú
有画饰的蜡烛。 唐 李峤 《烛》诗:“兔月清光隐,龙盘画烛新。” 宋 周邦彦 《红罗袄·秋悲》词:“画烛寻欢去,羸为载愁归。”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巧娘》:“一丽人坐石上,双鬟挑画烛,分侍左右。”
词语解释:明烛  拼音:míng zhú
(1).古时祭祀用的烛。《周礼·秋官·司烜氏》:“以共祭祀之明齍、明烛,共明水。”
(2).明亮的烛。《楚辞·招魂》:“兰膏明烛,华鐙错些。” 南朝 宋 谢惠连 《雪赋》:“燎薰鑪兮炳明烛,酌桂酒兮扬清曲。” 毛泽东 《送瘟神》诗之二:“借问瘟君欲何往,纸船明烛照天烧。”
(3).明亮地照耀。 清 姚鼐 《登泰山记》:“苍山负雪,明烛天南。”
(4).引申为明察。 孙中山 《大总统劝告北军将士文》:“我诸同胞如不明烛几先,即时反正,他日者大功既定,効用无门,岂不可惜!”
词语解释:蜡烛  拼音:là zhú
蜡制的照明用品。通常做成圆柱形,中有棉纱芯,燃点纱芯以发光。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雅量》:“ 周仲智 饮酒醉……举蜡烛火掷 伯仁 。 伯仁 笑曰:‘阿奴火攻,固出下策耳!’” 宋 汤恢 《倦寻芳》词:“餳簫吹暖,蜡烛分烟,春思无限。” 茅盾 《陀螺》五:“从早晨就供在客堂内长桌上的一对红而且粗的蜡烛已经明晃晃地点着了。”
词语解释:刻烛  拼音:kè zhú
(1).《南史·王僧孺传》:“ 竟陵王 子良 尝夜集学士,刻烛为诗,四韵者则刻一寸,以此为率。 文琰 曰:‘顿烧一寸烛,而成四韵诗,何难之有。’”后因以喻诗才敏捷。 唐 潘述 《水堂送诸文士戏赠潘丞联句》:“诗教刻烛赋,酒任连盘酌。” 宋 秦观 《同子瞻端午日游诸寺》诗:“愧无刻烛敏,续此金玉音。” 明 李东阳 《原博席上用击鼓催花令戏成一首》:“未夸刻烛多才思,一遍须教八韵成。” 谢觉哉 《赠沉衡老》诗:“驾游尚可腾空去,联句犹能刻烛工。”
(2).古人刻度数于烛,烧以计时。 南朝 梁 庾肩吾 《奉和春夜应令》:“烧香知夜漏,刻烛验更筹。”
词语解释:华烛  拼音:huá zhú
(1).光彩映照。
(2).华美的烛火。 三国 魏 曹植 《七启》:“华烛烂,幄幙张,动朱脣,发清商。” 唐 鲍溶 《杂歌谣辞·李夫人歌》:“璿闺羽帐华烛陈,方士夜降夫人神。” 宋 辛弃疾 《满江红·和杨民瞻送祐之弟还侍浮梁》词:“珠泪争垂华烛暗,雁行欲断哀筝切。”
(3).旧时结婚所用的画有彩饰的蜡烛。借指婚礼。《剪灯馀话·洞天花烛记》:“丈人读既,称嘆再三,遂留宿,以光华烛之会。”
词语解释:转烛  拼音:zhuǎn zhú
风摇烛火。用以比喻世事变幻莫测。 唐 杜甫 《佳人》诗:“世情恶衰歇,万事随转烛。” 清 何琇 《樵香小记·转烛》:“乃知富贵贫贱,有如转烛。” 郑振铎 《黄公俊之最后》:“世上事情如转烛,人间哀乐苦迴轮。”
词语解释:花烛  拼音:huā zhú
(1).犹彩烛。旧多用于结婚的新房中,上面多用龙凤图案等做装饰,故称。 南朝 梁简文帝 《咏人弃妾》:“昔时娇玉步,含羞花烛边。” 唐 封演 《封氏闻见记·花烛》:“近代婚嫁有障车、下壻、却扇,及观花烛之事……上自皇室,下至士庶,莫不皆然。” 宋 吴自牧 《梦粱录·嫁娶》:“新人下车……以数妓女执莲炬花烛,导前迎引。”
(2).指结婚。《儒林外史》第十回:“两公子就托 陈和甫 选定花烛之期。”参见“ 花烛夜 ”。
词语解释:花烛夜  拼音:huā zhú yè
谓新婚之夜。 南朝 梁 何逊 《看伏郎新婚》诗:“何如花烛夜,轻扇掩红粧。”《京本通俗小说·志诚张主管》:“花烛夜过了, 张员外 心下喜欢;小夫人心中不乐。”
词语解释:孤烛  拼音:gū zhú
独燃的蜡烛。 南朝 梁 江淹 《铜爵妓》诗:“清夜何湛湛,孤烛映兰幕。抚影愴无从,惟怀忧不薄。” 唐 徐彦伯 《孤烛叹》诗:“切切夜闺冷,微微孤烛然。玉盘红泪滴,金烬彩光圆。” 明 沉周 《二月八日过灵殿祥公房》诗:“门前见新月,步步踏松影。虚寮寂无风,已有孤烛耿。”
词语解释:莲烛  拼音:lián zhú
犹莲炬。 宋 刘克庄 《沁园春·寄竹溪》词:“道荒芜羞对,宫中莲烛;昏花难映,阁上藜光。” 金 周昂 《即事》诗:“南苑霓旌动繚墻,天街莲烛照脩廊。”
词语解释:调玉烛  拼音:diào yù zhú
谓四季气候调和;四时之气和畅。形容太平盛世。 唐 杜甫 《喜闻盗贼总退口号》之五:“今春喜气满乾坤,南北东西拱至尊。 大历 三年调玉烛, 玄元皇帝 圣云孙。” 仇兆鳌 注:“玉烛云孙,喜太平有象。”参见“ 玉烛 ”。
词语解释:玉烛  拼音:yù zhú
(1).谓四时之气和畅。形容太平盛世。《尸子》卷上:“四气和,正光照,此之谓玉烛。”《尔雅·释天》:“四气和谓之玉烛。” 郭璞 注:“道光照。” 邢昺 疏:“道光照者,道,言也;言四时和气,温润明照,故曰玉烛。” 晋 葛洪 《抱朴子·明本》:“玉烛表昇平之徵,澄醴彰德洽之符。” 元 雅琥 《上执政四十韵》:“玉烛调元气,金枢运大钧。” 清 孔尚任 《桃花扇·设朝》:“金甌仍未缺,玉烛又新调。”
(2).烛的美称。 唐僖宗 宫人《金锁》诗:“玉烛製袍夜,金刀呵手裁。” 前蜀 花蕊夫人 《宫词》之六七:“昭仪侍宴足精神,玉烛抽看记饮巡。”
(3).比喻目光。 唐 曹唐 《病马》诗之一:“四蹄不凿金砧裂,双眼慵开玉烛斜。”
(4).乐律名。《隋书·律历志上》:“黄钟:包育、含微、帝德……玄中、玉烛、调风。右黄钟一部,三十四律。”《旧唐书·音乐志三》:“黄钟既陈玉烛,红粒方殷稔岁。”
词语解释:风烛  拼音:fēng zhú
(1).风中之烛。《乐府诗集·相和歌辞十六·古辞〈怨诗行〉》:“天德悠且长,人命一何促,百年未几时,奄若风吹烛。”
(2).风中之烛易灭,后遂以“风烛”喻临近死亡的人或行将消灭的事物。 晋 王羲之 《题〈卫夫人笔阵图〉后》:“时年五十有三,或恐风烛奄及,遗教子孙耳。” 前蜀 韦庄 《哭同舍崔员外》诗:“池塘春草在,风烛故人亡。” 梁斌 《播火记》三:“可是老年到来的时候,黑发里要长出银丝,跟前没有一儿半女,怎么度过风烛的晚年呀?”
词语解释:官烛  拼音:guān zhú
公家供给、供官吏办公用的蜡烛。《初学记》卷二五引 三国 吴 谢承 《后汉书》:“ 巴祇 为 扬州 刺史,与客坐闇中,不然官烛。” 南朝 陈 徐陵 《谢敕赉烛盘尝答齐国移文启》:“方其宠锡,独有光前,官烛斯燃,更慙良史,宵光可学,乃会耆年。” 唐 杜甫 《台上》诗:“何须把官烛,似恼鬢毛苍。” 宋 周紫芝 《竹坡诗话》:“中有家问,即令灭官烛,取私烛閲书。閲毕,命秉官烛如初。” 清 赵翼 《七十自述》诗:“奎堂校士春蚕叶,官烛修书秋兔毫。”
词语解释:照烛  拼音:zhào zhú
照耀;照亮;照见。《后汉书·蔡邕传论》:“当 伯喈 抱钳扭,徙幽裔,仰日月而不见照烛,临风尘而不得经过,其意岂及语平日倖全人哉?”《梁书·诸夷传·林邑》:“送此五僧至寺,见像嘘欷涕泣,像便放光,照烛殿宇。” 清 刘大櫆 《送张闲中序》:“ 河 水自 河南 陕州 至 江 南之 宿迁 ,千有餘里,清可照烛鬚眉者,凡月餘日。”
词语解释:高烛  拼音:gāo zhú
(1).特长的蜡烛。 宋 苏轼 《海棠》诗:“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红楼梦》第五三回:“一路正门大开,两边阶下一色朱红大高烛,点的两条金龙一般。”
(2).高高映照。 闻一多 《神话与诗·说舞》:“响应着他们的热狂的,是那高烛云空的火光。”
词语解释:宫烛  拼音:gōng zhú
宫廷中所用的蜡烛。 唐 韩愈 《答张彻》诗:“梅花 灞水 别,宫烛 驪山 醒。” 宋 黄庭坚 《谢送碾壑源拣牙》诗:“中人传赐夜未央,雨露恩光照宫烛。” 元 虞集 《丁卯礼部考试次韵》之一:“三年重得同清夜,宫烛风帘见月高。”
词语解释:笼烛  拼音:lóng zhú
犹笼灯。 宋 曾巩 《冬夜即事》诗:“闻説丰年从此始,更回笼烛卷帘看。”
词语解释:光烛  拼音:guāng zhú
(1).照耀。 战国 鲁仲连 《遗燕将书》:“﹝ 管仲 ﹞兼三行之过而为 五霸 首,名高天下而光烛邻国。”
(2).犹明烛。 南朝 梁 何逊 《看伏郎新婚》诗:“何如光烛夜,轻扇掩红妆。”
词语解释:衔烛  拼音:xián zhú
(1).口含火炬。《楚辞·天问》“日安不到,烛龙何照” 汉 王逸 注:“言天之西北有幽冥无日之国,有龙衔烛而照之也。” 晋 陆机 《演连珠》之三八:“兰膏停室,不思衔烛之龙。” 隋 薛道衡 《和许给事善心戏场转韵》:“竟夕鱼负灯,彻夜龙衔烛。”
(2).指口含蜡烛。《旧唐书·西戎传·高昌》:“ 文泰 又献狗雌雄各一,高六寸,长尺餘,性甚慧,能曳马衔烛。”
词语解释:风前烛  拼音:fēng qián zhú
比喻残年。 唐 白居易 《归田》诗之三:“况吾行欲老,瞥若风前烛;孰能俄顷间,将心繫荣辱?”参见“ 风中秉烛 ”。
词语解释:烛烛  拼音:zhú zhú
形容月光明亮。《文选·苏武〈杂诗〉之四》:“烛烛晨明月,馥馥我兰芳。” 吕向 注:“烛烛,月光也。” 前蜀 韦庄 《捣练篇》:“月华吐艷明烛烛,青楼妇唱擣衣曲。” 明 何景明 《中秋十七夜留康德涵饮》诗之二:“嗟尔晨明月,烛烛安所求。”
词语解释:桦烛  拼音:huà zhú
用桦木皮卷成的烛。 唐 沉佺期 《和常州崔使君寒食夜》:“无劳秉樺烛,晴月在南端。” 宋 陆游 《雪夜感旧》诗:“ 江月亭 前樺烛香, 龙门阁 上驮声长。” 清 吴伟业 《赠吴永调》诗之一:“相逢万事从头问,樺烛三条见泪痕。” 吴翌凤 注:“《玉篇》:‘樺木皮可以为烛。’ 程大昌 《演繁露》:‘古烛未知用蜡,直以薪蒸,即是烧柴取明耳。或亦剥樺皮爇之。’”
词语解释:萤烛  拼音:yíng zhú
萤火和蜡烛。谓微弱之光。亦喻微力。 三国 魏 曹植 《求自试表》:“萤烛末光,增暉日月。” 晋 葛洪 《抱朴子·嘉遁》:“ 宣尼 入则 少卯 梟,犹震雷骇则鼛鼓咽,朝日出则萤烛幽也。”《晋书·刘颂传》:“臣受詔之日,喜惧交集,益思自竭,用忘其鄙,愿以萤烛,增暉重光。”
词语解释:凤烛  拼音:fèng zhú
(1).做成彩凤形的灯。因其点烛,故称。 宋 俞文豹 《清夜录》:“ 宣和 七年,预借元霄。时有謔词云……都门龙灯凤烛相照,只听得教坊杂剧欢笑。”
(2).借指萤火虫的亮光。 元 陈樵 《放萤赋》:“金吾輟警,凤烛成行,渴兔洒尘,飞盖飘扬。”
词语解释:传烛  拼音:chuán zhú
即传火。 宋 周邦彦 《应天长·寒食》词:“长记那回邂逅相逢郊外驻油壁,又见 汉 宫传烛飞烟五侯宅。”详“ 传火 ”。
词语解释:传火  拼音:chuán huǒ
(1).古代边塞夜间举火、逐站相传以报敌情,谓之传火。《墨子·号令》谓:“昼则举烽,夜则举火。”《墨子·杂守》:“亭一鼓,寇烽、惊烽、乱烽。传火以次应之,至主国止。其事急者,引而上下之。烽火以举,则五鼓传,又以火属之,言寇来者多少。” 唐 戴叔伦 《和罗主簿送校书兄归江南》诗:“古戍阴传火,寒芜晓带霜。”
(2).旧时寒食节禁烟后重行举火。古代宫中取火以赐近臣,再传递民家,故称。 宋 周邦彦 《水龙吟·梨花》词:“传火楼臺,妒花风雨。” 明 叶弥广 《雨中清明》诗:“风俗久虚传火事,郊原又负踏青行。” 清 曹寅 《畅春苑张灯赐宴归舍恭记》诗:“暖随榆柳初传火,象衍鱼龙渐泮水。”
词语解释:火烛  拼音:huǒ zhú
(1).泛指照明的灯烛。 宋 文同 《织妇怨》诗:“不敢輒下机,连宵停火烛。”
(2).指失火焚烧。 宋 苏辙 《论雇河夫不便札子》:“及其觉之欠少,或託以火烛,或因河流向著,一经卷归,大破数目。” 明 张居正 《京师重建贡院记》:“易旧制板屋以瓦甓,可以避风雨,防火烛。”《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六七回:“有一个听説火烛,连忙把些被褥布衣服之类,归在一隻箱子裡,扛起来就跑。”
词语解释:椽烛  拼音:chuán zhú
如椽之烛。指大烛。 宋 苏轼 《武昌西山》诗:“岂知白首同夜直,卧看椽烛高花摧。” 清 余怀 《板桥杂记·轶事》:“饭非四糙冬舂米,不可入口;夜非 孙春阳 家通宵椽烛,不可开眼。”
词语解释:金莲烛  拼音:jīn lián zhú
金饰莲花形灯烛。 宋 苏轼 《和王晋卿》:“岂老眼,却对金莲烛。”《宋史·苏轼传》:“ 軾 尝锁宿禁中,召入对便殿,已而命坐赐茶,彻御前金莲烛送归院。” 清 赵翼 《陔馀丛考·宋金莲烛送归院者六人》:“金莲烛送归院,始於 唐 令狐綯 ……此 唐 故事也。今世所传词林美谈,皆指 苏子瞻 耳,不知 宋 时金莲烛故事共有六人: 王钦若 、 王禹玉 、 晁逈 、 郑獬 、 苏軾 、 史浩 也。”参见“ 金莲华炬 ”。
词语解释:金莲华炬  拼音:jīn lián huá jù
金饰莲花形灯炬。《新唐书·令狐綯传》:“﹝ 綯 ﹞夜对禁中,烛尽,帝以乘舆、金莲华炬送还,院吏望见,以为天子来。”后用以形容天子对臣子的特殊礼遇。亦作“ 金莲花炬 ”。 清 杨潮观 《换扇巧逢春梦婆》:“做翰林,则归院的金莲花炬,受尽了北闕恩光。”亦省称“ 金莲炬 ”、“ 金莲 ”。 宋 张元干 《喜迁莺令·送何晋之大著兄趋朝歌以侑酒》词:“看君稳步过花甎。归院引金莲。” 金 陈庾 《吊麻信之》诗之二:“君恩未赐金莲炬,天闕俄成白玉楼。” 明 高明 《琵琶记·新进士宴杏园》:“便催归玉简侍宸旒,他日归来金莲送。” 清 袁枚 《随园诗话》卷一:“ 邹太和 学士云:‘……才子扫眉宜赤管,洞房停烛有金莲。’”
词语解释:继烛  拼音:jì zhú
一支接一支地点燃蜡烛。 唐 戴叔伦 《留别宋处士》诗:“留欢方继烛,此会岂他人。” 宋 苏轼 《次韵李公择以诗相迎》之二:“相从继烛何须问,蝙蝠飞时日正晨。”
词语解释:香烛  拼音:xiāng zhú
(1).指精美的蜡烛。 唐 温庭筠 《菩萨蛮》词:“画罗金翡翠,香烛销成泪。” 唐 温庭筠 《池塘七夕》诗:“香烛有光妨宿燕,画屏无睡待牵牛。”
(2).香和蜡烛。用以祭祀祖先或供奉神佛。 宋 钱愐 《钱氏私志·董夫人》:“ 钱大主 临蓐,齎香烛祈祷。”《西游记》第五六回:“ 三藏 叫:‘ 悟空 ,取香烛来,待我祷祝,好念经。’”《儒林外史》第二回:“和尚,你新年新岁,也该把菩萨面前香烛点勤些!” 洪深 《香稻米》第一幕:“这是人家供神的东西,不看见点着香烛么!”
词语解释:龙烛  拼音:lóng zhú
(1). 烛龙 神所衔之烛。 三国 魏 曹植 《芙蓉赋》:“焜焜韡韡,烂若龙烛。”《文选·左思〈吴都赋〉》:“ 西蜀 之於 东吴 ,小大之相絶也,亦犹棘林萤燿而与夫樳木龙烛也。” 刘逵 注:“《山海经》曰:‘ 钟山 之神,名曰 烛龙 ,视为昼,暝为夜。’”参见“ 烛龙 ”。
(2).指太阳。 唐 纥干俞 《登天坛山望海日初出赋》:“照烛兮驪珠潜吐,曭朗兮龙烛忽生。”
(3).以龙为饰之烛。 唐 刘禹锡 《观舞柘枝》诗之一:“神飊猎红蕖,龙烛然金枝。” 南唐 李煜 逸句:“乌照始潜辉,龙烛便争秉。” 宋 吴幵 《优古堂诗话》:“《西清诗话》谓 蔡元 长春帖子‘龙烛影中犹是腊,凤簫声里已吹春’,荐绅类能传诵,以为 蒋潁叔 作,非也。予以为此一联全是 方干 《除夜》诗:‘寒灯短燄方烧腊,画角声残已报春。’”
词语解释:烛龙  拼音:zhú lóng
(1).古代神话中的神名。传说其张目(亦有谓其驾日、衔烛或珠)能照耀天下。《山海经·大荒北经》:“西北海之外, 赤水 之北,有 章尾山 。有神,人面蛇身而赤,直目正乘,其瞑乃晦,其视乃明,不食不寝不息,风雨是謁。是烛九阴,是谓 烛龙 。”《楚辞·天问》:“日安不到, 烛龙 何照?” 王逸 注:“言天之西北有幽冥无日之国,有龙衔烛而照之也。”《文选·谢惠连〈雪赋〉》:“若乃积素未亏,白日朝鲜,烂兮若 爥龙 衔燿照 崑山 。” 李周翰 注:“ 爥龙 , 崑山 神也,常衔爥以照。” 唐 吴筠 《游仙》诗之十九:“ 烛龙 发神曜,阴野弥焕炳。” 元 张宪 《烛龙行》:“ 烛龙 , 烛龙 ,女(汝)居 阴山 之阴,大漠之野……虵身人面髮如赭,衔珠吐光照天下。” 黄宗英 《橘》:“ 烛龙 啊, 烛龙 ,你口里含着明烛。相传北极日月照不到,你会含烛腾空去照耀。”参阅 清 俞正燮 《癸巳存稿·烛龙》
(2).借指太阳。 唐 李邕 《日赋》:“烛龙照灼以首事,踆乌奋迅而演成。” 明 谢谠 《四喜记·喜逢甘雨》:“望长空烛龙燄消,长驱旱魃师碧涛。”
词语解释:炳烛  拼音:bǐng zhú
(1).点烛。《法苑珠林》卷九二:“举家走出,炳烛照之,亦了无异。”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粉蝶》:“还斋炳烛,见琴横案上。”
(2). 汉 刘向 《说苑·建本》:“ 晋平公 问於 师旷 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 师旷 曰:‘何不炳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长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后因以“炳烛”比喻老而好学。 清 钱谦益 《病榻消闲杂咏》之八:“白颠炳烛浑无暇, 鲁 酒 吴 羹一味休。” 清 顾炎武 《与汤圣弘书》:“弟以望七衰龄,犹希炳烛。”
词语解释:举烛
点起烛火
词语解释:犀烛
比喻能明察事理者
词语解释:跋烛  拼音:bá zhú
指快要点完的蜡烛。 明 徐渭 《次夕降抟雪八十韵》:“为灯跋烛须臾灭,沃锭消璆顷刻齎。”
词语解释:智烛  拼音:zhì zhú
谓智慧能明察一切,如烛照物。 汉 扬雄 《法言·修身》:“仁,宅也;义,路也;礼,服也;智,烛也;信,符也。” 李轨 注:“智如灯烛,可以照察。” 唐 刘禹锡 《谒柱山会禅师》诗:“曈曈揭智烛,照使出昏昧。”《参同契》卷下“孔窍其门,智者审思,以意参焉” 元 陈致虚 注:“孔窍者,包括玄妙之深,实大海之梯航,为昏衢之智烛。”
词语解释:寿烛  拼音:shòu zhú
祝寿所用的蜡烛。《歧路灯》第七八回:“一张是进寳回回头顶大盘子,上边插一对鉢盌粗的寿烛。”
词语解释:宵烛  拼音:xiāo zhú
(1).萤的别名。 晋 崔豹 《古今注·虫鱼》:“萤火,一名耀夜,一名景天,一名熠燿,一名丹良,一名燐,一名丹鸟,一名夜光,一名宵烛,腐草为之,食蚊蚋。”
(2).夜晚之烛。 南朝 梁 刘孝标 《广绝交论》:“则有穷巷之宾,绳枢之子,冀宵烛之末光,邀润屋之微泽。”
(3).指 宵明 和 烛光 ,传说为 帝舜 之二女。 南朝 宋 谢庄 《豫章长公主墓志铭》:“ 宵 烛 载照, 娥 英 是从。” 北魏 温子昇 《常山公主碑》:“令淑之至,比光明于 宵 烛 。” 唐 张说 《郑国夫人神道碑》:“克岐克嶷,预见元凯之才;实覃实详,早闻 宵 烛 之艳。”参见“ 宵明 ”。
词语解释:宵明  拼音:xiāo míng
(1).夜间明亮。《南齐书·乐志》:“四灵晨炳,五纬宵明。” 宋 王安石 《游土山示蔡天启秘校》诗:“束火扶路还,宵明狐兔慑。”
(2).传说 舜 女名。《山海经·海内北经》:“ 舜 妻 登比氏 ,生 宵明 、 烛光 ,处 河大泽 ,二女之灵能照此所方百里。” 南朝 宋 谢灵运 《缓歌行》:“ 娥皇 发 湘 浦, 宵明 出河洲。”
(3).一种传说中夜间能发光的草。参见“ 宵明草 ”。
词语解释:朝烛  拼音:cháo zhú
早朝时照明之烛。 唐 杜甫 《骊山》诗:“地下无朝烛,人间有赐金。” 仇兆鳌 注引 赵汸 曰:“朝烛,当音‘朝覲’之‘朝’。凡朝在早,则秉烛而受朝,今地下幽閟,无朝见之烛也。”
词语解释:插烛  拼音:chā zhú
形容跪拜时连续磕头的动作。《水浒传》第四回:“那女孩儿浓妆艷裹,从里面出来,请 鲁达 居中坐了,插烛也似拜了六拜。”《儿女英雄传》第十二回:“便在红氊上插烛也似价拜了四拜。”
词语解释:田烛  拼音:tián zhú
古代郊祭时置于田头的火烛。《礼记·郊特牲》:“祭之日,丧者不哭,不敢凶服,氾扫反道,乡为田烛。” 郑玄 注:“田烛,田首为烛也。” 孔颖达 疏:“六乡之民,各於田首设烛照路,恐王祭郊之早。” 南朝 宋 颜延之 《宋南郊登歌·飨神歌》:“田烛置,爟火通。” 唐 杜甫 《有事于郊南赋》:“月窟黑而扶桑寒,田烛稠而晓星落。”
词语解释:洞烛  拼音:dòng zhú
(1).明亮的烛火。 南朝 梁简文帝 《南郊颂》:“飞梁邃宇,洞烛空悬。”烛,一本作“ 爥 ”。《诗刊》1977年第1期:“卓见真知如洞烛,才华横溢智无垠。”
(2).明察。 宋 岳飞 《奏辞开府第三札子》:“臣近者累犯天威,力辞恩宠,庶几陛下洞烛危恳,终赐矜从。”《明史·李俊传》:“近来规利之徒,率假进奉以耗国财……愿陛下洞烛此弊。” 施蛰存 《将军底头》:“好像被洞烛了心事似的,将军有些烦乱了。”
词语解释:薛烛  拼音:xuē zhú
春秋 越 人,善相剑。 汉 袁康 《越绝书·外传记宝剑》:“昔者 越王 句践 有寳剑五,闻於天下,客有善相剑者名 薛烛 ,王召而问之。”《文选·张协〈七命〉》:“形震 薛烛 ,光骇 风胡 。” 吕延济 注:“ 薛烛 、 风胡 二人,知剑者也。”
词语解释:桂烛  拼音:guì zhú
用桂膏制的烛。亦泛指烛。 北周 庾信 《对烛赋》:“刺取灯花持桂烛,还却灯檠下烛盘。” 倪璠 注:“《王子年拾遗记》曰:‘ 王母 取緑桂之膏,然以照夜。’” 唐 杜牧 《瑶瑟》诗:“玉仙瑶瑟夜珊珊,月过楼西桂烛残。” 唐 李商隐 《晓起》诗:“隔箔山樱熟,褰幃桂烛残。”
词语解释:桕烛  拼音:jiù zhú
用桕脂做成的蜡烛。 宋 慕容百才 《大剑山》诗:“阶走枫林叶,窗催桕烛花。”《元诗纪事·方回》引 元 方回 逸句:“糟薑三盏酒,桕烛一甌茶。”
词语解释:电烛  拼音:diàn zhú
(1).如闪电照耀。形容光亮夺目。《汉书·扬雄传上》:“流星旄以电烛兮,咸翠盖而鸞旗。” 颜师古 注:“如电之照也。”《文选·甘泉赋》作“电爥”。《魏书·术艺传·张渊》:“天市建肆於房心,帝座磥落而电烛。”
(2).犹明察。 清 黄六鸿 《福惠全书·莅任·禀帖赘说》:“然则 李州同 所云空悬不解,自难逃宪臺电烛中矣。”
词语解释:辉烛  拼音:huī zhú
照耀。《淮南子·道应训》:“昭昭之光,辉烛四海。” 南朝 梁 沉约 《为晋安王谢南兖州章》:“而皇明辉烛,照被弥远。”
词语解释:兼烛  拼音:jiān zhú
并照,普照。《韩非子·内储说上》:“夫日兼烛天下,一物不能当也。人君兼烛一国,一人不能壅也。”
词语解释:三条烛  拼音:sān tiáo zhú
唐 代考进士科,试日可延长至夜间,许烧烛三条,故 唐 人诗文中常言“三条烛”。 五代 王定保 《唐摭言·敕赐及第》:“及 小归公 主文, 韜玉 准敕放及第,仍编入其年榜中。 韜玉 置书谢新人,呼同年,略曰:‘三条烛下,虽阻文闈;数仞墻边,幸同恩地。’” 胡仔 《苕溪渔隐丛话前集·王禹玉》《复斋漫录》:“《杜阳杂编》言:‘ 舒元舆 举进士,既试,脂炬人皆自将。’以余考之, 唐 制如此耳。故《广记》云:‘ 唐 制,举人试日,既暮,许烧烛三条……’而旧説亦言举人试日,已晚,试官 权德舆 於帘下戏云:‘三条烛尽,烧残举子之心。’而举子遂答曰:‘八韵赋成,惊破侍郎之胆。’”
词语解释:炬烛  拼音:jù zhú
(1).火炬照耀。 汉 牟融 《理惑论》:“若子可谓见礼制之华,而闇道德之实;闚炬烛之明,未覩天庭之日也。”
(2).指蜡烛。《南史·张畅传》:“ 义恭 又餉炬烛十梃, 孝武 亦致锦一匹。”
词语解释:天烛  拼音:tiān zhú
天然的光明。 宋 苏轼 《赠眼医王彦若》诗:“而况清浄眼,内景含天烛。”
词语解释:脂烛  拼音:zhī zhú
古人用麻蕡灌以油脂,燃之照明,是为脂烛。 汉 王充 《论衡·幸偶》:“俱之火也,或烁脂烛,或燔枯草。”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治家》:“爰及栋宇器械,樵苏脂烛,莫非种殖之物也。” 唐 谷神子 《博异志补编·杨真伯》:“ 弘农 杨真伯 ,幼有文,性耽翫书史,以至忘寝食,父母不能禁止。时或夺其脂烛,匿其诗书。”
词语解释:遗烛  拼音:yí zhú
残独;留存的烛光。 宋 苏辙 《次韵子瞻宿南山蟠龙寺》:“谷中夜行不见月,上下不辨山与谷。前呼后应行相从,山头谁家有遗烛。”
词语解释:蕡烛  拼音:fén zhú
古时束麻蘸油制成的火炬。用来照明。《周礼·秋官·司烜氏》“凡邦之大事,共坟烛庭燎” 汉 郑玄 注:“故书‘坟’为‘蕡’。 郑司农 云:‘蕡烛,麻烛也。’ 玄 谓‘坟’,大也。树於门外曰大烛,於门内曰庭燎,皆所以照众明也。” 宋 周密 《武林旧事·大礼》:“是夜,卤簿仪仗军兵于御路两傍分列,间以籸盆蕡烛,自太庙直至郊坛 泰禋门 ,辉映如昼。”
词语解释:法烛  拼音:fǎ zhú
汉 代 刘安 始制的灯烛。 宋 高承 《事物纪原·布帛杂事·法烛》:“ 汉 淮南王 招致方术之士,延八公等撰鸿宝方毕方,法烛是其一也,餘非民所急,故不行於世。然则法烛之起,自 刘安 始也。”
词语解释:星烛  拼音:xīng zhú
如星光闪耀。 晋 张协 《七命》:“华草锦繁,飞采星烛。”《宋书·索虏传》:“船舰盖江,旗甲星烛。” 南朝 梁 江淹 《萧上铜钟芝草众瑞表》:“祥纬杂沓,星烛波连。”
词语解释:纸烛  拼音:zhǐ zhú
(1).蘸油的纸捻。点燃起来可以照明,故称。 明 李贽 《赞刘谐》:“怪得 羲皇 以上圣人尽日燃纸烛而行也。”
(2).泛称香烛纸钱之类的迷信用品。《水浒传》第四六回:“ 杨雄 约了 石秀 ,买了纸烛,归来吃了早饭。”
词语解释:膏烛  拼音:gāo zhú
蜡烛。《淮南子·原道训》:“是以天下时有盲妄自失之患,此膏烛之类也,火逾然而消逾亟。”《三国志·魏志·管辂传》“明年二月卒,年四十八” 裴松之 注引《管辂别传》:“ 京房 上不量万乘之主,下不避佞諂之徒,欲以天文、洪范,利国利身,困不能用,卒陷大刑,可谓枯龟之餘智,膏烛之末景,岂不哀哉!”
词语解释:北烛  拼音:běi zhú
(1).即 北烛仙人 。 北周 庾信 《道士步虚词》之六:“ 东明 九芝盖, 北烛 五云车。”
(2).神女名。《梁书·张缵传》:“ 苏生 骑龙而出入, 处静 驾鹿以周旋。配 北烛 之神女,偶 南荣 之 偓佺 。时髣髴其遥见,亦往往而有焉。”
词语解释:旁烛  拼音:páng zhú
普照。《汉书·扬雄传下》:“明哲煌煌,旁烛亡疆。” 颜师古 注:“烛,照也。”
词语解释:金花烛  拼音:jīn huā zhú
饰有金花的蜡烛台。《梁书·羊侃传》:“ 大同 中, 魏 使 阳斐 ,与 侃 在北尝同学,有詔令 侃 延 斐 同宴。宾客三百餘人,器皆金玉杂寳,奏三部女乐,至夕,侍婢百餘人,俱执金花烛。”
词语解释:慧烛  拼音:huì zhú
佛教语。犹慧炬。 唐 黄滔 《莆山灵岩寺碑铭》:“慧烛九枝而吐燄,慈云五色以垂阴。”参见“ 慧炬 ”。
词语解释:慧炬  拼音:huì jù
佛教语。谓无幽不照的智慧。《涅槃经》卷二一:“汝於佛性犹未明了,我有慧矩,能为照障。” 南朝 梁 萧子良 《与南郡太守刘景蕤书》:“逝将烛昏霾於慧炬,拯沦溺於法桥。” 唐 王勃 《益州德阳县善寂寺碑》:“奏鸣凤於天歌,下清羣籟;腾烛龙於慧炬,俯镜重昏。”
词语解释:玄烛  拼音:xuán zhú
(1).指月亮。 三国 魏 曹丕 《答繁钦书》:“白日西逝,清风赴闈,罗帷徒袪,玄烛方微。”
(2).明察。《北史·李彪传》:“虑周四时者,先皇之茂功也;合契鬼神者,先皇之玄烛也。”
词语解释:蜜烛  拼音:mì zhú
即蜡烛。《西京杂记》卷四:“ 闽越王 献 高帝 石蜜五斛,蜜烛二百枚。” 宋 翁元龙 《绛都春·秋晚海棠与黄菊盛开》词:“花娇半面,记蜜烛夜阑,同醉深院。”参见“ 蜡烛 ”。
词语解释:蜡烛  拼音:là zhú
蜡制的照明用品。通常做成圆柱形,中有棉纱芯,燃点纱芯以发光。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雅量》:“ 周仲智 饮酒醉……举蜡烛火掷 伯仁 。 伯仁 笑曰:‘阿奴火攻,固出下策耳!’” 宋 汤恢 《倦寻芳》词:“餳簫吹暖,蜡烛分烟,春思无限。” 茅盾 《陀螺》五:“从早晨就供在客堂内长桌上的一对红而且粗的蜡烛已经明晃晃地点着了。”
词语解释:游烛  拼音:yóu zhú
指夜游用以照明的火炬或蜡烛。 宋 范成大 《馆娃宫赋》:“载夕阳以俱还,秉游烛於夜长。”
词语解释:炎烛  拼音:yán zhú
指太阳。 三国 魏 曹丕 《孟津》诗:“曜灵忽西迈,炎烛继望舒。”
词语解释:炯烛  拼音:jiǒng zhú
明亮的烛火。 晋 葛洪 《抱朴子·守塉》:“吾子苟知老农之小功,未喻面墙之巨拙,何异拾琐沙而捐 隋和 ,向炯烛而背白日也。”
词语解释:油烛  拼音:yóu zhú
即蜡烛。 宋 苏轼 《答二犹子与王郎见和》:“高烧油烛勘蜜酒,贫家百物初何有。”《儿女英雄传》第十四回:“那里饭食油烛草料以至店钱,看你老合我东人二位交情在那里,敝东回来,自然有个地主之情。”参见“ 蜡烛 ”。
词语解释:蜡烛  拼音:là zhú
蜡制的照明用品。通常做成圆柱形,中有棉纱芯,燃点纱芯以发光。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雅量》:“ 周仲智 饮酒醉……举蜡烛火掷 伯仁 。 伯仁 笑曰:‘阿奴火攻,固出下策耳!’” 宋 汤恢 《倦寻芳》词:“餳簫吹暖,蜡烛分烟,春思无限。” 茅盾 《陀螺》五:“从早晨就供在客堂内长桌上的一对红而且粗的蜡烛已经明晃晃地点着了。”
词语解释:猛烛  拼音:měng zhú
大蜡烛。《太平御览》卷八七○引 三国 魏明帝 《乐府诗》:“昼作不輟手,猛烛继望舒。” 明 杨慎 《谭苑醍醐·猛烛猛炬》:“猛炬、猛烛,盖大烛、大炬也。《周礼》所谓‘坟烛’,《楚辞》所谓‘悬火’也。 杜 诗‘铜盘烧蜡光吐日’,其猛烛乎?”
词语解释:翠烛  拼音:cuì zhú
燐火。 唐 李贺 《苏小小墓》诗:“冷翠烛,劳光彩, 西陵 下,风吹雨。” 王琦 汇解:“翠烛,鬼火也,有光而无焰,故曰冷翠烛。”
词语解释:花蜡烛  拼音:huā là zhú
见“ 花蜡 ”。
词语解释:花蜡  拼音:huā là
即花烛。指彩饰的蜡烛。《旧唐书·文宗纪上》:“应行从处张陈,不得用花蜡结彩华饰。”亦作“ 花蜡烛 ”。 宋 欧阳修 《归田录》卷一:“ 邓州 花蜡烛,名著天下,虽京师不能造。相传云:是 寇莱公 烛法。” 宋 叶绍翁 《四朝闻见录·宣政宫烛》:“其 宣 政 盛时,宫中以 河阳 花蜡烛无香为恨。”参见“ 花烛 ”。
词语解释:花烛  拼音:huā zhú
(1).犹彩烛。旧多用于结婚的新房中,上面多用龙凤图案等做装饰,故称。 南朝 梁简文帝 《咏人弃妾》:“昔时娇玉步,含羞花烛边。” 唐 封演 《封氏闻见记·花烛》:“近代婚嫁有障车、下壻、却扇,及观花烛之事……上自皇室,下至士庶,莫不皆然。” 宋 吴自牧 《梦粱录·嫁娶》:“新人下车……以数妓女执莲炬花烛,导前迎引。”
(2).指结婚。《儒林外史》第十回:“两公子就托 陈和甫 选定花烛之期。”参见“ 花烛夜 ”。
词语解释:荧烛  拼音:yíng zhú
(1).微弱的烛光。《文选·班固〈答宾戏〉》:“守窔奥之荧烛,未仰天庭而覩白日也。” 张铣 注:“荧烛,小光也。”《三国志·魏志·陈思王植传》:“冀以尘雾之微补益山海,荧烛末光增辉日月。”
(2).犹明烛。 明 范受益 《寻亲记·剖面》:“银臺荧烛月光高,嘹亮笙歌遶画梁。”
词语解释:贯烛  拼音:guàn zhú
照映;照耀。 明 宋濂 《四明阿育王山广利禅寺碑铭序》:“夜有瑞光,从坛发现,贯烛寺塔相轮之表,又自相轮分金色光束射禁中,晃耀夺目。”
词语解释:发烛  拼音:fā zhú
古代类似火柴的引火物。 明 陶宗仪 《辍耕录·发烛》:“ 杭 人削松木为小片,其薄如纸,鎔硫黄涂木片顶分许,名曰发烛,又曰焠儿。盖以发火及代灯烛用也。”《平妖传》第三一回:“那妇人去篮儿内取出一片硫磺发烛,就在火上焠着,去泥蜡烛上从头点着。”
词语解释:调烛  拼音:diào zhú
喻举用贤人。典出《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郢 人有遗 燕 相国书者,夜书,火不明,因谓持烛者曰:‘举烛。’而误书‘举烛’,举烛非书意也。 燕 相国受书而説之,曰:‘举烛者,尚明也;尚明也者,举贤而任之。’” 清 朱之瑜 《与源光国启》之十:“不平不戒,自知非和羹之才;日居月诸,何时观调烛之盛?”
词语解释:仙音烛  拼音:xiān yīn zhú
烛台名。烛点燃时,引动机关,发为音乐,故称。 宋 陶穀 《清异录·器具》:“ 同昌公主 薨,帝伤悼不已,以仙音烛赐 安国寺 ,冀追冥福。其状如高层露臺,杂寳为之,花鸟皆玲瓏,臺上安烛。烛既燃点,乃玲瓏皆动,丁当清妙,烛尽响絶,草测其理。”
词语解释:镜烛  拼音:jìng zhú
明察洞彻。 清 昭槤 《啸亭杂录·尹文端公》:“年三十餘即任封疆,遇事镜烛犀利,八面莹澈。”
共127,分2页显示   1  2 下一页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