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字词组
词语解释:炮车 拼音:pào chē
有车轮的炮架子。
亦作“礮车”。 古战具,用以载炮。《宋史·太祖纪一》:“二月丙寅,幸飞山营,閲礮车。”《宋史·魏胜传》:“ 胜 尝自创如意战车数百两,砲车数十两……砲车在阵中,施火石砲,亦二百步。”《清文献通考·兵十六》:“演放五百觔及千觔礮位,较四百觔礮位立靶稍远。车上演放,势必摇动,难以得準。嗣后换用土臺演放,较礮车实为稳妥。”词语解释:炮燔 拼音:pào fán
烧烤。 宋 苏轼 《送鲁元翰知卫州》诗:“每愧烟火中,玉腕亲炮燔。” 宋 苏辙 《臣事策》下四:“﹝圣人﹞教之炮燔、烹飪、嫁娶、生养之道,使皆得其志,是以天下安其法而不怨。”词语解释:炮火 拼音:pào huǒ
(1).枪炮。 清 黄六鸿 《福惠全书·庶政·严缉私贩》:“更有大伙盐徒,南方撑驾大船,北地多驴驮负,弓刀炮火,白昼公行,庄邨任其经过,捕壮不敢稽拦。”
(2).指战场上发射的炮弹与炮弹爆炸后发出的火焰。 田汉 《义勇军进行曲》:“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 毛泽东 《念奴娇·鸟儿问答》词:“炮火连天,弹痕遍地,吓倒蓬间雀。”
亦作“礮火”。 发射的炮弹或炮弹爆炸后产生的火焰。《花月痕》第五十回:“此数日 果斋 正与 闓阳 约定,两边不用礮火,不用队伍,只单骑对战,输的退兵。” 孙中山 《二次护法宣言》:“不图六月十六日护法首都,突遭兵变,政府毁于礮火,国会遂以流离。” 魏巍 《汉江南岸的日日夜夜》:“是他们的砲火不行吗?不是。他们的砲火确实凶恶得很。”词语解释:炮车云 拼音:pào chē yún
亦作“礮车云”。 一种预示暴风即将到来的云,即砧状积雨云。 宋 苏轼 《六月七日泊舟金陵阻风得锺山泉公书寄诗为谢》:“今日 江 头天色恶,礮车云起风欲作。” 宋 叶适 《中大夫直敷文阁两浙运副赵公墓志铭》:“虏使 张汝方 暮发 京口 ,礮车云上,风挟浪成山,且覆且号。” 宋 王之道 《次韵高守无隐苦热》:“鬱蒸还起砲车云,旱气方隆雨未能。”词语解释:炮燖 拼音:pào xún
烧炙。语出 宋 罗泌 《路史·禅通纪·炎帝》:“﹝ 炎帝 神农氏 ﹞修火之利,以炮以燖。” 清 姚燮 《双鸩篇》:“马死弃鞍轡,茧足徒步如炮燖。”词语解释:炮煨 拼音:pào wēi
把食物埋在火灰里慢慢烤熟。 宋 陆游 《戏咏乡里食物示邻曲》:“细研罌粟具汤液,湿裹山蕷供炮煨。”词语解释:炮云 拼音:pào yún
亦作“礮云”。 犹炮火。亦借指战祸。 清 贝青乔 《自编〈咄咄吟〉朋旧多题赠赋此为答》:“礮云三载结边愁,大纛临风带血收。”词语解释:炮煎 拼音:pào jiān
(1).烧烤。泛指烹制食品。 宋 张耒 《冬日放言》诗之三:“老妻坐我傍,餚胾屡炮煎。”
(2).炮制煎熬。 宋 陆游 《离家示妻子》诗:“儿为检药笼,桂薑手炮煎。”词语解释:炮雷 拼音:pào léi
亦作“礮雷”。 巨大的炮声。 清 魏源 《秦淮镫船引》:“礮雷 江 口震天来,惊得鐙船如雨散。”词语解释:炮坐 拼音:pào zuò
亦作“礮坐”。 见“ 砲座 ”。
词语解释:炮座 拼音:pào zuò
亦作“礮坐”。 炮车。亦指炮的台座。 宋 陈规 《守城录》卷一:“ 金 人广列垒石、砲座,寻碑石、磨盘、石羊虎为砲,欲攻之所,列砲座百餘,飞石如雨,击守城之卒。”《元史·忙兀台传》:“自 郢州 黄家原 盪舟入湖,至 沙洋堡 ,立砲座十有二,竖云梯先登。”《续资治通鉴·宋高宗绍兴三十二年》:“ 金 人自五月至于今,增兵凡万五千骑,调丁夫五千餘众,以牛车运礮坐六十有餘所。” 刘白羽 《路标》:“他抱起一颗砲弹看了看。他准备等敌人到跟前,他就把它在砲座上磕炸,连自己带砲一齐炸掉。”词语解释:炮座 拼音:pào zuò
亦作“礮坐”。 炮车。亦指炮的台座。 宋 陈规 《守城录》卷一:“ 金 人广列垒石、砲座,寻碑石、磨盘、石羊虎为砲,欲攻之所,列砲座百餘,飞石如雨,击守城之卒。”《元史·忙兀台传》:“自 郢州 黄家原 盪舟入湖,至 沙洋堡 ,立砲座十有二,竖云梯先登。”《续资治通鉴·宋高宗绍兴三十二年》:“ 金 人自五月至于今,增兵凡万五千骑,调丁夫五千餘众,以牛车运礮坐六十有餘所。” 刘白羽 《路标》:“他抱起一颗砲弹看了看。他准备等敌人到跟前,他就把它在砲座上磕炸,连自己带砲一齐炸掉。”词语解释:炮台 拼音:pào tái
一种旧式的固定的火炮发射阵地。构筑在江海口岸或要塞上。《清史稿·兵志三》:“以亲军炮队营驻 大沽 炮臺。”如: 上海 的 吴淞 炮台。
亦作“礮臺”。亦作“礟臺”。 修筑在江海口岸等险要处用以安放大炮的工事。 宋 陈规 《守城录》卷一:“城面地步不广,必然难安大砲,亦难容数多。虽有砲臺,砲臺地步亦不甚广。”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一:“控海口莫如以礮墩易礮臺。” 清 薛福成 《代李伯相张尚书筹议慑服邻邦先图自强疏》:“ 烟臺 无礮臺,无陆军,又无兵船,先无自立之根本,转恐无以制人。” 王闿运 《到广州与妇书》:“乡村族居,多建礮臺。”词语解释:炮熬 拼音:pào áo
炮制煎熬。 宋 梅尧臣 《种胡麻》诗:“胡麻养气血,种以督儿曹……霜前未坚好,霜后可炮熬。”词语解释:炮石 拼音:pào shí
亦作“礮石”。 古代用炮抛射的石头。《文选·潘岳〈闲居赋〉》:“礮石雷骇,激矢蝱飞。” 李善 注:“礮石,今之抛石也。”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五:“ 李允则 , 真庙 时知 沧州 。虏围城,城中无礮石,乃凿冰为礮,虏解去。”《元史·唵木海传》:“攻城以砲石为先,力重而能及远故也。”《水浒传》第一一三回:“城上列着踏弩、硬弓、擂木、砲石。”词语解释:炮手 拼音:pào shǒu
(1).操纵火炮的士兵。《清史稿·食货志一》:“八旗 汉 军,其初本係 汉 人。有从龙入 关 者……以及招募之炮手,过继之异姓,并随母因亲等类,先后归旗,情节不一。”
(2).方言。指技术高的射击手。 周立波 《暴风骤雨》第一部十九:“ 韩老六 的兄弟 韩老七 带一百多人,尽炮手,到了 三甲屯 。”
亦作“礮手”。 操炮的士兵。 宋 陈规 《守城录》卷一:“或谓砲在城里,砲手不能见得城外事,无由取的。”《辽史·圣宗纪二》:“詔 南京 留守 休哥 遣礮手西助 斜軫 。”《水浒传》第一一三回:“ 凌振 带来十个砲手,都埋伏摆在第三隻船内。”《花月痕》第四七回:“贼正轰礮,忽倒了礮手三人。” 刘白羽 《路标》:“正在这时,砲手给砲弹打中,死在他怀里。”词语解释:炮捻 拼音:pào niǎn
引起炸药爆炸的导火线。词语解释:炮打灯儿 拼音:pào dǎ dēng ér
爆竹的一种,点着后,发出响声的同时,还射出发光药,在空中燃烧发光词语解释:炮打灯 拼音:pào dǎ dēng
方言。爆竹的一种。点着后,发出响声,并射出发光药,在空中燃烧发光。词语解释:炮子 拼音:pào zǐ
(1).小的炮弹。
(2).枪弹;枪子儿。
枪弹和小炮弹的俗称。 清 王元榜 《庚癸纪略》:“鎗砲之声如爆竹,砲子呼呼不絶。”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太平天囯·史致谔档案》:“城上砲子如雨,兵勇亦有伤亡。”词语解释:炮头 拼音:pào tóu
旧指土匪队中掌管若干枪手的小头目。 萧军 《八月的乡村》十一:“我看他好像个砲头,若不然就是秧子房!也许是‘掌柜的’。”词语解释:炮击 拼音:pào jī
用炮火轰击。如:停止炮击。词语解释:炮土之鼓 拼音:pào tǔ zhī gǔ
瓦制的鼓。《周礼·秋官·壶琢氏》:“掌除水虫,以炮土之鼓殴之,以焚石投之。” 郑玄 注:“炮土之鼓,瓦鼓也。”词语解释:炮划子 拼音:pào huá zǐ
炮艇。《官场现形记》第三十回:“其时有一个在 江阴 带砲划子的哨官,据他自己説是一个副将衔的游击。”词语解释:炮杖 拼音:pào zhàng
见“ 砲仗 ”。
词语解释:炮仗 拼音:pào zhàng
亦作“ 炮张 ”。 即爆竹。《七修类稿·诗文二·除夕元旦词》引 明 沉宣 《蝶恋花·除夕》词:“炮仗满街惊耗鬼,松柴烧在乌盆里。”《红楼梦》第五四回:“外头炮张利害,留神天上弔下火纸来烧着。”一本作“ 炮仗 ”。
亦作“ 砲杖 ”。亦作“礮仗”。 即爆竹。《三遂平妖传》第十八回:“楼房好似破灯笼,土库浑如铁砲杖。”《红楼梦》第五四回:“这抬砲仗的人抱怨卖砲仗的捍的不结实,没等放就散了。”《官场现形记》第五五回:“我自小被礮仗吓坏了,往常听见放鞭炮总是护着耳朶的。”词语解释:炮暑 拼音:pào shǔ
形容灼热。 宋 方岳 《秋热》诗:“秋来几何时,炮暑乃尔剧。”词语解释:炮口 拼音:pào kǒu
大炮的射出口词语解释:炮场 拼音:pào chǎng
用以演习发炮的广场。《宋史·仁宗纪二》:“﹝ 景祐 二年八月﹞甲戌,幸 安肃门 砲场閲习战。”词语解释:炮墩 拼音:pào dūn
亦作“礟墩”。 用沙袋和小船构成的简易炮台。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一:“控海口莫如以礮墩易礮臺。法以囊沙为墩,以小渔舟层叠沙囊之外,以两船首尾夹缝为礮洞。贼礮不能洞我沙,而我兵隐墩内,可于船罅击贼。”词语解释:炮塔 拼音:pào tǎ
火炮的装甲防护体。用来保护炮手和火炮。军舰主炮、坦克以及海岸炮等,均采用此种装置。一般有旋转式、固定式两种。形状有柱形、锥形、半球形等。词语解释:炮垒 拼音:pào lěi
亦作“礮垒”。
(1).即炮台。 清 马建忠 《玛赛复友人书》:“而矿山无恙也,磁铁宛在也,礮垒、战舰,或有之而不适用也,或适用而未成军也。”
(2).借指炮弹。 孙中山 《二次护法宣言》:“ 文 仅率军舰,仓卒应变,而陆地为变兵所据,四面环攻,益以礮垒水雷,进袭不已。”词语解释:炮灰 拼音:pào huī
比喻被迫参加非正义战争而送命的士兵。 鲁迅 《且介亭杂文·拿破仑与隋那》:“杀人者在毁坏世界,救人者在修补它,而炮灰资格的诸公,却总在恭维杀人者。” 老舍 《龙须沟》第一幕:“半夜里查户口,一个说不对劲儿,轻了把你拉去当壮丁,当炮灰。” 毛泽东 《关于国际新形势对新华日报记者的谈话》:“人民如果不愿充当帝国主义的炮灰,他们就一定会起来用各种方式去反对帝国主义战争。”
(1).炮火烧剩的灰烬。 张天翼 《仇恨》:“他们家里没了吃的,他们的家成了砲灰。”
(2).比喻被迫去打仗送死的士兵。 卞之琳 《咬手指写血书断手骨拿体格不合证》诗:“他们逼大家不能断手骨,好装满开出远洋的砲灰船。”词语解释:炮粲 拼音:pào càn
爆竹炸裂的碎片。比喻人多。 明 汤显祖 《牡丹亭·冥判》:“但点上格子眼,串出四万八千三界,有漏人名,乌星砲粲。”词语解释:炮筒子 拼音:pào tǒng zǐ
比喻性情急躁、心直口快、好发议论的人。京剧《奇袭白虎团》第四场:“嗬!你这个‘炮筒子’又着急啦!”京剧《龙江颂》第二场:“你这个‘炮筒子’……怎么闷起来了!”词语解释:炮楼 拼音:pào lóu
一种四周有枪眼,可以瞭望并射击的高碉堡。 张希平 《雁翎队》:“ 槐哲民 同志率领两个班直扑炮楼二层。”
碉堡的俗称。《新华日报》1943.8.4:“‘皇道乐土’上的人们是得不到安安稳稳饿死的权利的,饿得不能动,还得被强迫去挖沟修砲楼。”词语解释:炮燥 拼音:pào zào
(1).灼热。《西游记》第四一回:“这 大圣 一身烟火,炮燥难禁,径投於涧水内救火。”
(2).由于心中烦躁而感到身上燥热。《红楼梦》第二十回:“何尝不穿着,见你一恼,我一炮燥就脱了。”词语解释:炮胾 拼音:pào zì
烤熟的肉块。 南朝 梁 沉约 《高士赞》:“心安藜藿,口絶炮胾。”词语解释:炮架 拼音:pào jià
亦作“礮架”。 支炮的架子。 宋 陈规 《守城录》卷二:“每砲於城立一人,专照斜直远近,令砲手定放,小偏则移定砲人脚,太偏则移动砲架。” 宋 石茂良 《避戎夜话》卷上:“惟砲架最难制御。”《水浒传》第一一三回:“便就船里,搬过砲笼、砲架来,都藏埋衣甲船内。”《续资治通鉴·元顺帝至正二十七年》:“时 徐达 令四十八卫将士,每卫製 襄阳 礮架五座,他礮架各五十餘座,昼夜礮声不絶。”词语解释:炮牂 拼音:pào zāng
烤羊。古代八种珍食之一。《周礼·天官·膳夫》“珍用八物” 汉 郑玄 注:“珍,谓淳熬……炮豚、炮牂、擣珍。”参见“ 八珍 ”。
词语解释:八珍 拼音:bā zhēn
(1).古代八种烹饪法。《周礼·天官·膳夫》:“珍用八物。” 郑玄 注:“珍,谓淳熬、淳母、炮豚、炮牂、擣珍、渍、熬、肝膋也。” 宋 吕希哲 《侍讲日记》:“八珍者,淳熬也,淳母也,炮也,擣珍也,渍也,熬也,糝也,肝膋也。先儒不数糝而分炮豚羊为二,皆非也。”后以指八种珍贵食品。 明 陶宗仪 《辍耕录·续演雅发挥》:“所谓八珍,则醍醐、麆沆、野驼蹄、鹿唇、驼乳糜、天鹅炙、紫玉浆、玄玉浆也。”俗以龙肝、凤髓、豹胎、鲤尾、鸮炙、猩唇、熊掌、酥酪蝉为八珍。 明 陶宗仪 《辍耕录·续演雅发挥》:“所谓八珍,则醍醐、麆沆、野驼蹄、鹿唇、驼乳糜、天鹅炙、紫玉浆、玄玉浆也。”俗以龙肝、凤髓、豹胎、鲤尾、鸮炙、猩唇、熊掌、酥酪蝉为八珍。
(2).泛指珍馐美味。《三国志·魏志·卫觊传》:“饮食之肴,必有八珍之味。” 唐 杜甫 《丽人行》:“黄门飞鞚不动尘,御厨络绎送八珍。” 宋 陆游 《东堂睡起》诗:“若论胸中淡无事,八珍何得望藜羹。” 康有为 《大同书》甲部第五章:“是故甲愿八珍而乙不得藜藿焉。”词语解释:炮弹 拼音:pào dàn
火炮发射的弹药。一般由弹头、弹壳、引信、发射药物、底火等部分构成。按用途分为穿甲弹、爆破弹、燃烧弹、烟幕弹、照明弹和宣传弹等。
用炮发射的弹药。 刘白羽 《路标》:“他抱起一颗砲弹看了看。”词语解释:炮笼 拼音:pào lóng
炮的障蔽物。《水浒传》第一一三回:“便就船里,搬过砲笼、砲架来,都藏埋衣甲船内。”词语解释:炮眼 拼音:pào yǎn
(1).掩蔽工事的火炮射击口。 杨朔 《百花山》:“我又疑心打仗的时候,会拿我挡炮眼。”
(2).爆破前在岩石上凿的孔,用来装炸药。 綦水源 《三不吹》:“809号的炮位选得不错,炮眼打得合乎规格,药室安的也是地方。”词语解释:炮膛 拼音:pào táng
炮筒子里放置炮弹和射击时炮弹穿过的圆筒状空腔。词语解释:炮牺 拼音:pào xī
即 伏牺 。炮,通“ 庖 ”。《汉书·律历志下》:“《易》曰:‘ 炮牺氏 之王天下也。’言 炮牺 继天而王,为百王先,首德始於木,故为帝 太昊 。作罔罟以田渔,取牺牲,故天下号曰 炮牺氏 。”词语解释:炮船 拼音:pào chuán
亦作“礮船”。 装有火炮的兵船。 清 冯桂芬 《续郡志记兵》:“戊午, 湖州 贼倾巢出, 长乐 等迎击, 王平西 以礮船助战。”词语解释:炮舰 拼音:pào jiàn
以火炮为主要装备的轻型军舰。主要用来保护沿海地区和近海交通线,轰击敌人海岸目标,掩护部队登陆等。词语解释:炮艇 拼音:pào tǐng
以舰炮为主要武器的艇只。主要担负在沿海或内河巡逻,轰击敌人的沿岸目标,掩护部队登陆,施放水雷和用深水炸弹攻击敌人潜艇等任务。也称护卫艇。词语解释:炮张 拼音:pào zhāng
见“ 炮仗 ”。
词语解释:炮仗 拼音:pào zhàng
亦作“ 炮张 ”。 即爆竹。《七修类稿·诗文二·除夕元旦词》引 明 沉宣 《蝶恋花·除夕》词:“炮仗满街惊耗鬼,松柴烧在乌盆里。”《红楼梦》第五四回:“外头炮张利害,留神天上弔下火纸来烧着。”一本作“ 炮仗 ”。
亦作“ 砲杖 ”。亦作“礮仗”。 即爆竹。《三遂平妖传》第十八回:“楼房好似破灯笼,土库浑如铁砲杖。”《红楼梦》第五四回:“这抬砲仗的人抱怨卖砲仗的捍的不结实,没等放就散了。”《官场现形记》第五五回:“我自小被礮仗吓坏了,往常听见放鞭炮总是护着耳朶的。”词语解释:炮帘 拼音:pào lián
亦作“礟帘”。 护炮的栅栏。《续资治通鉴·宋度宗咸淳八年》:“﹝ 刘整 ﹞授军二百,令 世昌 立礟帘於 樊城 拦马墙外。夜大雪,城中矢石如雨,军校多死伤,达旦而礮帘立。”词语解释:炮仗 拼音:pào zhàng
亦作“ 炮张 ”。 即爆竹。《七修类稿·诗文二·除夕元旦词》引 明 沉宣 《蝶恋花·除夕》词:“炮仗满街惊耗鬼,松柴烧在乌盆里。”《红楼梦》第五四回:“外头炮张利害,留神天上弔下火纸来烧着。”一本作“ 炮仗 ”。
亦作“ 砲杖 ”。亦作“礮仗”。 即爆竹。《三遂平妖传》第十八回:“楼房好似破灯笼,土库浑如铁砲杖。”《红楼梦》第五四回:“这抬砲仗的人抱怨卖砲仗的捍的不结实,没等放就散了。”《官场现形记》第五五回:“我自小被礮仗吓坏了,往常听见放鞭炮总是护着耳朶的。”词语解释:炮人 拼音:pào rén
厨师。炮,通“ 庖 ”。《韩非子·内储说下》:“ 晋平公 觴客,少庶子进炙而髮绕之。 平公 趣杀炮人,毋有反令。”词语解释:炮子儿 拼音:pào zǐ er
小的炮弹
枪弹词语解释:炮局 拼音:pào jú
亦作“礮局”。 旧称制造枪炮的工厂或储藏枪炮的场所。 清 魏源 《圣武记》卷七:“贼突薄大营,先夺礮局,断汲道。”《清文献通考·兵十六》:“ 满洲 八旗,每旗各设子母礮五位,其餘大小铜铁礮位均贮 汉 军八旗礮局内。”词语解释:炮宰 拼音:pào zǎi
古代职掌庖厨的人。炮,通“ 庖 ”。《韩非子·难二》:“凡为人臣者,犹炮宰和五味而进之君。君弗食,孰敢强之也。”词语解释:炮竿 拼音:pào gān
即爆竹,古代用以御敌。 宋 文莹 《玉壶清话》卷四:“ 张諫议 雍 知 梓州 , 雍 生於 河 朔极边,素諳守御之法,练士卒三千人,輦 绵州 金帛实其帑,又募勇卒千餘人守城,设砲竿、飞矢石,创械具才备,贼果至。”词语解释:炮竹 拼音:pào zhú
即爆竹。《水浒传》第一○八回:“必剥剥响不絶,浑如除夜放炮竹。”参见“ 爆竹 ”。
词语解释:爆竹 拼音:bào zhú
(1).古时在节日或喜庆日,用火烧竹,毕剥发声,以驱除山鬼瘟神,谓之“爆竹”。火药发明后以多层纸密卷火药,接以引线,燃之使爆炸发声,亦称为“爆竹”。也叫“爆仗”、“炮仗”。 南朝 梁 宗懔 《荆楚岁时记》:“正月一日……鸡鸣而起,先於庭前爆竹、燃草,以辟山臊恶鬼。” 唐 刘禹锡 《畬田行》:“照潭出老蛟,爆竹惊山鬼。” 宋 王安石 《元旦》诗:“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清 沉复 《浮生六记·浪游记快》:“游览既毕,宴於水阁,命从者放爆竹。轰然一响,万山齐应,如闻霹靂声。” 鲁迅 《伪自由书·电的利弊》:“外国人用火药制造子弹, 中国 却用它做爆竹敬神。”
(2).供燃爆用之竹。 唐 元稹 《生春》诗之十三:“乱骑残爆竹,争唾小旋风。” 清 戴名世 《游吼山记》:“从者试烧爆竹取声,水激石怒,天地若裂。”词语解释:炮祭 拼音:pào jì
古代烧柴祭天的仪式。《周礼·春官·大祝》:“辨九祭……三曰炮祭。” 郑玄 注:“炮祭,燔柴也。”词语解释:炮兵 拼音:pào bīng
以火炮、火箭炮、战术导弹为基本装备的战斗兵种。亦称这种兵种的士兵。词语解释:炮位 拼音:pào wèi
(1).火炮安放的位置。
(2).爆破作业时,预定的爆炸位置。 綦水源 《三不吹》:“809号的炮位选得不错,炮眼打得合乎规格,药室安的也是地方。”
亦作“礮位”。
(1).火炮;炮群。《清通典·兵十一》:“ 满洲 八旗,每旗各设子母礮五位,其餘大小铜铁礮位均贮 汉 军八旗礮局内。”《清文献通考·兵十六》:“其千觔以上礮位演放十五礮中十礮以上,五百觔以上礮位演放十五礮中十二礮以上,四百觔重等礮位演放十五礮中十三礮以上,俱为合式。”
(2).战斗或军事演习时火炮所在的位置。词语解释:炮龙烹凤 拼音:pào lóng pēng fèng
见“ 炮凤烹龙 ”。
词语解释:炮凤烹龙 拼音:páo fèng pēng lóng
(1).形容豪奢珍奇的肴馔。 元 王实甫 《西厢记》第二本第四折:“俺娘昨日个大开东阁,我只道怎生般炮凤烹龙。”亦作“ 炮龙烹凤 ”。《水浒传》第八二回:“堂上堂下,皆列位次,大设筵宴……虽无炮龙烹凤,端的是肉山酒海。”
(2).指一种肴馔名。 明 刘若愚 《酌中志·内臣职掌纪略》:“凡遇大典礼……有所谓炮凤烹龙者,凤乃雄雉,龙则宰白马代之耳。”参见“ 烹龙炮凤 ”。
词语解释:烹龙炮凤 拼音:pēng lóng páo fèng
亦作“ 烹龙庖凤 ”。亦作“ 烹龙煮凤 ”。
(1).比喻烹调珍奇肴馔。亦形容菜肴豪奢珍贵。 唐 李贺 《将进酒》诗:“烹龙炮凤玉脂泣,罗幃绣幕围香风。”《金瓶梅词话》第五九回:“桌上无非是鹅鸭鷄蹄,烹龙炮凤,珍果人间少有,佳肴天上无双。”《古今小说·赵伯昇茶肆遇仁宗》:“城中酒楼高入天,烹龙煮凤味肥鲜。” 清 洪昇 《长生殿·惊变》:“烹龙炮凤堆盘案。”
(2).比喻高超的艺术技艺。 宋 杨万里 《西溪先生和陶诗序》:“ 东坡 以烹龙庖凤之手,而饮木兰之坠露,餐秋菊之落英者也。”词语解释:炮食 拼音:pào shí
烧烤食物。《三坟·太古河图代姓纪》:“ 燧人氏 , 有巢 子也,生而神灵,教人炮食,钻木取火,天下生灵尊事之。”词语解释:炮衣 拼音:pào yī
罩在炮上的套子。词语解释:炮豚 拼音:pào tún
烤猪。古代八种珍食之一。《周礼·天官·膳夫》“珍用八物” 汉 郑玄 注:“珍,谓淳熬……炮豚、炮牂、擣珍。”参见“ 八珍 ”。
词语解释:八珍 拼音:bā zhēn
(1).古代八种烹饪法。《周礼·天官·膳夫》:“珍用八物。” 郑玄 注:“珍,谓淳熬、淳母、炮豚、炮牂、擣珍、渍、熬、肝膋也。” 宋 吕希哲 《侍讲日记》:“八珍者,淳熬也,淳母也,炮也,擣珍也,渍也,熬也,糝也,肝膋也。先儒不数糝而分炮豚羊为二,皆非也。”后以指八种珍贵食品。 明 陶宗仪 《辍耕录·续演雅发挥》:“所谓八珍,则醍醐、麆沆、野驼蹄、鹿唇、驼乳糜、天鹅炙、紫玉浆、玄玉浆也。”俗以龙肝、凤髓、豹胎、鲤尾、鸮炙、猩唇、熊掌、酥酪蝉为八珍。 明 陶宗仪 《辍耕录·续演雅发挥》:“所谓八珍,则醍醐、麆沆、野驼蹄、鹿唇、驼乳糜、天鹅炙、紫玉浆、玄玉浆也。”俗以龙肝、凤髓、豹胎、鲤尾、鸮炙、猩唇、熊掌、酥酪蝉为八珍。
(2).泛指珍馐美味。《三国志·魏志·卫觊传》:“饮食之肴,必有八珍之味。” 唐 杜甫 《丽人行》:“黄门飞鞚不动尘,御厨络绎送八珍。” 宋 陆游 《东堂睡起》诗:“若论胸中淡无事,八珍何得望藜羹。” 康有为 《大同书》甲部第五章:“是故甲愿八珍而乙不得藜藿焉。”词语解释:炮铳 拼音:pào chòng
方言。爆竹。
方言。旧式小型管状火器。 清 钱泳 《履园丛话·旧闻·席氏多贤》:“ 荆生 与诸弟姪继进,砲銃齐发,呼声动天,贼大溃。”词语解释:炮钎 拼音:pào qiān
即钎子。在岩石上钻凿孔眼的工具。词语解释:炮长 拼音:pào zhǎng
负责一门或几门炮的下级军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