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韵字: 或选择韵部:
(2011-11-5)
十四盐平声 [同恹][zhān,占卜][音尖。流入也,浸也。][详注1][nián][详注2][详注3][详注4][详注5]


注1:燖 《集韵》慈盐切《韵会》昨盐切,音潜。《玉篇》本作燂。《集韵》沈肉於汤也。或作爓煔。《仪礼·聘礼注》肤豕肉也。惟燖者有肤。《释文》燖,刘音寻。一本作爓,音潜。 又《广韵》徐盐切《集韵》徐廉切,音阎。《广韵》本作燖。详燖字注。
注2:针 《广韵》巨淹切《集韵》《韵会》其淹切,音钳。人名。《诗·秦风》子车针虎。《左传·隐八年》陈针子送女。《注》针子,陈大夫。又《庄三十二年》命僖叔待於针巫氏。《注》针巫氏,鲁大夫。又《僖二十八年》针庄子为坐。《释文》针,其廉反。 又地名。《左传·成六年》侵宋师於针。《释文》针,其廉反。
注3:妗 音襜。𡝫妗,善笑貌。 又《集韵》馨兼切,音莶。义同。 又《广韵》《集韵》,音欦。美也。一曰女轻薄貌。
注4:詀 《集韵》他兼切,帖平声。《扬子·方言》謰謱,拏也。南楚或谓之詀啼。 又《广韵》《集韵》丁兼切,点平声。转语也。一曰巧言。 又《集韵》处占切,音襜。亦多言也。
注5:慊 《集韻》苦兼切,音謙。意不足也。又《集韻》賢兼切,音嫌。《說文》疑也。或省作兼。或通作嫌。《前漢·趙充國傳》婾得避慊之便。《師古註》慊,亦嫌字。又《集韻》離鹽切,音廉。《說文》帷也。或从巾从廉。
共151,分2页显示   1  2 下一页
首字词组
炎凉炎光炎海炎汉炎德炎飙炎正炎炜
炎蒸炎荒炎夏炎日炎灵炎溽炎昏炎驭
炎炎炎威炎图炎景炎运炎炉炎国炎暍
炎天炎歊炎氛炎刘炎炽炎历炎裔炎节
炎热炎曦炎气炎埃炎毒炎郁炎昆炎山
炎暑炎洲炎晖炎酷炎宋炎暵炎旱炎焰
炎方炎瘴炎燠炎陬炎冷炎上炎烈炎序
炎风炎精炎黄炎祚炎皇炎昼炎门炎峤
炎官炎火炎云炎月炎烟炎辉炎丘炎徂
炎州炎赫炎帝炎熇炎岭炎徼炎卉炎沴

词语解释:炎凉  拼音:yán liáng
亦作“ 炎凉 ”。
(1).犹冷热。指气温。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滍水》:“地势不殊,而炎凉异致。” 唐 武元衡 《独不见》诗:“俄惊白日晚,始悟炎凉变。”
(2).犹寒暑。喻岁月。《北史·元子思传》:“日復一日,遂歷炎凉。” 宋 司马光 《重过华下》诗:“昔辞莲幕去,三十四炎凉。” 明 张煌言 《拟古》诗:“人生百岁间,炎凉倏代谢。”
(3).喻富贵与贫寒。 唐 《隆阐法师碑》:“或屡访炎凉,捨河宫之秘寳。” 宋 王禹偁 《与李宗谔书》:“某自束髮以来,与人游且多矣。能不以炎凉为去就者,虽贫贱之交固亦鲜得,况贵胄乎?”《初刻拍案惊奇》卷十:“嫁女须求女壻贤,贫穷富贵总由天。姻缘本是前生定,莫为炎凉轻变迁。”
(4).喻人情势利,反复无常。 南朝 梁简文帝 《倡妇怨十二韵》:“含涕坐度日,俄倾变炎凉。” 元 无名氏 《云窗梦》第二折:“争奈虔婆炎凉,小生不得已,与大姐分别。” 明 孙仁孺 《东郭记·殆不可复》:“虽则风景未全殊,却举目有炎凉别。” 续范亭 《饯雁》诗:“饮啜寧教人抱愧,炎凉亦令尔难堪。”
(5).犹寒暄。彼此寒暄称为叙炎凉。 唐 白居易 《醉后走笔酬刘五主簿》诗:“尘土满衣何处来,敛手炎凉叙未毕。” 唐 白居易 《初与元九别后忽梦见之因以此寄》诗:“上论迁謫心,下説离别肠。心肠都未尽,不暇叙炎凉。”
词语解释:炎蒸  拼音:yán zhēng
亦作“ 炎烝 ”。
(1).暑热熏蒸。 北周 庾信 《奉和夏日应令》:“五月炎烝气,三时刻漏长。” 唐 杜甫 《热》诗之三:“歘翕炎蒸景,飘颻征戍人。” 宋 柳永 《玉山枕》词:“当是时, 河朔 飞觴,避炎蒸,想风流堪继。” 清 吴伟业 《雁门尚书行》:“六月炎蒸驱万马,二 崤 风雨断千山。”
(2).指炎热地区。 明 吴承恩 《赠冯南淮比部谪茂名》诗:“昨日尚书郎,今日投炎蒸。”
词语解释:炎炎  拼音:yán yán
(1).灼热貌。《诗·大雅·云汉》:“赫赫炎炎,云我无所。” 毛 传:“炎炎,热气也。” 汉 焦赣 《易林·乾之睽》:“阳旱炎炎,伤害禾穀。”《水浒传》第十六回:“赤日炎炎似火烧,野田禾稻半枯焦。”
(2).火光猛烈貌。《史记·天官书》:“﹝天狗﹞所堕及,望之如火光,炎炎衝天。” 唐 欧阳詹 《怀忠赋》:“彼炎炎之原燎,信扑之而不灭。”
(3).色彩光艳貌。 汉 班固 《东都赋》:“羽旌扫霓,旌旗拂天,焱焱炎炎,扬光飞文。” 南朝 梁 江淹 《丽色赋》:“色练练而欲夺,光炎炎其若神。” 明 唐寅 《娇女赋》:“綦丹縠兮素五综,丽炎炎兮伦无双。”
(4).气势兴盛貌;向上貌。《国语·吴语》:“夫 越王 好信以爱民,四方归之,年穀时熟,日长炎炎。” 韦昭 注:“炎炎,进貌。” 宋 苏轼 《相度准备赈济第二状》:“见今访闻 苏 、 秀州 在市米价已是九十五文足,添长之势,炎炎未已。” 清 薛福成 《强邻环伺谨陈愚计疏》:“ 英 、 俄 、 法 皆创国数百年,或近千年,炎炎之势不始今日。”
(5).权势煊赫貌。《汉书·扬雄传下》:“炎炎者灭,隆隆者絶。” 宋 罗大经 《鹤林玉露》卷十一:“﹝ 潘良贵 ﹞晚年力量尤凝定, 秦檜 势正炎炎,冷处一角,笑傲泉石。” 清 毛先舒 《孔北海融述志》诗:“炎炎当路客,奕奕朱门开。”
(6).指功勋卓著。 清 龚自珍 《同年生吴侍御杰疏请唐陆宣公从祀瞽宗献侑神之乐歌》:“炎炎 陆公 ,三代之才。”
言论美盛貌。《庄子·齐物论》:“大言炎炎,小言詹詹。” 陆德明 释文引 梁简文帝 曰:“美盛貌。” 宋 邵雍 《无名公传》:“炎炎之谈,甘处其陋。” 姚华 《论文后编·述旨》:“与其詹詹,毋寧炎炎,古今一辙,颠扑不破。”
词语解释:炎天  拼音:yán tiān
(1).夏天;炎热的天气。 南朝 宋 颜延之 《夏夜呈从兄散骑车长沙》诗:“炎天方埃鬱,暑晏闋尘纷。” 宋 王谠 《唐语林·补遗四》:“方属炎天,手汗模糊。” 明 高启 《答宗人廉夜饮王氏池亭见怀》诗:“遥闻池上酌,凉夜失炎天。” 闻一多 《给家人书》:“在海外读两君评论……如在蒸热的炎天得饮两杯清水。”
(2).指南方。《吕氏春秋·有始》:“南方曰炎天。” 高诱 注:“南方五月建午,炎之中也。火曰炎上,故曰炎天。”《淮南子·天文训》:“南方曰炎天。”
(3).传说中的炎火之山。《后汉书·张衡传》:“躋日中于 昆吾 兮,憩炎天之所陶。” 李贤 注引《神异经》:“南方有火山,长四十里,广四五里,昼夜火然。”
词语解释:炎热  拼音:yán rè
(1).犹炎暑。气候极热。 汉 班婕妤 《怨歌行》:“常恐秋节至,凉风夺炎热。” 晋 葛洪 《抱朴子·逸民》:“朝为张天之炎热,夕成冰冷之委灰。” 唐 杜甫 《寄杨五桂州》诗:“五岭皆炎热,宜人独 桂林 。” 宋 陆游 《六七月之交山中凉甚》诗:“城市方炎热,村墟乃尔凉。” 巴金 《寒夜》二九:“炎热增加他的痛苦,喧哗更像在火上添油。”
(2).指温度高。《再生缘》第二一回:“就将御手摩亲面,欣悦道,炎热如何去几分?”
(3).比喻权贵。 清 刘大櫆 《赠资治大夫吴府君墓表》:“平生不趋走炎热……足跡未尝入官府。”
(4).比喻热闹。 清 李渔 《凰求凤·伙谋》:“风运太蹊蹺,后庭炎热,前院萧条。”
词语解释:炎暑  拼音:yán shǔ
暑天之酷热。 三国 魏 阮籍 《咏怀》之九:“炎暑惟兹夏,三旬将欲移。” 唐 孟浩然 《同王九题就师山房》诗:“轩窗避炎暑,翰墨动新文。” 清 和邦额 《夜谭随录·米芗老》:“早行,避炎暑也。” 邹韬奋 《萍踪忆语》二四:“﹝他们﹞无处娱乐,所以只得呆呆地在炎暑之下呆坐一天。”
词语解释:炎方  拼音:yán fāng
泛指南方炎热地区。《艺文类聚》卷九一引 三国 魏 锺会 《孔雀赋》:“有炎方之伟鸟,感灵和而来仪。” 唐 李白 《古风》之三四:“怯卒非战士,炎方难远行。” 唐 白居易 《夏日与闲禅师林下避暑》诗:“每因毒暑悲亲故,多在炎方瘴海中。” 明 何景明 《九日黔国后园》诗:“水国阴多寒已至,炎方霜后瘴初收。”
词语解释:炎风  拼音:yán fēng
(1).指东北风。《吕氏春秋·有始》:“东北曰炎风。” 高诱 注:“炎风,艮气所生,一曰融风。”《淮南子·墬形训》:“何谓八风?东北曰炎风。” 唐 杜甫 《诸将》诗之四:“炎风朔雪天王地,只在忠臣翊圣朝。”参见“ 八风 ”。
(2).热风。 南朝 梁 萧统 《锦带书十二月启·蕤宾五月》:“炎风以扇户,暑气於是盈楼。” 唐 韩愈 《县斋有怀》诗:“毒雾恒熏昼,炎风每烧夏。” 宋 杨万里 《午热登多稼亭》诗:“御风不必问雌雄,只有炎风最不中。却是竹君殊解事,炎风筛过作清风。” 清 高述明 《塞外》诗:“炎风初解冻,夏草渐萌芽。”
词语解释:八风  拼音:bā fēng
(1).八方之风。《吕氏春秋·有始》:“何谓八风?东北曰炎风,东方曰滔风,东南曰熏风,南方曰巨风,西南曰凄风,西方曰飂风,西北曰厉风,北方曰寒风。”《淮南子·墬形训》:“何谓八风?东北曰炎风,东方曰条风,东南曰景风,南方曰巨风,西南曰凉风,西方曰飂风,西北曰丽风,北方曰寒风。”《说文·风部》:“风,八风也。东方曰明庶风,东南曰清明风,南方曰景风,西南曰凉风,西方曰閶闔风,西北曰不周风,北方曰广莫风,东北曰融风。”《左传·隐公五年》:“夫舞所以节八音,而行八风。” 陆德明 释文:“八方之风,谓东方谷风,东南清明风,南方凯风,西南凉风。西方閶闔风,西北不周风,北方广莫风,东北方融风。”
(2).八种季候风。《易纬通卦验》:“八节之风谓之八风。立春条风至,春分明庶风至,立夏清明风至,夏至景风至,立秋凉风至,秋分閶闔风至,立冬不周风至,冬至广莫风至。”
(3).指八音。《左传·襄公二十九年》:“五声和,八风平。” 王引之 《经义述闻·春秋左传中》:“古者八音谓之八风。 襄 二十九年传:‘五声和,八风平。’谓八音克谐也。”参见“ 八音 ”。
(4).佛教语。谓世间能煽动人心之八事:得可意事名“利”,失可意事名“衰”,背后排拨为“毁”,背后赞美为“誉”,当前赞美为“称”,当前排拨为“讥”,逼迫身心名“苦”,悦适心意名“乐”。见《释氏要览下·躁静》。 唐 王维 《能禅师碑》:“不着三界,徒劳八风。” 宋 范成大 《偶箴》诗:“情知万法本来空,犹復将心奉八风。” 岭南羽衣女士 《东欧女豪杰》:“索性枯坐一年,参透那八风不动的道理。”
词语解释:八音  拼音:bā yīn
(1).我国古代对乐器的统称,通常为金、石、丝、竹、匏、土、革、木八种不同质材所制。《书·舜典》:“三载,四海遏密八音。” 孔 传:“八音:金、石、丝、竹、匏、土、革、木。”《周礼·春官·大师》:“皆播之以八音:金、石、土、革、丝、木、匏、竹。” 郑玄 注:“金,鐘鎛也;石,磬也;土,塤也;革,鼓鼗也;丝,琴瑟也;木,柷敔也;匏,笙也;竹,管簫也。”《宋书·谢灵运传论》:“夫五色相宣,八音协畅,由乎玄黄律吕,各适物宜。” 宋 苏轼 《贺韩丞相启》:“付八音於 师旷 ,孰敢争能。”
(2).泛指音乐。 晋 葛洪 《抱朴子·博喻》:“故 离朱 剖秋毫於百步,而不能辩八音之雅俗。” 明 宋应星 《天工开物·冶铸》:“虚其腹以振盪空灵,而八音起。”
(3).八风之音。《吕氏春秋·孝行》:“杂八音,养耳之道也。” 高诱 注:“八音,八卦之音。” 陈奇猷 校释:“八音,八风之音……阴阳家以八风分属八卦,故 高 谓八卦之音。”
词语解释:炎官  拼音:yán guān
神话中的火神。 唐 吴筠 《游仙》诗之一:“ 赤帝 跃火龙, 炎官 控朱鸟。” 宋 陆游 《七月十七日大雨极凉》诗:“ 吴中 七月热未已,渴乌呀呀井无水。 炎官 护前不少敛,树头敢望秋风起。”
词语解释:炎州  拼音:yán zhōu
《楚辞·远游》:“嘉南州之炎德兮,丽桂树之冬荣。”后因以“炎州”泛指南方广大地区。 南朝 梁 江淹 《空青赋》:“西海之草,炎州之烟。” 唐 杜甫 《得广州张判官书》诗:“忽得炎州信,遥从月峡传。” 清 林则徐 《中秋饮沙角炮台眺月有作》诗:“蛮烟一扫海如镜,清气长此留炎州。”
词语解释:炎光  拼音:yán guāng
(1).阳光。《文选·扬雄〈剧秦美新〉》:“震声日景,炎光飞响。” 李善 注:“炎光,日景也。” 南朝 齐 谢朓 《夏始和刘孱陵》:“春色卷遥甸,炎光丽近邑。” 唐 韩愈 孟郊 《纳凉联句》:“熙熙炎光流,竦竦高云擢。”
(2).暑气。 宋 柳永 《二郎神》词:“炎光谢,过暮雨、芳尘轻洒。” 宋 李清照 《采桑子》词:“晚来一阵风兼雨,洗尽炎光。”
(3).指 汉 德, 汉 皇朝。《文选·曹植〈王仲宣诔〉》:“会遭阳九,炎光中矇。” 张铣 注:“炎光,谓 汉 也。”《晋书·刘元海载记》:“我 世祖光武皇帝 诞资圣武,恢復鸿基…… 显宗孝明皇帝 、 肃宗孝章皇帝 累叶重暉,炎光再阐。”参见“ 炎汉 ”。
火焰;光焰。炎,通“ 焰 ”。 汉 刘桢 《赠五官中郎将》诗:“众宾会广坐,明鐙熺炎光。” 晋 潘尼 《火赋》:“衝风激扬,炎光奔逸。” 唐 方干 《酬将作于少监》诗:“由来至寳出毫端,五色炎光照室寒。”
词语解释:炎汉  拼音:yán hàn
(1). 汉 自称以火德王,故称 炎汉 。 三国 魏 曹植 《徙封雍邱王朝京师上疏》:“篤生我皇,奕世载聪……受禪 炎汉 ,临君万邦。” 南朝 梁 萧统 《〈文选〉序》:“自 炎汉 中叶,厥涂渐异。” 李周翰 注:“ 汉 火德,故称炎。” 唐 李白 《天长节使鄂州刺史韦公德政碑》:“噫大块之气,歌 炎汉 之风。” 宋 梅尧臣 《读〈汉书·梅子真传〉》:“ 子真 实吾祖,耿介仕 炎汉 。”
(2).传说上古 炎帝 为 汉 族祖先,因称 中国 或 汉 族为 炎汉 。 唐玄宗 《封东光公主制》:“ 炎汉 盛礼,蕃国是和。” 鲁迅 《南腔北调集·由中国女人的脚推定中国人之非中庸又由此推定孔夫子有胃病》:“﹝伎女﹞常穿利屣,即等于现在之穿高跟皮鞋,可以俨然居 炎汉 ‘摩登女郎’之列。”
词语解释:炎荒  拼音:yán huāng
指南方炎热荒远之地。 晋 傅玄 《述夏赋》:“清徵泛於琴瑟,朱鸟感於炎荒。” 唐 张九龄 《谢工部侍郎集贤院学士状》:“远自炎荒,忽至霄汉,秘文副掌,浅陋无堪。” 清 赵翼 《人面竹》诗:“炎荒物产奇,篠簜出意态。” 周咏 《感怀》诗之六:“销磨髀肉羞看剑,落寞炎荒嘆处囊。”
词语解释:炎威  拼音:yán wēi
(1).酷热的威势。 唐 刘禹锡 《裴祭酒尚书见示寄王左丞高侍郎之什命同作诗》:“吟风起天籟,蔽日无炎威。” 叶玉森 《一雨》诗:“炎威尔何物,一雨便长驱。”
(2).比喻权势。 清 遯庐 《童子军》第十七出:“笑奸雄枉把炎威煽,赖君王明圣镜高悬。”
词语解释:炎歊  拼音:yán xiāo
见“ 炎熇 ”。
词语解释:炎熇  拼音:yán hè
亦作“ 炎歊 ”。 暑热。 宋 欧阳修 《憎蚊》诗:“荒城繁草树,旱气飞炎熇。” 明 沉德符 《野获编补遗·内阁·江陵议分祀天地》:“夏至盛暑,而骏奔於炎歊之中,六飞再驾,斯为戾矣。” 明 张煌言 《暑夜独坐》诗:“炎熇如酷吏,入夜气犹蒸。”《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三八回:“一天凉月洗炎熇,庭院无人太寂寥。”
词语解释:炎曦  拼音:yán xī
(1).指炽烈的日光。 唐 韩愈 《郑群赠簟》诗:“倒身甘寝百疾愈,却愿天日恒炎曦。” 唐 皎然 《苦热行》:“炎曦曝肌肤,毒雾昏檐楹。” 宋 陆游 《秋雨初晴有感》诗:“炎曦赫赫尚餘威,冷雨萧萧故解围。”
(2).比喻高热。 明 高启 《驱疟》诗:“俄顷水火争,寒冰继炎曦。”
(3).比喻君恩。 清 翁志琦 《反班婕妤〈怨歌行〉》:“薄俗区故新,君子秉贞节,炎曦会有时,谁云恩义絶?”
词语解释:炎洲  拼音:yán zhōu
(1).神话中的南海炎热岛屿。《海内十洲记·炎洲》:“ 炎洲 在南海中,地方二千里,去北岸九万里。” 南朝 梁 江淹 《水上神女赋》:“迺造南中,渡 炎洲 ,逕玉涧,越金流。” 唐 柳宗元 《天对》:“爰有 炎洲 ,司寒不得以试。”
(2).泛指南方炎热地区。 唐 李白 《野田黄雀行》:“游莫逐炎洲翠,栖莫近 吴 宫燕。” 王琦 注:“炎洲谓海南之地。” 明 唐寅 《陪杨礼部都隐君虎丘泛舟》诗:“朱明丽景属炎洲,兰橈桂檝遂娱游。” 严复 《救亡决论》:“炎洲羣岛,乃古大洲沉没之山尖。”
词语解释:炎瘴  拼音:yán zhàng
南方湿热致病的瘴气。 唐 杜甫 《寄岳州贾司马六丈巴州严八使君两阁老五十韵》:“地僻昏炎瘴,山稠隘石泉。”《宋史·许仲宣传》:“会征 交州 ,其地炎瘴,士卒死者十二三。” 明 徐弘祖 《徐霞客游记·滇游日记九》:“兄弟俱劝余毋即行,谓炎瘴正毒,奈何以不貲轻掷也?”
词语解释:炎精  拼音:yán jīng
(1).指火德;火的本性。《文选·王延寿〈鲁灵光殿赋〉》:“殷五代之纯熙,绍 伊唐 之炎精。” 李善 注:“言 汉 盛於五代纯熙之道,而绍 帝尧 火德之运。” 北周 庾信 《周五帝歌》之五:“纯阳之月乐炎精,赤雀丹书飞送迎。”《宋史·乐志七》:“象分离位,德配炎精。景风协律,化神含生。”
(2).指太阳。《宋书·武帝纪下》:“近炎精亢序,苗稼多伤。” 唐 萧颖士 《游马耳山》诗:“我来疑初伏,幽路无炎精。”
(3).指应火运而兴的王朝。《东观汉记·冯衍传》:“继 高祖 之休烈,修 文武 之絶业,社稷復存,炎精更辉。” 三国 蜀 诸葛亮 《为后帝伐魏诏》:“今贼效尤,天人所怨,奉时宜速,庶凭炎精祖宗威灵相助之福,所向必克。” 唐 吴筠 《建业怀古》诗:“炎精既失御,宇内为三分。” 宋 袁陟 《过金陵谒吴大帝庙》诗:“炎精竟灰烬,紫盖出艨艟。”此指 汉 朝。 清 顾炎武 《恭谒孝陵》诗:“寳祚方中缺,炎精且下沦。”此指 明 祚。参见“ 炎祚 ”。
词语解释:炎祚  拼音:yán zuò
(1).五行家谓 刘汉 、 赵宋 皆以火德王,因以“炎祚”指 汉 或 宋 的国统。 宋 洪迈 《容斋续笔·后妃命数》:“中兴炎祚,成四百年之基者, 发 之五世孙 光武 也。”《宋史·乐志七》:“盛德在火,相我炎祚。”
(2). 三国 蜀 刘备 自称得 汉 之正统,故亦指 蜀汉 。 清 刘师恕 《卧龙冈武侯祠》诗:“大星堕地终炎祚,古柏参天傍草庐。”
词语解释:炎火  拼音:yán huǒ
(1).烈火。《诗·小雅·大田》:“田祖有神,秉畀炎火。” 汉 陈琳 《为袁绍檄豫州》:“雷霆虎步,并集虏庭,若举炎火以焫飞蓬,覆沧海以沃熛炭,有何不灭者哉?”《北齐书·魏收传》:“射千金之产,邀万钟之秩,投烈风之门,趣炎火之室。”
(2).传说中的火焰山。《山海经·大荒西经》:“有大山名曰 昆仑之丘 ……其下有 弱水之渊 环之,其外有 炎火之山 ,投物輒然。” 汉 司马相如 《大人赋》:“经营 炎火 而浮 弱水 兮,杭絶浮渚而涉流沙。” 唐 玄奘 《进〈西域记〉表》:“遂苑 弱水 而池 濛汜 ,圃 炎火 而照积冰。”
词语解释:炎赫  拼音:yán hè
炽热。《后汉书·质帝纪》:“自春涉夏,大旱炎赫,忧心京京。” 唐 杜甫 《热》诗之一:“炎赫衣流汗,低垂气不苏。” 明 刘基 《漫成》诗之六:“炎赫迎新节,綈袍洗未乾。”
词语解释:炎海  拼音:yán hǎi
(1).泛指南海炎热的地区。 唐 杜甫 《多病执热奉怀李尚书》诗:“大水淼茫炎海接,奇峯硉兀火云升。” 宋 王安石 《送王蒙州》诗:“箭落皂雕毚兔避,句传炎海鰐鱼惊。” 明 唐寅 《题东坡小像》诗:“乌臺十卷青蝇案,炎海三千白髮臣。”
(2).喻酷热。 唐 吴兢 《乐府古题要解·苦热行》:“右备言流金鑠石、火山炎海之艰难也。” 宋 苏轼 《定风波·南海归赠王定国侍人寓娘》词:“风起,雪飞炎海变清凉。”
词语解释:炎夏  拼音:yán xià
酷热的夏天。 三国 魏 曹植 《离缴雁赋》:“远玄冬於南裔,避炎夏於朔方。”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巨洋水》:“至若炎夏火流,閒居倦想,提琴命友,嬉娱永日。” 唐 朱庆馀 《夏日访贞上人院》诗:“炎夏寻灵境,高僧澹荡中。” 叶圣陶 《登赐儿山》:“冰洞里泉水结成冰,上面盖着灰沙,望进去好像铺一块平石板,据说炎夏也不融化。”
词语解释:炎图  拼音:yán tú
指因火德而兴的帝业。《宋史·乐志八》:“神之言归,化斯有光;相我炎图,万世无疆。”参见“ 炎祚 ”。
词语解释:炎祚  拼音:yán zuò
(1).五行家谓 刘汉 、 赵宋 皆以火德王,因以“炎祚”指 汉 或 宋 的国统。 宋 洪迈 《容斋续笔·后妃命数》:“中兴炎祚,成四百年之基者, 发 之五世孙 光武 也。”《宋史·乐志七》:“盛德在火,相我炎祚。”
(2). 三国 蜀 刘备 自称得 汉 之正统,故亦指 蜀汉 。 清 刘师恕 《卧龙冈武侯祠》诗:“大星堕地终炎祚,古柏参天傍草庐。”
词语解释:炎氛  拼音:yán fēn
热气;暑气。 汉 张衡 《七辨》:“桴 弱水 ,越炎氛。” 唐 储光羲 《行次田家隩梁作》诗:“田家俯长道,邀我避炎氛,当暑日方昼,高天无片云。” 宋 朱熹 《对雨》诗:“凉气袭轻裾,炎氛起秋思。”
词语解释:炎气  拼音:yán qì
暑气。《后汉书·马援传》:“会暑甚,士卒多疫死, 援 亦中病,遂困。乃穿岸为室,以避炎气。” 南朝 陈后主 《七夕》诗:“殿深炎气少,日落夜风清。” 唐 韩愈 《丰陵行》:“是时新秋七月初,金神按节炎气除。”
火焰与火气。炎,通“ 燄 ”。《楚辞·九章·悲回风》:“观炎气之相仍兮,窥烟液之所积。” 姜亮夫 校注:“炎、气当为二物,故曰‘相仍’。炎,即今俗燄字。”
词语解释:炎晖  拼音:yán huī
亦作“ 炎辉 ”。
(1).炎热的阳光。 汉 王粲 《公宴》诗:“凉风撒蒸暑,清云却炎暉。” 唐 项斯 《泛溪》诗:“溪船泛数里,便觉少炎辉。” 元 吴志淳 《夏日园中清暑》诗:“傍溪卜筑面流水,拂席展簟消炎暉。”
(2).指光辉。 汉 刘桢 《赠五官中郎将》诗之四:“明月照緹幕,华灯散炎辉。”
词语解释:炎燠  拼音:yán yù
炎热。 南朝 齐 谢朓 《出下馆》诗:“麦候始清和,凉雨销炎燠。” 唐 韩愈 《重云李观疾赠之》诗:“重云闭白日,炎燠成寒凉。” 宋 陈师道 《代谢赐恤刑表》:“克谨常刑,闻之在昔;著为故事,方自本朝。每於炎燠之时,屡下宽大之詔,辉光四烛,囹圄一空。” 明 刘基 《江南弄》诗之二:“截玉钻星吹向天, 楚江 六月无炎燠。”
词语解释:炎黄  拼音:yán huáng
炎帝 神农氏 与 黄帝 轩辕氏 的并称。为我国古史传说时代的两个帝王。后世常称“炎黄”为中华民族的始祖。《汉书·魏豹田儋等传赞》:“至 春秋 末,诸侯耗尽,而 炎 、 黄 、 唐 、 虞 之苗裔,尚犹颇有存者。” 明 宋应星 《天工开物·曲糵》:“自非 炎 黄 作祖,末流聪明,乌能竟其方术哉?” 严复 《道学外传》:“今乃奉五百兆 炎黄 之胄,二千年神圣之教,以听若辈之位置……当咸以为不可也。”如: 炎黄 子孙。
词语解释:炎云  拼音:yán yún
红色的云。 南朝 梁 江淹 《四时赋》:“炎云峯起,芳树未移。” 唐 沉佺期 《夜泊越州逢北使》诗:“憩泊在兹夜,炎云逐斗枢。” 唐 独孤及 《太行苦热行》:“炎云如烟火,溪谷将恐竭。”
词语解释:炎帝  拼音:yán dì
(1).传说中上古 姜 姓部族首领。相传 少典 娶于 有蟜氏 而生。原居 姜水 流域,后向东发展到中原地区。一说 炎帝 即 神农氏 。《孔子家语·辩物》:“昔 黄帝 以云纪官…… 炎帝 以火, 共工 以水, 太昊 以龙,其义一也。”《史记·五帝本纪》:“ 炎帝 欲侵陵诸侯,诸侯咸归 轩辕 。” 张守节 正义引《帝王世纪》:“ 神农氏 , 姜 姓也……以火德王,故号 炎帝 。” 唐 韩愈 《和水部张员外宣政衙赐百官樱桃诗》:“ 汉 家旧种 明光殿 , 炎帝 还书《本草经》。”
(2).神话传说中主管夏令和南方的神。《礼记·月令》:“﹝孟夏之月﹞其日丙丁,其帝 炎帝 ,其神 祝融 。”按,仲夏、季夏之月同。《淮南子·天文训》:“南方,火也;其帝, 炎帝 。”《汉书·魏相传》:“南方之神 炎帝 乘离执衡司夏。” 唐 韩愈 《苦寒》诗:“ 羲和 送日出,恇怯频窥覘, 炎帝 持 祝融 ,呵嘘不相炎。” 明 刘基 《念奴娇·红树》词:“ 炎帝 骑龙来絳闕,紫凤三千乘輦。”
词语解释:炎汉  拼音:yán hàn
(1). 汉 自称以火德王,故称 炎汉 。 三国 魏 曹植 《徙封雍邱王朝京师上疏》:“篤生我皇,奕世载聪……受禪 炎汉 ,临君万邦。” 南朝 梁 萧统 《〈文选〉序》:“自 炎汉 中叶,厥涂渐异。” 李周翰 注:“ 汉 火德,故称炎。” 唐 李白 《天长节使鄂州刺史韦公德政碑》:“噫大块之气,歌 炎汉 之风。” 宋 梅尧臣 《读〈汉书·梅子真传〉》:“ 子真 实吾祖,耿介仕 炎汉 。”
(2).传说上古 炎帝 为 汉 族祖先,因称 中国 或 汉 族为 炎汉 。 唐玄宗 《封东光公主制》:“ 炎汉 盛礼,蕃国是和。” 鲁迅 《南腔北调集·由中国女人的脚推定中国人之非中庸又由此推定孔夫子有胃病》:“﹝伎女﹞常穿利屣,即等于现在之穿高跟皮鞋,可以俨然居 炎汉 ‘摩登女郎’之列。”
词语解释:炎日  拼音:yán rì
炎热的太阳。 宋 沉括 《梦溪笔谈·象数一》:“连日重阴,人谓必雨,一日骤晴,炎日赫然。” 元 朱希晦 《纳凉》诗:“深林翳炎日,万壑来天风。” 邹韬奋 《萍踪忆语》二八:“由窗口望见炎日当空,烈光四射。”
词语解释:炎景  拼音:yán jǐng
炎热的日光。 三国 魏 曹植 《槐赋》:“覆阳精之炎景,散流耀以增鲜。” 南朝 梁 江淹 《丹砂可学赋》:“左 昆吾 之炎景,右 崦嵫 之卿云。” 明 杨慎 《安公石馆赏并蒂莲得井字》诗:“露饮对璧人,凉颸失炎景。”
词语解释:炎刘  拼音:yán liú
旧指以火德王的 刘氏 汉 朝。 汉 赵岐 《〈孟子〉题辞》:“遭 苍姬 之讫録,值 炎刘 之未奋。” 元 傅若金 《歌风台》诗:“黔首厌 秦 暴,龙德奋 炎刘 。” 清 和邦额 《夜谭随录·维扬生》:“ 炎刘 授命顺皇天,天遣 重瞳 作獭鸇。”
词语解释:炎埃  拼音:yán āi
(1).暑热。 唐 王勃 《广州宝庄严寺舍利塔碑》:“颶风寝毒,炎埃罢厉。” 明 刘基 《丹霞蔽日行》:“炎埃被九野,照灼后土赤。”
(2).火灰。《新唐书·儒学传序》:“ 禄山 之祸,两京所藏,一为炎埃,官幐私褚,丧脱几尽。”
词语解释:炎酷  拼音:yán kù
盛暑;酷热。 唐 左牢 《蝉蜕赋》:“於以警素秋,於以戒炎酷。”《三国演义》第八八回:“南方之地,分外炎酷,军马衣甲,皆穿不得。”
词语解释:炎陬  拼音:yán zōu
指南方炎热边远地区。 宋 蔡襄 《四贤一不肖·余靖》诗:“炎陬此去数千里,橐中狼耤唯蠹书。” 清 钮琇 《觚賸·广东月令》:“迺知炎陬譎诡,固不止於再稻八蚕已也。” 清 钮琇 《觚賸续编·海天行》:“ 述祖 虽炎陬贱民,而志切云霄。”
词语解释:炎祚  拼音:yán zuò
(1).五行家谓 刘汉 、 赵宋 皆以火德王,因以“炎祚”指 汉 或 宋 的国统。 宋 洪迈 《容斋续笔·后妃命数》:“中兴炎祚,成四百年之基者, 发 之五世孙 光武 也。”《宋史·乐志七》:“盛德在火,相我炎祚。”
(2). 三国 蜀 刘备 自称得 汉 之正统,故亦指 蜀汉 。 清 刘师恕 《卧龙冈武侯祠》诗:“大星堕地终炎祚,古柏参天傍草庐。”
词语解释:炎月  拼音:yán yuè
暑月。 唐太宗 《停封禅诏》:“朕往岁躬勤拯溺,至於炎月,沿比不安。” 明 何景明 《鉴上人房访太和兄饮》诗:“雷雨思炎月,尘沙苦冀方。”
词语解释:炎熇  拼音:yán hè
亦作“ 炎歊 ”。 暑热。 宋 欧阳修 《憎蚊》诗:“荒城繁草树,旱气飞炎熇。” 明 沉德符 《野获编补遗·内阁·江陵议分祀天地》:“夏至盛暑,而骏奔於炎歊之中,六飞再驾,斯为戾矣。” 明 张煌言 《暑夜独坐》诗:“炎熇如酷吏,入夜气犹蒸。”《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三八回:“一天凉月洗炎熇,庭院无人太寂寥。”
词语解释:炎德  拼音:yán dé
犹火德。《楚辞·远游》:“嘉南州之炎德兮,丽桂树之冬荣。” 姜亮夫 校注:“阴阳家旧説,南於五行属火,故曰炎德也。” 南朝 宋 谢灵运 《入华子冈》诗:“南州实炎德,桂树陵寒山。”
词语解释:炎灵  拼音:yán líng
(1).指以火德而王的 汉宋 王朝。《文选·谢朓〈和伏武昌登孙权故城〉》:“ 炎灵 遗剑璽, 当涂 骇龙战。” 李善 注:“ 炎灵 ,谓 汉 也。” 宋 欧阳修 《答谢景山遗古瓦砚歌》:“火数四百 炎灵 销,谁其代者 当涂 高。”《宋史·律历志三》:“率循火行之运,以辉 炎灵 之曜。” 明 方孝孺 《吊茂陵文》:“惟君皇之御极兮,遘 炎灵 之方炽。”
(2).特指 南明 皇朝。 明 张煌言 《瓯行志概》诗之二:“不信炎灵断,还留七尺身。”
词语解释:炎运  拼音:yán yùn
五行家称以火德而兴的帝业之运。旧指 刘汉 、 赵宋 等皇朝。 南朝 陈 徐陵 《劝进梁元帝表》:“至於金行重作,源出 东莞 ;炎运犹兴,枝分 南顿 。” 唐 李百药 《赋得魏都》:“炎运精华歇,清都寳命开。” 宋 李纲 《论使事札子》:“炎运中微,夷狄乱常,驯致 靖康 之变,国祚几絶。” 清 龚自珍 《〈瓦录〉序》:“嘻!可以识炎运之西隆,窥 刘 祚之东替矣。”
词语解释:炎炽  拼音:yán chì
炽热。 汉 徐干 《中论·治学》:“人心必有明焉,必有悟焉,如火得风而炎炽。”《隋书·天文志》:“日为阳精,光耀炎炽。” 明 张羽 《由竹溪至梅溪书赠莫云樵》诗:“出门怀清旷,入舟苦炎炽。”
词语解释:炎毒  拼音:yán dú
(1).酷热。 唐 杜甫 《雨》诗:“清凉破炎毒,衰意欲登臺。” 宋 苏轼 《寄周安孺茶》诗:“况此夏日长,人间正炎毒。”
(2).指湿热的瘴气。 唐 柳宗元 《与萧翰林俛书》:“居蛮夷中久,惯习炎毒,昏眊重膇,意以为常。”
词语解释:炎宋  拼音:yán sòng
赵宋 自称以火德王,故称 炎宋 。《宣和遗事》后集:“北方小胡奴侵凌上国,南灭 炎宋 ,北威 契丹 。”《宋史·乐志十》:“於赫 炎宋 ,十叶华耀。”
词语解释:炎冷  拼音:yán lěng
犹冷热。 宋 苏轼 《次韵黄鲁直效进士作岁寒知松柏》:“炎冷徒自变,茂悦两相知。”一本作“ 炎凉 ”。
词语解释:炎皇  拼音:yán huáng
指 炎帝 神农氏 。 南朝 陈 徐陵 《长干寺众食碑》:“昔 炎皇 肇训, 稷 正修官。” 南朝 陈 徐陵 《鸳鸯赋》:“ 炎皇 之季女,织素之佳人。” 宋 陈师道 《赠二苏公》诗:“前驱 吴回 后 炎皇 ,絳旂丹轂朱冠裳。”
词语解释:炎烟  拼音:yán yān
炎热的烟气。 唐 白居易 《赠韦处士六年夏大热旱》诗:“旱日乾密云,炎烟焦茂草。”
火焰与烟气。炎,通“ 焰 ”。 南朝 宋 谢灵运 《还故园作见颜范二中书》诗:“何意衝飊激,烈火纵炎烟。” 唐 郭元振 《古剑篇》:“君不见 昆吾 铁冶飞炎烟,红光紫气俱赫然。”
词语解释:炎岭  拼音:yán lǐng
炎热的五岭地区。 宋 范成大 《乾道癸巳腊后二日桂林大雪郭季勇赋古风为贺次其韵》:“当时已分餐毡莩,寧復梦游炎岭热。”
词语解释:炎飙  拼音:yán biāo
亦作“ 炎飇 ”。亦作“炎颷”。炎热的疾风。 晋 葛洪 《抱朴子·论仙》:“蹈炎飆而不灼,躡玄波而轻步。” 晋 陆云 《逸民赋》:“靡炎飈以赴节兮,挥天籟而兴音。” 唐 王勃 《为人与蜀城父老第二书》:“炎飇谢节,爽候开辰。”
词语解释:炎溽  拼音:yán rù
郁热潮湿。 南朝 梁 刘孝威 《苦暑》诗:“暮日苦炎溽,迁坐接阶廊。”
词语解释:炎炉
亦作“ 炎炉 ”。
1.使炉火炽烈。 三国 魏 曹植 《宝刀赋》:“乃炽火炎炉,融铁挺英。”
2.炽热的火炉。亦用作刑具。 南朝 梁 江淹 《齐太祖高皇帝诔》:“枉狱炎鑪,淫刑霜刃。” 南朝 梁简文帝 《〈昭明太子集〉序》:“炎鑪吐色,丰貂在御,留上人之重,愍终窶之氓。”《法苑珠林》卷十一:“沸鑊腾波,炎炉起焰。”
词语解释:炎历  拼音:yán lì
指以火德而王的 刘汉 或 赵宋 王朝。 唐 苏颋 《奉和晦日幸昆明池》:“ 炎历 事边陲, 昆明 始凿池。”《旧唐书·音乐志四》:“ 緑林 炽 炎历 , 黄虞 格 有苗 。”《宋史·乐志九》:“天啟 炎历 ,集我大命。”
词语解释:炎郁  拼音:yán yù
闷热。 唐 骆宾王 《与亲情书》:“晚夏炎鬱,并想履宜。” 唐 杜牧 《上李太尉论江贼书》:“四五月后,炎鬱烝湿,一夫有疾,染习多死。” 宋 欧阳修 《普明院避暑》诗:“选胜避炎鬱,林泉清可佳。”
词语解释:炎暵  拼音:yán hàn
炎热干旱。《新唐书·卢怀慎传》:“儻炎暵成沴,租税减入,疆埸有警,賑救无年,何以济之?” 宋 刘筠 《赴郡之初寻属愆亢》诗:“田畯诉炎暵,坐虞多稼萎。”
词语解释:炎上  拼音:yán shàng
(1).火焰向上;火向上燃烧。《书·洪范》:“火曰炎上。” 孔颖达 疏引 王肃 曰:“火之性,炎盛而升上。”《尚书大传》卷三:“弃法律,逐功臣,杀太子,以妾为妻,则火不炎上。”《孔丛子·论势》:“灶突炎上,栋宇将焚。” 张怿伯 《辛亥海军举义记》:“有发难者,趋之若水就下,火炎上耳。”
(2).指火。 南朝 梁元帝 《金楼子·立言下》:“诸生孰能传吾书者……炎上润下,时为保持。”
(3).指 汉 之火德。《文选·班固〈典引〉》:“蓄炎上之烈精,藴 孔佐 之弘陈。” 蔡邕 注:“谓火, 汉 之德也。”
词语解释:炎昼  拼音:yán zhòu
炎热的白天。 元 周伯琦 《榆林驿》诗:“但见柳青青,夹路忘炎昼。”
词语解释:炎辉  拼音:yán huī
见“ 炎暉 ”。
词语解释:炎晖  拼音:yán huī
亦作“ 炎辉 ”。
(1).炎热的阳光。 汉 王粲 《公宴》诗:“凉风撒蒸暑,清云却炎暉。” 唐 项斯 《泛溪》诗:“溪船泛数里,便觉少炎辉。” 元 吴志淳 《夏日园中清暑》诗:“傍溪卜筑面流水,拂席展簟消炎暉。”
(2).指光辉。 汉 刘桢 《赠五官中郎将》诗之四:“明月照緹幕,华灯散炎辉。”
词语解释:炎徼  拼音:yán jiǎo
南方炎热的边区。 南朝 梁 江淹 《齐太祖高皇帝诔》:“冰洲炎徼,来献其琛。” 唐 白居易 《遇微之于峡中》诗:“君还 秦 地辞炎徼,我向 忠州 入瘴烟。”
词语解释:炎正  拼音:yán zhèng
指 汉 朝。《后汉书·光武帝纪赞》:“炎正中微,大盗移国。” 李贤 注:“ 汉 以火德王,故曰炎正。”
词语解释:炎昏  拼音:yán hūn
炎热的黄昏。 唐 元稹 《遣病》诗之八:“炎昏岂不勌,时去聊自惊。”
词语解释:炎国  拼音:yán guó
犹南国。指我国南方地区。 南朝 宋 鲍照 《河清颂》:“ 闽 外水乡, 鄣 表炎国。” 南朝 宋 鲍照 《瓜步山揭文》:“北眺毡乡,南晒炎国。”
词语解释:炎裔  拼音:yán yì
泛指南方边远地区。 唐 孟浩然 《将适天台留别临安李主簿》诗:“念离当夏首,漂泊指炎裔。” 唐 李德裕 《夏晚有怀平泉林居》诗:“矧余窜炎裔,日夕谁晤语?”
词语解释:炎昆  拼音:yán kūn
《书·胤征》:“火炎 崑冈 ,玉石俱焚。”后以“炎崑”喻同归于尽。 唐 杨乘 《南徐春日怀古》诗:“形骸劳大块,玉石任炎 崑 。”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野狗》:“ 于七 之乱,杀人如麻,乡民 李化龙 自山中窜归,值大兵宵进。恐罹炎 崑 之祸,急无所匿,僵卧於死人之丛,诈作尸。”
词语解释:炎旱  拼音:yán hàn
炎热干旱。 三国 魏 曹植 《诰咎文》:“炎旱赫羲,颷风扇发,嘉卉以萎,良木以拔。” 唐 李翱 《别灊山神文》:“遭罹炎旱, 淮 左毕同,邻郡逃亡,十家六空。”《法苑珠林》卷七九:“若炎旱时,能令净雨……疫死险难,皆得灭除。”
词语解释:炎烈  拼音:yán liè
酷烈。 宋 苏舜钦 《依韵和胜之暑饮》:“九夏苦炎烈,入伏气候恶,况兹大旱时,其酷甚炮烙。”
词语解释:炎门  拼音:yán mén
权势之家。 明 何景明 《上杨邃庵书》:“不附炎门,不趋利径……咸可尚也。”
词语解释:炎丘  拼音:yán qiū
南方炎热的山地。 三国 魏 阮籍 《大人先生传》:“炎丘火流,焦邑灭都。” 宋 黄庭坚 《以椰子茶瓶寄德孺》诗之二:“炎丘椰木实,入用随茗椀。”
词语解释:炎卉  拼音:yán huì
鲜艳的花草。 南朝 宋 鲍照 《喜雨》诗:“珍木抽翠条,炎卉濯朱芳。”
词语解释:炎炜  拼音:yán wěi
灼热的阳光。 宋 魏了翁 《送赵编修大全知眉州》诗:“炎煒烁穹昊,火云助其蒸。”
词语解释:炎驭  拼音:yán yù
(1).指太阳。 唐 王勃 《九成宫颂》:“应雷駢而出豫,苍帝其时;面炎驭而思和,朱明不远。”参见“ 日驭 ”。
(2).指 汉 王朝的国祚。《旧唐书·音乐志四》:“炎驭失天纲,土德承天命。”
词语解释:日驭  拼音:rì yù
(1).太阳。日形如轮,周行不息,故称。 隋 卢思道 《从驾经大慈照寺》诗:“日驭非难假,云师本易凭。” 前蜀 韦庄 《立春》诗:“青帝东来日驭迟,暖烟轻逐晓风吹。” 清 金农 《憩王屋山后十方院》诗之二:“大椿灵饵话 尧 年,鍊液升烟日驭前。”
(2).指古代神话中为太阳驾车的神。 黄澜 《送李生孟夐留学美利坚》诗:“星精倚马忧天坠,日驭挥戈上地平。”
(3).指帝王的车驾。 宋 苏轼 《赐安神宗御容押班冯宗道等银合茶药敕书》:“属祠宫之告具,驂日驭以遄征,往復之间,忠劳亦至。特加存问。”
词语解释:炎暍  拼音:yán yē
盛暑。 唐 颜真卿 《和政公主神道碑》:“时属炎暍,热病有加。”
词语解释:炎节  拼音:yán jié
夏季。 晋 李颙 《悲四时赋》:“悲炎节之赫羲,览 祝融 之御轡。” 唐 钱起 《送薛判官赴蜀》诗:“单车动夙夜,越境正炎节。”
词语解释:炎山  拼音:yán shān
传说中的火山。 晋 郭璞 《〈山海经〉叙》:“阳火出於冰水,阴鼠生於炎山。” 南朝 齐 王融 《净行诗》之一:“炎山翻烈火,冰涧帀寒澌。” 南朝 梁 江淹 《翡翠赋》:“彼二鸟之奇丽,生金洲与炎山。”
词语解释:炎焰  拼音:yán yàn
(1).火焰。 唐 张说 《安乐郡主花烛行》:“丹炉飞铁驰炎焰,炎霞烁电吐明光。” 明 杨慎 《恶氛行》:“城西放火银汉红,炎焰尘头高十里。”
(2).比喻热烈的情绪。 白平 《凤凰山前的红旗》:“以 凤凰山 前 北店头 为中心的抗 日 红旗,激励着 唐县 广大群众的抗 日 热情,烧起了猛烈的抗 日 的炎焰。”
词语解释:炎序  拼音:yán xù
炎夏季节。 唐玄宗 《释放流徒等罪诏》:“况麦风炎序,梅律敲辰,言念狴牢,情深惻隐。”
词语解释:炎峤  拼音:yán qiáo
炎热的五岭地区。 明 《悯黎咏》:“ 粤 南本炎嶠,矧此 琼崖 东。”
词语解释:炎徂  拼音:yán cú
炎夏消退。《南齐书·乐志》:“阳季勾明达,炎徂溽暑融。”
词语解释:炎沴  拼音:yán lì
旱灾。 明 刘基 《次韵和石末公七月十五夜月蚀》:“今年下土因炎沴,草木焦枯野萧瑟。”
共151,分2页显示   1  2 下一页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