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字词组
词语解释:灼灼 拼音:zhuó zhuó
(1).明亮貌。 晋 傅玄 《明月篇》:“皎皎明月光,灼灼朝日暉。” 唐 韩濬 《清明日赐百僚新火》诗:“灼灼千门晓,煇煇万井春。”《封神演义》第七五回:“ 余元 的寳剑,光华灼灼。” 鲁迅 《野草·腊叶》:“今夜他却黄蜡似的躺在我的眼前,那眸子也不复似去年一般灼灼。”
(2).鲜明貌。《诗·周南·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晋 陆机 《拟青青河畔草》诗:“粲粲妖容姿,灼灼美颜色。” 唐 杨衡 《寄赠田仓曹湾》诗:“芳兰媚庭除,灼灼红英舒。”《花月痕》第十三回:“隔水望芙蕖,芙渠红灼灼。”
(3).明白貌。 汉 董仲舒 《春秋繁露·郊祭》:“天下福若无可怪者,然所以久弗行者,非灼灼见其当而故弗行也。”《汉书·外戚传下·孝成许皇后》:“咎败灼灼若此,岂可以忽哉!” 颜师古 注:“灼灼,明白貌也。”
(4).彰著貌。 晋 潘岳 《夏侯常侍诔》:“英英夫子,灼灼其儁。” 唐 李贺 《公莫舞歌》序:“会中壮士,灼灼於人。” 叶葱奇 注:“昭昭在人耳目。”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经籍会通一》:“名藏书家,代有其人, 汉 则 刘向 桓谭 ……皆灼灼者。” 王闿运 《陆建瀛传》:“ 陆 之治江,灼灼有能。”
(5).盛烈貌。《文选·陆云〈汉高祖功臣颂〉》:“灼灼 淮阴 ,灵武冠世。” 李周翰 注:“灼灼,盛烈貌。”
(6).炙热貌。《医宗金鉴·四诊心法要诀上》:“热无灼灼,寒无沧沧。”
(7).思念殷切貌;热切貌。 晋 王羲之 《问慰诸帖上》:“足下晚各何以?恒灼灼。” 唐 乔知之 《定情篇》:“更忆娼家楼,夫婿事封侯,去时恩灼灼,去罢心悠悠。”
(8). 蜀 美女名。 前蜀 韦庄 《伤灼灼》诗:“尝闻 灼灼 丽於花,云髻盘时未破瓜。”旧注:“ 灼灼 , 蜀 之丽人也。”词语解释:灼烁 拼音:zhuó shuò
亦作“ 灼爚 ”。 鲜明貌;光彩貌。《古文苑·宋玉〈舞赋〉》:“珠翠灼烁而照曜兮,华袿飞髾而杂纤罗。” 章樵 注:“灼烁,鲜明貌。” 汉 蔡邕 《弹棋赋》:“荣华灼烁,蕚不韡韡。” 三国 魏 嵇康 《琴赋》:“华容灼爚,发采扬明,何其丽也!” 唐 韦应物 《冰赋》:“金石灼烁,玄泉潜沸。” 明 夏完淳 《北风行》:“锦袍灼烁君王语,麦饭凄凉帝子颜。”词语解释:灼然 拼音:zhuó rán
(1).明显貌。 汉 徐干 《中论·审大臣》:“ 文王 之识也,灼然若披云而见日,霍然若开雾而观天。” 宋 苏轼 《录进单锷吴中水利书》:“今若泄江湖之水,则二堰尤宜先復,不復则运河将见涸而粮运不可行,此灼然之利害也。” 明 方孝孺 《上胡先生书》之一:“人之垂令名於当世者,岂易得哉?盖其才灼然有过於人。” 鲁迅 《书信集·致蒋抑卮》:“形状歷久,犹灼然陈於目前。”
(2).焦急貌。 宋 蔡絛 《铁围山丛谈》卷二:“ 章丞相 作惭,灼然而语公曰:‘是必以衣服故得罪矣,然愿少留。’” 清 俞正燮 《癸巳类稿·春秋书贼》:“ 盾 知跡不可掩,灼然使 穿 逆 成公 。”
(3).嚣张貌。《明史·西域传三·大慈法王》:“ 绰吉我些儿 辈出入豹房,与权倖杂处,气焰灼然。”
(4). 晋 代举试科目名,为九品中正的第二品。《晋书·温峤传》:“后举秀才、灼然。”《晋书·良吏传·邓攸》:“举灼然二品,为 吴王 文学,歷太子洗马、 东海王 越 参军。”词语解释:灼龟 拼音:zhuó guī
古代用火烧灸龟甲,视其裂纹以测吉凶。《史记·龟策列传》:“灼龟观兆,变化无穷。”《东观汉记·田戎载记》:“ 戎 至期日,灼龟卜降,兆中坼,遂止不降。” 宋 曾巩 《阆州张侯庙记》:“今夫推策灼龟,审於梦寐,其为事至浅。” 元 袁桷 《过高邮湖》诗:“ 淮 南田父身龙钟,灼龟沥酒占丰年。”词语解释:灼见 拼音:zhuó jiàn
(1).犹洞察,看清楚。《书·立政》:“灼见三有俊心。” 孔 传:“﹝ 文武 ﹞灼然见三有贤俊之心。” 宋 苏轼 《赐范纯仁辞免恩命不允断来章批答》:“卿篤於忧国,明於知人,灼见朕心,宜在此位。” 明 胡应麟 《诗薮·遗逸下》:“若 萧轂 之讹, 卢询 之脱,则余灼见其然。” 茅盾 《追求》二:“﹝ 仲昭 ﹞想到爱人也灼见他的困难,那就已经得到了莫大的慰藉了。”
(2).明白透彻的见解。 明 高攀龙 《与揭阳诸生书》:“此鄙人近来灼见,决不误,诸兄千万加察。” 鲁迅 《中国小说史略》第二二篇:“间杂考辨,亦有灼见。”词语解释:灼天 拼音:zhuó tiān
照亮天空。 晋 葛洪 《抱朴子·喻蔽》:“琳琅积而成山,夜光焕而灼天。”词语解释:灼知 拼音:zhuó zhī
明白了解。 宋 苏轼 《赐安焘乞外郡不允批答》:“卿练达兵要,灼知边情,寄託之深,义难引去。” 金 王若虚 《〈论语〉辨惑四》:“不知仕之所以见理明白,灼知千古之治乱者,何从而得之。”《清史稿·颖毅亲王萨哈璘传》:“人主灼知邪正,则臣下争尚名节。”词语解释:灼艾 拼音:zhuó ài
中医疗法之一。燃烧艾绒熏灸人体一定的穴位。《宋史·太祖纪三》:“ 太宗 尝病亟,帝往视之,亲为灼艾。 太宗 觉痛,帝亦取艾自灸。”词语解释:灼火 拼音:zhuó huǒ
燃火。 汉 焦赣 《易林·比之屯》:“灼火源泉,钓鲤山巔;鱼不可得,水不肯燃。”词语解释:灼烂 拼音:zhuó làn
(1).烧灼至于糜烂。《汉书·霍光传》:“唯陛下察之,贵徙薪曲突之策,使居焦髮灼烂之右。”《晋书·刘乔传》:“若诚濯之,必无灼烂之患,永有 泰山 之固矣。” 唐 柳宗元 《贞符》:“爨以毒燎,煽以虐焰,其人沸涌灼烂,号呼腾蹈。”
(2).光灿。《清史稿·灾异志一》:“ 泰安 蛟起 夏辉村 西河,高二丈,彩色灼烂,横飞东南。”词语解释:灼燎 拼音:zhuó liáo
谓钻木取火。 唐 谢观 《清明日恩赐百官新火赋》:“木鐸罢循,乃灼燎於榆柳;桐花始发,赐新火於公卿。”参见“ 改火 ”。
词语解释:改火 拼音:gǎi huǒ
古代钻木取火,四季换用不同木材,称为“改火”,又称改木。亦用以比喻时节改易。《论语·阳货》:“旧穀既没,新穀既升,钻燧改火,期可已矣。” 何晏 集解引 马融 曰:“《周书·月令》有更火之文。春取榆柳之火,夏取枣杏之火,季夏取桑柘之火,秋取柞楢之火,冬取槐檀之火。一年之中,钻火各异木,故曰改火也。” 刘宝楠 正义引 徐颋 《改火解》:“改火之典,昉於上古,行於三代,迄於 汉 ,废於 魏 晋 以后,復於 隋 而仍废……盖四时之火,各有所宜,若春用榆柳,至夏仍用榆柳便有毒,人易以生疾,故须改火以去兹毒,即是以救疾也。” 唐 史延 《清明日赐百僚新火》诗:“九天初改火,万井属良辰。” 宋 司马光 《晋阳三月未有春色》诗:“清明空改火,元巳漫浮觴。”词语解释:灼焚 拼音:zhuó bèn
焚烧。 汉 王充 《论衡·雷虚》:“雷者火也……中头则鬚髮烧燋,中身则皮肤灼燌。”词语解释:灼眼
明亮耀眼词语解释:灼据 拼音:zhuó jù
明显的证据。 明 胡应麟 《诗薮·周汉》:“兼史自有灼据,不必深辩。”词语解释:灼炟 拼音:zhuó dá
焦虑貌。 晋 王导 《遗王含书》:“以天子之威,文武毕力,岂可当乎!事犹可追,兄早思之。大兵一奋, 导 以为灼炟也。”词语解释:灼灼辉辉 拼音:zhuó zhuó huī huī
明亮炽盛。《西游记》第三五回:“用此扇,搧此火,煌煌燁燁,就如电掣红綃;灼灼辉辉,却似霞飞絳綺。”词语解释:灼地 拼音:zhuó dì
烘烤大地。 晋 傅咸 《羽扇赋》:“热熙天而灼地,沸巨海而成汤。”词语解释:灼占 拼音:zhuó zhàn
烧灸动物骨头以占卜。 清 余庆远 《维西见闻记·物器·羊骨卜》:“《辽史》载 契丹 以羊骨灼占,谓之羊卜。”词语解释:灼夜 拼音:zhuó yè
照亮黑夜。 晋 葛洪 《抱朴子·喻蔽》:“ 羲和 昇光以啟旦, 望舒 曜景以灼夜。”词语解释:灼烤 拼音:zhuó kǎo
烘炙。 克非 《春潮急》十:“会场里方才发生的一切,像一堆熊熊燃烧的大火,直灼烤着共产党员的 李克 。”词语解释:灼烜 拼音:zhuó huǐ
焦虑貌。 汉 蔡邕 《再让高阳侯印绶符策表》:“忧心灼烜,耳目昏冒,忪蒙蔽罔,累息屏气。”词语解释:灼黥 拼音:zhuó qíng
即墨刑。刺刻面额,再涂上墨。《荀子·王制》:“反顾其上则若灼黥,若仇讐。”词语解释:灼骨 拼音:zhuó gǔ
古代烧灸甲骨以占卜吉凶。《后汉书·东夷传·倭》:“灼骨以卜,用决吉凶。” 唐 东方虬 《蟾蜍赋》:“进而无悔,耻鱼之曝鳃;退亦能谋,笑龟之灼骨。”词语解释:灼剥 拼音:zhuó bāo
谓因烧焦而脱落。 汉 王充 《论衡·雷虚》:“冶工之消铁也,以土为形,燥则铁下,不则跃溢而射。射中人身,则皮肤灼剥。”词语解释:灼见真知 拼音:zhuó jiàn zhēn zhī
同“ 真知灼见 ”。 正确透彻的见解。 郑观应 《盛世危言·吏治下》:“平素具有灼见真知,临时乃能因材器使。”词语解释:灼急 拼音:zhuó jí
焦急。 邹韬奋 《热血沸腾的时候》:“我希望 张女士 只须密切加以注意和考虑,不可过于灼急。”词语解释:灼怛 拼音:zhuó dá
焦急悲痛。 汉 王符 《潜夫论·明忠》:“目见危殆之事,无不为之灼怛惊□而赴救之者。” 唐 皮日休 《九讽·正俗》:“内灼怛以如倳兮,復何知其所愬。”词语解释:灼体 拼音:zhuó tǐ
古之酷刑。烧灼身体。《新唐书·东夷传·高丽》:“其治,峭法以绳下,故少犯。叛者丛炬灼体,乃斩之,籍入其家。”词语解释:灼亮 拼音:zhuó liàng
明亮。《老残游记》第十二回:“这时月光照的满地灼亮。”词语解释:灼钻 拼音:zhuó zuàn
灼龟之钻木。钻木取生荆枝或生坚木为之。烧热钻木灼龟甲以占卜。《史记·龟策列传》:“卜先以造灼钻,钻中已,又灼龟首,各三。”词语解释:灼焕 拼音:zhuó huàn
照耀。 唐 李复言 《续玄怪录·杜子春》:“中有药炉,高九尺餘,紫焰光发,灼焕窗户。”词语解释:灼热 拼音:zhuó rè
(1).炽热。 鲁迅 《野草·死后》:“那芦席就被掀去了,又立刻感到了日光的灼热。” 邹韬奋 《大众生活社致北平全体学生的一封信》:“每一颗灼热的心,在现在都爆射出要求御侮救亡的愤火。”
(2).犹激烈。 峻青 《黎明的河边》七:“灼热的枪声停止了,风吹散了飘在堤上的硝烟。”
(3).焦急。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嫦娥》:“﹝ 宗子美 ﹞意翁必媒定之,而翁归若忘,心灼热,隐以白母。”
(4).犹煎迫。《法苑珠林》卷四四:“夫与人言,常以宽详,无灼热之。”词语解释:灼烧 拼音:zhuó shāo
犹焚烧。 南朝 梁武帝 《宝亮法师涅槃义疏序》:“救灼烧於火宅,拯沉溺於浪海。”按,此指被尘世烦恼之火所烧灼者。词语解释:灼溃 拼音:zhuó kuì
烧裂。《汉书·广川惠王刘越传》:“烧刀灼溃两目,生割两股,销鈆灌其口中。”词语解释:灼骸 拼音:zhuó hái
谓燃骸骨以炊爨。《鹖冠子·世兵》:“野战则国弊民罢,城守则食人灼骸。” 陆佃 解:“析骸而炊。”词语解释:灼焦 拼音:zhuó jiāo
燃烧已经枯焦之物。 宋 欧阳修 《病暑赋》:“惟衰病之不堪兮,譬燎枯而灼焦。”词语解释:灼尔 拼音:zhuó ěr
明亮貌。 晋 夏侯湛 《芙蓉赋》:“焕然荫沼,灼尔星罗。”词语解释:灼如 拼音:zhuó rú
昭明显赫貌。《晋书·习凿齿传》:“ 景文 继之,灵武冠世……功格皇天,勋侔古烈,丰规显祚,故以灼如也。”词语解释:灼戒 拼音:zhuó jiè
洞鉴。《宋书·傅亮传》:“ 平仲 辞邑, 殷 鉴於 崔庆 ; 张临 挹满,灼戒乎 桑霍 。”词语解释:灼粲 拼音:zhuó càn
光辉灿烂。 晋 葛洪 《抱朴子·君道》:“四灵备覩,芝华灼粲。”词语解释:灼爚 拼音:zhuó yuè
见“ 灼烁 ”。
词语解释:灼烁 拼音:zhuó shuò
亦作“ 灼爚 ”。 鲜明貌;光彩貌。《古文苑·宋玉〈舞赋〉》:“珠翠灼烁而照曜兮,华袿飞髾而杂纤罗。” 章樵 注:“灼烁,鲜明貌。” 汉 蔡邕 《弹棋赋》:“荣华灼烁,蕚不韡韡。” 三国 魏 嵇康 《琴赋》:“华容灼爚,发采扬明,何其丽也!” 唐 韦应物 《冰赋》:“金石灼烁,玄泉潜沸。” 明 夏完淳 《北风行》:“锦袍灼烁君王语,麦饭凄凉帝子颜。”词语解释:灼病 拼音:zhuó bìng
灸疗。《急就篇》卷四“灸刺和药逐去邪” 唐 颜师古 注:“灸,以火艾灼病也。”词语解释:灼痛 拼音:zhuó tòng
痛处有烧灼感。多见于郁火伤阴之胃脘痛或热毒炽盛的疮疡、烫火伤等词语解释:灼药 拼音:zhuó yào
热貌。《后汉书·张衡传》:“抚軨軹而还睨兮,心灼药其如汤。” 李贤 注:“药音鑠,热貌也。”词语解释:灼臂落发 拼音:zhuó bì luò fà
烧炙手臂,剃去头发。佛教徒表示自我忏悔的一种方式。《宋史·蔡襄传》:“ 开寳 浮图灾,下有旧瘞佛舍利,詔取以入,宫人多灼臂落髮者。”词语解释:灼虐 拼音:zhuó nüè
谓酷热为虐,令人烦躁不安。 明 朱灏 《逃暑赋》:“津息大火开烦钥兮,心若草木亡灼虐兮。”词语解释:灼背烧顶 拼音:zhuó bèi shāo dǐng
谓佛教徒燃艾或线香烧炙头顶背脊。《宋史·孝义传·朱寿昌》:“﹝ 寿昌 ﹞用浮屠法灼背烧顶,刺血书佛经。”词语解释:灼耀 拼音:zhuó yào
灼耀:见“ 灼燿 ”。
灼燿:亦作“ 灼耀 ”。明亮耀眼。 唐 元稹 《为萧相国谢太夫人国号诰身状》:“恩光灼燿,捧戴兢惶。” 潘漠华 《归後》诗:“灼耀的街灯里,我茫茫地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