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韵字: 或选择韵部:
(2011-11-5)
二十六宥去声 [liù][dòu][告发,自首,动词]寿[详注1][详注2]宿[xiǔ xiù,星宿][详注3][详注4][详注5][fù][详注6][又也,再也,副词][mào][róu][详注7][详注8][详注9][òu,动词][dòu,句读][zhòu][详注10][lóu][còu zòu][详注11][名词][wù][详注12][详注13][详注14][详注15][爭也]


注1:走 《释名》疾趋曰走。走,奏也。促有所奏至也。《群经音辨》趋向曰走。《书·武成》骏奔走。《孟子》弃甲曳兵而走。《尔雅·释宫》中庭谓之走。《注》走,疾趋也。 又与奏同。《诗·大雅》予曰有奔奏。《疏》今天下皆奔走而归趋之也。《释文》奏,本亦作走。音同。
注2:覆 敷救切,音与宥韵副同。《说文》盖也。《诗·大雅》鸟覆翼之。《礼·檀弓》见若覆夏屋者矣。 又扶富切,浮去声。伏兵曰覆。《左传·隐九年》君为三覆以待之。
注3:守 《唐韵》《广韵》《集韵》《韵会》《正韵》舒救切,音兽。《增韵》守之也,所守也,为之守也。天子巡诸侯所守,曰巡守。诸侯为天子守土,亦曰守。汉置郡太守。
注4:受 《正字通》神咒切,收去声。《诗·小雅》投畀有北,有北不受。
注5:吼 音蔻。《广韵》声也。 又《集韵》《类篇》厚怒声。
注6:留 音溜。宿留,停待也。《前汉·武帝纪》宿留海上。
注7:句 音九。《淮南子·地形训》自东北至西北方,有岐踵民,句瘿民。《注》句,读若九。 《说文》本作𠯶。𠯶篆文句字,
注8:收 音狩。获多也。《礼·月令》农事备收。《释文》收,如字,又守又反。 又《易·井卦》井收勿幕。《疏》凡物可收成者,则谓之收。《朱子·本义》收,汲取也。诗救反,又如字。
注9:仆 《集韵》《韵会》《正韵》敷救切,否去声。顿也。
注10:狃 《广韵》《集韵》《韵会》《正韵》女救切,音糅。《广韵》习也,就也。
注11:畜 chù,音嗅。《左传·僖十九年》古者六畜不相为用。《疏》养之曰畜,用之曰牲。《释文》畜,许又反。《周礼·天官·庖人》掌共六畜。《注》六畜,六牲也。《释文》畜,许又反。
注12:飂 liù,作高风貌解时与尤韵同。又《正韵》国名。高阳氏之后。《五音集韵》在南阳湘阳。 又姓。《左传·昭二十九年》昔有飂叔安。《注》飂,国名。叔安,君名。《音义》力谬反。
注13:油 音狖。浩油,地名。《公羊传·定四年》公及诸侯盟于浩油。《注》油音由,一音羊又反。又与釉同。《篇海》物有光也。《蔡襄茶录》珍膏油其面。
注14:伏 浮去声。禽覆卵也。《古今注》燕伏戊己。《前汉·五行志》丞相府史家雄鸡伏子。
注15:蔟 音凑。律名。《礼·月令》律中太蔟。《注》太蔟,言阳气大蔟,达于上也。
末字词组
针灸注灸关灸急脉缓灸刺灸   
砭灸艾灸内灸无病自灸天灸   

词语解释:针灸  拼音:zhēn jiǔ
亦作“鍼灸”。 中医针法和灸法的总称。针法是用特制的金属针,按一定穴位,刺入患者体内,运用操作手法以达到治病的目的。灸法是把燃烧着的艾绒,温灼穴位的皮肤表面,利用热刺激来治病。针灸是我国医学的宝贵遗产。《素问·病能论》:“有病颈痈者,或石治之,或鍼灸治之而皆已。”《史记·扁鹊仓公列传》:“或不当饮药,或不当鍼灸。” 晋 葛洪 《抱朴子·勤求》:“被疾病则遽针灸。” 唐 吴兢 《贞观政要·征伐》:“ 道宗 在阵损足,帝亲为针灸。” 清 俞正燮 《癸巳类稿·持素毕》:“宗气营卫,有生之常,鍼灸之外,汤药至齐。”
词语解释:砭灸  拼音:biān jiǔ
古代的治病方法。用石针刺叫砭,用艾火炙叫灸。《史记·扁鹊仓公列传》:“法不当砭灸,砭灸至气逐。”
词语解释:注灸  拼音:zhù jiǔ
谓艾炷。注,通“ 炷 ”。 唐 韩愈 《南山诗》:“或乱若抽笋,或嵲若注灸。”注,一本作“ 炷 ”。
词语解释:艾灸  拼音:ài jiǔ
中医针灸疗法之一。用艾炷薰炙穴位以治病。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草四·艾》﹝附方﹞:“诸虫蛇伤,艾灸数壮甚良。” 清 吴伟业 《贺新郎·病中有感》词:“艾灸眉头瓜喷鼻,今日须难决絶。”
词语解释:关灸  拼音:guān jiǔ
针灸。《史记·扁鹊仓公列传》:“尸夺者,形獘,形獘者,不当关灸鑱石及饮毒药也。”
词语解释:内灸  拼音:nèi jiǔ
一种中医疗法。指吞食大蒜治病。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菜一·葫》﹝发明﹞引 陈藏器 曰:“昔有患痃癖者,梦人教每日食大蒜三颗。初服遂至瞑眩吐逆,下部如火。后有人教取数片,合皮截却两头吞之,名曰内灸,果获大效也。”
词语解释:急脉缓灸  拼音:jí mài huǎn jiǔ
原指中医遇急促的脉象时治以缓和的灸法。比喻以和缓的方法对付急事。亦借喻在撰写诗文时,有意放松笔调,以造成顿挫之势。《红楼梦》第七六回:“对句不好,合掌。下句推开一步,倒还是急脉缓灸法。”亦作“ 急脉缓受 ”。受,通“ 授 ”。 李劼人 《天魔舞》第十三章:“ 白知时 毕竟教书久了……懂得急脉缓受的方法,仍然有条不紊地说。”
词语解释:无病自灸  拼音:wú bìng zì jiǔ
没有病而自行针灸。比喻无缘无故自讨苦吃
词语解释:刺灸  拼音:cì jiǔ
即针灸。《淮南子·精神训》:“吾安知夫刺灸而欲生者之非惑也,又安知夫绞经而求死者之非福也。”
词语解释:天灸  拼音:tiān jiǔ
(1).旧俗以朱水点额或身以去病灾,谓天灸。 南朝 梁 宗懔 《荆楚岁时记》:“八月十四日民并以朱水点儿头额,名为天灸,以厌疾。”《说郛》卷三二引《潜居录》:“八月朔,以碗盛取树叶露,研辰砂,以牙筯染点身上,百病俱消,谓之天灸。”
(2).中药名。石龙芮的一种。 宋 沉括 《梦溪笔谈·药议》:“石龙芮今有两种:水中生者,叶光而末圆;陆生者叶毛而末鋭……陆生者亦谓之天灸,取少叶揉繫臂上,一夜作大泡如火烧者是也。”参阅 宋 寇宗奭 《本草衍义》卷九、 清 吴其濬 《植物名实图考》卷二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