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韵字: 或选择韵部:
(2011-11-5)
三觉入声 [jué jiǎo][jué,知觉][ké qiào][lè,音乐][shuò,频数][详注1]涿[bào bō][同确][详注2][详注3][zhuō bó][详注4]


注1:药 《广韵》於角切,音渥。《博雅》白芷,其叶谓之药。《山海经》崃山,其草多韭薤,多药。《楚辞·九歌》辛夷楣兮药房。
注2:瞀 《广韵》莫角切。《集韵》墨角切,尨入声。目不明也。
注3:棹 音浊。树枝直上貌。《尔雅》梢棹,见梢字注。
注4:飑 音璞。《广韵》众多貌。《班固·西都赋》飑飑纷纷,矰缴相缠。风毛雨血,洒野蔽天。《注》言弓矢众发,获禽兽多也。又《集韵》音雹。飑飑,物自空堕貌。
首字词组
濯缨濯龙濯秀濯浣濯薰濯摩濯熏 
濯足濯枝濯盥濯溉濯淖濯摡  
濯濯濯锦江濯洗濯澡濯枝雨濯贝  
濯锦濯磨濯漱濯曜罗濯沐濯禊  

词语解释:濯缨  拼音:zhuó yīng
洗濯冠缨。语本《孟子·离娄上》:“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后以“濯缨”比喻超脱世俗,操守高洁。 南朝 宋 殷景仁 《文殊师利赞》:“体絶尘俗,故濯缨者高其跡。” 唐 白居易 《题喷玉泉》诗:“何时此巖下,来作濯缨翁。” 前蜀 韦庄 《题颍源庙》诗:“临川试问 尧 秊事,犹被封人劝濯缨。” 清 魏源 《武夷九曲诗》之五:“尘容愧濯缨,咏归闻扣榜。”
词语解释:濯足  拼音:zhuó zú
语出《孟子·离娄上》:“ 沧浪 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 沧浪 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本谓洗去脚污。后以“濯足”比喻清除世尘,保持高洁。 晋 夏侯湛 《东方朔画赞》:“退不终否,进亦避荣。临世濯足,希古振缨。” 宋 张孝祥 《水调歌头·泛湘江》词:“濯足夜滩急,晞髮北风凉。”
词语解释:濯濯  拼音:zhuó zhuó
(1).光明貌。《诗·商颂·殷武》:“赫赫厥声,濯濯厥灵。” 郑玄 笺:“濯濯乎其见尊敬也。” 孔颖达 疏:“濯濯乎光明者,其见尊敬如神灵也。”
(2).明净貌;清朗貌。《诗·大雅·崧高》:“四牡蹻蹻,鉤膺濯濯。” 毛 传:“濯濯,光明也。”《晋书·王恭传》:“ 恭 美姿仪,人多爱悦,或目之云:‘濯濯如春月柳。’” 唐 乔知之 《折杨柳》诗:“可怜濯濯春杨柳,攀折将来就纤手。” 宋 苏轼 《记所见开元寺吴道子画佛灭度》诗:“初如濛濛隐山玉,渐如濯濯出水莲。”
(3).肥泽貌。《诗·大雅·灵台》:“麀鹿濯濯,白鸟翯翯。” 毛 传:“濯濯,娱游也。” 郑玄 笺:“鸟兽肥盛喜乐。” 孔颖达 疏:“娱乐游戏,亦由肥泽故也。” 汉 司马相如 《封禅文》:“濯濯之麟,游彼灵畤。” 明 徐复祚 《投梭记·魔见》:“体濯濯以驯肥,常侍 姬文 于 灵囿 。” 清 周志蕙 《柳》诗:“丝丝愁绪随风乱,濯濯丰姿著雨妍。”
(4).光秃貌。《孟子·告子上》:“是其日夜之所息,雨露之所润,非无萌蘖之生焉,牛羊又从而牧之,是以若彼濯濯也。” 赵岐 注:“濯濯,无草之貌。”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辛亥革命徵信录》:“传闻 岑西林 从 武昌 逃走时,竟薙去鬚髯,溷杂人众中而出,今其頷下已濯濯矣。” 茅盾 《雾》:“中间最大的一峰竟还有濯濯地一大块,像是癞子头上的疮疤。”
(5).象声词。 清 俞正燮 《癸巳类稿·持素证篇》:“大肠病,肠中切痛,而鸣濯濯。”
词语解释:濯锦  拼音:zhuó jǐn
(1). 成都 一带所产的织锦,以华美著称。亦指漂洗这种织锦。 唐 元稹 《感石榴二十韵》:“暗虹走缴绕,濯锦莫周遮。” 唐 段成式 《酉阳杂俎·广知》:“ 歷城 北二里有 莲子湖 ,周环二十里,湖中多莲花,红緑间明,乍疑濯锦。” 清 吴伟业 《闻撤织造志喜》诗:“尚方玉帛年来盛,早见 西川 濯锦多。” 靳荣藩 注引《文选·蜀都赋》注:“ 譙周 《益州志》云: 成都 织锦既成,濯於江水,其文分明,胜於初成,他水濯之不如 江 水也。”
(2).江名。参见“ 濯锦江 ”。
词语解释:濯锦江  拼音:zhuó jǐn jiāng
江名。即 锦江 。 岷江 流经 成都 附近的一段。一说, 成都市 内之 浣花溪 。濯锦,锦彩鲜润逾于常,故名。 唐 王维 《送王尊师归蜀中拜扫》诗:“大罗天上神仙客, 濯锦江 头花柳春。” 唐 李白 《上皇西巡南京歌》之六:“ 濯锦 清江万里流,云帆龙舸下 扬州 。” 唐 杜甫 《萧八明府实处觅桃栽》诗:“奉乞桃栽一百根,春前为送 浣花村 。 河阳县 里虽无数, 濯锦江 边未满园。”
词语解释:濯龙  拼音:zhuó lóng
(1). 汉 代宫苑名。在 洛阳 西南角。《后汉书·皇后纪上·明德马皇后》:“帝幸 濯龙 中,并召诸才人。”《后汉书·桓帝纪》:“庚午,祠 黄 老 於 濯龙宫 。” 唐 杜甫 《往在》诗:“侍祠恧先路,掖垣邇 濯龙 。”借指皇室。 唐 武元衡 《昭德皇后挽歌词》:“国门车马会,多是濯龙亲。”
(2).池名。《文选·张衡〈东京赋〉》:“ 濯龙 、 芳林 ,九谷八溪。” 薛综 注引《洛阳图经》:“ 濯龙 ,池名。” 南朝 陈 徐陵 《洛阳道》诗之二:“ 濯龙 望如雾,河桥渡似雷。”
(3).厩名。
词语解释:濯枝  拼音:zhuó zhī
见“ 濯枝雨 ”。
词语解释:濯枝雨  拼音:zhuó zhī yǔ
农历五、六月间的大雨。《初学记》卷二引 晋 周处 《风土记》:“六月有大雨,名濯枝雨。”亦省称“ 濯枝 ”。 唐 韩鄂 《岁华纪丽·五月》:“芒种之日,螗蜋之生,风名黄雀,雨曰濯枝。”
词语解释:濯锦江  拼音:zhuó jǐn jiāng
江名。即 锦江 。 岷江 流经 成都 附近的一段。一说, 成都市 内之 浣花溪 。濯锦,锦彩鲜润逾于常,故名。 唐 王维 《送王尊师归蜀中拜扫》诗:“大罗天上神仙客, 濯锦江 头花柳春。” 唐 李白 《上皇西巡南京歌》之六:“ 濯锦 清江万里流,云帆龙舸下 扬州 。” 唐 杜甫 《萧八明府实处觅桃栽》诗:“奉乞桃栽一百根,春前为送 浣花村 。 河阳县 里虽无数, 濯锦江 边未满园。”
词语解释:濯磨  拼音:zhuó mó
亦作“ 濯摩 ”。 洗涤磨炼。比喻加强修养,以期有为。 宋 苏轼 《〈居士集〉叙》:“自 欧阳子 出,天下争自濯磨,以通经学古为高,以救时行道为贤,以犯颜纳説为忠。” 宋 叶适 《题贾俨不忘室》诗:“子先法曹掾,仁义躬濯磨。” 元 刘壎 《隐居通议·杂录》:“思昔 仁祖 尝下詔书,以古道飭天下士。天下士皆自濯摩,亦翕然丕变,一归于正。” 章炳麟 《驳康有为论革命书》:“然则 满洲 弗逐,而欲士之争自濯磨,民之敌愾效死,以期至乎独立不羈之域,此必不可得之数也。”
词语解释:濯秀  拼音:zhuó xiù
明净秀丽。《雪岩外传》第一回:“ 西湖 濯秀,代出奇士,甲第连云,人物雋雅,洵称第一。”
词语解释:濯盥  拼音:zhuó guàn
盥洗。 宋 苏辙 《次韵子瞻病中赠提刑段绎》:“臂如近膏油,未肯忘濯盥。”
词语解释:濯洗  拼音:zhuó xǐ
洗涤;洗沐。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济水一》:“乃使使者以梓宫招魂幽野,於是丹虵自水濯洗,入於梓宫,其浴处有遗髮焉。” 宋 周密 《志雅堂杂钞·阴阳算术》:“ 江 西一术者,其言极神。前日来,尝扣之。云此人不出今年必再来,尚可濯洗一番,然自此以往,凶不可言矣。”《〈李瑛诗选〉自序》:“又曾在 滇 南边境,用 红河 水濯洗我积满硝烟尘土的绑腿和背囊。”
词语解释:濯漱  拼音:zhuó shù
洗涤。 宋 苏辙 《题王詵都尉画山水横卷》诗之三:“城中清溪可濯漱,城上连峯堪幕帷。”
词语解释:濯浣  拼音:zhuó huàn
洗涤;洗衣物。 唐 刘恂 《岭表录异》卷上:“媪常濯浣于江边。”《太平广记》卷四八五引 唐 许尧佐 《柳氏传》:“岂宜以濯浣之贱,稽採兰之美乎?”
词语解释:濯溉  拼音:zhuó gài
(1).洗涤。《诗·大雅·泂酌》:“泂酌彼行潦,挹彼注兹,可以濯溉。” 毛 传:“溉,清也。”《后汉书·文苑传上·傅毅》:“谁能革浊,清我濯溉?”
(2).比喻栽培,提拔。《文选·刘孝标〈广绝交论〉》:“是以 伍员 濯溉於 宰嚭 , 张王 抚翼於 陈相 。” 李善 注:“言 宰嚭 由 伍员 濯溉而荣显。”
词语解释:濯澡  拼音:zhuó zǎo
洗涤,沐浴。常比喻经过修养使道德高洁。 宋 苏轼 《过云龙山人张天骥》诗:“脱身声利中,道德自濯澡。”参见“ 澡身浴德 ”。
词语解释:澡身浴德  拼音:zǎo shēn yù dé
《礼记·儒行》:“儒有澡身而浴德。” 孔颖达 疏:“澡身,谓能澡洁其身不染浊也;浴德,谓沐浴於德以德自清也。”谓修养身心,使之高洁。 三国 魏 曹操 《与王脩书》:“君澡身浴德,流声本州。” 南朝 梁 沉约 《谢齐竟陵王教撰高士传启》:“贤者避世,声焕《典》《坟》,岂徒激贪勉竞,澡身浴德而已。”
词语解释:濯曜罗  拼音:zhuó yào luó
道教语。太阳的别名。《云笈七籤》卷二一:“九天真人,呼日为濯曜罗。”
词语解释:濯薰
用水洗,用香熏。比喻修身养性。 宋 苏轼 《黄州再祭文与可文》:“道德为膏,以自濯薰。” 宋 周孚 《送辛幼安》诗:“西风掠面不胜尘,老欲从君自濯薰。”
词语解释:濯淖  拼音:zhuó nào
谓浸渍。《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濯淖污泥之中,蝉蜕於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
词语解释:濯枝雨  拼音:zhuó zhī yǔ
农历五、六月间的大雨。《初学记》卷二引 晋 周处 《风土记》:“六月有大雨,名濯枝雨。”亦省称“ 濯枝 ”。 唐 韩鄂 《岁华纪丽·五月》:“芒种之日,螗蜋之生,风名黄雀,雨曰濯枝。”
词语解释:濯沐  拼音:zhuó mù
洗涤。比喻风化所被。 汉 扬雄 《剧秦美新》:“厥被风濡化者,京师沉潜,甸内匝洽,侯卫厉揭,要荒濯沐。”
词语解释:濯摩  拼音:zhuó mó
见“ 濯磨 ”。
词语解释:濯磨  拼音:zhuó mó
亦作“ 濯摩 ”。 洗涤磨炼。比喻加强修养,以期有为。 宋 苏轼 《〈居士集〉叙》:“自 欧阳子 出,天下争自濯磨,以通经学古为高,以救时行道为贤,以犯颜纳説为忠。” 宋 叶适 《题贾俨不忘室》诗:“子先法曹掾,仁义躬濯磨。” 元 刘壎 《隐居通议·杂录》:“思昔 仁祖 尝下詔书,以古道飭天下士。天下士皆自濯摩,亦翕然丕变,一归于正。” 章炳麟 《驳康有为论革命书》:“然则 满洲 弗逐,而欲士之争自濯磨,民之敌愾效死,以期至乎独立不羈之域,此必不可得之数也。”
词语解释:濯摡  拼音:zhuó gài
洗擦干净。《周礼·天官·世妇》:“世妇掌祭祀宾客丧纪之事,帅女宫而濯摡。” 郑玄 注:“摡,拭也。” 陆德明 释文:“拭,音式,清也。”
词语解释:濯贝  拼音:zhuó bèi
贝名。产于 南海 。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丹铅新录一·古书不知名考》:“ 海南 贝如珠砾……浮贝使人寡,无以近妇人,黑白各半是也;濯贝使人善惊,无以亲童子,黄脣点齿有赤駮是也。”
词语解释:濯禊  拼音:zhuó xì
古代民俗,于三月上旬巳日(后定为三月三日)在水边洗濯以祓除疾病等不祥之事。 南朝 梁 刘孝绰 《三日侍华光殿曲水宴》诗:“薰祓三阳暮,濯禊元巳初。”参见“ 上巳 ”。
词语解释:上巳  拼音:shàng sì
旧时节日名。 汉 以前以农历三月上旬巳日为“上巳”; 魏 晋 以后,定为三月三日,不必取巳日。《后汉书·礼仪志上》:“是月上巳,官民皆絜於东流水上,曰洗濯祓除去宿垢疢为大絜。”《宋书·礼志二》《韩诗》:“ 郑国 之俗,三月上巳,之 溱洧 两水之上,招魂续魄。秉兰草,拂不祥。” 唐 席元明 《三月三日宴王明府山亭》诗:“日惟上巳,时亨 有巢 。” 宋 吴自牧 《梦粱录·三月》:“三月三日上巳之辰,曲水流觴故事,起於 晋 时。 唐 朝赐宴 曲江 ,倾都褉饮踏青,亦是此意。”但也有仍取巳日者。 元 白朴 《墙头马上》第一折:“今日乃三月初八日,上巳节令, 洛阳 王孙士女,倾城翫赏。”
词语解释:濯熏  拼音:zhuó xūn
用水洗,用香熏。比喻修身养性。 宋 苏轼 《黄州再祭文与可文》:“道德为膏,以自濯薰。” 宋 周孚 《送辛幼安》诗:“西风掠面不胜尘,老欲从君自濯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