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韵字: 或选择韵部:
(2011-11-5)
七虞平声 [pū,铺盖][tú][wū,污秽][详注1][gū][yú][详注2][详注3][dū][fú][qú][fú][音于。《老子·道德经》动而愈出。][wū]洿[yú][xū][nú][同摹][拜也,动词][qú][wú wū][详注4][详注5][通逾][xū][chú]跿[音拘。《周礼·司救》刘昌宗读。][qú][详注6][详注7][直诛切,襌衣也。][qú,盤錯][wū][详注8][音儒。与嚅同。][详注9][详注10][hū]


注1:桴 无切,音敷。编竹木代舟也。大曰筏,小曰桴。《论语》乘桴浮于海。《管子·小匡篇》方舟投柎,乘桴济河。
注2:镂 龙珠切,音慺。剑名。《史记·吴太伯世家》赐子胥属镂之剑。《注》属镂,剑名。
注3:牾 音吾。獸名。◎按啎,俗刻誤作牾。前漢王莽傳:亡所牾意。後漢桓典傳:以牾宦官賞不行。楊子方言:適牾也。穆天子傳:白鹿一牾。皆啎字之譌。其善本原作啎。
注4:怃 音呼。大也。《诗·小雅》乱如此怃,叶上辜。《注》火吴反。《毛传》怃,大也。
注5:娄 《集韵》龙珠切《正韵》凌如切,音慺。曳也。《诗·唐风》子有衣裳,弗曳弗娄。
注6:呕 《集韵》《韵会》《正韵》匈于切,音吁。《集韵》悦言也。《正韵》慈爱之声。《史记·韩信传》言语呕呕。《汉书》作姁姁。《集韵》同呴。 又《集韵》亏于切,音区。呕夷,水名。《周礼·呕夷释文》一音驱。 又《集韵》《类篇》春朱切,音枢。怒声。
注7:臑 音儒。《广韵》𡟓耎貌。《集韵》肱骨也。一曰衣名。襦者,本取臑义。
注8:芋 音于。草盛貌。又音吁。《扬子·方言》大也。《诗·小雅》君子攸芋。《注》香于反。又火吴反。或作吁。又陈有芋尹,见《左传》盖以鸟名官。
注9:溇 音慺。《说文》雨溇溇也。一曰小雨不绝貌。又《扬子·方言》汝南谓饮酒习之不醉曰溇。
注10:驺 叶逡须切,音趋。《前汉·叙传》舞阳鼓刀,滕公厩驺。颖阴商贩,曲周庸夫。攀龙附凤,并乘天衢。又叶窗俞切,音刍。《淮南子·原道训》四时为马,阴阳为驺,乘云凌霄,与造化者俱。
末字词组
沾濡染濡烝濡耳染目濡漂濡浧濡温濡 
涵濡怀濡渐濡函濡滋濡浸濡磨濡 
雨濡喣濡垫濡鴷濡澍濡洽濡目染耳濡 
呴濡柔濡以沫相濡济濡沾濡洆濡  
煦濡濡濡辽濡灌濡歔濡咮濡  

词语解释:沾濡  拼音:zhān rú
(1).沾湿。《楚辞·贾谊〈惜誓〉》:“观江河之紆曲兮,离四海之霑濡。” 王逸 注:“遇四海之风波,衣为濡溼。” 五代 王定保 《唐摭言·慈恩寺题名游赏赋咏杂记》:“ 李嶢 及第,在偏侍下,俯逼起居宴,霖雨不止,遣赁油幕以张去之……来往无有霑濡者。”
(2).浸渍;湿润。 清 方文 《喜雨》诗:“一夕遂霑濡,百顷皆浩漫。”
(3).谓蒙受恩泽、教化。 汉 司马相如 《难蜀父老文》:“ 汉 兴七十有八载,德茂存乎六世,威武纷云,湛恩汪濊,羣生霑濡,洋溢乎方外。”《旧唐书·张廷珪传》:“日月所烛之地,书轨未通之乡,无不霑濡渥恩,被服淳化。” 清 薛福成 《〈日本国志〉序》:“常选弟子入学,观摩取法,用能霑濡 中国 前圣人之化。”
词语解释:涵濡  拼音:hán rú
滋润;沉浸。 唐 元结 《大唐中兴颂》:“蠲除祅灾,瑞庆大来,凶徒逆儔,涵濡天休。” 宋 苏辙 《墨竹赋》:“今夫受命於天,赋形於地,涵濡雨露,振荡风气。” 明 归有光 《策问一》:“两 浙 天下重藩,涵濡至治,生民乐业,盖二百年於兹矣。” 叶圣陶 《隔膜·萌芽》:“他也涵濡在欢迎的诚意里。”
词语解释:雨濡  拼音:yǔ rú
雨水浸渍。语出《易·夬》:“君子夬夬独行,遇雨若濡,有愠无咎。”引申为教化润泽。《晋书·文苑传·李充》:“泽洽雨濡,化流风散。”
词语解释:呴濡  拼音:hǒu rú
(1).犹呴沫。喻慰藉;救助。 清 钱谦益 《翰林院侍读学士缪公行状》:“与田夫牧竖偶语,呴濡疾苦,尔汝相狎。” 清 朱仕琇 《太学生陈君墓志铭》:“夫党錮诸贤,虽以风义相高,然呴濡依附,张众为势,视独行君子之风有閒矣。”参见“ 呴湿濡沫 ”。
(2).指吹泡吐沫。 清 李斗 《扬州画舫录·草河录下》:“ 江 南石工以高资盆增土迭小山数寸……其下空处有沼,畜小鱼,游泳呴濡,谓之山水点景。”
词语解释:呴湿濡沫  拼音:xǔ shī rú mò
语本《庄子·大宗师》:“泉涸,鱼……相呴以湿,相濡以沫。”比喻同处困境,互相救助。 清 钱谦益 《祭姚母文夫人》:“鏃礪道义,切磨文章,呴湿濡沫,蛩巨扶将。” 清 钱谦益 《赵景之宫允六十寿序》:“余于 赵 氏祖子孙三世矣……菀枯盈虚,呴湿濡沫,未尝不相共也。”
词语解释:煦濡  拼音:xù rú
温和;惠爱。 明 张居正 《吴镜川暨淑人合葬墓志铭》:“与乡人处,恂恂煦濡,不为崖异。” 清 冯桂芬 《祭蒲城相国文》:“秋典所及,春风与俱,道在平反,非止煦濡。” 王闿运 《王兵备》诗序:“若其艰危,煦濡相从。”参见“ 煦沫 ”。
词语解释:煦沫  拼音:xù mò
(1).语本《庄子·大宗师》:“泉涸,鱼相与处於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谓用唾沫互相润湿。比喻互相救助于困境中。 南朝 梁 刘孝标 《广绝交论》:“鱼以泉涸而煦沫,鸟因将死而哀鸣。” 明 王世贞 《哭李于鳞一百二十韵》:“花覆越来舷,煦沫沾江表。”
(2).引申为互相吹嘘。 明 胡应麟 《诗薮·宋》:“ 宋 人一代沾沾自相煦沫,读其遗言,大概如入 夜郎 王国耳。”
词语解释:染濡  拼音:rǎn rú
染笔润纸。指作诗、写字、绘画等。 宋 苏轼 《将往终南和子由见寄》:“惟将翰墨留染濡,絶胜醉倒蛾眉扶。” 元 柳贯 《观赵使君所藏书画古器物》诗:“云霞楼观递隐见,花竹羽毛工染濡。”
词语解释:怀濡  拼音:huái rú
谓感戴恩泽。 南朝 宋 谢庄 《明堂歌·登歌》:“昭事先圣,怀濡上灵。” 唐 柳宗元 《沛国汉原庙铭》:“区宇怀濡,黔黎辑柔。”
词语解释:喣濡  拼音:xǔ rú
谓相互给以温暖和帮助。 唐 白居易 《放鱼》诗:“青青芹蕨下,叠卧双白鱼。无声但呀呀,以气相喣濡。” 唐 韩愈 《与鄂州柳中丞书》之二:“比常念 淮 右以靡弊困顿三州之地,蚊蚋蚁虫之聚,感兇竖喣濡饮食之惠。”一本作“ 煦濡 ”。参见“ 喣沫 ”。
词语解释:喣沫  拼音:xǔ mò
谓同在困境中互相帮助。语本《庄子·大宗师》:“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 唐 元稹 《纪怀赠李六户曹等五十韵》:“喣沫求涓滴,沧波怯斗升。” 宋 苏舜钦 《寒夜十六韵答子履》诗:“各閔伤弓翼,聊同喣沫鳞。” 清 赵翼 《六哀》诗:“识士於未遇,援手已高谊,不论遇不遇,喣沫情更挚。”
词语解释:柔濡  拼音:róu rú
柔顺,含忍。 唐 刘禹锡 《问大钧赋》:“今哀汝穷,将厚汝愚,剔去刚健,纳之柔濡。”
词语解释:濡濡  拼音:rú rú
(1).湿润貌。 汉 焦赣 《易林·贲之损》:“龙虵所聚,大水来处,泱泱濡濡,濙濙礚礚,使我无赖。” 清 邱维屏 《述赵希乾事》:“筩既解,而肠端沥濡濡下。”
(2).犹沉湎。 唐 司空图 《上谯公书》:“又敢求吾相国之心,所以未忍弃生民之望者,固非濡濡于富贵。”
(3).融洽貌。 宋 叶适 《祭周宗夷文》:“良朋时来,花月供娱,十十五五,煦煦濡濡。”
词语解释:烝濡  拼音:zhēng rú
蒸腾的湿气。 宋 苏辙 《次韵子瞻雨中督役夜宿水陆寺》:“烦热暗消秋簟冷,烝濡未解夜灯昏。”
词语解释:渐濡  拼音:jiàn rú
浸染,熏染。 明 唐顺之 《福建乡试录后序》:“今天子又方懋德建中,以仁义礼乐鼓铸区宇,渐濡煦沫冒於海隅,是其人文之化欎於古而盛於今。”
词语解释:垫濡  拼音:diàn rú
谓溺水。 唐 元稹 《后湖》诗:“万里尽泽国,居人皆垫濡。”
词语解释:以沫相濡  拼音:yǐ mò xiāng rú
原指鱼在泉水干涸后用唾沫互相湿润,后以比喻人们在困境中互相支持和帮助。语本《庄子·大宗师》:“泉涸,鱼相与处於陆,相呴以溼,相濡以沫。” 鲁迅 《题〈芥子园画谱〉三集赠许广平》诗:“十年携手共艰危,以沫相濡亦可哀。”
词语解释:辽濡  拼音:liáo rú
辽河 。 明 夏完淳 《燕问》:“至於 辽濡 、 滹沱 ,洞达名郭,四民取给,户贱藜藿。”参见“ 辽河 ”。
词语解释:辽河  拼音:liáo hé
中国 东北 地区南部大河,全长1430公里,流域面积16.41万平方公里。 北周 庾信 《周柱国大将军大都督同州刺史尔绵永神道碑》:“北封 代郡 ,东据 辽河 。” 唐 杜之松 《和卫尉寺柳》:“ 汉 将本屯营, 辽河 有戍城。”《辽史·地理志一》:“南控 黄龙 ,北带 潢水 , 冷陘 屏右, 辽河 堑左。” 郭沫若 《星空·孤竹君之二子》:“他们第二天清早便在 辽河 一带洮河,想洮得你的尸首。”
词语解释:耳染目濡  拼音:ěr rǎn mù rú
同“ 耳濡目染 ”。 《醒世姻缘传》第二七回:“只因安享富贵的久了,后边生出来的儿孙,一来也是秉赋了浇漓的薄气,二来又离了忠厚的祖宗,耳染目濡,习就了那轻薄的态度。”
词语解释:函濡  拼音:hán rú
霑濡润泽。 宋 庞元英 《文昌杂录》卷三:“蒙被羣生,既浹肌肤而沦骨髓;函濡异类,遂霑动植而洽飞翔。”
词语解释:鴷濡
以嘴沾取
词语解释:济濡  拼音:jì rú
沾湿,使透湿。《左传·哀公三年》:“夏五月辛卯,司鐸火……校人乘马,巾车脂辖,百官官备,府库慎守,官人肃给。济濡帷幕,鬱攸从之。” 杜预 注:“鬱攸,火气也。濡物於水,出用为济。” 杨伯峻 注引 章炳麟 《左传读》二:“济亦濡也。”
词语解释:灌濡  拼音:guàn rú
浇灌润泽。 清 陈梦雷 《灌花即事》诗:“灌濡聊写林泉事,霖雨还须天地仁。”
词语解释:漂濡  拼音:piāo rú
飘洒沾湿。《管子·形势解》:“风雨至公而无私,所行无常乡,人虽遇漂濡而莫之怨也。” 宋 郭彖 《睽车志》卷二:“迅雷风烈,雨雹交下……移时乃定,灵坛供具旛旗之属,儼然如旧,略无漂濡。”
词语解释:滋濡  拼音:zī rú
滋润濡染。《艺文类聚》卷七七引 南朝 梁 王僧孺 《中寺碑》:“道周百亿,化起大千,奬导羣有,滋濡万类。” 前蜀 杜光庭 《都监将军周天醮词》:“幽府冥司,神辉朗彻,飞行蠢类,惠渥滋濡。”
词语解释:澍濡  拼音:shù rú
雨水滋润万物。多用于比喻承受恩泽。《史记·司马相如列传》:“ 汉 兴七十有八载,德茂存乎六世,威武纷紜,湛恩汪濊,羣生澍濡,洋溢乎方外。” 明 沉榜 《宛署杂记·志遗一》:“我皇上受命於穆清,湛恩汪濊,羣生澍濡,畅垓泝涎,沦浹乎无外。”
词语解释:沾濡  拼音:zhān rú
浸湿。多指恩泽普及。 汉 司马相如 《封禅文》:“怀生之类,沾濡浸润。” 元 马致远 《陈抟高卧》第三折:“殿廷聚会风云气,华夏沾濡雨露恩。” 姚华 《论文后编》:“《诗》《书》之教,著於四术, 姬 周 学人,靡不沾濡。”
词语解释:歔濡  拼音:xū rú
吐沫以相沾湿。喻人同处困境而互相救助。 郭沫若 《文艺论集·一个宣言》:“失了水的游鱼只以唾沫相歔濡。”
词语解释:浧濡  拼音:yǐng rú
犹盈缩。《管子·宙合》:“春採生,秋採蓏,夏处阴,冬处阳。此言圣人之动静、开闔、詘信、浧濡、取与之必因於时也。” 郭沫若 等集校引 王念孙 曰:“浧,当为逞;儒,当为偄,皆字之误也。逞与盈同,偄与緛同。盈緛犹盈缩也。”一说犹燥湿,或曰犹疾徐。均见《管子集校》
词语解释:浸濡  拼音:jìn rú
因受水渍而湿透。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王成》:“﹝ 王成 ﹞囊货就路,中途遇雨,衣履浸濡。”
词语解释:洽濡  拼音:qià rú
滋润。 汉 王充 《论衡·自然》:“霈然而雨,物之茎叶根荄,莫不洽濡。”
词语解释:洆濡  拼音:chéng rú
沉浸。 宋 无名氏 《〈沉下贤文集〉序》:“当时学者洆濡游泳,揽其英华,洗濯磨淬,辉光日新。”
词语解释:咮濡  拼音:zhòu rú
以嘴沾取。
词语解释:温濡  拼音:wēn rú
温和柔润。《管子·幼官》:“以倮兽之火爨,藏温濡,行欧养,坦气修通。” 尹知章 注:“君子所藏者温和濡缓,所以助土气。” 郭沫若 等集校引 王念孙 曰:“‘儒’‘濡’皆‘偄’字之误。凡隶书从耎之字多误从需。”
词语解释:磨濡  拼音:mó rú
研磨浸渍。 宋 何薳 《春渚纪闻·端溪龙香砚》:“砚深紫色,古斗样,每贮水磨濡久之,则香气袭人,如龙脑者。”
词语解释:目染耳濡  拼音:mù rǎn ěr rú
见“ 目擩耳染 ”。
词语解释:目擩耳染  拼音:mù rǔ ěr rǎn
因耳目经常接触而受到影响。 唐 韩愈 《清河郡公房公墓碣铭》:“公胚胎前光,生长食息,不离典训之内,目擩耳染,不学以能。”亦作“ 目染耳濡 ”。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太平天囯·钦定士阶条例》:“至于诵习书史,博览篇章,目染耳濡,课学即求心之道;通经致用,家修即廷献之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