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韵字: 或选择韵部:
(2011-11-5)
七遇去声 [dù,制度][树木,名词][详注1][shù,数量][详注2][详注3][wù,憎恶][tù][详注4][pū,偃仆][pù,店铺][yù][音顾。《广韵》卖也。][cuò,动词][嘱咐][详注5][详注6][jù][tù][详注7][详注8][详注9][fū][chá ná][音驻。《广韵》鸟声。][音妒。美女也。][详注10][xǔ][详注11]


注1:污 恶去声。《说文》岁也。又染也。一曰去垢污曰污。动词
注2:疏 书疏。音数。条陈也。《扬雄·解嘲》独可抗疏时道是非。
注3:苦 《正韵》苦故切,音库。困也。《西溪丛语》今人不善乘船谓之苦船,北人谓之苦车。 又姓。大夫苦成,见《国语》。又《通志·氏族略》汉有会稽太守苦灼。
注4:圃 《唐韵》《集韵》博故切,音布。《屈原·离骚》朝发轫於苍梧兮,夕余至乎悬圃。欲少留此灵琐兮,日忽忽其将暮。
注5:足 《广韵》子句切《集韵》遵遇切《韵会》子遇切《正韵》将豫切,音沮。《论语》巧言令色足恭。《疏》足,成也。谓巧言令德以成其恭,取媚于人也。《朱传》过也。《扬子·法言》足言足容,德之藻矣。
注6:错 音措。《集韵》金涂谓之错。亦姓。又《博雅》藏也。又《楚辞·九章》万民之生,各有所错兮。《注》错,安也。 又《史记·司马相如传》展采错事。《注》展其官职,设厝其事业也。错,音措。 又《易·系辞》苟错诸地,而可矣。《疏》错,置也。《释文》错,音措。《史记·周本纪》成康之际,天下安宁,刑错四十余年不用。《注》错,置也。 又《史记·张仪传》秦魏之交,可错矣。《注》错,停止也。音措。 又《后汉·寒朗传》二人错愕不能对。《注》错,七故反。错惮,犹仓卒也。
注7:餔 音捕。《集韵》糖餔,饵也。或作䊇𥹴。 又《正字通》饧之浊者曰餔。又鸟名。《尔雅·释鸟》鴩,餔敊。《注》未详。《释文》餔,音步。又《集韵》博故切,音布。与食也。《前汉·高帝纪》老父请㱃,因餔之。《师古曰》以食食之谓之餔。
注8:属 音树。《诗·小雅》君子有徽猷,小人与属。叶上附。
注9:输 指所送之物。《增韵》凡以物送人,则读平声。指所送之物,则读去声。
注10:隃 音戍。《爾雅·釋地》北陵西隃雁門是也。《戰國策》作西兪。
注11:穫 音护。焦穫,地名。《诗·小雅》整居焦穫。《传》焦穫,周地接於猃狁者。《尔雅·释地注》今扶风池阳县瓠中是也。
末字词组
甘澍嘉澍沾澍沾澍滂澍时澍  
霖澍连澍丰澍灌澍溥澍祈澍  

词语解释:甘澍  拼音:gān shù
甘雨。《后汉书·段颎传》:“臣动兵涉夏,连获甘澍,岁时丰稔,人无疵疫。” 宋 刘子翚 《新凉》诗:“喜兹甘澍足,普润无遗墟。” 明 高启 《赠步炼师祷雨》诗:“须臾甘澍何滂沱,十日不雨应无禾。”
词语解释:霖澍  拼音:lín zhù
淫雨。 唐 高适 《东平路中遇大水》诗:“霖霔溢川原,澒洞涵田畴。”一本作“ 霖霪 ”。
词语解释:嘉澍  拼音:jiā shù
好雨;及时雨。《东观汉记·顺烈梁后传》:“ 顺帝 阳嘉 元年立为皇后,是时自冬至春不雨,立后之日,嘉澍沾渥。”《后汉书·明帝纪》:“郡界有名山大川能兴云致雨者,长吏各絜斋祷请,冀蒙嘉澍。” 李贤 注引《说文》:“时雨所以澍生万物。”
词语解释:连澍  拼音:lián shù
连续降雨。《旧唐书·李守礼传》:“愆阳涉旬, 守礼 曰‘即雨’。果连澍。” 宋 王禹偁 《对雪示嘉祐》诗:“秋来连澍百日雨。禾黍飘溺多不收。”
词语解释:沾澍  拼音:zhān zhù
指雨水的洒落下降。 唐 康骈 《剧谈录·狄惟谦请雨》:“俄而又及所期,略无霑霔。”
词语解释:丰澍  拼音:fēng shù
形容雨水丰沛。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文水》:“津渠隐没,而不恒流,故有隐泉之名矣。雨泽丰澍,则通入 文水 。”《宋书·索虏传》:“且水雨丰澍,舟檝流通,经畧之会,实在兹日。”
词语解释:沾澍  拼音:zhān zhù
同“霑霔”。
指雨水的洒落下降。
词语解释:灌澍  拼音:guàn shù
灌注,流泻。澍,通“ 注 ”。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颍水》:“及春夏雨泛,水自山顶而迭相灌澍,崿流相承,为二十八浦也。”
词语解释:滂澍  拼音:pāng shù
(1).大雨;下大雨。《魏书·王肃传》:“昨四郊之外已蒙滂澍,唯京城之内微为少泽。” 南朝 齐 王琰 《冥祥记》:“若我所志克明,天当清朗;如期诚无感,便宜滂澍。使此四辈,知神应之无昧也。”
(2).形容雨大。 唐 李复言 《续玄怪录·杜子春》:“既而大雨滂澍,雷电晦暝。”
词语解释:溥澍  拼音:pǔ shù
谓雨普遍降落。《宋史·礼志十三》:“太师 文彦博 以时雨溥澍,秋稼有望,请举行册礼。”
词语解释:时澍  拼音:shí shù
经常降落。《后汉书·马融传》:“今年五月以来,雨露时澍,祥应将至。”
词语解释:祈澍  拼音:qí shù
久旱求降时雨。《隋书·礼仪志二》:“旱而祈澍,则报以太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