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字词组
词语解释:澄澈 拼音:chéng chè
亦作“ 澄彻 ”。
(1).清澈,水清见底。 晋 王献之 《杂帖》:“ 镜湖 澄澈,清流泻注。” 唐 修睦 《僧院泉》诗:“澄澈照人胆,深山只一般。” 明 刘基 《活水源记》:“其初为渠时,深不踰尺,而澄彻可鉴。” 鲁迅 《且介亭杂文·忆刘半农君》:“他的浅,却如一条清溪,澄澈见底,纵有多少沉渣和腐草,也不掩其大体的清。”
(2).清亮明洁。 南朝 宋 谢灵运 《怨晓月赋》:“墀除兮镜鑑,房櫳兮澄澈。” 宋 苏舜钦 《依韵和伯镇中秋见月九日遇雨之作》:“常年此夕或阴晦,今岁澄澈将快哉!” 金 段成己 《中秋之夕封生仲坚卫生行之携酒与诗见过依韵以答》:“夜凉河汉静无声,澄澈天开万里晴。” 聂绀弩 《奇遇》:“月亮已经升得很高了,比刚才晶莹澄澈得多。”
(3).明白。《关尹子·九药》:“论道者,或曰凝寂,或曰邃深,或曰澄澈。” 胡适 《费氏父子的学说》:“ 费密 作《孙徵君传》,只说:‘其学以澄彻为宗,和易为用。’”词语解释:清澈 拼音:qīng chè
(1).犹明察。《楚辞·九章·惜往日》:“君含怒而待臣兮,不清澈其然否。” 王逸 注:“内弗省察其侵冤也。澈,一作澂。” 清 冯桂芬 《启肃毅伯李公论清丈书》:“州县公事无不乐於糊涂而恶於清澈者,於田赋为尤甚。”
(2).清净透明。 晋 陆云 《寒蝉赋》:“轻羽涉池,清澈微激。” 唐 薛用弱 《集异记·嘉陵江巨木》:“江水清澈,毫髮可见。” 明 徐弘祖 《徐霞客游记·滇游日记二》:“自 沙涧 至此,诸水俱清澈可爱。” 曹禺 《王昭君》第三幕:“ 王昭君 坐在石墩上,望着明净清澈的皓月。”
(3).清明。多指人的神色。《南齐书·张融传》:“ 融 形貌短丑,精神清澈。” 唐 杜甫 《徐卿二子歌》:“大儿九龄色清澈,秋水为神玉为骨。”
(4).清晰响亮。 南朝 宋 刘敬叔 《异苑》卷一:“ 潯阳 姑石山 在 江 之坻。初 桓玄 至西下,令人登,之中岭,便闻长啸,声甚清澈。”
(5).清楚明白。 清 赵翼 《瓯北诗话·韩昌黎诗》:“近时 朱竹垞 、 查初白 有《水碓》及《观造竹纸联句》,层次清澈;而体物之工,抒词之雅,丝丝入扣,几无一字虚设。”词语解释:莹澈 拼音:yíng chè
亦作“ 莹彻 ”。
(1).莹洁透明。 晋 王嘉 《拾遗记·吴》:“ 孙亮 作琉璃屏风,甚薄而莹澈,每於月下清夜舒之。” 唐 贾餗 《太阿如秋水赋》:“气晶莹而不息,质莹彻而难比。”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伍秋月》:“一夕,明月莹彻,小步庭中。” 郭沫若 《〈唐风·扬之水〉今译》:“激越的流泉中,白色的小石真是莹彻呀!”
(2).净化,使明洁。 唐 杜确 《〈岑嘉州集〉序》:“儻后之词人有所观览,亦由聆广乐者识清商之韵,游名山者仰翠微之色,足以莹彻心府,发挥高致焉。”词语解释:洞澈 拼音:dòng chè
见“ 洞彻 ”。
词语解释:洞彻 拼音:dòng chè
亦作“ 洞澈 ”。
(1).透明,清澈。 南朝 梁 沉约 《新安江至清浅深见底贻京邑游好》诗:“洞彻随清浅,皎镜无冬春。” 唐 欧阳詹 《智达上人水精念珠歌》:“良工磨拭成贯珠,泓澄洞澈看如无。” 元 刘壎 《隐居通议·论悟一》:“一日师令往某处,正雪中,既寒且饥,因结屨忽有悟,则见天地万物,洪纤曲直,如清浄琉璃,无不洞彻。”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姑妄听之一》:“ 海澄公 家有一三足蟾,可为扇坠,视之如精金鎔液,洞澈空明,为希有之宝。”
(2).十分明亮。《汉武故事》:“扇屏悉以白琉璃作之,光照洞彻,以白珠为帘,玳瑁押之。” 宋 苏轼 《佛心鉴偈》:“ 軾 第三子 过 蓄乌铜鑑,圜径数寸,光明洞澈。”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巩仙》:“道士展其袖…… 尚 窥之,中大如屋。伏身入,则光明洞彻,宽若厅堂。”
(3).虚空貌;通敞貌。 三国 魏 阮籍 《首阳山赋》:“下崎嶇而无薄兮,上洞彻而无依。” 宋 叶适 《林正仲墓志铭》:“ 元章 新造广宅,东望海,西挹 三港 诸山,曲楼重坐,门牖洞彻。” 明 李东阳 《楚观楼记》:“盖耳目之所在,必虚空洞彻,四达不蔽而后能发。”
(4).通晓,透彻了解。 南朝 梁 江淹 《水上神女赋》:“理洞彻於俗听,物惊恠於世心。” 元 杨暹 《西游记》第一本第三出:“﹝ 玄奘 ﹞十五岁无经不通,本宗性命,了然洞彻。” 清 曾国藩 《复刘霞仙中丞书》:“研究〈三礼〉,洞澈先王经世宰物之本,达於义理之原。” 赵自 《第二双眼睛》:“他的确有了一双能够洞澈黑暗的海底秘密的眼睛。”
(5).通达。《汉武帝内传》:“﹝ 武帝 ﹞至三岁, 景帝 抱於膝上抚念之,知其心藏洞彻。” 唐 杜甫 《送韦讽上阆州录事参军》诗:“ 韦生 富春秋,洞澈有清识。”
(6).形容为人光明磊落。 宋 司马光 《河上督役怀器之寄呈公明叔度时器之鞫狱沧州》诗:“ 公明 抱全德,洞澈无緇磷。” 宋 曾巩 《祭欧阳少师文》:“维公平生,愷悌忠实,内外洞彻,初终若一。”词语解释:透澈 拼音:tòu chè
见“ 透彻 ”。
词语解释:透彻 拼音:tòu chè
亦作“ 透澈 ”。
(1).详尽而深入。 宋 严羽 《沧浪诗话·诗辩》:“然悟有浅深,有分限,有透彻之悟,有但得一知半解之悟。”《红楼梦》第一一八回:“到底奶奶説话透彻!只一路讲完,就把二爷劝明白了。” 孙犁 《秀露集·关于纪昀的通信》:“至于文字之简洁锋利,说理之透彻周密;是只有 纪昀 的文笔,才能达到的。”亦指详尽而深入地了解。 宋 张载 《横渠易说·繫辞下》:“须透彻所从来,乃不眩惑。” 蔡元培 《文化运动不要忘了美育》:“要透彻复杂的真相,应研究科学。”
(2).彻底。 鲁迅 《彷徨·伤逝》:“‘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这彻底的思想就在她的脑里,比我还透澈,坚强得多。” 郭沫若 《断断集·中日文化的交流》:“总而言之,资本主义以前的 中国 旧文化流入 日本 是很透彻的。”
(3).清澈,明亮。 唐 杜牧 《题白苹州》诗:“溪光初透彻,秋色正清华。” 冰心 《寄小读者》十一:“开眼一看,天上是月,地下是雪,中间一颗大灯星,和一个猛醒的人。这一切完全了一个透澈晶莹的世界!” 杨朔 《黄海日出处》:“这是一双明亮透澈的眼睛,日夜守望着祖国的海洋。”词语解释:明澈 拼音:míng chè
(1).明亮而清澈。《新唐书·李密传》:“额鋭角方,瞳子黑白明澈。” 叶圣陶 《登雁塔》:“楼台亭榭大多临水,花柳相映,水光明澈。”
(2).指人高洁清明。 宋 叶适 《黄子耕墓志铭》:“ 子耕 澄润明澈,雅服繅籍,纤尘点俗,挥絶限域,人谓唤起 鲁直 矣。”
(3).清楚。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贾奉雉》:“ 贾 自山中归,心思益明澈。” 梁启超 《变法通议·论变法不知本原之害》:“欲其条理明澈,措置悉宜,乌可得也。”词语解释:皎澈 拼音:jiǎo chè
清澈貌。 唐 刘禹锡 《奉和中书崔舍人八月十五日夜翫月》:“逈见孤轮出,高从倚盖旋。二仪含皎澈,万象共澄鲜。”词语解释:镜澈 拼音:jìng chè
清澈。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沅水》:“湾状半月,清潭镜澈。”《隋书·王劭传》:“五月五日, 青州 黄河 变清,十里镜澈。”词语解释:光澈 拼音:guāng chè
光亮透明。 晋 王嘉 《拾遗记·秦始皇》:“其土石皆自光澈,扣之则碎,状如粟,一粒辉映一室。”词语解释:洁澈 拼音:jié chè
清澈透明。 晋 王嘉 《拾遗记·前汉上》:“以玉精为盘,贮冰于膝前,玉精与冰同其洁澈。” 唐 元稹 《冷泉亭记》:“水与阶平……矧又潺湲洁澈,粹冷柔滑。” 唐 吴融 《红白牡丹》诗:“殷鲜一半霞分綺,洁澈旁边月颭波。”词语解释:贯澈 拼音:guàn chè
见“ 贯彻 ”。
词语解释:贯彻 拼音:guàn chè
亦作“ 贯澈 ”。
(1).穿透。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缚喝国》:“其夜梦见 毘沙门天 曰:‘汝有何力,敢坏伽蓝?’因以长戟,贯彻胸背。” 瞿秋白 《文艺杂著·失题》:“那贯彻金石的灵光,牠唯一的屏蔽,便是前思后想。”
(2).透彻地理解。 宋 邵博 《闻见后录》卷二一:“岂当学圣人作《春秋》,隐奥微婉……经千餘年,而学者至今终不能贯彻晓了。” 明 方孝孺 《答林子山书》:“兹辱书,展诵徐绎,自旦至午,不能贯彻大旨。” 清 方苞 《答程起生书》:“乃知卦爻之辞,皆有确乎不可易者,特后儒之心知弗能贯彻焉耳。”
(3).贯通。 元 刘因 《宣化堂记》:“盘亙天地,贯彻古今。” 清 平步青 《霞外攟屑·斠书·笥河文集》:“《笥河文集》卷首,有先生次子 锡庚 叙。擷 汉 隋 二志之精,於古今别集源流贯澈,似出 实斋 手。”
(4).谓彻底地实现或体现某种意图、精神等。 蔡锷 《挽黄兴联》:“以勇健开国,而寧静持身,贯彻实行,是能创作一生者。” 叶圣陶 《抗争》二:“我们要用所有的力量来贯彻它,决不让它渐渐消散,终于没有。”词语解释:鉴澈 拼音:jiàn chè
见“ 鑑彻 ”。
词语解释:鉴彻 拼音:jiàn chè
亦作“鉴彻”。 犹洞照。用作敬词。 唐 杜甫 《秋日荆南送石首薛明府辞满告别奉寄薛尚书颂德叙怀斐然之作三十韵》:“鑑彻劳悬镜,荒芜已荷锄。”一本作“ 鑑澈 ”。词语解释:泓澈 拼音:hóng chè
水清澈貌。词语解释:冰澈 拼音:bīng chè
寒凉清澈。 唐 刘禹锡 《答东阳于令寒碧图诗并引》:“因构亭其端,题名‘寒碧’。碧流贯于庭中,如青龙蜿蜒,冰澈射人。”词语解释:虚澈 拼音:xū chè
清澈透明。 唐 杨夔 《冰赋》:“夫其体含上善,色侔晴雪,妍蚩自明,表里虚澈。” 唐 刘长卿 《冰赋》:“外示贞坚,内含虚澈,无受染以保其素,无纳污以全其洁。”词语解释:通澈 拼音:tōng chè
见“ 通彻 ”。
词语解释:通彻 拼音:tōng chè
亦作“ 通澈 ”。
(1).通晓;明白。《管子·明法解》:“人臣之力,能鬲君臣之閒而使美恶之情不扬,闻祸福之事不通彻。”《魏书·元顺传》:“初书 王羲之 《小学篇》数千言,昼夜诵之,旬有五日,一皆通彻。”《儒林外史》第四七回:“后来经史子集之书,无一样不曾熟读,无一样不讲究,无一样不通彻。” 清 恽敬 《〈靖节集〉书后二》:“其诗清微通澈,雄厉奋发,如其人,如其人焉。”
(2).通侯。《文选·沉约〈奏弹王源〉》:“ 源 频叨诸府戎禁,豫班通彻。” 张铣 注:“通彻,通侯也。 源 预列此官。”参见“ 通侯 ”。词语解释:八面莹澈 拼音:bā miàn yíng chè
比喻精明练达,洞察一切。 清 昭槤 《啸亭杂录·君文端公》:“年三十餘即任封疆,遇事镜烛犀刻,八面莹澈。”词语解释:湛澈 拼音:zhàn chè
清澈明亮。 茅盾 《第一阶段的故事》九:“﹝ 仲文 ﹞那两道锐利湛澈的眼波,倏又落在 何家庆 脸上。”词语解释:悟澈 拼音:wù chè
见“ 悟彻 ”。
词语解释:悟彻 拼音:wù chè
亦作“ 悟澈 ”。 佛教谓破迷妄、开真智。亦指觉悟得透彻、彻底。《红楼梦》第二二回:“ 黛玉 又道:‘……我还续两句云:无立足境,方是乾净。’ 寳釵 道:‘实在这方悟彻。’”《儿女英雄传》第二七回:“ 何玉凤 立地回心,一点灵犀悟澈,那 安龙媒 良缘有定。” 鲁迅 《书信集·致黎烈文》:“昔者屡受此苦,今已悟澈而决不作此事矣。”词语解释:朗澈 拼音:lǎng chè
(1).清澈。 清 袁枚 《续新齐谐·文人夜有光》:“凡人白昼营营,性灵汩没,惟睡时一念不生,元神朗澈。” 艾芜 《伙伴》:“藤子上缀着不知名的小花,红的、白的、黄的花色,在四月光明朗澈的阳光下面,到处闪耀着。”
(2).清楚,明晰。 姚华 《曲海一勺·明诗》:“若能点勘泛声,稽合絃诵,悉数证之,使源流朗澈,不世之业也。”词语解释:秀澈 拼音:xiù chè
秀丽明澈。 南朝 梁 江淹 《王仆射领太子詹事诏》:“﹝ 王俭 ﹞鉴识清赡,理怀秀澈。” 唐 柳宗元 《愚溪诗序》:“溪虽莫利於世,而善鉴万类,清莹秀澈,鏘鸣金石,能使愚者喜笑眷慕乐而不能去也。”《新唐书·汴哀王璥传》:“ 汴哀王 璥 ,於诸子为最少,初封纔数岁,容貌秀澈,有成人风,帝爱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