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韵字: 或选择韵部:
(2011-11-5)
二十六宥去声 [liù][dòu][告发,自首,动词]寿[详注1][详注2]宿[xiǔ xiù,星宿][详注3][详注4][详注5][fù][详注6][又也,再也,副词][mào][róu][详注7][详注8][详注9][òu,动词][dòu,句读][zhòu][详注10][lóu][còu zòu][详注11][名词][wù][详注12][详注13][详注14][详注15][爭也]


注1:走 《释名》疾趋曰走。走,奏也。促有所奏至也。《群经音辨》趋向曰走。《书·武成》骏奔走。《孟子》弃甲曳兵而走。《尔雅·释宫》中庭谓之走。《注》走,疾趋也。 又与奏同。《诗·大雅》予曰有奔奏。《疏》今天下皆奔走而归趋之也。《释文》奏,本亦作走。音同。
注2:覆 敷救切,音与宥韵副同。《说文》盖也。《诗·大雅》鸟覆翼之。《礼·檀弓》见若覆夏屋者矣。 又扶富切,浮去声。伏兵曰覆。《左传·隐九年》君为三覆以待之。
注3:守 《唐韵》《广韵》《集韵》《韵会》《正韵》舒救切,音兽。《增韵》守之也,所守也,为之守也。天子巡诸侯所守,曰巡守。诸侯为天子守土,亦曰守。汉置郡太守。
注4:受 《正字通》神咒切,收去声。《诗·小雅》投畀有北,有北不受。
注5:吼 音蔻。《广韵》声也。 又《集韵》《类篇》厚怒声。
注6:留 音溜。宿留,停待也。《前汉·武帝纪》宿留海上。
注7:句 音九。《淮南子·地形训》自东北至西北方,有岐踵民,句瘿民。《注》句,读若九。 《说文》本作𠯶。𠯶篆文句字,
注8:收 音狩。获多也。《礼·月令》农事备收。《释文》收,如字,又守又反。 又《易·井卦》井收勿幕。《疏》凡物可收成者,则谓之收。《朱子·本义》收,汲取也。诗救反,又如字。
注9:仆 《集韵》《韵会》《正韵》敷救切,否去声。顿也。
注10:狃 《广韵》《集韵》《韵会》《正韵》女救切,音糅。《广韵》习也,就也。
注11:畜 chù,音嗅。《左传·僖十九年》古者六畜不相为用。《疏》养之曰畜,用之曰牲。《释文》畜,许又反。《周礼·天官·庖人》掌共六畜。《注》六畜,六牲也。《释文》畜,许又反。
注12:飂 liù,作高风貌解时与尤韵同。又《正韵》国名。高阳氏之后。《五音集韵》在南阳湘阳。 又姓。《左传·昭二十九年》昔有飂叔安。《注》飂,国名。叔安,君名。《音义》力谬反。
注13:油 音狖。浩油,地名。《公羊传·定四年》公及诸侯盟于浩油。《注》油音由,一音羊又反。又与釉同。《篇海》物有光也。《蔡襄茶录》珍膏油其面。
注14:伏 浮去声。禽覆卵也。《古今注》燕伏戊己。《前汉·五行志》丞相府史家雄鸡伏子。
注15:蔟 音凑。律名。《礼·月令》律中太蔟。《注》太蔟,言阳气大蔟,达于上也。
末字词组
盥漱寒漱鸣漱漱漱飞漱涫漱汩漱 
咽漱濯漱洗漱搜漱涫潄澡漱吐漱 

词语解释:盥漱  拼音:guàn shù
(1).洗手和漱口。《礼记·内则》:“子事父母,鸡初鸣,咸盥漱。” 陆德明 释文:“﹝盥﹞,洗手;漱,漱口也。”《管子·弟子职》:“少者之事,夜寐蚤作。既拚盥漱,执事有恪。” 尹知章 注:“扫席前曰拚。盥,洁手;漱,涤口。”《京本通俗小说·拗相公》:“﹝ 王安石 ﹞每读书达旦不寐,日已高,闻太守坐堂,多不及盥漱而往。” 清 曹寅 《赴淮舟行杂诗》之四:“盥漱凌晨罢,青帘上海霞。”
(2).泛指盥洗。《庄子·寓言》:“﹝ 阳子居 ﹞至於 梁 而遇 老子 。 老子 中道仰天叹曰:‘始以汝为可教,今不可也。’ 阳子居 不答。至舍,进盥漱巾櫛,脱屨户外,膝行而前。” 成玄英 疏:“盥,洒也……进水漱洒,执持巾櫛。” 晋 孙楚 《井赋》:“枕玄石以盥漱,喜遨怡以缓带。”
词语解释:咽漱  拼音:yān shù
漱液而咽之。漱,谓干漱口使分泌津液。 唐 杜甫 《幽人》诗:“嚥漱元和津,所思烟霞微。”
词语解释:寒漱  拼音:hán shù
寒凉的激流。 唐 贾岛 《送僧归太白山》诗:“夜禪临虎穴,寒漱撇龙泉。” 唐 徐夤 《和尚书咏泉山瀑布十二韵》:“寒漱緑阴仙桂老,碎流红艳野桃夭。”
词语解释:濯漱  拼音:zhuó shù
洗涤。 宋 苏辙 《题王詵都尉画山水横卷》诗之三:“城中清溪可濯漱,城上连峯堪幕帷。”
词语解释:鸣漱  拼音:míng shù
形容山泉飞流鸣溅。 宋 邵博 《闻见后录》卷二五:“开轩窗其前,以临水上,水清浅则鸣潄,湍暴则奔驶。” 清 俞正燮 《癸巳类稿·黟县山水记》:“ 石山 会诸水在县东南十里,连山夹峙,播液发灵,清浅则鸣潄,盈满则奔驶。”
词语解释:洗漱  拼音:xǐ shù
亦作“ 洗潄 ”。 洗脸漱口。 宋 鲁应龙 《闲窗括异志》:“ 海盐县 蒋十八 居士、 蒋念二 孺人,日诵《大乘》,断除嗜欲,一日洗潄,更衣烧香,念佛书颂而终。”《水浒传》第二二回:“当晚弟兄两个,拴束包裹。到四更时分起来,洗漱罢,吃了早饭,两个打扮动身。” 艾明之 《雨》:“他用凉水匆匆洗漱了一下。”
词语解释:漱漱  拼音:shù shù
象声词。 老舍 《赵子曰》第二:“ 莫大年 和 周少濂 已经走到院中,漱漱的小雪居然把地上盖白了。”
词语解释:搜漱  拼音:sōu shù
清寒貌。 唐 韩愈 《南山诗》:“空虚寒兢兢,风气较搜漱。” 钱仲联 集释引 徐震 曰:“搜漱,皆取其声。《广雅·释训》:‘颼颼,风也。’搜漱,犹颼颼矣。”
词语解释:飞漱  拼音:fēi shù
迅疾冲荡。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江水二》:“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词语解释:涫潄
盥漱。亦指盥漱用的水
词语解释:涫漱  拼音:guàn shù
盥漱。亦指盥漱用的水。《列子·黄帝》:“至舍,进涫漱巾櫛,脱履户外,膝行而前。”
词语解释:澡漱  拼音:zǎo shù
亦作“ 澡潄 ”。 犹洗漱。《魏书·西域传·悦般国》:“日三洗漱,然后饮食。”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滥波国》:“澡潄未终,无相执触。”
词语解释:汩漱  拼音:gǔ shù
淹没冲剧。 宋 苏舜钦 《并州新修永济桥记》:“﹝ 汾水 ﹞控城扼关,与官亭民居相逼切,每涨怒则汩漱沙壤,批啮廉岸,势躁豪,颇为人忧。”
词语解释:吐漱  拼音:tǔ shù
犹吞吐。漱,同“ 嗽 ”,吮吸。 南朝 梁 刘孝标 《广绝交论》:“吐漱兴云雨,呼噏下霜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