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韵字: 或选择韵部:
(2011-11-5)
四支平声 姿[wéi,施为][cuī shuāi][饥渴][cī,参差][順遷也][léi][mí][跨马,动词][yí][治国][méi mí][chí shi][详注1][chuí zhuī][chí][地方古音,读同之。][yí][详注2][zī][详注3][zī][详注4][yí][dī][音兹。《诗·小雅》或耘或耔。沈重读。][qī][lí][huī][详注5][繁殖][huī suī][sī][盱眙,縣名。][音驰。《说文》趍赵,久也。][音夷。義同。][qí]觿[bēi][xī][shī][chí][详注6][pī][cí][zī][通黴][ní][梓也][wēi][详注7][详注8][qí][克也,任也][zhī zī][lí][音靡][ér][lí][tí][zuī][yí][pī][guī][详注9][lí][详注10][木名。][详注11][huī][音雌。嵾嵯,山不齐貌。通作参差。或作嵯。][qí][详注12][详注13][chí][ní][qí][wēi][详注14]乿


注1:齐 《正韻》津私切,音貲。《論語》攝齊升堂。孔安國曰:衣下曰齊。
注2:犁 《广韵》力脂切《集韵》《韵会》良脂切,音梨。《广韵》牛驳。《论语》犁牛之子。《注》犁杂文。
注3:比 音毗。和也。一曰次也。比邻,犹并邻。《杜甫诗》不教鹅鸭恼比邻。
注4:氂 犛牛尾也。又長毛也。《後漢·岑彭傳》岑熙遷魏郡太守,輿人歌之曰:狗吠不驚,足下生氂。《註》氂,長毛也。犬無追吠,故足下生氂。
注5:居 音基。语助辞。《礼·檀弓》公仪仲子之丧,舍其孙而立其子。檀弓曰:何居,我未之前闻也。《注》怪之之辞,犹言何故也。一说何居,犹言此义何处。居读如字,不必改音基。《集韵》通作其。
注6:蠡 邻知切,音离。《史记·匈奴传》置左右贤王,左右谷蠡。
注7:剂 《说文》齐也。从刀,齐声。《尔雅·释言》剂,翦齐也。《疏》齐截也。《周礼·地官·司市》以质剂结信而止讼。《注》质剂,谓两书一札而别之也。若今下手书,言保物要还矣。《疏》质剂谓券书。恐民失信,有所违负,故为券书结之,使有信也。大市以质,小市以剂,故知质剂是券书。汉时下手书,即今画指券,与古质剂同也。
注8:台 《唐韵》与之切《集韵》《韵会》盈之切《正韵》延知切,音怡。《尔雅·释诂》台,我也。《又》予也。《书·禹贡》祇台德先。《汤誓》非台小子,敢行称乱。 又《说文》悦也。《史记·太史公自序》唐尧逊位,虞舜不台。 又《扬子·方言》养也,晋卫燕魏曰台。又失也,宋鲁之閒曰台。
注9:箠 音垂。竹名。《张衡·南都赋》其竹则筱簳、箛箠。又音追,竹节也。
注10:鑴 《广韵》许规切《集韵》《韵会》翾规切,音隓。《广韵》大钟。《集韵》鼎属。一曰日旁气。《周礼·释文》郑康成读。
注11:萑 音鵻。《说文》草多貌。 又草名。茺蔚也。《尔雅·释草》萑蓷。《注》茺蔚,又名益母。 又《集韵》枲未沤者。
注12:梩 音釐。《廣韻》徙土轝也。《周禮·地官·鄕師註》梩或云揷,或云鍬。
注13:荠 才資切,音疵。《采薺》,逸《詩》篇名。《周禮·春官·樂師》趨以采薺。又通茨。
注14:锜 音奇。《广韵》凿属。《集韵》釜属。《诗·豳风》又缺我锜。《传》凿属曰锜。《释文》锜,巨宜反。韩诗云:木属。
末字词组
涟漪沦漪寒漪连漪濛漪黛漪  
清漪碧漪澄漪青漪回漪碧漪漪  
风漪漪漪文漪明漪蒙漪   

词语解释:涟漪  拼音:lián yī
见“ 涟猗 ”。
词语解释:涟猗  拼音:lián yǐ
亦作“ 涟漪 ”。 水面波纹;微波。《诗·魏风·伐檀》:“坎坎伐檀兮,寘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猗。” 晋 左思 《吴都赋》:“剖巨蚌於回渊,濯明月於涟漪。” 明 许潮 《午日吟》:“沧浪烟浄,涟漪风淡。” 冯德英 《苦菜花》第十章:“柳枝的影子映在水面上,随着那泛着涟漪的水面轻轻荡漾。”
词语解释:清漪  拼音:qīng yī
《诗·魏风·伐檀》:“ 河 水清且涟猗。”后以“清漪”谓水清澈而有波纹。 南朝 齐 谢朓 《泛水曲》:“日晚厌遵渚,採菱赠清漪。” 宋 苏轼 《渚宫》诗:“臺中絳帷谁復见,臺下野水浮清漪。” 清 孙枝蔚 《吊迷楼故址和彭骏孙》:“琪树经年开锦绣,珠帘入夏映清漪。” 瞿秋白 《赤都心史》三:“小池一角清漪如画。”
词语解释:风漪  拼音:fēng yī
(1).微风吹拂水面形成的波纹。 唐 孟郊 《献襄阳于大夫》诗:“风漪参差泛,石板重叠躋。” 清 赵翼 《清明前二日寿菊士招同棕亭再可立堂诸公泛舟至平山堂即事》诗:“ 红桥 南北渺风漪,处处名园互钩络。”
(2).借指竹席。 宋 范成大 《谢龚养正送蕲竹杖》诗:“一声霜晓谩吹愁,八尺风漪不耐秋。” 宋 陆游 《乙夜纳凉》诗:“八尺风漪真美睡,故应高枕到窗明。”
词语解释:沦漪  拼音:lún yī
见“ 沦猗 ”。
词语解释:沦猗  拼音:lún yī
亦作“ 沦漪 ”。 微波;水生微波。《诗·魏风·伐檀》:“河水清且沦猗。” 毛 传:“沦,小风水成文,转如轮也。” 陆德明 释文:“猗,於宜反,本亦作漪,同。”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情采》:“夫水性虚而沦漪结,木体实而花萼振。” 景耀月 《己酉正月三去祖国愀然赋此》诗:“孤怀成黯淡,河水自沦漪。”
词语解释:碧漪  拼音:bì yī
清澈的水波。亦泛指绿水。 唐 李贺 《河南府应试十二月乐词·四月》:“金塘閒水摇碧漪,老景沉重无惊飞,堕红残蕚暗参差。” 元 吴师道 《赵子固画梅》诗:“千树 西湖 浸碧漪,醉拈玉笛绕花吹。” 明 柴绍炳 《卓烈妇》诗:“清澜碧漪翠涟涟,珠坠 沧浪 光耀天。”
词语解释:漪漪  拼音:yī yī
(1).水波荡漾貌。 宋 苏轼 《裙靴铭》:“百叠漪漪,风縐六銖。”
(2).形容花木摇曳如水波。《随园诗话补遗》卷四引 清 李香林 《题竹》诗:“干霄修竹自漪漪,十载相违每繫思。”
词语解释:寒漪  拼音:hán yī
清凉的水波。 明 何景明 《淇门》诗:“秖餘 淇 上竹,緑色映寒漪。”
词语解释:澄漪  拼音:chéng yī
清波。 唐 方干 《题仙岩瀑布呈陈明府》诗:“聚向山前更谁测,深沉见底是澄漪。” 宋 梅尧臣 《清池》诗:“竞此长科斗,凌乱满澄漪。”
词语解释:文漪  拼音:wén yī
多变的波纹。 宋 梅尧臣 《泗州郡圃四照堂》诗:“射堋宽阔习武事,镜沼清浅吹文漪。” 清 黄鷟来 《雨中感怀》诗:“清流含文漪,密藻动轻鯈。”
词语解释:连漪  拼音:lián yī
犹涟漪。 南朝 齐 谢朓 《奉和随王殿下诗》之十六:“连漪映餘雪,严城限深雾。” 隋 李巨仁 《赋得方塘含白水诗》:“叠浪轻鳧影,连漪写鴈行。”
词语解释:青漪  拼音:qīng yī
碧绿的河水。 宋 苏辙 《汝州谢雨文》:“青漪绕屋,乔木环渚。”
词语解释:明漪  拼音:míng yī
明净的涟漪。 唐 司空图 《二十四诗品·精神》:“明漪絶底,奇花初胎。” 朱自清 《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透过这烟霭,在黯黯的水波里又逗起缕缕的明漪。”
词语解释:濛漪
细小的水波。 唐 许敬宗 《奉和执契静三边应诏》:“熏风交閬闕,就日泛濛漪。”
词语解释:回漪  拼音:huí yī
回旋的水波。 南朝 梁 沉约 《上巳华光殿》诗:“ 河宗 海若生蛟螭,浮梁径度跨迴漪。”
词语解释:蒙漪  拼音:méng yī
细小的水波。 唐 许敬宗 《奉和执契静三边应诏》:“熏风交閬闕,就日泛濛漪。”
词语解释:黛漪  拼音:dài yī
碧绿的波纹。 闻一多 《红烛·红豆之二一》:“深夜若是一口池塘,这飘在他的黛漪上的淡白的小菱花儿,便是相思底花儿了。”
词语解释:碧漪漪  拼音:bì yī yī
形容水流碧绿清澈而有微波。 清 吴嘉纪 《过漂母祠》诗:“高情臺下水,千载碧漪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