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字词组
词语解释:滞留 拼音:zhì liú
(1).停滞;停留。《荀子·王制》:“通流财物粟米,无有滞留,使相归移也。” 宋 陆游 《夜宿阳山矶将晓大雨抵雁翅浦》诗:“此行十日苦滞留,我亦芦丛厌鸣櫓。” 清 平步青 《霞外攟屑·诗话·绿雪堂集》:“《岭南杂誌》云:信美非吾土,胡为久滞留。” 丁玲 《阿毛姑娘》第一章第三节:“冬天没有什么事,又为了新婚,得准许在家稍微滞留一下的,有时整天的留在家里劈粗的树干。”
(2).谓有才德的人长久不得官职或不得升迁。 宋 司马光 《荐范祖禹状》:“由臣顽固,编集此书,久而不成,致 祖禹 淹回沉沦,不得早闻达於朝廷,而 祖禹 安恬静默,如可以终身下位,曾无滞留之念。” 宋 吴处厚 《青箱杂记》卷四:“ 钱 虽少年荣进,晚即滞留。” 宋 叶梦得 《石林燕语》卷五:“ 元祐 初,用 治平 故事,命大臣荐士试馆职,多一时名士,在馆率论资考次迁,未有越次进用者,皆有滞留之叹。”词语解释:滞淫 拼音:zhì yín
(1).长期旷废。《国语·晋语四》:“底著滞淫,谁能兴之?盍速行乎!” 韦昭 注:“滞,废也。淫,久也。”
(2).长久停留。 汉 王粲 《七哀诗》之二:“ 荆 蛮 非我乡,何为久滞淫。” 唐 顾况 《游子吟》:“艰哉远游子,所以悲滞淫。” 清 沉谦 《送友人北上》诗:“念母归应早,天涯弗滞淫。”
(3).谓久雨不停。 唐 杜甫 《风疾舟中伏枕书怀三十六韵奏呈湖南亲友》之二:“鬱鬱冬炎瘴,濛濛雨滞淫。” 明 张煌言 《春岛雾雨次壁间旧韵》:“轻寒三月恰春阴,苍雾青嵐苦滞淫。” 清 唐孙华 《小病柬松一》诗之二:“十日黄梅雨滞淫,炉香綈卷静愔愔。”词语解释:滞念 拼音:zhì niàn
凝结在心中的思念。亦泛指牵挂。 晋 陆机 《拟青青陵上柏》诗:“戚戚多滞念,置酒宴所欢。” 南朝 梁 陶弘景 《冥通记》卷二:“尔情无滞念,胷臆萧豁。”词语解释:滞淹 拼音:zhì yān
(1).谓人沉抑于下而不得升进。亦指滞淹之人。《左传·文公六年》:“ 宣子 于是乎始为国政……续常职,出滞淹。” 杜预 注:“拔贤能也。” 唐 刘禹锡 《苏州谢恩赐加章服》:“伏遇陛下膺期御宇,大振滞淹。”《资治通鉴·唐高宗乾封二年》:“比来公卿有所荐引,为谗者已指为朋党,滞淹者未获伸而在位者先获罪,是以各务杜口耳!”
(2).闭塞,不通畅。 清 黄景仁 《客斋偶成》诗:“到处蜗庐感滞淹,晓凉差喜失朱炎。”词语解释:滞思 拼音:zhì sī
犹滞想。 晋 陆机 《叹逝赋》:“幽情发而成绪,滞思叩而兴端。”词语解释:滞客 拼音:zhì kè
谓久处下位而未得升迁的人。 汉 扬雄 《逐贫赋》:“久为滞客,其意谓何?” 唐 卢纶 《无题》诗:“才大不应成滞客,时危且喜是閒人。”词语解释:滞货 拼音:zhì huò
(1).积压的货物。《周礼·地官·廛人》“凡珍异之有滞者” 郑玄 注引 汉 郑司农 曰:“谓滞货不售者,官为居之。”《世说新语·轻诋》“今时有者,皆是先写,无復 谢 语” 刘孝标 注引 南朝 宋 檀道鸾 《续晋阳秋》:“ 安 乡人有罢 中宿县 诣 安 者, 安 问其归资,答曰:‘ 岭 南凋弊,惟有五万蒲葵扇,又以非时为滞货。’” 明 袁宗道 《答陶石篑书》:“三四年前,大函新刻,至 燕 肆,几成滞货。”
(2).詈词。犹言废物。 明 高攀龙 《同善会讲语》之一:“若是人心不好,见识錗邪,见箇善人,便叫它是没用的滞货,见箇恶人,便叫它是有本事的好汉。”《天雨花》第二四回:“三个妇人心大怒,忘八乌龟駡几声,世间有此真滞货,早知不合理他身。”词语解释:滞碍 拼音:zhì ài
阻碍;不通畅。 唐 韩愈 《与孟尚书书》:“与之语,虽不尽解,要自胷中无滞碍。” 元 刘壎 《隐居通议·理学一》:“则见天地万物,洪纤曲直,如清浄琉璃,无不洞彻,自此了无滞碍。” 徐特立 《国文教授之研究》第一章:“若有创无因,於歷史习惯不合,必多滞碍难行之处。”词语解释:滞游 拼音:zhì yóu
久游未归。亦指久游未归的人。 唐 韦应物 《送崔叔清游越》诗:“方伯怜文士,无为成滞游。”词语解释:滞水 拼音:zhì shuǐ
在水道中不动的死水词语解释:滞魄 拼音:zhì pò
旧谓游荡而无所依归的魂魄。 宋 洪迈 《夷坚乙志·蜀州女子》:“妾本 汉州 段 家女……不幸以颜色见宠於主人,为主母生瘞于地下,閲数年矣,非 苏公 改葬,当为滞魄。” 明 高明 《琵琶记·一门旌奖》:“幽途渺渺,滞魄沉沉,谁与招魂。”词语解释:滞情 拼音:zhì qíng
积聚于胸中的感情。《汉武故事》:“帝滞情不遣,慾心尚多,不死之药,未可致也。”词语解释:滞才 拼音:zhì cái
遗留未选的人才。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赏誉》:“ 裴楷 清通, 王戎 简要,后二十年,此二贤当为吏部尚书,冀尔时天下无滞才。” 唐 封演 《封氏闻见记·制科》:“ 玄宗 御极,特加精选,下无滞才。”词语解释:滞想 拼音:zhì xiǎng
凝聚心头的想念。 唐 韦应物 《慈恩伽蓝清会》诗:“蔬食遵道侣,泊怀遗滞想。” 唐 符载 《寄赠于尚书书》:“凝襟滞想,从兹泄露。”词语解释:滞疑 拼音:zhì yí
拘泥和疑虑。 唐 元稹 《训别致用》诗:“一见肺肝尽,坦然无滞疑。”词语解释:滞泥 拼音:zhì ní
拘泥;固执。《朱子语类》卷六七:“若先靠定一事説,则滞泥不通了。” 元 无名氏 《举案齐眉》第一折:“孩儿忒滞泥,不必再沉吟。”词语解释:滞讼 拼音:zhì sòng
积压的讼案。 晋 陆机 《晋平西将军孝侯周处碑》:“转为 广汉 太守,郡多滞讼,有经三十年不决者, 处 立评其枉直。” 宋 苏舜钦 《火疏》:“古者决狱断滞讼,以平水旱,不用赦也。” 宋 俞文豹 《吹剑录外集》:“累年滞讼,决遣殆尽。”词语解释:滞务 拼音:zhì wù
积压的事务。 唐 杜甫 《园人送瓜》诗:“ 柏公 镇 夔国 ,滞务兹一扫。”《宋史·冯拯传》:“三司多滞务,州郡禀疑事,吏民诉理寃狱,依违不决者輒数岁,水旱或由於此。”词语解释:滞懑 拼音:zhì mèn
郁闷。 宋 胡仔 《苕溪渔隐丛话后集·杜子美二》:“ 荆公 、 东坡 二诗,悉録於左,时时哦之,以快滞懣。”词语解释:滞拙 拼音:zhì zhuō
(1).迟钝笨拙。多用作谦辞。 唐 王湾 《晚夏马嵬卿叔池亭即事寄京都一二知己》诗:“滞拙怀隐沦,书之寄良友。” 宋 曾巩 《再与欧阳舍人书》:“復思若 巩 之浅狭滞拙而先生遇甚厚,恐己之不称。”
(2).滞涩粗拙。 清 王夫之 《夕堂永日绪论外编》:“四大家未立门庭以前,作者不无滞拙,而词旨温厚,不徇词以失意。”词语解释:滞穷 拼音:zhì qióng
指滞淹穷困的人。 宋 曾巩 《送赵资政》诗:“膏泽涵荒阻,春阳煦滞穷。”词语解释:滞疾 拼音:zhì jí
久病。《后汉书·韦彪传》:“且眩瞀滞疾,不堪久待,选荐之私,非所敢当。”词语解释:滞著
阻塞;不能宣泄词语解释:滞凝 拼音:zhì níng
凝结;不活动。 瞿秋白 《饿乡纪程》十三:“清早的严寒,掩没了熹微的晨光,云影滞凝,死也不愿开展。”词语解释:滞狱 拼音:zhì yù
指因积压或拖延未予审决的案件。《南史·梁始兴忠武王憺传》:“ 憺 自以少年始居重任,开导物情,辞讼者皆立待符教,决於俄顷,曹无留事,下无滞狱。” 唐 司空图 《唐故宣州王公行状》:“会 鄂州 盐铁使赃状上,闻有力者持为滞狱,公驰传即讯,涉旬辨决。”《续资治通鉴·宋太宗太平兴国六年》:“帝不欲天下有滞狱,乃建三限之制,大事四十日,中事三十日,小事十日,不须追捕而易决者无过三日。”参见“ 滞讼 ”。
词语解释:滞讼 拼音:zhì sòng
积压的讼案。 晋 陆机 《晋平西将军孝侯周处碑》:“转为 广汉 太守,郡多滞讼,有经三十年不决者, 处 立评其枉直。” 宋 苏舜钦 《火疏》:“古者决狱断滞讼,以平水旱,不用赦也。” 宋 俞文豹 《吹剑录外集》:“累年滞讼,决遣殆尽。”词语解释:滞下 拼音:zhì xià
中医指痢疾。《医宗金鉴·杂病心法要诀·痢疾总括》:“大瘕小肠大肠泻,肠癖滞下古痢名,外因风暑湿蒸气,内因不谨饮食生。”注:“滞下者,积汁垢腻,与湿热滞於肠中,因而下也。”词语解释:滞寂 拼音:zhì jì
犹寂静。 宋 王禹偁 《睡十二韵》:“滞寂通禪理,无何等道人。”词语解释:滞钝 拼音:zhì dùn
迟钝。 明 唐顺之 《与卜益泉知县书》:“偶少年时随一二友人强习世间綺语,以才力滞钝,兼復懒病,加以疎拙於身心,而欲求工於笔札,竟不能工而罢。” 茅盾 《动摇》四:“一个幻象,也在他的滞钝的眼前凝结起来。” 叶圣陶 《李太太的头发》:“如果你的嗅觉不算滞钝,你一定不喜欢 巴黎 的上等香水,却爱把鼻子埋在你旁边的头发丛中饱嗅一顿。”词语解释:滞重 拼音:zhì zhòng
沉重;不流畅。 茅盾 《子夜》七:“叫做‘云卿’的那位月牙须的狭长脸,很滞重地拖着脚步,落在最后。”《艾青诗选·自序》:“形象思维的活动,在于使所有滞重的物质长上翅膀。” 叶圣陶 《火灾·祖母的心》:“《国文教科书》不比儿歌,没有流转和谐的声调,唱着唱着,只听得一个个艰涩而滞重的字音。”词语解释:滞顽 拼音:zhì wán
迟钝固执。 宋 曾巩 《谢杜相公启》:“伏念 巩 志虽策礪,性寔滞顽,行不足比古之人,材不足适时之用。”词语解释:滞结 拼音:zhì jié
积滞,凝结。 宋 梅尧臣 《送韩太祝求医》诗:“滞结在於内,安得形肌肤。”词语解释:滞义 拼音:zhì yì
疑难的意义。《三国志·魏志·袁涣传》“ 涣 子 侃 ,亦清粹閒素,有父风,歷位郡守尚书” 裴松之 注引《袁氏世纪》:“著书十餘万言,论治世之务,为《易》、《周官》、《诗》传,及论五经滞义,圣人之微言,以传於世。”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文学》:“三乘佛家滞义, 支道林 分判使三乘炳然。诸人在下坐听,皆云可通。” 明 杨慎 《云龙风虎》:“古人多倒语成文,后人不达,便成滞义。” 清 姚鼐 《仪郑堂记》:“ 郑 君 康成 总集其全,综贯绳合,负閎洽之才,通羣经之滞义。”词语解释:滞气 拼音:zhì qì
郁积之气。 唐 罗隐 《薛阳陶觱篥歌》:“高飘咽灭出滞气,下感知己时横流。”《三侠五义》第三九回:“儻若是那个甚么白糖咧,黑糖咧,他不来便罢,他若来时,我烧一壶开开的水,把他冲着喝了,也去去我的滞气。”词语解释:滞怀 拼音:zhì huái
谓记在心中。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狐谐》:“寄宿无妨;倘小有迕犯,幸勿滞怀。” 何垠 注:“滞怀,留滞于怀也。”词语解释:滞涩 拼音:zhì sè
亦作“ 滞澁 ”。
(1).苦涩不甘滑。喻心绪无聊不畅快。 唐 孟郊 《寿安西渡奉别郑相公》诗之二:“昧趣多滞涩,懒朋寡新僚。”
(2).阻塞,凝聚不通。《医宗金鉴·刺灸心法要诀·摄法歌》“以指摄针待气至,邪气流行针自轻”注:“凡摄针者,因针下邪气滞涩不行也。随经络上下,用大指爪甲重切之,使正气流行,则邪气不能滞涩,而针下自觉活动矣。”
(3).不流畅;不明快。 明 方孝孺 《与楼希仁书》:“不能言者,终日口吃吃不能达意,杂乱滞澁,如醉梦中语。” 茅盾 《幻灭》二:“街上货车木轮的辘辘的重声,从湿空气中传来,分外滞涩。” 冰心 《寄小读者》十八:“我总觉得看山比看水滞涩些,情绪很抑郁的。”词语解释:滞回 拼音:zhì huí
逗留徘徊。 宋 梅尧臣 《次韵和吴仲庶舍人送德化郭尉》:“少年才辨无如美, 庐岳 峯前莫滞迴。”词语解释:滞事 拼音:zhì shì
积压或难决的事。《南史·孔奂传》:“又达於政体,每所奏,未尝不称善,百司滞事,皆付咨决。”《元史·谢让传》:“二年,朝廷以吏多滞事,责曹案不如程者,令下, 让 曰:‘刑狱,非钱穀、銓选之比,宽以岁月,尚虑失实,岂可律以常法乎!’”词语解释:滞郁 拼音:zhì yù
凝聚,凝结;不活动。 汉 董仲舒 《春秋繁露·如天之为》:“﹝阴阳之气﹞出入上下、左右、前后,平行而不止,未尝有所稽留滞鬱也。”词语解释:滞闷 拼音:zhì mèn
郁积的烦闷。 宋 苏舜钦 《奉酬公素学士见招之作》诗:“便将一往刷滞闷,去兴草茁不可薅。” 宋 苏轼 《与王定国书》:“得此佳作,终日喜快,滞闷冰释。” 杨沫 《青春之歌》第一部第十二章:“那种专注的神情,好像早已忘掉了 余永泽 的存在和这间蜗居的滞闷。”词语解释:滞疐 拼音:zhì dì
谓阻碍不通。 宋 梅尧臣 《送史供奉汴口都大》诗:“积淫或暴涨,旱暵或滞疐。”词语解释:滞色
面带晦气词语解释:滞碾人
言语、行为愚笨的人词语解释:滞思,滞想
凝聚心头的想念词语解释:滞纳金 拼音:zhì nà jīn
因过期缴纳税款、保险费或水、电、煤气等费用而需额外缴纳的钱。词语解释:滞累 拼音:zhì lèi
牵累;束缚。 晋 王羲之 《奉法帖》:“此故荡涤尘垢,研遗滞累,可谓尽矣。”《北齐书·邢卲传》:“其高情达识,开遣滞累, 东门吴 以还,所未有也。” 清 王夫之 《夕堂永日绪论内编》:“言简者最忌局促,局促则必有滞累。” 清 唐孙华 《狎客》诗:“高谈豁滞累,抗志凌青云。”词语解释:滞育 拼音:zhì yù
昆虫等在生活史上的某一阶段发育缓慢或停止繁殖词语解释:滞耻 拼音:zhì chǐ
谓久未洗雪的耻辱。《晋书·文帝纪》:“雪宗庙之滞耻,拯兆庶之艰难。”词语解释:滞羽 拼音:zhì yǔ
喻陷于困境不能施展才能的人。 晋 葛洪 《抱朴子·钦士》:“是以明主旅束帛於穷巷,扬滞羽於瘁林,飞翘车於河梁。”词语解释:滞黯 拼音:zhì àn
昏暗,不明亮。 叶圣陶 《城中·前途》:“天是亮了,但窗上只有滞黯的光,没有清爽的气韵,大概今天太阳不出来了。” 叶圣陶 《隔膜·恐怖的夜》:“天上没有一点星,浓厚的乌云一块一块地堆着,只有堆得稀薄的地方漏些滞黯的光。”词语解释:滞隅 拼音:zhì yú
谓偏执一端。《后汉书·王充王符仲长统传赞》:“举端自理,滞隅则失。” 李贤 注:“滞隅谓偏执一隅也。”词语解释:滞阂 拼音:zhì hé
停留;阻隔。 凡人 《无圣篇》:“然以吾国士夫素崇 孔子 ,莫敢怀疑,故数千年来思想滞阂不进,学术陵迟,至不可救。”词语解释:滞销 拼音:zhì xiāo
货物积压,卖不出去。《清会典事例·户部·长芦》:“﹝ 乾隆 ﹞三十六年议准, 长芦 行销盐引。 直 豫 两省,共一百八十四州县两营,数目多寡不等,大率以地方户口之繁简,分别定额行销,年深日久,今昔情形不同,致有滞销之区。”《人民日报》1981.4.2:“在这些产品中,质量好的名牌货紧俏,质量差的产品滞销。”词语解释:滞夯 拼音:zhì hāng
谓步伐迟钝,不灵活。 清 黄六鸿 《福惠全书·邮政·拨马》:“故步必圆稳而不蹶失,走必轻捷而不滞夯,则身安而意爽矣。”词语解释:滞壅 拼音:zhì yōng
谓臃肿而不灵活畅通。 清 方苞 《书〈淮阴侯列传〉后》:“然使战 韩 之前,具列两国之将佐、三败之时地,则重膇滞壅,其体尚能自举乎?”词语解释:滞塞 拼音:zhì sè
阻塞不通。《诗·小雅·四月》“滔滔 江 汉 ” 唐 孔颖达 疏:“纪理众川,使不壅滞者,谓众川有所注入, 江 汉 能统引之,不使其水壅遏滞塞,常时通流也。” 清 袁枚 《随园诗话》卷六:“余尝考古官制,检搜羣书,不过两月之久,偶作一诗,觉神思滞塞,亦欲于故纸堆中求之。” 郭沫若 《高渐离》附录《剧本写作的经过》:“今晨起开始写新第二幕,进行颇速,思绪层出,写到后来生了滞塞。”词语解释:滞定 拼音:zhì dìng
凝滞不动。 茅盾 《霜叶红似二月花》六:“这些话, 恂如 好像都没有听得,他两眼滞定,喃喃说道。”词语解释:滞说 拼音:zhì shuō
难通的说法。 清 王夫之 《张子正蒙注·大易》:“乃知元亨利贞统于乾坤之妙,而四德分配之滞説,贞下起元之偏辞,不足以立矣。”词语解释:滞固 拼音:zhì gù
固执而不变通。《后汉书·张曹郑传论》:“而守文之徒,滞固所禀,异端纷紜,互相诡激。” 李贤 注:“滞固犹固执也。言学者各守所见,不疏通也。”《宋史·地理志一》:“大率东人皆朴鲁纯直,甚者失之滞固,然专经之士为多。”词语解释:滞越 拼音:zhì yuè
阻塞。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济水一》:“川无滞越,水土通演,役未踰年,而功程有毕。”词语解释:滞胀 拼音:zhì zhàng
经济停滞和通货膨胀并存的现象。在通常情况下,经济危机时,商品积压,物价下跌;经济繁荣时,商品畅销,物价上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国家利用财政、税收、货币等杠杆对经济进行干预和调控,使经济危机的表现形式发生变化,出现“滞胀”现象:在经济增长缓慢或停滞、失业大量增加的同时,通货膨胀加剧、物价持续上升。词语解释:滞赏 拼音:zhì shǎng
指应赏而长久未赏的人。《国语·晋语七》:“兴旧族,出滞赏。” 韦昭 注:“滞赏,谓有功於先君未赏者。”词语解释:滞血 拼音:zhì xuè
淤积的血液。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草四·苎麻》﹝发明﹞引 胡震亨 曰:“苧根大能补阴而行滞血。”词语解释:滞伏 拼音:zhì fú
谓沉滞,滞积。《吕氏春秋·古乐》:“昔 陶唐氏 之始,阴多滞伏而湛积,水道壅塞,不行其原。”词语解释:滞例 拼音:zhì lì
难解的条例。 清 魏源 《〈诗古微〉序》:“《诗古微》何以名?曰:所以发挥 齐 、 鲁 、 韩 三家《诗》之微言大谊,补苴其罅漏,张皇其幽渺,以豁除《毛诗》美、刺、正、变之滞例,而揭 周公 、 孔子 制礼正乐之用心於来世也。”词语解释:滞呆 拼音:zhì dāi
迟缓;呆滞。 王鲁彦 《微小的生物》:“灰色的云的流动显得滞呆而沉重。” 沉从文 《绅士的太太·他们的家庭》:“绅士渐渐胖下来……谈话时声音滞呆。”词语解释:滞后 拼音:zhì hòu
一个现象与另一密切相关的现象相对而言的落后迟延;尤指物理上的果没有及时跟着因而出现,或指示器对所记录的改变了的情况反应迟缓。例如:电流滞后于电压。词语解释:滞口 拼音:zhì kǒu
谓不顺口。 清 梅曾亮 《赠孙秋士序》:“诗一卷,纸墨暗昧,读者卷舌滞口,而不可捨去。”词语解释:滞囚 拼音:zhì qiú
拘禁未审决的囚犯。《宋史·孝宗纪一》:“辛酉,以淫雨,詔州县理滞囚。” 明 沉德符 《野获编·刑部·热审之始》:“尚书 金纯 以疾在告,上令太医往视药,时上以天气炎热,勅法司疏决滞囚。”词语解释:滞器 拼音:zhì qì
指遗漏未用的人才。《宋书·谢庄传》:“一人之鉴易限,而天下之才难原,以易限之鉴,镜难原之才,使国罔遗授,野无滞器,其可得乎?”词语解释:滞瑕 拼音:zhì xiá
积滞的尘秽。《文选·颜延之〈应诏宴曲水作〉诗》:“有悔可悛,滞瑕难拂。” 李善 注引《广雅》:“瑕,秽也。” 张铣 注:“积滞之瑕,难可除拂。”词语解释:滞用 拼音:zhì yòng
停止运用。 南朝 梁 任昉 《〈王文宪集〉序》:“自朝章国纪,典彝备物,奏议符策,文辞表记,素意所不蓄,前古所未行,皆取定俄顷,神无滞用。”词语解释:滞屈 拼音:zhì qū
谓贤人沉抑,不得升进。《太平御览》卷二六五引 晋 傅畅 《自序》:“余以少年復为此任,故至於上品,以宿年为先,是以乡里素滞屈者,渐得叙也。”《南史·王繢传》:“卿方当富贵,必不容久滞屈。”词语解释:滞愤 拼音:zhì fèn
积愤。 唐 李白 《冬夜裴郎中薛侍御宴集序》:“礼成於意,欢生於同,滞愤积惨,篲扫汤沃。”词语解释:滞怒 拼音:zhì nù
积于心中的愤怒。《后汉书·寇荣传》:“不意滞怒不为春夏息,淹恚不为顺时怠。”词语解释:滞底 拼音:zhì dǐ
凝集。 汉 荀悦 《申鉴·俗嫌》:“故君子节宣其气,勿使有所壅闭滞底。” 黄省曾 注:“底亦滞也。谓血气集滞也。”词语解释:滞淀 拼音:zhì diàn
沉淀,积淀。 清 薛福成 《〈五省沟洫图说〉序》:“西北横流汹涌,而衝决为患,其退也,则河泥滞淀,而淤塞为患。”词语解释:滞涸 拼音:zhì hé
(1).谓如涸辙之鱼,不能动弹。喻窘困。《后汉书·李固传》:“左右党进者,日有迁拜,守死善道者,滞涸穷路,而未有改敝立德之方。” 李贤 注:“滞涸穷路,以鱼为喻也。”
(2).指窘困之境。 宋 曾巩 《乞登对状》:“赫然独断,察臣之本末;超然远御,收臣于滞涸。”词语解释:滞热 拼音:zhì rè
中医谓体内积热。《医宗金鉴·幼科杂病心法要诀·审病》:“便稠粘秽为滞热,尿清不赤乃寒占。”词语解释:滞滞泥泥 拼音:zhì zhì ní ní
犹拘牵。《陆象山语录》卷下:“凡事只过了,更不须滞滞泥泥。 子渊 却不如此,过了便了无凝滞。”《陆象山语录》卷下:“凡事莫如此滞滞泥泥。某平生於此有长,都不去着他事。”词语解释:滞缓 拼音:zhì huǎn
迟缓;缓慢。 王西彦 《寻常事》:“两人前后的距离缩短了,女儿的脚步变成滞缓而沉重。” 王西彦 《古城的忧郁·蛊惑》:“对过屋脊上一只黑猫,耸起身子,走着轻步,影子被月光拉得老长,斜映在灰色的瓦背上,滞缓地向前面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