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韵字: 或选择韵部:
(2011-11-5)
二十二养上声 [jiàng qiǎng,勉强][shǎng,上升][zhǎng,长幼]广[bàng bǎng][详注1]仿[详注2][详注3][tǎng][chǎng][详注4][rǎng][zāng,肮脏][wàng][qiǎng][chǎng tǎng][dàng xiàng][huǎng][俱往切,《广韵》犷平,县名。在渔阳。][详注5]


注1:苍 仓上声。莽苍,寒状。一曰近郊之色。《庄子·逍遥游》适莽苍者,三餐而反。《唐书·韦述传》苍卒奔逼。
注2:攘 音壤。扰也。《前汉·陈平传赞》倾侧扰攘楚魏之闲。
注3:向 《集韵》《正韵》许两切,音向。《集韵》人字。《左传·襄十一年》晋侯使叔肸告于诸侯。《注》叔肸,叔向也。《前汉·刑法志》作叔向,颜师古:音许两反。
注4:泱 音坱。泱漭,广大貌。《冯衍·显志赋》览河华之泱漭。
注5:榔 音朗。木名。○按《左思·吴·蜀都赋》槟榔桄榔皆作榔。
首字词组
滉漾滉荡滉朗滉舟滉然滉柱  
滉瀁滉滉滉漭滉瀇滉样   

词语解释:滉漾  拼音:huàng yàng
(1).形容广阔无涯。 三国 魏 曹植 《节游赋》:“望 洪池 之滉瀁,遂降集乎轻舟。”
(2).荡漾。 晋 葛洪 《抱朴子·畅玄》:“或滉漾於渊澄,或雰霏而云浮。” 清 王韬 《淞滨琐话·卢双月》:“侍母进香 天竺 ,夜感 大士 现身示兆,指池中七星横斜,双月滉漾。谓之曰:‘此汝一对佳儿佳妇也。’”
(3).指浮动的水。 宋 梅尧臣 《碧澜堂》诗:“虚云临滉漾,桥势对隆穹。”
(4).闪动;摇动。 唐 白居易 《昆明春水满》诗:“春池岸古春流新,影浸 南山 青滉漾。” 宋 陆游 《己巳正月十八九间雪复大作不止》诗:“卷帘惊滉漾,下榻觉蹣跚。”
词语解释:滉瀁  拼音:huàng yǎng
(1).水深广貌。《三国志·吴志·薛综传》:“加又洪流滉瀁,有 成山 之难,海行无常,风波难免。” 唐 柳宗元 《梦归赋》:“歘腾踊而上浮兮,俄滉瀁之无依。” 蒋之翘 注:“滉瀁,深广貌。” 清 黄遵宪 《游箱根》诗:“举国无名川,一湖何滉瀁!”
(2).指大水。 晋 葛洪 《抱朴子·崇教》:“或浮文艘於滉漾,布密网於緑川。” 唐 柳宗元 《法华寺石门精室》诗:“壍峭出蒙笼,墟嶮临滉瀁。” 清 黄景仁 《由慈光寺至老人峰》诗:“一泉喷巖下,阴磵走滉瀁。”
(3).泛指光、影等摇动、晃荡。 宋 司马光 《翠漪亭》诗:“雕簷日华动,滉瀁照漪涟。” 明 张景 《飞丸记·故旧存身》:“夜色苍茫,愁云滉瀁,梦中唤醒徬徨。”
(4).犹渺茫。 清 戴名世 《老子论》上:“而 老氏 所言,皆行己治人、涉歷世故之道,初非等於頽堕滉瀁不可致詰者。”
词语解释:滉荡  拼音:huàng dàng
(1).高远貌。 唐 韩愈 《南内朝贺归呈同官》诗:“滉荡天门高,著籍朝厥妻。”
(2).摇晃,波动貌。亦指波动之水。 唐 李群玉 《三月五日陪裴大夫泛长沙东湖》诗:“綵舟浮滉荡,绣轂下娉婷。” 元 刘祁 《归潜志》卷十三:“斜日秋烟,滉荡百里。”
词语解释:滉滉  拼音:huàng huàng
浮动貌。 金 元好问 《王右丞雪霁捕鱼图》诗:“江云滉滉阴晴半,沙雪离离点江岸。” 明 唐寅 《招仙曲》:“烟中滉滉暮江摇,月底纤纤露水飘。”
词语解释:滉朗  拼音:huàng lǎng
形容云开之状。 宋 梅尧臣 《至和元年四月二十日夜梦蔡紫微君谟》诗:“滉朗天开云雾阁,依稀身在凤皇池。” 金 元好问 《乙卯往镇州》诗:“野阴时滉朗,冷雨只飘萧。”
词语解释:滉漭  拼音:huàng mǎng
犹渺茫;不确定。 唐 卢仝 《月蚀》诗:“吾不遇二帝,滉漭不可知。” 宋 周密 《癸辛杂识前集·胎息》:“ 东坡 云:养生之方以胎息为本。此固不刊之语,但以气若不闭,任其出入,则渺绵滉漭无卓然近効。”
词语解释:滉舟  拼音:huàng zhōu
一种摆渡用的小船。
词语解释:滉瀇  拼音:huàng wǎng
水深广貌。 元 辛文房 《唐才子传·朱湾》:“驪龙珠潜滉瀇之渊或可识,贵人颜无因而前不可识。”
词语解释:滉然  拼音:huàng rán
波影晃动貌。 明 蒋一葵 《长安客话·镇边城》:“ 凤凰山 之下,有泉可二十里,达于 浑河 ,照映萧瑟,町畦滉然。”
词语解释:滉样  拼音:huàng yàng
晃动貌。 宋 沉括 《梦溪笔谈·异事》:“其物在扇中滉样,正如水银,而光艷灿然。”
词语解释:滉柱  拼音:huàng zhù
防洪护堤的木桩。 宋 沉括 《梦溪笔谈·官政一》:“ 钱塘江 , 钱氏 时为石堤,堤外又植大木十餘行,谓之滉柱……盖昔人埋柱,以折其怒势,不与水争力,故江涛不能为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