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字词组
词语解释:桃源 拼音:táo yuán
(1).“ 桃花源 ”的省称。 南朝 陈 徐陵 《山斋诗》:“桃源惊往客,鹤嶠断来宾。” 唐 杜甫 《北征》诗:“缅思桃源内,益嘆身世拙。” 明 张煌言 《赠卢牧舟大司马》诗:“ 并州 正有来苏望,忍説桃源可避 秦 。” 邹韬奋 《萍踪忆语》二八:“他们缺乏相当的娱乐,赌博也是一条出路。所以有许多都在这里面寻觅他们的桃源。”参见“ 桃花源 ”。
(2).指 桃源洞 。 唐 李涉 《赠长安小主人》诗:“仙路迷人应有术, 桃源 不必在深山。” 元 任昱 《清江引·题情》曲:“ 桃源 水流清似玉,长恨因缘误。”参见“ 桃源洞 ”。
(3). 宋 时 临安县 嘉会门 外 泠水峪 ,夹山多桃花,中有流水,人称 桃源 ,为都人游集之地。 苏轼 《介亭饯杨杰次公》诗“丹青明灭 风篁岭 ,环佩空响 桃花源 ” 查慎行 注引 元 潜说友 《咸淳临安志》:“ 泠水峪 在 嘉会门 外,夹山多桃花,中有流水,为城南胜概,旧呼 桃源 ,游人多集焉。”
词语解释:桃花源 拼音:táo huā yuán
晋 陶潜 作《桃花源记》,谓有渔人从桃花源入一山洞,见 秦 时避乱者的后裔居其间,“土地平旷,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髮垂髫,并怡然自乐。”渔人出洞归,后再往寻找,遂迷不复得路。后遂用以指避世隐居的地方,亦指理想的境地。 唐 李白 《古风》之十五:“一往桃花源,千春隔流水。” 宋 梅尧臣 《华亭谷》诗:“深非桃花源,自有渔者舟。” 杨朔 《木棉花》:“ 香港 ,这个美丽的海岛,暂时还是平静的,因此便成为富人的桃花源了。”
词语解释:桃源洞 拼音:táo yuán dòng
(1).洞名。在今 浙江省 天台县 北。相传 东汉 时, 刘晨 、 阮肇 到 天台山 采药迷路,误入 桃源洞 遇见两个仙女,被邀至家中半年后回家,子孙已过七代。事见 南朝 宋 刘义庆 《幽冥录》。后因以指男女幽会的仙境。 唐 韩偓 《六言》诗之三:“忆泪因成别泪,梦游常续心游。 桃源洞 口来否?絳节霓旌久留。” 元 李好古 《张生煮海》第一折:“我与你笑相从,再休提误入 桃源洞 。”
(2).在 湖南省 桃源 县西南 桃源山 下,又名 秦人洞 , 白马洞 ,相传是 东晋 陶渊明 所记桃花源的遗址。词语解释:渊源 拼音:yuān yuán
(1).水的源头。比喻事物的本原。《汉书·董仲舒传赞》:“ 仲舒 遭 汉 承 秦 灭学之后,《六经》离析,下帷发愤,潜心大业,令后学者有所统壹,为羣儒首,然考其师友渊源所渐,犹未及乎 游 夏 ,而曰 筦 晏 弗及, 伊 吕 不加,过矣。” 晋 葛洪 《抱朴子·微旨》:“夫根荄不洞地,而求柯条干云,渊源不泓窈,而求汤流万里者,未之有也。” 宋 苏轼 《复改科赋》:“探经义之渊源,是非纷若;考辞章之声律,去取昭然。” 清 俞正燮 《癸巳类稿·〈唐律疏议〉跋》:“ 唐 律本 隋 ,由 魏 而 周 而 隋 ,有渊源也。” 郁达夫 《文学上的阶级斗争》:“文学上的阶级斗争,若要追求它的渊源,也与人类一样的古。”
(2).指学业上的相师承。《宋书·隐逸传·雷次宗》:“于时师友渊源,务训弘道,外慕等夷,内怀悱发。” 宋 秦观 《辞史官表》:“若非承父兄之教詔,世守其言;则必积师友之渊源,材克厥职。” 明 李贽 《藏书·德业儒臣前论》:“虽师友渊源,莫详次第,而仅存什一,要当知道无絶续,人具隻眼云耳。” 梁启超 《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第四章第一节:“﹝ 太史公 ﹞《自序》称‘吾闻诸 董生 曰’云云,盖 史公 於 董子 必有渊源也。”
(3).犹关系,联系。 鲁迅 《坟·从胡须说到牙齿》:“ 欧 美 的文明人讳言下体以及和下体略有渊源的事物。” 茅盾 《多角关系》五:“ 谢晋寿 和兄弟的渊源似乎不比寻常。” 郭沫若 《洪波曲》第十一章四:“他和 立群 ,可又算得别有渊源了。”
(4).深邃,深广。《后汉书·班固传》:“屡访羣儒,諭咨故老,与之乎斟酌道德之渊源,肴覈仁义之林藪,以望元符之臻焉。” 李贤 注:“渊源,林藪,喻深邃也。” 唐 吕岩 《满庭芳》词:“大道渊源,高真隐祕。风流岂可知闻?” 宋 王得臣 《麈史·睿谟》:“ 神宗皇帝 ,圣学渊源,莫窥涯涘。” 明 王玉峰 《焚香记·饯别》:“难道终身贫贱?他学问渊源,今科拟将僊桂攀。”词语解释:根源 拼音:gēn yuán
(1).事物的本初或来源。 晋 葛洪 《抱朴子·酒诫》:“纵心口之近欲,轻召灾之根源。” 唐 杜甫 《火》诗:“罗落沸百泓,根源皆万古。” 明 胡应麟 《诗薮·五言》:“ 新安 论鉴洞达,诸所製作,颇溯根源。” 鲁迅 《古籍序跋集·〈嵇康集〉序》:“二本根源实同,而互有讹夺。”
(2).追根寻源。
(3).根基;基础。《魏书·崔光传》:“此乃学者之根源,不朽之永格。” 宋 无名氏 《儒林公议》卷下:“时议以为取士浮薄寖久,士行不察,学无根源。”《四游记·铁拐修真求道》:“先生质非凡骨,学有根源。” 清 李渔 《闲情偶寄·词曲上·结构》:“后来作者不讲根源,单筹枝节。”
(4).根由;事情的始末。 元 尚仲贤 《单鞭夺槊》第四折:“听小人话根源。”《金瓶梅词话》第三九回:“夫人听我説根源。”词语解释:灵源 拼音:líng yuán
(1).对水源的美称。 宋 王十朋 《题双瀑》诗:“瀑水 簫峯 下,灵源不可寻。” 清 魏源 《古诗答陆彦若》之二:“ 崑崙 閟灵源,滥觴储五湖。”
(2).喻帝绪,帝业。 唐 权德舆 《大行皇太后挽歌词》之一:“筮水灵源濬,因山祔礼崇。”《旧唐书·礼仪志一》:“伏惟 太祖 景皇帝 构室 有周 ,建絶代之丕业……又 世祖 元皇帝 潜鳞韞庆,屈道事 周 ,导濬发之灵源,肇光宅之垂裕。”
(3).指隐者所居、远离尘世之地。 唐 吕岩 《浪淘沙》词:“我有屋三椽,住在灵源。无遮四壁任萧然。万象森罗为斗栱,瓦盖青天。” 明 高启 《赠金华隐者》诗:“灵源有路不可入,但见几片流出云中花。”
(4).指心灵。 晋 陆云 《夏府君诔》:“沦心众妙,洞志灵源。” 宋 苏辙 《遗老斋绝句》之二:“众音入我耳,诸色过吾目,闻见长歷然,灵源不受触。” 元 张宇 《闲述》诗之一:“此性生而与道俱,灵源常患少人疏。”词语解释:心源 拼音:xīn yuán
犹心性。佛教视心为万法之源,故称。 唐 元稹 《度门寺》诗:“心源虽了了,尘世苦憧憧。” 宋 邵雍 《暮春吟》:“自问心源无所有,答云疎懒味偏长。” 清 王夫之 《张子正蒙注·大易》:“此惟明於大化之浑沦与心源之寂感者,乃知元亨利贞统於《乾》《坤》之妙。” 李大钊 《民彝与政治》:“民能以秉彝之纯莹智照直证心源,不为一偏一曲之成所拘蔽,斯其包藴之善,自能发挥光大。”词语解释:词源 拼音:cí yuán
(1).喻滔滔不绝的文词。 南朝 梁 沉约 《为齐竟陵王发讲疏》:“而词源海广,理涂灵奥。” 唐 杜甫 《醉歌行》:“词源倒流 三峡 水,笔阵独扫千人军。” 清 曾国藩 《送周文泉大令之官城武》诗:“词源一泻不得休,往往巉巖杂婉孌。”
(2).词的起源。词,指长短句。 清 纳兰性德 《填词》诗:“词源远过诗律近,拟古乐府特加润。”
(3).语词的源头。在旧辞书中,《辞源》在语词溯源上有开创之功。词语解释:河源 拼音:hé yuán
亦作“ 河原 ”。 河流的源头。古代特指 黄河 的源头。《山海经·北山经》:“ 敦薨之山 …… 敦薨之水 出焉,而西流注于 泑泽 。出于 昆仑 之东北隅,实惟 河 原。”《汉书·西域传上·于阗国》:“ 于闐 之西,水皆西流,注 西海 ;其东,水东流,注 盐泽 , 河 原出焉。” 唐 杨炯 《唐昭武校尉曹君神道碑》:“一举而清海外,再战而涤 河 源。” 清 吴伟业 《杂感》诗之三:“日表土中通极北, 河 源天上接 安西 。” 师陀 《山川·历史·人物》:“ 郦道元 毕竟是值得尊敬的古代地理学者,在他那个时代的交通困难条件下,没有上溯 露水河 的河源,可是确实到过这里。”词语解释:仙源 拼音:xiān yuán
(1).道教称神仙所居之处。《云笈七籤》卷二七:“福地第四曰东仙源,福地第五曰西仙源,均在 台州 黄巖县 属地。”
(2).特指 晋 陶渊明 所描绘的理想境地桃花源。 唐 王维 《桃源行》:“春来遍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处寻。”
(3).借指风景胜地或安谧的僻境。 明 顾大典 《青衫记·郊游访兴》:“花光艳,草色新,且停驂向仙源问津。” 清 吴伟业 《避乱》诗之一:“白云护仙源,劫灰应不扰。”词语解释:泉源 拼音:quán yuán
亦作“ 泉原 ”。
(1).水的源头。《诗·卫风·竹竿》:“泉源在左, 淇水 在右。” 毛 传:“泉源,小水之源。”《国语·晋语四》:“泉原以资之。” 韦昭 注:“水在山为泉原。” 唐 祖咏 《田家即事》诗:“攀条憩林麓,引水开泉源。” 冰心 《再寄小读者》二:“气候炎热,雨量极少,所以 尼罗河 也是他们唯一的灌溉泉源。”
(2).比喻事物产生的原因或来源。《旧唐书·睿宗纪论》:“法不一则姦伪起,政不一则朋党生,上既啟其泉源,下胡息於奔竞。” 巴金 《秋》三五:“他想不到这些话会永远成为那班青年的鼓舞的泉源。” 周而复 《白求恩大夫》十:“党性是我们力量的泉源,是我们才能的摇篮。”词语解释:清源 拼音:qīng yuán
亦作“ 清原 ”。
(1).清理本源。谓从根本上加以整顿。《汉书·刑法志》:“岂宜惟思所以清原正本之论,删定律令,籑二百章,以应大辟。” 清 林则徐 《体察洋面堵截情形折》:“第既经开动,其为畏惮可知,亟应宣示天威,乘势尽行驱逐,以为清源之计。”
(2).清澈的水源。《楚辞·远游》:“軼迅风於清源兮,从 顓頊 乎增冰。” 蒋骥 注:“清源,水源。谓 北海 也。”《后汉书·张衡传》:“旦余沐於清原兮,晞余髮於朝阳。” 唐 贾岛 《南池》诗:“萧条微雨絶,荒岸抱清源。”词语解释:花源 拼音:huā yuán
“ 桃花源 ”的省称。 唐 李白 《同族弟金城尉叔卿烛照山水壁画歌》:“迴谿碧流寂无喧,又如 秦 人月下窥 花源 。” 宋 梅尧臣 《新安钱学士以近诗一轴见贶用叙单悃》诗:“何须到云壑,便若游 花源 。” 清 孙枝蔚 《为农》诗之四:“生年当 万历 ,临老忆京师。劝诫尤难忘, 花源 去莫迟。”词语解释:水源 拼音:shuǐ yuán
(1).江河发源的地方。《史记·大宛列传》:“﹝贰师﹞乃先至 宛 ,决其水源,移之,则 宛 固已忧困。” 晋 陶潜 《桃花源记》:“林尽水源,便得一山。” 宋 欧阳修 《晋祠》诗:“行人望祠下马謁,退即祠下窥水源。” 臧克家 《今昔吟·忠烈篇》:“河山光辉照人眼,木本水源想从前。”
(2).指民用水、工业用水或灌溉用水的来源。《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十九回:“府上的地……水源又好,出水的路又好。” 姚雪垠 《李自成》第三卷第四二章:“贼军如追赶前去,即在 睢 杞 一带决战,不至于今日断绝水源。”词语解释:穷源 拼音:qióng yuán
(1).河流的发源处。 唐 薛能 《黄河》诗:“人间无 博望 ,谁復到穷源?”
(2).穷尽水流的源头。 宋 梅尧臣 《入泽王河口》诗:“远水路已别,古汊未穷源。”
(3).亦作“ 穷原 ”。探寻事物的本原。 宋 赵与时 《宾退录》卷二:“读 横渠 诗,最爱其一篇云:‘学《易》穷源未到时,便将虚寂眇心思。’” 清 魏源 《筹鹾篇》:“夫推其本以齐其末,君子穷原之学也。” 孙中山 《民族主义》第五讲:“像这样宗族中穷源极流的旧习惯,在 中国 有几千年,牢不可破。”词语解释:本源 拼音:běn yuán
(1).源头。 汉 王充 《论衡·效力》:“ 江 河 之水,驰涌滑漏,席地长远,无枯竭之流,本源盛矣。” 宋 王禹偁 《盐池十八韵》:“本源皆泻滷,异端亦咸鹺。”
(2).借指事物的根源,起源。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序志》:“君臣所以炳焕,军国所以昭明,详其本源,莫非经典。” 宋 司马光 《进修心治国之要札子状》:“夫治乱、安危、存亡之本源,皆在人君之心。” 清 陈梦雷 《绝交书》:“或者年兄戒迷復之凶,敦报德之义,遡泉荫之本源,悔下石之机智,补牘详陈,无所隐讳。” 孙中山 《人格救国》:“近来科学中的进化论家说,人类是由极简单的动物,慢慢变成复杂的动物……所以人的本源便是动物。”
(3).根本。指事物的最重要方面。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情采》:“经正而后纬成,理定而后辞畅,此立文之本源也。” 唐 杜甫 《信行远修水筒》诗:“秉心识本源,於事少凝滞。” 宋 陆游 《读〈老子〉》诗:“正尔分章句,谁歟达本源?” 清 恽敬 《〈姚江学案〉书后》二:“此皆议论之时,枝叶波流偶然相及,非为学之本源。” 廖仲恺 《国民的努力》:“必须先从本源着手,把政治上的障碍物扫清,这是我们应努力的第一着。”词语解释:发源 拼音:fā yuán
(1).(河流)开始流出。《隋书·天文志上》:“是故百川发源,皆自山出,由高趣下,归注於海。” 金 元好问 《顺天府营建记》:“ 宋 十八塘濼发源於此。”《醒世姻缘传》第二三回:“离这 綉江县 四十里一个 明水镇 有座龙王庙。这庙基底下发源出来滔滔滚滚极清极美的甘泉,也灌在 白云湖 内。” 徐怀中 《西线轶事》四:“ 红河 发源于 云南省 崇山峻岭间,在 中国 境内叫作 元江 。”
(2).借指事物的开端。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颂赞》:“发源虽远,而致用盖寡。”《法苑珠林》卷二十:“是故发源西国,则 优填 创其始;移教东域,则 汉明 肇其初。”《宋史·乐志七》:“於皇 顺祖 ,积德累祥。发源深厚,不耀其光。” 周扬 《〈中国歌谣选〉序》:“诗是从民歌发源的,他们都或多或少地从民歌吸取了养料和形式。”词语解释:真源 拼音:zhēn yuán
谓本源,本性。 南朝 梁 刘潜 《和昭明太子钟山解讲》诗:“廻舆下重阁,降道访真源。” 唐 赵元一 《奉天录序》:“缅寻太古之初,真源一味,自然朴略,不同浮华,虽垂不载。” 宋 苏轼 《次韵定慧钦长老见寄》之四:“真源未纯熟,习气餘陋劣。譬如已放鹰,中夜时掣紲。” 明 李贽 《答邓石阳书》:“於伦物上加明察,则可以达本而识真源。”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太平天囯·太平救世歌》:“故往古之时,人性尤明,真源未失,皆知敬拜天父上主皇上帝。”词语解释:武陵源 拼音:wǔ líng yuán
(1). 晋 陶潜 《桃花源记》载: 晋 太元 中, 武陵 渔人误入 桃花源 ,见其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男女老少怡然自乐。村人自称先世避 秦 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遂与外界隔绝。后渔人复寻其处,“迷不復得”。后以“武陵源”借指避世隐居的地方。 唐 宋之问 《宿清远峡山寺》诗:“寥寥隔尘事,何异 武陵源 。” 唐 李白 《登金陵冶城西北谢安墩》诗:“功成拂衣去,归入 武陵源 。” 宋 王安石 《即事》诗之七:“归来向人説,疑是 武陵源 。”亦作“ 武陵滩 ”、“ 武陵川 ”。 唐 汪遵 《东海》诗:“同作危时避 秦 客,此行何似 武陵滩 。” 唐 皇甫冉 《酬包评事壁画山水见寄》诗:“寒侵 赤城 顶,日照 武陵川 ;若览名山誌,仍闻《招隐》篇。” 明 唐顺之 《广德道中》诗:“倘遇 秦 人应不识,只疑误入 武陵川 。”
(2).亦作“ 武陵溪 ”。 东汉 刘晨 、 阮肇 入 天台山 迷不得返,饥食桃果,寻水得大溪,溪边遇仙女,并获款留。及出,已历七世,复往,不知何所。后成文人经常援引的典故。见《太平御览》卷四一引 南朝 宋 刘义庆 《幽明录》。 唐 王之涣 《惆怅词》之十:“ 晨 肇 重来路已迷,碧桃花谢 武陵溪 。” 元 无名氏 《货郎旦》第三折:“多管为残花几片,悮 刘晨 迷入 武陵源 。” 元 曾瑞 《留鞋记》第一折:“有缘千里能相会, 刘晨 曾入 武陵溪 。” 明 汤显祖 《牡丹亭·寻梦》:“为甚呵, 玉真 重遡 武陵源 ?也则为水点花飞在眼前。”词语解释:源源 拼音:yuán yuán
连续不断貌。《孟子·万章上》:“欲常常而见之,故源源而来。” 朱熹 集注:“源源,若水之相继也。” 宋 曾巩 《冬望》诗:“日令我意失枯槁,水之灌养源源来。” 清 和邦额 《夜谭随录·邱生》:“今不痛加惩治,彼以为我辈孱弱,必源源而来矣。” 杨沫 《青春之歌》第一部第十九章:“现在察北同盟军正在 察 北英勇抗战,我们也正在源源派人去参战。”词语解释:桃花源 拼音:táo huā yuán
晋 陶潜 作《桃花源记》,谓有渔人从桃花源入一山洞,见 秦 时避乱者的后裔居其间,“土地平旷,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髮垂髫,并怡然自乐。”渔人出洞归,后再往寻找,遂迷不复得路。后遂用以指避世隐居的地方,亦指理想的境地。 唐 李白 《古风》之十五:“一往桃花源,千春隔流水。” 宋 梅尧臣 《华亭谷》诗:“深非桃花源,自有渔者舟。” 杨朔 《木棉花》:“ 香港 ,这个美丽的海岛,暂时还是平静的,因此便成为富人的桃花源了。”词语解释:川源
河川的源头词语解释:辞源 拼音:cí yuán
(1).谓文辞或言辞如水之流,源源而来。《景德传灯录·宗密禅师》:“向者诸师述作罕穷厥旨,未若此疏,辞源流畅,幽賾焕然。”
(2).指滔滔不绝的言辞。 元 武汉臣 《玉壶春》第二折:“那里是敲金击玉辞源响,则为这玉骨冰肌体段香。”词语解释:化源 拼音:huà yuán
(1).教化的本源。 唐 韩愈 《顺宗实录五》:“昭室化源,发扬大号。” 唐 李翱 《再请停率修寺观钱状》:“其论释氏之害於人者,尚列为高等,冀感悟圣明,岂不欲发明化源,抑絶小道。”《旧唐书·李绛传》:“陛下思广天聪,亲览国史,垂意精颐,鉴於化源,实天下幸甚。”
(2).指掌教化之位。《旧唐书·李渤传》:“若言不行,计不从,顺奉身速退,不宜尸素於化源。”
(3).中医学指六气的生化之源。《医宗金鉴·张仲景〈伤寒论·太阳病中〉》“炙甘草汤方”集解引 张璐 曰:“津液枯槁之人,宜预防二便秘濇之虞,麦冬、生地溥滋膀胱之化源。”《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大人口破》“大人口破分虚实”注:“如口疮乾黄硬作渴者,宜服加减八味丸,以滋化源,俱禁水漱。”词语解释:璇源 拼音:xuán yuán
亦作“璿源”。亦作“琁源”。
(1).产珠的水流。《文选·颜延之〈赠王太常〉诗》:“玉水记方流,琁源载圆折。” 李善 注引《尸子》:“凡水,其方折者有玉,其圆折者有珠也。” 清 吴廷桢 《试儿行为天标令子赋》诗:“璇源照夜凝冰壶,老蚌就掌生明珠。”
(2).指皇族。《旧唐书·恭懿太子佋传》:“第十二子故 兴王 佋 ,毓庆璿源,分华若木,天资纯孝,神假聪明。”《金史·乐志下》:“天启璇源,貽庆定基。”词语解释:同源 拼音:tóng yuán
(1).指水流同一源头。《文选·左思〈魏都赋〉》:“墱流十二,同源异口,畜为屯云,泄为行雨。” 李周翰 注:“同源,同 漳水 ;异口,分渠口各别也。”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湘水》:“ 湘 灕 同源,分为二水,南为 灕水 ,北则 湘川 。”
(2).谓事物的来源相同。《后汉书·延笃传》:“夫人二致同源,总率百行。” 南朝 梁 刘孝标 《广绝交论》:“然则利交同源,派流则异。” 鲁迅 《热风·随感录四十一》:“我想,人猿同源的学说,大约可以毫无疑义了。” 王力 《同源字论》一:“同字未必同源。”词语解释:道源 拼音:dào yuán
(1).僧道以为,佛教、道教的经义是事物的本源,故称。 唐 王昌龄 《武陵开元观黄炼师院》诗之三:“暂因问俗到真境,便欲投诚依道源。” 唐 柳宗元 《送文畅上人登五台遂游河朔序》:“今有释 文畅 者,道源生知,善根宿植,深嗜法语,忘甘露之味,服道 江 表,盖三十年。”
(2).知识之源。 唐 李翰 《难进论》:“或以小人所长,乘以君子所短,或以己所未达,不信人所能然,则道源蔽而不通,心境旷而不接。辨虽博万物,不能释其疑辞,智虽络天地,不能效其长策。”
谓引水出流。 宋 欧阳修 《会圣宫颂》:“巍峩穹崇,奠京之东,有山而崧,奫沦道源,匯流而渊。”词语解释:还源 拼音:huán yuán
(1).返归本源。《宋书·乐志一》:“曲全者禄厚,艺敏者位优,利以动之,则人思自劝,风以靡之,可不训自革,反本还源,庶可跂踵。”
(2).佛教语。由迷误而转入醒悟。 南朝 陈 徐陵 《东阳双林傅大士碑》:“时还乡党,化度乡亲,俱识还源,并知回向。” 唐 柳宗元 《巽上人以竹间自采新茶见赠酬之以诗》:“涤虑发真照,还源荡昏邪。”词语解释:洪源 拼音:hóng yuán
(1).大水的源头。比喻大业的开端。 汉 蔡邕 《释诲》:“曩者,洪源辟而四隩集,武功定而干戈戢。”《隋书·音乐志上》:“昭哉上德,浚彼洪源。”
(2).特指 黄河 之源。 唐 沉佺期 《辛丑岁十月上幸长安时扈从出西岳作》诗:“磅礴压洪源,巍峨壮清昊。”词语解释:浚源 拼音:jùn yuán
极深的本源。 唐 张说 《享太庙乐章·光大舞》:“肃肃艺祖,滔滔濬源。有雄玉剑,作镇 金门 。” 唐 权德舆 《祭李处士文》:“居易处厚,中明外宽。发於濬源,激为清澜。” 词语解释:山源 拼音:shān yuán
(1).山的深处。 唐 贺知章 《望人家桃李花》诗:“山源夜雨渡仙家,朝发东园桃李花。”《宋史·礼志十六》:“此水出於山源,清澄甘洁。”
(2).指人中。唇上鼻下之间中央的凹陷处。 南朝 梁 陶弘景 《真诰·协昌期》:“鼻中隔之际,名曰山源。” 明 陈继儒 《笔记》卷一:“ 紫微夫人 誥:‘仰和天真,俯按山源。’天真是两眉之角,山源是鼻下人中也。”词语解释:诗源 拼音:shī yuán
喻关于诗的理论、主张。 唐 薛能 《题后集》诗:“诗源何代失澄清,处处狂波污后生。”词语解释:遥源 拼音:yáo yuán
遥远的源头。 南朝 梁 王屮 《头陀寺碑文》:“遥源濬波,酌而不竭。” 北周 庾信 《周兖州刺史广饶公宇文公神道碑》:“ 高阳 之子, 少典 之孙, 苍林 远遘, 若水 遥源。” 宋 曾巩 《幽谷晚饮》诗:“遥源窗难窥,盘石坦如磋。”词语解释:来源 拼音:lái yuán
1.流来的水源。《儿女英雄传》第二四回:“他这所住宅门前远远的对着一座山峰,东南上有从 滹沱 、 桑乾 下来的一股来源,流向西北灌入园中。”
2.事物所从来的地方;事物的根源。 瞿秋白 《赤都心史》一:“根下的泥滋,亦如是秽浊,却是他的实际内力的来源。” 柯岩 《追赶太阳的人》四:“合理的税收和利润是国家财政收入的来源。”
3.起源;发生。 艾青 《光的赞歌》:“诞生于撞击和磨擦,来源于燃烧和消亡的过程,来源于火、来源于电,来源于永远燃烧的太阳。”词语解释:溯源 拼音:sù yuán
亦作“溯源”。
(1).向上寻找水的发源处。 宋 陆游 《杂书幽居事》诗之二:“炎火下照海, 黄河 高泝源。”
(2).比喻向上寻求历史来源。 清 方苞 《〈学案〉序》:“ 金沙 王无量 辑《学案》,以 白鹿洞 规为宗,而溯源于 洙 泗 ,下逮 饶仲元 、 真西山 所定之条目,以及 高 、 顾 、东林之会约。” 汤用彤 《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第一分第四章:“阴阳、五行、天文、医经、房中均溯源于 黄帝 。”词语解释:鸿源 拼音:hóng yuán
长河的源头。比喻初创的王业。《隋书·音乐志中》:“庆绪千重秀,鸿源万里长。”《宋史·乐志九》:“肃肃 艺祖 ,肇基鸿源。”词语解释:百源 拼音:bǎi yuán
(1).众水之源。《礼记·月令》:“﹝仲夏之月﹞命有司为民祈祀山川百源。” 郑玄 注:“众水始所出为百源。”《吕氏春秋·仲夏》作“百原”。 宋 苏辙 《泝潮》诗之二:“初来似欲倾沧海,正满真能倒百源。”
(2).地名。在今 河南省 辉县 西北。 宋 邵雍 曾隐居于此。词语解释:无源 拼音:wú yuán
(1).没有源头。《后汉书·崔駰传》:“俯钩深於重渊,仰探远乎九乾;穷至賾於幽微,测潜隐之无源。” 三国 吴 虞翻 《与弟书》:“ 扬雄 之才,非出 孔氏 之门;芝草无根,醴泉无源。” 唐太宗 《春日望海》诗:“有形非易测,无源詎可量。”
(2).没有缘由。 汉 董仲舒 《春秋繁露·立元神》:“是故为人君者,执无源之虑,行无端之事,以不求夺,以不问问。”词语解释:上源 拼音:shàng yuán
上游;上流。 南朝 梁 任昉 《述异记》卷上:“ 吴 故宫亦有 香水溪 ,俗云 西施 浴处,人呼为 脂粉塘 , 吴王 宫人濯粧於此溪上源,至今馨香。” 唐 元祯 《赛神》诗:“阿胶在末派,罔象游上源。” 宋 沉括 《梦溪笔谈·辩证二》:“ 震泽 上源,皆山环之,了无大川。”《元史·河渠志一》:“ 世祖 时开 通惠河 ,安置闸座,全藉上源 白浮 、 一亩 等泉之水以通漕运。”词语解释:养源 拼音:yǎng yuán
亦作“ 养原 ”。 保养本源,涵养本性。《荀子·君道》:“械数者,治之流也,非治之原也。君子者,治之原也。官人守数,君子养原,原清则流清,原浊则流浊。” 宋 苏辙 《示儿》诗:“志在要须命,身闲且养源。”词语解释:利源 拼音:lì yuán
财利的来源。 宋 苏辙 《收蜜蜂》诗:“明年少割助和药,慙愧野老知利源。”《元史·贡师泰传》:“剔其积蠹,通其利源。” 鲁迅 《书信集·致郑振铎》:“第二次印《笺谱》,如有人接办,则为纸店开一利源,亦非无益。”词语解释:逢源 拼音:féng yuán
形容办事顺利。语本《孟子·离娄下》:“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原。” 鲁迅 《〈准风月谈〉后纪》引 杨邨人 《聪明之道》:“他们也实在到处逢源,名利双收。”词语解释:病源 拼音:bìng yuán
(1).病原。《法苑珠林》卷三五:“病源既久,不可治也。”《旧唐书·方伎传·许胤宗》:“今人不能别脉,莫识病源,以情猜度……或冀一人偶然逢也。” 明 陆深 《停骖录摘抄》:“ 姚 叙病源一二,公亦知医,頷之。”《红楼梦》第九八回:“各处遍请名医,皆不识病源。”
(2).产生缺点、毛病的原因。 夏衍 《写方生重于写未死》:“你的信给了我很大的鼓舞,使我有机会重新把自己作品的病源检查了一遍。”词语解释:疏源 拼音:shū yuán
(1).疏通水源。 唐 李百药 《王师渡汉水经襄阳》诗:“导 漾 疏源远,归海会流长。”
(2).引申为发源。 清 恽敬 《〈大云山房文稿〉二集叙录》:“道家、阴阳家支駢於《易》,法家、名家疏源於《春秋》。”词语解释:淳源 拼音:chún yuán
淳朴风俗的源流。《文选·王屮〈头陀寺碑文〉》:“淳源上派,浇风下黷。” 吕延济 注:“淳和之源,自上流派,而浇薄之风,垢浊於下。” 晋 陶潜 《感士不遇赋》:“淳源汩以长分,美恶作以异途。” 宋 苏舜钦 《太行道》诗:“淳源一破山岳碎,巧心遂去缘嶮巇。”词语解释:法源 拼音:fǎ yuán
佛教语。法海真源,法性。 清 姚鼐 《重宿幽栖寺》诗:“南山东面最孤鶱,拄杖时攀问法源。”词语解释:幽源 拼音:yōu yuán
指地狱。《云笈七籤》卷四:“身没幽源,万不得仙。”词语解释:乱源 拼音:luàn yuán
亦作“ 乱原 ”。 祸乱的根源。《三略·上略》:“羣吏朋党,各进所亲,抬举姦枉,抑挫仁贤,背公立私,同位相訕,是谓乱源。”《汉书·武五子传赞》:“ 千秋 材知未必能过人也,以其销恶运,遏乱原,因衰激极,道迎善气,传得天人之祐助云。”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三编第二章第一节:“ 唐朝 到 开元 时期才达到极盛的顶点,也就在这个时期的季年,造成了 天宝 时期的乱源。”词语解释:醇源 拼音:chún yuán
淳厚的源泉。《晋书·桓彝传论》:“醨风潜煽,醇源浸竭,遗道德於情性,显忠信於名教。” 明 王廷相 《〈雅述〉序》:“夫自 轩 尧 御宇,人纪肇立,道啟醇源,教隆贞轨。”词语解释:极源 拼音:jí yuán
远源。 唐 欧阳询 《〈艺文类聚〉序》:“夫九流百氏,为説不同, 延阁 石渠 ,架藏繁积,周流极源,颇难寻究。”词语解释:九源 拼音:jiǔ yuán
指各种学术流派。《北史·文苑传序》:“虽时运推移,质文屡变。譬犹六代并奏,易俗之用无爽;九源竞逐,一致之理同归。”词语解释:瑶源 拼音:yáo yuán
帝王的族系。泛指家世不凡的人。《乐府诗集·郊庙歌辞九·北齐享庙乐辞》:“瑶源弥泻,琼根愈秀。” 南朝 梁 江淹 《宋故银青光禄大夫孙夐墓志文》:“碧叶独秀,瑶源自清。”《宋史·乐志十》:“瑶源诞启,玉牒肇荣。”词语解释:远源 拼音:yuǎn yuán
(1).谓遥远的源头。 南朝 宋 徐爰 《华林北涧》诗:“总长潭兮括远源,下沉溜兮起轻泉。”
(2).犹远祖。 唐 薛能 《送浙东王大夫》诗:“远源过 晋 史,甲族本 緱 笙 。” 鲁迅 《集外集拾遗补编·什么话》:“ 林传甲 撰《福建乡谈》有一条曰:‘ 福建 林 姓为巨族。其远源,则 比干 之子 坚 奔 长林 而得氏。’”词语解释:祸源 拼音:huò yuán
灾祸的根源。《新唐书·濮王泰传》:“圣人尊嫡卑庶,谓之储君,故用物不会,与王共之,庶子不得为比,所以塞嫌萌,杜祸源。” 宋 王君玉 《国老谈苑》卷一:“ 唐 室祸源,在诸侯难制。”词语解释:别源 拼音:bié yuán
另一源头。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鲍丘水》:“ 高梁河 水者,出自 并州 潞河 之别源也。”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溱水》:“水出县东南 邪阶山 ,水有别源曰 巢头 。”词语解释:开源 拼音:kāi yuán
亦作“ 开原 ”。 谓开始出现河流的源头。《鹖冠子·泰鸿》:“是故有道,南面执政,以卫神明,左右前后,静侍中央,开原流洋,精微往来。”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河水四》:“﹝ 瀵水 ﹞出 汾阴县 南四十里,西去 河 三里,平地开源,濆泉上涌,大几如轮,深则不测,俗呼之为瀵魁。”词语解释:殊源 拼音:shū yuán
不同渊源。 南朝 陈 徐陵 《东阳双林寺傅大士碑》:“机有殊源,应无恒质,自叙因缘,大宗如此。” 唐 杨炯 《〈王勃集〉序》:“ 仲尼 既没, 游 夏 光 洙 泗 之风; 屈平 自沉, 唐 宋 弘 汨罗 之跡,文儒於焉异术,词赋所以殊源。”《资治通鉴·晋怀帝永嘉六年》:“太保自云 刘康公 之后,与陛下殊源,纳之何害?”词语解释:矿源 拼音:kuàng yuán
矿产资源。例如:勘察矿源。词语解释:资源 拼音:zī yuán
生产资料或生活资料等的来源。 叶剑英 《浣溪沙·登大兴安岭》词:“伐后更生延百岁,祖先遗树值千年。资源利用慎材艰。” 冰心 《再寄小读者》四:“这十多天之中不知又发现了多少新的资源,增多了多少个发明创造。”词语解释:肥源 拼音:féi yuán
肥料的来源,如人畜的粪便、动物的骨头和皮毛、绿肥作物、油料作物的种子榨油后剩下的渣子,以及各种可以用做肥料的矿产。 徐海宾 杨立群 《家庭花谱》一:“城市家庭栽花的肥源,可用厨房下脚来制沤肥或堆肥。”《农谚选·积肥》:“养猪又养羊,肥源有保障。”词语解释:政源 拼音:zhèng yuán
为政的本源。《北史·文苑传·李文博》:“今政源混乱,虽日免十贪郡守,亦何所益!” 唐 陈子昂 《答制问事》:“微臣智识浅短,寔昧政源。”《旧唐书·崔融传》:“陛下留神繫表,属想政源。”词语解释:通源 拼音:tōng yuán
谓源头相通。 晋 王嘉 《拾遗记·夏禹》:“ 尧 命 夏鯀 治水,九载无绩。 鯀 自沉於 羽渊 ,化为玄鱼…… 羽渊 与 河 海通源也。” 明 高启 《剑池》诗:“一穴海通源,双崖树交影。”词语解释:探源 拼音:tàn yuán
寻求源头;探求本源。 宋 张九成 《辛未闰四月即事》诗:“相马须相骨,探水须探源。” 明 袁宗道 《刻〈玉海〉序》:“而此书繇天地及经籍制度,探源遡流,櫛比鳞次,万无漏一。” 清 赵翼 《瓯北诗话·杜少陵诗》:“盖其探源泝流,自《风》《骚》以及 汉 、 魏 、六朝诸才人,无不悉其才力而默相比较。”词语解释:金源 拼音:jīn yuán
金国 的别称。 金 阿鲁图 《进〈金史〉表》:“维此 金源 ,起于海裔。”《金史·地理志上》:“ 上京路 即 海古 之地, 金 之旧土也。国言‘金’曰‘按出虎’,以 按出虎水 源於此,故名 金源 。建国之号,盖取诸此。” 清 钱谦益 《〈列朝诗集〉序》:“《中州》之诗,亦 金源 之史也。”词语解释:重源 拼音:zhòng yuán
不止一个的源头。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河水一》:“余考羣书,咸言 河 出 崑崙 ,重源潜发,沦于 蒲昌 ,出于海水。”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济水一》:“今 济水 重源出 軹县 西北平地。水有二源:东源出 原城 东北,昔 晋文公 伐 原 以信而 原 降,即此城也,俗以 济水 重源所发,因復谓之 济源城 ……西源出 原城 西,东流水注之,水出西南东北流,注於 济 。”词语解释:富源 拼音:fù yuán
自然资源,如森林、矿产等。 梁启超 《二十世纪之巨灵--托辣斯》:“ 美国 国土广漠,天然之富源无限。” 孙中山 《国民政府建国大纲》:“各县之天然富源与及大规模之工商事业,本县之资力不能发展与兴办,而须外资乃能经营者,当由中央政府为之协助。” 杨朔 《“走进太阳里去”》:“我们偏要穿过这样的天险,修起铁路,使 四川 的富源能够流到外地来。”词语解释:澧源 拼音:lǐ yuán
甜美的泉水。澧,通“ 醴 ”。 唐 孟郊 《和钱侍郎甘露》:“忽见垂书跡,还惊涌澧源。”词语解释:导源 拼音:dǎo yuán
(1).发源。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渭水》:“水导源东北 陇山 。”
(2).指引水出流。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渐江水》:“又有 吴瀆 ,破山导源,注於 胥江 。”
(3).引申为事物的起源。 清 秦笃辉 《平书·文艺篇上》:“ 汉 赋虽体近《离骚》,而实导源《雅》《颂》。” 刘师培 《文说》:“自古词章,导源小学。”词语解释:禅源 拼音:chán yuán
禅门的根本道理。 唐 宗密 《〈禅源诸诠集〉都序》:“《禪源诸詮集》者,写録诸家所述詮表禪门根源道理,文字句偈,集为一藏,以貽后代,故都题此名也。禪是 天竺 之语,具云禪那, 中华 翻为思维修,亦名静虑,皆定慧之通称也。源者,是一切众生本觉真性,亦名佛性,亦名心地。悟之名慧,修之名定。定慧通称为禪那。此性是禪之本源,故云禪源。”词语解释:讨源 拼音:tǎo yuán
亦作“ 讨原 ”。 探本溯源。 晋 陆机 《文赋》:“或因枝以振叶,或沿波而讨源。” 宋 吕陶 《说学送句辅元赴普慈》诗:“沿波而讨源,自可见极致;学者不务此,纷纷竞非是。” 清 沉德潜 《汪大绅〈五子说〉序》:“既已讨原 老 庄 以下诸子,而诸子中於 荀况 、 扬雄 、 王通 、 陈亮 、 王守仁 五子尤见之亲切,尝作论以推阐之。”词语解释:醉桃源 拼音:zuì táo yuán
词牌名。即《阮郎归》。调见 宋 李祁 词。参阅《词谱》六。词语解释:财源 拼音:cái yuán
钱财的来源。语本《荀子·富国》:“上得天时,下得地利,中得人和,则财货浑浑如泉源,汸汸如河海。”《西游记》第七八回:“万户千门生意好,六街三市广财源。”《清史稿·食货志一》:“开鑛产以扩财源。” 周恩来 《迅速出师讨伐蒋介石》:“巩固政权,控制财源。”词语解释:讼源 拼音:sòng yuán
造成诉讼案件的根源。《易·讼》“讼不可成也” 唐 孔颖达 疏:“若能谦虚退让,与物不竞,即此是闭塞讼之根源,使讼不至也;今不能如此,是不闭塞讼源,使讼得至也。” 元 张养浩 《牧民忠告·弭讼》:“如此则讼源可清,而民间浇薄之俗庶几乎復归於厚矣。”词语解释:语源 拼音:yǔ yuán
语词的声音和意义的起源。 杨树达 《积微居小学述林·字义同缘于语源同续证》:“语源同或云构造同。悉言之,构造同谓象形会意字,如第十六条戍与役以下皆是也。语源同为形声字,如第一条壻与倩至第十五条皆是也。”词语解释:阴源 拼音:yīn yuán
暗流。 晋 王嘉 《拾遗记·唐尧》:“ 南潯 之国,有洞穴阴源,其下通地脉。”词语解释:关源 拼音:guān yuán
指 关中 。《文选·王僧达〈和琅邪王依古〉》:“少年好驰侠,旅宦游 关 源。” 刘良 注:“ 关 源,谓 关中 河源也。”词语解释:货源 拼音:huò yuán
(1).货物的来源。 刘益善 徐世立 《万元户大世界》第十一章:“信息不灵了,货源短缺了。” 平凡 《支农路上带头人》:“过一年工夫, 石马山 大变样,单是玉桂、松脂、药材等就收入近万元,为社会主义商业提供了大批货源。”
(2).货币的来源。 清 魏源 《军储篇一》:“何谓开源之利?食源莫如屯垦,货源莫如採金与更弊。”词语解释:身源 拼音:shēn yuán
犹身世。《啄木鸟》1987年第3期:“死者身源终于查明了。被害人 牟英华 是 大连 第二轧钢厂女工,21岁,未婚。”词语解释:饮流怀源 拼音:yǐn liú huái yuán
北周·庾信《征调曲》:“落其实者思其树,饮其流者怀其源。”。谓喝水时应该想想水源。比喻不能忘本。亦作“饮水知源”,“饮水思源”例如:奉着这等二位恩勤备至的翁姑,伴着这等一个才貌双全的夫婿;饮水思源,打算自己当日受了八两,此时定要还她半斤。——清·文康《儿女英雄传》词语解释:饮水思源 拼音:yǐn shuǐ sī yuán
比喻不忘本。语本 北周 庾信 《徵调曲》:“落其实者思其树,饮其流者怀其源。”《儿女英雄传》第十三回:“ 乌大爷 道:‘老师,这几个门生现在的立身植品,以至仰事俯蓄,穿衣吃饭,那不是出自师门?谁也该“饮水思源,缘木思本”的。’” 梁斌 《播火记》二四:“﹝ 严萍 ﹞说:‘当然是饮水思源嘛!吃水哪能忘了掘井的人呢?’”词语解释:饮水辨源 拼音:yǐn shuǐ biàn yuán
见“ 饮水知源 ”。
词语解释:饮水知源 拼音:yǐn shuǐ zhī yuán
比喻明白事物的本源。 宋 陈宗礼 《广州光孝寺大鉴禅师殿记》:“口诵心惟,向慕而依归。饮水知源,自觉自悟,师岂远乎哉!” 明 张居正 《答上师相徐存斋书》之三十:“凡 正 今日之所蒙被,孰非师翁教育所及?饮水知源,敢忘所自!” 清 洪亮吉 《王隐〈晋书地道志〉后叙》:“ 仲远 一记,既导美于 太康 , 彦季 全编,殊有功于 处叔 ,饮水知源,抚柯求叶,亦 沉约 、 魏收 之祖也。”亦作“ 饮水辨源 ”。 清 包世臣 《再与杨季子书》:“夫《文选》所载,自 周 秦 以及 齐 梁,本非一体。八家工力至厚,莫不沉酣於 周 秦 、两 汉 、子史百家,而得体势於《韩非子》、《吕览》者尤深,徒以薄其为人,不欲形诸论説,然后世有识,饮水辨源,其可掩耶?”参见“ 饮水思源 ”。词语解释:饮水知源 拼音:yǐn shuǐ zhī yuán
比喻明白事物的本源。 宋 陈宗礼 《广州光孝寺大鉴禅师殿记》:“口诵心惟,向慕而依归。饮水知源,自觉自悟,师岂远乎哉!” 明 张居正 《答上师相徐存斋书》之三十:“凡 正 今日之所蒙被,孰非师翁教育所及?饮水知源,敢忘所自!” 清 洪亮吉 《王隐〈晋书地道志〉后叙》:“ 仲远 一记,既导美于 太康 , 彦季 全编,殊有功于 处叔 ,饮水知源,抚柯求叶,亦 沉约 、 魏收 之祖也。”亦作“ 饮水辨源 ”。 清 包世臣 《再与杨季子书》:“夫《文选》所载,自 周 秦 以及 齐 梁,本非一体。八家工力至厚,莫不沉酣於 周 秦 、两 汉 、子史百家,而得体势於《韩非子》、《吕览》者尤深,徒以薄其为人,不欲形诸论説,然后世有识,饮水辨源,其可掩耶?”参见“ 饮水思源 ”。
词语解释:饮水思源 拼音:yǐn shuǐ sī yuán
比喻不忘本。语本 北周 庾信 《徵调曲》:“落其实者思其树,饮其流者怀其源。”《儿女英雄传》第十三回:“ 乌大爷 道:‘老师,这几个门生现在的立身植品,以至仰事俯蓄,穿衣吃饭,那不是出自师门?谁也该“饮水思源,缘木思本”的。’” 梁斌 《播火记》二四:“﹝ 严萍 ﹞说:‘当然是饮水思源嘛!吃水哪能忘了掘井的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