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韵字: 或选择韵部:
(2011-11-5)
七虞平声 [pū,铺盖][tú][wū,污秽][详注1][gū][yú][详注2][详注3][dū][fú][qú][fú][音于。《老子·道德经》动而愈出。][wū]洿[yú][xū][nú][同摹][拜也,动词][qú][wú wū][详注4][详注5][通逾][xū][chú]跿[音拘。《周礼·司救》刘昌宗读。][qú][详注6][详注7][直诛切,襌衣也。][qú,盤錯][wū][详注8][音儒。与嚅同。][详注9][详注10][hū]


注1:桴 无切,音敷。编竹木代舟也。大曰筏,小曰桴。《论语》乘桴浮于海。《管子·小匡篇》方舟投柎,乘桴济河。
注2:镂 龙珠切,音慺。剑名。《史记·吴太伯世家》赐子胥属镂之剑。《注》属镂,剑名。
注3:牾 音吾。獸名。◎按啎,俗刻誤作牾。前漢王莽傳:亡所牾意。後漢桓典傳:以牾宦官賞不行。楊子方言:適牾也。穆天子傳:白鹿一牾。皆啎字之譌。其善本原作啎。
注4:怃 音呼。大也。《诗·小雅》乱如此怃,叶上辜。《注》火吴反。《毛传》怃,大也。
注5:娄 《集韵》龙珠切《正韵》凌如切,音慺。曳也。《诗·唐风》子有衣裳,弗曳弗娄。
注6:呕 《集韵》《韵会》《正韵》匈于切,音吁。《集韵》悦言也。《正韵》慈爱之声。《史记·韩信传》言语呕呕。《汉书》作姁姁。《集韵》同呴。 又《集韵》亏于切,音区。呕夷,水名。《周礼·呕夷释文》一音驱。 又《集韵》《类篇》春朱切,音枢。怒声。
注7:臑 音儒。《广韵》𡟓耎貌。《集韵》肱骨也。一曰衣名。襦者,本取臑义。
注8:芋 音于。草盛貌。又音吁。《扬子·方言》大也。《诗·小雅》君子攸芋。《注》香于反。又火吴反。或作吁。又陈有芋尹,见《左传》盖以鸟名官。
注9:溇 音慺。《说文》雨溇溇也。一曰小雨不绝貌。又《扬子·方言》汝南谓饮酒习之不醉曰溇。
注10:驺 叶逡须切,音趋。《前汉·叙传》舞阳鼓刀,滕公厩驺。颖阴商贩,曲周庸夫。攀龙附凤,并乘天衢。又叶窗俞切,音刍。《淮南子·原道训》四时为马,阴阳为驺,乘云凌霄,与造化者俱。
共96,分2页显示   1  2 下一页
末字词组
江湖石湖带湖二湖梅湖大明湖诈湖龙去鼎湖
西湖鹅湖龙湖石鱼湖甓社湖炎湖跑江湖鹊山湖
五湖洞庭湖蠡湖贺家湖贺老湖灵湖鄱阳湖杭嘉湖
镜湖里湖丰湖郎官湖鹤湖鸳鸯湖震湖淡水湖
太湖陂湖柳湖宫亭湖昆明湖莺脰湖青海湖撩湖
东湖明湖青草湖钱塘湖里西湖叔度陂湖高士湖巴尔喀什湖
南湖下湖鸳湖冰湖莫愁湖人造湖闯江湖火口湖
重湖老江湖走江湖瑁湖花湖冰川湖伊利湖泻湖
鉴湖后湖钱湖西子湖鄱湖贺公湖三江五湖澎湖
鼎湖两湖阳湖玄武湖九鲤湖内陆湖人工湖构造湖

词语解释:江湖  拼音:jiāng hú
(1).江河湖海。《庄子·大宗师》:“泉涸,鱼相与处於陆,相呴以溼,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汉书·货殖传·范蠡》:“﹝ 范蠡 ﹞乃乘扁舟,浮江湖,变姓名,适 齐 为 鴟夷子皮 ,之 陶 为 朱公 。” 宋 姜夔 《白石诗说》:“波澜开闔,如在江湖中,一波未平,一波已作。” 清 叶燮 《原诗·外篇上》:“大之则江湖,小之则池沼,微风鼓动而为波为澜,此天地间自然之文也。”
(2).泛指四方各地。《汉书·王莽传下》:“太傅牺叔 士孙喜 清洁江湖之盗贼。” 三国 魏 曹操 《让县自明本志令》:“江湖未静,不可让位;至于邑土,可得而辞。” 宋 苏辙 《次韵刘贡父省上示同会》之一:“流落江湖东復西,归来未洗足间泥。” 清 钮琇 《觚賸·雪遘》:“祗以早失父兄,性好博进,遂致落拓江湖,流转至此。”
(3).指民间。 宋 罗大经 《鹤林玉露》卷九:“今江湖间俗语,谓钱之薄恶者曰慳钱。”
(4).旧时指隐士的居处。 晋 陶潜 《与殷晋安别》诗:“良才不隐世,江湖多贱贫。”《南史·隐逸传序》:“或遁迹江湖之上,或藏名巖石之下。” 清 方文 《寄怀鲁孺发天门》诗:“江湖常有庙廊忧,逢人好谈天下事。” 郭沫若 《李白与杜甫·李白在政治活动中的第一次大失败》:“他尽可以把这首诗拿去给 唐玄宗 看,说 李白 十分清高,身在魏阙而心在江湖。”
(5).引申为退隐。 唐 贾岛 《过唐校书书斋》诗:“江湖心自切,未可挂头巾。” 宋 王安石 《和王胜之雪霁借马入省》:“超然遂有江湖意,满纸为我书穷愁。” 清 阮元 《小沧浪漫笔》:“鱼鸟沉浮,水木明瑟,白莲弥望,青山向人,至此者渺然有江湖之思。” 苏曼殊 《天涯红泪记》第一章:“读吾书者思之:夫人遭逢世变,岂无江湖山藪之思?”
(6).旧时指四方流浪,靠卖艺、卖药、占卜等谋生者。亦指这种人所从事的行业。《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三一回:“昨听江湖施伪术,今看骨肉出新闻。” 老舍 《茶馆》第一幕:“用不着相面,咱们既在江湖内,都是苦命人!” 孙犁 《澹定集·读作品记(五)》:“最靠不住的,是有些评论家加给作家的封诰和桂冠,有时近于江湖相面,只能取个临时吉利。”参见“ 走江湖 ”。
(7).剧种名。由 闽中 民间歌谣与傀儡戏四平调结合发展形成。相传有三十六本大戏,七十二本小戏。现已成为闽剧的一个组成部分。
词语解释:走江湖  拼音:zǒu jiāng hú
(1).谓奔走四方。 宋 张世南 《〈游宦纪闻〉序》:“及壮,走江湖无寧岁。”《古今小说·蒋兴哥重会珍珠衫》:“大凡走江湖的人,把客当家,把家当客。”
(2).闯荡江湖,靠武艺杂技或医卜星相谋生。《儿女英雄传》第十四回:“他本是走江湖的人,什么不在行的。” 管桦 《路上》:“兄弟我走江湖年数不算少。”
词语解释:西湖  拼音:xī hú
湖名。我国以“西湖”名者甚多,多以其在某地之西为义。(1)在 浙江 杭州 城西。 汉 时称 明圣湖 、 唐 后始称 西湖 ,为我国著名游览胜地。有苏堤春晓、曲院风荷、平湖秋月、断桥残雪、柳浪闻莺、花港观鱼、雷峰夕照、双峰插云、南屏晚钟、三潭印月等十处胜景。 宋 欧阳修 《采桑子》词:“轻舟短棹 西湖 好,緑水逶迤。”参阅 宋 吴自牧 《梦粱录·西湖》。(2)在 广东省 惠州市 西,又名 丰湖 。 宋 杨万里 《惠州丰湖亦名西湖》诗:“三处 西湖 一色秋, 钱塘 潁水 更 罗浮 。”(3)在 河南省 许昌县 城外。 金 元好问 《约严侯泛舟》诗:“风物当年小 洞庭 , 西湖 此日展江亭。”(4)在 福建省 福州市 市区西。有 开化寺 、 宛在堂 、 桂斋 ( 林则徐 读书处)等胜迹。(5)在 安徽省 阜阳县 西北。 唐 许浑 《颍州从事西湖亭饯》诗:“ 西湖 清讌不知回,一曲离歌酒一杯。”
词语解释:五湖  拼音:wǔ hú
(1).古代 吴 越 地区湖泊。其说不一:(1) 吴县 南部的湖泽。《周礼·夏官·职方氏》:“东南曰 扬州 ……其泽藪曰 具区 ,其川三江,其浸五湖。” 郑玄 注:“ 具区 、五湖在 吴 南。浸,可以为陂灌溉者。” 具区 ,即 太湖 。(2)即 太湖 。《国语·越语下》:“果兴师而伐 吴 ,战於 五湖 。” 韦昭 注:“ 五湖 ,今 太湖 。”《文选·郭璞〈江赋〉》:“注 五湖 以漫漭,灌三江而漰沛。” 李善 注引 张勃 《吴录》:“ 五湖 者, 太湖 之别名也。”(3) 太湖 及附近四湖。 汉 赵晔 《吴越春秋·夫差内传》:“入五湖之中。” 徐天祐 注引 韦昭 曰:“ 胥湖 、 蠡湖 、 洮湖 、 滆湖 ,就 太湖 而五。”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沔水二》:“南江东注於 具区 ,谓之五湖口。五湖谓 长荡湖 、 太湖 、 射湖 、 贵湖 、 滆湖 也。”(4) 太湖 附近的五个湖。《史记·夏本纪》“ 震泽 致定” 唐 张守节 正义:“五湖者, 菱湖 、 游湖 、 莫湖 、 贡湖 、 胥湖 ,皆 太湖 东岸五湾为五湖,盖古时应别,今并相连。”
(2). 江 南五大湖的总称。《史记·三王世家》:“ 大江 之南,五湖之间,其人轻心。” 司马贞 索隐:“五湖者, 具区 、 洮滆 、 彭蠡 、 青草 、 洞庭 是也。” 明 杨慎 《丹铅总录·地理》:“ 王勃 文‘襟三江而带五湖’,则总言南方之湖。 洞庭 一也, 青草 二也, 鄱阳 三也, 彭蠡 四也, 太湖 五也。” 洮滆 ,今 江苏 长荡湖 、 西滆湖 。 彭蠡 ,今 鄱阳湖 。 青草 ,今 洞庭湖 东南部。
(3).指 洞庭湖 。 唐 杜甫 《归雁》诗:“年年霜露隔,不过 五湖 秋。” 朱鹤龄 注:“雁至 衡阳 则回。此五湖当指 洞庭湖 言。”
(4).近代称 华中 、 华东 五大著名湖泊。即 洞庭湖 、 鄱阳湖 、 巢湖 、 洪泽湖 和 太湖 。
(5). 春秋 末 越国 大夫 范蠡 ,辅佐 越王 勾践 ,灭亡 吴国 ,功成身退,乘轻舟以隐於五湖。见《国语·越语下》。后因以“五湖”指隐遁之所。 晋 葛洪 《抱朴子·正郭》:“法当仰隮 商 洛 ,俯泛五湖,追 巢父 於峻岭,寻渔父於沧浪。” 唐 李白 《书情赠蔡舍人雄》诗:“我纵五湖棹,烟涛恣崩奔。” 清 李渔 《巧团圆·闻诏》:“从今后呵,纔知道隐 三湘 泛五湖,这仙缘没福难图。”
词语解释:镜湖  拼音:jìng hú
古代 长江 以南的大型农田水利工程之一。在今 浙江 绍兴 会稽山 北麓。 东汉 永和 五年(公元140年)在 会稽 太守 马臻 主持下修建。以水平如镜,故名。 唐 李白 《越女词》之五:“ 镜湖 水如月, 耶溪 女如雪。” 宋 苏轼 《永和清都观道士求此诗》:“ 镜湖 勅赐老 江 东,未似西归 玉局 翁。” 清 陈维崧 《鹧鸪天·秋日拨闷作》词:“一派凉秋,似 镜湖 ,西风萧瑟雁啣芦。”
词语解释:太湖  拼音:tài hú
湖名。古称 震泽 、 具区 、又称 五湖 、 笠泽 。地跨 江苏 、 浙江 二省。它承受 大运河 和 苕溪 来水,主要由 黄浦江 泄入 长江 。洪水期湖面2213平方公里,旧时称三万六千顷,为我国第三大淡水湖。湖中岛屿有48个,以 洞庭东山 、 洞庭西山 、 马迹山 、 鼋头渚 为最著。烟波浩渺,景色多姿,自古称胜景。
词语解释:东湖  拼音:dōng hú
湖名。在 湖北省 武汉市 武昌 东郊,为 杨汊湖 、 汤林湖 、 郭郑湖 、 喻家湖 、 牛巢湖 等的总称。全部面积87平方公里,其中水面33平方公里。碧波万顷,山容水态,为著名风景区。其四周:湖南,山峦吐秀,在 洪山 、 磨山 、 珞珈山 一带有科学研究机构、植物园和武汉大学等;湖东,丛林含翠,建有疗养院、休养所;湖北,芦荻苍莽,渔舍井然;湖西为游览中心,建有运动场、博物馆和纪念 屈原 的 行吟阁 、纪念 太平天囯 女战士的 九女墩 ,以及 鲁迅广场 等;湖中心则有高耸的 湖光阁 。
词语解释:南湖  拼音:nán hú
一名 鸳鸯湖 。在 浙江省 嘉兴县 城东南。湖中有 烟雨楼 ,为当地名胜。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由 沪 迁此继续举行。 清 王士禛 《叶讱菴自吴中寄予长歌奉答》:“放鹤朝从西鹿归,采蓴夜向 南湖 宿。” 田汉 《京沪征尘·过嘉兴》诗:“迂归他乡此快无!扁舟犹得泛 南湖 。”
词语解释:重湖  拼音:chóng hú
洞庭湖 的别称。 湖南 洞庭湖 南与 青草湖 相通,故称。 宋 张孝祥 《念奴娇》词:“星沙初下,望 重湖 远水,长云漠漠。” 清 文廷式 《过洞庭湖》诗:“借取 重湖 八百里,肄吾十万水犀军。” 贺锦斋 《西江月》词:“莫道 重湖 似海深,未抵寃仇一半。”
词语解释:鉴湖  拼音:jiàn hú
亦作“鉴湖”。
(1).湖名。即 镜湖 。又称 长湖 、 庆湖 。在 浙江 绍兴 城西南二公里。为 绍兴 名胜之一。 唐 杜甫 《壮游》诗:“ 越 女天下白, 鑑湖 五月凉。” 元 萨都剌 《题汀州丁三溪知事卷》诗:“ 鑑湖 分半曲, 贺老 竟何如。”
(2).湖名。在 江西省 吉水县 东二里。《古谣谚》卷二七引《广舆记·鉴湖谚》:“水绕 鑑湖 弦, 吉水 出状元。”
(3).湖名。在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乌鲁木齐市 。湖滨有 阅微草堂 ,相传为 清 代文人 纪昀 谪戍 新疆 时的故居所在。现为游览胜地。
(4). 浙江 绍兴 的别称。因境内 鉴湖 得名。 清 末 绍兴 籍革命党人 秋瑾 自号 鉴湖女侠 。
词语解释:鼎湖  拼音:dǐng hú
(1).地名。古代传说 黄帝 在 鼎湖 乘龙升天。 唐 顾况 《相和歌辞·短歌行》:“ 轩辕 皇帝初得仙, 鼎湖 一去三千年。” 明 夏完淳 《北风行》:“ 鼎湖 不见飞苍龙,阿阁何时栖赤凤。”
(2).借指帝王。《陈书·沉炯传》:“臣闻 乔山 虽掩,鼎湖之灵可祠。” 清 吴伟业 《圆圆曲》:“鼎湖当日弃人间,破敌收京下玉关。”
(3).指帝王崩逝。《周书·静帝纪》:“先皇晏驾,万国深鼎湖之痛,四海穷遏密之悲。” 清 孔尚任 《桃花扇·设朝》:“盼望,兵燹难消,松楸多恙,鼎湖弓剑无人葬;吾怎忍垂旒正冕,受贺当阳。” 柳亚子 《四月二十五日前明永历皇帝殉国纪念节也前十数日有滇中之捷感而赋此》诗:“赤县重开新日月,鼎湖遗恨旧风雷。”
(4).宫名。《文选·扬雄〈羽猎赋〉》:“ 武帝 广开 上林 ,南至 宜春 鼎湖 。” 李善 注引 晋灼 曰:“ 鼎湖宫 ,《黄图》以为在 蓝田 。”《汉书·扬雄传》作“鼎胡”。《三辅黄图·甘泉宫》:“ 鼎湖宫 ,在 湖城县 界…… 汉武帝 於此建宫。”
词语解释:石湖  拼音:shí hú
湖名。在 江苏省 苏州市 西南, 吴县 与 吴江县 之间,西南通 太湖 ,风景优胜。相传为 范蠡 入五湖之口。 宋 范成大 晚年居此, 孝宗 书“石湖”二字以赐,因自号 石湖居士 。 清 钱谦益 《和范致能燕山道中绝句》之四:“一片 江 南图画里, 西湖 秋月 石湖 春。”
词语解释:鹅湖  拼音:é hú
亦作“鵞湖”。
(1).山名。亦为书院名。 江西省 铅山县 北 荷湖山 ,有湖,多生荷。 晋 末有 龚氏 者,畜鹅于此,因名 鹅湖山 。 宋 淳熙 二年 朱熹 与 吕祖谦 、 陆九渊 兄弟讲学 鹅湖寺 ,后人立为四贤堂。 淳祐 中赐额“文宗书院”, 明 正德 中徙于山巅,改名“鹅湖书院”。 唐 张演 《社日村居》诗:“ 鹅湖山 下稻粱肥,豚穽鸡栖对掩扉。”《宋史·儒林传四·陆九渊》:“ 九渊 尝与 朱熹 会 鹅湖 ,论辨所学,多不合。” 清 查慎行 《淳如招游莲花洞》诗之四:“指点 鵞湖 榛莽路,讲堂片席待重开。”参阅《嘉庆一统志·广信府·鹅湖山鹅湖书院》
(2).指 宋 淳熙 二年 朱熹 与 陆九渊 在 鹅湖寺 的辩论。 明 谢肇淛 《五杂俎·事部三》:“ 新建 良知之説,自谓千古不传之祕,然 孟子 谆谆教人孝弟,已拈破此局矣,况又 鹅湖 之唾餘乎?”
词语解释:洞庭湖  拼音:dòng tíng hú
在 湖南省 北部、 长江 南岸。面积2,820平方公里,为我国第二大淡水湖,素有“八百里洞庭”之称。 湘 、 资 、 沅 、 澧 四水汇流于此,在 岳阳县 城陵矶 入 长江 。湖中小山甚多,以 君山 最为著名。沿湖有 岳阳楼 等名胜古迹。 明 徐元 《八义记·山神点化》:“三醉 岳阳 人不识,朗吟飞过 洞庭湖 。”
词语解释:里湖  拼音:lǐ hú
(1). 杭州 里西湖 或 西里湖 的省称。 明 刘暹 《湖山叙游·叙湖记》:“新篁摇曳,时间万竿之雨烟; 古荡 无波,长留千载之幽魄:其 西泠 、 里湖 之间乎?” 叶圣陶 《小记十篇·游了三个湖》:“ 外湖 和 里湖 从错落有致的枝叶间望去,似乎时在变换样儿。”参见“ 里西湖 ”。
(2).指内陆湖。 梁启超 《澳亚归舟杂兴》诗:“拍拍群鸥相送迎,珊瑚湾港夕阳明。远波淡似里湖水,列岛繁于初夜星。”
词语解释:里西湖  拼音:lǐ xī hú
杭州 西湖 以湖中 孤山 、 白堤 、 苏堤 将湖面分隔为 外西湖 、 里西湖 、 西里湖 、 小南湖 及 岳湖 五个部分。习惯上称 孤山 、 白堤 之北的湖为 里西湖 。 锺敬文 《西湖的雪景》:“舟穿过 西泠桥 ,缓泛 里西湖 中, 孤山 和对面诸山及楼亭房屋,都白了头,在风雪中兀立着。”
词语解释:陂湖  拼音:bēi hú
即陂泽。 宋 周密 《齐东野语·汉租最轻》:“陂湖园池假贫民者,勿纳租赋。”参见“ 陂泽 ”。
词语解释:陂泽  拼音:bēi zé
湖泽。 汉 桓宽 《盐铁论·贫富》:“夫寻常之污不能溉陂泽,丘阜之木不能成宫室。” 宋 王安石 《三圣人》:“以圣人观之,犹 泰山 之於岗陵,河海之於陂泽。” 清 陈维崧 《应天长·红友约余辈重游石亭》词:“寺桥阁雨,山馆弄晴,重游向时陂泽。”
词语解释:明湖  拼音:míng hú
(1).明净的湖水。 唐 李白 《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屏风九叠云锦张,影落明湖青黛光。”
(2). 明 圣湖 的简称。 杭州 西湖 的别名。 宋 曾巩 《西湖二月二十日》诗:“漾舟 明湖 上,清镜照衰颜。” 清 吴伟业 《南生鲁六真图歌》:“ 明湖 夜雨天涯客,握手停杯话畴昔。” 靳荣藩 集览引《大清一统志》:“ 西湖 即古 明圣湖 。”
词语解释:下湖  拼音:xià hú
(1).乘舟入湖。 宋 陆游 《农桑》诗之四:“却羡邻家下湖早,画船青繖去如飞。”
(2).方言。下田。 石灵 《捕蝗者》:“依你说,收割的时候,我就不要下湖了。”
词语解释:老江湖  拼音:lǎo jiāng hú
指阅历多而非常世故圆滑的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五十回:“须知我也是个老江湖,岂肯上你的当。” 欧阳予倩 《潘金莲》第一幕:“ 王妈妈 你也是个老江湖了,难道还不明白吗?” 艾芜 《伙伴》:“ 老朱 比 老何 瘦削些,黄黄的大脸瓜上,放了一双富于机智的眼睛,一看就知道他是个走过许多地方的老江湖。”
词语解释:后湖  拼音:hòu hú
南京 玄武湖 的别称。 唐 李白 《金陵》诗之二:“空餘 后湖 月,波上对 瀛洲 。” 明 夏完淳 《大哀赋》:“斜阳归而燕子秋飞,蔓草平而 后湖 月起。” 清 顾祖禹 《读史方舆纪要·江南二·江宁府》:“ 元武湖 ,在府城北 太平门 外。旧志:在 上元县 北十里,一名 蒋陵湖 ,一名 秣陵湖 ,亦曰 后湖 ,以在故 臺城 后也…… 三国 吴 谓之 后湖 。”
词语解释:两湖  拼音:liǎng hú
湖北 和 湖南 的合称。 巴金 《灭亡》第六章:“父亲 李成龙 是 清 朝的一个大官僚,做过两 湖 总督,确实刮了不少的地皮,积了一份很大的财产。” 郭小川 《青松歌》:“移到 西蜀 ,就生根在 西蜀 ,运到 两湖 ,就落脚在 两湖 。”
词语解释:带湖  拼音:dài hú
湖名。在今 江西省 上饶市 城外。为 宋 代文学家 辛弃疾 长期落职闲居之所。 宋 辛弃疾 《水调歌头·盟鸥》词:“ 带湖 吾甚爱,千丈翠奩开。”
词语解释:龙湖  拼音:lóng hú
(1).古代传说 黄帝 乘龙升天之处。《乐府诗集·郊庙歌辞十·唐享太庙乐章》:“脱屣高天,登遐上玄。龙湖超忽,象野芊绵。”参见“ 鼎湖 ”。
(2).喻指朝廷。 唐 许天正 《和陈元光平潮寇》:“龙湖膏泽下,早晚徧枯穷。”
词语解释:鼎湖  拼音:dǐng hú
(1).地名。古代传说 黄帝 在 鼎湖 乘龙升天。 唐 顾况 《相和歌辞·短歌行》:“ 轩辕 皇帝初得仙, 鼎湖 一去三千年。” 明 夏完淳 《北风行》:“ 鼎湖 不见飞苍龙,阿阁何时栖赤凤。”
(2).借指帝王。《陈书·沉炯传》:“臣闻 乔山 虽掩,鼎湖之灵可祠。” 清 吴伟业 《圆圆曲》:“鼎湖当日弃人间,破敌收京下玉关。”
(3).指帝王崩逝。《周书·静帝纪》:“先皇晏驾,万国深鼎湖之痛,四海穷遏密之悲。” 清 孔尚任 《桃花扇·设朝》:“盼望,兵燹难消,松楸多恙,鼎湖弓剑无人葬;吾怎忍垂旒正冕,受贺当阳。” 柳亚子 《四月二十五日前明永历皇帝殉国纪念节也前十数日有滇中之捷感而赋此》诗:“赤县重开新日月,鼎湖遗恨旧风雷。”
(4).宫名。《文选·扬雄〈羽猎赋〉》:“ 武帝 广开 上林 ,南至 宜春 鼎湖 。” 李善 注引 晋灼 曰:“ 鼎湖宫 ,《黄图》以为在 蓝田 。”《汉书·扬雄传》作“鼎胡”。《三辅黄图·甘泉宫》:“ 鼎湖宫 ,在 湖城县 界…… 汉武帝 於此建宫。”
词语解释:蠡湖  拼音:lí hú
湖名。在 江苏省 无锡市 东南。相传 春秋 越 范蠡 伐 吴 时开造。 清 顾祖禹 《读史方舆纪要·江南七·常州府》:“ 蠡湖 ,县东南五十里,与 长洲县 分界,相传 范蠡 所开,一名 蠡瀆 ,一名 漕湖 ,东西长十三里,南北六里。”
词语解释:丰湖  拼音:fēng hú
湖名。在 广东 惠阳 西。据 清 吴震方 《岭南杂记》, 惠州 丰湖 ,亦名 西湖 。有 苏公堤 ,乃 东坡 出上赐金钱所筑。烟波浩渺,山水环秀,仿佛 明圣湖 风景。 白鹤峰 下, 东坡 卜居于此。 宋 刘克庄 《丰湖》诗:“ 岷 峨 一老古来少, 杭 潁 二湖天下无。常恐先生晚牢落,南迁犹得管 丰湖 。”
词语解释:柳湖  拼音:liǔ hú
湖名。 宋 时在 陈州 城北。因沿湖多柳,故称。 宋 苏轼 《次韵子由柳湖感物》:“惟有 柳湖 万株柳,清阴与子供朝昏。” 查慎行 注引《名胜志》:“ 柳湖 在 陈州 城北。” 宋 苏辙 《柳湖感物》诗:“ 柳湖 万柳作云屯,种时乱插不须根。”
词语解释:青草湖  拼音:qīng cǎo hú
湖名。古五湖之一。亦名 巴丘湖 ,在今 湖南省 岳阳市 西南,和 洞庭湖 相连。因 青草山 而得名。一说湖中多青草,冬春水涸,青草弥望,故名。 唐 宋 时湖周二百六十五里,北有沙洲与 洞庭湖 相隔,水涨时则与 洞庭 相连,诗文中多与 洞庭 并称。《梁书·河东王誉传》:“未几, 侯景 寇京邑, 誉 率军入援,至 青草湖 , 臺城 没,有詔班师, 誉 还 湘 镇。” 唐 韩偓 《赠湖南李思齐处士》诗:“三春日日黄梅雨,孤客年年 青草湖 。” 元 马致远 《岳阳楼》第一折:“不要説 汉江 ,连 洞庭湖 、 鄱阳湖 、 青草湖 都看见了。” 清 吴伟业 《昙阳观访文学博介石兼读苍雪师旧跡有感》诗:“呜呼!铜鼓鸣, 庄蹻 起, 青草湖 边筑营垒。”亦省称“ 青草 ”。 晋 郭璞 《江赋》:“其旁则有 云梦 、 雷池 、 彭蠡 、 青草 。” 唐 杜甫 《寄薛三郎中璩》诗:“ 青草 洞庭湖 ,东浮沧海漘。” 宋 张孝祥 《念奴娇·过洞庭》词:“ 洞庭 青草 ,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
词语解释:鸳湖  拼音:yuān hú
即 鸳鸯湖 。 明 冯梦龙 《情史·罗爱爱》:“﹝ 罗爱爱 ﹞尝以季夏望日,与郡中诸名士会于 鸳湖 之 凌虚阁 。” 郁达夫 《西归杂咏·过嘉兴昔年余曾居此吴梅村朱垞各有鸳湖櫂歌朱秀水人也》:“昔年曾向 鸳湖 住,今日重来感慨多。”参见“ 鸳鸯湖 ”。
词语解释:鸳鸯湖  拼音:yuān yāng hú
即 南湖 。在 浙江 嘉兴 西南。汇 长水塘 诸水成湖。湖中有 烟雨楼 、 钓鳌矶 、 鱼乐国 诸名胜。 宋 苏轼 《至秀州赠钱端公安道并寄其弟惠山老》诗:“ 鸳鸯湖 边月如水,孤舟夜榜鸳鸯起。” 王文诰 辑注:“《南湖纪略》: 鸳鸯湖 ,湖名。 南湖 在府城县南,其禽多鸳鸯,故名。一曰两湖相丽若鸳鸯然。”
词语解释:走江湖  拼音:zǒu jiāng hú
(1).谓奔走四方。 宋 张世南 《〈游宦纪闻〉序》:“及壮,走江湖无寧岁。”《古今小说·蒋兴哥重会珍珠衫》:“大凡走江湖的人,把客当家,把家当客。”
(2).闯荡江湖,靠武艺杂技或医卜星相谋生。《儿女英雄传》第十四回:“他本是走江湖的人,什么不在行的。” 管桦 《路上》:“兄弟我走江湖年数不算少。”
词语解释:钱湖  拼音:qián hú
即 西湖 。 唐 白居易 《答微之见寄》诗:“ 禹 庙未胜 天竺寺 , 钱湖 不羡 若耶溪 。” 宋 赵彦卫 《云麓漫钞》卷五:“第三门曰 钱塘门 ,乃县廨在焉。盖自前古以来,居人筑塘以备 钱湖 之水,故曰 钱塘 。”亦称“ 钱塘湖 ”。 南唐 刘崇远 《金华子杂编》卷上:“ 崔涓 在 杭州 ,其俗端午竞渡於 钱塘湖 。”
词语解释:阳湖  拼音:yáng hú
清 代 乾隆 、 嘉庆 时期的散文流派。由 恽敬 、 张惠言 所创。 恽 为 阳湖 (今属 常州 )人,故名。该派在接受桐城派主张的同时,又别开新路,提出了一些不同的主张,作文取法儒家经典,又参以诸子之书,因此文风较为自由。 姚锡钧 《论诗绝句》:“篆刻虫雕笑壮夫,凿山铸铁叹阳湖。”
词语解释:二湖  拼音:èr hú
指 洞庭湖 。 洞庭湖 由 青草 洞庭 二湖组成,故称。 唐 吕温 《岳阳怀古》诗:“ 二湖 豁南寖,九派驶东流。” 宋 孔武仲 《湖山亭》诗:“天外微茫二湖合,波心縹緲一峰青。” 清 顾祖禹 《读史方舆纪要·洞庭湖》:“﹝ 洞庭湖 ﹞或谓之 重湖 。 重湖 者,一湖之内,南名 青草 ,北名 洞庭 ,有沙洲间之也。”
词语解释:石鱼湖  拼音:shí yú hú
湖名。在 湖南省 道县 。 唐 元结 《石鱼湖上醉歌》:“ 石鱼湖 ,似 洞庭 ,夏水欲满 君山 青。”
词语解释:贺家湖  拼音:hè jiā hú
镜湖 的别称。 贺知章 退隐乡里后, 唐玄宗 曾诏赐 镜湖 剡川 一曲,故称。 宋 晁补之 《水龙吟·别吴兴至松江作》词:“一似君恩赐与, 贺家湖 、千峯凝翠。”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六:“ 会稽 镜湖 之东,地名 东关 ,有 天花寺 。 吕文靖 尝题诗云:‘ 贺家湖 上 天花寺 ,一一轩牕向水开。不用闭门防俗客,爱閒能有几人来?’”亦称“ 贺老湖 ”、“ 贺公湖 ”。 宋 沉辽 《寄陆九》诗:“ 贺老湖 边春水生,野阳浮动北风轻。” 宋 刘克庄 《念奴娇·七月望夕观月》词:“ 董相 林荒, 贺公 湖在,俯仰成陈迹。”
词语解释:郎官湖  拼音:láng guān hú
湖名。本名 南湖 。在今 湖北 汉阳 。 唐 李白 流放 夜郎 ,与故人尚书郎 张谓 、 沔州 牧 杜公 、 汉阳 宰 王公 ,觞于 南湖 。 张 请 李白 为湖标一嘉名,以传不朽, 白 因举酒酹水,改 南湖 为 郎官湖 ,并赋《泛沔州城南郎官湖》诗,有句云:“四坐醉清光,为欢古来无。郎官爱此水,因号 郎官湖 。”参阅本诗序。
词语解释:宫亭湖  拼音:gōng tíng hú
古 彭蠡湖 的别称。因湖旁 庐山 下有 宫亭庙 而得名。《南齐书·焦度传》:“事败,﹝ 度 ﹞逃 宫亭湖 中为寇贼。” 宋 黄庭坚 《常父答诗有煎点径须烦绿珠之句复次韵戏答》:“知公家亦闕扫除,但有 文君 对 相如 。政当为公乞 如愿 ,作牋远寄 宫亭湖 。”
词语解释:钱塘湖  拼音:qián táng hú
见“ 钱湖 ”。
词语解释:钱湖  拼音:qián hú
即 西湖 。 唐 白居易 《答微之见寄》诗:“ 禹 庙未胜 天竺寺 , 钱湖 不羡 若耶溪 。” 宋 赵彦卫 《云麓漫钞》卷五:“第三门曰 钱塘门 ,乃县廨在焉。盖自前古以来,居人筑塘以备 钱湖 之水,故曰 钱塘 。”亦称“ 钱塘湖 ”。 南唐 刘崇远 《金华子杂编》卷上:“ 崔涓 在 杭州 ,其俗端午竞渡於 钱塘湖 。”
词语解释:冰湖  拼音:bīng hú
(1).结了冰的湖泊。 宋 苏轼 《次韵杨公济奉议梅花》之五:“日出冰湖散水花,野梅官柳渐欹斜。”
(2).高山洼处冰川消失后形成的湖泊。《人民日报》1960.6.2:“尤其是在有冰川冰湖的地方,可看到绝妙的景色:远处是座座高入云霄的皓皓雪山,近处是一块块碧绿的湖水。”
词语解释:瑁湖  拼音:mào hú
湖名。在 华亭县 (今 上海 松江 )西,相传是 三国 吴 陆瑁 的养鱼池。 宋 梅尧臣 《陆瑁养鱼池》诗:“来观 瑁湖 水,乃是 陆生 居。”
词语解释:西子湖  拼音:xī zǐ hú
即 西湖 。 元 邵亨贞 《浣溪沙》词:“ 西子湖 头三月天,半篙新涨柳如烟,十年不上 断桥 船。” 郭小川 《三门峡》诗:“明明在中原落脚,为什么又像遨游 西子湖 边?”
词语解释:玄武湖  拼音:xuán wǔ hú
湖名。在今 江苏省 南京市 城东北 玄武门 外。古俗称 后湖 。又名 练湖 , 南朝 宋 元嘉 中改名 玄武湖 。 东晋 以来即为著名游览胜地。《宋书·文帝纪》:“﹝ 元嘉 二十三年﹞是岁,大有年。筑 北堤 ,立 玄武湖 。” 唐 李商隐 《南朝》诗:“ 玄武湖 中玉漏催, 鷄鸣埭 口綉繻廻。” 叶圣陶 《游了三个湖》:“这回到南方去,游了三个湖。在 南京 ,游 玄武湖 ;到了 无锡 ,当然要望望 太湖 ;到了 杭州 ,不用说,四天的盘桓离不了 西湖 。”
词语解释:梅湖  拼音:méi hú
湖名。 唐 李白 《送友人游梅湖》诗:“送君游 梅湖 ,应见梅花发。” 王琦 题解:“《初学记》:‘ 始兴 有 梅湖 。’《北堂书钞》:‘《地理志》云: 梅湖 者,昔有梅筏沉於此湖,有时浮出,至春则开花流满湖矣。’玩诗内‘ 新林浦 ’、‘ 金陵 月’之句,此地当与 金陵 相近。”
词语解释:甓社湖  拼音:pì shè hú
湖名。在 江苏 高邮县 西北。湖东西长七十里,南北宽五十里。 宋 黄庭坚 《呈外舅孙莘老》诗之二:“ 甓社湖 中有明月, 淮南 草木借光辉。”参见“ 甓社珠 ”。
词语解释:甓社珠  拼音:pì shè zhū
相传 宋 孙觉 在 甓社湖 边夜坐,忽窗明如昼,循湖求之,见一大珠,其光烛天。当年 孙觉 登第。 宋 张表臣 《呈以道舍人》诗:“他年但饱 扬州 米,今日寧论 甓社 珠。” 元 张翥 《高沙失守哭知府李齐公平》诗:“ 广陵 琼树春仍在, 甓社 珠光夜不明。”亦省作“ 甓珠 ”。 明 李景福 《夕发》诗:“纷纷湖上客,几见 甓 珠圆。”参见“ 甓社湖 ”。
词语解释:甓社湖  拼音:pì shè hú
湖名。在 江苏 高邮县 西北。湖东西长七十里,南北宽五十里。 宋 黄庭坚 《呈外舅孙莘老》诗之二:“ 甓社湖 中有明月, 淮南 草木借光辉。”参见“ 甓社珠 ”。
词语解释:贺老湖  拼音:hè lǎo hú
见“ 贺家湖 ”。
词语解释:贺家湖  拼音:hè jiā hú
镜湖 的别称。 贺知章 退隐乡里后, 唐玄宗 曾诏赐 镜湖 剡川 一曲,故称。 宋 晁补之 《水龙吟·别吴兴至松江作》词:“一似君恩赐与, 贺家湖 、千峯凝翠。”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六:“ 会稽 镜湖 之东,地名 东关 ,有 天花寺 。 吕文靖 尝题诗云:‘ 贺家湖 上 天花寺 ,一一轩牕向水开。不用闭门防俗客,爱閒能有几人来?’”亦称“ 贺老湖 ”、“ 贺公湖 ”。 宋 沉辽 《寄陆九》诗:“ 贺老湖 边春水生,野阳浮动北风轻。” 宋 刘克庄 《念奴娇·七月望夕观月》词:“ 董相 林荒, 贺公 湖在,俯仰成陈迹。”
词语解释:鹤湖  拼音:hè hú
湖名。在 浙江 嘉善 境内。 明 胡山 《烟雨楼》诗:“ 鹤湖鹅湖 同济师, 平江 吴江 各传矢。” 清 蒲松龄 《李淡庵图卷后跋》:“既而解甲作牧,初释褐於 鹤湖 ,与 浙 有缘。” 清 顾祖禹 《读史方舆纪要·浙江三·嘉兴府》:“ 鹤湖 ,在县( 嘉善县 )西北三十里,又西北六里即 分湖 也。”
词语解释:昆明湖  拼音:kūn míng hú
在今 北京市 西郊 颐和园 万寿山 下。
词语解释:里西湖  拼音:lǐ xī hú
杭州 西湖 以湖中 孤山 、 白堤 、 苏堤 将湖面分隔为 外西湖 、 里西湖 、 西里湖 、 小南湖 及 岳湖 五个部分。习惯上称 孤山 、 白堤 之北的湖为 里西湖 。 锺敬文 《西湖的雪景》:“舟穿过 西泠桥 ,缓泛 里西湖 中, 孤山 和对面诸山及楼亭房屋,都白了头,在风雪中兀立着。”
词语解释:莫愁湖  拼音:mò chóu hú
在 江苏省 南京市 水西门 外。周约三公里。相传 六朝 时有女子 莫愁 居此,故名。 清 时号称“ 金陵 第一名胜”。 清 孔尚任 《桃花扇·听稗》:“ 孙楚楼 边, 莫愁湖 上,又添几树垂杨。” 鲁迅 《朝花夕拾·琐记》:“人如果爬到顶,便可以近看 狮子山 ,远眺 莫愁湖 。”参见“ 莫愁 ”。
词语解释:莫愁  拼音:mò chóu
古乐府中传说的女子。一说为 洛阳 人,为 卢 家少妇。 南朝 梁武帝 《河中之水歌》:“ 河 中之水向东流, 洛阳 女儿名 莫愁 ……十五嫁为 卢 家妇,十六生儿字 阿侯 。”另一说为 石城 人(在今 湖北省 锺祥县 )。《旧唐书·音乐志二》:“ 石城 有女子名 莫愁 ,善歌謡,《石城乐》和中復有‘莫愁’声,故歌云:‘ 莫愁 在何处? 莫愁 石城 西,艇子打两桨,催送 莫愁 来。’” 宋 周邦彦 《西河·大石金陵》词:“断崖树,犹倒倚, 莫愁 艇子曾繫。” 清 孙枝蔚 《无题次彭骏孙王贻上韵》之十一:“刻工不善雕 秦史 ,画手安能写 莫愁 。” 郁达夫 《春江感旧》诗之一:“泥落可怜双燕子,低飞犹傍 莫愁 家。”
词语解释:花湖
一种纸牌
词语解释:鄱湖  拼音:pó hú
鄱阳湖 的省称。 清 方文 《大孤塘阻雪》诗:“ 鄱湖 雨雪繁,半月犹不晴。” 清 潘耒 《登五老峰最高顶》诗:“我浮 鄱湖 望 五老 ,万仞秀出天中间。”
词语解释:九鲤湖  拼音:jiǔ lǐ hú
湖名。在 福建 仙游县 东北。相传 汉 代 何氏 九兄弟炼丹湖侧,各乘一鲤登仙而得名。见《兴化府志》。 唐 徐寅 有《春入鲤湖》诗, 宋 郑樵 有《游九鲤湖》诗, 明 徐弘祖 有《游九鲤湖日记》
词语解释:大明湖  拼音:dà míng hú
在 山东省 济南 市旧城北部。由 珍珠泉 、 芙蓉泉 、 王府池 等多处泉水汇成,湖面46.5公顷,出 小清河 流入 渤海 。 大明湖 之名始见于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据载城西南有 泺水 ,北为 大明湖 , 宋 代称 四望湖 。后渐湮塞,半为街市。 金 代起以今城内湖沿袭 大明湖 之名。湖水清澈,有 遐园 、 浩然亭 、 北极阁 、 南丰祠 、 汇波楼 、 历下亭 、 铁公祠 、 小沧浪 、 辛弃疾纪念祠 等名胜古迹,为游览胜地。
词语解释:炎湖  拼音:yán hú
南方的湖泊。一说特指 洞庭湖 。 唐 韩愈 孟郊 《纳凉联句》:“炎湖度氛氲,热石行犖硞。”
词语解释:灵湖  拼音:líng hú
即湖。古人以为湖中多灵物,故称。《文选·郭璞〈江赋〉》:“曾潭之府,灵湖之渊。” 李周翰 注:“湖水深处多神灵,故云灵湖也。” 明 夏完淳 《燕问》:“灵湖曾潭, 天吴 没晓。”
词语解释:鸳鸯湖  拼音:yuān yāng hú
即 南湖 。在 浙江 嘉兴 西南。汇 长水塘 诸水成湖。湖中有 烟雨楼 、 钓鳌矶 、 鱼乐国 诸名胜。 宋 苏轼 《至秀州赠钱端公安道并寄其弟惠山老》诗:“ 鸳鸯湖 边月如水,孤舟夜榜鸳鸯起。” 王文诰 辑注:“《南湖纪略》: 鸳鸯湖 ,湖名。 南湖 在府城县南,其禽多鸳鸯,故名。一曰两湖相丽若鸳鸯然。”
词语解释:莺脰湖  拼音:yīng dòu hú
亦作“鸎脰湖”。
(1).湖名。在 江苏省 吴江市 ,以湖形似莺脰得名。《儒林外史》第十二回:“不日要设一个大会,遍请宾客游 鶯脰湖 。” 清 赵翼 《题黄道婆祠》诗:“君看 鶯脰湖 边月,夜夜寒灯剔短釭。”亦省作“ 鶯脰 ”。 清 钱谦益 《冬日嘉兴舟中戏示惠香》诗之一:“理曲近怜 鶯脰 水,弄花遥惜 马塍 风。” 清 陈维崧 《燕归慢·松陵道上追感计甫草赵山子两孝廉》词:“来朝过 鶯脰 ,好拨棹破晴空。”
(2).湖名 浙江省 鄞县 广德湖 的旧称。 宋 曾巩 《广德湖记》:“﹝ 鄞县 广德湖 ﹞其旧名曰 鸎脰湖 ,而今名, 大历 八年令 储仙舟 之所更也。”
词语解释:叔度陂湖  拼音:shū dù bēi hú
《后汉书·黄宪传》:“ 叔度 汪汪若千顷陂,澄之不清,淆之不浊,不可量也。” 叔度 , 黄宪 字。后以喻人度量宽大。 唐 黄滔 《祭崔补阙道融文》:“多君于 士元 廊庙,待我以 叔度 陂湖。”亦省作“ 叔度陂 ”。 宋 梅尧臣 《正仲见赠依韵和答》:“乃知 叔度 陂,万顷见澄澹。”参见“ 叔度 ”。
词语解释:叔度  拼音:shū dù
(1). 汉 黄宪 字。 叔度 品学超群,尤以气量广远著称。 康有为 《赠陈镇南编修兄》:“ 叔度 自远量, 曼容 ( 汉 邴丹 的字)善知足。”
(2). 汉 廉范 字。 范 为名将 廉颇 的后代。《后汉书·廉范传》:“ 建初 中,迁 蜀 郡太守……旧制禁民夜作,以防火灾,而更相隐蔽,烧者日属。 范 乃毁削先令,但严使储水而已。百姓为便,乃歌之曰:‘ 廉叔度 ,来何暮?不禁火,民安作。平生无襦今五絝。’”后用以赞颂为百姓谋福利的官员。 唐 刘禹锡 《令孤相公自天平移镇太原以诗申贺》:“ 孔璋 旧檄家家有, 叔度 新歌处处听。” 明 何景明 《寄赠张方伯》诗:“行人尚闻歌 叔度 ,童子犹思迎 细侯 。”
词语解释:人造湖  拼音:rén zào hú
用人工挖掘或拦蓄河水而造成的湖。 菡子 《妈妈的故事》:“被我们制服的山水,会合在这里休息,大家叫他‘人造湖’。”
词语解释:冰川湖  拼音:bīng chuān hú
冰川作用形成的湖泊。其中冰川侵蚀作用形成的湖泊称为冰蚀湖;冰川堆积作用形成的湖泊称为冰碛湖。中国冰川湖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
词语解释:贺公湖  拼音:hè gōng hú
见“ 贺家湖 ”。
词语解释:贺家湖  拼音:hè jiā hú
镜湖 的别称。 贺知章 退隐乡里后, 唐玄宗 曾诏赐 镜湖 剡川 一曲,故称。 宋 晁补之 《水龙吟·别吴兴至松江作》词:“一似君恩赐与, 贺家湖 、千峯凝翠。”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六:“ 会稽 镜湖 之东,地名 东关 ,有 天花寺 。 吕文靖 尝题诗云:‘ 贺家湖 上 天花寺 ,一一轩牕向水开。不用闭门防俗客,爱閒能有几人来?’”亦称“ 贺老湖 ”、“ 贺公湖 ”。 宋 沉辽 《寄陆九》诗:“ 贺老湖 边春水生,野阳浮动北风轻。” 宋 刘克庄 《念奴娇·七月望夕观月》词:“ 董相 林荒, 贺公 湖在,俯仰成陈迹。”
词语解释:内陆湖  拼音:nèi lù hú
在大陆内部不通海洋的湖,湖水含盐分和矿物质较多,如我国的 青海湖 。
词语解释:诈湖  拼音:zhà hú
谓打麻将假冒或错认已达到规定要求,取得成功。湖,通常作“和”,牌戏术语。《镜花缘》第七四回:“ 锦云姐姐 也是六张开招,喜相逢拦成:这比我的么六、二三、四六诈湖更臭。”
词语解释:跑江湖  拼音:pǎo jiāng hú
指以卖艺、行医、算卦、相面等为职业,来往各地谋生。 周立波 《山乡巨变》上二十:“经年累月在外跑江湖, 秋丝瓜 作田自然是个碌碌公。” 艾芜 《南行记·快活的人》:“就以他穿蓝布短衫蓝布大裤的样子来说,我这初初跑江湖的黄浑子,也几乎要把他错认成店老板哩。” 任光椿 《戊戌喋血记》第二五章:“你道我们是什么人?是跑江湖混饭吃的人么?”
词语解释:鄱阳湖  拼音:pó yáng hú
我国最大的淡水湖。古称 彭蠡 、 彭泽 、 彭湖 、 官亭湖 等。在 江西省 北部,为 赣江 、 修水 、 鄱江 、 信江 等河的总汇。富灌溉、航运之利。盛产银鱼、鳜鱼等。
词语解释:震湖  拼音:zhèn hú
即 太湖 。 太湖 古称 震泽 ,故称。《云笈七籤》卷三引《灵宝略纪》:“ 孔子 愀然不答。良久乃言曰:‘ 丘 闻童謡云: 吴王 出游观 震湖 , 龙威丈人 山隐居,北上 包山 入灵墟,乃入 洞庭 窃《禹书》。’”
词语解释:青海湖  拼音:qīng hǎi hú
中国第一大湖。在青海省东北部。面积4200平方千米。断层陷落而成。湖水原通黄河,为淡水湖;后东侧山地隆起堵塞湖水外泄通道,遂演变为内陆咸水湖。特产青海湖裸鲤。湖中小岛以海心山、鸟岛为最著名。湖滨为良好天然牧场。
词语解释:高士湖  拼音:gāo shì hú
西湖 的别称。 明 田汝成 《西湖游览志馀·才情雅致》:“ 西湖 之改名 高士湖 也, 孙太白 自序云:‘ 正德 乙亥孟春十四日,予与 石川子 泛舟 西湖 ,时 石川子 著方山冠,予戴华阳巾,被高士服,把酒四望,予顾谓 石川子 曰:“昔 青莲居士 李白 与尚书郎 张渭 泛 沔州 南湖 ,因改为 郎官湖 。今日予与子游,颇追蹟前事, 西湖 因可为 高士湖 矣。”’”
词语解释:闯江湖  拼音:chuǎng jiāng hú
旧指以算卦相面、表演杂耍、卖药治病等为职业,奔走四方以谋生计的活动。《儿女英雄传》第三一回:“他从十二岁作姑娘闯江湖起,长枪短棒,十八般武艺无所不能。” 郭澄清 《大刀记》第二章:“你这纯朴的精神和气色又不像个闯江湖走夜道儿的。”
词语解释:伊利湖  拼音:yī lì hú
北美洲五大湖之一。为美国和加拿大共有。面积257万平方千米。平均水深18米,是五大湖中最浅的湖泊。湖区是重要的水果产区以及工业集中区。主要湖港有布法罗、克利夫兰和底特律等。
词语解释:三江五湖  拼音:sān jiāng wǔ hú
(1).指东南方的三条江与 太湖 流域一带的湖泊。《淮南子·本经训》:“ 舜 乃使 禹 疏 三江 五湖 。”《汉书·沟洫志》:“﹝ 禹 ﹞於 吴 ,则通渠 三江 五湖 。”《淮南子·地理志下》:“ 吴 东有海盐 章山 之铜, 三江 五湖 之利。” 晋 孙楚 《为石仲容与孙皓书》:“ 三江 五湖 ,浩汗无涯。”参见“ 三江 ”。
(2).江河湖泊的泛称。《尸子》卷下:“取玉甚难,越三江五湖,至 崑崙 之山,千人往,百人反;百人往,十人反。” 宋 孔武仲 《瓜步阻风》诗:“三江五湖歷已尽,势合平夷反齟齬。”《诗刊》1977年第9期:“好响一面铜鼓,撼千峰万岭,震三江五湖。”
词语解释:三江  拼音:sān jiāng
(1).古代各地众多水道的总称。《书·禹贡》:“三江既入, 震泽 底定。”《周礼·夏官·职方氏》:“其川三江。” 汉 以后有多种解释。《国语·越语上》 韦昭 注以 吴江 、 钱塘江 、 浦阳江 为三江。《水经注·沔水》引 郭璞 说以 岷江 、 松江 、 浙江 为三江。《书·禹贡》 陆德明 释文引《吴地记》以 松江 、 娄江 、 东江 为三江。《汉书·地理志上》 颜师古 注以 北江 、 中江 、 南江 为三江。 南朝 宋 谢灵运 《入彭蠡湖口》诗:“三江事多往,九派理空存。” 唐 杜甫 《有怀台州郑十八司户》诗:“ 天台 隔三江,风浪无晨暮。” 元 方回 《听航船歌》诗之六:“南到 杭州 北 楚州 ,三江八堰水通流。” 清 龚自珍 《胡户部集同人祀汉郑司农作祀议一篇质户部户部属檃括其指为韵语以谐之》:“《尚书》有今文,隻义餽贫送,四辨餽《尧典》,三江餽《禹贡》。”
(2). 蜀 有三江,即 岷江 、 涪江 、 沱江 。 明 杨慎 《嘉州刘介川进士母寿诗》:“三江化作长春酒,戯綵恒斟 爱日亭 。” 清 李慈铭 《越缦堂读书记·升庵集》:“ 蜀 之三江:外水 岷江 ,中水 涪江 ,内水 沱江 也。”
(3).指 广东 境内的 西江 、 北江 、 东江 。 清 黄遵宪 《羊城感赋》之二:“手挽三江尽北流,寇氛难洗 越 人羞。”
(4).指 鸭绿江 、 松花江 、 黑龙江 。 清 阮葵生 《茶馀客话》卷十三:“ 鸭緑江 、 松花江 、 黑龙江 ,称三江,其源在 长白山 顶。”
词语解释:人工湖  拼音:rén gōng hú
人工修建的湖泊。又叫人造湖。小者如因灌溉而挖凿的水池,大者如拦蓄河水而成的水库。用以蓄洪、灌溉、发电、改善航道以及养鱼等。 郭小川 《县委书记的浪漫主义》诗:“在那西山口里,安上一座大人工湖。”
词语解释:龙去鼎湖  拼音:lóng qù dǐng hú
典出《史记·封禅书》:“ 黄帝 采 首山 铜,铸鼎於 荆山 下。鼎既成,有龙垂胡髯下迎 黄帝 。 黄帝 上骑,羣臣后宫从上者七十餘人,龙乃上去。餘小臣不得上,乃悉持龙髯,龙髯拔,堕,堕 黄帝 之弓。百姓仰望 黄帝 既上天,乃抱其弓与胡髯号,故后世因名其处曰 鼎湖 ,其弓曰乌号。”后因以“龙去鼎湖”谓帝王去世。 元 杨云鹏 《送王希仲北归》诗:“龙去 鼎湖 中国换,鹤归华表昔人非。” 明 李东阳 《五月初七日》诗:“龙去 鼎湖 还作雨,马嘶 沙苑 尚思风。”
词语解释:鹊山湖  拼音:què shān hú
湖名。在 山东省 历城县 鹊山 南麓。 唐 李白 《陪从祖济南太守泛鹊山湖》诗 王琦 题解:“《山东志》: 鹊山湖 ,在 济南府 城北二十里。” 清 顾祖禹 《读史方舆纪要·山东二·济南府》:“ 鹊山湖 ,府北二十里。湖北岸有 鹊山 ,因名。”
词语解释:杭嘉湖  拼音:háng jiā hú
杭州 、 嘉兴 、 湖州 ( 吴兴 )一带地区的连称。 毛泽东 《关于农业互助合作的两次谈话》:“可能 江苏 、 杭 嘉 湖 一带赶过 山东 、 华北 的山地老区,而且应当赶过。”
词语解释:淡水湖  拼音:dàn shuǐ hú
指湖水中含盐量小于01%的湖泊。多分布在湿润地区,与入海河道相通。北美洲的五大湖是世界最大的淡水湖群,中国面积最大的淡水湖是鄱阳湖。
词语解释:撩湖  拼音:liáo hú
谓挖去湖中淤泥。 宋 苏轼 《乞开杭州西湖状》:“ 唐 长庆 中, 白居易 为刺史,方是时,湖溉田千餘顷。及 钱氏 有国,置撩湖兵士千人,日夜开浚。” 宋 吴自牧 《梦粱录·西湖》:“增置开湖军兵,差委官吏管领,任责盖造寨屋舟隻,专一撩湖,无致湮塞。”
词语解释:巴尔喀什湖  拼音:bā ěr kā shí hú
中亚淡水湖。面积182万平方千米。平均水深约6米。湖水西部淡而浅,东部微咸而深。因降水量小于蒸发量,湖面在下降,盐度在增高。盛产淡水鱼。原属中国,1864年后被帝俄割占。
词语解释:火口湖  拼音:huǒ kǒu hú
火山口洼地中积水而成的湖。
词语解释:泻湖  拼音:xiè hú
浅水海湾因湾口被泥沙所封闭而形成的湖。高潮时可与海相通
词语解释:澎湖  拼音:péng hú
(1).我国群岛名。在 台湾海峡 东南部。大小64个岛屿,总称 澎湖列岛 或 澎湖群岛 。属 台湾省 。 陈少白 《兴中会革命史要》四:“那 澎湖 系十余个小岛,一眼望尽,山高不过二三十尺,全无树木,贫瘠非常。”
(2).我国港湾名。 澎湖湾 ,也称 澎湖港 。在 澎湖列岛 中 澎湖 、 渔翁 、 白沙 三大岛之间,湾阔水深。
词语解释:构造湖  拼音:gòu zào hú
地壳构造运动所造成的拗陷盆地蓄水而成的湖泊。其中以构造断裂形成的断层湖最常见。
共96,分2页显示   1  2 下一页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