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韵字: 或选择韵部:
(2011-11-5)
七遇去声 [dù,制度][树木,名词][详注1][shù,数量][详注2][详注3][wù,憎恶][tù][详注4][pū,偃仆][pù,店铺][yù][音顾。《广韵》卖也。][cuò,动词][嘱咐][详注5][详注6][jù][tù][详注7][详注8][详注9][fū][chá ná][音驻。《广韵》鸟声。][音妒。美女也。][详注10][xǔ][详注11]


注1:污 恶去声。《说文》岁也。又染也。一曰去垢污曰污。动词
注2:疏 书疏。音数。条陈也。《扬雄·解嘲》独可抗疏时道是非。
注3:苦 《正韵》苦故切,音库。困也。《西溪丛语》今人不善乘船谓之苦船,北人谓之苦车。 又姓。大夫苦成,见《国语》。又《通志·氏族略》汉有会稽太守苦灼。
注4:圃 《唐韵》《集韵》博故切,音布。《屈原·离骚》朝发轫於苍梧兮,夕余至乎悬圃。欲少留此灵琐兮,日忽忽其将暮。
注5:足 《广韵》子句切《集韵》遵遇切《韵会》子遇切《正韵》将豫切,音沮。《论语》巧言令色足恭。《疏》足,成也。谓巧言令德以成其恭,取媚于人也。《朱传》过也。《扬子·法言》足言足容,德之藻矣。
注6:错 音措。《集韵》金涂谓之错。亦姓。又《博雅》藏也。又《楚辞·九章》万民之生,各有所错兮。《注》错,安也。 又《史记·司马相如传》展采错事。《注》展其官职,设厝其事业也。错,音措。 又《易·系辞》苟错诸地,而可矣。《疏》错,置也。《释文》错,音措。《史记·周本纪》成康之际,天下安宁,刑错四十余年不用。《注》错,置也。 又《史记·张仪传》秦魏之交,可错矣。《注》错,停止也。音措。 又《后汉·寒朗传》二人错愕不能对。《注》错,七故反。错惮,犹仓卒也。
注7:餔 音捕。《集韵》糖餔,饵也。或作䊇𥹴。 又《正字通》饧之浊者曰餔。又鸟名。《尔雅·释鸟》鴩,餔敊。《注》未详。《释文》餔,音步。又《集韵》博故切,音布。与食也。《前汉·高帝纪》老父请㱃,因餔之。《师古曰》以食食之谓之餔。
注8:属 音树。《诗·小雅》君子有徽猷,小人与属。叶上附。
注9:输 指所送之物。《增韵》凡以物送人,则读平声。指所送之物,则读去声。
注10:隃 音戍。《爾雅·釋地》北陵西隃雁門是也。《戰國策》作西兪。
注11:穫 音护。焦穫,地名。《诗·小雅》整居焦穫。《传》焦穫,周地接於猃狁者。《尔雅·释地注》今扶风池阳县瓠中是也。
末字词组
南渡飞渡远渡杨子渡涉渡关山飞渡桁渡拔渡
野渡杯渡东渡河渡搭渡轮渡三兽渡强渡
古渡江渡过渡鹊渡五马渡设渡摆渡普渡
竞渡横渡断渡偷渡僦渡超渡截头渡筏渡
晚渡桃叶渡寒渡桔柏渡透渡鬻渡抢渡让渡
官渡津渡济渡买渡卖渡引渡泅渡衣冠南渡

词语解释:南渡  拼音:nán dù
亦作“南度”。
(1).渡水而南。《楚辞·九章·哀郢》:“当 陵阳 之焉至兮,淼南渡之焉如。” 王逸 注:“渡,一作度。”《史记·晋世家》:“五年春, 晋文公 欲伐 曹 ,假道於 卫 , 卫 人弗许。还自 河 南度,侵 曹 ,伐 卫 。” 唐 柳宗元 《诏追赴都二月至灞亭上》诗:“十一年前南渡客,四千里外北归人。”
(2).犹南迁。 晋元帝 、 宋高宗 皆渡 长江 迁于南方建都,故史称南渡。 唐 李白 《金陵》诗之一:“ 晋 家南渡日,此地旧 长安 。”《宋史·孝宗纪赞》:“ 高宗 以公天下之心,择 太祖 之后而主之,乃得 孝宗 之贤,聪明英毅,卓然为南渡诸帝之称首,可谓难矣哉。” 元 赵孟頫 《岳鄂王墓》诗:“南渡君臣轻社稷,中原父老望旌旗。” 郁达夫 《题闽县陈贻衍西湖记游画集》诗之一:“南渡江山气不雄, 钱塘 苏小 可怜虫。”
词语解释:野渡  拼音:yě dù
荒落之处或村野的渡口。 唐 韦应物 《滁州西涧》诗:“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宋 吴潜 《海棠春·郊行》词:“云梢雾末,溪桥野渡,尽是春愁落处。” 清 沉自友 《平沙滩》诗:“野渡伤归客,斜阳冷钓船。”
词语解释:古渡  拼音:gǔ dù
古老的渡口。 唐 戴叔伦 《京口怀古》诗:“ 大江 横万里,古渡渺千秋。”《水浒传》第四四回:“古渡凄凉,那得奚人饮马。” 清 袁于令 《西楼记·空泊》:“曲塘西断桥烟冷,垂杨下古渡月明。”
词语解释:竞渡  拼音:jìng dù
亦作“ 竞度 ”。 划船比赛。相传 战国 楚 屈原 于农历五月五日投 汨罗江 以死,民俗因于是日举行龙舟竞渡,以示纪念。一说竞渡之戏始于 越王 勾践 ,为纪念 伍子胥 。其他传说尚多。 南朝 梁 宗懔 《荆楚岁时记》:“按五月五日竞渡,俗为 屈原 投 汨罗 日,伤其死所,故并命舟檝以拯之。 邯郸淳 《曹娥碑》云:‘五月五日,时迎 伍君 ,逆涛而上,为水所淹。’斯又 东吴 之俗,事在 子胥 ,不关 屈平 也。《越地传》云起於 越王勾践 ,不可详矣。”《隋书·地理志下》:“ 屈原 以五月望日赴 汨罗 ,土人追至 洞庭 不见,湖大船小,莫得济者,乃歌曰:‘何由得渡湖!’因尔鼓櫂争归,竞会亭上,习以相传,为竞渡之戏。”《新唐书·杜亚传》:“方春,南民为竞度戏, 亚 欲轻驶,乃髤船底,使篙人衣油綵衣,没水不濡,观沼华邃,费皆千万。” 清 张岱 《陶庵梦忆·金山竞渡》:“看 西湖 竞渡十二三次,己巳竞渡于 秦淮 ,辛未竞渡于 无锡 ,壬午竞渡于 瓜州 ,于 金山寺 。”
词语解释:晚渡  拼音:wǎn dù
傍晚时分的渡口。 唐 张乔 《题广信寺》诗:“晚渡明村火,晴山响郡鼙。” 明 高启 《泊德清县望金鳌玉尘二峰》诗:“寒城动遥炊,晚渡罢孤市。” 冯至 《伍子胥》八:“只有林泽中的茅屋,江上的晚渡, 溧水 的一饭,对于 子胥 是一个反省,一个停留,一个休息。”
词语解释:官渡  拼音:guān dù
(1).官设的渡口。 唐 韩愈 《木芙蓉》诗:“採江官渡晚,搴木古祠空。” 唐 韩偓 《早起五言三韵》:“依依官渡头,晴阳照行旅。” 前蜀 韦庄 《建昌渡暝吟》:“月照临官渡,乡情独浩然。”
(2).古地名。在今 河南省 中牟县 东北,因临古 官渡水 而得名。 东汉 末, 曹操 以劣势兵力战败 袁绍 主力军于此。今尚有土垒遗存,称 中牟台 ,又称 曹公台 。《后汉书·郑玄传》:“时 袁绍 与 曹操 相拒於 官度 。” 三国 魏 曹丕 《柳赋》序:“昔 建安 五年,上与 袁绍 战於 官渡 ,时余始植斯柳。自彼迄今,十有五载矣,感物伤怀,乃作斯赋。” 唐 杨炯 《唐上骑都尉高君神道碑》:“四时繁弱,射 连尹 於 嶅山 ;万辟太阿,杀 颜良 於 官渡 。” 清 陈维崧 《酷相思·冬日行彰德卫辉诸处马上作》词:“一鞭裊裊临 官渡 ,雁叫酸如雨。儘古往今来夸割据, 漳水 也,东流去, 淇水 也,东流去。”
词语解释:飞渡  拼音:fēi dù
在上空越过。《晋书·杜预传》:“北来诸军,乃飞渡 江 也。” 明 包捷 《吊方正学先生祠》诗:“革除青史人长在,飞渡金川路未明。” 邓中夏 《过洞庭》诗:“莽莽 洞庭湖 ,五日两飞渡。”
词语解释:杯渡  拼音:bēi dù
晋 宋 时僧人,不知姓名。传说其常乘木杯渡水,故以 杯渡 为名。事见 南朝 梁 慧皎 《高僧传·神异下·杯渡》。后因以称僧人出行。 唐 杜甫 《题玄武禅师屋壁》诗:“锡飞常近鹤,杯渡不惊鸥。” 明 黄淳耀 《李龙眠画罗汉记》:“后世所谓高僧,犹云锡飞杯渡,而为渡江艰辛乃尔,殊可怪也。”
词语解释:江渡  拼音:jiāng dù
江边渡口。 唐 郎士元 《送孙愿》诗:“乱流江渡浅,远色海山微。”《元史·石抹按只传》:“ 宋 军先以五百艘控扼江渡, 按只 击败之。”
词语解释:横渡  拼音:héng dù
从江河湖海的此岸到达彼岸。《尔雅·释水》“鬲津” 晋 郭璞 注:“水多阨狭,可隔以为津而横渡。” 毛泽东 《水调歌头·游泳》词:“万里 长江 横渡,极目 楚 天舒。”
词语解释:桃叶渡  拼音:táo yè dù
渡口名。在今 江苏省 南京市 秦淮河 畔。相传因 晋 王献之 在此送其爱妾 桃叶 而得名。 宋 辛弃疾 《祝英台近·晚春》词:“寳釵分, 桃叶渡 ,烟柳暗南浦。” 元 周德清 《红绣鞋·郊行》曲:“题诗 桃叶渡 ,问酒 杏花村 ,醉归来驴背稳。” 清 魏源 《秦淮镫船引》:“二百餘年 桃叶渡 ,七万里外红毛刀。”
词语解释:津渡  拼音:jīn dù
(1).渡口。《汉书·赵充国传》:“有詔将八校尉与驍骑都尉、 金城 太守合疏捕山间虏,通转道津渡。” 唐 贾岛 《送李馀及第归蜀》诗:“津渡逢清夜,途程尽翠微。” 吴晗 《朱元璋传》第一章三:“﹝ 蒙 汉 贵族﹞还专派官员在 黄河 、 淮河 、 长江 的关卡津渡检查,凡 汉 民没有通行公文的,一律不许通过。”
(2).渡河。《三国志·魏志·贾逵传》:“从至 黎阳 ,津渡者乱行, 逵 斩之,乃整。”
词语解释:远渡  拼音:yuǎn dù
通过海洋的远途航行
词语解释:东渡  拼音:dōng dù
(1).渡向东岸。《史记·项羽本纪》:“ 项羽 欲东渡 乌江 。”《三国志·吴志·吴主传》:“户十餘万皆东渡 江 。”
(2).特指东去 日本 。 鲁迅 《书信集·致蒋抑卮》:“闻 素民 已东渡。”
词语解释:过渡  拼音:guò dù
(1).横越江河。 宋 苏轼 《荆州》诗之五:“野市分麞闹,宫帆过渡迟。” 明 冯梦龙 《量江记·曹帅试船》:“也不数 汉光武 合冰过渡,也不数 小秦王 跨海征 辽 。” 清 刘献廷 《广阳杂记》卷四:“行徧天下路,惟有 武昌 好过渡。” 赵树理 《实干家潘永福》:“ 沁河 上过渡的习惯,夏秋两季用船,冬天冰冻以后至春天发洪之前用桥。”
(2).事物由一个阶段逐渐发展而转入另一个阶段。 洪深 《戏的念词与诗的朗诵》六:“一节中标点所规定的,以及诸节间的停顿,都需要表现者作出过渡或转折的交代,也不是可以用作休息时间的。” 瞿秋白 《饿乡纪程》九:“那时却正是由军事时代过渡于和平时代的关键。”
词语解释:断渡  拼音:duàn dù
停渡;禁渡。 宋 苏轼 《大风留金山两日》诗:“塔上一铃独自语,明日颠风当断渡。” 宋 惠洪 《冷斋夜话·梦中作诗》:“三月七日,偶与 莹中 济 湘江 ,是日大风,当断渡。” 宋 陆游 《南唐书·胡则传》:“使者至 独树浦 ,大风断渡。”
词语解释:寒渡  拼音:hán dù
寒天的渡口;寒冷的渡口。 唐 贾岛 《送周判官元范赴越》诗:“城上秋山生菊早,驛西寒渡落潮迟。” 唐 栖白 《边思》诗:“乱雁鸣寒渡,飞沙入废楼。”
词语解释:济渡  拼音:jì dù
(1).渡过水面。《诗·邶风·匏有苦叶》“招招舟子,人涉卬否” 毛 传:“舟子、舟人,主济渡者。”《旧五代史·唐书·庄宗纪七》:“ 洛水 泛涨,坏 天津桥 ,以舟济渡,日有覆溺者。”《明史·朱纨传》:“假济渡为名,造双桅大船,运载违禁物,将吏不敢詰也。”
(2).引申为救助、拯救。 汉 王符 《潜夫论·务本》:“今多务交游以结党助,偷世窃名,以取济渡。” 晋 袁宏 《后汉纪·质帝纪》:“宰相当济渡万民於难,不可长念乐身务游戏而已。”
(3).佛教谓救度众生脱离苦海。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摩揭陀国下》:“我遗法中诸修行者,若苾芻、苾芻尼、鄔波索迦、鄔波斯迦,皆先济渡,令离流转。” 宋 无名氏 《异闻总录》卷一:“一日,有髽角道人,身长九尺,抚 郭 背曰:‘千万人观此鬼傀儡。’ 郭 悟,挽之僻处,拜求济渡。”
词语解释:杨子渡  拼音:yáng zǐ dù
古津渡名。在今 江苏省 邗江 南有 杨子桥 ,古时在 长江 北岸,由此南渡 京口 ,为 江 滨要津。今距 江 已远,仅通运河。 宋 葛立方 《韵语阳秋》卷一:“﹝ 唐许浑 ﹞《寄卢郎中》《赠闲师》皆以 庾 楼对 萧 寺。见於其他篇咏,以杨柳对蒹葭,以 杨子渡 对 越王臺 者甚多。”
词语解释:河渡  拼音:hé dù
渡口。 宋 叶适 《财总论二》:“坊场、河渡免引,茶场、水磨之额,止以给吏禄而已。”《宋史·河渠志七》:“﹝ 大江 ﹞共置六渡:一曰 烈山渡 ,籍于常平司,岁有河渡钱额。”
词语解释:鹊渡  拼音:què dù
由鹊搭成的渡桥。 清 蒲松龄 《陈淑卿小像题辞》:“倥偬搭面,送神女於 巫山 ;仓猝催妆,迎天孙於鹊渡。”参见“ 鹊桥 ”。
词语解释:鹊桥  拼音:què qiáo
民间传说天上的 织女 七夕渡银河与 牛郎 相会,喜鹊来搭成桥,称鹊桥。常用以比喻男女结合的途径。 唐 韩鄂 《岁华纪丽·七夕》:“七夕鹊桥已成, 织女 将渡。”原注引《风俗通》:“ 织女 七夕当渡河,使鹊为桥。” 明 陆采 《怀香记·相思露意》:“若得鹊桥通一渡,管教 织女 会 牛郎 。”川剧《柳荫记》:“ 祝英台 :弟也曾鹊桥高架,银河等候,哪见你 牛郎 来会织女星。”
词语解释:偷渡  拼音:tōu dù
(1).暗中渡过江河。 清 昭槤 《啸亭杂录·魁制府》:“ 嘉陵江 之役,一任贼人偷渡,无为其抵御者,公以是获罪赐死。” 孙厥 《新儿女英雄续传》第四章:“河对岸,分队长 魏大猛 率领武工队的第一分队(其中有 黑虎儿 ),下了大船,由 焦五妮 摇橹,静悄悄地,果然在进行偷渡了。”
(2).谓偷越关隘或国境。 吴晗 《杰出的学者玄奘》:“﹝ 玄奘 ﹞好容易找到一个引路的,在 玉门关 上偷渡过去后,引路的怕艰险,又跑掉了。”如:在案发之后,他们拟议了偷渡的详细计划,但尚未来得及实行,便被一网打尽。
词语解释:桔柏渡  拼音:jú bǎi dù
古渡名。在 四川省 昭化县 境内 白水江 与 嘉陵江 合流处。 唐 杜甫 有《桔柏渡》诗。
词语解释:买渡  拼音:mǎi dù
出钱以求在水道上通行。《清史稿·食货志三》:“ 江浙 内河一带漕船,讹诈商民,有买渡、排帮等名目。”
词语解释:涉渡  拼音:shè dù
趟水过河。例如:河水不深,部队可以涉渡。
词语解释:搭渡  拼音:dā dù
一种用木头二方,夹装在门槛里外,可使车辆从槛外入内的桥状装置。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续录二》:“其餘部院,亦各有禁忌。如礼部甬道屏门,旧不加搭渡。”
词语解释:五马渡  拼音:wǔ mǎ dù
地名。在今 江苏省 南京市 西北。相传为 西晋 末 晋元帝 与 彭城 等五王南渡 长江 登岸处。 清 孔尚任 《桃花扇·辞院》:“ 幕府山 蜡檄星驰, 五马渡 楼船飞滚。”参见“ 五马渡江 ”。
词语解释:五马渡江  拼音:wǔ mǎ dù jiāng
指 西晋 末 司马氏 五王南渡 长江 ,于 建邺 (今 南京 )建立 东晋 王朝事。《晋书·元帝纪》:“ 太安 之际,童謡云:‘五马浮渡江,一马化为龙。’……是岁,王室沦覆,帝与 西阳 、 汝南 、 南顿 、 彭城 五王获济,而帝竟登大位焉。”帝指 东晋 元帝 司马睿 ,原为 琅邪王 。 宋 王安石 《答张奉议》诗:“五马渡江开国处,一牛吼地作菴人。”亦作“ 五马浮江 ”。 唐 张说 《颍川夫人陈氏碑》:“五马浮江,侨人占乎 南海 。”
词语解释:僦渡  拼音:jiù dù
谓雇船而渡。《南齐书·萧坦之传》:“ 坦之 科头著褌逾墙走,从 东冶 僦渡南渡,间道还臺。”
词语解释:透渡  拼音:tòu dù
谓乘渡船过河。 宋 周密 《癸辛杂识续集·船吼》:“甲戌岁, 越 中 荣邸 两舫舟忽有声如牛吼,移时方止。俗谓之船吟,不祥之徵也。未几,有透渡之祸。”
词语解释:卖渡  拼音:mài dù
船工收钱渡人过河。 清 吴嘉纪 《我昔五首效袁景文》诗之一:“渔船贪利夜卖渡,金大乃许载人去。”
词语解释:关山飞渡  拼音:guān shān fēi dù
一译《驿车》。美国故事片。20世纪福斯影片公司1939年摄制。约翰·福特导演,汤姆士·密契尔主演。越狱犯灵果拦乘一辆驿车前往罗斯特堡寻找仇人,途中,驿车遭印第安部族武装袭击,灵果配合警官鬈毛作战,保护驿车安抵目的地。警官仗义让灵果报了仇,然后放他与妓女达拉丝走向新的生活。
词语解释:轮渡  拼音:lún dù
运载行人、交通运输车辆等渡过江河、湖泊、海峡的轮船及其他设备。
词语解释:设渡  拼音:shè dù
置备渡船。 明 李贽 《四书评·孟子·尽心上》:“第三节为未到家者设渡也。若不急去问渡,有没於苦海而已,安能乐?”
词语解释:超渡  拼音:chāo dù
(1).佛、道二教谓使死者灵魂得以脱离地狱诸苦难。 清 袁枚 《随园诗话》卷十五:“佛海渐登超渡筏,神山犹怕引回风。” 老舍 《四世同堂》十七:“恐怕还得请几位--至少是五众儿--和尚,超渡超渡吧?”参见“ 超度 ”。
(2).跨过;渡过。 冰心 《往事(二)》三:“或超渡 莱茵河 ,或飞越 落机山 。”
词语解释:超度  拼音:chāo dù
(1).跳过。《三国志·吴志·吴主传》“ 权 乘骏马越 津桥 得去” 裴松之 注引 晋 虞溥 《江表传》:“ 权 乘骏马上 津桥 ,桥南已见彻,丈餘无版。 谷利 在马后,使 权 持鞍缓控, 利 於后著鞭,以助马势,遂得超度。”
(2).超越;胜过。 唐 冯宿 《天平军节度使殷公家庙碑》:“猗那先子,超度名辈。” 宋 李纲 《辞免第三奏状》:“隆恩厚德,超度等伦。”
(3).佛、道教谓使死者灵魂得以脱离地狱诸苦难。 元 关汉卿 《鲁斋郎》第四折:“你做甚么好事?超度谁?” 明 高明 《琵琶记·寺中遗像》:“把公婆的魂魄来超度。”《红楼梦》第三三回:“请几众僧人念经超度他。” 巴金 《〈神·鬼·人〉序》:“家里念经,超度母亲。”
(4).指援救,救助。《老残游记续集遗稿》第六回:“﹝ 环翠 ﹞连忙跪到 逸云 跟前,泪流满面説:‘无论怎样都要求师父超度。’” 孙中山 《行易知难》:“本大总统看到北方学界,都是在这样苦海之中,所以想要去超度他们。”
词语解释:鬻渡  拼音:yù dù
指以摆渡为谋生之业。《列子·说符》:“操舟鬻渡,利供百口。”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河水四》:“赐其河津,令其鬻渡。”
词语解释:引渡  拼音:yǐn dù
(1).引导渡过水面。《陈书·高祖纪上》:“辛丑, 齐 军於 秣陵 故县跨 淮 立桥栅,引渡兵马。”
(2).指疏引水流。《新华半月刊》1959年第15期:“﹝这股水﹞必须从一条灌田八千亩的水道下面引渡过来。”
(3).一国应他国要求,将当时在其境内被他国指控为犯罪或被判刑的人移交该国审判或处罚。 孙中山 《组织国民党政府案之说明》:“党人均逃亡於 美国 军舰,而 美 舰亦即收留之,其后虽 英 政府要求引渡之,亦遭拒絶。”
词语解释:桁渡  拼音:héng dù
渡桥。《梁书·武帝纪下》:“凡远近分置、内外条流、四方所立屯、传、邸、冶,市埭、桁渡……有不便於民者,尚书州郡各速条上。”
词语解释:三兽渡  拼音:sān shòu dù
见“ 三兽渡河 ”。
词语解释:三兽渡河  拼音:sān shòu dù hé
佛教以兔、马、象三兽渡河入水之深浅,喻小、中、大三乘证道之高下。《优婆塞戒经·三种菩提品》:“善男子,如 恒河 三兽俱渡:兔、马、香象。兔不至底,浮水而过;马或至底,或不至底;象则尽底。 恒河 水者,即是十二因缘河也。声闻渡时,犹如彼兔;缘觉渡时,犹如彼马;如来渡时,犹如香象,是故如来得名为佛。”后泛指修行。 唐 李邕 《大相国碑》:“若天若人,或贤或达,虽万牙出地,而三兽渡河,使不闻者闻,未悟者悟,岂虚也哉!”亦省作“ 三兽渡 ”。 清 陈先贞 《戊申生日示两儿》诗:“漫怜三兽渡,闲作五禽嬉。”
词语解释:摆渡  拼音:bǎi dù
(1).用船载人渡河。《明律·兵律三·关津》:“如遇风浪险恶,不许摆渡。”《老残游记》第十二回:“凌块子有间把屋子大,摆渡船不敢走,恐怕碰上凌,船就要坏了。” 赵树理 《实干家潘永福》:“两县的村庄犬牙交错着,想到 校场村 去,须着从 安泽 的 马壁村 坐船摆渡。”
(2).指摆渡的船。 冰心 《南归》:“我坐在颠簸的摆渡上。”
(3).传递。 周立波 《纪念》:“我们用 小柳 的一只鞋子,装着他遗留给我们做纪念的这句话,慢慢的,郑重的从一个房间摆渡到另一个房间。”
词语解释:截头渡  拼音:jié tóu dù
没有渡船的渡口。 元 范康 《竹叶舟》第三折:“来到此间,是一个截头渡了。怎生得一个船来,渡我过去纔好。”
词语解释:抢渡  拼音:qiǎng dù
抓紧时间快速渡过
词语解释:泅渡  拼音:qiú dù
游泳而过。 碧野 《水电城风貌》:“战士们一批一批挽着胳膊过江,水深流急,艰难泅渡。”
词语解释:拔渡  拼音:bá dù
见“ 拔度 ”。
词语解释:拔度  拼音:bá dù
亦作“ 拔渡 ”。 超度;拯救。 宋 洪迈 《夷坚丁志·詹小哥》:“母兄失声哭,亟呼僧诵经拔度,无復望其归。” 老舍 《老张的哲学》第二三:“姑娘你想,社会上这么多苦人,我们只要拿金银去延长他们的命,而不拔渡他们的灵魂,可有什么益处。”
词语解释:强渡  拼音:qiáng dù
强行渡过水面。 陈其通 《万水千山》第三幕:“我趁此机会带着十七名水手,驾着那只木船,从水最急的地方强渡。”
词语解释:普渡  拼音:pǔ dù
见“ 普度 ”。
词语解释:普度  拼音:pǔ dù
亦作“ 普渡 ”。
(1).佛教语。广行剃度。《宋史·孔承恭传》:“尝劝上不杀人,又请於征战地修寺及普度僧尼,人多言其迂阔云。”
(2).佛教语。谓广施法力使众生普遍得到解脱。 明 寓山居士 《鱼儿佛》第三出:“当头棒喝,一毫也无用处。那里显得佛力普度,能使顽石点头。” 康有为 《大同书》甲部绪言:“诸先羣哲,惄然焦然思有以拯救之,普渡之,各竭其心思,出其方术,施济之。” 鲁迅 《坟·娜拉走后怎样》:“普度一切人类和救活一人,大小实在相去太远了。”
词语解释:筏渡  拼音:fá dù
用筏子渡水。 清 魏源 《圣武记》卷五:“ 海兰察 潜由上游筏渡,绕山后,出贼营之上。”
词语解释:让渡  拼音:ràng dù
让出移转。 孙中山 《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一切反革命的专制阶级,如武人官僚辈,皆依附之以求生存,而革命党人乃以政权让渡于彼,其致失败,又何待言!”
词语解释:衣冠南渡  拼音:yì guān nán dù
(1). 西晋 末, 晋元帝 渡 江 ,建都 建业 (今 江苏 南京 ),中原士族相随南逃,史称“衣冠南渡”。 唐 刘知几 《史通·邑里》:“异哉, 晋氏 之有天下也!自 雒阳 荡覆,衣冠南渡, 江 左侨立州县,不存桑梓。”后用以借指 唐 “ 安 史 之乱”后,中原士庶避乱南奔之事。 唐 杜甫 《追酬故高蜀州人日见寄》诗:“边塞 西蕃 最充斥,衣冠南渡多崩奔。”
(2).指 北宋 末, 宋高宗 渡 江 ,建都 临安 (今 浙江 杭州 ),中原士庶南迁之事。 宋 陆游 《论选用西北士大夫札子》:“臣伏睹方今,虽中原未復,然往者衣冠南渡,盖亦众矣。” 姚莹 《论诗绝句》之三四:“衣冠南渡依 江 左,文献中州灭没间;谁与诗场鬭金炬, 劒南 身后有 遗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