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字词组
词语解释:渍酒 拼音:zì jiǔ
东汉 徐穉 常于家预先炙鸡一只,并以一两绵絮渍酒中,曝干以裹鸡。遇有丧事,则径携墓前,以水渍绵使有酒气,祭毕即去,不见丧主。见《后汉书·徐穉传》及 李贤 注引 谢承 《后汉书》。后因以“渍酒”为朋友间吊丧墓祭的典故。 南朝 梁 刘孝标 《广绝交论》:“繐帐犹悬,门罕渍酒之彦。” 清 钱谦益 《画士张季挽词》诗:“一棺寂寂掩柴菅,零落贫交渍酒还。” 清 吴伟业 《送沉友圣汉川哭友》诗之三:“论文青眼客,渍酒白衣人。”词语解释:渍墨 拼音:zì mò
(1).墨迹,字迹。 唐 李远 《题桥赋》:“想夫危梁蘚剥,渍墨虫穿,长含气象,久滞风烟,几遭凡目之见嗤。”
(2).积聚墨汁。 唐 张少博 《石砚赋》:“既垂文以呈象,亦澄澜而渍墨。”词语解释:渍痕 拼音:zì hén
水侵蚀的污迹。 鲁迅 《彷徨·在酒楼上》:“窗外只有渍痕斑驳的墙壁,帖着枯死的莓苔。”词语解释:渍染 拼音:zì rǎn
犹传染。 章炳麟 《文学说例》:“人未有生而无病者,而病必期其少,瀸污渍染,寧知所届。”词语解释:渍米 拼音:zì mǐ
淘米。《文子·上义》:“百姓开户而待之,渍米而储之,惟患其不来也。” 李定生 徐慧君 校注:“渍米,淘米。”词语解释:渍渐 拼音:zì jiàn
犹逐渐。 清 侯方域 《万孝子割股议》:“今有人於此诚能诡且激焉而勉为一善,其明日又復为之,又明日又復为之,渍渐而为之不止,则是终日而且皆善也。” 清 戴名世 《〈小学论选〉序》:“论之体既立而经义之与论同为古文之派别者,亦浸寻渍渐以合于古,此则余之区区以古文为时文之意也。”词语解释:渍渍 拼音:zì zì
形容满是汗水或泪水的样子。 沙汀 《意外》:“于是一个油布被包出现在楼梯口,而压在包下的,则是一张油汗渍渍的团脸。” 沙汀 《减租》:“抬起尘汗渍渍的扁脸, 张二 终于腻滞滞吐出两个字道:‘我--不!’” 周立波 《下放的一夜》:“现在,部长问明了原委,又看见同伴痛得眼泪渍渍的,伏在铺上,哼哼唧唧,慌忙跑回自己房间里,把药箱提来。”词语解释:渍淖 拼音:zì nào
(1).陷于烂泥。《荀子·修身》:“行而供冀,非渍淖也。” 杨倞 注:“凡行自常恭敬,非谓渍於泥淖也。人在泥淖中则兢兢然。”
(2).不清洁,不整洁。 明 顾起元 《客座赘语·方言》:“ 南都 方言……其不爽洁、烦污曰渍淖。”词语解释:渍病 拼音:zì bìng
疾病。《吕氏春秋·顺民》:“时出行路,从车载食,以视孤寡老弱之渍病困穷颜色愁悴不赡者,必身自食之。” 高诱 注:“渍亦病也。《公羊传》曰:‘大渍者,大病也。’”词语解释:渍水 拼音:zì shuǐ
积水。例如:麦田里渍水。词语解释:渍浸 拼音:zì jìn
浸染。《南史·孝义传上·孙法宗》:“以血沥骨,当悉渍浸。”词语解释:渍污 拼音:zì wū
污染,弄脏。《资治通鉴·唐宣宗大中九年》:“度支奏渍污帛,误书渍为清。” 宋 欧阳修 《乞一面除放欠负奏》:“缘路死损却官驴骡并磨擦损折渍污及去失疋帛,係剥纳亏官钱。”词语解释:渍涝 拼音:zì lào
因洪涝而造成的地面积水。例如:排除渍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