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韵字: 或选择韵部:
(2011-11-5)
八霁去声 婿[qì,契约][详注1][jì,渡也][jì]羿[mèi][shuì,游说][jì][nì,拘泥][xiè][详注2][dài][qì][详注3][详注4][音翳。咽痛][详注5][dì][qì,以女妻人]濿[lì][详注6][详注7][详注8][jì]丿


注1:离 音荔。《广韵》去也。《书·胤征》畔官离次。《礼·曲礼》鹦鹉能言,不离飞鸟。又与荔同。《司马相如·上林赋》答沓离支。《注》晋灼曰:离支,大如鸡子,皮粗,剥去皮,肌如鸡子,中黄,味甘多酢少。又《广韵》《集韵》《韵会》音丽。《礼·月令》司天日月星辰之行,宿离不贷。《注》离,读如俪偶之俪,宿俪谓其属。冯相氏保章氏掌天文者,相与宿偶,当审伺候,不得过差也。《释文》离,吕计反。偶也。
注2:哕 huì,音翙。《玉篇》鸟鸣也。《诗·小雅》鸾声哕哕。
注3:揭 音憩。亦高举也。 又褰衣涉水,由膝以下也。《诗·邶风》浅则揭。《尔雅·释水》揭者,揭衣也。《司马相如·上林赋》涉冰揭河。 又《集韵》其例切,音偈。揭阳,县名。《前汉·地理志》南海郡揭阳县。
注4:切 音砌。众也。又一切,大凡也。《前汉·平帝纪》一切满秩如真。《注》师古曰:一切者,权时之事,如以刀切物,苟取整齐,不顾长短纵横,故言一切。又《韵补》砌或作切。《张衡·西京赋》设切厓隒。李善注:古字通。又叶音刺,与刺通。《仪礼注》采时世之诗为乐歌,所以通情相风切也。
注5:题 音第。视也。《诗·小雅》题彼脊令。《传》题,视也。《孔子·丘陵歌》题彼泰山。
注6:蹶 音刿。《尔雅·释诂》蹶,动也。蹶蹶,敏也。《诗·唐风》良士蹶蹶。《传》动而敏於事。《释文》蹶,俱卫反。又《大雅》文王蹶厥生。《传》蹶,动也。《释文》蹶,俱卫反。又《礼·曲礼》足毋蹶。《注》行遽。又《孔子閒居》子夏蹶然而起。
注7:浙 《集韵》征例切,音制。通作浙。亦作制。义同。
注8:欐 《唐韵》《集韵》《韵会》郎计切《正韵》力霁切,音例。梁栋别名。《列子·汤问篇》雍门鬻歌,余音绕梁欐,三日不绝。
共152,分2页显示   1  2 下一页
末字词组
经济清济存济成济代济平济详济营济
济济世济固济周济实济旋济诱济公私两济
康济普济弘济接济供济救济锵锵济济刚柔相济
不济通济赈济解济升济宏济达济辅济
未济溉济下济宁济分济取济阐济跄跄济济
相济利济事济拯济干济获济赒济蚤济
兼济宵济津济明济惠济于济贞济医济
既济匡济得济调济沾济博济赡济养济
共济同济无济容济戡济至不济饔飧不济勤济
开济河济自济顺济登济自然经济协济俵济

词语解释:经济  拼音:jīng jì
(1).经世济民。《晋书·殷浩传》:“足下沉识淹长,思综通练,起而明之,足以经济。” 唐 袁郊 《甘泽谣·陶岘》:“ 峴 之文学,可以经济;自谓疏脱,不谋宦游。” 宋 梅尧臣 《汴渠》诗:“我实山野人,不识经济宜。”《红楼梦》第三二回:“ 宝玉 听了,大觉逆耳,便道:‘姑娘请别的屋里坐坐罢,我这里仔细腌臢了你这样知经济的人!’”
(2).指治国的才干。 清 孔尚任 《桃花扇·修札》:“写的激切婉转,有情有理,叫他不好不依,又不敢不依,足见世兄经济。” 清 沉涛 《交翠轩笔记》卷一:“﹝ 施彦士 ﹞所著有《海运芻言》,论海运始末利害甚悉,儒生之有真实经济者。”《老残游记》第三回:“听説 补残先生 学问经济都出众的很。”
(3).谓耗费少而收益多。 鲁迅 《书信集·致李霁野》:“倘暂时在 北京 设一分发处(一个人,一间屋)…就可以经济得多了。” 朱自清 《历史在战斗中》:“著者是个诗人,能够经济他的语言,所以差不多每句话都有分量。” 郭沫若 《洪波曲》第四章六:“在那时我们认为电影的宣传效果是很大的,打算在 香港 设一个第二制片厂,以便在海外容易取材而且经济。”
(4).指财力、物力。 鲁迅 《书信集·致何白涛》:“《中国木刻选》要开始付印了,共二十四幅,因经济关系,只能印百二十本。” 丁玲 《母亲》二:“ 小菡 是一个没有父亲的穷小孩,她只能在经济的可能范围里读一点儿书。”
(5).指一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生产关系的总和。是政治、思想意识等上层建筑赖以建立起来的基础。
(6).指一个国家的国民经济。也指国民经济的某一部门。如工业经济、农业经济、商业经济等。
词语解释:济济  拼音:jì jì
(1).众多貌。《诗·大雅·旱麓》:“瞻彼 旱 麓,榛楛济济。” 毛 传:“济济,众多也。” 唐 卢纶 《元日早朝呈故省诸公》诗:“济济延多士,躚躚舞百蛮。” 郑观应 《盛世危言·西学》:“数年之后有不人才济济者,吾不信也。” 李劼人 《大波》第三部第九章:“偌大的广场,已是人众济济。”
(2).整齐美好貌。《诗·齐风·载驱》:“四驪济济,垂轡濔濔。”《隋书·音乐志中》:“昭昭车服,济济衣簪。” 元 戴善夫 《风光好》第二折:“空那般衣冠济济,状貌堂堂,却为甚偏嫌俺妓女,怕见婆娘?”
庄敬貌。济,通“ 齐 ”。《诗·大雅·公刘》:“蹌蹌济济,俾筵俾几。” 郑玄 笺:“济济,士大夫之威仪也。”《管子·形势解》:“济济者,诚庄事断也。”《汉书·刘向传》:“臣闻 舜 命九官,济济相让,和之至也。”《隋书·音乐志上》:“其容穆穆,其仪济济。” 宋 司马光 《乞罢详定押班札子》:“朝廷不闻肃雍济济之风,数有变色分争之丑,臣窃为陛下惜之。” 孙中山 《香港兴中会章程》:“堂堂 华国 ,不齿於列邦;济济衣冠,被轻於异族,有志之士,能不痛心!”
词语解释:康济  拼音:kāng jì
(1).安抚救助。《书·蔡仲之命》:“康济小民,率自中。” 清 赵翼 《奉命出守镇安》诗:“多少苍生待康济,始怜试手乏牛刀。”
(2).指安民济世。《北齐书·武帝纪》:“君有康济才,终不徒然。”
(3).保养。 宋 苏轼 《留别金山宝觉圆通二长老》诗:“康济此身殊有道,医治外物本无方。” 宋 李光 《与赵元镇书》:“有病固当攻以药石,然不若调饮食,使日中二餐如意,乃康济上策也。”
词语解释:不济  拼音:bù jì
(1).谓不渡河。《左传·襄公十四年》:“使六卿帅诸侯之师以进,及 涇 ,不济。” 汉 陈琳 《檄吴将校部曲文》:“是后大军所以临 江 而不济者,以 韩约 、 马超 逋逸迸脱,走还 凉州 ,復欲鸣吠……故且观兵旋旆。”
(2).不成功。《管子·大匡》:“事之济也,在此时;事若不济,老臣死之。” 唐 袁郊 《红线》:“ 红线 曰:‘某之行,无不济者。’” 清 陈梦雷 《绝交书》:“不孝所喜者年兄已乃心王室,意在见功,事篾不济。”
(3).不顶用;不好。 元 宫天挺 《范张鸡黍》第一折:“区区实是不济,不是诈谦。”《醒世恒言·陆五汉硬留合色鞋》:“或者你老人家目力不济,待我与你寻看。” 柳青 《创业史》题叙:“ 梁三 的命运不济,接连着死了两回牛,后来连媳妇也死于产后风。”
(4).不及,不如。《红楼梦》第八四回:“﹝ 黛玉 ﹞要赌灵怪儿,也和 宝丫头 不差甚么,要赌宽厚待人里头,却不济他 宝姐姐 有耽待,有尽让了。”
(5).不援救。《后汉书·列女传·陈留董祀妻》:“明公厩马万匹,虎士成林,何惜疾足一骑,而不济垂死之命乎!”
(6).无救。谓病重垂危。《北齐书·段韶传》:“今病疾如此,殆将不济。”《周书·晋荡公护传》:“吾形容若此,必是不济,诸子幼小,寇贼未寧,天下之事,属之於汝,宜勉力以成吾志。”《儒林外史》第十七回:“太公自知不济,叫两个儿子都到跟前。”
(7).犹言不堪。 唐 李復言 《杜子春》:“生而多病,针灸药医,略无停日。亦尝坠火坠牀,痛苦不济,终不失声。”
词语解释:未济  拼音:wèi jì
(1).《易》卦名。六十四卦之一。离上坎下。《易·未济》:“象曰:火在水上,未济,君子以慎辨物居方。” 高亨 注:“火炎在上,水浸在下,水未能灭火,是救火之功未成。” 清 周亮工 《书影》卷一:“离上坎下为未济,而中互既济……而未济之终可以为既济者,金木之为用亦不小也。”
(2).未成,没有成功。《荀子·王霸》:“德虽未至也,义虽未济也,然而天下之理略奏矣。” 元 关汉卿 《单刀会》第一折:“想 玄德 未济时,曾问俺 东吴 借 荆州 为本,至今未还。”
(3).渡河未到岸或尚未渡河。《史记·宋微子世家》:“ 襄公 与 楚成王 战於 泓 , 楚 人未济, 目夷 曰:‘彼众我寡,及其未济击之。’公不听。”《后汉书·袁绍传》:“今 操 军退,人怀归志,及其未济,出兵掩之,可令大溃,此策不可失也。”《三国志·魏志·郭嘉传》:“ 策 临 江 未济,果为 许贡 客所杀。”
(4).未得到救助。《汉书·董仲舒传》:“羣生寡遂,黎民未济,皆长吏不明,使至於此也。”
词语解释:相济  拼音:xiāng jì
(1).互相帮助、促成。《易·序卦》“比必有所畜,故受之以小畜” 晋 韩康伯 注:“则各有所畜,以相济也。” 晋 刘琨 《劝进表》:“臣闻昬明迭用,否泰相济。”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宗经》:“四教所先,符采相济。” 宋 苏轼 《上神宗皇帝书》:“多方相济,委曲相通。”
(2).互相调济。《警世通言·俞伯牙摔琴谢知音》:“取中一段叩之,其声清浊相济,轻重相兼。”《文汇报》1985.3.10:“他的弹唱,沙而明亮,高而浑厚,刚柔相济,轻重有致。”
词语解释:兼济  拼音:jiān jì
谓使天下民众、万物咸受惠益。《庄子·列御寇》:“小夫之知,不离苞苴竿牘,敝精神乎蹇浅,而欲兼济导物。” 唐 韩愈 《争臣论》:“自古圣人贤士,皆非有求於闻用也……得其道,不敢独善其身,而必以兼济天下也。”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三编第七章第五节:“ 白居易 有兼济思想,凡不利民众和国家的朝政,敢于犯颜直谏。”参见“ 兼善 ”。
词语解释:兼善  拼音:jiān shàn
(1).谓使他人得到好处。《孟子·尽心上》:“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孙奭 疏:“古之人得志遭遇其时,则布恩泽而加被於民。”
(2).全好;各方面都擅长。 晋 潘岳 《杨荆州诔》:“草隶兼善,尺牘必珍。”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明诗》:“兼善则 子建 、 仲宣 ,偏美则 太冲 、 公干 。”
词语解释:既济  拼音:jì jì
(1).《易》卦名。离下坎上。《易·既济》:“既济,亨,小利贞,初吉终乱。” 孔颖达 疏:“济者,济渡之名,既者,皆尽之称。万事皆济,故以既济为名。”《老残游记》第十一回:“坎水阳德,从悲天悯人上起的,所以成了个既济之象;兑水阴德,从愤懣嫉妒上起的,所以成了个革象。”
(2).指皆济,已完。 郭沫若 《百花齐放》诗序:“这里有‘既济、未济’的味道,完了又没有完。”
词语解释:共济  拼音:gòng jì
(1).谓共同挽救;共同度过;共同成事。《三国志·吴志·孙晧传》:“孤以不德,阶承统绪,思与贤良共济世道。”《宋书·沉攸之传》:“且我能下彼,彼必不能下我,共济艰难,岂可自厝同异。” 明 张居正 《答河道徐凤竹》:“前得 山东 抚臺 李公 书,谓开 泇口 不如疏 胶河 ,意与公合。故宜会同。且委用属吏、量派夫役,亦必借其力以共济也。”
(2).犹言互相帮助。 唐 杜甫 《诸葛庙》诗:“君臣当共济,贤圣亦同时。” 清 吴伟业 《阆州行》:“汝有亲弟兄,提携思共济。”
词语解释:开济  拼音:kāi jì
(1).形容情操志向开通美好。《三国志·魏志·和洽传》:“﹝ 和逌 ﹞才爽开济,官至廷尉、吏部尚书。”《梁书·张惠绍传》:“ 张惠绍 志略开济,干用贞果。” 宋 苏轼 《赐新除依前中大夫守尚书左丞王存辞免恩命不许断来章批答》之一:“以卿忠义开济,何施不宜。”
(2).开创并匡济。 唐 杜甫 《蜀相》诗:“三顾频繁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唐 罗隐 《上鄂州韦尚书》诗:“都缘未负江山兴,开济生灵校一秋。” 王闿运 《陆建瀛传》:“ 建瀛 才识明敏,开济时务。”
词语解释:清济  拼音:qīng jì
济水 清澈,诗文中常与浊 河 并举,用以喻忠正。《战国策·燕策一》:“吾闻 齐 有清 济 、浊 河 ,可以为固。”《文选·谢朓〈始出尚书省〉诗》:“纷虹乱朝日,浊 河 秽清 济 。” 李善 注:“ 孔安国 《尚书》注曰:‘ 济水 入 河 ,并流十数里,清浊异色,混为一流。’亦喻谗邪之秽忠正也。” 唐 杜甫 《寄狄明府博济》诗:“ 狄公 执政在末年,浊 河 终不污清 济 。”
词语解释:世济  拼音:shì jì
世代继承。《周书·文帝纪上》:“其州镇郡县,率土人黎,或州乡冠冕,或勋庸世济,并宜捨逆归顺,立效军门。”《宋史·乐志八》:“格哉休应,世济皇明。” 清 姚鼐 《孙忠愍祠记》:“ 孙氏 忠孝之美,其将有世济者乎?”参见“ 世济其美 ”。
词语解释:世济其美  拼音:shì jì qí měi
谓后代继承前代的美德。《左传·文公十八年》:“世济其美,不陨其名。” 孔颖达 疏:“世济其美,后世承前世之美。”《宋史·理宗纪四》:“﹝ 宝祐 四年十一月詔﹞:开国以来勋臣之裔,有能世济其美而不世其禄者,所在州郡以闻。”
词语解释:普济  拼音:pǔ jì
普遍济助。 晋 陆机 《演连珠》之二十:“威以齐物为肃,德以普济为弘。”
词语解释:通济  拼音:tōng jì
(1).开朗豁达。《世说新语·任诞》“ 祖车骑 过 江 时” 刘孝标 注引 晋 孙盛 《晋阳秋》:“ 逖 ( 祖逖 )性通济,不拘小节,又宾从多是桀黠勇士, 逖 待之皆如子弟。”《晋书·贺循传》:“前 蒸阳 令 郭訥 风度简旷,器识朗拔,通济敏悟,才足干事。”
(2).融通调济。《晋书·文苑传·王沉》:“痷婪者以博纳为通济,眂眂者以难入为凝清。”《新唐书·李吉甫传》:“ 大历 时,权臣月奉至九千緡者,州刺史无大小皆千緡,宰相 常衮 始为裁限,至 李泌 量闲剧稍增之,使相通济。” 宋 苏轼 《论积欠六事并乞检会应诏所论四事一处行下状》:“商贾贩卖……须今年索去年所卖,明年索今年所赊,然后计算得行,彼此通济。”
(3).往来通达。 宋 范仲淹 《论西京事宜札子》:“太平则居 东京 通济之地,以便天下;急难则居 西洛 险固之地,以守中原。”《续资治通鉴·宋太宗太平兴国六年》:“又於 清苑 界开 徐河 、 鸡距河 五十里入 白河 ,由是 关南 之漕悉通济焉。” 明 沉德符 《野获编·河漕·宣大二镇漕河》:“又自 怀来 运米三十石,溯流而上,竟达 古淀桥 ,则河之通济甚便。”
词语解释:溉济  拼音:gài jì
谓灌通调剂。 汉 董仲舒 《春秋繁露·阴阳终始》:“春夏阳多而阴少,秋冬阳少而阴多,多少无常,未尝不分而相散也。以出入相损益,以多少相溉济也。”
词语解释:利济  拼音:lì jì
救济;施恩泽。 五代 齐己 《送谭三藏入京》诗:“阿闍梨与佛身同,灌顶难施利济功。”《初刻拍案惊奇》卷十七:“特求法师广施妙法,利济冥途。”
词语解释:宵济  拼音:xiāo jì
夜间渡水。《左传·闵公二年》:“ 文公 为 衞 之多患也,先适 齐 。及败, 宋桓公 逆诸 河 ,宵济。” 杜预 注:“夜渡。” 南朝 宋 谢灵运 《富春渚》诗:“宵济 渔浦潭 ,旦及 富春 郭。” 明 冯梦龙 《智囊补·兵智·李光弼》:“既而 思明 果谓 日越 曰:‘ 李光弼 长于凭城,今出在野,汝以铁骑宵济,为我取之,不得则勿反。’”
词语解释:匡济  拼音:kuāng jì
匡正救助。 汉 王充 《论衡·对作》:“圣人作经艺者(著)传记,匡济薄俗,驱民使之归实诚。”《三国志·魏志·贾诩传》:“乃更拜 詡 尚书,典选举,多所匡济。” 唐 罗隐 《淮南送卢端公归台》诗:“道从上国曾匡济,才向牢盆始重难。”《儒林外史》第十二回:“ 杨老头子 来讨帐,住在庙里,獃头獃脑,口里説甚么天文地理,经纶匡济的混话。” 郭沫若 《文艺论集·王阳明礼赞》:“他一生五十七年中,就我记忆所及的,似乎可以分为三个时期:第一期,浮夸时代……第三期,匡济时代(四十至五十七)。”
词语解释:同济  拼音:tóng jì
同舟渡水。 唐 苏鹗 《杜阳杂编》卷下:“﹝处士 元藏几 ﹞ 大业 元年,为过海使判官,遇风浪坏船,黑雾四合,同济者皆不救,而 藏几 独为破木所载,殆经半月,忽达於洲岛间。” 清 沉复 《浮生六记·坎坷记愁》:“二十日晓钟初动,即闻江口唤渡声。余惊起,呼 曹 同 济 。”
词语解释:河济  拼音:hé jì
亦作“ 河泲 ”。 黄河 与 济水 的并称。与 长江 、 淮河 合称四渎。《周礼·夏官·职方氏》:“ 河 东曰 兖州 ……其川 河 泲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夏桀 之居,左 河 济 ,右 泰 华 。” 王闿运 《珍珠泉铭》序:“昔在 周公 ,论列 河 泲 ,以成四瀆。”
词语解释:存济  拼音:cún jì
(1).救济;救助。《北史·房景远传》:“ 景远 字 叔遐 ,重然诺,好施与,频岁凶俭,分赡宗亲,又於通衢以饲饿者,存济甚众。” 元 无名氏 《刘弘嫁碑》第四折:“当日无倚之时,投奔於伯伯门下,蒙伯伯收留存济。”《明史·陈锐传》:“ 淮 扬 饥疫,煮糜施药,多所存济。” 清 吴伟业 《咏古》诗之六:“破家相存济,百口同安危。”
(2).过活;度日。《周书·宣帝纪》:“闰月乙亥,詔 山东 流民新復业者,及 突厥 侵掠家口破亡不能存济者,竝给復一年。” 宋 范仲淹 《奏乞免关中支移二税》:“数年以来,科率百端,民力大困,州县督责,不能存济。”《古今小说·吴保安弃家赎友》:“家中又无积蓄,捱到十年之外,衣单食缺,万难存济。”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牛成章》:“母不能贞,货产入囊,改醮而去,遗两孤,难以存济。”
(3).活路、生路。 元 无名氏 《杀狗劝夫》第二折:“徧长空六出花飞,不停间雪儿紧风儿急,这场冷,着我无存济。” 元 石德玉 《秋胡戏妻》第二折:“哎呀,这是明明的欺负俺高堂老母无存济。” 元 无名氏 《马陵道》第三折:“想当初在 云梦山 中把天书习,定道是取将相能容易,谁知有这日,生把俺七尺长躯打灭的无存济。”
(4).消受,安享。 元 无名氏 《隔江斗智》第二折:“这 荆州 我亲身我亲身可便到这里,你看那地方宽,民富实,端的是锦绣城池,无福的难存济。”
词语解释:固济  拼音:gù jì
粘结。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金石三·五色石脂》:“此物性粘,固济炉鼎甚良。”
词语解释:弘济  拼音:hóng jì
(1).广为救助。《书·顾命》:“今天降疾殆,弗兴弗悟,尔尚明时朕言,用敬保元子 釗 弘济于艰难。” 前蜀 杜光庭 《王宗寿常侍丈人山醮词》:“公私清泰,家眷安寧,即永荷众圣弘济之恩。”《文献通考·经籍一》:“本非有祖述 汤 武 ,弘济苍生之夙志。”
(2).宽宏,大度。 刘义庆 《世说新语·言语》“ 裴僕射 善谈明理,混混有雅致” 刘孝标 注引《冀州记》:“ 頠 弘济有清识。” 刘义庆 《世说新语·方正》“临刑东市,颜色不异” 刘孝标 注引《魏志》:“ 玄 ( 夏侯玄 )格量弘济,颜色不异,举止自若。”
词语解释:赈济  拼音:zhèn jì
以财物救济。《后汉书·质帝纪》:“方春戒节,賑济乏戹,掩骼埋胔之时。”《朱子语类》卷一○六:“若待他飢时理会,更有何策?东边遣使去賑济,西边遣使去賑济,只讨得逐州几箇紫綾册子来。” 徐特立 《抗日十大纲领》:“赈济灾荒,如果没有很好的救灾办法,一方面闹灾地方的人民活不下去,许许多多可以用来抗战的人力,被灾荒吞没了。”
词语解释:下济  拼音:xià jì
(1).利泽下施,长养万物。《易·谦》:“彖曰:谦亨。天道下济而光明,地道卑而上行。” 孔颖达 疏:“下济者谓降下济生万物也。”
(2).指君王施恩惠于臣下百姓。《文选·颜延之〈车驾幸京口侍游蒜山作〉》:“宣游弘下济,穷远凝圣情。” 吕向 注:“大为下济之道,以成圣人之情。” 唐 白居易 《策尾》:“幸遇陛下发旁求之詔,垂下济之恩。”
词语解释:事济  拼音:shì jì
(1).事业完成;事情办成功。 汉 贾谊 《新书·耳痹》:“事济功成, 范蠡 负室而归 五湖 。”《三国志·吴志·潘濬陆凯传赞》:“ 胤 ( 陆胤 )身絜事济,著称南土,可谓良牧矣。”《晋书·李流载记》:“若功成事济,约与君三年迭为主。”
(2).犹事情。 元 无名氏 《小孙屠》戏文第十四出:“你哥哥不听人説话,取了这个妇女,不知做了不良事济,你哥哥把它杀了。” 元 无名氏 《小孙屠》戏文第十五出:“作事济,不点实。如今怎生来救你?”
词语解释:津济  拼音:jīn jì
(1).渡口。 南朝 宋 颜延之 《北使洛》诗:“ 伊 穀 絶津济,臺馆无尺椽。”
(2).指航道。《百喻经·杀商主祀天喻》:“如彼商贾将入大海,杀其导者,迷失津济,终致困死。”
(3).渡河。《逸周书·大匡》:“於是告四方游旅,旁生忻通,津济道宿,所至如归。”《北史·韦孝宽传》:“然彼 五门 ,尤为险要, 陈 人若开塘放水,即津济路絶。”
(4).救助;接济。 南朝 梁简文帝 《大法颂》:“九有倾心,十方草靡,如凭津济,咸赖归依。”《元典章·户部五·家财》:“ 杨阿马 称乞将亡夫财产分付,情愿将一分军役,依例津济当军之人。”
词语解释:得济  拼音:dé jì
(1).得以保全。《后汉书·李燮传》:“先公正直,为 汉 忠臣,而遇朝廷倾乱, 梁冀 肆虐,今吾宗祀血食将絶。今弟幸而得济,岂非天邪!”
(2).获得救济。《宋史·外戚传中·向宗回》:“岁饥,发廪兴力役,饥者得济,而官舍帑廪一新。”
(3).指得到子女奉养。《儿女英雄传》第十九回:“从来父母生儿也要得济,生女也要得济。” 海默 《从城里来的姑娘》:“老太太对儿子不满的主要原因,是觉得生儿养女不能得济。”
(4).得以渡水。《南史·王懿传》:“﹝ 懿 ﹞食毕欲行,而暴雨莫知津径,有一白狼至前,仰天而号,号讫衔 仲德 衣,因度水, 仲德 随后得济。”
(5).有益;得利。《元典章·户部八·市舶》:“市舶司的勾当哏是国家大得济的勾当。”
(6).得以成功。 清 叶廷琯 《吹网录·〈文选〉注引〈墨子〉罂听之法》:“观此知《墨子·备穴篇》文,即后世防御地雷之法所自昉。 墨子 发其端, 马敦 数百年后用之已得济,亦见载籍之有益也。”
词语解释:无济  拼音:wú jì
(1).无所补益。 宋 王谠 《唐语林·识鉴》:“瀑布可以图画,而无济於人。”《老残游记》第五回:“我去是很可以去,只是与正事无济,反叫站笼里多添个屈死鬼。”参见“ 无济於事 ”。
(2).不可救治。《清史稿·允祄传》:“ 允祄 病篤,上諭曰:‘ 允祄 病无济,区区稚子,有何关係……宜割爱就道。’因启蹕。”
词语解释:无济于事  拼音:wú jì yú shì
见“ 无济於事 ”。
对事情没有帮助。《玉娇梨》第三回:“在学生固叨年兄之惠,只恐此行无济於事,反辱了 杨年兄 之荐。”《官场现形记》第五二回:“如今远水不救近火,就是我们再帮点忙,至多再凑了几百银子,也无济於事。”亦作“ 无济于事 ”。 梁斌 《红旗谱》二一:“她明白,就是哭瞎了眼睛,对于革命,对于 运涛 ,也无济于事。”
词语解释:自济  拼音:zì jì
(1).自渡。 南朝 宋 刘义庆 《幽明录》:“ 义熙 中, 江乘 聂湖 忽有一板,广数尺,长二丈餘,恒停在此川溪,采菱及捕鱼者,资以自济。”
(2).犹自给。《北史·常景传》:“卿清德自居,不事家业,虽俭约可尚,将何以自济也?” 宋 苏舜钦 《城南感怀呈永叔》诗:“我今饿伶俜,閔此復自思:自济既不暇,将復奈尔为!”
(3).自成其事;自可成功。 汉 陈琳 《檄吴将校部曲文》:“有斧无柯,何以自济。”《明史·杨涟传》:“第令宫中知廷臣在,事自济。”
词语解释:成济  拼音:chéng jì
(1).成就。《三国志·魏志·高贵乡公髦传》:“昔援立 东海王 子 髦 ,以为 明帝 嗣,见其好书疏文章,冀可成济,而情性暴戾,日月滋甚。”《世说新语·政事》“ 山公 举 康 子 绍 为秘书丞” 南朝 梁 刘孝标 注引《山公启事》:“詔选秘书丞, 涛 荐曰:‘ 绍 平简温敏,有文思,又晓音,当成济也,犹宜先作秘书郎。’”
(2).成全周济。《新编分门古今类事·杨震黄雀》:“其夜,有黄衣童子向 寳 再拜曰:‘我 西王母 使者,君仁爱拯救,实感成济。’”
词语解释:周济  拼音:zhōu jì
(1).弘济。《三国志·吴志·朱治传》“求往见 賁 ,为陈安危” 裴松之 注引 晋 虞溥 《江表传》:“ 讨虏 聪明神武,继承洪业,揽结英雄,周济世务。” 唐 吴筠 《览古》诗之一:“圣人重周济,明道欲救时。”
(2).接济,救助。《晋书·食货志》:“ 徐 扬 二州,土宜三麦,可督令熯地,投秋下种,至夏而熟,继新故之交,於以周济,所益甚大。” 宋 范仲淹 《奏致仕分司官乞与折支全俸状》:“致仕官并乞与折支全俸……庶能周济,以养衰残。”《红楼梦》第九二回:“有个 甄士隐 和他相好,时常周济他。” 朱德 《母亲的回忆》:“﹝母亲﹞虽然自己不富裕,还周济和照顾比自己更穷的亲戚。”
接济;救济。 元 柯丹丘 《荆钗记·投江》:“若还这般週济奴,犹如久旱逢甘雨。” 明 高明 《琵琶记·书馆悲逢》:“ 张太公 曾週济你么?” 明 邵璨 《香囊记·相会》:“若非是 周 家姥相週济,怎能够今日和谐凤侣。”
词语解释:接济  拼音:jiē jì
在物质上援助。 明 沉德符 《野获编·河漕·海运》:“诚以风柔之时,出并海之道,汛期不爽,占候不失,即千艘万櫓,保无他患,可以接济京储,羽翼漕河,省挽牵之力,免守帮之苦。”《红楼梦》第五七回:“ 寳釵 倒暗中每相体贴接济。” 杨沫 《青春之歌》第二部第二二章:“我伯父开钱庄,他很有钱,时常接济我们。”
词语解释:解济  拼音:jiě jì
解送接济。 清 汪琬 《请申严就近拨饷之制以无误军需事题本覆稿》:“ 黔省 需餉四十餘万两……是以将 江西省 银十三万两、 江南省 银十七万两解济。”
词语解释:宁济  拼音:níng jì
安定匡济。《后汉书·顺帝纪》:“朕奉承大业,未能寧济。”《晋书·乐志上》:“皇皇显祖,翼世佐时,寧济六合,受命应期。”《隋书·梁睿传》:“伏惟大丞相匡赞圣朝,寧济区宇,絶后光前,方垂万代,辟土服远,今正其时。”
词语解释:拯济  拼音:zhěng jì
救助;救济。《后汉书·律历志中》:“予末小子,託在於数终,曷以续兴,崇弘祖宗,拯济元元?” 唐 司空图 《泽州灵泉院记》:“弛心则若涸其中,用之则若涌於外,皆拯济之大权也。” 宋 苏轼 《再论积欠六事四事札子》:“臣知 杭州 日,预先奏乞下发运司,多糴米斛,以备来年拯济饥民。”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五》:“老母昔蒙拯济,今救君断骨之厄也。”
词语解释:明济  拼音:míng jì
聪明干练。 晋 夏侯湛 《东方朔画赞》序:“夫其明济开豁,包含弘大,陵轢卿相,謿哂豪桀,笼罩靡前,跆籍贵势,出不休显,贱不忧戚,戏万乘若寮友,视儔列如草芥。”《世说新语·赏誉》“推此与君,同济艰不者也” 刘孝标 注引 南朝 宋文帝 《文章志》:“ 刘恢 字 道生 , 沛国 人。识局明济,有文武才。”《北史·李奖传》:“ 奬 前后所歷,皆以明济著称。”
词语解释:调济  拼音:tiáo jì
(1).周济;救济。 清 薛福成 《用机器殖财养民说》:“是故守不用机器调济贫民之説者,皆饥寒斯民,困阨斯民者也。” 梁启超 《法理学大家孟德斯鸠之学说》:“ 孟氏 又论政府调济贫人之法,其语亦有独到者。”
(2).调节,使之适宜。 田汉 《洪水》第一场:“治 黄河 最根本的法子是上游大规模造林,让雨水得到调济,泥土不致大量流下来。”
词语解释:容济  拼音:róng jì
谓宽厚待人。《资治通鉴·魏文帝黄初五年》:“宜远模 仲尼 之汎爱,近则 郭泰 之容济,庶有益于大道也。” 胡三省 注:“ 郭泰 善人伦,而不为危言覈论。奬拔士人,成名者甚众,而不絶 左原 、 贾淑 之险恶,所谓容济也。”
词语解释:顺济  拼音:shùn jì
(1).顺利地渡过。 三国 蜀 诸葛亮 《黄陵庙记》:“神有功助 禹 开江,不事凿斧,顺济舟航,当庙食兹土。”
(2).顺利,通畅。《初刻拍案惊奇》卷十九:“贸易顺济,輜重充盈,如是几年,江湖上都晓得是 谢 家船,昭耀耳目。”
词语解释:代济  拼音:dài jì
谓世代相继。 唐 元稹 《赠裴行立左散骑常侍制》:“故朝散大夫、持节 桂州 刺史兼御史中丞 裴行立 ,积德之门,代济英哲。” 唐 元稹 《裴武授司农卿制》:“具官 裴武子 ,闻其先始以孝友,书其国籍;其后累有丞相,为 唐 名臣,贤彦因仍,代济不絶。”
词语解释:实济  拼音:shí jì
实际成效。 清 龙启瑞 《复唐子实书》:“凡事须求实济,此更不待言。” 清 端方 《考查政治调员差委折》:“是以风气虽开,而持论者或参成见;规模虽剏,而任事者絶少专门,仅袭皮毛,难言实济。”
词语解释:供济  拼音:gòng jì
供应接济。《三国志·吴志·华覈传》:“州县见米,当待有事,冗食之众,仰官供济。” 郭孝成 《河南革命惨史》:“如 陕西 民兵,由 潼关 抵 陕州 ,所经道路,民间欢迎供济,且在山上推挽巨石以助战。”
词语解释:升济  拼音:shēng jì
超度。《晋书·王坦之传》:“贫道已死,罪福皆不虚。惟当勤修道德,以升济神明耳。” 宋 周煇 《清波杂志》卷十:“岂二公自信平生践履,必可升济,初不假荐助冥福,抑矫世俗溺信浮屠氏之説歟?”
词语解释:分济  拼音:fēn jì
拿出财物救济他人。《北史·樊子鹄传》:“后出为 殷州 刺史。属岁旱俭, 子鵠 恐人流亡,乃勒有粟家分济贫者。” 唐 韩愈 《祭石君文》:“敢忘分济,念力未任。”
词语解释:干济  拼音:gàn jì
(1).犹言成就。《易·乾》“贞者,事之干也” 唐 孔颖达 疏:“言天能以中正之气成就万物,使物皆得干济。” 唐 崔致远 《徐莓充榷酒务须知》:“前件官发跡戎行,研心吏道,忠勤所至,干济可观。”
(2).谓办事干练而有成效。《梁书·刘坦传》:“为 南郡王 国常侍……迁南中郎録事参军,所居以干济称。” 唐 白居易 《与卢恒卿诏》:“以卿有忠劳之前効,干济之长才,常简朕心,宜授此职。” 金 王若虚 《答张仲杰书》:“若夫趋上而虐下,借众命以易一身,流血刻骨而求干济之誉,今之所谓能吏,古之所谓民贼也。”《儒林外史》第八回:“ 南昌 知府员缺,此乃沿 江 重地,须才能干济之员。” 清 姚莹 《再与方植之书》:“虽有善策,无干济之人,奈之何哉!”
词语解释:惠济  拼音:huì jì
谓施恩于人。 晋 陆机 《谢平原内史表》:“皇泽广被,惠济无远。”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摩揭陀国上》:“夫周给无私,诸佛至教;惠济有缘,先圣明训。”
词语解释:沾济  拼音:zhān jì
犹接济。 宋 吴处厚 《青箱杂记》卷一:“﹝公﹞家法尤严,凡子孙在京守官者,俸钱皆不得私用,与 饶阳 庄课併输宅库,月均给之,故孤遗房分皆获沾济。”
词语解释:戡济  拼音:kān jì
犹戡定。平定。 宋 曾巩 《韩琦制》:“及受末命,戡济艰难,以己徇时,坐定大议。”
词语解释:登济  拼音:dēng jì
登上,渡过。 晋 郭璞 《〈山海经〉序》:“ 穆王 驾八骏之乘,右服盗驪,左驂騄耳, 造父 为御, 犇戎 为右,万里长騖,以周歷四荒,名山大川,靡不登济。”
词语解释:平济  拼音:píng jì
犹治理。《晋书·孔严传》:“令婉然通顺,人无间言,然后乃可保大定功,平济天下也。”
词语解释:旋济  拼音:xuán jì
犹归止。《诗·鄘风·载驰》:“既不我嘉,不能旋济。” 毛 传:“济,止也。” 马瑞辰 通释:“《尔雅·释天》:‘济谓之霽。’是济本止雨之称,因通以济为止。”
词语解释:救济  拼音:jiù jì
用金钱或物资帮助生活困难的人。《三国志·吴志·吴主传》:“思平世难,救济黎庶,上答神祇,下慰民望。”《武王伐纣平话》卷中:“﹝ 汤王 ﹞言罢,遂开仓库救济贫民。” 老舍 《四世同堂》二:“因家道衰落而连这陋巷也住不下去的,他也无力去救济。”
词语解释:宏济  拼音:hóng jì
大力匡救。 清 王韬 《原才》:“凡有拔擢人才之责者,当随时随地以留心。有才堪大任者,有才可小受者,有才能胜艰鉅者,有才克远到而能宏济於艰难者,一一誌之而弗忘,悉收之於夹袋中,因才器使,各当其任。” 清 薛福成 《强邻环伺谨陈愚计疏》:“所谓才者何常?时方无事,则以黼黻隆平为贵;时方多事,则以宏济艰难为先。”
词语解释:取济  拼音:qǔ jì
谓取得资财或某种力量的帮助。《苏氏演义》卷上引 汉 东方朔 《神异经》:“若狼为巨兽或猎人逐之而逸,即狈坠於地,不能取济,遂为众工所获。” 唐 韩愈 《论变盐法事宜状》:“盐商利归於己,无物不取,或从赊贷升斗,约以时熟填还。用此取济,两得其便。” 章炳麟 《代议然否论》:“以草茅设学常少数,而资财又不足以取济。”
词语解释:获济  拼音:huò jì
(1).得到救助。《西京杂记》卷一:“ 宣帝 被收……﹝臂上﹞繫 身毒国 宝镜一枚,大如八銖钱。旧传此镜照见妖魅。得佩之者,为天神所福。故 宣帝 从危获济。” 晋 潘岳 《马汧督诔》:“皇帝咨故督守 关中侯 马敦 ,忠勇果毅,率厉有方,固守孤城,危逼获济,宠秩未加,不幸丧亡。”
(2).得以成功;能够济事。 晋 支遁 《与梅太尉论州符求沙门名籍书》:“伏愿明公扇 唐 风於上位,待白足於其下,使怀道获济,有志俱全,则身亡体尽,毕命此矣。” 唐 元稹 《莺莺传》:“ 红娘 復来,连曰:‘﹝ 崔氏 ﹞至矣!至矣!’ 张生 且喜且骇,必谓获济。” 明 敖英 《绿雪亭杂言》:“物之贱者,时乎获济,其为物也,弘矣!”
(3).得以安全航行或渡过(江河等)。 唐 刘禹锡 《因论·儆舟》:“ 刘子 浮於 汴 ,涉 淮 而东……兢兢然累辰,是用获济。” 唐 袁郊 《甘泽谣·韦驺》:“ 騶 亲弟 騋 舟行,溺於 洞庭湖 ……﹝ 騶 ﹞移舟湖神庙下,欲焚其庙,曰:‘千金贾胡,安稳获济,吾弟穷悴,乃罹此殃,焉用尔庙为?’”
词语解释:于济  拼音:yú jì
犹接济。於,助词。 元 无名氏 《杀狗劝夫》第二折:“一日十二个时辰常忍饥,哥哥行并不敢半句儿求於济。” 元 无名氏 《杀狗劝夫》:“你欺负呵则欺负咱,你於济呵则於济谁。”
词语解释:博济  拼音:bó jì
广泛救助。《三国志·魏志·高堂隆传》:“始自三皇,爰暨 唐 虞 ,咸以博济加於天下。” 清 吴敏树 《与杨性农书》:“若夫君子将用其所学,以博济一世之人,则必曰:请之而后告也,求之而后与也,道未有不出於是者矣。”
词语解释:至不济  拼音:zhì bù jì
表示从最低限度说。多指人的权势、能力。犹言最不行,最不中用。《儒林外史》第五回:“知县道:‘我至不济,到底是一县之主,他敢怎的我!’” 老舍 《龙须沟》第二幕:“哼,等拿到他跟那 冯狗子 ,我要去报报仇!能打就打,能骂就骂,至不济也要对准了他们的脸啐几口,呸!呸!呸!”
词语解释:自然经济  拼音:zì rán jīng jì
只是为了满足生产者本身或经济单位(如氏族、庄园)的需要而进行生产的经济,也就是自给自足的经济。 毛泽东 《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第一章第三节:“外国资本主义对于 中国 的社会经济起了很大的分解作用,一方面,破坏了 中国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基础,破坏了城市的手工业和农民的家庭手工业;又一方面,则促进了 中国 城乡商品经济的发展。”
词语解释:详济  拼音:xiáng jì
犹博大。《梁书·吕僧珍传》:“﹝ 吕僧珍 ﹞器思淹通,识宇详济,竭忠尽礼,知无不为。”
词语解释:诱济  拼音:yòu jì
引导济度。 南朝 梁 萧纶 《上武帝捨事道法启》:“是以万邦迴向,俱稟正识;幽显灵祗,皆蒙诱济。” 唐 冯神德 《上释在道前表》:“诱济源虽不同,从善终归一致。”
词语解释:锵锵济济  拼音:qiāng qiāng jì jì
庄敬貌;敬慎貌。 唐 元稹 《卢均等三人授通事舍人》:“鏘鏘济济,进退以时,名为侍臣,以赞导吾左右者,通事舍人之任也。”参见“ 济3济鏘鏘 ”。
词语解释:达济  拼音:dá jì
渡水到达彼岸。 唐 王度 《古镜记》:“ 勣 携镜上舟,照江中数步,明朗彻底;风云四歛,波涛遂息;须臾之间,达济天堑。”
词语解释:阐济  拼音:chǎn jì
谓为国创立并完成(治国大道)。《晋书·文帝纪》:“惟公严虔王度,阐济大猷,敦尚纯朴,省繇节用,务穡劝分,九野康乂。”
词语解释:赒济  拼音:zhōu jì
接济,救助。《新唐书·薛戎传》:“悉奉稟賙济内外亲,无疏远皆归之,既病,以所有分遗之曰:‘吾死矣,可持为归资!’众皆哭而去。”《水浒传》第十一回:“ 林冲 道:‘若得大官人如此賙济,教小人安身立命,只不知投何处去?’” 杨朔 《雪花飘飘》:“本来想多赒济点,偏赶上青黄不接,粮食也紧,就能拿出这点。”
词语解释:贞济  拼音:zhēn jì
谓有桢干之才,可以济成大事。 南朝 梁 沉约 《为齐帝封徐世檦诏》:“才畧贞济,志怀义烈。”《魏书·甄琛传》:“请取武官中八品将军以下干用贞济者,以本官俸恤,领里尉之任,各食其禄。”
词语解释:赡济  拼音:shàn jì
资助;救济。《新唐书·吕諲传》:“孤贫不自业,里人 程氏 财雄于乡,以女妻 諲 ,亦以 諲 才不久困,厚分貲赡济所欲,故称誉日广。”《宋史·文苑传一·宋白》:“ 白 善谈謔,不拘小节,赡济亲族,抚卹孤藐,世称其雍睦。”
词语解释:饔飧不济  拼音:yōng sūn bù jì
同“ 饔飧不继 ”。 《三侠五义》第十一回:“今既饔飧不济,我这里有白银十两,暂且拿去使用。”
词语解释:协济  拼音:xié jì
(1).同心协力,互相支持。 宋 邵伯温 《闻见前录》卷十三:“更相调护,协济於朝。” 宋 周密 《齐东野语·端平襄州本末》:“且诸将不能协济,反自相忌嫉。”
(2).友援;救济;接济。 明 徐渭 《贺兵侍江公擢户书启》:“转餉 关 中 ,伫待 萧何 之协济。”《续资治通鉴·元世祖至元二六年》:“协济户十八万,自入籍至今十三年,止输半赋。”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欧人之中国观》:“而各省亦以款项协济中央。”
(3).旧时地方政府按中央命令将所征税款协助其他地方政府的部分。 清 顾炎武 《郡县论七》:“若尽一县之入用之而犹不足,然后以他县之赋益之,名为协济。” 清 周素园 《贵州民党痛史·军政府财政纪要》:“ 贵州 夙号贫国,然协济实惠,亦祇承平时有之。”参见“ 协餉 ”、“ 协解 ”。
词语解释:营济  拼音:yíng jì
救济。 晋 郄超 《奉法要》:“宜及当年施恩行惠,赡之以财,救疾以药,终日欣欣,务存营济。”
词语解释:公私两济  拼音:gōng sī liǎng jì
谓公家与私人都有好处。《晋书·阮种传》:“詔曰……若人有所患苦者,有宜损益,使公私两济者,委曲陈之。”亦作“ 公私两利 ”。《文献通考·征榷四》:“惟有於耍闹坊场之地,听民醖造,纳税之后,从便酤卖,实为公私两利。”《新华月报》1951年第5期:“全国工商业者必须在公私两利政策之下,自觉地严格遵守各级人民政府的法令,爱护国家财产,消灭旧社会假公济私、损人利己的恶劣作风。”
词语解释:刚柔相济  拼音:gāng róu xiāng jì
刚强的和柔和的互相补充,使恰到好处。
词语解释:辅济  拼音:fǔ jì
辅佐匡济。《晋书·王浑传》:“至於 公旦 , 武王 之弟,左右王事,辅济大业,不使归藩。”
词语解释:跄跄济济  拼音:qiàng qiàng qí jì
形容步趋有节,多而整齐貌。《诗·大雅·公刘》:“蹌蹌济济,俾筵俾几。” 明 叶盛 《水东日记·大臣思宠之盛》:“是宜蹌蹌济济感恩图报之多其人,理固然耳。”亦作“ 蹌蹌躋躋 ”。《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九:“只见蹌蹌躋躋,一羣儒生,将着文卷,多来请教。”
词语解释:蚤济  拼音:zǎo jì
谓早有所成。蚤,通“ 早 ”。《史记·乐书》:“分夹而进,事蚤济也。” 裴駰 集解引 王肃 曰:“分部而并进者,欲事早成。”
词语解释:医济  拼音:yī jì
医治。 元 刘唐卿 《降桑椹》第二折:“列香案虔诚拜,设奠祀专意祷,但能彀那树上发柔条,结几箇桑椹子,摘将来医济的好。”
词语解释:养济  拼音:yǎng jì
供养周济。《三国志·吴志·骆统传》“父 俊 ” 裴松之 注引 三国 吴 谢承 《后汉书》:“养济百姓,灾害不生,岁获丰稔。” 元 无名氏 《刘弘嫁碑》第四折:“想当日他子母孤寒,蒙恩人收留养济。”《红楼梦》第八五回:“你们找着那家子,许他发送银子,再给他些养济银子。”
词语解释:勤济  拼音:qín jì
谓工作勤奋而卓有成效。 唐 司空图 《太原王公同州修堰记》:“出次近坰,备得其事,因著于篇,以彰勤济之志云。”《新唐书·韦伦传》:“ 伦 以荫调 蓝田 尉,干力勤济。”
词语解释:俵济  拼音:biào jì
谓散发财物接济众人。《水浒传》第六七回:“又开仓廒,将粮米俵济满城百姓了,餘者亦装载上车,将回 梁山泊 食用。”
共152,分2页显示   1  2 下一页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