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字词组
词语解释:济济 拼音:jì jì
(1).众多貌。《诗·大雅·旱麓》:“瞻彼 旱 麓,榛楛济济。” 毛 传:“济济,众多也。” 唐 卢纶 《元日早朝呈故省诸公》诗:“济济延多士,躚躚舞百蛮。” 郑观应 《盛世危言·西学》:“数年之后有不人才济济者,吾不信也。” 李劼人 《大波》第三部第九章:“偌大的广场,已是人众济济。”
(2).整齐美好貌。《诗·齐风·载驱》:“四驪济济,垂轡濔濔。”《隋书·音乐志中》:“昭昭车服,济济衣簪。” 元 戴善夫 《风光好》第二折:“空那般衣冠济济,状貌堂堂,却为甚偏嫌俺妓女,怕见婆娘?”
庄敬貌。济,通“ 齐 ”。《诗·大雅·公刘》:“蹌蹌济济,俾筵俾几。” 郑玄 笺:“济济,士大夫之威仪也。”《管子·形势解》:“济济者,诚庄事断也。”《汉书·刘向传》:“臣闻 舜 命九官,济济相让,和之至也。”《隋书·音乐志上》:“其容穆穆,其仪济济。” 宋 司马光 《乞罢详定押班札子》:“朝廷不闻肃雍济济之风,数有变色分争之丑,臣窃为陛下惜之。” 孙中山 《香港兴中会章程》:“堂堂 华国 ,不齿於列邦;济济衣冠,被轻於异族,有志之士,能不痛心!”词语解释:济时 拼音:jì shí
犹济世,救时。《国语·周语中》:“宽,所以保本也;肃,所以济时也。”《旧唐书·隐逸传序》:“退无肥遁之贞,进乏济时之具。” 明 高明 《琵琶记·高堂称寿》:“经世手,济时英, 玉堂 金马 岂难登。” 周咏 《感怀》诗之三:“举目 新亭 挥掬泪,刦餘谁是济时才?”词语解释:济川 拼音:jì chuān
犹渡河。语出《书·说命上》:“爰立作相,王置诸其左右。命之曰:‘朝夕纳诲,以辅台德。若金,用汝作礪;若济巨川,用汝作舟楫。’”后多以“济川”比喻辅佐帝王。 唐 独孤及 《庚子岁避地至玉山酬韩司马所赠》诗:“已无济川分,甘作乘桴人。” 明 张居正 《再谢御书疏》:“期少效济川调鼎之用,庶以答天高地厚之恩。” 清 顾炎武 《赠黄职方师正》诗:“ 黄君 济川才,大器晚成就。”词语解释:济世 拼音:jì shì
救世;济助世人。《庄子·庚桑楚》:“简髮而櫛,数米而炊,窃窃乎又何足以济世哉?” 成玄英 疏:“此盖小道,何足救世。”《后汉书·卢植传》:“性刚毅有大节,常怀济世志。” 唐 温大雅 《大唐创业起居注·起义旗至发引凡四十八日》:“帝素怀济世之略,有经纶天下之心。” 宋 陆游 《梦回》诗:“老抱忧时志,狂非济世材。” 欧阳山 《三家巷》一:“他的儿子 杨志朴 已经继承他的衣钵,行医济世,而且人缘不错,名望一天天往上长。”词语解释:济物 拼音:jì wù
犹济人。 三国 魏 嵇康 《与山巨源绝交书》:“ 子文 无欲卿相而三登令尹,是乃君子思济物之意也。” 晋 葛洪 《抱朴子·崇教》:“今圣明在上,稽古济物,坚隄防以杜决溢,明褒贬以彰劝沮。” 前蜀 杜光庭 《温江县招贤观众斋词》:“歷代化人,随机济物,大惟邦国,普及幽明,俱赖神功,咸承景貺。” 清 姚鼐 《湖上作》诗之一:“岂忘济物情,审见人与己。”词语解释:济人 拼音:jì rén
救助别人。 唐 裴铏 《传奇·韦自东》:“某一生济人之急,何为不可?” 明 吴承恩 《寿童孟湖八十序》:“医,仁术也,翁起僕振危,济人之棘者几千百矣。” 清 昭槤 《啸亭杂录·韩旭亭》:“先生深自改易,立功过格以自警,凡利众济人事,皆勉力为之。”词语解释:济胜 拼音:jì shèng
(1).犹取胜。 唐 司空图 《题〈柳柳州集〉后》:“亦犹力巨而鬭者,所持之器各异,而皆能济胜,以为勍敌也。”
(2).攀登胜境。 清 赵翼 《偕孙渊如汪春田两观察游牛首山》诗:“衰老自怜难济胜,层椒临眺亦忘还。” 清 王韬 《登杜拉山》诗:“济胜惭无腰脚健,探幽陡觉心胸开。”参见“ 济胜具 ”。
词语解释:济胜具 拼音:jì shèng jù
指能攀越胜境、登山临水的好身体。语出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栖逸》:“ 许掾 好游山水,而体便登陟,时人云, 许 非徒有胜情,实有济胜之具。” 清 俞樾 《春在堂随笔》卷五:“ 钓臺 、 西臺 ,两峰并峙,高出层霄,余无济胜具,不克登其巔。”亦作“ 济胜资 ”。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玉壶遐览〉引》:“余鄙且怠,未必夙规於大道,益之病靡济胜资,朝夕一壶如守五石瓠,其於六合之外,犹之坐井而闚。”词语解释:济水
渡水词语解释:济美 拼音:jì měi
谓在以前的基础上使美好的东西发扬光大。语出《左传·文公十八年》:“世济其美,不陨其名。” 杜预 注:“济,成也。” 孔颖达 疏:“世济其美,后世承前世之美。” 唐 司空图 《故盐州防御使王纵追述碑》:“代为著姓,人不乏贤,或济美于参墟,或炳灵於 沂水 。” 宋 范仲淹 《南京府学生朱从道名述》:“繄尔门之济美歟,抑我公之善教歟?” 清 沉初 《西清笔记·纪文献》:“太傅在京,仍日入直,少司寇 东麓 前辈随以入,尚不须扶持。少司寇诗律工整,实为济美。”词语解释:济贫 拼音:jì pín
救助穷人。 唐 皮日休 《金钱花》诗:“阴阳为炭地为炉,铸出金钱不用模。莫向人间逞颜色,不知还解济贫无?”《三国演义》第十一回:“ 竺 因此广捨家财,济贫拔苦。”词语解释:济民 拼音:jì mín
语出《书·武成》:“惟尔有神,尚克相予以济兆民,无作神羞。” 毛 传:“神庶几助我渡民危害,无为神羞辱。”后因以“济民”谓救助百姓。 晋 葛洪 《抱朴子·备阙》:“责其体而论细礼,则匠世济民之勋不著矣。” 元 许衡 《训子》诗:“身居畎亩思致君,身在朝廷思济民。”词语解释:济事 拼音:jì shì
犹成事。后常与“不”连用,表示否定。《左传·庄公十四年》:“ 庄公 之子犹有八人,若皆以官爵行赂,劝贰而可以济事,君其若之何!”《宋书·庾悦传》:“夫设官分职,军国殊用,牧民以息务为大,武略以济事为先。”《三国演义》第七十回:“ 飞 见不济事,把军退二十里,却和 魏延 引数十骑,自来两边哨探小路。” 叶圣陶 《倪焕之》十九:“单看见一个学校,一批学生,不济事,还得睁着眼看社会大众。”词语解释:济代 拼音:jì dài
犹济世。 唐 王昌龄 《岳阳别李十七越宾》诗:“平明孤帆心,岁晚济代策。”词语解释:济师 拼音:jì shī
(1).增援军队。《左传·桓公十一年》:“盍请济师於王?”《新唐书·李愬传》:“居半岁,知士可用,乃请济师;詔益 河中 鄜坊 二千骑。” 清 俞正燮 《癸巳类稿·缅甸东北两路地形考》:“ 曩占 既怨 永昌 ,又恨 缅 ,欲 缅 得罪天朝,遣使乞济师。”
(2).军队渡水。 汉 潘勗 《册魏公九锡文》:“济师洪 河 ,拓定四州, 袁谭 高干 ,咸梟其首。” 晋 郭璞 《江赋》:“想 周穆 之济师,驱八骏於黿鼉。”词语解释:济胜具 拼音:jì shèng jù
指能攀越胜境、登山临水的好身体。语出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栖逸》:“ 许掾 好游山水,而体便登陟,时人云, 许 非徒有胜情,实有济胜之具。” 清 俞樾 《春在堂随笔》卷五:“ 钓臺 、 西臺 ,两峰并峙,高出层霄,余无济胜具,不克登其巔。”亦作“ 济胜资 ”。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玉壶遐览〉引》:“余鄙且怠,未必夙规於大道,益之病靡济胜资,朝夕一壶如守五石瓠,其於六合之外,犹之坐井而闚。”词语解释:济用 拼音:jì yòng
谓有助于运用或使用。《后汉书·刘玄传》:“陛下定业,虽因 下江 、 平林 之埶,斯盖临时济用,不可施之既安。” 晋 葛洪 《抱朴子·行品》:“创机巧以济用,总音数而并精者,蓺人也。” 宋 曾巩 《议边防给赐士卒只支头子》:“在公可省輦运,在私可无负致营护之劳,而士卒之家,又速得钱物济用。”词语解释:济众 拼音:jì zhòng
救助众人。《论语·雍也》:“如有博施於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红楼梦》第七七回:“这东西虽然值钱,总不过是药,原该济众散人才是。” 康有为 《大同书》甲部第十二章:“智以开物成务、利用、前民;仁以博施、济众、爱人、利物,自智仁以外无以为荣。”词语解释:济涉 拼音:jì shè
渡过水面。《后汉书·张禹传》:“当过 江 行部,中土人皆以 江 有 子胥 之神,难於济涉。”词语解释:济功 拼音:jì gōng
成就功业。《晏子春秋·问下二》:“ 管仲 ,君之贼者也,知其能足以安国济功,故迎之于 鲁 郊,自御,礼之於庙。”《后汉书·党锢传序》:“叔末浇讹,王道陵缺,而犹假仁以效己,凭义以济功。”《三国志·魏志·文帝纪》“大饗六军及 譙 父老于邑东” 裴松之 注引 晋 王沉 《魏书》:“且 武王 载主而 牧野 不陈, 晋襄 墨縗而三帅为俘,应务济功,服其焉害。”词语解释:济渡 拼音:jì dù
(1).渡过水面。《诗·邶风·匏有苦叶》“招招舟子,人涉卬否” 毛 传:“舟子、舟人,主济渡者。”《旧五代史·唐书·庄宗纪七》:“ 洛水 泛涨,坏 天津桥 ,以舟济渡,日有覆溺者。”《明史·朱纨传》:“假济渡为名,造双桅大船,运载违禁物,将吏不敢詰也。”
(2).引申为救助、拯救。 汉 王符 《潜夫论·务本》:“今多务交游以结党助,偷世窃名,以取济渡。” 晋 袁宏 《后汉纪·质帝纪》:“宰相当济渡万民於难,不可长念乐身务游戏而已。”
(3).佛教谓救度众生脱离苦海。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摩揭陀国下》:“我遗法中诸修行者,若苾芻、苾芻尼、鄔波索迦、鄔波斯迦,皆先济渡,令离流转。” 宋 无名氏 《异闻总录》卷一:“一日,有髽角道人,身长九尺,抚 郭 背曰:‘千万人观此鬼傀儡。’ 郭 悟,挽之僻处,拜求济渡。”词语解释:济险 拼音:jì xiǎn
(1).犹言攀越险阻。 唐 裴铏 《传奇·韦自东》:“遂仗剑从道士而去。济险躡峻,当 太白 之高峰,将半,有一石洞,可百餘步,即道士烧丹之室。”
(2).犹救险,救危。《“五四”爱国运动资料·陈光远请力争青岛电》:“诸公老成谋国,必有嘉猷至计,济险扶危,引领下风,佇领明教。”词语解释:济度 拼音:jì dù
(1).度,通“ 渡 ”。渡河到彼岸。引申谓帮助解除困厄。 汉 王符 《潜夫论·交际》:“或受人恩德,先以济度,不能拔举,则因毁之,为生瑕衅。”《汉书·翟方进传》:“熙!我念孺子,若涉渊水,予惟往求朕所济度。” 颜师古 注:“言我当求所以济度之,故奔走尽力,不惮勤劳。”《后汉书·皇后纪上·和熹邓皇后》:“上欲不欺天愧先帝,下不违人负宿心,诚在济度百姓,以安 刘 氏。”
(2).度,通“ 渡 ”。谓救济众生,超度苦海。《法华经·方便品》:“终不以小乘济度众生。”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归心》:“一人修道,济度几许苍生?免脱几身罪累?幸熟思之!”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婆罗痆斯国》:“广为众生三会説法,其济度者,皆我遗法植福众生也。” 清 张元赓 《张氏卮言·八卦田》:“我与子有缘,子生前曾为道士,奉我香火甚虔,今当济度。”词语解释:济急 拼音:jì jí
在急难时解决别人需要,或帮人解决困难词语解释:济活 拼音:jì huó
救活。《东观汉记·赵熹传》:“ 建武 二十六年,上延集内戚,宴会诸夫人,各前言为 赵熹 所济活,上甚嘉之。”《南史·鲁悉达传》:“时兵荒,都下及 上川 饿死者十八九,有得存者,皆携老幼以归焉, 悉达 所济活者甚众。” 唐 司空图 《丁巳重阳》诗:“乱来已失耕桑计,病后休论济活心。”词语解释:济颠 拼音:jì diān
(1).登峰造极。 唐 戴叔伦 《寄禅师寺华上人次韵》之三:“德士名难避,风流学济颠。礼罗加璧至,荐鶚与云连。”
(2). 宋 释 道济 的绰号。即 济公和尚 。 天台 人,俗姓 李 ,剃度于 杭州 灵隐寺 。为便度世,佯狂云游,故人称 济颠 。关于他的传说很多。 清 郭小亭 著有小说《评演济公传》。词语解释:济俗 拼音:jì sú
救治世弊。 晋 葛洪 《抱朴子·地真》:“以聪明大智任经世济俗之器而修此事,乃可必得耳。” 晋 葛洪 《抱朴子·嘉遁》:“进有攸往之利,退无濡尾之累,明哲以保身,宣化以济俗。” 汤用彤 《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第二分第十三章:“説体则虚无之旨可涉入 老 庄 ,説明则儒在济俗,佛在治心,二者亦同归而殊途。”词语解释:济难 拼音:jì nàn
解救危难。《后汉书·左雄传》:“ 大汉 受命,虽未復古,然克慎庶官,蠲苛救敝,悦以济难,抚而循之。” 三国 魏 曹植 《求自试表》:“固夫忧国忘家,捐躯济难,忠臣之志也。” 北魏 崔鸿 《十六国春秋·前燕·慕容隽》:“此马见异先朝,孤尝仗之济难,今不欲出者,盖先君之旨也。”词语解释:济恶 拼音:jì è
谓相助作恶。 唐 元稹 《蛒蜂》诗之一:“可怜相济恶,勿谓祸无餘。” 宋 张载 《西铭》:“济恶者不才,其践形惟肖者也。”《古今小说·沉小霞相会出师表》:“他父子济恶,招权纳贿,卖官鬻爵。”词语解释:济理 拼音:jì lǐ
犹济治。协助治理。 唐 陆贽 《姜公辅左庶子制》:“此朕三事大夫,济理图全之意也。”《资治通鉴·唐玄宗开元十三年》:“仙者凭虚之论,朕所不取;贤者济理之具,朕今与卿曹合宴,宜更名曰‘集贤殿’。”词语解释:济私 拼音:jì sī
语出《宋书·南郡王义宣传》:“籍 西楚 强力,图济其私。”后以“济私”谓使自己得益。 鲁迅 《花边文学·偶感》:“每一新制度,新学术,新名词,传入 中国 ,便如落在黑色染缸,立刻乌黑一团,化为济私助焰之具,科学,亦不过其一而已。” 鲁迅 《集外集拾遗补编·新的世故》:“我乃党同而伐异,‘济私’而不‘假公’。”词语解释:济繁 拼音:jì fán
谓将纷乱的事务处理妥贴。《新唐书·王珪传》:“济繁治剧,众务必举,臣不如 胄 。”词语解释:济育 拼音:jì yù
救济抚育。《三国志·魏志·夏侯玄传》:“古之建官,所以济育羣生,统理民物也,故为之君长以司牧之。” 晋 潘尼 《火赋》:“济育羣生,则天地之惠也。”《晋书·元帝纪》:“朕以寡德,纂承洪绪,上不能调和阴阳,下不能济育羣生,灾异屡兴,咎徵仍见。”词语解释:济公 拼音:jì gōng
(1).成就公义。《太平御览》卷四二二引 汉 刘向 《说苑》:“大者妾夫兄之子,小者妾之子。夫兄子者,公义也;妾之子者,私义也,寧济公而废私邪。”
(2).即 济颠 。 丰子恺 《庐山面目》:“因此后来我们谈起他的时候就称他为‘ 济公活佛 ’。”参见“ 济颠 ”。
词语解释:济颠 拼音:jì diān
(1).登峰造极。 唐 戴叔伦 《寄禅师寺华上人次韵》之三:“德士名难避,风流学济颠。礼罗加璧至,荐鶚与云连。”
(2). 宋 释 道济 的绰号。即 济公和尚 。 天台 人,俗姓 李 ,剃度于 杭州 灵隐寺 。为便度世,佯狂云游,故人称 济颠 。关于他的传说很多。 清 郭小亭 著有小说《评演济公传》。词语解释:济勋 拼音:jì xūn
成就功业。 晋 孙盛 《魏氏春秋》:“三代之世,任德济勋,如彼之难; 秦 项 之际,任力成功,如此之易。”词语解释:济国 拼音:jì guó
利国。谓对国家作出有益的贡献。 三国 魏 曹植 《求自试表》:“退念古之受爵禄者,有异於此,皆以功勤济国,辅主惠民。”《宋书·沉攸之传》:“卿忘 廉 、 藺 、 寇 、 贾 之事邪?吾本以济国治家,岂计彼此之升降。”词语解释:济危 拼音:jì wēi
解救危难。《后汉书·荀彧传》:“尚书令 荀彧 深建宜住之便,远恢进讨之略,起发臣心,革易愚虑,坚营固守,徼其军实,遂摧扑大寇,济危以安。”《新唐书·刘幽求锺绍京等传赞》:“ 幽求 之谋, 绍京 之果, 日用 之智, 琚 之辩,皆足济危紓难,方多故时,必资以成功者也。”词语解释:济成 拼音:jì chéng
相助促成。《后汉书·卢植传》:“及车骑将军 皇甫嵩 讨平 黄巾 ,盛称 植 行师方略, 嵩 皆资用规谋,济成其功。”词语解释:济农 拼音:jì nóng
汉语“亲王”的蒙古语译音。也写作吉囊、吉能。意为“副王”或“副汗”。 明 代 蒙古 贵族首领称号之一。一般由汗王的兄弟或儿子充任。 明 宣德 八年(公元1433年) 脱脱不花 被立为 岱总汗 后,以其弟 阿噶巴尔济 为济农辅政。至 清 代,凡任 伊克昭盟 盟长者均有此称,其它 蒙古 各部贵族则不再使用这一称号。《清会典事例·理藩院·封爵》:“ 天聪 七年,长子 巴达礼 授济农袭 图什业图汗 。”词语解释:济脱 拼音:jì tuō
救助、济度而使摆脱。 汉 焦赣 《易林·蹇之师》:“褰衣涉 河 ,水深渍罢,赖幸舟子,济脱无他。”《太平广记》卷二九五引 南朝 宋 刘义庆 《幽明录·宫亭庙》:“我罪深,能见济脱不?”词语解释:济胜之具 拼音:jì shèng zhī jù
即济胜具。《南史·刘歊传》:“性重兴乐,尤爱山水,登危履嶮,必尽幽遐,人莫能及,皆叹其有济胜之具。”《儒林外史》第三十回:“小弟无济胜之具,就登山临水,也是勉强。”参见“ 济胜具 ”。
词语解释:济胜具 拼音:jì shèng jù
指能攀越胜境、登山临水的好身体。语出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栖逸》:“ 许掾 好游山水,而体便登陟,时人云, 许 非徒有胜情,实有济胜之具。” 清 俞樾 《春在堂随笔》卷五:“ 钓臺 、 西臺 ,两峰并峙,高出层霄,余无济胜具,不克登其巔。”亦作“ 济胜资 ”。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玉壶遐览〉引》:“余鄙且怠,未必夙规於大道,益之病靡济胜资,朝夕一壶如守五石瓠,其於六合之外,犹之坐井而闚。”词语解释:济身 拼音:jì shēn
谓使有益于自己。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谐隐》:“大者兴治济身,其次弼违晓惑。”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杂艺》:“弧矢之利,以威天下,先王所以观德择贤,亦济身之急务也。”词语解释:济贫院 拼音:jì pín yuàn
旧时收容救济穷人的慈善机构。 曹禺 《日出》第二幕:“你看他办学校,开工厂,办济贫院,这还不是好人做的事!”词语解释:济胜资 拼音:jì shèng zī
见“ 济胜具 ”。
词语解释:济胜具 拼音:jì shèng jù
指能攀越胜境、登山临水的好身体。语出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栖逸》:“ 许掾 好游山水,而体便登陟,时人云, 许 非徒有胜情,实有济胜之具。” 清 俞樾 《春在堂随笔》卷五:“ 钓臺 、 西臺 ,两峰并峙,高出层霄,余无济胜具,不克登其巔。”亦作“ 济胜资 ”。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玉壶遐览〉引》:“余鄙且怠,未必夙规於大道,益之病靡济胜资,朝夕一壶如守五石瓠,其於六合之外,犹之坐井而闚。”词语解释:济馋都护 拼音:jì chán dū hù
对可以解馋的美食的谑称。 清 王韬 《瓮牖馀谈·禁食蛙》:“食蛙令子多病。 粤 居灾方,要宜少食,况煮者多以煎煠,加入辛辣,如抱薪救火,安能求益?讲养生者勿视作济馋都护也。”词语解释:济运 拼音:jì yùn
渡水运输。 清 昭槤 《啸亭杂录·朱清张瑄》:“ 朱清 、 张瑄 以隶卒之贱,受 世祖 知遇,以海艘济运,及夫末际,岁运至四百万之多。”词语解释:济赖 拼音:jì lài
谓帮助使得益。《三国志·吴志·步骘传》:“ 騭 前后荐达屈滞,解救患难,书数十上, 权 虽不能悉纳,然时采其言,多蒙济赖。”词语解释:济良所 拼音:jì liáng suǒ
旧时的一种慈善机构,收容救济被拐骗、受虐待而无处可以投奔依靠的妇女。 李大钊 《北京市民应该要求的新生活》:“扩充济良所,有愿入所的娼妓,不问他受虐待与否,一概收容。” 许地山 《狐仙》:“我此后还要劝人,若曾失恋还想娶妻的都要到济良所挑去。” 欧阳山 《苦斗》四一:“大表姐整天也和一班男女教友厮混,不是聚会,就是听讲,再就是跑跑孤儿院、济良所、盲哑学校、慈善医院之类的地方。”词语解释:济赈 拼音:jì zhèn
赈济,以财物救济灾民。 清 薛福成 《赠太常寺卿丁公墓表》:“会 直隶 、 山西 、 河南 大旱,公广劝商民,分财济賑,嘘枯濯痍,邻疆蒙泽。”词语解释:济然 拼音:jì rán
整齐美好貌。 明 冯梦龙 《智囊补·察智·总辖察盗》:“一客衣服济然,若巨商者,行过就饮。”词语解释:济窍飘风 拼音:jì qiào piāo fēng
语出《庄子·齐物论》:“飘风则大和,厉风济则众窍为虚。”谓大风止则所有的窍孔都空寂无声。后比喻毫无影响与作用的事物。 严复 《救亡决论》:“此奚翅当士子出身之日,先教以赫赫王言,实等诸济窍飘风,不关人事,又何怪他日者,身为官吏,刑在前而不慄,议在后而不惊。”词语解释:济济师师 拼音:jì jì shī shī
盛貌。 唐 陆贽 《论裴延龄奸蠹书》:“内选则股肱耳目,外选则垣翰藩维,济济师师,咸钦至化,庶相感率,驯致大和。”词语解释:济济哄哄 拼音:jì jì hǒng hǒng
人多拥挤而嘈杂貌。《西游记》第九三回:“十字街头,那些客商人等,济济哄哄,都来奔抢绣球。”词语解释:济济促促 拼音:jì jì cù cù
犹言济济漆漆。济,通“ 齐 ”。 元 张元祖 《言行龟鉴》卷四:“方饗则敬,已祭必哀,济济促促,如祖考之临也。”词语解释:济洞 拼音:jì dòng
佛教禅宗临济宗和曹洞宗的并称。泛指禅宗。 清 黄宗羲 《宪副郑平子先生七十寿序》:“余见今之亡国大夫,大略三等:或齷齪治生,或丐贷诸侯,或法乳济洞,要皆胸中扰扰,不胜富贵利达之想。”词语解释:济施 拼音:jì shī
救济施舍。 太平天囯 洪仁玕 《资政新篇》:“兴鰥寡孤独院,准仁人济施,生则教以诗书各法,死则怜而葬之。”词语解释:济救 拼音:jì jiù
援救,救助。《魏书·高允传》:“吾在中书时,有阴德,济救民命。若阳报不差,吾寿应享百年矣!” 明 王延相 《雅述》上篇:“宰辅须要识道晓事,烛治乱安危之机,具斡旋通变之才者,方有济救匡益之功。”词语解释:济拯 拼音:jì zhěng
救济。《宋书·孝武帝纪》:“可出仓米付 建康 、 秣陵 二县,随宜赡恤。若济拯不时,以至捐弃者,严加纠劾。”词语解释:济治 拼音:jì zhì
辅助治理。 三国 魏 阮籍 《与晋文王荐卢播书》:“盖闻兴化济治,在于得人。”《艺文类聚》卷五四引 三国 魏 曹羲 《肉刑论》:“夫言肉刑之济治者, 荀卿 所唱, 班固 所述。”词语解释:济济跄跄 拼音:jì qí qiàng qiàng
庄敬貌;敬慎貌。《诗·小雅·楚茨》:“济济蹌蹌,絜尔牛羊。” 毛 传:“济济蹌蹌,言有容也。” 郑玄 笺:“言威仪敬慎也。” 元 王实甫 《丽春堂》第四折:“我这里凝眸望,元来是文官武职,一剗地济济蹌蹌。”《痛史》第一回:“但是庭燎光中,御炉香里,百官济济蹌蹌,好像是 汉 官威仪。” 鲁迅 《而已集·谈所谓“大内档案”》:“不到两星期,各部都派来了,从两个至四个,其中很多的是新从外洋回来的留学生,还穿着崭新的洋服。于是济济跄跄,又在灰土和废纸之间钻来钻去。”词语解释:济济荡荡 拼音:jì jì dàng dàng
盛大貌。《水浒传》第三十回:“又走不数里多路,只见前面来到一处济济荡荡鱼浦,四面都是野港阔河。”词语解释:济济锵锵 拼音:jì qí qiāng qiāng
济济跄跄。 汉 刘向 《说苑·建本》:“有昭辟雍,有贤泮宫,田里周行,济济鏘鏘而相从。”《平山冷燕》第一回:“一日,天子驾临早朝,文武百官济济鏘鏘,尽来朝贺,真个金闕晓鐘,玉阶仙仗,十分隆盛。”词语解释:济濡 拼音:jì rú
沾湿,使透湿。《左传·哀公三年》:“夏五月辛卯,司鐸火……校人乘马,巾车脂辖,百官官备,府库慎守,官人肃给。济濡帷幕,鬱攸从之。” 杜预 注:“鬱攸,火气也。濡物於水,出用为济。” 杨伯峻 注引 章炳麟 《左传读》二:“济亦濡也。”词语解释:济济翼翼 拼音:jì jì yì yì
盛貌。 王闿运 《与曾侍郎言兵事书》:“搢绅之士,济济翼翼,各威其乡,陵富挟贵。”词语解释:济济然 拼音:jì jì rán
众多貌。 汉 桓宽 《盐铁论·救匮》:“ 高皇帝 之时, 萧 曹 为公, 滕 灌 之属为卿,济济然斯则贤矣。” 清 钱谦益 《母徐氏仍前封》:“凡今公卿大夫,至於元士,济济然抱忠履信立吾朝,皆圣善之教,燕翼之方所致也。”词语解释:济济斌斌 拼音:jì jì bīn bīn
盛多貌。 清 徐岳 《天婚记》:“今之济济斌斌於仕途者,皆初之所出也。” 梁启超 《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第三章第四节:“或阐原理,或述作用,或主农穡,或贵懋迁,或倡自由政策,或言干涉主义,济济彬彬,各明一义。”词语解释:济人利物 拼音:jì rén lì wù
谓救助别人,对世事有益。 宋 朱熹 《记外大父祝公遗事》:“岁大疫,亲旧有尽室病卧者,公每清旦輙携粥药造之,遍饮食之而后返,日以为常,其他济人利物之事不胜记,虽倾资竭力无吝色。”《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八:“吾意欲往 震旦 地方打一转轮迴,游戏他七八十年,做些济人利物的事,然后回来,復居于此。” 清 薛福成 《出使四国日记·光绪十六年十二月十日》:“至其所奉 耶穌 之教,亦颇能以畏天克己,济人利物为心,不甚背乎圣人之道。”词语解释:济世爱民 拼音:jì shì ài mín
匡济艰危世道,恤爱苦难民众词语解释:济世之才 拼音:jì shì zhī cái
有匡救世人的才能词语解释:济世救人 拼音:jì shì jiù rén
匡济时世于危亡,解救人民于水火词语解释:济乏 拼音:jì fá
救助穷人。《晋书·何攀传》:“ 攀 虽居显职,家甚贫素,无妾媵伎乐,惟以周穷济乏为事。”词语解释:济侈 拼音:jì chǐ
犹增侈,更为穷奢极侈。 清 韩泰华 《无事为福斋随笔》卷上:“ 厉王 济侈於 广陵 ,不亡何待!”词语解释:济克 拼音:jì kè
成功。《晋书·郗超传》:“若此计不从,使当顿兵 河 济 ,控引粮运,令资储充备,足及来夏,虽如赊迟,终亦济克。”词语解释:济增 拼音:jì zēng
成功地增长。例如:台湾与美国的双边贸易额由1970年的九亿多美元济增为将近一百六十亿美元。词语解释:济如 拼音:jì rú
美盛貌。 明 宋濂 《戴亭张氏谱图记》:“当科目之兴也,以五见其拣试者,各有其人,冠衣济如,剑佩鏘如。”词语解释:济惠 拼音:jì huì
援助施舍;施惠。 元 马致远 《荐福碑》第一折:“你肯謁託一两个朋友呵,必有济惠,得些盘费,进取功名,可不好那。” 元 无名氏 《合同文字》第一折:“谢员外廝济惠,谢员外肯见怜。” 明 陈子龙 《拟上遣御史赈恤关中饥民诏》:“祖宗二百餘年,岂无恩信可结,尔其行仁有术,济惠以权。”词语解释:济困扶危 拼音:jì kùn fú wēi
救助处于贫困、危难之境的人。《水浒传》第三二回:“小弟在江湖上緑林丛中,走了十数年,闻得贤兄仗义疏财,济困扶危的大名。”《说唐》第五一回:“ 王兄 説那里话来,济困扶危,乃世之常事。”《白雪遗音·马头调·饯别》:“老夫人开言道,多蒙先生济困扶危,修书寻友,杀退了 孙贼 。”《红楼梦》第二五回:“你是最肯济困扶危的人,难道就眼睁睁的看着人家来摆布死了我们娘儿们不成?”词语解释:济护 拼音:jì hù
救护。 前蜀 杜光庭 《胡璠尚书地网醮词》:“永承济护之恩,敢负真灵之祐。”词语解释:济拔 拼音:jì bá
(1).帮助提拔。《世说新语·言语》“ 何平叔 ” 刘孝标 注引 三国 魏 鱼豢 《魏略》:“ 何晏 ,字 平叔 …… 正始 中, 曹爽 用为中书,主选举,宿旧者多得济拔。”
(2).拯救。《水浒传》第一一六回:“再説 宋江 在行宫内,因思渡 江 以来,损折许多将佐,心中十分悲愴,却去 净慈寺 修设水陆道塲七昼夜,判施斛食,济拔沉冥,超度众将,各设灵位享祭。”《古今小说·吴保安弃家赎友》:“虽与 仲翔 从未识面,然素知其为人义气深重,肯扶持济拔人的。” 苏曼殊 《断鸿零雁记》第二三章:“至 梁武帝 时, 誌公 智者,提斯悲惨之事,用警独夫好杀之心,并示所以济拔之方。”词语解释:济办 拼音:jì bàn
谓能成功地把事办妥。《宋书·恩倖传·阮佃夫》:“ 幼 , 泰始 初为外监,配 张永 诸军征讨,有济办之能,遂官涉三品。”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涉务》:“竝晓习吏用,济办时须,纵有小人之态,皆可鞭杖肃督,故多见委使,盖用其长也。”《资治通鉴·唐僖宗乾符五年》:“兵部侍郎、判度支 杨严 三表自陈才短,不能济办,辞极哀切,詔不许。”词语解释:济济洋洋 拼音:jì jì yáng yáng
盛美貌。《旧唐书·儒学传序》:“鼓篋而升讲筵者,八千餘人,济济洋洋焉,儒学之盛,古昔未之有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