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韵字: 或选择韵部:
(2011-11-5)
十药入声 [yuè,哀乐][ě è,善恶][yuē][同着][jiáo jiào jué][ruò][sháo][jué xué][duó,测度][mò][zhuó bó][lüè][gě gè]崿[chāo chuò chuo][háo hé][肉膜,名词][tuò][bó][zé zuó][nüè yào][zhuó][屐、鞋][bó bo][lào luò][详注1][chāo zhuō,明亮][详注2][gè luò][详注3][nuò][lì luò][zuò]礿[sháo][hè][cuò,名词][gē kǎ luò][zhuó què][luò gé][详注4][详注5][zhuó jué][详注6][同托][详注7][音鹊。馺也。《类篇》行貌。]笿


注1:穫 音濩。《说文》刈谷也。草曰刈,谷曰穫。《易·无妄》不耕穫,不菑畬。《诗·豳风》八月其穫。 又陨穫,困迫失志貌。《礼·儒行》不陨穫于贫贱。《注》陨如萚之陨而飘零,穫如禾之穫而枯槁。
注2:格 《唐韵》古落切《集韵》《韵会》《正韵》葛鹤切,音各。树枝也。《集韵》《韵会》历各切,音洛。篱落也。《前汉·鼌错传》谓之虎落。《扬雄·羽猎赋》谓之虎路。通作格。 又《类篇》曷各切,音鹤。格泽,妖星也。见《史记·天官书》。
注3:熇 《广韵》呵各切《集韵》《韵会》《正韵》黑各切,音郝。与謞同。《尔雅·释训》謞謞,崇谗慝也。《疏》引《诗》多将熇熇,多行惨毒之恶。謞熇音义同。《释文》謞虚各切。
注4:泽 《集韵》《韵会》《正韵》达各切,音铎。格泽,星名,音鹤铎。《史记·天官书》格泽,星如炎火之状。
注5:昔 《集韵》仓各切,音错。粗也。《周礼·冬官考工记·弓人》老牛之角紾而昔。《注》昔读为交错之错,谓牛角粗理错也。 又《韵补》叶息约切。《左思·咏史诗》当其未遇时,忧在填沟壑。英雄有迍邅,由来自古昔。
注6:躇 《集韻》《韻會》敕略切,音鄀。《公羊傳·宣七年》躇階而走。《註》躇,猶超遽不順以次。《釋文》與踱同。
注7:嫋 《集韵》《韵会》日灼切《正韵》如灼切,音弱。长貌。《司马相如·上林赋》妩媚姌嫋。
末字词组
京洛关洛濂洛咸洛作洛镐洛铁洛皋洛
河洛商洛瀍洛许洛曲洛蒙特卡洛普洛 
伊洛嵩洛九洛拜洛三洛辇洛有洛 
东洛温洛陕洛卜洛蜀洛函洛笃洛洛 
巩洛宛洛洛洛青洛闽洛中洛瓁洛 

词语解释:京洛  拼音:jīng luò
亦作“ 京雒 ”。
(1). 洛阳 的别称。因 东周 、 东汉 均建都于此,故名。 汉 班固 《东都赋》:“子徒习 秦 阿房 之造天,而不知 京洛 之有制也。”
(2).泛指国都。 唐 张说 《应制奉和》诗:“总为朝廷巡幸去,顿教 京洛 少光辉。” 清 方文 《送王涓来应试北上寄陈吏部》诗:“ 京雒 故人如借问,勿言 江 汉 有垂纶。” 刘国钧 《辛壬之间杂诗》之一:“故园南望渺鸿鱼, 京洛 飘零感岁除。”
词语解释:河洛  拼音:hé luò
亦作“ 河雒 ”。
(1). 黄河 与 洛水 的并称。《史记·郑世家》:“和集 周 民, 周 民皆説, 河 雒 之閒,人便思之。” 汉 班昭 《东征赋》:“望 河 洛 之交流兮,看 成皋 之旋门。” 明 方孝孺 《御赐训辞记》:“虽 河 洛 之所出,龙龟之所负,何以过于此哉?”
(2).指 黄河 与 洛水 两水之间的地区。 南朝 梁 江淹 《北伐诏》:“驍雄竞奋,火烈风扫,剋定中原,肃清 河 洛 。”《南史·宋纪上·武帝》:“时帝将镇 下邳 ,进兵 河 洛 ,及徵使至,即日班师。” 王闿运 《皇中宪大夫侯官陈君墓志铭》:“谁谓弗彰? 河洛 是仪。”
(3).指 洛阳 。《文选·班固〈西都赋〉》:“盖闻皇 汉 之初经营也,尝有意乎都 河洛 矣。” 李善 注:“东都有 河 南 洛阳 ,故曰 河洛 也。” 唐 张说 《龙门西龛苏合宫等身观世音菩萨像颂》:“天下之大都有五,而 河洛 总其中。”
(4).指 洛水 。 三国 魏 曹植 《洛神赋》:“臣闻 河洛 之神,名曰 宓妃 。” 清 顾炎武 《日知录·湘君》:“ 江湘 之有夫人,犹 河雒 之有 虙妃 也。”
(5).河图洛书的简称。 三国 魏 曹丕 《以孙登为东中郎封侯策》:“盖河洛写天意,符讖述圣心。”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原道》:“取象乎河洛,问数乎蓍龟。” 罗惇曧 《文学源流·三代以上文学》:“ 杨侃 称‘纬书之类,谓之秘经,图讖之类,谓之内学,河洛之书,谓之灵篇。’”
(6).亦作“ 河落 ”。即饸饹。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谈异五·热洛河》:“今 齐 鲁 间以蕎麦作麪食,名河洛。” 赵树理 《邪不压正》一:“生客细客吃挂面,熟客粗客吃河落。”参见“ 河漏 ”。
词语解释:河漏  拼音:hé lòu
即饸饹。北方一种杂粮面食。用荞麦面或高粱面轧成的长条,煮着吃。 元 王祯 《农书》卷七:“北方山后诸郡多种,治去皮殻,磨而为麪……或作汤饼,谓之河漏,滑细如粉,亚於麦麪,风俗所尚,供为常食。”
词语解释:伊洛  拼音:yī luò
(1).亦作“ 伊雒 ”。 伊水 与 洛水 。两水汇流,多连称。亦指 伊 洛 流域。《国语·周语上》:“昔 伊 洛 竭而 夏 亡, 河 竭而 商 亡。” 韦昭 注:“ 伊 出 熊耳 , 洛 出 冢岭 。 禹 都 阳城 , 伊 洛 所近。” 三国 魏 曹植 《赠白马王彪》诗:“ 伊 洛 广且深,欲济川无梁。” 唐 杜甫 《北征》诗:“ 伊 洛 指掌收, 西京 不足拔。” 宋 欧阳修 《送徐生之渑池》诗:“我昔初官便 伊 洛 ,当时意气尤骄矜。” 清 叶襄 《禹陵》诗:“泉源留俭德, 伊 洛 想神功。”
(2).指二 程 理学。参见“ 伊洛之学 ”。
词语解释:伊洛之学  拼音:yī luò zhī xué
指 宋 程颢 、 程颐 的理学。 程 氏兄弟 洛阳 人,讲学 伊 洛 之间,故称。《宋史·隐逸传下·刘勉之》:“时 蔡京 用事,楚止毋得挟 元祐 书,自是 伊 洛 之学不行。” 明 宋濂 《赠林经历赴武昌都卫任序》:“南渡后,以 伊 洛 之学倡东南者,实自 艾轩 始也。”亦省称“ 伊洛 ”。 宋 陈亮 《书伊洛遗礼后》:“ 伊 洛 遗礼,其可见者惟婚与丧祭,仅存其一二,今以附诸《补亡》之后。” 清 刘大櫆 《吏部侍郎博野尹公行状》:“公少而卓犖多才,遵太夫人朝夕庭闈之训,言动皆必之礼。稍长读书,益悟浮华放浪之非,深究 伊 洛 之源流,蔚为儒者宗师。”
词语解释:东洛  拼音:dōng luò
指 洛阳 。 汉 唐 时以 洛阳 为东都,故称。 唐 韩愈 《县斋有怀》诗:“求官去 东洛 ,犯雪过 西华 。” 钱仲联 集释引 王元启 曰:“公于 贞元 十六年冬及明年冬,自 洛 再往京师。” 宋 唐庚 《有所叹》诗之一:“近逃臺鼎居 东洛 ,闻道衣冠满北军。”参见“ 东都 ”。
词语解释:东都  拼音:dōng dōu
(1).历代王朝在原京师以东的都城。(1) 商 代指 商丘 ,在 殷 ( 殷墟 )之东。故址在今 河南省 商丘县 。《左传·定公四年》:“封畛土畧……取於 相土 之 东都 ,以会王之东蒐。” 杨伯峻 注:“ 相土 , 殷商 之祖。《太平御览》八十二引《竹书纪年》云:‘ 后相 即位,居 商丘 。’则, 相土 之 东都 为今 河南 商丘县 。”一说指 帝丘 (今 河南省 濮阳县 )。参阅《通鉴地理通释》卷四。(2) 西周 指 洛邑 ,故址在今 河南省 洛阳市 西。在 镐京 之东。《左传·昭公三十二年》:“昔 成王 合诸侯城 成周 ,以为 东都 ,崇 文 德焉。”(3) 东汉 都 洛阳 ,在 西汉 京都 长安 之东。 汉 班固 有《东都赋》。(4) 隋唐 时指 洛阳 。时京都在 长安 。《隋书·炀帝纪上》:“﹝ 大业 五年春正月﹞戊子,上自 东都 还京师。”《新唐书·高宗纪》:“﹝ 显庆 二年十二月﹞丁卯,以 洛阳宫 为 东都 。”(5) 南唐 指 广陵 ,在 建康 之东。故址在今 江苏省 扬州市 。 宋 陆游 《南唐书·烈祖纪》:“﹝ 昇 元 元年﹞以 建康 为 西都 , 广陵 为 东都 。”(6) 元 代指 大梁 。故址在今 河南省 开封市 。 清 侯方域 《定鼎说》:“胜国有三都焉:冬春居 大都 、 东都 …… 东都 者, 大梁 也。”
(2).代指 东汉 。 唐 韩愈 《荐士》诗:“五言出 汉 时, 苏 李 首更号。 东都 渐瀰漫,派别百川导。” 明 宋濂 《张侍讲〈翠屏集〉序》:“文之难言久矣。 周 秦 以前,固无庸议。下此唯 汉 为近古,至於 东都 则渐趋於綺靡。”
(3). 长安 东都门 的省称。 汉 疏广 与侄 受 同时退隐,满朝百官祖饯于 东都门 外,后以“东都”谓致仕或饯别之地。《南齐书·徐孝嗣传》:“ 世祖 问 俭 曰:‘谁可继卿者?’ 俭 曰:‘臣 东都 之日,其在 徐孝嗣 乎!’”《文选·江淹〈别赋〉》:“帐饮 东都 ,送客 金谷 。” 李善 注引 苏林 曰:“ 长安 东都门 也。”参见“ 东都门 ”。
词语解释:巩洛  拼音:gǒng luò
(1). 巩 洛 二古地名的并称,地在今 河南 洛阳 一带。《战国策·韩策一》:“ 苏秦 为 楚 合从,説 韩王 曰:‘ 韩 北有 巩 、 洛 、 成皋 之固,西有 宜阳 、 常阪 之塞。’”《文选·潘岳〈西征赋〉》:“眷 巩 洛 而掩涕,思缠緜於坟塋。” 李周翰 注:“ 巩 洛 二县名。 岳 家坟塋在此。” 宋 梅尧臣 《周仲章通判润州》诗:“昔过 京口 山,断崖如 巩 洛 。”
(2).泛指通都大邑。 唐 许浑 《颍州从事西湖亭宴饯》诗:“独想征帆去 巩 洛 ,此中霜菊正花开。” 宋 张元干 《瑞鹤仙·寿》词:“看流芳,继踵 韦平 ,盛传 巩 洛 。” 明 何景明 《放歌行》:“整轡逾 巩 洛 ,驱车入 咸 秦 。”
词语解释:关洛  拼音:guān luò
(1). 关中 和 洛阳 一带。泛指北方地区。《晋书·地理志上》:“ 魏武 定霸,三方鼎立,生灵版荡, 关 洛 荒芜。”《文选·王融〈永明十一年策秀才文〉》:“所以 关 洛 动南望之怀,獯夷遽北归之念。” 吕延济 注:“ 关 , 秦 也。 洛 , 洛阳 。南望,谓乱已平, 齐 都 江 南。”《南史·谢晦传》:“帝深加爱赏,从征 关 洛 ,内外要任悉委之。”
(2).指 宋 代理学的两个主要学派的代表人物: 关中 张载 和 洛阳 二 程 ( 程颢 、 程颐 )。 明 高启 《追挽恭孝先生》诗之一:“ 关 洛 遗风在, 河 汾 旧业传。”
词语解释:商洛  拼音:shāng luò
亦作“ 商雒 ”。 商县 和 上洛县 之合称, 汉 初“四皓”曾隐居于此。《汉书·王贡两龚鲍传序》:“ 汉 兴有 园公 、 綺里季 、 夏黄公 、 甪里先生 ,此四人者,当 秦 之世,避而入 商 雒 深山,以待天下之定也。” 晋 桓温 《荐谯元彦表》:“虽 园 綺 之栖 商 洛 , 管寧 之默 辽海 ,方之於 秀 ,殆无以过。” 唐 李群玉 《自澧浦东游江表》诗:“高风动 商 洛 , 綺 皓无馨香。”
词语解释:嵩洛  拼音:sōng luò
嵩山 和 洛水 的并称。两者圴近东都 洛阳 。 宋 张元干 《点绛唇》词:“ 嵩 洛 云烟,间生真相耆英裔。”《宋史·沉伦传》:“少习三礼於 嵩 洛 间,以讲学自给。” 明 李东阳 《京都十景诗》序:“盖古之称名都者有三:若 长安 之 河华 , 东京 之 嵩 洛 , 金陵 之 钟山 ,皆有所据以为胜。”
词语解释:温洛  拼音:wēn luò
(1).古代传说,谓王者如有盛德,则 洛水 先温,故称“温洛”。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正纬》:“赞曰:荣 河 温 洛 ,是孕图纬。” 范文澜 注引《易乾凿度》:“帝盛德之应, 洛水 先温,六日乃寒。” 南朝 梁 任昉 《九日侍宴乐游苑》诗:“时来浊 河 变,瑞起温 洛 清。”《隋书·天文志序》:“昔者荣 河 献籙,温 洛 呈图。”
(2).借指 洛阳 。 唐 王维 《为薛使君谢婺州刺史表》:“当贼逼温 洛 ,兵接 河 潼 ,拜臣 陕州 ,催臣上道。”
词语解释:宛洛  拼音:wǎn luò
二古邑的并称。即今之 南阳 和 洛阳 。常借指名都。 汉 王逸 《荔支赋》:“ 宛 洛 少年, 邯郸 游士。”《文选·谢朓〈和徐都曹〉》:“ 宛 洛 佳遨游,春色满皇州。” 张铣 注:“ 宛 , 南阳 也; 洛 , 洛阳 也;皇州,帝都也。时都在 江 东,而言 宛 洛 者,举名都以言之也。” 唐 王维 《宿郑州》诗:“ 宛 洛 望不见,秋霖晦平陆。” 明 陈子龙 《平陵东》诗:“不逢时会岂失策,犹与 宛 洛 开先声。” 清 陈梦雷 《庚申上元同杨道声题汴梁旅店》诗:“喜遂京华约,初从 宛 洛 期。”
词语解释:濂洛  拼音:lián luò
北宋 理学的两个学派。“濂”指 濂溪 周敦颐 ;“洛”指 洛阳 程颢 、 程颐 。 明 徐渭 《送通府王公序》:“其他支裔不可胜数, 濂 洛 所不敢轻,而 关 汾 所不能窥也。” 清 顾炎武 《〈仪礼郑注句读〉序》:“沿至於今,有坐皋比,称讲师,门徒数百,自拟 濂 洛 ,而终身未读此经一徧者。”参见“ 濂洛关闽 ”。
词语解释:濂洛关闽  拼音:lián luò guān mǐn
宋 代理学的四个学派。“濂”指 濂溪 周敦颐 ;“洛”指 洛阳 程颢 、 程颐 ;“关”指 关中 张载 :“闽”指讲学于 福建 的 朱熹 。 明 李贽 《德业儒臣前论》:“惟此言出,而后 宋 人直以 濂 、 洛 、 关 、 闽 接 孟氏 之传,谓为知言云。”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四》:“ 宋 儒据理谈天,自谓穷造化阴阳之本,於日月五星,言之凿凿,如指诸掌。然 宋 历屡变而愈差。自 郭守敬 以后,验以实测,证以交食,始知 濂 、 洛 、 关 、 闽 ,於此事全然未解。”
词语解释:瀍洛  拼音:chán luò
瀍水 和 洛水 的并称。 洛阳 为 东周 、 东汉 、 魏 、 晋 等朝都城(今 河南省 洛阳市 ,地处 瀍水 两岸、 洛水 之北)。故多以二水连称谓其地。《艺文类聚》卷九引 晋 张载 《濛汜池赋》:“激 通渠 于千金,承 瀍 洛 之长川。” 南朝 梁 刘孝标 《辩命论》:“天地板荡,左带沸脣,乘间电发,遂覆 瀍洛 ,倾五都。” 明 唐顺之 《读〈春秋〉》:“ 幽 弑而 平 徙 岐 丰 之地,委为草莽 瀍 洛 之外,声教阻絶。”
词语解释:九洛  拼音:jiǔ luò
(1).亦作“ 九雒 ”。即《九畴洛书》《庄子·天运》:“九洛之事,治成德备。” 陆德明 释文:“其即谓 禹 所受之《洛书》九类乎!” 王先谦 集解引 杨慎 云:“九洛,《九畴洛书》。” 章炳麟 《訄书·争教》:“自 禹 之衍九雒,始以声味容色暨於人事。”参见“ 九畴 ”。
(2).犹九州。 唐 卢照邻 《益州至真观主黎君碑》:“变铜浑於九洛,鳞羽登歌;鸣玉鑾於四清,烟霞变色。”参见“ 九州 ”。
词语解释:九畴  拼音:jiǔ chóu
(1).畴,类。指传说中天帝赐给 禹 治理天下的九类大法,即《洛书》《书·洪范》:“天乃锡 禹 洪范九畴,彝伦攸敍。初一曰五行,次二曰敬用五事,次三曰农用八政,次四曰协用五纪,次五曰建用皇极,次六曰乂用三德,次七曰明用稽疑,次八曰念用庶徵,次九曰嚮用五福、威用六极。” 孔 传:“天与 禹 , 洛 出书,神龟负文而出,列於背,有数至于九。 禹 遂因而第之,以成九类。” 马融 注:“从‘五行’已下至‘六极’,《洛书》文也。” 唐 张说之 《开元正历颂》:“龟易八封,龙书九畴。” 唐 张钦敬 《洛出书》诗:“奇象八卦分,图书九畴出。”
(2).泛指治理天下的大法。《魏书·高闾传》:“帝道昌则九畴敍,君德衰而彝伦斁。” 隋 王通 《中说·周公》:“安得皇极之主,与之共敍九畴哉。” 唐 王昌龄 《箜篌引》:“僕本 东山 为国忧, 明光殿 前论九畴。”
词语解释:九州  拼音:jiǔ zhōu
1.古代分 中国 为九州。说法不一。《书·禹贡》作 冀 、 兖 、 青 、 徐 、 扬 、 荆 、 豫 、 梁 、 雍 ;《尔雅·释地》有 幽 、 营 州而无 青 、 梁 州;《周礼·夏官·职方》有 幽 、 并 州而无 徐 、 梁 州。后以“九州”泛指天下,全 中国 。《楚辞·离骚》:“思九州之博大兮,岂惟是其有女?” 宋 陆游 《示儿》诗:“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清 龚自珍 《己亥杂诗》之一二五:“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瘖究可哀。” 郭沫若 《赞雷锋》诗:“二十二年成永久,九州万姓仰英烈。”
2.指大九州。 中国 仅其中之一州。 战国 时 邹衍 称 中国 为 赤县神州 ,谓“ 中国 外如 赤县神州 者九,乃所谓九州也”。见《史记·孟子荀卿列传》《淮南子·地形训》:“何谓九州?东南 神州 曰农土,正南 次州 曰沃土,西南 戎州 曰滔土,正西 弇州 曰并土,正中 冀州 曰中土,西北 臺州 曰肥土,正北 泲州 曰成土,东北 薄州 曰隐土,正东 阳州 曰申土。” 杨树达 以为所举九州,自正中 冀州 与《禹贡》九州之 冀州 偶同外,馀皆名号差异;其称东南 神州 ,与 邹衍 所称 中国 名曰 赤县神州 者相合;疑该篇乃取自 邹衍 之书,所举九州之名即 邹衍 所称之九州。见《积微居小学述林·邹衍九州考》
词语解释:陕洛  拼音:shǎn luò
陕县 和 洛阳 的并称。 宋 马永卿 《嬾真子》卷二:“ 温公 熙寧 元丰 间尝往来于 陕 洛 之间。”
词语解释:洛洛  拼音:luò luò
水或其他液体流下貌。《山海经·西山经》:“爰有 淫水 ,其清洛洛。” 郭璞 注:“洛洛,水留下之貌也。” 郝懿行 笺疏:“ 陶潜 《读山海经》诗云:‘落落清 瑶 流’,是洛洛本作落落,淫本作瑶,皆假借声类之字。” 晋 陶潜 《读〈山海经〉》诗之三:“亭亭明玕照,洛洛清 瑶 流。”一本作“ 落落 ”。《敦煌变文集·韩朋赋》:“三鸟并飞,两鸟相搏,一鸟头破齿落,毛下纷纷,血流洛洛。”
词语解释:咸洛  拼音:xián luò
咸阳 与 洛阳 的并称。《梁书·侯景传》:“豺狼肆毒,侵穴 伊 瀍 , 獫狁 孔炽,巢栖 咸 洛 。” 唐 李白 《送戴十五归衡岳序》:“ 戴 侯寓居 长沙 ,稟湖岳之气;少长 咸 洛 ,窥霸王之图。”参见“ 咸京 ”。
词语解释:咸京  拼音:xián jīng
原指 秦 代京城 咸阳 。后人常用以借指 长安 。 唐 李乂 《饯唐永昌》诗:“ 田郎 才貌出 咸京 , 潘子 文华向 洛城 。” 宋 文天祥 《平原》诗:“贼闻失色分兵还,不敢长驱入 咸京 。” 元 范梈 《题李白郎官湖》诗:“当时郎官奉使出 咸京 ,仙人千里来相迎。”
词语解释:许洛  拼音:xǔ luò
许京 和 洛京 (今 河南 许昌 和 洛阳 )的并称。 晋 干宝 《〈晋纪〉总论》:“潜谋虽密,而在几必兆; 淮浦 再扰,而 许 洛 不震。” 晋 王羲之 《与会稽王笺》:“况今转运供继,西输 许 洛 ,北入 黄河 ,虽 秦政 之弊未至於此,而十室之忧便以交至。”《宋书·刘康祖传》:“其年秋, 萧斌 、 王玄謨 、 沉庆之 等入 河 , 康祖 率 豫州 军出 许 洛 。”
词语解释:拜洛  拼音:bài luò
礼拜 洛水 神。《易·繫辞上》:“ 河 出图, 洛 出书,圣人则之。”后人把 河 图 洛 书加以神化,历朝多行拜 洛 之典。 南朝 陈 徐陵 《在北齐与杨仆射书》:“昔分鼇命鳸之世,观 河 拜 洛 之年,则有日乌流灾,风禽骋暴。”
词语解释:卜洛  拼音:bǔ luò
《书·洛诰》:“我乃卜 涧水 东、 瀍水 西,惟 洛 食。” 周公 卜择 洛邑 得吉兆而建为东都,后因称经营新都为卜 洛 。 南朝 梁 谢瞻 《张子房》诗:“卜 洛 易隆替,兴乱罔不亡。”参见“ 卜食 ”。
词语解释:卜食  拼音:bǔ shí
《书·洛诰》:“我乃卜 涧水 东, 瀍水 西,惟 洛 食。”谓 周 时以占卜择地建都,惟有卜 洛邑 时,甲壳裂纹食去墨迹,认为吉利,即建都 洛邑 。后用“卜食”作择地建都的代称。 晋 陆云 《祖考颂》:“卜食 东夏 ,元龟既袭。”《隋书·高祖纪上》:“ 龙首山 川原秀丽,卉物滋阜,卜食相土,宜建都邑。”
词语解释:青洛  拼音:qīng luò
江西 青原山 和 浙江 洛迦山 (即 普陀 )的并称。 青原山 为 唐 禅宗六祖 慧能 弟子 行思禅师 修行之处。 洛迦山 为佛教四大名山之一。泛指佛教圣地。 五代 齐己 《梓栗杖送人》诗:“禪家何物赠分襟,只有 天台 杖一寻。拄去客归 青 洛 远,採来僧入白云深。”
词语解释:作洛  拼音:zuò luò
语出《书·多士》:“今朕作大邑于兹 洛 。” 周 都于 镐京 , 周成王 时, 周公 又建 洛邑 为东都。后世因以“作洛”指另建新都。《文选·张衡〈东京赋〉》:“因 秦 宫室,据其府库,作 洛 之制,我则未暇。” 薛综 注:“我,我 高祖 也。谓天下新造草创,不暇改作。”
词语解释:曲洛  拼音:qǔ luò
见“ 曲诺 ”。
词语解释:曲诺  拼音:qǔ nuò
彝 语。含有“清白人”的意思。亦译作“曲洛”。解放前, 凉山 等地 彝族 奴隶制度下被统治者中的最高等级。人身隶属于 黑彝 奴隶主,不能随意迁出主子家支所控制的地区。占有一定数量的土地和其他生产、生活资料。解放后,经过民主改革,这一等级已被废除。
词语解释:三洛  拼音:sān luò
谓腕。《全唐诗》卷八七九载《招手令》:“死其三洛,生其五峰。”原注:“死其三洛,谓搔其腕;五峰,通呼五指也。”
词语解释:蜀洛  拼音:shǔ luò
蜀 党、 洛 党的并称。 清 王士禛 《香祖笔记》卷十一:“ 蜀 洛 之党,亦曰 许 洛 。盖以 潁滨 晚居 许田 ,然 东坡 卜居 阳羡 而葬 郟 ,未尝一日居 许 也。”参见“ 蜀党 ”、“ 洛党 ”。
词语解释:闽洛  拼音:mǐn luò
宋 代理学以二 程 和 朱熹 为首两学派的并称。二 程 ( 程颢、程颐 ), 洛阳 人, 朱熹 曾侨寓 福建 之 建阳 ,故称。
词语解释:镐洛  拼音:hào luò
西周 古都 镐京 和 东周 古都 洛阳 的并称。 梁启超 《中国地理大势论》:“ 运河 虽淤涸,而 燕京 之势力不衰者,一由积之既久,取精用宏,与千年前之 镐 洛 相等。一由海道既通,易河运以海运。”
词语解释:蒙特卡洛  拼音:méng tè kǎ luò
世界著名旅游地。在摩纳哥北部。人口13万(1982年)。气候温和,景色优美。有大赌场、豪华俱乐部和公园等。各种活动大都带有赌博色彩。
词语解释:辇洛  拼音:niǎn luò
犹 京洛 。指京都。 清 黄景仁 《送何数峰之辉县》诗:“輦洛才名动綺年,识君风雪古 幽 燕 。”
词语解释:函洛  拼音:hán luò
亦作“ 凾洛 ”。 古代 长安 和 洛阳 的并称。《文选·任昉〈王文宪集序〉》:“自 函 洛 不守,宪章中輟。” 吕延济 注:“ 函 , 函关 ,谓 长安 也。 洛 , 洛阳 也。言自 西晋 丧乱,不守二京之都,而宪章经籍皆中道而坏也。”《南史·梁元帝纪》:“旧邦凯復, 函 洛 已平。” 唐 宋之问 《送尹辅阙入京序》:“勑书来 秦 ,徵诣 凾 洛 。”《新唐书·第五琦传》:“若假臣一职,请悉东南寳貲,飞餉 函 洛 ,惟陛下命。”
词语解释:中洛  拼音:zhōng luò
中都 洛阳 。《后汉书·文苑传上·杜笃》:“ 成周 之隆,乃即中 洛 。” 李贤 注:“ 周成王 就土中都 洛阳 也。”
词语解释:铁洛  拼音:tiě luò
见“ 铁落 ”。
词语解释:铁落  拼音:tiě luò
(1).铁罐子。 元 康进之 《李逵负荆》第三折:“恼的我怒难消,踹匾了盛浆铁落。” 余嘉瑞 曰:“铁落,铁罆。”见《金元戏曲方言考补遗》
(2).亦作“ 铁洛 ”。打铁时飞溅出的铁屑。古代中医认为可入药。《素问·疾能论》:“夫生铁洛者,下气疾也。” 王冰 注:“铁洛,味辛,微温平,主治下气。方俗或呼为铁浆,非是生铁液也。”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金石一·铁落》﹝释名﹞引 苏恭 曰:“是锻家烧铁赤沸,砧上锻之,皮甲落者。”
词语解释:普洛  拼音:pǔ luò
见“ 普罗列塔利亚特 ”。
词语解释:普罗列塔利亚特  拼音:pǔ luó liè tǎ lì yà tè
法文prolétariat、英文proletariat的音译。源出拉丁文proletarius,原指古 罗马 社会的最下等级。今指无产阶级。 鲁迅 《集外集拾遗补编·〈东京通信〉按语》:“又讲趣味,乞创造社‘普罗列塔利亚特’文学家暂且恕之。”亦省作“ 普洛 ”、“ 普罗 ”。 鲁迅 《且介亭杂文末编·答徐懋庸并关于抗日统一战线问题》:“现在的统一战线-- 中国 的和全世界的都一样--固然是以普洛为主体的,但其成为主体,并不由于它的名义,它的特殊地位和历史,而是由于它的把握现实的正确和斗争能力的巨大。” 冰心 《南归》:“有许多新名词,我们还是先从她口中听到的,如‘普罗文学’之类。”
词语解释:有洛  拼音:yǒu luò
(1).古国名。为 商 所灭。有,词头。《逸周书·史记》:“昔者, 有洛氏 宫室无常,池囿广大,工功日进……农失其时。” 朱右曾 校释:“其地在 山西 潞安府 。” 晋 张华 《博物志》卷十:“昔 有洛氏 ……人民困匱, 商 伐之, 有洛氏 以亡。”
(2).指 洛水 。有,词头。《书·五子之歌》:“﹝ 太康 ﹞畋于 有洛 之表,十旬弗反。” 孔 传:“ 洛水 之表,水之南。”
词语解释:笃洛洛  拼音:dǔ luò luò
象声词。 叶圣陶 《倪焕之》十九:“﹝ 焕之 ﹞只听雨声像无数的蟹在那里吐泡沫,白铁水落笃洛洛发出单调的音响。”
词语解释:瓁洛  拼音:wò luò
水盛貌。《管子·轻重丁》:“请以令决瓁洛之水通之 杭 庄 之间。” 郭沫若 等集校引 张佩纶 曰:“言霖潦无所容之水。”
词语解释:皋洛  拼音:gāo luò
亦作“皋洛”。 见“ 皋落 ”。
词语解释:皋落  拼音:gāo luò
(1). 春秋 时北方的少数民族。《左传·闵公二年》:“ 晋侯 使太子 申生 伐 东山 皋落氏 。” 杜预 注:“ 赤狄 别种也。 皋落 其氏族。”《国语·晋语一》:“以 皋落狄 之朝夕苛我边鄙,使无日以牧田野。” 韦昭 注:“ 皋落 , 东山狄 也。” 汉 焦赣 《易林·离之蹇》:“ 东山 皋洛 ,一朝殞落。”
(2).古城名。 赤狄 皋落氏 所筑。故址在今 山西省 垣曲县 东南 皋落镇 。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河水四》:“ 清水 歷其南,东流,逕 皋落 城北。 服虔 曰: 赤翟 之都也。世谓之 倚亳城 。” 金 元好问 《马岭》诗:“ 皋落 东南三百里,鬢毛衰颯两年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