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韵字: 或选择韵部:
(2011-11-5)
共97,分2页显示   1  2 下一页
首字词组
泰山泰畤泰平泰皇泰斗泰晤士河泰逖泰吕
泰华泰定泰山颓泰甚泰台泰祝泰适泰厉
泰阶泰运泰一泰帝泰风泰祖泰语泰半
泰然泰娘泰交泰古泰逢泰治泰远泰上
泰和泰否泰初泰社泰鸿泰豆泰阿泰和汤
泰岳泰通泰国泰极泰岳山泰米尔语泰靡泰壹
泰坛泰宇泰玄泰昊泰水泰筮泰山北斗泰山吟
泰岱泰元泰液泰素泰河泰西泰山压卵泰山石刻
泰陵泰尊泰辰泰龟泰武泰羹泰山压顶泰始
泰清泰折泰宁泰真泰山鸿毛泰蔟泰加林泰山其颓

词语解释:泰山  拼音:tài shān
(1).山名。在 山东省 中部。古称东岳,为五岳之一。也称 岱宗 、 岱山 、 岱岳 、 泰岱 。主峰 玉皇顶 在 泰安市 北。古代帝王常在 泰山 举行封禅大典。《诗·鲁颂·閟宫》:“ 泰山 巖巖, 鲁 邦所詹。”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禹贡山水泽地所在》:“ 泰山 为东岳,在 泰山 博县 西北。 岱宗 也,王者封禪于其山,示增高也,有金策玉检之事焉。” 明 王守仁 《登泰山》诗:“晓登 泰山 道,行行入烟霏。” 刘白羽 《日出》:“登 泰山 看日出,这是从幼小时起,就对我富有魅力的一件事。”
(2).山名。即 沂山 。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巨洋水》:“ 巨洋水 出 朱虚县 泰山 …… 泰山 即 东小泰山 也。”
(3).比喻重大的或有价值的事物。 汉 司马迁 《报任少卿书》:“人固有一死,死,或重於 泰山 ,或轻於鸿毛,用之所趋异也。” 汉 扬雄 《解嘲》:“夫 萧 规 曹 随, 留侯 画策, 陈平 出奇,功若 泰山 ,响若坻隤。”《警世通言·白娘子永镇雷峰塔》:“我与你情似 泰山 ,恩同 东海 ,誓同生死。”如:有眼不识 泰山 。
(4).比喻值得敬仰的人。 清 刘大櫆 《祭尹少宰文》:“公之在世,人岂惊奇,及其既没,泣涕追思, 泰山 乔岳,忽然崩摧。”参见“ 泰山北斗 ”、“ 泰山其頽 ”。
(5).比喻安定稳固。 汉 枚乘 《七发》:“变所欲为,易於反掌,安於 泰山 。” 宋 苏洵 《远虑》:“盖天下虽有 泰山 之势,而圣人常以累卵为心。”
(6).靠山。《二刻拍案惊奇》卷十:“我与你失了这泰山的靠傍,今生再无好日了。” 清 昭槤 《啸亭杂录·滑县之捷》:“时又有 曹福昌 、 刘得财 党羽内应之举,诸贼恃为泰山。” 杨朔 《雪浪花》:“日久天长,老人家就变成大伙依靠的泰山了。”
(7).岳父的别称。 唐 段成式 《酉阳杂俎·语资》:“ 明皇 封禪 泰山 , 张説 为封禪使。 説 女婿 郑鎰 ,本九品官,旧例封禪后,自三公以下皆迁转一级,惟 郑鎰 因 説 骤迁五品,兼赐緋服。因大脯次, 玄宗 见 鎰 官位腾跃,怪而问之, 鎰 无词以对。 黄幡绰 曰:‘此乃泰山之力也。’” 明 陈继儒 《群碎录》:“又以 泰山 有 丈人峰 ,故又呼丈人曰岳翁,亦曰泰山。” 杨朔 《雪浪花》:“老人家就有这个脾性,一辈子没养女儿,偏爱拿人当女婿看待。不信你叫他一声老泰山,他不但不生气,反倒摸着胡子乐呢。”
词语解释:泰华  拼音:tài huà
(1). 泰山 与 华山 的并称。《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夏桀 之居,左 河 济 ,右 泰 华 , 伊闕 在其南, 羊肠 在其北,修政不仁, 汤 放之。” 宋 辛弃疾 《临江仙·戏为山园苍壁解嘲》词:“有心雄 泰 华 ,无意巧玲瓏。”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四:“斯真 泰 华 两峯,同标峻絶矣。”
(2).即 华山 。 明 杨基 《送魏万之安西》诗:“云散岳莲开 泰 华 ,月寒郊树隐 新丰 。”
词语解释:泰阶  拼音:tài jiē
(1).古星座名。即三台。上台、中台、下台共六星,两两并排而斜上,如阶梯,故名。《汉书·东方朔传》:“愿陈《泰阶六符》以观天变。” 颜师古 注:“ 孟康 曰:‘泰阶,三台也。每台二星,凡六星。符六星之符验也。’ 应劭 曰:‘《黄帝泰阶六符经》曰:泰阶者,天之三阶也……三阶平则阴阳和,风雨时,社稷神祇咸获其宜,天下大安,是为太平。’”《晋书·天文志上》:“三台六星,两两而居,起文昌,列抵太微……一曰泰阶。” 明 张居正 《黄马》诗:“从此 华阳 休骏足,山河重整泰阶平。” 清 张锡作 《月蚀诗》:“吾闻皇天无私泰阶平,二纪五纬谁相争。”
(2).借指朝廷。 唐 贾至 《闲居秋怀寄阳翟陆赞府封丘高少府》诗:“信矣草创时,泰阶速贤良。” 唐 刘禹锡 《山南西道节度使厅壁记》:“去年夏四月,今丞相 赵郡公 徵还泰阶,遂命左僕射 燉煌公 往践其武。”
词语解释:泰然  拼音:tài rán
安然。形容心情安定。《庄子·庚桑楚》“宇泰定者,发乎天光” 晋 郭象 注:“夫德宇泰然而定,则其所发者天光耳,非人耀。” 唐 权德舆 《丙寅岁苦贫戏题》诗:“中忆 裴子野 ,泰然倾薄糜。”《云笈七籤》卷六四:“心既泰然,不寿何待。” 清 赵翼 《瓯北诗话·白香山诗》:“实由於食贫居贱之有素;汔可小康,即处之泰然,不復求多也。” 丁玲 《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二一:“什么样的日子都能泰然的过下去,几十年来都是这样的生活着,他全家人都劳动,都吃不饱,但也饿不死。”
词语解释:泰和  拼音:tài hé
(1).太平。 汉 扬雄 《法言·孝至》:“或问泰和。曰:其在 唐虞 、 成周 乎?” 宋 光宗 《策问》:“其为朕稽古今之宜,推治化之本,凡可以同风俗,清刑罚,成泰和之效者,悉意而条陈之。朕将亲览。”参见“ 太和 ”。
(2).天地间冲和之气。 明 徐渭 《梅赋》:“先则浑沦庞篤,含泰和而独饱,酸则甘辛醎苦,受何味而弗便。”参见“ 太和 ”。
(3).和睦。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蔡专使元培代表布告全国文》:“其至少数抱猜忌之见,腾离间之口者,皆将为泰和所同化,而无復纤翳之留。”参见“ 太和 ”。
词语解释:太和  拼音:tài hé
亦作“ 大和 ”。
(1).天地间冲和之气。《易·乾》:“保合大和,乃利贞。”大,一本作“ 太 ”。 朱熹 本义:“太和,阴阳会合冲和之气也。”《汉书·叙传上》:“沐浴玄德,禀卬太和。”《文选》作“太龢”。 唐 元稹 《竞渡》诗:“数极鬭心息,大和蒸混元。” 清 陈梦雷 《丁巳秋道山募建普度疏》:“神人之怨恫俱消,太和积为丰登之庆。”
(2).人的精神、元气;平和的心理状态。 唐 刘长卿 《同姜濬题裴式微余干东斋》诗:“藜杖全吾道,榴花养太和。” 宋 司马光 《论燕饮状》:“伏望陛下当此之际,悉罢燕饮,安神养气……无益奉养者,皆不宜数御以伤大和。” 宋 陆游 《蓬户》诗:“白头万事都经遍,莫为悲伤损太和。”
(3).谓太平。 三国 魏 曹植 《七启》:“吾子为太和之民,不欲仕 陶唐 之世乎。”《文选·颜延之〈宋文皇帝元皇后哀策文〉》:“太和既融,收华委世。” 李善 注:“太和,谓太平也。” 唐 陆贽 《贞元九年冬至大礼大赦制》:“思与海内同臻大和。” 宋 宋祁 《宋景文公笔记·考古》:“天下太和,兵革不兴。” 清 唐孙华 《国学进士题名碑》诗:“昔闻有 明 全盛日,长养宇宙登太和。”
(4).和睦。 清 恽敬 《答陈云渠书》:“然家庭大和,文史足用,仰不愧古,俯不愧今,吾弟固有以自乐矣。”
(5). 魏 鼓吹曲名。《晋书·乐志下》:“改《上邪》《太和》,言 明帝 继体承统, 太和 改元,德泽流布也。”
(6).雅乐名。 唐 段安节 《乐府杂录·雅乐部》:“郊天及诸坛祭祀,即奏太和、冲和、舒和三曲。”《金史·乐志上》:“乃取大乐与天地同和之义,名之曰‘太和’。”
词语解释:太和  拼音:tài hé
亦作“ 大和 ”。
(1).天地间冲和之气。《易·乾》:“保合大和,乃利贞。”大,一本作“ 太 ”。 朱熹 本义:“太和,阴阳会合冲和之气也。”《汉书·叙传上》:“沐浴玄德,禀卬太和。”《文选》作“太龢”。 唐 元稹 《竞渡》诗:“数极鬭心息,大和蒸混元。” 清 陈梦雷 《丁巳秋道山募建普度疏》:“神人之怨恫俱消,太和积为丰登之庆。”
(2).人的精神、元气;平和的心理状态。 唐 刘长卿 《同姜濬题裴式微余干东斋》诗:“藜杖全吾道,榴花养太和。” 宋 司马光 《论燕饮状》:“伏望陛下当此之际,悉罢燕饮,安神养气……无益奉养者,皆不宜数御以伤大和。” 宋 陆游 《蓬户》诗:“白头万事都经遍,莫为悲伤损太和。”
(3).谓太平。 三国 魏 曹植 《七启》:“吾子为太和之民,不欲仕 陶唐 之世乎。”《文选·颜延之〈宋文皇帝元皇后哀策文〉》:“太和既融,收华委世。” 李善 注:“太和,谓太平也。” 唐 陆贽 《贞元九年冬至大礼大赦制》:“思与海内同臻大和。” 宋 宋祁 《宋景文公笔记·考古》:“天下太和,兵革不兴。” 清 唐孙华 《国学进士题名碑》诗:“昔闻有 明 全盛日,长养宇宙登太和。”
(4).和睦。 清 恽敬 《答陈云渠书》:“然家庭大和,文史足用,仰不愧古,俯不愧今,吾弟固有以自乐矣。”
(5). 魏 鼓吹曲名。《晋书·乐志下》:“改《上邪》《太和》,言 明帝 继体承统, 太和 改元,德泽流布也。”
(6).雅乐名。 唐 段安节 《乐府杂录·雅乐部》:“郊天及诸坛祭祀,即奏太和、冲和、舒和三曲。”《金史·乐志上》:“乃取大乐与天地同和之义,名之曰‘太和’。”
词语解释:太和  拼音:tài hé
亦作“ 大和 ”。
(1).天地间冲和之气。《易·乾》:“保合大和,乃利贞。”大,一本作“ 太 ”。 朱熹 本义:“太和,阴阳会合冲和之气也。”《汉书·叙传上》:“沐浴玄德,禀卬太和。”《文选》作“太龢”。 唐 元稹 《竞渡》诗:“数极鬭心息,大和蒸混元。” 清 陈梦雷 《丁巳秋道山募建普度疏》:“神人之怨恫俱消,太和积为丰登之庆。”
(2).人的精神、元气;平和的心理状态。 唐 刘长卿 《同姜濬题裴式微余干东斋》诗:“藜杖全吾道,榴花养太和。” 宋 司马光 《论燕饮状》:“伏望陛下当此之际,悉罢燕饮,安神养气……无益奉养者,皆不宜数御以伤大和。” 宋 陆游 《蓬户》诗:“白头万事都经遍,莫为悲伤损太和。”
(3).谓太平。 三国 魏 曹植 《七启》:“吾子为太和之民,不欲仕 陶唐 之世乎。”《文选·颜延之〈宋文皇帝元皇后哀策文〉》:“太和既融,收华委世。” 李善 注:“太和,谓太平也。” 唐 陆贽 《贞元九年冬至大礼大赦制》:“思与海内同臻大和。” 宋 宋祁 《宋景文公笔记·考古》:“天下太和,兵革不兴。” 清 唐孙华 《国学进士题名碑》诗:“昔闻有 明 全盛日,长养宇宙登太和。”
(4).和睦。 清 恽敬 《答陈云渠书》:“然家庭大和,文史足用,仰不愧古,俯不愧今,吾弟固有以自乐矣。”
(5). 魏 鼓吹曲名。《晋书·乐志下》:“改《上邪》《太和》,言 明帝 继体承统, 太和 改元,德泽流布也。”
(6).雅乐名。 唐 段安节 《乐府杂录·雅乐部》:“郊天及诸坛祭祀,即奏太和、冲和、舒和三曲。”《金史·乐志上》:“乃取大乐与天地同和之义,名之曰‘太和’。”
词语解释:泰岳  拼音:tài yuè
泰山 。 宋 杨万里 《诚斋诗话》:“太学生 姚孝寧 《祭李清卿文》首句云:‘皇穹将倾,天柱必折;大地欲仆, 泰岳 必蹶。’”《水浒传》第二九回:“﹝ 蒋忠 ﹞自夸大言道:‘三年上 泰岳 争交,不曾有对;普天之下,没我一般的了!’”
词语解释:泰坛  拼音:tài tán
古代祭天之坛。在都城南郊。《礼记·祭法》:“燔柴於泰坛,祭天也。” 孔颖达 疏:“谓积薪於坛上,而取玉及牲,置柴上燔之,使气达於天也。”《孔子家语·郊问》:“既至泰坛,王脱裘矣。” 明 李东阳 《郊祀前一日斋居候驾》诗:“石桥琼砌倚雕阑,树里行宫接泰坛。”
词语解释:泰岱  拼音:tài dài
即 泰山 。 泰山 又名 岱宗 ,故称。 清 侯方域 《贾生传》:“﹝ 贾生 ﹞走 泰岱 ,观日出处,述《山灵》《地势》二篇。” 胡怀琛 《哀青岛》诗:“鬱鬱 泰岱 青,沉沉夕照殷。”亦比喻敬仰的人。 郭沫若 《归国杂吟》之一:“托身期 泰岱 ,翘首望 尧 天。” 陈毅 《开国小言》诗:“元首耀北辰,元戎雄 泰岱 。”参见“ 泰山 ”。
词语解释:泰山  拼音:tài shān
(1).山名。在 山东省 中部。古称东岳,为五岳之一。也称 岱宗 、 岱山 、 岱岳 、 泰岱 。主峰 玉皇顶 在 泰安市 北。古代帝王常在 泰山 举行封禅大典。《诗·鲁颂·閟宫》:“ 泰山 巖巖, 鲁 邦所詹。”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禹贡山水泽地所在》:“ 泰山 为东岳,在 泰山 博县 西北。 岱宗 也,王者封禪于其山,示增高也,有金策玉检之事焉。” 明 王守仁 《登泰山》诗:“晓登 泰山 道,行行入烟霏。” 刘白羽 《日出》:“登 泰山 看日出,这是从幼小时起,就对我富有魅力的一件事。”
(2).山名。即 沂山 。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巨洋水》:“ 巨洋水 出 朱虚县 泰山 …… 泰山 即 东小泰山 也。”
(3).比喻重大的或有价值的事物。 汉 司马迁 《报任少卿书》:“人固有一死,死,或重於 泰山 ,或轻於鸿毛,用之所趋异也。” 汉 扬雄 《解嘲》:“夫 萧 规 曹 随, 留侯 画策, 陈平 出奇,功若 泰山 ,响若坻隤。”《警世通言·白娘子永镇雷峰塔》:“我与你情似 泰山 ,恩同 东海 ,誓同生死。”如:有眼不识 泰山 。
(4).比喻值得敬仰的人。 清 刘大櫆 《祭尹少宰文》:“公之在世,人岂惊奇,及其既没,泣涕追思, 泰山 乔岳,忽然崩摧。”参见“ 泰山北斗 ”、“ 泰山其頽 ”。
(5).比喻安定稳固。 汉 枚乘 《七发》:“变所欲为,易於反掌,安於 泰山 。” 宋 苏洵 《远虑》:“盖天下虽有 泰山 之势,而圣人常以累卵为心。”
(6).靠山。《二刻拍案惊奇》卷十:“我与你失了这泰山的靠傍,今生再无好日了。” 清 昭槤 《啸亭杂录·滑县之捷》:“时又有 曹福昌 、 刘得财 党羽内应之举,诸贼恃为泰山。” 杨朔 《雪浪花》:“日久天长,老人家就变成大伙依靠的泰山了。”
(7).岳父的别称。 唐 段成式 《酉阳杂俎·语资》:“ 明皇 封禪 泰山 , 张説 为封禪使。 説 女婿 郑鎰 ,本九品官,旧例封禪后,自三公以下皆迁转一级,惟 郑鎰 因 説 骤迁五品,兼赐緋服。因大脯次, 玄宗 见 鎰 官位腾跃,怪而问之, 鎰 无词以对。 黄幡绰 曰:‘此乃泰山之力也。’” 明 陈继儒 《群碎录》:“又以 泰山 有 丈人峰 ,故又呼丈人曰岳翁,亦曰泰山。” 杨朔 《雪浪花》:“老人家就有这个脾性,一辈子没养女儿,偏爱拿人当女婿看待。不信你叫他一声老泰山,他不但不生气,反倒摸着胡子乐呢。”
词语解释:泰陵  拼音:tài líng
(1).陵名。 唐玄宗 陵。在 陕西省 蒲城县 东北 金粟山 。
(2).陵名。 宋哲宗 陵。在 河南省 巩县 西南。本名 永泰陵 。 宋 人常称之为 泰陵 。
(3).陵名。 明孝宗 陵。在 北京市 昌平县 笔架山 东南。
(4).陵名。 清世宗 陵。在 河北省 易县 永宁山 。
词语解释:泰清  拼音:tài qīng
即太清。指天空。 前蜀 杜光庭 《题鹤鸣山》诗:“五气云龙下泰清,三天真客已功成。” 明 刘基 《黄州团湖董氏镜心楼》诗:“ 团湖 四面开明镜,中有高楼接泰清。”参见“ 太清 ”。
词语解释:太清  拼音:tài qīng
(1).天空。《鹖冠子·度万》:“唯圣人能正其音,调其声,故其德上及太清,下及太寧,中及万灵。” 陆佃 注:“太清,天也。”《楚辞·刘向〈九叹·远游〉》:“譬若 王侨 之乘云兮,载赤霄而凌太清。” 王逸 注:“上凌太清,游天庭也。” 唐 高适 《登积石军多福七级浮图》诗:“七级凌太清,千崖列苍翠。” 清 薛福成 《宁波府学记》:“圣人之道之在天下,犹日月之悬于太清也。”
(2).天道,自然。《庄子·天运》:“行之以礼义,建之以太清。” 成玄英 疏:“太清,天道也。”《淮南子·精神训》:“抱其太清之本而无所容与,而物无能营。”
(3).引申指太古无为而治之时。《淮南子·本经训》:“太清之始也,和顺以寂漠。” 高诱 注:“清,净也。太清无为之始者,谓三皇之时。” 汉 班固 《东都赋》:“今将语子以 建武 之治, 永平 之事,监于太清,以变子之惑志。”
(4).古人指元气之清者。《淮南子·道应训》:“太清问於无穷曰:‘子知道乎。’” 高诱 注:“太清,元气之清者也。” 三国 魏 阮籍 《大人先生传》:“体云气之逌畅兮,服太清之俶真。”
(5).三清之一。道教谓 元始天尊 所化法身 道德天尊 所居之地,其境在玉清、上清之上,唯成仙方能入此,故亦泛指仙境。 晋 葛洪 《抱朴子·杂应》:“上昇四十里,名为太清,太清之中,其气甚刚,能胜人也。” 唐 段成式 《酉阳杂俎续集·贬误》:“或药成,相与期於太清也。” 明 宋濂 《调息解》:“储思乎玄玄之域,游神乎太清之庭。”
词语解释:泰畤  拼音:tài zhì
古代天子祭天神之处。《史记·孝武本纪》:“神灵之休,祐福兆祥,宜因此地光域立泰畤坛以明应。” 唐 杨炯 《酅国公墓志铭》:“郊上玄,定泰畤,金绳玉匣,日观登封;左箇西偏,明堂布政。” 明 唐顺之 《冬至南郊》诗:“明王敦大报,泰畤礼神君。”
词语解释:泰定  拼音:tài dìng
(1).安定;镇定。《庄子·庚桑楚》:“宇泰定者,发乎天光。” 成玄英 疏:“且德宇安泰而静定者,其发心照物,由乎自然之智光。”《新唐书·王重荣传》:“ 珙 任威虐,杀人断首置前,而颜色泰定。”
(2).指太平。 宋 张世南 《游宦纪闻》卷七:“ 明帝 、 章帝 继 光武 而臻泰定。”
词语解释:泰运  拼音:tài yùn
(1).大运,天运。 南朝 宋 谢庄 《上封禅仪注奏》:“ 太祖 文皇帝 以启遘泰运,景望震凝,采乐调风,集礼宣度,祖宗相映,轨迹重暉。”
(2).好运。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邢子仪》:“ 邢 得艳妻,方忧四壁,得金甚慰。往谢 顾 。 顾 又审之曰:‘尚未尚未,泰运已交,百金何足言!’遂不受谢。”
词语解释:泰娘  拼音:tài niáng
亦作“ 泰孃 ”。 唐 歌伎名。 唐 刘禹锡 《泰娘歌》:“ 泰娘 家本 閶门 西,门前緑水环金堤。”后亦以“泰娘”称 吴 地歌伎。 宋 苏轼 《苏州闾丘江君二家雨中饮酒》诗之二:“唤船渡口迎 秋女 ,驻马桥边问 泰娘 。” 清 吴伟业 《西巘顾侍御招同沉山人友圣虎丘夜集作图纪胜因赋长句》:“ 贺老 一歌常月下, 泰孃 双桨即门前。”参阅 唐 刘禹锡 《泰娘歌》引。
词语解释:泰否  拼音:tài fǒu
《周易》中的两个卦名。泰,谓天地交而万物通;否,谓天地不交而万物不通。后以“泰否”指世道盛衰和人事通塞。 清 姚锡光 《东方兵事纪略》:“膏血竭於内,边防堕於外,岌岌不可终日。説者谓 中国 泰否通塞之机,或决於是云。”
词语解释:泰通  拼音:tài tōng
国泰政通。 宋 范仲淹 《奏为荐胡瑗李觏充学官》:“泰通之朝,岂敢隐默。”
词语解释:泰宇  拼音:tài yǔ
犹天下。 明 许三阶 《节侠记·泰回》:“臣窃惟陛下乾纲復振,泰宇重熙,无任雀跃。” 清 赵翼 《筠浦协揆策拜体仁阁大学士喜赋》诗:“泰宇澄清调玉烛,薰风解阜和瑶琴。”
词语解释:泰元  拼音:tài yuán
天之别称。《史记·孝武本纪》:“天增授皇帝泰元神筴,周而復始。”《汉书·礼乐志》:“惟泰元尊,媪神蕃釐,经纬天地,作成四时。” 颜师古 注:“泰元,天也。” 宋 沉遘 《章穆皇后斋文》:“授神荚於泰元,占维熊於吉梦。”
词语解释:泰尊  拼音:tài zūn
古代祭祀用的大酒杯。《汉书·礼乐志》:“泰尊柘浆析朝酲。” 唐 李纾 《唐德明兴圣庙乐章·兴圣酌献》:“泰尊始献,百末重觴。”
词语解释:泰折  拼音:tài shé
古代祭地神之处。在都城北郊。《礼记·祭法》:“燔柴於泰坛,祭天也;瘞埋於泰折,祭地也。” 郑玄 注:“坛、折,封土为祭处也。” 孔颖达 疏:“‘瘞埋於泰折祭地也’者,谓瘞繒埋牲,祭神州地祇於北郊也。”《乐府诗集·郊庙歌辞七·唐祭神州乐章》:“泰折严享,阴郊展敬。” 明 张煌言 《天地之大德曰生》:“故圜邱之祀告以谴,泰折之享降以諐。”
词语解释:泰平  拼音:tài píng
(1).太平。时世安宁和平。《史记·秦始皇本纪》:“皇帝奋威,德并诸侯,初一泰平。” 汉 扬雄 《法言·五百》:“继 周 者未欲泰平也,如欲泰平也,捨之而用佗道,亦无由至矣。” 唐 韩愈 《醉赠张秘书》诗:“方今向泰平,元凯承 华勛 。” 鲁迅 《彷徨·长明灯》:“未到黄昏时分,天下已经泰平。”
(2).连续三年农业有成谓之“泰平”。《汉书·食货志上》:“三考黜陟,餘三年食,进业曰登;再登曰平,餘六年食;三登曰泰平,二十七岁,遗九年食。” 颜师古 注引 郑 氏曰:“进上百工之业也。或曰进上农工诸事业,名曰登。”
词语解释:泰山颓  拼音:tài shān tuí
见“ 泰山其頽 ”。
词语解释:泰山其颓
《礼记·檀弓上》:“ 孔子 蚤作,负手曳杖,消摇於门,歌曰:‘ 泰山 其頽乎!梁木其坏乎!哲人其萎乎!’” 孔子 将死时作此歌,自称“哲人”,把自己的死比作 泰山 崩塌。后用来比喻众所仰望的人去世。多用作悼辞。 叶圣陶 《乡里善人》:“学人文人同声哀悼,‘ 泰山 其颓,哲人其萎’的成语,在祭文挽联哀诗中随处露脸。”亦省作“ 泰山頽 ”。 唐 王湾 《哭补阙亡友綦毋学士》诗:“泣为 洹水 化,叹作 泰山 頽。”
词语解释:泰一  拼音:tài yī
亦作“ 泰壹 ”。
(1).传说中的天神名。《鹖冠子·泰鸿》:“ 泰一 者,执大同之制,调泰鸿之气,正神明之位者也。” 陆佃 解:“ 泰一 , 天皇大帝 也。”《史记·孝武本记》:“皇帝敬拜 泰一 。”《文选·扬雄〈甘泉赋〉》:“配帝居之悬圃兮,象 泰壹 之威神。” 张铣 注:“ 太一 ,天神也,居於 紫微宫 。”
(2). 中国 哲学术语。 老子 之“道”的别名。有至高、唯一之意。 元 辛文房 《唐才子传·卢鸿》:“詔曰:‘ 鸿 有泰一之道,中庸之德。’”
词语解释:泰交  拼音:tài jiāo
语出《易·泰》:“天地交,泰。”谓天地之气相交,物得大通。后因以“泰交”谓上下不隔,互通声气。《明史·余珊传》:“由是大臣顾望,小臣畏惧,上下乖戾,寖成暌孤,而泰交之风息矣。”
词语解释:泰初  拼音:tài chū
道家指天地未分之前的混沌元气。后亦指天地形成前的时期。《庄子·天地》:“泰初有无,无有无名。” 成玄英 疏:“泰,太;初,始也。元气始萌,谓之太初,言其气广大,能为万物之始本,故名太初。”《楚辞·远游》:“超无为以至清兮,与泰初而为邻。” 廖仲恺 《壬戌六月禁锢中闻变有感》诗之四:“朝朝面壁学 维摩 ,参到禪机返泰初。”参见“ 太初 ”。
词语解释:太初  拼音:tài chū
亦作“ 大初 ”。
(1).天地未分之前的混沌元气。《列子·天瑞》:“太初者,气之始也。” 三国 魏 曹植 《魏德论》:“在昔太初,玄黄混并,浑沌鸿濛,兆朕未形。”《云笈七籤》卷二:“太初之时, 老君 从虚空而下,为太初之师。”
(2).指太古时期。 唐 吴筠 《高士咏》序:“太初渺邈,难得而详。” 宋 郑樵 《通志·总序》:“惟 梁武帝 为此慨然,乃命 吴均 作通史,上自太初,下终 齐 室。”
(3).道家指道的本源。《庄子·知北游》:“以无内待问穷,若是者,外不观乎宇宙,内不知乎大初。” 成玄英 疏:“大初,道本也。”
词语解释:泰国  拼音:tài guó
东南亚国家。在中南半岛中部。旧名暹罗。面积5140万平方千米。人口6040万(1995年)。首都曼谷。中部有湄南河平原,余为山地和低缓高原。热带季风气候。经济以工业为主,有采矿、炼油、纺织等部门。世界最大的稻米出口国。旅游业发达。
词语解释:泰玄  拼音:tài xuán
(1).深奥玄妙的道理。指古代道家之道。《文选·嵇康〈赠秀才入军诗〉之四》:“目送归鸿,手挥五絃,俯仰自得,游心泰玄。” 李善 注:“泰玄,谓道也。”泰,一本作“ 太 ”。
(2).即泰元。 宋 刘克庄 《转调二郎神》词:“把一身本末,緑章奏过,泰玄都省。”参见“ 泰元 ”。
词语解释:泰元  拼音:tài yuán
天之别称。《史记·孝武本纪》:“天增授皇帝泰元神筴,周而復始。”《汉书·礼乐志》:“惟泰元尊,媪神蕃釐,经纬天地,作成四时。” 颜师古 注:“泰元,天也。” 宋 沉遘 《章穆皇后斋文》:“授神荚於泰元,占维熊於吉梦。”
词语解释:泰液  拼音:tài yè
古池名。 汉武帝 时建。《史记·孝武本纪》:“其北治大池, 渐臺 高二十餘丈,名曰 泰液池 。” 张守节 正义引 臣瓒 曰:“ 泰液 言象阴阳津液以作池也。” 汉 扬雄 《羽猎赋》:“营 建章 、 凤闕 , 神明 、 馺娑 , 渐臺 、 泰液 ,象海水周流 方丈 、 瀛洲 、 蓬莱 。”
词语解释:泰辰  拼音:tài chén
谓太平时世。《宋书·王僧达传》:“幸属圣武,剋復大业,宇宙廓清,四表靖晏。臣父子叔姪,同获泰辰。”
词语解释:泰宁  拼音:tài níng
(1).地的别称。《鹖冠子·度万》:“唯圣人能正其音,调其声,故其德上及太清,下及泰寧。” 陆佃 解:“泰寧,地也。”
(2).太平,安定。 汉 马融 《忠经·兆人》:“天地泰寧,君之德也。”
词语解释:泰皇  拼音:tài huáng
传说中的古帝名。三皇之一。《鹖冠子·泰鸿》:“ 泰皇 问 泰一 曰:‘天、地、人事,三者孰急?’”《史记·秦始皇本纪》:“古有 天皇 ,有 地皇 ,有 泰皇 , 泰皇 最贵。” 司马贞 索隐:“按, 天皇 、 地皇 之下即云 泰皇 ,当 人皇 也。而《封禪书》云‘昔者 太帝 使 素女 鼓瑟而悲’,盖三皇已前称 泰皇 。一云 泰皇 , 太昊 也。”
词语解释:泰甚  拼音:tài shèn
太甚,过甚。《汉书·循吏传·黄霸》:“凡治道,去其泰甚者耳。” 唐 刘禹锡 《上杜司徒书》:“罔极泰甚,古今同途。” 姚华 《曲海一勺·述旨》:“古俗浑朴,简略泰甚,踵事增华,乃益趋繁。”
词语解释:泰帝  拼音:tài dì
传说中的古帝名。即 太昊 伏羲氏 。《史记·孝武本纪》:“ 泰帝 使 素女 鼓五十弦瑟,悲,帝禁不止,故破其瑟为二十五弦。” 张守节 正义:“ 泰帝 谓 太昊 伏羲氏 。”
词语解释:泰古  拼音:tài gǔ
上古,远古。《淮南子·原道训》:“泰古二皇,得道之柄,立於中央。” 高诱 注:“二皇, 伏羲 、 神农 也。”《文选·班固〈东都赋〉》:“《韶》《武》备,泰古毕。” 李善 注:“泰古,泰古之乐也。”
词语解释:泰社  拼音:tài shè
古代天子的宗社。《史记·三王世家》:“《春秋大传》曰:‘天子之国有泰社。’” 汉 蔡邕 《独断》:“天子之宗社曰泰社。”
词语解释:泰极  拼音:tài jí
太极。指原始混沌之气。《文选·左思〈魏都赋〉》:“夫泰极剖判,造化权舆。” 李善 注引《易》:“《易》有太极,是生两仪。”
词语解释:泰昊  拼音:tài hào
即 泰帝 。《汉书·郊祀志》“闻昔 泰帝 兴神鼎一” 唐 颜师古 注:“ 泰帝 者,即 泰昊 伏羲氏 也。”参见“ 泰帝 ”。
词语解释:泰帝  拼音:tài dì
传说中的古帝名。即 太昊 伏羲氏 。《史记·孝武本纪》:“ 泰帝 使 素女 鼓五十弦瑟,悲,帝禁不止,故破其瑟为二十五弦。” 张守节 正义:“ 泰帝 谓 太昊 伏羲氏 。”
词语解释:泰素  拼音:tài sù
古代指构成宇宙的原始物质。引申为太空。《文选·曹植〈王仲宣诔〉》:“儻独有灵,游魂泰素。” 吕向 注:“泰素,天也。”《文选·嵇康〈琴赋〉》:“含显媚以送终,飘餘响乎泰素。” 李善 注引《列子》:“太素者,质之始也。”
词语解释:泰龟  拼音:tài guī
对龟卜的美称。《礼记·曲礼上》:“假尔泰龟有常,假尔泰筮有常。”参见“ 泰筮 ”。
词语解释:泰筮  拼音:tài shì
对卜筮的美称。用蓍草占卜叫筮。《礼记·曲礼上》:“假尔泰龟有常,假尔泰筮有常。” 孔颖达 疏:“泰,大中之大也。欲褒美此龟、筮,故谓为泰龟、泰筮也。” 宋 曾巩 《贺韩相公赴许州启》:“伏审远持信瑞,入奉清闲。假泰筮以諏辰,命馆人而飭驾。”
词语解释:泰真  拼音:tài zhēn
古代指构成宇宙的元气。《文选·傅毅〈舞赋〉》:“启泰真之否隔兮,超遗物而度俗。” 李善 注:“太真,太极真气也。”泰,一本作“ 太 ”。
词语解释:泰斗  拼音:tài dǒu
见“ 泰山北斗 ”。
词语解释:泰山北斗  拼音:tài shān běi dǒu
比喻德高望重或有卓越成就而为人们所尊重敬仰的人。《新唐书·韩愈传赞》:“自 愈 没,其言大行,学者仰之如 泰山 、北斗云。” 清 王士禛 《香祖笔记》卷七:“余官左都御史,一日五鼓启事,候于中左门,故吏部侍郎 赵公 王峰 士麟 谓曰:‘公真今日之 泰山 北斗也。’”《东欧女豪杰》第三回:“我们党里头有一位 蘚菲亚 大姊,他真是我们的 泰山 北斗,可惜大哥来的太迟,恐怕没曾相识了。”亦省作“ 泰斗 ”。《文明小史》第二三回:“有个 湖南 效法学堂的卒业生,想谋出洋游学,听説这位抚臺是新学界的泰斗,特特的挟了张卒业文凭,前来拜恳。”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三编第七章第八节:“ 曹氏 一家当是 长安 弹琵琶的泰斗。”
词语解释:泰台  拼音:tài tái
犹高台。《管子·山权数》:“之龟为无貲,而藏诸泰臺,一日而衅之以四牛。”
词语解释:泰风  拼音:tài fēng
西风,大风。《尔雅·释天》:“西风谓之泰风。” 邢昺 疏引 孙炎 曰:“西风成物,物丰泰也。《诗·大雅·桑柔》云‘泰风有隧’是也。”按,今本《诗》“泰”作“大”。 章炳麟 《〈无政府主义〉序》:“批捣政家,鉏犁駔侩,振泰风以播尘壒,鼓雷霆以破积坚。” 章炳麟 《泰风一首寄赠卓如》诗:“泰风号长杨,白日忽西匿。”
词语解释:泰逢  拼音:tài féng
神名。《山海经·中山经》:“又东二十里,曰 和山 ……吉神 泰逢 司之,其状如人而虎尾,是好居于 萯山 之阳,出入有光。 泰逢神 动天地气也。”
词语解释:泰鸿  拼音:tài hóng
指形成天地万物的本原。《鹖冠子·泰鸿》:“ 泰一 者,执大同之制,调泰鸿之气。” 陆佃 解:“鸿蒙,元气也。泰鸿,元气之始也。” 谭作民 《噩梦》诗:“举足又入化人宫,屈指 太一 与泰鸿。”
词语解释:泰岳山  拼音:tài yuè shān
山名。 武当山 的别名。参见“ 武当山 ”。
词语解释:武当山  拼音:wǔ dāng shān
山名。初名 仙室山 ,又名 太和山 、 嵾上山 、 泰岳山 、 谢罗山 。在 湖北省 丹江口市 南。山势峻拔,有上下十八盘等险路及七十二峰、三十六岩、二十四涧等胜景。山上有 紫霄宫 、 太清宫 、 玉虚宫 ,规模宏伟,其中金殿和神像以铜铸著名。为道教名山和武当派拳术发源地。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七:“舅氏 唐居正 ,文学气节为一时师表, 建炎 初,避兵 武当山 中。”参阅 清 顾祖禹 《读史方舆纪要·湖广五·武当山》
词语解释:泰水  拼音:tài shuǐ
岳母的别称。 宋 庄季裕 《鸡肋编》卷上:“俗人以 泰山 有 丈人观 ,遂谓妻母为泰水。”《儿女英雄传》第三七回:“﹝ 安公子 ﹞先给泰山磕了三个头……起来又给泰水磕头。” 清 梁章鉅 《称谓录·妻之母》:“《合璧事类》:俗呼妻母为泰水。此何义耶?案此即因妻父之为泰山而推之,知此称 宋 时已然耳。”
词语解释:泰河  拼音:tài hé
大河。《汉书·礼乐志》:“扬金光,横泰河,莽若云,增阳波。” 颜师古 注:“泰河,大河也。”
词语解释:泰武  拼音:tài wǔ
强大的武力。 银雀山 汉 墓竹简《孙膑兵法·篡卒》:“明赏,选卒……是谓泰武之葆。” 汉 班固 《西都赋》:“尔乃盛娱游之壮观,奋泰武乎上囿。”
词语解释:泰山鸿毛  拼音:tài shān hóng máo
比喻轻重相差甚远
词语解释:泰晤士河  拼音:tài wù shì hé
英国南部河流。源于科茨沃尔德山,注入北海。长336千米。水位稳定,河面冬季通常不结冰。有运河和其他河流相通,富航运价值。
词语解释:泰祝  拼音:tài zhù
即太祝。主管祭祀之官。《晏子春秋·谏上二三》:“为社稷宗庙之不享乎?则泰祝 子游 存矣。” 吴则虞 集释引 孔星衍 曰:“泰祝,官。”参见“ 太祝 ”。
词语解释:太祝  拼音:tài zhù
官名。 商 官有六太,其一曰太祝。《周礼》春官宗伯之属有太祝,掌祭祀祈祷之事。 秦 汉 有太祝令丞,属太常卿。历代多因之。参阅《通典·职官七》
词语解释:泰祖  拼音:tài zǔ
即太祖。《汉书·师丹传》:“又亲尽当毁,空去一国泰祖不堕之祀,而就无主当毁不正之礼,非所以尊厚 共皇 也。”泰,一本作“ 太 ”。参见“ 太祖 ”。
词语解释:太祖  拼音:tài zǔ
(1).《诗·周颂·雝序》:“《雝》,禘大祖也。” 郑玄 笺:“大祖,谓 文王 。”后世通称开国皇帝曰太祖。如 三国 魏 追尊 曹操 曰 太祖 武皇帝 , 晋 追尊 司马昭 为 太祖 文皇帝 。 宋 以后封建王朝,皆追尊王朝的始建者为太祖。如 赵匡胤 称 宋太祖 , 朱元璋 为 明太祖 等。
(2).事物的原始。《文子·道原》:“夫无形者,物之太祖。”
词语解释:泰治  拼音:tài zhì
太平安定。 宋 朱熹 《近思录》卷八:“自古泰治之世,必渐至於衰替,盖由狃习安逸因循而然。”
词语解释:泰豆  拼音:tài dòu
传说中善于驾御车马的人。《列子·汤问》:“ 造父 之师曰 泰豆氏 。 造父 之始从习御也,执礼甚卑; 泰豆 三年不告, 造父 执礼愈谨。”
词语解释:泰米尔语  拼音:tài mǐ ěr yǔ
印度南部马德拉斯邦和斯里兰卡北部和东部的达罗毗荼语言
词语解释:泰筮  拼音:tài shì
对卜筮的美称。用蓍草占卜叫筮。《礼记·曲礼上》:“假尔泰龟有常,假尔泰筮有常。” 孔颖达 疏:“泰,大中之大也。欲褒美此龟、筮,故谓为泰龟、泰筮也。” 宋 曾巩 《贺韩相公赴许州启》:“伏审远持信瑞,入奉清闲。假泰筮以諏辰,命馆人而飭驾。”
词语解释:泰西  拼音:tài xī
犹极西。旧泛指西方国家,一般指 欧 美 各国。 清 方以智 《东西均·所以》:“泰西之推有气映差,今夏则见河汉,冬则收,气浊之也。” 清 昭槤 《啸亭杂录·善天文算法》:“自 明 中叶泰西人入 中国 ,而算法、天文精於中土。” 清 黄遵宪 《八月十五夜太平洋舟中望月作歌》:“大千世界共此月,世人不共中秋节。泰西纪历二千年,祇作寻常数圆缺。” 瞿秋白 《饿乡纪程》九:“我却后悔不曾多受几年东方古文化国的社会教育,再到‘泰西’去。”
词语解释:泰羹  拼音:tài gēng
不调五味的肉汁。古代祭祀时用。《仪礼·士虞礼》:“泰羹湆自门入,设于鉶南。”《淮南子·诠言训》:“席之先雚蕈,樽之上玄樽,俎之先生鱼,豆之先泰羹,此皆不快於耳目,不适於口腹,而先王贵之,先本而后末。” 高诱 注:“泰羹,不调五味也。”
词语解释:泰蔟  拼音:tài cù
即太蔟。十二律中阳律的第二律。《史记·律书》:“正月也,律中泰蔟。泰蔟者,言万物蔟生也,故曰泰蔟。其於十二子为寅。”《汉书·律历志上》作“太族”。参见“ 太蔟 ”。
词语解释:太蔟  拼音:tài cù
亦作“ 太簇 ”。
(1).十二律中阳律的第二律。《国语·周语下》:“二曰太蔟,所以金奏赞阳出滞也。”《淮南子·时则训》:“律中太蔟,其数八。” 清 黄宗羲 《答刘伯绳问律吕》:“太簇长八寸,积六百四十八分。”
(2).古人将十二律与十二月相配,太蔟配正月,因以为农历正月的别名。《吕氏春秋·音律》:“太蔟之月,阳气始生,草木繁动。” 高诱 注:“太蔟,正月。”
词语解释:泰逖  拼音:tài tì
犹远古。 章炳麟 《訄书·订文》:“泰逖之人,款其皋门而观政令,於文字之盈歉,则卜其世之盛衰矣。”
词语解释:泰适  拼音:tài shì
安逸舒适。 唐 白居易 《序洛诗》:“苟非理世,安得闲居?故集 洛 诗,别为序引;不独记 东都 履道里 有闲居泰适之叟,亦欲知 皇唐 大和 岁有理世安乐之音。”
词语解释:泰语  拼音:tài yǔ
泰人的语言;泰国的官方语言——亦称“暹罗语”(Siamese)
词语解释:泰远  拼音:tài yuǎn
传说中的东方极远之国。《尔雅·释地》:“东至於 泰远 ,西至於 邠国 ,南至於 濮鈆 ,北至於 祝栗 ,谓之四极。” 郭璞 注:“皆四方极远之国。”
词语解释:泰阿  拼音:tài ē
(1).古宝剑名。 汉 袁康 《越绝书·外传记宝剑》:“ 欧冶子 、 干将 凿 茨山 ,洩其溪,取铁英,作为铁剑三枚:一曰龙渊,二曰泰阿,三曰工布。”
(2).泛指宝剑。参见“ 倒2持泰阿 ”。
词语解释:泰靡  拼音:tài mí
奢靡。《逸周书·文传》:“不为骄侈,不为泰靡,不淫于美,括柱茅茨,为民爱费。”
词语解释:泰山北斗  拼音:tài shān běi dǒu
比喻德高望重或有卓越成就而为人们所尊重敬仰的人。《新唐书·韩愈传赞》:“自 愈 没,其言大行,学者仰之如 泰山 、北斗云。” 清 王士禛 《香祖笔记》卷七:“余官左都御史,一日五鼓启事,候于中左门,故吏部侍郎 赵公 王峰 士麟 谓曰:‘公真今日之 泰山 北斗也。’”《东欧女豪杰》第三回:“我们党里头有一位 蘚菲亚 大姊,他真是我们的 泰山 北斗,可惜大哥来的太迟,恐怕没曾相识了。”亦省作“ 泰斗 ”。《文明小史》第二三回:“有个 湖南 效法学堂的卒业生,想谋出洋游学,听説这位抚臺是新学界的泰斗,特特的挟了张卒业文凭,前来拜恳。”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三编第七章第八节:“ 曹氏 一家当是 长安 弹琵琶的泰斗。”
词语解释:泰山压卵  拼音:tài shān yā luǎn
比喻以绝对优势轻而易举地压倒对方。语出《后汉书·广陵思王荆传》:“功易於 太山 破鸡子,轻於四马载鸿毛,此 汤 武 兵也。”《晋书·孙惠传》:“况履顺讨逆,执正伐邪,是 乌获 摧冰, 賁 育 拉朽,猛兽吞狐, 泰山 压卵,因风燎原,未足方也。” 宋 吴处厚 《青箱杂记》卷二:“及 周世宗 欲收 河东 ,自谓此行若 泰山 压卵。” 李劼人 《死水微澜》第五部分十一:“现在钦命 董福祥 提兵十万,帮助义和团攻打使馆,这简直是 泰山 压卵之势,洋人就要逃走,也不行了!”
词语解释:泰山压顶  拼音:tài shān yā dǐng
泰山压在头顶上,比喻压力极大。例如:泰山压顶不弯腰。
词语解释:泰加林  拼音:tài jiā lín
又称“寒温带针叶林”或“北方针叶林”。为水平地带性植被。由耐寒的针叶乔木组成的森林植被类型。主要的树种是云杉、冷杉、落叶松等,而且往往是单一树种的纯林。在中国主要分布于大兴安岭北部和新疆阿勒泰地区。
词语解释:泰吕  拼音:tài lǚ
即大吕。 春秋 齐 钟名。《晏子春秋·谏下十二》:“ 景公 为泰吕成,谓 晏子 曰:‘吾欲与夫子燕。’对曰:‘未祀先君而以燕,非礼也。’”
词语解释:泰厉  拼音:tài lì
古代帝王七祀之一。所祀之主为帝王无后之鬼。《礼记·祭法》:“王为羣姓立七祀,曰司命,曰中霤,曰国门,曰国行,曰泰厉,曰户,曰灶。” 孔颖达 疏:“曰泰厉者,谓古帝王无后者也,此鬼无所依归,好为民作祸,故祀之也。” 清 龚自珍 《农宗》:“泰厉空虚,野无夭札,鬼知恋公上,亦百幅之主也。”
词语解释:泰半  拼音:tài bàn
大半;过半。《汉书·食货志上》:“至於 始皇 ,遂并天下,内兴功作,外攘夷狄,收泰半之赋,发閭左之戍。” 颜师古 注:“泰半,三分取其二。” 况周颐 《蕙风词话》卷三:“﹝ 元遗山 ﹞《鷓鴣天》三十七闋,泰半晚年手笔。” 冯自由 《长沙华兴会》:“ 瀏阳 普集市 於每月某某等日,例开牛马大会……与会羣众,泰半隶哥老会籍,故哥老会亦规定是日为拜盟宣誓之佳节。”
词语解释:泰上  拼音:tài shàng
上古。《鹖冠子·王鈇》:“泰上 成鳩 之道,一族用之万八千岁,有天下兵强,世不可夺。”
词语解释:泰和汤  拼音:tài hé tāng
指酒。 宋 辛弃疾 《洞仙歌·丁卯八月病中作》词:“羡安乐窝中泰和汤,更剧饮无过,半醺而已。”参见“ 太和汤 ”。
词语解释:太和汤  拼音:tài hé tāng
(1).即酒。 宋 邵雍 《无名公传》:“生喜饮酒,尝命之曰‘大和汤’。” 宋 邵雍 《林下五吟》诗之一:“安乐窝深初起后,太和汤釅半醺时。”
(2).谓沸水。见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水二·热汤》
词语解释:泰壹  拼音:tài yī
见“ 泰一 ”。
词语解释:泰一  拼音:tài yī
亦作“ 泰壹 ”。
(1).传说中的天神名。《鹖冠子·泰鸿》:“ 泰一 者,执大同之制,调泰鸿之气,正神明之位者也。” 陆佃 解:“ 泰一 , 天皇大帝 也。”《史记·孝武本记》:“皇帝敬拜 泰一 。”《文选·扬雄〈甘泉赋〉》:“配帝居之悬圃兮,象 泰壹 之威神。” 张铣 注:“ 太一 ,天神也,居於 紫微宫 。”
(2). 中国 哲学术语。 老子 之“道”的别名。有至高、唯一之意。 元 辛文房 《唐才子传·卢鸿》:“詔曰:‘ 鸿 有泰一之道,中庸之德。’”
词语解释:泰山吟  拼音:tài shān yín
乐府 楚 调曲名。《乐府诗集·相和歌辞十七·泰山吟题解》:“《乐府解题》:‘《泰山吟》,言人死精魄归於 泰山 ,亦《薤露》《蒿里》之类也。’” 晋 陆机 有《泰山吟》。 南朝 宋 谢灵运 也有《泰山吟》
词语解释:泰山石刻  拼音:tài shān shí kè
秦始皇 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登 泰山 ,丞相 李斯 等为歌颂 秦始皇 统一 中国 的功绩而刻的石碑。后 二世 于元年(公元前209年)东行郡县时又在背面刻诏书和从臣姓名。相传均为 李斯 书。字体为小篆。传世有 明 安国 旧藏 北宋 拓本,存一百六十五字。 清 钱泳 《履园丛话·碑帖·秦泰山石刻》:“ 秦 泰山 石刻, 唐 时已亡,今所传者二十九字, 二世 之文也。据 宋 人 刘跂 模搨尚有二百廿三字,可读者一百四十有六字。据《集古》《金石》二録,犹存四十字。本朝 乾隆 初 碧霞元君庙 灾,则併二十九字亦亡之矣。”参阅《史记·秦始皇本纪》《封禅书》
词语解释:泰始  拼音:tài shǐ
古代指天地初开、万物开始形成的时代。《鹖冠子·泰录》:“ 泰一 之道,九皇之傅,请成於泰始之末。”
词语解释:泰山其颓
《礼记·檀弓上》:“ 孔子 蚤作,负手曳杖,消摇於门,歌曰:‘ 泰山 其頽乎!梁木其坏乎!哲人其萎乎!’” 孔子 将死时作此歌,自称“哲人”,把自己的死比作 泰山 崩塌。后用来比喻众所仰望的人去世。多用作悼辞。 叶圣陶 《乡里善人》:“学人文人同声哀悼,‘ 泰山 其颓,哲人其萎’的成语,在祭文挽联哀诗中随处露脸。”亦省作“ 泰山頽 ”。 唐 王湾 《哭补阙亡友綦毋学士》诗:“泣为 洹水 化,叹作 泰山 頽。”
共97,分2页显示   1  2 下一页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