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韵字: 或选择韵部:
(2011-11-5)
五歌平声 [guō guò,经过][hé huó huo,和平][mó,琢磨][hé,荷花][suō][偏颇,形词][suō][nā nuó][tuō][cuó][详注1][音駝。逶迤,行貌。本作迱。][详注2][音騾。瓠瓢也。又与蠃通][cuó,酂城][媕娿,不決也][详注3][wō][bō bo][详注4][详注5][嵒齬,山勢也][cuó][姓][同沱]妿[同峨][luó][duō][guō wō][详注6]娿


注1:蛇 音移。【詩·召南】委蛇委蛇。【箋】委蛇,委曲自得之貌。【莊子·庚桑楚】與物委蛇,而同其波。【焦氏·易林】委蛇循河,至北海涯。又【韻補】龍蛇之蛇,亦讀爲移。【詩·小雅】維熊維羆,維虺維蛇,大人占之。蛇字叶上羆字、下之字韻。
注2:傩 nuó,音那。指古迎神赛会。如傩神,迷信传说中的驱除瘟疫的神。
注3:蠃 音騾。蜯屬。【爾雅·釋魚】蠃,小者蜬。【註】蠃,大者如斗,出日南漲海中,可以爲酒杯。
注4:酇 《集韻》才何切,音嵯。《前漢·地理志》沛郡有酇縣。《註》莽曰贊治。應劭曰音嵯。又與醝通。《周禮·天官·酒正·三曰盎齊註》如今酇白也。
注5:番 音婆。鄱阳豫章县。《史记·伍子胥传》阖闾使太子夫差将兵伐楚,取番。《注》索隐曰:盖鄱阳也。
注6:蜗 《韵会》公蛙切,音騧。与娲通。《礼·明堂位》女蜗之笙簧。
共139,分2页显示   1  2 下一页
首字词组
波涛波波波路波罗密波涟波累波衍波士
波澜波斯波色波潮波官波诡波老儿波斯帝国
波浪波痕波连波灵波峭波磔波扰波士顿惨案
波光波荡波溢波骇波扇波迁波斯枣波委云集
波心波罗蜜波腾波委波棱波速波斯湾波萝
波流波旬波水波查波逃波靡波茨坦波罗盖
波罗波臣波及波折波若波臣为虐波茨坦会议波属云委
波神波长波势波迸波竞波平如镜波斯人波害
波纹波险波皱波润波峻波律膏波斯店波斯眼
波动波文波粼波吒波兰波律香波斯猫波峰

词语解释:波涛  拼音:bō tāo
(1).江河湖海中的大波浪。《淮南子·人间训》:“及至乎下 洞庭 ,騖 石城 ,经 丹徒 ,起波涛,舟杭一日不能济也。” 唐 张乔 《望巫山》诗:“愁连远水波涛夜,梦断空山雨雹时。”《警世通言·乐小舍拚生觅偶》:“ 乐和 跳下水去,直至水底,全不觉波涛之苦,心下如梦相似。” 茅盾 《锻炼》二五:“ 陈克明 感覚到自己好像是在一叶孤舟,而这孤舟又是在这风狂雨骤波涛汹涌的大海。”
(2).比喻艰险的处境。 晋 葛洪 《抱朴子·正郭》:“无故沉浮於波涛之间,倒屣於埃尘之中,遨集京邑,交关贵游。” 唐 孟郊 《百忧》诗:“何必在波涛,然后惊沉浮。” 浩然 《艳阳天》第六九章:“在 东山坞 这场剧烈、复杂的斗争波涛里,那那全身的精神力量又被大大地鼓动起来了。”
(3).比喻突起的变故。《秦併六国平话》卷上:“ 汉祖 西征秉白旄, 子婴 宗庙起波涛。”
(4).比喻起伏不平的思潮。 唐 韩愈 《桃源图》诗:“ 南宫先生 忻得之,波涛入笔驱文辞。” 柯岩 《奇异的书简》三:“窗外是祖国明丽的山河,心中是滚滚的波涛。”
(5).波逃,奔逃。 唐 李白 《白马篇》:“叱咤经百战, 匈奴 尽波涛。”一本作“ 奔逃 ”。《敦煌变文集·季布诗咏变文》:“三三五五总波涛,各自思归营幕内。”
词语解释:波澜  拼音:bō lán
亦作“ 波滥 ”。
(1).波涛。 汉 马融 《长笛赋》:“波澜鳞沦,窊隆诡戾。” 宋 范仲淹 《岳阳楼记》:“春和景明,波澜不惊。” 明 徐复祚 《投梭记·交战》:“看山形险赚,尖削如簪,营带 长江 ,滔天波滥。” 冰心 《姑姑·三年》:“凝眸时如同不起波澜的黑海,流动处如同空中飞走的黑星。”
(2).波浪翻腾。 南朝 宋 谢灵运 《石门新营所住》诗:“ 洞庭 空波澜,桂枝徒攀翻。” 五代 齐己 《题鹤鸣泉八韵》:“ 瀟湘 在何处,终日自波澜。” 宋 曾巩 《访石仙岩杜法师》诗:“石巖天开立精庐,四山波澜势争趋。”
(3).比喻诗文的跌宕起伏。 唐 杜甫 《敬赠郑谏议十韵》:“毫髮无遗憾,波澜独老成。” 宋 王安石 《赠彭器资》诗:“文章浩渺足波澜,行义迢迢有归处。” 马南邨 《燕山夜话·文天祥论学》:“尽管 韩愈 在文章中间掀起了几个波澜,反复论证,而实际上都只是为了说明他的基本论点。”
(4).比喻起伏变化的思潮。 唐 孟郊 《列女操》:“波澜誓不起,妾心井中水。” 清 采蘅子 《虫鸣漫录》卷一:“此所谓波澜不生,心如枯井者乎。” 郭沫若 《蔡文姬》第五幕:“我实在也有点耽心,万一他们都死了,我这已经平定了八年的心境,恐怕又要卷起波澜来了。” 巴金 《沉默集(二)·丹东的悲哀》:“ 丹东 的面容还是十分安静,人看不出他心里究竟是否起了波澜。”
(5).比喻世事的起伏变化。 清 宋儒醇 《翌日湖中风雪转甚》诗:“乾坤多畏途,何处无波澜?” 清 洪昇 《长生殿·合围》:“天降摧残,地起波澜。”
词语解释:波浪  拼音:bō làng
(1).江河湖海上起伏不平的水面。《晋书·张华传》:“须臾光彩照水,波浪惊沸,於是失剑。” 唐 李绅 《溯西江》诗:“空阔远看波浪息, 楚 山安稳过云岑。” 梁斌 《播火记》十九:“他的心情,像大河里的波浪奔腾汹涌。”
(2).比喻起伏的思潮。《坛经·疑问品》:“烦恼无,波浪灭。” 杨朔 《三千里江山》第四段:“和平环境里,心里也许有些小波浪,不大如意;一上战场,什么不如意都抛到九霄云外去了,只有一个想头--应该胜利。”
(3).指面容。 元 高安道 《哨遍·嗓淡行院》套曲:“老保儿强把身躯纽,切驾的波浪上堆着霜雪。” 明 朱有燉 《曲江池》第四折:“彬彬文质,挣波浪,怎教人不念想。”
(4).风流。 元 戴善夫 《风光好》第二折:“一剗地疏狂,千般的波浪,诸餘的事行,难道是不理会惜玉怜香?”
(5).殷勤。指男女情爱。《雍熙乐府·小桃红·西厢百咏之六七》:“问 红娘 ,一一説到他心上,做了主张,通些波浪,教你去成双。”
(6).指献殷勤;帮衬。 元 武汉臣 《玉壶春》第二折:“我是寨儿中风月的元戎将,善吟咏,会波浪,能譔梨园新乐章。”
(7).比喻事情在进行中横生的曲折。 元 武汉臣 《玉壶春》第二折:“这场祸事从天降,妳妳你便休唱叫喒可便好商量,走将来平白地生波浪。”
词语解释:波光  拼音:bō guāng
水波反射出来的光。 后蜀 顾夐 《河传》词:“波光渺渺,不知何处。” 明 刘基 《菩萨蛮·越城晚眺》词:“树色荡湖波,波光艳綺罗。” 杨朔 《潼关之夜》:“河水在暗夜里闪动着黑亮的波光。”
词语解释:波心  拼音:bō xīn
水中央。 唐 白居易 《春题湖上》诗:“松排山面千重翠,月点波心一颗珠。” 宋 鲁应龙 《闲窗括异志》:“一塔屹於波心。” 柯岩 《奇异的书简·美的追求者》:“也许是一片白云偶尔投影在大海的波心。”
词语解释:波流  拼音:bō liú
(1).水流;支流。 汉 刘向 《说苑·杂言》:“错吾躯於波流,而吾不敢用私。” 唐 薛用弱 《集异记补编·崔圆》:“是日风色恬和,波流静謐。” 清 恽敬 《〈姚江学案〉书后》二:“此皆议论之时,枝叶波流偶然相及,非为学之本源。” 冰心 《寄小读者》二四:“两岸较逼,波流汹涌。”
(2).随波逐流。比喻世事的变化。《庄子·应帝王》:“吾与之虚而委蛇,不知其谁何,因以为弟靡,因以为波流,故逃也。” 郭象 注:“变化頽靡,世事波流,无往而不因也。” 三国 魏 嵇康 《与山巨源绝交书》:“今空语同知有达人,无所不堪,外不殊俗而内不失正,与一世同其波流,而悔吝不生耳。” 宋 曾巩 《上欧阳学士第一书》:“周游当世,常斐然有扶衰救缺之心,非徒嗜皮肤,随波流,搴枝叶而已也。”
(3).形容目光流转。 清 珠泉居士 《雪鸿小记》:“頎身玉立,慧眼波流。”
词语解释:波罗  拼音:bō luó
(1).即虎。古代 南诏 语。 唐 赵叔达 《星回节避风台骠信命赋》诗:“法驾避星回,波罗毘勇猜。”原注:“波罗,虎也;毘勇,野马也。”
(2).悲愁貌。 元 李爱山 《集贤宾·春日伤别》套曲:“嘴古都釵头玉燕,面波罗镜里青鸞,画不尽春山宛转。”一本作“魔罗”。
(3).梵语“波罗蜜”之省。 明 李贽 《得上院信》诗:“世事由来不可论,波罗忍辱是玄门。”参见“ 波罗蜜 ”。
(4).即凤梨。亦写作“波萝”。 清 赵翼 《题岭南物产图六十二韵》:“蜜有波罗甜,绵岂班枝燠。”参见“ 凤梨 ”。
词语解释:波罗蜜  拼音:bō luó mì
(1).亦作“ 波罗密 ”。梵语音译。意为到彼岸,即由此岸(生死岸)度人到彼岸(涅槃、寂灭)。《大智度论》卷十二:“此六波罗蜜,能令人渡慳贪等烦恼染著大海,到於彼岸,以是故名波罗蜜。”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文学》:“﹝ 殷中军 ﹞初视《维摩詰》,疑‘般若波罗密’太多,后见《小品》,恨此语少。” 刘孝标 注:“波罗密,此言到彼岸也。” 唐 牟融 《题山房壁》诗:“定处波罗蜜,须从物外寻。” 明 无名氏 《精忠记·诛心》:“我只得忍辱波罗蜜,这的是念彼 观音 力。”
(2).即木波罗。通称波罗蜜树。常绿乔木。果椭圆形,味甜,可食。原产 印度 和 马来西亚 ,我国 华南 各地有栽培。参阅 唐 段成式 《酉阳杂俎·木篇》、 宋 范成大 《桂海虞衡志·志果》
词语解释:凤梨  拼音:fèng lí
(1).多年生草本植物。叶剑状,密生,螺旋状排列。花序顶生,由叶丛中抽出,椭圆形,状似松球。花紫红色。果实密集在一起,外部呈鳞片状,果肉味甜酸,有很浓的香味。产于热带,我国 广东 、 台湾 等地都有出产。
(2).这种植物的果实。也称菠萝、菠萝蜜。
词语解释:波神  拼音:bō shén
水神。 唐 刘禹锡 《贾客词》:“邀福祷波神,施财游化城。” 唐 元稹 《生春》诗:“ 织女 云桥断,波神玉貌融。” 明 王骥德 《男王后》第二折:“我是个 金塘 小小莲花长,羞杀唤 张 家 六郎 。如今被波神移入五云乡,管领您三百红芳。”
词语解释:波纹  拼音:bō wén
亦作“ 波文 ”。 细微的波浪形成的水纹。 唐 白居易 《府西池》诗:“柳无气力枝先动,池有波文冰尽开。”《儒林外史》第三十回:“微微有点薰风,吹得波纹如縠。” 清 纳兰性德 《拟古》诗之十八:“落花委波文,天地如飘蓬。” 丁玲 《阿毛姑娘》第一章三:“很大的金色的光映到湖水里,在细小的波纹上拖下很长的一溜来,不住的闪耀着,像无数条有金鳞的蛇身在不动的蜿蜒着。”
词语解释:波动  拼音:bō dòng
(1).起伏;摇动;不穏定。 梁斌 《播火记》二:“因为 江涛 他们的事情,她心上还是不安,按也按不住心头波动的情绪。” 吴组缃 《山洪》二六:“每棵茎杆都壮实的立在泥土上面,随风不住的在波动着。” 周而复 《上海的早晨》第四部二九:“我哪里会把消息透出去,那不要引起工商界的波动吗?”
(2).谓目光流转。 艾芜 《红艳艳的罂粟花》:“她那波动的眼睛、秀美的鼻子,有着感人的媚力。”
(3).物理学名词。振动传播的过程,是能量传递的一种形式。最普通的是机械波(如水波、声波)和电磁波。
词语解释:波波  拼音:bō bō
(1).奔波。 唐 岑参 《阌乡送上官秀才归关西别业》诗:“风尘奈汝何,终日独波波。” 宋 梅尧臣 《书南事》诗:“ 大梁 国南门,驛骑方腾趋。波波一何急,蛮寇围 番禺 。” 明 袁宏道 《仲春十八日宿上天竺》诗:“终日忙波波,忘却自家宝。”
(2).寒颤声。《楞严经》卷八:“二习相陵,故有吒吒、波波、罗罗。” 子璿 义疏:“吒、波、罗等,忍寒声也。”
(3).食品名。即饆饠。饽饽。 元 无名氏 《冯玉兰》第一折:“妳妳敢肚饥了,且住一住儿,等我买几个波波来吃咱。” 明 杨慎 《毕罗》:“食之精者有樱桃,饆饠,今北人呼为波波,南人讹为磨磨。”
词语解释:波斯  拼音:bō sī
(1).国名。即 伊朗 。我国历史上亦称 安息 。位于 西南亚 ,南临 波斯湾 和 阿曼湾 。早在公元前二世纪就和我国有友好往来,并通过“丝绸之路”进行经济、文化交流。
(2).国名。即 苏木都剌国 。史书上亦称 八昔 。在今 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 北部。参阅 宋 周去非 《岭外代答》卷三、《元史·武宗纪》
(3).古代 中国 人认为 波斯 是海外出产珍宝的地方,因以借指宝贝。《三宝太监西洋记》第四回:“手儿里一傍把个包来拆开,只见包儿里面端正有两件波斯。”
(4).指识宝的外国商人。 宋 乐史 《杨太真外传》卷下:“ 交趾 贡龙脑香,有蝉蚕之状,五十枚。波斯言老龙脑树节方有。禁中呼为瑞龙脑。” 清 孔尚任 《桃花扇·劫宝》:“望风便生降,好似波斯样。”
(5).戏称长髯者。因 波斯 人每多须,故云。 元 关汉卿 《绯衣梦》第三折:“为因老夫满面虬鬚,貌类色目人,满朝人皆呼老夫为 波斯 钱大尹 。”
词语解释:波痕  拼音:bō hén
浅海、河湖的一种小型地形特征,由尖波峰、圆波谷,坡度对称组成连绵波浪状
词语解释:波荡  拼音:bō dàng
亦作“ 波盪 ”。
(1).水波摇荡;荡漾。 汉 张衡 《西京赋》:“ 河 渭 为之波盪, 吴岳 为之陁堵。” 杜鹏程 《保卫延安》第二章:“这悠扬的歌声在早晨清爽的空气里波荡,分外中听。”
(2).动荡,不安定。《后汉书·公孙述传》:“方今四海波荡,匹夫横议,将军割剧千里,地什 汤 武 ,若奋威德以投天隙,霸王之业成矣。”
(3).鼓动;影响。亦指受鼓动;受影响。《资治通鉴·晋穆帝升平五年》:“ 王 何 蔑弃典文,幽沉仁义,游辞浮説,波荡后生,使搢绅之徒翻然改辙,以至礼坏乐崩,中原倾覆,遗风餘俗,至今为患。” 金 王若虚 《滹南诗话》卷二:“次韵实作者之大病也。诗道至 宋 人已自衰弊,而又专以此相尚,才识如 东坡 ,亦不免波荡而从之。” 方东树 《答叶溥求论古文书》:“僕闻人之为学,每视乎一时之所趋,风气波荡,羣然相和。”
(4).奔竞,追逐名利。《晋书·刘弘传》:“顷者多难,淳朴弥凋,臣輒以徵士 伍朝 补 零陵 太守,庶以惩波荡之弊,养退让之操。”
(5).流离迁徙。《太平广记》卷三五九引 晋 干宝 《搜神记·张聘》:“百姓波荡,从乱如归。” 唐 高适 《东征赋》:“过 盱眙 之邑屋,伤 义帝 之波荡。”
词语解释:波罗蜜  拼音:bō luó mì
(1).亦作“ 波罗密 ”。梵语音译。意为到彼岸,即由此岸(生死岸)度人到彼岸(涅槃、寂灭)。《大智度论》卷十二:“此六波罗蜜,能令人渡慳贪等烦恼染著大海,到於彼岸,以是故名波罗蜜。”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文学》:“﹝ 殷中军 ﹞初视《维摩詰》,疑‘般若波罗密’太多,后见《小品》,恨此语少。” 刘孝标 注:“波罗密,此言到彼岸也。” 唐 牟融 《题山房壁》诗:“定处波罗蜜,须从物外寻。” 明 无名氏 《精忠记·诛心》:“我只得忍辱波罗蜜,这的是念彼 观音 力。”
(2).即木波罗。通称波罗蜜树。常绿乔木。果椭圆形,味甜,可食。原产 印度 和 马来西亚 ,我国 华南 各地有栽培。参阅 唐 段成式 《酉阳杂俎·木篇》、 宋 范成大 《桂海虞衡志·志果》
词语解释:波旬  拼音:bō xún
魔王名,为欲界第六天之主,其义为恶者、杀者。常以憎恨佛法,杀害僧人为事。《百喻经·小儿得大龟喻》:“天魔 波旬 ,及恶知识,而语之言:‘汝但极意六尘,恣情五欲,如我语者,必得解脱。’” 明 屠隆 《昙花记·魔难不屈》:“将领区区何足论,从来上帝战 波旬 。” 章炳麟 《五无论》:“天魔诱人, 波旬 嬈佛。”
词语解释:波臣  拼音:bō chén
指水族。古人设想江海的水族也有君臣,其被统治的臣隶称为“波臣”。后亦称被水淹死者为“波臣”。《庄子·外物》:“ 周 顾视车辙中,有鮒鱼焉。 周 问之曰:‘鮒鱼来,子何为者邪?’对曰:‘我, 东海 之波臣也。君岂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 宋 叶绍翁 《四朝闻见录·宁皇御舟》:“御鷁至沉於波臣。” 清 李渔 《蜃中楼·幻因》:“蜃气人人知是幻,独言身世为真,不知也似蜃乾坤:终朝营海市,一旦付波臣。” 清 汪中 《哀盐船文》:“亦有没者善游,操舟若神。死丧之威,从井有仁。旋入雷渊,并为波臣。” 欧阳山 《苦斗》八十:“你掉到那大河里面,亏得人家救了你,才不致与波臣为伍。”
词语解释:波长  拼音:bō cháng
相邻的两个波峰或两个波谷之间的距离。 艾思奇 《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上篇第三章二:“颜色的感觉是由于不同波长的光波作用于人的眼网膜而引起的。”《新华文摘》1983年第8期:“这样 延安 的广播电台,就要停止播音,另建一个同样波长的电台,赶在延安台停播的当天,接着播音。”
词语解释:波险  拼音:bō xiǎn
指书法用笔波折难测。 清 独逸窝退士 《笑笑录·草书》:“ 张丞相 好草书而不工。一日得句,索笔疾书,满纸龙蛇飞动,使姪録之,当波险处,姪茫然,乃问曰:‘此何字也?’丞相熟视久之,亦自不识,詬其姪曰:‘何不早问,致予忘之。’”
词语解释:波文  拼音:bō wén
见“ 波纹 ”。
词语解释:波纹  拼音:bō wén
亦作“ 波文 ”。 细微的波浪形成的水纹。 唐 白居易 《府西池》诗:“柳无气力枝先动,池有波文冰尽开。”《儒林外史》第三十回:“微微有点薰风,吹得波纹如縠。” 清 纳兰性德 《拟古》诗之十八:“落花委波文,天地如飘蓬。” 丁玲 《阿毛姑娘》第一章三:“很大的金色的光映到湖水里,在细小的波纹上拖下很长的一溜来,不住的闪耀着,像无数条有金鳞的蛇身在不动的蜿蜒着。”
词语解释:波路  拼音:bō lù
(1).航路,水路。 南朝 宋 鲍照 《登大雷岸与妹书》:“旅客贫辛,波路壮阔。”
(2).古代西域国名。《魏书·西域传·波路》:“ 波路国 ,在 阿钩羌 西北,去 代 一万三千九百里。其地湿热,有 蜀 马,土平,物产国俗与 阿钩羌 同。”
词语解释:波色  拼音:bō sè
水波的颜色。例如: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袁宏道《满井游记》
词语解释:波连  拼音:bō lián
犹牵连。 清 黄六鸿 《福惠全书·刑名·窝逃》:“逃人不宜有窝,有窝则一家流徙,十家长隣佑地方均受波连。”
词语解释:波溢  拼音:bō yì
液体满而外溢。《淮南子·俶真训》:“今夫冶工之铸器,金踊跃於鑪中,必有波溢而播弃者。”《韩诗外传》卷五:“天之不迅风疾雨也,海不波溢也,三年於兹矣。”
词语解释:波腾  拼音:bō téng
波浪涌起貌。多比喻众议激烈。《晋书·潘尼传》:“於是浮伪波腾,曲辩云沸,寒暑殊声,朝夕异价。”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印度总述》:“部执峯峙,諍论波腾,异学专门,殊途同致。”
词语解释:波水  拼音:bō shuǐ
水波。 汉 王粲 《杂诗》之一:“回翔游广囿,逍遥波水间。”
词语解释:波及  拼音:bō jí
(1).扩散到;传播到。《国语·晋语四》:“其波及 晋国 者,君之餘之,又何以报?”《魏书·天象志三》:“其餘灾波及 晋 魏 ,仍其兵革之祸。” 清 李渔 《奈何天·锡祺》:“我们三个,一齐具疏,求上帝推男子之爱,波及妇人,免他轮迴一转。” 吴玉章 《论辛亥革命》:“这个运动波及十多个省的大小城市。”
(2).影响到;牵连到。 唐 柳宗元 《与友人论为文书》:“其间耗费简札,役用心神者,其可数乎?登文章之籙,波及后代,越不过数十人耳。”《警世通言·桂员外途穷忏悔》:“君今日之祸,波及妻子。” 曹亚伯 《武昌革命真史·武昌起义》:“设此营兵士受革命军波及,反受危险,不若将輜重营全体带至 汉口 清静地方集合,再从长计议。” 陈残云 《山谷风烟》第十章:“有些不明了政策,怕波及自己而自杀。”
词语解释:波势  拼音:bō shì
书法指波磔之笔势。 清 顾炎武 《〈日知录〉之馀》卷一:“至 唐 则八分书始盛。其典型盖类隶,而变方广作波势。” 康有为 《广艺舟双楫·分变》:“ 王愔 曰:‘ 王次仲 始以古书方广少波势。 建初 中以隶草作楷法,字方八分。’”
词语解释:波皱  拼音:bō zhòu
皱折。 萧红 《桥·过夜》:“她的颜面和干了的海藻一样打着波皱。”
词语解释:波粼  拼音:bō lín
明净的水波。亦用以形容波状物。 郭沫若 《孔雀胆》第四幕:“云片波粼不见人,押不卢花颜色改。” 方纪 《三峡之秋》:“ 江 水只平静了一下,接着便闪动起银色的波粼。”
词语解释:波罗密  拼音:bō luó mì
见“ 波罗蜜 ”。
词语解释:波罗蜜  拼音:bō luó mì
(1).亦作“ 波罗密 ”。梵语音译。意为到彼岸,即由此岸(生死岸)度人到彼岸(涅槃、寂灭)。《大智度论》卷十二:“此六波罗蜜,能令人渡慳贪等烦恼染著大海,到於彼岸,以是故名波罗蜜。”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文学》:“﹝ 殷中军 ﹞初视《维摩詰》,疑‘般若波罗密’太多,后见《小品》,恨此语少。” 刘孝标 注:“波罗密,此言到彼岸也。” 唐 牟融 《题山房壁》诗:“定处波罗蜜,须从物外寻。” 明 无名氏 《精忠记·诛心》:“我只得忍辱波罗蜜,这的是念彼 观音 力。”
(2).即木波罗。通称波罗蜜树。常绿乔木。果椭圆形,味甜,可食。原产 印度 和 马来西亚 ,我国 华南 各地有栽培。参阅 唐 段成式 《酉阳杂俎·木篇》、 宋 范成大 《桂海虞衡志·志果》
词语解释:波潮  拼音:bō cháo
浪潮。 南朝 陈 徐陵 《谢东宫赉蛤蜊启》:“望楼闕之气,得波潮之下。”
词语解释:波灵  拼音:bō líng
指泽国之民,水乡之民。 汉 王粲 《三辅论》:“今 刘牧 建德垂芳,名烈既彰矣,曷乃称兵举众,残我波灵?”
词语解释:波骇  拼音:bō hài
以物击水,一波动,众波随而扰动。比喻受到惊扰震动。《后汉书·杨琁传》:“﹝ 杨琁 ﹞因使后车弓弩乱发,鉦鼓鸣震。羣盗波骇破散,追逐伤斩无数。”《宋书·刘敬宣传》:“今我往劳困,彼来甚逸。若忽使师行不利,人情波骇,大势挫衄。”《南史·萧允传》:“时寇贼纵横,百姓波骇, 允 独不行。”
词语解释:波委  拼音:bō wěi
(1).如水波聚积。形容众多。 唐 李逢吉 《石壁寺甘露义坛碑》:“入货者波委,就役者子来。”
(2).随波浮沉。比喻追随世俗。 清 黄宗羲 《黄孚先诗序》:“ 孚先 情意真挚,不随世俗波委。”
词语解释:波查  拼音:bō zhā
(1).本指困苦、危害。后泛指艰辛;磨折。 唐 吕岩 《敲爻歌》:“报贤良,休慕顾,性命机关须守护。若还缺一不芳菲,执著波查应失路。” 元 柯丹邱 《荆钗记·遣音》:“一心要传递佳音,不惮路途波查。” 清 洪昇 《长生殿·埋玉》:“事出非常堪惊诧,已痛兄遭戮,奈臣妾又受波查。”
(2).叹词。 明 汤显祖 《邯郸记·死窜》:“波查,祸起天来大,怎泣奏当今鸞驾?” 清 李玉 《牛头山》第三出:“説什么炮凤烹龙鼎食华酒也,波查,莫浪夸。”
词语解释:波折  拼音:bō zhé
(1).指事情在进行中所发生的曲折。《两般秋雨盦随笔》卷三附 清 赵秋舲 《致梁绍壬书》:“回家接君第二函,喜动眉宇,深恨何处忌才人,作此恶语。然无此波折,一年之积闷难消,且无以见他日相逢之乐耳。” 梁启超 《二十世纪之巨灵--托辣斯》:“此两者递相引,迭相胜,如波折,如循环,歷史之奇观莫大於是。” 叶圣陶 《倪焕之》十四:“农场总算办起来了,但经过不少的波折呢。”参见“ 一波三折 ”。
(2).指文章的曲折、变化。 清 恽敬 《与秦省吾书》:“ 侯君 文清瀏见底,波折皆出天然。”
词语解释:一波三折  拼音:yī bō sān zhé
指写字笔画曲折多姿。语本 晋 王羲之 《题卫夫人笔阵图后》:“每作一波,常三过折笔。”《宣和书谱·太上内景神经》:“然其一波三折笔之势,亦自不苟。”后比喻事多波折。 林放 《外行的症结在哪里》:“回顾这二十多年知识分子问题的一波三折,使我发生这样的疑问。”
词语解释:波迸  拼音:bō bèng
奔走;奔逃。《宋书·臧质传》:“ 质 ,国戚勋臣,忠诚篤亮,方当显位,翼赞京輦,而子弟波迸,伤其乃怀。”《北史·隋房陵王勇传》:“恋土怀旧,人之本情。波迸流离,盖不获已。” 唐 顾况 《左车》诗之一:“敏尔之生,胡为波迸。”
词语解释:波润  拼音:bō rùn
犹馀润。 清 和邦额 《夜谭随录·娄芳华》:“郎君处此,于汝亦大有波润。独不念椀中餘瀋、柈中賸胾,又谁曾与汝争一匕一箸耶?”
词语解释:波吒
亦作“ 波咤 ”。 苦难;磨折。 唐 拾得 《诗》之五:“死后受波吒,更莫称冤屈。”《敦煌变文集·大目乾连冥间救母变文》:“何时出离波咤苦,岂敢承望重为人。”
词语解释:波涟  拼音:bō lián
水波,波纹。《诗·小雅·渐渐之石》“有豕白蹢,烝涉波矣” 汉 郑玄 笺:“白蹄其尤躁疾者,今离其繒牧之处,与众豕涉入水之波涟矣。” 陆德明 释文:“涟……一本作‘澜’。” 梁斌 《播火记》四五:“河水中波涟颤动,似曲曲的万道金蛇。”
词语解释:波官  拼音:bō guān
水神。 五代 李梦符 《渔父引》词之二:“渔弟渔兄喜到来,波官赛却坐江隈。”
词语解释:波峭  拼音:bō qiào
(1).本指山岩、屋势倾斜曲折貌。后借以形容人物俊俏有风致。 宋 周密 《齐东野语·庯峭》:“ 齐 魏 间以人有仪矩可喜者,则谓之庯峭……今京师指人之有风指者,亦谓之波峭。” 清 采蘅子 《虫鸣漫录》卷一:“行态波峭,如风摆柳,大可动人。”参见“ 庯峭 ”。
(2).形容文笔或书法曲折迭宕,有韵致。 宋 朱弁 《曲洧旧闻》卷九:“造词遣言,峻峙渊深,时有 梦得 波峭。” 明 屠隆 《文论》:“今姑无论其他,即如 西汉 制誥,谁非散文?冲夷平淡,都无波峭之气,而朴茂深严……风骨格力,往往而在。” 清 张泰来 《江西诗社宗派图录·潘大临潘大观》:“书法甚工,然少波峭,政以观古人书少耳。”
词语解释:庯峭  拼音:bū qiào
本义为屋势倾斜曲折貌。后用以形容人的仪表有风致。 宋 宋祁 《宋景文公笔记·释俗》:“今造屋势有曲折者谓之庯峻, 齐 魏 间以人有仪矩可喜者谓之庯峭,盖庯峻也。” 清 黄生 《义府》卷下:“屋庯庩则其形峭丽,故人有风仪者,目为庯峭, 魏收 云‘庯峭难为’是也。后通用波俏字,或单云俏,俏或又借樵(七肖反)。”参见“ 峬峭 ”、“ 逋峭 ”。
词语解释:波扇  拼音:bō shàn
推动;鼓动。《晋书·陈頵传》:“中华所以倾弊,四海所以土崩者,正以取才失所,先白望而后实事,浮竞驱驰,互相贡荐,言重者先显,言轻者后敍,遂相波扇,乃至陵迟。” 清 钱陆灿 《周亮工墓志铭》:“奸吏不能有所阴阳其间,遂怀毒蠚,互相波扇,以口语风闻。”
词语解释:波棱  拼音:bō léng
亦作“ 波棱 ”。
(1).菜名。即菠菜。《新唐书·西域传上·泥婆罗》:“﹝ 泥婆罗 ﹞遣使入献波稜、酢菜、浑提葱。” 宋 高承 《事物纪原·草木花果·波棱》:“《刘公嘉话録》曰:波棱菜,西国有僧将其子来。 韦绚 云:岂非 颇陵国 来,语讹为波棱也。” 清 沉涛 《交翠轩笔记》卷四:“行李隔絶而腹中枵然,询诸驛吏,唯有波稜与米尔,即取以为糜。”
(2).波浪。 刘半农 《回声》诗:“那里的海,无量数的波棱,纵着,横着,铺着,迭着,翻着,滚着……”
见“ 波稜 ”。
词语解释:波逃  拼音:bō táo
逃跑。《敦煌变文集·张淮深变文》:“尚书见贼□降伏,莫遣波逃星散去。”《敦煌变文集·韩擒虎话本》:“ 陈已 见随驾兵士到来,遂乃波逃入一枯井。”
词语解释:波若  拼音:bō ruò
梵语的音译。佛教谓离一切分别执着的大智慧。也称“般若”。《南齐书·顾欢传论》:“道家之教,执一虚无,得性亡情,凝神勿扰;今则波若无照,万法皆空,岂有道之可名,寧餘一之可得?” 唐 李峤 《上应天神龙皇帝册文》:“自非冥符幽赞,睿感潜通,何以承波若之护持,享高明之福助。”
词语解释:波竞  拼音:bō jìng
奔竞,为名利而奔走竞争。《晋书·儒林传·徐邈》:“ 道子 将用为吏部郎, 邈 以波竞成俗,非己所能节制,苦辞乃止。”
词语解释:波峻  拼音:bō jùn
形容诗文峻拔而有韵致。 宋 吴可 《藏海诗话》:“学诗当以 杜 为体,以 苏 黄 为用,拂拭之则自然波峻,读之鏗鏘。”
词语解释:波兰  拼音:bō lán
中欧国家。北临波罗的海。面积3127万平方千米。人口3862万(1995年)。首都华沙。以平原为主。温带大陆性气候。经济较发达。工业为主要经济部门。煤储量居世界前列。世界主要煤炭生产国和出口国之一。
词语解释:波累  拼音:bō lèi
(1).牵连;连累。 明 沉德符 《野获编·科场·乙酉京试冒籍》:“前一科会试,鼎甲一人,庶常二人,皆 浙 人也,何以置不问,而独严於乡试,株连波累至此耶?” 豕韦之裔 《普告汉人》:“有司见事生风,多方穷鞫,或致波累师生,株连亲故,破家亡命,甚可悯也。”
(2).波及。《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二五回:“后来火熄了,客栈并没有波累着。”
词语解释:波诡  拼音:bō guǐ
比喻文笔变化多致。 清 方文 《彭燕又宾》诗:“文区既波诡,辞府亦云慝。”参见“ 波谲云诡 ”。
词语解释:波谲云诡  拼音:bō jué yún guǐ
1. 汉 扬雄 《甘泉赋》:“於是大厦云譎波诡,摧摧而成观。”本喻房屋建筑的千姿百态。后用“波譎云诡”以喻文章如波云变化多致。 清 陈田 《〈明诗纪事己籤〉序》:“盖 弇洲 负沉博一世之才,下笔千言,波譎云诡。” 鲁迅 《坟·摩罗诗力说》:“﹝ 裴伦 ﹞作汗漫游,始於 波陀牙 ,东至 希腊 、 突厥 及 小亚细亚 ,歷审其天物之美,民俗之异,成《哈洛尔特游草》二卷,波譎云诡,世为之惊絶。”
2.喻事物变化多端,难以预料。 杨玉如 《辛亥革命先著记》第三章第四节“探视 胡瑛 ”自注:“至癸丑以后,政局波譎云诡,未免人鬼殊途,遗臭流芳,千载自有定评。” 邹韬奋 《抗战以来》一:“这其间的悲欢离合,波谲云诡,令人在冷静沉默中回想起来,抚今追昔,实不胜其感慨系之。” 郭沫若 《羽书集·三年来的文化战》:“﹝ 日寇 ﹞挑拨离间、造谣中伤等下流无耻的宣传,便更加波谲云诡了。”
词语解释:波磔  拼音:bō zhé
(1).书法指右下捺笔。一说左撇曰波,右捺曰磔。 宋 吴曾 《能改斋漫录·类对》:“出锋须长,择毫须细,管不在大,副切须齐。副齐则波磔有冯,管小则运动省力,毛细则点画无失,锋长则洪润自由。” 康有为 《广艺舟双楫·体变》:“ 汉 末波磔纵肆极矣,久亦厌之。又稍参篆分之圆,变为真书。”
(2).泛指书法的笔画。 清 黄景仁 《题可堂印谱》诗:“波磔必老苍,惨淡出平易。”《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四三回:“那字刻得细入毫芒,却又波磔分明。”
(3).借指书写。 清 昭槤 《啸亭杂录·成王书法》:“﹝ 成亲王 ﹞善书法,幼时握笔,即波磔成文。”
词语解释:波迁  拼音:bō qiān
播迁;迁徙。 南朝 齐 王琰 《冥祥记》:“ 苏峻 之乱,都邑士人,皆东西波迁。”
词语解释:波速  拼音:bō sù
波传播的速度。①单色波的波速v与波长λ、波源振动频率f之间的关系为:v=λf。机械波的波速由介质的弹性模量和密度所决定。在室温下,声波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约为340米/秒;电磁波在真空中传播的速度等于光速,约为3×108米/秒。②海浪波速(c)的大小取决于波长(λ)或海区水深(h)。当海区水深很大时,波速仅与波长有关,而与水深无关,即为c2=gλ2π;当海区水深很小时,波速仅与水深有关,而与波长无关,即为c2=gh。
词语解释:波靡  拼音:bō mí
(1).随波起伏,顺风而倒。比喻胸无定见,相率而从。 元 刘祁 《归潜志》卷十二:“世之愚俗,徒以二氏之诡诞怪异出耳目外,则波靡而从之。” 清 方亨咸 《武风子传》:“ 滇 士民慴於威,波靡以从,生独匿深箐中不出。”
(2).比喻倾颓之世风、流俗。 清 戴名世 《〈蔡瞻眠文集〉序》:“独立於波靡之中,而物诱不足以动其心,富贵不足以易其节。” 清 李慈铭 《书凌氏廷堪〈校礼堂集〉中〈书唐文粹文后〉文后》:“流及六朝,愈尚华藻,波靡递下,乃有‘风云’‘月露’之讥。”
波及,扩散。 梁启超 《暴动与外国干涉》:“其暴动所波靡之面积百倍於彼。” 黄远庸 《铸党论》:“今者党之问题,可谓波靡全国矣。”
词语解释:波臣为虐
指水灾
词语解释:波平如镜
水面平静如镜
词语解释:波律膏  拼音:bō lǜ gāo
香料名,又名龙脑香。药用冰片即以此炼制而成。 宋 洪刍 《香谱·龙脑香》:“《酉阳杂俎》云:出 波律国 ,树高八九丈,可六七尺围,叶圆而背白,其树有肥瘦,形似松柏,作杉木气,乾脂谓之龙脑香,清脂谓之波律膏。”
词语解释:波律香  拼音:bō lǜ xiāng
即波律膏。 宋 洪刍 《香谱·波律香》:“﹝波律香﹞与龙脑同树之清脂也,除恶气,杀虫疰……即波律膏也。”参见“ 波律膏 ”。
词语解释:波律膏  拼音:bō lǜ gāo
香料名,又名龙脑香。药用冰片即以此炼制而成。 宋 洪刍 《香谱·龙脑香》:“《酉阳杂俎》云:出 波律国 ,树高八九丈,可六七尺围,叶圆而背白,其树有肥瘦,形似松柏,作杉木气,乾脂谓之龙脑香,清脂谓之波律膏。”
词语解释:波衍  拼音:bō yǎn
犹繁衍。 明 李东阳 《〈林氏族谱〉序》:“及其传世数百指,贵显五六人,蔓延波衍愈长而未艾,则亦可谓盛矣。”
词语解释:波老儿  拼音:bō lǎo ér
犹老翁。 明 陈所闻 《朝天子·度上戏咏拨不倒一名醉仙》曲:“朝昏醉醺……向着人便要饮,也不管疎亲,也不择富贫,似这波老儿善把年光混。”
词语解释:波扰  拼音:bō rǎo
波动烦扰。 晋 葛洪 《抱朴子·行品》:“观道义而如醉,闻货殖而波扰者,秽人也。”
词语解释:波斯枣  拼音:bō sī zǎo
海枣的别名。见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果三·无漏子》。参见“ 海枣 ”。
词语解释:海枣  拼音:hǎi zǎo
(1).传说中的果名。典出《晏子春秋·外篇下十三》:“ 景公 谓 晏子 曰:‘ 东海 之中,有水而赤,其中有枣,华而不实,何也?’ 晏子 对曰:‘昔者 秦繆公 乘龙舟而理天下,以黄布裹烝枣,至 东海 而捐其布,彼黄布,故水赤;烝枣,故华而不实’。公曰:‘吾详问子,何为对?’ 晏子 对曰:‘ 婴 闻之,详问者,亦详对之也’。”后喻虚妄不实的事物。《文选·陆倕〈新刻漏铭〉》:“譬彼春华,同夫海枣。” 李善 注:“海枣,譬其无实。”《北齐书·文苑传·樊逊》:“ 淮南 成道,犬吠云中, 子乔 得仙,剑飞天上,皆是凭虚之説,海枣之谈,求之如係风,学之如捕影。”
(2).海棕树。亦指这种树所结的果实。其果实又名波斯枣、海枣。因来自海外,故名。 晋 嵇含 《南方草木状》卷下:“海枣树身无闲枝,直耸三四丈,而树顶四面共生十餘枝,叶如栟櫚,五年一实,实甚大,如杯盌,核两头不尖,双卷而圆,其味极甘美, 安邑 御枣无以加也。”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果三·无漏子》:“千年枣、万年枣、海枣、波斯枣,番枣、金果,木名海椶,凤尾蕉。无漏子名义未详。千年、万岁,言其树性耐久也。曰海,曰波斯,曰番,言其种自外国来也。”
词语解释:波斯湾  拼音:bō sī wān
阿拉伯语称“阿拉伯湾”,印度洋的一个边缘海,位于伊朗高原与阿拉伯半岛之间
词语解释:波茨坦  拼音:bō cí tǎn
德国东北部城市。人口137万(1984年)。有精密机械、光学仪器等工业。多宫殿、教堂等古迹。1945年8月2日,《波茨坦协定》在此签订。
词语解释:波茨坦会议  拼音:bō cí tǎn huì yì
1945年7月苏、美、英三国领导人斯大林、杜鲁门、丘吉尔在德国柏林西南的波茨坦举行的首脑会议。主要讨论对德占领的原则、欧洲一些国家疆界的划分、战争罪犯的处理以及参加联合国等问题。并签订、发表《波茨坦协定》。会议期间,中、美、英三国还发表促令日本投降的《波茨坦公告》
词语解释:波斯人  拼音:bō sī rén
也称“伊朗人”。伊朗的主体民族。另有少数分布在美国和伊拉克等国。约2100万人(1985年)。讲波斯语。信伊斯兰教。主要从事农业,兼营畜牧业;部分从事石油和毛、棉纺织工业。
词语解释:波斯店  拼音:bō sī diàn
见“ 波斯邸 ”。
词语解释:波斯邸  拼音:bō sī dǐ
亦作“ 波斯店 ”。亦作“ 波斯馆 ”。 隋 唐 时期 波斯 等地商人开设于 长安 西市,供外来进贡的人进行珠宝古董交易的处所。 唐 牛僧孺 《玄怪录·杜子春》:“﹝老人﹞於是袖出一緡,曰:‘给子今夕,明日午时俟子於西市波斯邸,慎无后期。’”《云笈七籤》卷一一三:“﹝二舅﹞乃与一拄杖,曰:‘将此於波斯店内取钱。’”《醒世恒言·杜子春三入长安》:“元来波斯馆,都是四夷进贡的人,在此贩卖宝货,无非明珠美玉,文犀瑶石,动是上千上百的价钱,叫做金银窠里。”
词语解释:波斯猫  拼音:bō sī māo
一种毛色纯白,瞳孔一个蓝色、一个黄色的猫
词语解释:波士  拼音:bō shì
老板;领班;掌柜的。源于英语:兜里有钱了,也有了自己的汽车,俨然波士的样儿。
词语解释:波斯帝国  拼音:bō sī dì guó
古代波斯人建立的奴隶制国家。公元前550年,居住在今伊朗高原西南部的波斯人,在首领居鲁士领导下,灭掉北方的米底王国后建国。后不断对外扩张,相继征服小亚细亚、两河流域、叙利亚、埃及等地。大流士一世在位时,又入侵印度和欧洲东南部,形成历史上第一个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后在希波战争中失败。前330年被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所灭。
词语解释:波士顿惨案  拼音:bō shì dùn cǎn àn
英军屠杀北美殖民地波士顿居民的事件。1770年3月5日,驻波士顿的英军侮辱当地学徒,激起该城人民的愤怒,与英军发生冲突,遭到英军开枪屠杀,造成惨案。次日,全城居民集会抗议,迫使英军从城里撤走。
词语解释:波委云集  拼音:bō wěi yún jí
如波之相积,云之相聚。比喻众物聚在一起。 唐 刘知几 《史通·杂述》:“歷观自古作者,著述多矣。虽復门千户万,波委云集,而言皆琐碎,事必藂残,固难以接光尘於五传,并辉烈於三史。”
词语解释:波萝  拼音:bō luó
见“ 波罗 ”。
词语解释:波罗  拼音:bō luó
(1).即虎。古代 南诏 语。 唐 赵叔达 《星回节避风台骠信命赋》诗:“法驾避星回,波罗毘勇猜。”原注:“波罗,虎也;毘勇,野马也。”
(2).悲愁貌。 元 李爱山 《集贤宾·春日伤别》套曲:“嘴古都釵头玉燕,面波罗镜里青鸞,画不尽春山宛转。”一本作“魔罗”。
(3).梵语“波罗蜜”之省。 明 李贽 《得上院信》诗:“世事由来不可论,波罗忍辱是玄门。”参见“ 波罗蜜 ”。
(4).即凤梨。亦写作“波萝”。 清 赵翼 《题岭南物产图六十二韵》:“蜜有波罗甜,绵岂班枝燠。”参见“ 凤梨 ”。
词语解释:波罗蜜  拼音:bō luó mì
(1).亦作“ 波罗密 ”。梵语音译。意为到彼岸,即由此岸(生死岸)度人到彼岸(涅槃、寂灭)。《大智度论》卷十二:“此六波罗蜜,能令人渡慳贪等烦恼染著大海,到於彼岸,以是故名波罗蜜。”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文学》:“﹝ 殷中军 ﹞初视《维摩詰》,疑‘般若波罗密’太多,后见《小品》,恨此语少。” 刘孝标 注:“波罗密,此言到彼岸也。” 唐 牟融 《题山房壁》诗:“定处波罗蜜,须从物外寻。” 明 无名氏 《精忠记·诛心》:“我只得忍辱波罗蜜,这的是念彼 观音 力。”
(2).即木波罗。通称波罗蜜树。常绿乔木。果椭圆形,味甜,可食。原产 印度 和 马来西亚 ,我国 华南 各地有栽培。参阅 唐 段成式 《酉阳杂俎·木篇》、 宋 范成大 《桂海虞衡志·志果》
词语解释:凤梨  拼音:fèng lí
(1).多年生草本植物。叶剑状,密生,螺旋状排列。花序顶生,由叶丛中抽出,椭圆形,状似松球。花紫红色。果实密集在一起,外部呈鳞片状,果肉味甜酸,有很浓的香味。产于热带,我国 广东 、 台湾 等地都有出产。
(2).这种植物的果实。也称菠萝、菠萝蜜。
词语解释:波罗盖  拼音:bō luó gài
方言。膝盖。《醒世姻缘传》第十回:“这话长着哩!隔着层夏布裤子,垫的波罗盖子慌!我起来説罢?”《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一○三回:“这老妈子把自己的波罗盖儿堵住了二奶奶的谷道。” 周立波 《暴风骤雨》第一部三:“﹝ 刘胜 ﹞两手抱着低垂的头,肘子支在波罗盖上。”
词语解释:波属云委  拼音:bō shǔ yún wěi
如波之相接,云之相迭。比喻连续不断,层见迭出。《宋书·谢灵运传论》:“自 建武 暨乎 义熙 ,歷载将百,虽缀响联辞,波属云委,莫不寄言上德,託意玄珠。”
词语解释:波害  拼音:bō hài
谓扩散其害。 康有为 《大同书》庚部第八章:“其与私产之工窳人苦,波害大众,较其损益,巧历不能计也。”
词语解释:波斯眼  拼音:bō sī yǎn
波斯 商人多经营珍宝古董,善于识别其真伪。因以“波斯眼”借指识别力很强的眼睛。《冷眼观》第二八回:“现在照我这两隻波斯眼看起来,那姓 夏 的嫖经上‘潘、吕、邓、小、閒’五个字密诀,连一个字都没有。”
词语解释:波峰  拼音:bō fēng
指质点在振动过程中所达到的正向最大值的位置
共139,分2页显示   1  2 下一页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