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韵字: 或选择韵部:
(2011-11-5)
四寘去声 [sī,名词][车骑,名词][鼓吹,名词][yì,容易,形词][lèi,连累][详注1][wèi,馈遗][wèi,因为][bèi,动介词]使[详注2][近也][zhì,记也][详注3][音備,本作絥。][bì][详注4][详注5]诿[详注6][详注7][详注8][yì][huī suī][shù][详注9][详注10][kuì]岿[kuì][详注11][详注12][详注13][zhì][音字。乳化也。][wèi][水尽,动词][yì][mì][suì][音戲。《集韻》嚱嚱,聲也。][xì][通作记][详注14][详注15][音炽。《广韵》哆声。][音妫。坫也。《尔雅·释宫》垝谓之坫。][详注16][音缒。县名。在东莱。][yì]乿[详注17][音跂。《广韵》行喘息貌]


注1:施 音翅。惠也,与也。《易·乾卦》德施普也。《又》云行雨施。《礼·曲礼》太上贵德,其次务施报。《左传·僖二十四年》报者倦矣,施者未厌。《注》施,功劳也。《增韵》凡施设之施,平声。施与之施,平去通押。
注2:迟 音稚。《广韵》待也。《后汉·章帝纪》朕思迟直士,侧席异闻。又《赵壹传》实望昭其悬迟。《注》悬心迟仰之。《正韵》欲速而以彼为缓曰迟,使彼徐行以待亦曰迟。《荀子·修身篇》迟彼止而待我。
注3:出 推去声。自中而外也。又《正韵》凡物自出,则入声。非自出而出之,则去声。然亦有互用者。又叶尺伪切,吹去声。
注4:知 《集韻》《韻會》知義切。《正韻》知意切。與智同。《易·臨卦》知臨大君之宜。《荀子·修身篇》是是非非謂之知。
注5:眦 《广韵》《集韵》《韵会》疾智切,音渍。亦目厓也。
注6:植 《唐韵》《集韵》《韵会》直吏切,音致。《博雅》槌也。又通置。《书·金縢》植璧秉圭。又《集韵》时吏切,音侍。《贾谊·吊屈原文》方正倒植。又《正韵》直意切。义同。
注7:陂 音贲。《玉篇》倾也,邪也。《正韵》不平曰险,不正曰陂。《易·泰卦》无平不陂,无往不复。《周礼·春官·典同》陂声散。《史记·五宗世家》邯郸中诸使过客,以彭祖险陂,故莫留邯郸。
注8:积 积蓄。音恣。聚也,储蓄也。《诗·大雅》乃积乃仓。《周礼·天官·小宰》掌其牢礼委积。《注》委积,谓牢米薪刍给宾客道用也。又《大司徒》令野修道委积。《注》少曰委,多曰积,皆所以给宾客。
注9:始 式吏切,音试。《毛晃曰》本始之始上声,易资始,大始之类是也。方始为之始去声,礼月令桃始华,蝉始鸣之类是也。幓字原从车从参。或作襂縿。
注10:近 音记。已也。辞也。《诗·大雅》往近王舅。《注》辞也。
注11:跂 广韵》《集韵》《韵会》去智切,音吱。垂足坐。又举足望。
注12:瑟 又《集韵》疏吏切,音驶。乐器。 又《韵补》叶式吏切,音试。《祢衡鹦鹉赋》少昊司晨,蓐收整辔。严霜初降,凉风萧瑟。
注13:蚝 《唐韻》七吏切。同蛓。《韓愈·城南聯句》㾕肌遭蚝刺。
注14:柴 《集韵》子智切《正韵》资四切,音恣。积也,谓积禽也。《诗·小雅》助我举柴。 又《集韵》一曰搣,颊劳也。
注15:庳 有庳,国名。《孟子》封之有庳。又通作鼻。《后汉·东平王苍传》昔象封有鼻。《注》有鼻,国名。在今永州营道县北。
注16:锤 音缒。称锤也。《周礼·冬官考工记注》以为称锤以起量。《释文》锤,直伪反。刘读直危反。又音惴。锻器。《庄子·大宗师》在炉锤之闲耳。《注》炉,烹物之具。锤,成物之具。
注17:蔇 音洎。《类篇》至也。《左传·隐六年》善郑以劝来者,犹惧不蔇。
共148,分2页显示   1  2 下一页
首字词组
治乱治具治心治田治疗治教治谱治得病治不得命
治世治聋治家治装治迹治戎治统治丝而棼
治道治剧治忽治绩治事治名治礼治严
治行治声治化治朝治气治职治要治一经损一经
治平治功治人治理治方治学治繲治下
治中治象治定治体治任治服治官治公
治生治身治古治本治性治略治干治制
治安治状治命治所治术治典治墙治令
治国治狱治地治产治酒治康治办治点
治水治兵治经治聋酒治室治躬治茸治养

词语解释:治乱  拼音:zhì luàn
(1).安定与动乱。《书·君牙》:“民之治乱在兹。” 宋 范仲淹 《润州谢上表》:“议治乱之本根,求祖宗之故事。” 王闿运 《上巡抚恽侍郎书》:“观其诚伪知其治乱,观其轻重知其兴亡。”
(2).谓治理混乱的局面,使国家安定、太平。《孔子家语·哀公问政》:“继絶世,举废邦,治乱持危,朝聘以时,厚往而薄来,所以怀诸侯也。” 晋 葛洪 《抱朴子·用刑》:“明治病之术者,杜未生之疾;达治乱之要者,遏将来之患。”《前汉书平话》卷上:“陛下圣文神武,治乱安危。”
词语解释:治世  拼音:zhì shì
(1).太平盛世。《荀子·大略》:“故义胜利者为治世,利克义者为乱世。” 宋 秦观 《王朴论》:“﹝ 王朴 ﹞虽出於 五代 扰攘倾侧之中,然其器识学术,虽治世士大夫与之比者寡。”
(2).治天下,治国。《商君书·更法》:“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 明 吴从善 《〈郁离子〉序》:“其所抱负经画,可以文明治世者,独得笔之方册,垂示千百载之下。” 鲁迅 《南腔北调集·谣言世家》:“当 钱大王 治世的时候,人民被刮得衣裤全无。”
词语解释:治道  拼音:zhì dào
(1).治理国家的方针、政策、措施等。《礼记·乐记》:“是故审声以知音,审音以知乐,审乐以知政,而治道备矣。”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议对》:“夫驳议偏辨,各执异见;对策揄扬,大明治道。” 宋 王安石 《答曾公立书》:“治道之兴,邪人不利。” 王闿运 《〈尚书大传〉序》:“然就其断章,寻与宏旨,足以佐治道,存先典,明古训,雄文章。”
(2).修筑道路。《史记·司马相如列传》:“治道二岁,道不成,士卒多物故,费以巨万计。”《新唐书·韩琬传》:“ 永淳 时, 雍丘 令 尹元贞 坐妇女治道免官,今妇夫女役常不知怪。”
词语解释:治行  拼音:zhì xíng
(1).为政的成绩。亦指为政有成绩。《管子·八观》:“治行为上,爵列为下,则豪桀材臣不务竭能,便辟左右不论功能。” 宋 曾巩 《道山亭记》:“ 程公 于是州以治行闻,既新其城,又新其学,而其餘功又及於此。” 清 薛福成 《庸盦笔记·轶闻·良吏平反冤狱》:“ 胡文忠公 抚 鄂 时,尝明保 东湖 县令 张建基 之治行。”
(2).施政的措施。《汉书·薛宣传》:“吏民言令治行烦苛,适罚作使千人以上;贼取钱财数十万,给为非法;卖买听任富吏,贾数不可知。”
(3).整理行装。《史记·曹相国世家》:“ 萧何 卒。 参 闻之,告舍人趣治行:‘吾将入相。’”《汉书·郑当时传》:“使视决 河 ,自请治行五日。上曰:‘吾闻 郑庄 行,千里不齎粮,治行者何也?’” 宋 秦醇 《谭意哥传》:“后二年, 张 调官,復来见。 意 乃治行,饯之郊外。”
词语解释:治平  拼音:zhì píng
(1).治国平天下。语本《礼记·大学》:“身脩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清 侯方域 《南省试策》之三:“太子异日有天下之责者也。但得青宫读书,辨古今兴亡,识人才邪正,足以治平耳矣。”
(2).谓政治清明,社会安定。《晏子春秋·谏上七》:“故明所爱而贤良众,明所恶而邪僻灭,是以天下治平,百姓和集。” 宋 苏轼 《晁错论》:“名为治平无事,而其实有不测之忧。” 清 薛福成 《筹洋刍议·变法》:“自 唐 虞 讫 夏 、 商 、 周 ,最称治平。”
(3).指官吏治理政事的功绩。《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孝文皇帝 初立,闻 河南 守 吴公 治平为天下第一。” 清 李渔 《奈何天·隐妒》:“自齠齔之年,出来应试,早登甲第之先;从学仕之日,出去临民,便擢治平之最。”
词语解释:治中  拼音:zhì zhōng
治理政事的文书档案。《周礼·春官·天府》:“凡官府乡州及都鄙之治中,受而藏之,以詔王察羣吏之治。” 郑玄 注引 郑司农 曰:“治中,谓其治职簿书之要。” 孙诒让 正义引 江永 曰:“凡官府簿书谓之中,故诸《官》言‘治中’、‘受中’,《小司寇》‘断庶民讼狱之中’,皆谓簿书,犹今之案卷也。”
词语解释:治生  拼音:zhì shēng
(1).经营家业;谋生计。《管子·轻重戊》:“出入者长时,行者疾走,父老归而治生,丁壮者归而薄业。”《史记·淮阴侯列传》:“﹝ 韩信 ﹞始为布衣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又不能治生商贾,常从人寄食饮。” 唐 牛僧孺 《玄怪录·杜子春》:“﹝ 杜子春 ﹞乘肥衣轻,会酒徒,徵丝竹歌舞於倡楼,不復以治生为意。” 曹禺 《北京人》第一幕:“家中的房产,也所剩无几,自己又没什么治生的本领,所以心中百般懊恼。”
(2).旧时部属对长官或旅外官吏对原籍长官的自称。始于 明 代。 明 黄瑜 《双槐岁钞·名字称呼》:“书简称人以阁下明公,自称不过侍生而已……相去未久,乃有治生、晚生与门下、台下诸称。” 清 李玉 《清忠谱·就逮》:“早上传説校尉来 苏 ,想必轮着治生了。”
词语解释:治安  拼音:zhì ān
(1).谓治理(百姓)使之安定。《管子·形势解》:“生养万物,地之则也;治安百姓,主之则也。”《韩非子·显学》:“此四者所以治安也,而民不知悦也。”
(2).谓政治清明,社会安定。《史记·孝文本纪》:“古者 殷 周 有国,治安皆千餘岁。” 宋 苏辙 《栾城先生遗言》:“今祖宗法令脩明,求之前世,未有治安若今之久者。” 清 平步青 《霞外攟屑·时事·王莲生编修》:“臣道不立,则治安难期。”
(3).指社会秩序安宁。亦指维护社会秩序安宁。 叶圣陶 《倪焕之》二六:“如果他们一定不肯来,就说我们这里土匪多,治安要紧,不可不来。” 张天翼 《清明时节》六:“青天白日出了这个乱子,在治安上太说不过去。”
(4).指 汉 贾谊 《治安策》。 金 李汾 《汴梁杂诗》之一:“一策《治安》经济了, 汉 庭谁识 贾生 贤。” 傅尃 《次韵和湘荃梦蘧联句即寄》之三:“涕泪早除名士气,《治安》徒惜少年心。”
词语解释:治国  拼音:zhì guó
(1).治理国家政务。《礼记·大学》:“治国在齐其家。”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诸子》:“野老治国于地利,騶子养政于天文。” 郑观应 《盛世危言·学校》:“有文事者必有武备,文以治国,武以捍难。”《陕北民歌选·移民歌》:“三山低,五岳高, 毛主席 治国有勋劳。”
(2).安定、太平的国家。《庄子·人间世》:“治国去之,乱国就之。”《管子·明法》:“所谓治国者,主道明也;所谓乱国者,臣术胜也。”
词语解释:治水  拼音:zhì shuǐ
整治水利,疏通江河,避免泛滥成灾。例如:治水工程。
词语解释:治具  拼音:zhì jù
(1).治国的措施。语本《庄子·天道》:“骤而语形名赏罚,此有知治之具,非知治之道。” 唐 韩愈 《进学解》:“方今圣贤相逢,治具毕张,拔去兇邪,登崇畯良。” 宋 曾巩 《中书令制》:“某敏於学术,优有时材。以经远之谋,弥纶治具;以察微之智,练达事几。”
(2).备办酒食;设宴。《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将军昨日幸许过 魏其 , 魏其 夫妻治具,自旦至今,未敢尝食。” 明 张煌言 《北征录》:“余至,盛为治具。” 清 赵翼 《竹初斋中逢兰盛开宴集即事》诗:“因之腆治具,浓淡两不揜。”
(3).准备。 清 昭槤 《啸亭续录·赛诸葛》:“若使侦知我兵,预为治具,则难立克。”
词语解释:治聋  拼音:zhì lóng
医治耳聋。古代传说社日饮酒可治耳聋。 宋 陆游 《丙寅元日》诗:“春枕方浓从卖困,社醅虽美倦治聋。” 清 钱谦益 《答新安方望子投诗枉访》诗:“无酒治聋心悒怏,有文起躄兴蹣跚。”参见“ 治聋酒 ”。
词语解释:治聋酒  拼音:zhì lóng jiǔ
社日饮的酒。传说社日饮酒可以治聋,故名。 宋 叶梦得 《石林诗话》卷上:“世言社日饮酒治聋,不知其何据。 五代 李涛 有《春社从李昉求酒诗》云:‘社公今日没心情,为乞治聋酒一瓶。恼乱玉堂将欲徧,依稀巡到第三厅……则其传亦已久矣。’”
词语解释:治剧  拼音:zhì jù
谓处理繁重难办的事务。《汉书·酷吏传·尹赏》:“左冯翊 薛宣 奏 赏 能治剧,徙为 频阳 令。” 宋 王安石 《送梅龙图》诗:“謨明久合分三府,治剧聊须试一方。” 何启 胡礼垣 《新政论议》:“怀理烦治剧之才,而屡试或艰於一售。”
词语解释:治声  拼音:zhì shēng
为政有成绩而获得的声誉。《后汉书·王堂传》:“﹝ 王堂 ﹞曾孙 商 , 益州 牧 刘焉 以为 蜀郡 太守,有治声。” 北魏 杨衒之 《洛阳伽蓝记·追光寺》:“﹝ 元略 ﹞为政清肃,甚有治声。” 清 姚鼐 《建昌新城陈母杨太夫人墓志铭》:“夫以儒兴,子有治声。”
词语解释:治功  拼音:zhì gōng
(1).谓制订法则并有效实施之政绩。《周礼·夏官·司勋》:“治功曰力。” 郑玄 注:“制灋成治,若 咎繇 。”
(2).泛指治理国家的政绩。《汉书·王嘉传》:“居是国也,累世尊重,然后士民之众服焉,是以教化行而治功立。” 宋 陆游 《雨夜书感》诗:“谁能举其要,治功端可復。” 明 方孝孺 《学孔斋记》:“由 周 汉 而来,得 孔子 之道以为君者,视其治功可考矣。”
词语解释:治象  拼音:zhì xiàng
古代记载政教法令的文字。《周礼·天官·大宰》:“正月之吉,始和布治于邦国都鄙,乃县治象之灋于象魏,使万民观治象,挟日而敛之。” 孙诒让 正义:“凡书著文字,通谓之象。” 清 方苞 《读〈仪礼〉》:“独是三代之治象,与圣人彷徨周浹之意,可就其节文数度省想而得之。”
词语解释:治身  拼音:zhì shēn
犹修身。《孔子家语·六本》:“ 回 有君子之道四焉:强於行义,弱於受諫,怵於待禄,慎於治身。” 宋 苏轼 《司马温公行状》:“治身莫先於孝,治国莫先於公。” 明 沉德符 《野获编补遗·督抚·罗汝敬》:“尔不能治身以取罪,朕特屈法以伸恩宥。”参见“ 修身 ”。
词语解释:修身  拼音:xiū shēn
陶冶身心,涵养德性。儒家以修身为教育八条目之一。 唐 元稹 《授杜元颖户部侍郎依前翰林学士制》:“慎独以修身,推诚以事朕。” 鲁迅 《南腔北调集·真假堂吉诃德》:“意思其实很明白,是要小百姓埋头治心,多读修身教科书。”参阅《礼记·大学》
词语解释:治状  拼音:zhì zhuàng
施政的成绩。《汉书·王尊传》:“﹝ 郑宽中 ﹞举奏 尊 治状,迁为 东平 相。” 明 沉德符 《野获编·刑部·籍没奸党》:“﹝ 李鑑 ﹞为吾邑令,治状不知云何。” 清 顾炎武 《菰中随笔·郡吏当用士人》:“故治状之显著者,常必由之。”
词语解释:治狱  拼音:zhì yù
审理案件。 汉 桓宽 《盐铁论·刑德》:“ 春秋 之治狱,论心定罪。” 清 昭槤 《啸亭杂录·徐中丞》:“﹝公﹞治狱如神。” 康有为 《上清帝第六书》:“县令任重而选贱,俸薄而官卑,自治狱、催科外,餘皆置之度外。”
词语解释:治兵  拼音:zhì bīng
(1).古指在秋季进行的练兵仪式。后泛指练兵或治军。《周礼·夏官·大司马》:“中秋,教治兵,如振旅之陈。” 孙诒让 正义:“中秋教治兵者,秋习兵之法也。”《三国志·魏志·辛毗传》:“窃闻 诸葛亮 讲武治兵,而 孙权 市马 辽东 ,量其意指,似欲相左右。” 清 顾炎武 《菰中随笔·官人久于其职》:“古之治兵者,必治赋;古之治民者,必筹兵。” 郭沫若 《集外·蒐苗的检阅》:“例如我们 中国 的 周 代,在一年四季里也都是有军事上的操练的,春天的叫作振旅,夏天的叫着拔舍,秋天的叫着治兵,冬天的叫着大阅。”
(2).出兵作战。《国语·晋语四》:“ 晋 楚 治兵,会于中原,其避君三舍。” 韦昭 注:“治兵,谓征伐。”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汾水》:“ 春秋 宣公 十五年, 秦桓公 伐 晋 , 晋侯 治兵于 稷 ,以略 狄 土是也。”
词语解释:治心  拼音:zhì xīn
(1).修养自身的思想品德。《荀子·解蔽》:“仁者之思也恭,圣人之思也乐,此治心之道也。” 宋 曾巩 《徐干〈中论〉目录序》:“至于治心养性,去就语默之际,能不悖于理者固希矣。” 鲁迅 《南腔北调集·真假堂吉诃德》:“意思其实很明白,是要小百姓埋头治心,多读修身教科书。”
(2).掌握人心;征服人心。《孙子·军争》:“以治待乱,以静待哗,此治心者也。” 鲁迅 《且介亭杂文二集·田军作〈八月的乡村〉序》:“心的征服,先要 中国 人自己代办。 宋 曾以道学替 金 元 治心, 明 曾以党狱替 满清 箝口。”
词语解释:治家  拼音:zhì jiā
持家;管理家事。《韩非子·解老》:“治家,无用之物不能动其计,则资有餘。” 徐特立 《我的生活》:“我祖母是一个极善于治家的妇女,柴米油盐均为一年的准备,按口分摊。”
词语解释:治忽  拼音:zhì hū
亦作“ 治曶 ”。 治理与忽怠。《书·益稷》:“予欲闻六律五声八音,在治忽,以出纳五言。” 孔 传:“言欲以六律和声音,在察天下治理及忽怠者。” 三国 魏 阮籍 《乐论》《书·益稷》作“治曶”。 宋 叶适 《谢除堤举上清太平宫表》:“宓以鉴观治忽,审择后先,大化所覃,右文为盛。”一说“忽”读为“滑”,义为“乱”。“治忽”即“治乱”。参阅 清 王引之 《经义述闻·尚书上》“在治忽”。
词语解释:治化  拼音:zhì huà
谓治理国家、教化人民。 宋 陈亮 《廷对策》:“其为朕稽古今之宜,推治化之本,凡可以同风俗、清刑罚、成泰和之效者,悉意条陈之。” 严复 《〈原富〉按语》:“民之所以为仁若登,为不仁若崩,而治化之所难进者,分义利为二者害之也。”
词语解释:治人  拼音:zhì rén
(1).统治他人。《孟子·滕文公上》:“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於人。” 宋 曾巩 《思政堂记》:“正己而治人,故谓之政。” 王闿运 《〈老子注〉序》:“观其词意,务欲胜民、久国、治人、用道。”
(2).指治理国家的人才。《荀子·君道》:“有治人,无治法……故法不能独立,类不能自行。” 宋 秦观 《任臣上》:“ 李石 当国,荐弟 福 可任治人,繇监察御史为户部侍郎。” 清 黄宗羲 《明夷待访录·原法》:“有治法而后有治人。”
词语解释:治定  拼音:zhì dìng
(1).政治安定。《礼记·乐记》:“王者功成作乐,治定制礼。”《三国志·魏志·高柔传》:“夫治定之化,以礼为首;拨乱之政,以刑为先。” 唐 司空图 《复安南碑》:“虽域中治定,玄功载洽於神祇;而閫外抗稜,睿略必当於弔伐。”
(2).点窜改定。《宋书·索虏传》:“ 德祖 昔在北,与虏将 公孙表 有旧, 表 有权略, 德祖 患之,乃与交通音问,密遣人説 郑 兵,云 表 与之连谋,每答 表 书,輒多所治定。”
词语解释:治古  拼音:zhì gǔ
指古代升平社会,古之治世。《荀子·正论》:“世俗之为説者曰:‘治古无肉刑,而有象刑。’” 杨倞 注:“治古,古之治世也。” 宋 叶适 《故枢密参政汪公墓志铭》:“治古君臣,与道合离。卜用一相,至公匪私。” 清 顾炎武 《与人书》之二五:“有王者起,将以见诸行事,以躋斯世於治古之隆,而未敢为今人道也。”
词语解释:治命  拼音:zhì mìng
指人死前神智清醒时的遗嘱。与“乱命”相对。后亦泛指生前遗言。《左传·宣公十五年》:“初, 魏武子 有嬖妾,无子。 武子 疾,命 颗 曰:‘必嫁是。’疾病,则曰:‘必以为殉。’及卒, 颗 嫁之,曰:‘疾病则乱,吾从其治也。’及 辅氏 之役, 颗 见老人结草以亢 杜回 。 杜回 躓而颠,故获之。夜梦之曰:‘余,而所嫁妇人之父也。尔用先人之治命,余是以报。’” 宋 陆游 《傅正议墓志铭》:“公亡恙时,自发书卜葬于白石之南,虽月日莫不有治命。至殁,悉遵用焉。” 明 沉鲸 《双珠记·卖儿繫珠》:“可怜古人从其治命,不从其乱命,他只因刑期将近,神思昏憒,以致言语舛错,故此奴家吞悲含忍,不与深辨罢了。”
词语解释:治地  拼音:zhì dì
谓管理土地的赋税。《孟子·滕文公上》:“ 龙子 曰:‘治地莫善於助,莫不善於贡。’” 赵岐 注:“言治土地之赋无善於助者也。”
词语解释:治经  拼音:zhì jīng
研究经学。《晋书·食货志》:“天之所贵者人也,明之所求者学也,治经入官,则君子之道焉。” 宋 苏轼 《谢制科启》之一:“治经独传於家学,为文不愿於世知。”
词语解释:治田  拼音:zhì tián
(1).古人掌管农业事务的官员。治,通“ 司 ”。《荀子·王制》:“相高下,视肥墝,序五种,省农功,谨蓄藏,以时顺脩,使农夫朴力而寡能,治田之事也。” 于省吾 《双剑誃诸子新证·荀子二》:“治田即司田。”
(2).种田。《汉书·食货志上》:“治田勤谨则畮益三升,不谨则损亦如之。”
词语解释:治装  拼音:zhì zhuāng
(1).整理行装;准备行装。《战国策·齐策四》:“﹝ 冯諼 ﹞於是约车治装,载券契而行。” 宋 王安石 《送程公辟之豫章》诗:“使君谢吏趣治装,我行乐矣渠未央。” 清 昭槤 《啸亭杂录·尹文端公》:“方草奏时,幕中客齐为公危,有治装求去者,公不为动。” 吴晗 《朱元璋传》第五章二:“军士到戍地时,由宗族替他治装。”
(2).装裱。 清 侯方域 《管夫人画竹记》:“其后数见太保,輒问:‘画固在乎?曾求国工治装乎?’”
词语解释:治绩  拼音:zhì jì
为政的成绩。《三国志·蜀志·邓芝传》:“﹝ 邓芝 ﹞所在清严有治绩,入为尚书。”《隋书·郇王庆传》:“﹝ 杨庆 ﹞累迁 滎阳郡 太守,颇有治绩。” 鲁迅 《南腔北调集·沙》:“他们的像沙,是被统治者‘治’成功的,用文言来说,就是‘治绩’。”
词语解释:治朝  拼音:zhì cháo
(1).古代天子诸侯三朝之一。在路门外,司士掌之,为每日视朝之所。《周礼·天官·大宰》:“王眡治朝,则赞听治。” 郑玄 注:“治朝,在路门外,羣臣治事之朝。” 清 刘献廷 《广阳杂记》卷一:“ 周 之时有三朝:库门之外为外朝,询大事在焉;路门之外为治朝,日视朝在焉;路门之内曰内朝,亦曰燕朝。”参见“ 三朝 ”。
(2).政治清明的朝代。 宋 陈师道 《题王平甫帖》诗:“可恨治朝无此老,却嫌晚进不同生。” 明 李梦阳 《空同子·治道》:“故治朝君子七、小人三,不害其治。”
词语解释:三朝  拼音:sān cháo
(1).正月一日。为岁、月、日之始,故曰三朝。《文选·班固〈东京赋〉》:“春王三朝,会同 汉 京。” 李善 注:“三朝,岁首朔日也。”《汉书·孔光传》:“岁之朝,曰三朝。” 颜师古 注:“岁之朝,月之朝,日之朝,故曰三朝。” 唐 耿湋 《元日早朝》诗:“九陌朝臣满,三朝候鼓赊。” 宋 杨万里 《诚斋荆溪集序》:“戊戌三朝,时节赐告,少公事,是日即作诗。”
(2).谓三日。 唐 李白 《上三峡》诗:“三朝上 黄牛 ,三暮行太迟。三朝又三暮,不觉鬢成丝。”
(3).旧时婚后或出生后第三日均称“三朝”。 宋 吴自牧 《梦粱录·嫁娶》:“三日,女家送冠花、彩段、鹅蛋……并以茶饼鹅羊果物等合送去壻家,谓之‘送三朝礼’也。”《四游记·玉帝起赛宝通明会》:“却説那小公子 灵光 ,纔三朝便能言语。” 清 孙枝蔚 《新嫁娘》诗:“从今愁妇职,人莫羡三朝。”
(1).外朝、内朝、燕朝。《周礼·秋官·朝士》“朝士掌建邦外朝之法” 汉 郑玄 注:“ 周 天子诸侯,皆有三朝。外朝一,内朝二。内朝之在路门内者或谓之燕朝。” 宋 叶梦得 《石林燕语》卷二:“古者天子三朝:外朝、内朝、燕朝。外朝在王宫库门外,有非常之事以询万民於宫中。内朝在路门外,燕朝在路门内,盖内朝以见羣臣,或谓之路朝,燕朝以听政,犹今之奏事,或谓之燕寝。”
(2).指前后三代君主统治的时期。 唐 李德裕 《离平泉马上作》诗:“十年紫殿掌洪钧,出入三朝一品身。” 唐 李远 《赠写御容李长史》诗:“三朝供奉无人敌,始觉 僧繇 浪得名。” 宋 苏轼 《题永叔会老堂》诗:“三朝出处共雍容,岁晚交情见二公。”
词语解释:治理  拼音:zhì lǐ
(1).管理;统治;得到管理、统治。《荀子·君道》:“明分职,序事业,材技官能,莫不治理,则公道达而私门塞矣,公义明而私事息矣。”《汉书·赵广汉传》:“壹切治理,威名远闻。”《孔子家语·贤君》:“吾欲使官府治理,为之奈何?”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谈异六·风异》:“帝王克勤天戒,凡有垂象,皆关治理。” 瞿秋白 《乱弹·水陆道场》:“然而 阿斗 有自知之明,自己知道昏庸无用,所以就把全权交给诸葛亮,由他去治理国家。”
(2).指理政的成绩。 晋 袁宏 《后汉纪·献帝纪三》:“上曰:‘ 玄 在郡连年,若有治理,迨迁之,若无异効,当有召罚。何缘无故徵乎?’”
(3).治理政务的道理。 清 严有禧 《漱华随笔·限田》:“ 蒋德璟 出揭驳之:‘……由此思之,法非不善,而井田既湮,势固不能行也。’其言颇达治理。”
(4).处理;整修。如:治理 黄河 。
词语解释:治体  拼音:zhì tǐ
(1).治国的纲领、要旨。 汉 贾谊 《新书·数宁》:“以陛下之明通,因使少知治体者得佐下风,致此治非有难也。”《周书·王褒传》:“ 襃 有器局,雅识治体。” 宋 司马光 《乞优老上殿札子》:“愿陛下慎选德望材器为众所服,知治体、晓兵略者以代之。” 清 恽敬 《三代因革论七》:“天下无无弊之制,无不扰民之事,当择其合时势而害轻者行之。后之儒者,以 熙寧 之法而妄意詆娸,非知治体者也。”
(2).政治法度。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诏策》:“ 孔融 之守 北海 ,文教丽而罕于理,乃治体乖也。” 宋 龚鼎臣 《东原录》:“臺官言事,惟务摭人之恶,不顾治体之如何尔!自以为若卹治体,则仅乎不举职矣。” 康有为 《大同书》辛部第三章:“大同之治体,无国种,无险要。”
(3).指规范的文体。 明 杨慎 《萧颖士论文》:“ 贾谊 文辞最正,近於治体。” 田北湖 《论文章源流》:“去古既远,治体不振,生当其时,手足罔措,輒欲争效异国,不以师人为耻,偶见章句之大殊,喜其文法之一定,忘其鄙且拙,而谓新且异焉。”
词语解释:治本  拼音:zhì běn
(1).治国的根本措施。《管子·权修》:“民之修小礼,行小义,饰小亷,谨小耻,禁微邪,治之本也。” 北齐 刘昼 《新论·九流》:“法者, 慎到 、 李悝 、 韩非 、 商鞅 之类也。其术在於明罚,讨阵整法,诱善惩恶,俾顺轨度,以为治本。”《新唐书·李石传》:“朕叹治之难也。且朕即位十年,不能得治本。” 汪洋 《观闽侯农产共进会》诗:“立国以农探治本,相观责善合天宜。”
(2).谓处理事务从根本上着手。与“治标”相对。《宋史·戚纶传》:“谨摭十事该治本者附于章左。” 鲁迅 《两地书·致许广平二四》:“现在的现象是各方面都黑暗,所以有这情形,不但治本无从说起,便是治标也无法。”参见“ 治标 ”。
词语解释:治标  拼音:zhì biāo
谓对出现的问题不从根本上谋求解决,仅对显露在外的枝节问题作应急处理。与“治本”相对。 清 潘耒 《河堤》诗:“塞决固治标,要须遂其性。” 梁启超 《变法通议·论变法不知本原之害》:“夫当急则治标之时,吾固非谓西人之必不当用。” 鲁迅 《两地书·致许广平二四》:“现在的现象是各方面都黑暗,所以有这情形,不但治本无从说起,便是治标也无法。”参见“ 治本 ”。
词语解释:治所  拼音:zhì suǒ
古代地方长官的官署。《汉书·朱博传》:“使者行部还,诣治所。” 颜师古 注:“治所,刺史所止理事处。”《资治通鉴·后唐庄宗同光二年》:“且 汴州 关 东衝要,地富人繁,臣既不至治所,徒令他人摄职,何异空城!”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三编第五章第一节:“ 唐 朝廷允许他们住在 河西 节度使治所附近。”
词语解释:治产  拼音:zhì chǎn
经营产业。《列子·周穆王》:“ 周 之 尹氏 大治产,其下趣役者侵晨昏而弗息。” 汉 杨恽 《报孙会宗书》:“身率妻子,戮力耕桑,灌园治产,以给公上。”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济水一》:“诸侯四通,货物之所交易也,治产致千金。” 郁达夫 《题友人郑泗水半闲居》诗:“难得半闲还治产,五湖大业比 陶朱 。”
词语解释:治聋酒  拼音:zhì lóng jiǔ
社日饮的酒。传说社日饮酒可以治聋,故名。 宋 叶梦得 《石林诗话》卷上:“世言社日饮酒治聋,不知其何据。 五代 李涛 有《春社从李昉求酒诗》云:‘社公今日没心情,为乞治聋酒一瓶。恼乱玉堂将欲徧,依稀巡到第三厅……则其传亦已久矣。’”
词语解释:治疗  拼音:zhì liáo
用药物、手术等消除疾病。《北齐书·李密传》:“﹝ 李密 ﹞因母患积年,得名医治疗,不愈。乃精习经方,洞晓针药,母疾得除。”《新唐书·东夷传·高丽》:“帝坐城门,过兵,人人抚慰,疾病者亲视之,敕州县治疗,士大悦。”《剪灯新话·申阳洞记》:“汝既业医,能为人治疗乎?” 巴金 《爝火集·怀念萧珊》:“她患了病,得不到治疗,也因为她是我的妻子。”
词语解释:治迹  拼音:zhì jì
政绩,施政的事迹。《汉书·韩延寿传》:“丞掾数白:‘宜循行郡中览观民俗,考长吏治迹。’”《后汉书·栾巴传》:“ 荆州 刺史 李固 荐 巴 治迹,徵拜议郎,守光禄大夫。”《三国志·魏志·贾逵传》“ 允 , 咸熙 中为中护军” 裴松之 注引 三国 魏 鱼豢 《魏略·杨沛传》:“﹝ 沛 ﹞累迁 九江 、 东平 、 乐安 太守,并有治迹。” 王闿运 《〈桂阳州志〉序》:“ 刘祀 名宦,治迹已泯。”
词语解释:治事
办理公事
词语解释:治气  拼音:zhì qì
(1).涵养精气。《荀子·修身》:“以治气养生,则身后 彭祖 。”《韩诗外传》卷一:“君子有辩善之度,以治气养性则身后 彭祖 。”
(2).修养气质。《史记·五帝本纪》:“﹝ 顓頊 ﹞静渊以有谋,疏通而知事,养材以任地,载时以象天,依鬼神以制义,治气以教化,絜诚以祭祀。”
(3).谓掌握军队士气。《孙子·军争》:“故善用兵者,避其鋭气,击其惰归,此治气者也。”
(4).犹呕气,生气。 知侠 《铺草》:“同志不会跟我这板老头治气,同志的心胸能像咱这庄稼人那样狭隘么?”《新华月报》1953年第9期:“人家不听,就好像跟我治气似的。”
词语解释:治方  拼音:zhì fāng
治理国家的方略。《荀子·成相》:“请成相,言治方,君论有五约以明。”《梁书·武帝纪中》:“朕以寡薄,昧于治方。”
词语解释:治任  拼音:zhì rèn
谓整理行装。《孟子·滕文公上》:“昔者 孔子 没,三年之外,门人治任将归。” 赵岐 注:“任,担也。” 孙奭 疏:“其门人有治担任而将归室者。” 宋 叶绍翁 《四朝闻见录·太学诸生置绫纸》:“诸生计既屈,遂治任尽出太学。” 清 和邦额 《夜谭随录·来存》:“居一年,治任将归。”
词语解释:治性  拼音:zhì xìng
修性,养性。 汉 刘向 《说苑·建本》:“积小之能大者,其惟 仲尼 乎?学者所以反情治性尽才者也。” 汉 蔡邕 《琴赋》:“通理治性,恬淡清溢。”《三国志·吴志·孙休传》:“古者建国,教学为先,所以道世治性,为时养器也。”
词语解释:治术  拼音:zhì shù
(1).指驭臣治民之权术。亦泛指治理国家的方法、策略。 汉 王充 《论衡·书解》:“ 韩非 著治术,身下 秦 狱。身且不全,安能辅国?”《隋书·高祖纪上》:“朕君临区宇,深思治术,欲使生人从化,以德代刑。” 元 刘祁 《归潜志》卷七:“ 杨公 又与 赵学士 秉文 ,共集自古治术,分门类,号《君臣政要》,为一编进之。”
(2).指医术。 清 顾炎武 《钱生肃润之父出示所辑方书》诗:“ 和 扁 日以遥,治术多瞀乱。”
词语解释:治酒  拼音:zhì jiǔ
置办酒食。《水浒传》第四五回:“那妇人便道:‘师兄何必治酒,无功受禄。’”《醒世恒言·灌园叟晚逢仙女》:“众人治酒,与 秋公 压惊。” 郭沫若 《李白与杜甫·杜甫的门阀观念》:“她私下把头发剪下来卖成钱,治酒款待了这几位客人。”
词语解释:治室  拼音:zhì shì
治家,持家。《孔丛子·答问》:“无治室之训,礼教不立,妻不畏惮。”
词语解释:治教  拼音:zhì jiào
犹政教。指政事与教化。 唐 武元衡 《渐至涪州先寄王使君》诗:“治教通夷俗,均输问大田。” 宋 朱熹 《〈大学章句〉序》:“ 宋 德隆盛,治教休明。” 明 何良俊 《四友斋丛说摘抄·经》:“当时治教熙洽,可以比隆三代。”
词语解释:治戎  拼音:zhì róng
作战;治军。《左传·成公三年》:“二国治戎,臣不才,不胜其任,以为俘馘。”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诏策》:“治戎燮伐,则声有洊雷之威。” 宋 陈亮 《酌古论·李靖》:“唯善治戎者为能制之,唯天下奇才为能用之。” 章炳麟 《复仇是非论》:“今於两国治戎,积尸蹀血者,顾不敢议。”
词语解释:治名  拼音:zhì míng
(1).为政有成绩而获得的好名声。《汉书·尹翁归传》:“ 翁归 三子皆为郡守。少子 岑 歷位九卿,至后将军。而 閎孺 亦至 广陵 相,有治名。”《三国志·魏志·温恢传》:“ 汝南 孟建 为 凉州 刺史,有治名,官至征东将军。”
(2).谓谋求虚名。《三国志·魏志·诸葛亮传论》“ 诸葛亮 之为相也” 裴松之 注引《袁子》:“ 亮 治实而不治名,志大而所欲远,非求近速者也。”
词语解释:治职  拼音:zhì zhí
(1).治理政务之职事。《周礼·天官·小宰》:“一曰治职,以平邦国,以均万民,以节财用。”参见“ 六职 ”。
(2).处理职务。 宋 岳飞 《奏襄阳府路差补职官措置事宜状》:“爱民无扰,治职有方,实堪倚仗。”
词语解释:六职  拼音:liù zhí
(1).谓治、教、礼、政、刑、事六种职事。《周礼·天官·小宰》:“以官府之六职,辨邦治:一曰治职,以平邦国,以均万民,以节财用。二曰教职,以安邦国,以寧万民,以怀宾客。三曰礼职,以和邦国,以谐万民,以事鬼神。四曰政职,以服邦国,以正万民,以聚百物。五曰刑职,以詰邦国,以纠万民,以除盗贼。六曰事职,以富邦国,以养万民,以生百物。”
(2).谓王公、士大夫、百工、商旅、农夫、妇功六种职别。《周礼·考工记》:“国有六职,百工与居一焉……坐而论道,谓之王公;作而行之,谓之士大夫;审曲面埶,以飭五材,以辨民器,谓之百工;通四方之珍异以资之,谓之商旅;飭力以长地财,谓之农夫;治丝麻以成之,谓之妇功。”
(3).谓司土、司木、司水、司草、司器、司货六种官职。《礼记·曲礼下》:“天子之六府曰:司土、司木、司水、司草、司器、司货,典司六职。” 郑玄 注:“府主藏六物之税者,此亦 殷 时制也, 周 则皆属司徒。司土,土均也;司木,山虞也;司水,川衡也;司草,稻人也;司器,角人也;司货,丱人也。”
词语解释:治学  拼音:zhì xué
研究学问。 鲁迅 《书信集·致台静农》:“ 郑君 治学,盖用 胡适 之法,往往恃孤本秘籍,为惊人之具。” 马南邨 《燕山夜话·广阳学派》:“如果与 黄宗羲 、 顾炎武 、 王夫之 等人相比,那么, 刘献廷 治学的范围更加宽广,目的性更加明确,更加讲究实用。”
词语解释:治服  拼音:zhì fú
(1).办理丧事。《周书·齐炀王宪传》:“时 高祖 未葬,诸王在内治服。”
(2).准备行装。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二:“ 鶯 非敌他,当辞母别灵,理粧治服,少顷即至。”
(3).制服。 老舍 《四世同堂》二七:“ 钱老人 的神志逐渐清爽,在他看,便是残暴的 日本 人没有能力治服了一位诗人的证明。” 阮章竞 《漳河水》第二部:“ 荷荷 的办法灵验快,一夜治服了个 二老怪 。”参见“ 制服 ”。
词语解释:制服  拼音:zhì fú
(1).古时依社会地位的高低规定服饰样式。《管子·立政》:“度爵而制服,量禄而用财。” 汉 贾谊 《新书·服疑》:“制服之道,取至适至和以予民,至美至神进之帝,奇服文章以等上下而差贵贱。”
(2).指丧服。《后汉书·袁閎传》:“及母殁,不为制服设位,时莫能名,或以为狂生。”《南史·张畅传》:“ 佩之 被诛, 畅 驰出奔赴,制服尽哀,为论者所美。” 宋 庄季裕 《鸡肋编》卷下:“既溺,里人大呼求救,得其尸已死,即号慟,为之制服如兄弟,厚为棺敛,送终之礼甚备。” 清 顾炎武 《日知录·兄弟之妻无服》:“独兄弟之妻不为制服者,以其分亲而年相亚。”
(3).军人、干部、学生等穿着的有规定式样的服装。 沙汀 《凶手》:“傍晚时候,他看见他一个人从连长室里退出来,垂头丧气,胁下挟着一套制服。” 魏巍 《东方》第六部第五章:“ 李风 先跳下车,接着从车里跳出三个人,一律穿着整洁的蓝制服, 中国 布鞋。”
(4).用强力使之驯服。 汉 赵晔 《吴越春秋·勾践阴谋外传》:“当是之时,诸侯相伐,兵刃交错,弓矢之威不能制服。” 宋 苏洵 《几策·审势》:“其上之人卒不悟区区守姑息之道,而望其能以制服强国,是谓以弱政济弱势。” 巴金 《家》九:“学生也不是容易被人制服的。”
词语解释:治略  拼音:zhì lüè
施政的方略。《三国志·魏志·王昶传》:“﹝ 王昶 ﹞陈治略五事。” 晋 葛洪 《抱朴子·博喻》:“是以介洁而无政事者,非拨乱之器,儒雅而乏治略者,非翼亮之才。”
词语解释:治典  拼音:zhì diǎn
治国的法典。《周礼·天官·大宰》:“一曰治典,以经邦国,以治官府,以纪万民。”
词语解释:治康  拼音:zhì kāng
谓国家太平安宁。 宋 欧阳修 《谢参知政事表》:“博求俊乂,以济治康。”
词语解释:治躬  拼音:zhì gōng
犹治身。《礼记·乐记》:“致礼以治躬则庄敬,庄敬则严威。”
词语解释:治谱  拼音:zhì pǔ
《南齐书·良政传·傅琰》:“ 琰 父子并著奇绩, 江 左鲜有。世云‘诸 傅 有《治县谱》,子孙相传,不以示人’。”后因以“治谱”为称颂父子兄弟居官有治绩之典。 清 梁章鉅 《归田琐记·楹联賸话》:“﹝ 温心山 ﹞又代幕友 黎白仙 云:‘治谱已千秋,是名宦传人,最堪惜正盻迁鶯,遽悲化鹤;齐民同一哭,况平生知己,更难忘几番説 项 ,五载依 刘 。’” 王闿运 《〈桂阳州志〉序》:“晚临 南平 ,政声洋溢,治谱所传,不饮最难,悃愊安静,斯民大讙。”
词语解释:治统  拼音:zhì tǒng
治理国家的一脉相传的统系。《辍耕录·正统辩》引 元 杨维桢 《三史正统辨》:“道统者,治统之所在也。”
词语解释:治礼  拼音:zhì lǐ
(1).讲习礼仪。《礼记·哀公问》:“古之为政,爱人为大,所以治爱人;礼为大,所以治礼。” 汉 刘向 《说苑·杂言》:“ 孔子 困于 陈 蔡 之间,居环堵之内,席三经之席,七日不食,藜羹不糝,弟子皆有饥色,读《诗》《书》,治礼不休。”
(2).司礼。《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先平明,謁者治礼,引以次入殿门。”
词语解释:治要  拼音:zhì yào
(1).岁计。核计一年的会计簿书。《周礼·天官·宰夫》:“一曰正,掌官灋以治要。” 郑玄 注:“治要,若岁计也。” 孙诒让 正义:“谓都计诸凡之总簿书也。”
(2).施政之要领。《史记·曹相国世家》:“其治要用 黄 老 术,故相 齐 九年, 齐国 安集,大称贤相。”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诏策》:“ 魏武 称作敕戒,当指事而语,勿得依违,晓治要矣。”
(3).施政之需求。《宋书·裴松之传》:“今使兼散骑常侍 渝 等申令四方,周行郡邑,亲见刺史二千石官长,申述至诚,广询治要。”
(4).摘录主要部分。如 唐 初 魏徵 奉敕编次经史百家书,摘取其中有关王朝兴衰得失的部分,为《群书治要》
词语解释:治繲  拼音:zhì jiè
洗涤衣物。《庄子·人间世》:“挫鍼治繲,足以餬口。” 成玄英 疏:“治繲,洗浣也。”
词语解释:治官  拼音:zhì guān
(1).治理政务之官员。指天子之臣僚。《周礼·天官·序官》:“治官之属:大宰,卿一人;小宰,中大夫二人;宰夫,下大夫四人……旅,下士三十有二人。” 郑玄 注:“自大宰至旅下士转相副贰,皆王臣也。”《书·周官》:“﹝ 周王 ﹞归于 宗周 ,董正治官。”
(2).治理百官。《管子·君臣上》:“治官化民,其要在上。” 汉 刘向 《说苑·君道》:“设四佐以自辅,有英俊以治官。”
(3).尽职。《左传·成公十五年》:“ 华元 曰:‘我为右师,君臣之训,师所司也。今公室卑而不能正,吾罪大矣。不能治官,敢赖宠乎?’乃出奔 晋 。”
词语解释:治干  拼音:zhì gàn
处理政务的干才。《南齐书·刘绘传》:“ 南康 是三州喉舌,应须治干,岂可以年少讲学处之邪?”
词语解释:治墙  拼音:zhì qiáng
见“ 治蘠 ”。
词语解释:治蘠  拼音:zhì qiáng
亦作“ 治墙 ”。 菊花别名。《尔雅·释草》:“蘜,治蘠。” 郭璞 注:“今之秋华菊。”《说文·艸部》:“蘜,治墙也。从艸,鞠声。”《初学记》卷二七引 晋 周处 《风土记》:“日精、治蘠,皆菊之花茎别名也。” 明 张宁 《方洲杂言》:“草木中耐寒者极多,素馨、车前、凤尾、治蘠……不可胜纪。”
词语解释:治办  拼音:zhì bàn
见“ 治辨 ”。
词语解释:治辨  拼音:zhì biàn
亦作“ 治辩 ”。亦作“ 治办 ”。
(1).谓处理事务合宜。《韩非子·孤愤》:“人臣之欲得官者,其修士且以精絜固身,其智士且以治辩进业。”《史记·酷吏列传》:“居官数年,一切郡中为小治辨。”
(2).治理。《荀子·王霸》:“万乘之国可谓广大富厚矣,加有治辨彊固之道焉,若是则恬愉无患难矣,然后养五綦之具具也。” 宋 苏辙 《李周陕西运使制》:“尔忠厚之性见纪於时,治办之才屡试以事。”
(3).备办。《红楼梦》第五三回:“当下已是腊月,离年日近, 王夫人 和 凤姐儿 治办年事。”
词语解释:治茸
修缮
词语解释:治得病治不得命
迷信指命定该死,怎么治疗也不行
词语解释:治丝而棼  拼音:zhì sī ér fén
谓理丝不找头绪,就会越理越乱。比喻解决问题的方法不正确,使问题更加复杂。语本《左传·隐公四年》:“臣闻以德和民,不闻以乱。以乱,犹治丝而棼之也。” 梁启超 《乐利主义泰斗边沁之学说·边沁之政法论》:“夫政出多门,非国家之福也。既有下院以代表民意,而復以上院掣肘之,是治丝而棼也。”
词语解释:治严  拼音:zhì yán
整理行装。 汉 代避 明帝 刘庄 讳,以“装”与“庄”同声,改“装”为“严”,后沿用。《三国志·魏志·田畴传》:“﹝ 曹操 ﹞先遣使辟 畴 ,又命 田豫 喻指。 畴 戒其门下趣治严。”《世说新语·赏誉》“非燕雀之网所能罗也” 南朝 梁 刘孝标 注:“﹝ 邴原 ﹞欲还乡里,为 度 禁絶。 原 密自治严。”《梁书·邓元起传》:“﹝ 邓元起 ﹞即日治严上道。”
词语解释:治一经损一经  拼音:zhì yī jīng sǔn yī jīng
比喻顾此失彼。《红楼梦》第七一回:“总而言之,为人是难做的:若太老实了,没有个机变,公婆又嫌太老实了,家里人也不怕;若有些机变,未免又‘治一经损一经’。”
词语解释:治下  拼音:zhì xià
(1).治理人民。 汉 班固 《白虎通·号》:“始定人道,画八卦以治下。”
(2).所管辖的范围之内。《汉书·酷吏传·严延年》:“吏忠尽节者,厚遇之如骨肉,皆亲乡之,出身不顾,以是治下无隐情。” 宋 苏轼 《与滕达道书》之二一:“若得请居 常 ,则固当至治下搅挠公数月也。”《儒林外史》第一回:“这就是门生治下一个乡下农民,叫做 王冕 。” 鲁迅 《热风·随感录六十五》:“暴君治下的臣民,大抵比暴君更暴。”
词语解释:治公  拼音:zhì gōng
处理公事。《儿女英雄传》第十三回:“ 郝老爷 ,你请治公罢。”《儿女英雄传》第三六回:“公子道:‘请治公。’”
词语解释:治制  拼音:zhì zhì
治理国家的法度、体制。《三国志·魏志·夏侯玄传》:“由是观之,似指立在身之名,非篤齐治制之意也。” 严复 《〈法意〉按语》:“若夫 欧 美 诸邦,虽治制不同,实皆有一国之民,为不祧之内主。”
词语解释:治令  拼音:zhì lìng
犹政令。《周礼·春官·御史》:“御史,掌邦国都鄙及万民治令。” 郑玄 注:“王所以治之令。”
词语解释:治点  拼音:zhì diǎn
修改润色。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名实》:“治点子弟文章,以为声价,大弊事也。” 卢文弨 补注:“点谓点窜润饰之也。”《隋书·李德林传》:“ 遵彦 即命 德林 製《让尚书令表》,援笔立成,不加治点。”
词语解释:治养  拼音:zhì yǎng
(1).治理和教养。《管子·形势解》:“其治养民也,未尝解惰也。”
(2).颐养。《汉书·元后传》:“﹝ 王凤 ﹞愿乞骸骨,归自治养。”
共148,分2页显示   1  2 下一页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