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韵字: 或选择韵部:
(2011-11-5)
十二文平声 [fēn,分离][yún][【廣韻】【集韻】音文。黏唾也。][详注1][详注2][详注3][音煴。瘟瘟,小痛貌。][xūn]


注1:贲 《集韵》符分切,音焚。《书·盘庚》用宏兹贲。《传》宏、贲,皆大也。《诗·大雅》贲鼓维镛。《传》贲,大鼓也。 又《尔雅·释鱼》龟三足,贲。《疏》龟之三足者名贲。
注2:堇 音勤。《说文》黏土也。《徐曰》黄土乃黏。《五代史》刘守光围沧州,城中杂食堇块。 又时也。《管子·五行篇》修槩水土,以待乎天堇。亦作墐。
注3:蕲 《韵会》渠斤切,音芹。《尔雅·释草》薜,山蕲。《注》《广雅》云:山蕲,当归。
末字词组
河汾横汾关汾俟汾沮汾大汾温汾 

词语解释:河汾  拼音:hé fén
(1). 黄河 与 汾水 的并称。亦指 山西省 西南部地区。《史记·晋世家》:“ 唐 在 河 汾 之东,方百里,故曰 唐 叔虞 。” 唐 苏颋 《汾上惊秋》诗:“北风吹白云,万里渡 河 汾 。” 元 周伯琦 《过太行山》诗:“ 战国 东西分 晋 赵 ,中原南北带 河 汾 。” 清 钱谦益 《山西布政司提学右参议兼按察司佥事文翔凤授朝议大夫》:“以尔有六经七制之学,故命尔以 河 汾 。”
(2). 隋 代 王通 设教 河 汾 之间,受业者达千馀人。见《新唐书·隐逸传·王绩》。后以“河汾”指称 王通 及其学术流派。 明 高启 《追挽恭孝先生》诗之一:“ 关 洛 遗风在, 河 汾 旧业传。” 清 钱谦益 《汲古阁毛氏新刻十七史序》:“其名汰学者於 涑水 、 新安 ,奉为丹书,独反唇於 河 汾 之《元经》,则目睫之论也。”
词语解释:横汾  拼音:héng fén
《汉武故事》, 汉武帝 尝巡幸 河东郡 ,在 汾水 楼船上与群臣宴饮,自作《秋风辞》,中有“泛楼舡兮济 汾河 ,横中流兮扬素波”句。后因以“横汾”为典,用以称颂皇帝或其作品。 唐 张说 《奉和圣制暇日与兄弟同游兴庆宫作应制》:“ 汉武 横 汾 日, 周王 宴 镐 年。” 明 屠隆 《綵毫记·为国荐贤》:“燕 镐 皇恩渥,横 汾 圣藻雄。” 蒋士超 《秋日百花洲绝句》:“欲唱横 汾 追 汉武 ,已无十万水犀军。”
词语解释:关汾  拼音:guān fén
宋 代理学的两个主要学派。其代表人物为 关中 张载 , 晋州 平阳 孙复 。 明 徐渭 《代送通府王公序》之一:“其大贤鸿儒,则有 朱 、 蔡 、 游 、 胡 、 魏 、 真 之辈,其他支裔,不可胜数, 濂 洛 所不敢轻,而 关 汾 所不能窥也。”
词语解释:俟汾  拼音:sì fén
亦作“ 俟分 ”。 复姓。《魏书·高车传》:“ 高车 之族,又有十二姓……九曰 俟分氏 。”《资治通鉴·晋武帝太康六年》“ 涉归 与 宇文部 素有隙” 胡三省 注引 南朝 宋 何承天 《姓苑》:“ 宇文氏 出自 炎帝 ,其后以尝草之功, 鲜卑 呼草为俟汾,遂号为 俟汾氏 。后世通称 侯汾 ,盖音讹也。代为 鲜卑 单于。”参阅 唐 林宝 《元和姓纂》卷六, 姚薇元 《北朝胡姓考·四方诸姓》
词语解释:沮汾  拼音:jǔ fén
沮水 与 汾水 的并称。亦指 沮 汾 两水之间的地区。《国语·吴语》:“三岁於 沮 汾 以服 吴 越 。” 韦昭 注:“ 沮 汾 ,水名。 楚 东鄙 沮 汾 之閒 乾谿 也。”
词语解释:大汾  拼音:dà fén
古九塞之一。《淮南子·墬形训》:“何谓九塞?曰:‘ 大汾 、 澠阨 、 荆阮 、 方域 、 殽阪 、 井陘 、 令疵 、 句注 、 居庸 。’”大,一本作“ 太 ”。 高诱 注:“ 太汾 在 晋 。”
词语解释:温汾  拼音:wēn fén
水回旋、结聚貌。《文选·枚乘〈七发〉》:“与诸侯远方交游兄弟,并往观涛乎 广陵 之 曲江 ……观其所驾軼者,所擢拔者,所扬汩者,所温汾者,所涤汔者,虽有心略辞给,固未能缕形其所由然也。” 李善 注:“温汾,转之貌也。” 吕向 注:“温汾,结聚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