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韵字: 或选择韵部:
(2011-11-5)
十四愿去声 [yuàn,动词][详注1][详注2]奿

[lùn,名词][tùn][pèn][急赴][详注3]


注1:圈 《唐韵》巨万切《集韵》《韵会》具愿切,韏去声。地名。《公羊传·文十一年》楚子伐圈。《注》求阮反,一音卷。《字林》臼万反。
注2:畹 《集韵》纡愿切《正韵》迂绢切,音怨,田亩。
注3:敦 通作顿。《尔雅·释丘》丘一成为敦丘。《疏》诗卫风氓篇,至于顿丘,是也。 又《尔雅·释天》太岁在子曰困敦。《注》敦,音顿。《史记·历书注》困敦,混沌也。 又《庄子·列御寇》敦杖蹙之。《音义》敦,音顿。司马云:竖也。
现代汉语字典本字分属于多个韵部:
 韵 去声
 韵 去声

愿韵,另见

汳 biàn
〈名〉
  • 古水名。晋以后被认为是汴水的下游,“汳”名遂废,通称汴水
  • 汳,水。受陈留浚仪阴沟,…,东入於,从水反声。——《说文》
康熙字典

  • 《唐韻》《集韻》皮變切《正韻》毗面切,𠀤音卞。 (霰韵)
  • 水名。水受陳留浚儀隂溝,至蒙爲雝水,東入於泗。《水經》汳水,出隂溝,逕浚儀縣北。又東至梁郡蒙縣,爲濉水。餘波入睢陽城中。《酈道元注》隂溝卽蒗蕩渠也,亦言汳,受旃然水。又云:丹泌亂流,於武德絕河,南入滎陽合汳,故汳兼丹水之稱。汳水東逕陳留,又東逕梁國睢陽縣,又東逕貫城。城在蒙縣西北。汳水自蒙縣南出,今無水。惟睢陽城南側有小水,南流入雎城。亦作汴。《後漢·明帝紀》遣將作謁者王吳修汴渠,自滎陽至於千乗海口。《註》汴渠卽蒗蕩渠也。《宋曾鞏》曰昔禹於滎澤下分大河爲隂溝,出之淮泗,至浚儀西北,復分二渠。其後或曰鴻溝,或曰浪宕渠,或曰浚儀渠,或曰石門渠。石門渠東合濟水,與河渠東注,至於敖山之北而兼汴水,又東至滎陽之北,而旃然之水東流入汴。滎陽之西有廣武二城,汴水自二城閒小㵎中東流而出,濟水至此乃絕。桓溫將通之而不果者,晉大和之中也。劉裕浚之,始有湍流奔注。以漕運者,義熙之間也。皇甫誼發河南丁夫百萬開之,起滎陽入淮,千有餘里。更名之曰通濟渠者,隋大業之初也,後世因其利焉。《一綂志》汴水源出開封府滎陽縣大周山,合京、索、須、鄭四水,東南至中牟縣,北入於黃河。
  • 又《廣韻》芳萬切《集韻》孚萬切,𠀤音㤆。 (愿韵)
  • 義同。
  • 《集韻》或作汴。